胰腺囊性及囊实性病变影像学诊断
胰腺囊性病变的病理学基础及影像学诊断

胰腺囊性病变的病理学基础及影像学诊断周诚;杨正汉;谭晔【期刊名称】《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年(卷),期】2002(008)005【摘要】胰腺和胰周囊性病变可包括从良性到恶性的不同疾病.由于其病理基础不同,影像学表现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从病理基础和影像学表现两个方面讨论常见的胰腺囊性病变.先天性囊肿为胰腺导管发育异常所致,囊肿内有完整内皮,影像学上符合薄壁的单纯囊肿表现.潴留性囊肿是由于胰腺导管阻塞所致,主要见于肿瘤患者,在潴留囊肿前方可见实性肿块.外伤性假囊肿主要内容物为血肿,胰腺炎假囊肿内为坏死组织、炎性渗出、血液和胰酶,胰周结核主要是淋巴结的干酪性坏死.胰腺癌的囊性变为肿瘤中心的坏死、液化.浆液性囊腺瘤为良性过程,以多发小囊为主要类型.黏液性囊腺瘤为潜在恶性的病变,分叶状囊实性肿块为其特点,在影像学上与黏液性囊腺癌不易鉴别.假囊肿特别是胰腺炎假囊肿和囊腺瘤之间的鉴别是最重要的,重症胰腺炎的临床病史有助于鉴别.【总页数】6页(P348-353)【作者】周诚;杨正汉;谭晔【作者单位】100730,卫生部北京医院,北京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放射科;100730,卫生部北京医院,北京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放射科;100730,卫生部北京医院,北京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6【相关文献】1.胰腺囊性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 [J], 余鸿鸣;张庆雷;朱斌;李丹燕2.胰腺囊性病变的影像学诊断现状 [J], 鲍润贤;孙鼎元3.胰腺假性囊肿的病理学基础及影像学诊断 [J], 段舒怀;胡治红4.胰腺假性囊肿的病理学基础及影像学诊断 [J], 段舒怀胡治红5.胰腺囊性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 [J], 李相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胰腺囊性肿瘤的影像诊断

胰腺囊性肿瘤的影像诊断1 .胰腺癌囊性变胰腺癌是胰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以导管腺癌为主要类型。
典型的胰导管腺癌是一个少血供无包膜的实性肿瘤,呈浸润生长。
少数病例以囊性改变为主要表现。
(病理)胰腺癌囊性变的病理基础是肿瘤的出血、坏死及液化,同时伴有肿瘤部位胰腺腺体组织的脂肪坏死。
由于胰腺癌是一少血供的肿瘤,囊性变常常出现在肿瘤的中心区域,且越是大肿瘤、恶性程度高、生长快的肿瘤越易发生。
在肿瘤组织大体切面上,囊变区常呈深棕或红棕色,而实性肿瘤部分则呈灰白色。
镜下可见坏死不完全的异型性肿瘤细胞。
(影像学诊断)胰腺癌囊性变在CT和MRI的表现上首先是具有胰腺癌的特征,包括胰腺本身肿大和局部肿块的形成,肿块远端的腺体萎缩和胆道的梗阻扩张等等。
囊性变常位于肿块的中心或偏中心,根据肿瘤坏死液化程度的不同,囊变区的密度不同,一般CT值可在10~30Hu之间。
残留的肿瘤在增强扫描时有轻度强化,并常可见到胰周脂肪间隙消失以及周围血管受侵和局部淋巴结的转移。
2 .浆液性囊腺瘤胰腺浆液性囊腺瘤是胰腺囊性肿瘤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女性多见,男女比例在1:1.5~1.9,发生年龄在中年以后,以50-60岁好发。
临床上一般无症状,可有上腹部不适,疼痛等,有时可扪及肿块。
过去认为本病为一无恶性倾向的完全良性过程,但近10多年来已有个别恶性浆液性囊腺癌的报告,是否是浆液性囊腺瘤发展而来尚不清楚。
由于这个原因,现在认为对于不适合进行手术治疗的浆液性囊腺瘤,不论病人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如何,均应对肿瘤进行定期检测。
(病理)浆液性囊腺瘤可以发生于胰腺的任何部位,但仍以胰腺的体尾部较多见。
囊腺瘤起源于胰腺腺泡的中心细胞,生长缓慢,其最大径线可为2~25cm,平均10cm,由多个小囊构成,内衬以富含糖原的扁平或立方上皮细胞。
根据囊的大小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小囊型、大囊型和混合型,其中以小囊型占绝大多数,因此有时也将浆液性囊腺瘤称为微囊型腺瘤,其切面上肿块呈分叶状,由许多小囊组成,小囊直径在2cm以下,囊腔更小者可呈蜂窝状,部分囊内有纤维结缔组织间隔,有时可见到中央瘢痕,偶有钙化,液体多清亮。
胰腺囊性病变的影像学诊断现状

腹 部 放 射 学
胰腺囊性病变的影像学诊断现状
天津 医科 大学附属肿 瘤 医院放射科 (0 0 0 306 )
鲍 润 贤综述 孙 鼎元 审校
摘要
关键词
由于多层螺 旋 c T的普 及 ,胰腺 囊性病 变的检 出率 明显增 多。造成胰腺 囊性表 现的病种繁 多 ,包括
胰 腺 ;囊性 病 变 ;体 层 摄 影 术 , 螺旋 计 算机
、
胰腺囊性病 变的分类
胰 腺 囊 性 或 以囊 性 表 现 为 主 的 病 变 ,种 类 繁 多 , 现 不 一 , 的有 临床 症 状 , 的 系 意外 发 现 。 表 有 有 根据 不 同研 究 者 [3 报道 , 腺囊 性 病变 可分 为先 1的 _ ] 胰 天性 、 症 性 、 生虫 性 、 炎 寄 良性 肿 瘤 以及 恶 性 或 潜在
恶性 肿瘤 。
或是 无胰 腺 炎史 的假 性囊 肿 。
急 性 胰 腺 炎 后 的假 性 囊 肿 均 有 急 性 胰 腺 炎 的
临床 表现 及影 像学 改 变 ,~ 4 6周后 形成 假性 囊肿 。 囊 肿 多数 为 单房 , 数 呈 多房性 , 壁 或 包膜 , 较 薄 少 有 壁
且 厚度 均 匀 , 增强 扫描 时壁 有 强化 。 径< 的囊 直 6a m
合 理应 用 各 种影 像学 检 查 手段 ( 薄层 C 如 T及
多层 面重 组 、 MR及 MR P E C C 、 R P以及 内镜 超 声 ) 是
肿瘤很难鉴别 , 必须用 C ( T 包括增强 C )B超 ( T、 包 括内窥镜 B超 )囊 内容抽 吸实验室检查 、 、 定期随访 甚 至 活检 才能 明确诊 断 “。 ]
天津 医院放射科
胰腺囊性及囊实性病变影像学诊断

F,27 无明显诱因下左上腹痛6天
b0
b 700
F,27 无明显诱因下左上腹痛6天
➢MR诊断:胰体尾部囊实性占位,首先考虑粘液 性囊腺瘤可能,实性假乳头状瘤待排
➢病理:部分胰腺大小,距最近胰腺切缘0.5cm处 见一囊腔,大小,壁厚0.2-1.0cm,内壁局部呈乳 头状突起并有灰黄物附着
➢胰腺黏液性囊腺瘤伴出血机化
Fs-T2WI 相邻层面,胰体尾部交界处见单个囊 性病灶,直径约 2.9 cm,边缘清晰,与主胰管 相通,主胰管明显扩张,约 10 mm;增强扫
常见胰腺囊性肿瘤鉴别
谢谢
1.MR增强门脉期。胰头分叶状肿 块,由数个囊腔组成,中央可 见瘢痕样结构。病理大体标本, 可见数个囊腔及中央白色瘢痕 样组织
2.增强后动脉期胰腺体尾部分叶状
浆液性囊腺瘤——亚型
➢ 大(单)囊性、实性、(蜂巢型) ➢ 囊壁和间质均由微小镜下可见囊腔结构构成 ➢ 单囊型:发生率极低,不足SCP 1%,影像
胰腺囊性及囊实性病变影像学诊 断
本课件仅供大家学习学习 学习完毕请自觉删除
谢谢 本课件仅供大家学习学习
学习完毕请自觉删除 谢谢
先天性
囊
非肿瘤性病变 炎症性
性
杂类
病
变
外分泌
分
上皮肿瘤
类
肿瘤性病变
内分泌
非上皮肿瘤
非肿瘤性病变
单囊(真性囊肿)
先天性
多囊 (多囊肾,Von-Hippel-Lindau)
假囊肿
临床症状
➢ 早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可出现上腹部 不适(腹痛、腰背部疼痛)和消化不良 等表现(消瘦、黄疸、腹泻)等
➢ 58.6%的病人曾有胰腺炎发作病史, 这可能是由于胰管内大量粘液积聚,导 致胰管内高压,使小腺泡破裂,胰液外 溢造成胰酶激活,从而引起了胰腺炎反
胰腺实囊性肿瘤的病理及影像学表现

胰腺实囊性肿瘤的病理及影像学表现【关键词】胰腺实囊性肿瘤; 计算机体层摄影;磁共振成像胰腺实囊性肿瘤(solid and cystic tumors of the pancreas, SCTP)是近年来被人们逐渐认识到的新的肿瘤实体。
据手术标本和尸体解剖材料的回顾性统计,该肿瘤仅占全部胰腺外分泌肿瘤的0.2%~2.7%。
1959年Frantz描述的3例呈乳头状结构的胰腺肿瘤被认为是此病的最初报道。
之后人们对其报道的增多,相继有不同的名称,分别称之为乳头状囊状肿瘤(Papillary and cystic neoplasm),胰腺实性乳头状上皮性肿瘤(solid and papillary epithelial neoplasm of pancreas),胰腺囊实性腺泡细胞瘤(solid and cystic acinar cell tumor of the pancreas),胰腺囊实性肿瘤(solid and cystic tumor of pancreas),胰腺乳头状囊实性肿瘤(papillary cystic and solid of the pancreas)[1]。
随着临床、影像及病理学对其认识的不断深入,目前该病已成为一独立的临床疾病。
因具有良性或低度恶性的临床病理及较高的手术切除治愈率而引起人们的重视。
1. 病理1.1 大体标本肿瘤多为卵圆形或圆形,边界清晰,周围常有较厚的纤维性假被膜,可突出于胰腺表面。
多数肿瘤较大,平均直径为9.0cm~10.3cm,大者可至20cm,小者可至2.5cm左右。
94%的肿瘤为囊性或囊实性,肿瘤切面的特点表现为因坏死出血产生的囊性或假囊性裂隙与实性区以不同比例混杂。
坏死程度并不一定与肿瘤大小成比例,大的坏死可形成假囊,其内充满血性或胶冻样物。
实性区呈灰褐色,散在的小坏死灶使其呈现出海绵状外观。
部分肿瘤因广泛出血几乎完全呈囊性,其内除大量液体外,还可见从囊壁向内突出软而细小的组织碎片[2]。
胰腺囊性病变的影像诊断及对策(英)

胰腺的真性囊肿 假囊肿(外伤性和胰腺炎)
❖ 其它
少见病变 胰腺偶发瘤
浆液性囊腺瘤 — 病理学
❖ 是第二位常见的胰腺囊性肿瘤,也称为 “小囊 性腺瘤”
❖ 通常认为是一很少恶性倾向的囊性肿瘤,男 = 女,老年多见
❖ 由胰导管上皮发生,囊肿内衬以单层扁平上皮, 体尾部较多见
❖ 肿瘤分叶状,中心呈多数小囊,如蜂窝状 ❖ 中央可见星状纤维瘢痕,偶有钙化 ❖ 没有胰腺炎病史
实性假乳头状肿瘤 — 病理学
• 肿瘤可发生于胰腺任何部位 • 较大,常见的直径为58厘米 • 较厚的纤维包膜,边界清楚,常突出于胰腺外 • 病变内富有薄弱血管,剖面可见明显出血和坏死,
大的坏死区可形成囊腔,构成囊实相间的结构 • 30%左右的肿瘤周边可见钙化
实性假乳头状肿瘤 — 影像学表现
• 边界清楚的大肿块 • 囊实相间,实性部分主要位于病变周边,有强化 • 囊性部分位于中心,密度较高,CT值4050HU • 30%的病人病变周边可见钙化 • 由于病变内常有出血,T1WI上可见不均匀高信
导管内乳头状粘液瘤 — 影像学表现
• 分支型
– 多房状囊性肿块,常位于胰头钩突 – 内可见间隔,表现与囊腺瘤相似 – 病变邻近可见扩张的胰分支对诊断有帮助 – 后期病变累及主胰管则出现主胰管的扩张及其
腔内的壁结节和粘液栓
影像学诊断
• 全貌 – ERCP对本病的诊断非常有帮助
❖ 自导管上皮发生,多被覆以高层柱状上皮 ❖ 常呈大房分隔,间隔厚薄不等,可有不定形钙
化 ❖ 房内壁可见乳头状结节形成 ❖ 粘液性囊腺瘤和囊腺癌不易区别,预后较胰腺
导管腺癌好
粘液性囊腺瘤 — 影像学表现
❖ 常为多房或相互融合的囊性肿瘤,少数为
2024中国胰腺囊性肿瘤影像学诊断规范报告循证学指南(完整版)

2024中国胰腺囊性肿瘤影像学诊断规范报告循证学指南(完整版)胰腺囊性肿瘤(pancreatic cystic neoplasm, PCN)是指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和(或)间质组织的囊性肿瘤性病变。
临床常见的PCN主要包括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IPMN)、黏液性囊性肿瘤(mucinous cystic neoplasm, MCN)、浆液性囊性肿瘤(serous cystic neoplasm, SCN)、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neoplasm, SPN)、囊性神经内分泌肿瘤(cystic neuroendocrine neoplasm, cNEN),约占所有PCN的90%。
近年来,随着影像医学技术的发展和影像学检查的普及,PCN的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MRI检出率可达2.4%~49.1%。
不同类型的PCN具有不同的生物学行为,如IPMN和MCN均属于癌前病变,存在恶变为胰腺导管腺癌的风险。
PCN的大小、强化壁结节大小、主胰管扩张程度、囊壁和囊内分隔的厚度以及肿瘤增长速率等均是判断良恶性和手术指征的重要因素,因此客观、准确、全面的影像学诊断报告至关重要。
但在临床工作中,不同年资和不同亚专业方向的影像科医师对PCN影像学特征的认识程度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诊断报告的主观性强、术语使用不规范、描述不全面、语言自由度高等问题,从而导致影像学价值受限,多学科交流困难,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和医疗资源的浪费。
为此,由国家消化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华胰腺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牵头,组织影像医学科、病理科、外科、内科等多个领域专家,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定手册》、美国医学科学院提出的临床实践指南的定义、中华医学会发布的《中国制订/修订临床诊疗指南的指导原则(2022版)》,参考指南研究与评价工具(appraisal of guidelines for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AGREE Ⅱ)和国际实践指南报告标准(reporting items for practice guidelines in healthcare, RIGHT),并广泛查阅已发表文献、征询专家意见,采用改良Delphi法,通过多轮投票与集体讨论的方式,针对PCN影像检查方法、报告评价指标及标准等问题,共提出了21条推荐意见。
胰腺囊性病变的CT、MRI诊断及临床病理分析

胰腺囊性病变的CT、MRI诊断及临床病理分析摘要】目的:研究胰腺囊性病变的CT、MRI诊断及临床病理分析。
方法:按照随机分号法将我院2012年8月至2014年7月诊治的30例胰腺囊性病变患者均分为两组,对单号组患者采用CT诊断治疗(观察组),对双号组患者采用MRI 诊断治疗(对照组),对比观察二者的临床诊断价值。
结果: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基本一致,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检查时间方面,观察组为(18.23±3.65)min,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的(28.46±6.01)min,二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胰腺囊性病变的患者来讲,CT、MRI诊断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其诊断率均较高,虽然MRI的检查时间较长,但其可以多方位成像,且对囊性成分可以提供更多信息,尤其对出血较为敏感,所以二者均有一定的特征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胰腺囊性病变;CT诊断;MRI诊断;病理检查【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5-0056-02胰腺囊性病变的发生率相对较小,一般可以分为真性囊肿、假性囊肿及各种囊性肿瘤。
在临床诊断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方式为CT诊断和MRI诊断,本文就我院诊治的30例胰腺囊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这二者的诊断价值及临床病理,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及方法1.1 一般资料按照随机分号法将我院诊治的30例胰腺囊性病变患者均分为两组,其中单号组(观察组)包括男性患者6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分布于23-77岁,平均年龄(61.17±5.63)岁。
双号组(对照组)包括男性患者5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分布于22-78岁,平均年龄(62.26±5.02)岁。
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观察组患者采用CT诊断,采用平扫加增强扫描,扫描范围从隔顶至肝的下缘,管电压为120Kv,管电流为250mAs,螺距设置为1,层厚10mm,胰腺区重建层厚为2~3mm,增强扫描时,对比剂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佛醇)经患者肘前静脉用高压注射器注射60~100ml,注射的速度为3.0~3.5ml,分别于注射对比剂后30、70和200s行肝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扫描[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与单囊型黏液性囊性肿瘤无法区分(胰头
多见?假囊肿?)
蜂巢型、实型:间质发达、囊腔微小——
T2W,MRCP明显高信号
aCT增强动脉期,胰头部圆形 肿块,显著强化 bMRCP示肿块显著高信号,内 部有等信号不规则线状分隔及 中央瘢痕样结构和辐射样分隔 c病理大体标本,胰头境界清晰 的灰白色实性肿块,白色的中 央瘢痕样结构以及粗大分隔
者激素失衡时释放某些激素和生长因子,从而引起周围的上皮 增生, 形成囊性肿瘤
好发于中老年女性(20:1) 多数有症状:腹部不适、腹痛、腹部包块或黄疸 多无慢性胰腺炎及糖尿病史
多于95%位于体尾部 多较大,平均10 cm 单房或多房,子囊较大 水样密度或信号,可伴有蛋白或出血致密度或信号不均 囊壁变化较大,囊壁、壁结节和间隔为低信号,增强后 强化
胰腺囊性及囊实性病变 影像学诊断
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 影像中心
先天性
囊 性 病 变 分 类
非肿瘤性病变
炎症性
杂类 外分泌 上皮肿瘤
肿瘤性病变 非上皮肿瘤
内分泌
单囊(真性囊肿)
先天性
多囊 (多囊肾,Von-Hippel-Lindau) 假囊肿
炎症性
脓肿
杂类:
外分泌:浆液性肿瘤、粘液性囊性肿瘤、 IPMN、实性假乳头状瘤、富含粘液的导 管腺癌、腺泡细胞肿瘤
占胰腺肿瘤1~2%,好发于老年女性,良性病变。1/3患 者无临床症状,偶然发现
可于胰腺任何部位,胰头多见,多单发,偶多发
较小位于胰腺轮廓,大者突破轮廓 与胰腺及周围结构分界清,无脂肪间隙水肿和胰周渗出 不侵犯胰胆管,特殊情况下压迫致上游胆管扩张 覆盖在纤维胶原分隔和囊壁的单层立方上皮细胞,绝对 没有壁结节
实性成分为主者,囊性成分位于包膜下
女 55y 上腹部涨半年余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tumor/neoplasm IPMT/N
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
Intraductal tubulopapillary neoplasm ITPN
子宫内膜异位囊肿
胰腺导管鳞状上皮囊肿 囊性错构瘤
外分泌:浆液性肿瘤、粘液性囊性肿瘤、 IPMN、实性假乳头状瘤、富含粘液的导 管腺癌、腺泡细胞肿瘤
内分泌:神经内分泌肿瘤囊性变
非上皮肿瘤:肉瘤,转移
按组织学起源:
导管细胞肿瘤:导管上皮细胞癌(胰腺癌),浆液 性囊腺瘤,粘液性囊性肿瘤,导管内乳头状瘤,和 胰腺类癌等 非导管细胞肿瘤:内分泌肿瘤,胰母细胞瘤,平滑 肌肉瘤,神经母细胞瘤,纤维瘤或肉瘤,脂肪瘤或 肉瘤,畸胎瘤,转移瘤,淋巴瘤,蔓状血管瘤等 实性假乳头状上皮瘤来源于胰腺原始上皮的肿瘤 腺泡细胞肿瘤:腺泡细胞癌、腺泡细胞囊腺癌、混 合性腺泡-神经内分泌癌、混合性腺泡-神经内分泌导管癌、腺泡 -导管癌、腺泡细胞囊腺瘤 除胰腺癌外,其它肿瘤都相对少见,甚至罕见
呈圆形或卵圆形,多数分叶状
多个囊腔组成,大小不一,0.5~4cm。囊壁光滑,囊内 充满清亮稀薄液体,囊之间被结缔组织分隔。(蜂窝状、 石榴) 肿瘤中央星芒状瘢痕并发出粗细均匀或不均匀纤维分隔; 实质为纤维密集的肿瘤间质,内部为微小囊腔及丰富血 管组织。等密度、等信号、中等或明显强化
钙化:发生在瘢痕结构上,10~30%
IPMN 混合型,重度不典型增生 Fs-T2WI 相邻层面,胰体尾部交界处见单个囊性病灶,直径约 2.9 cm,边缘清 晰,与主胰管相通,主胰管明显扩张,约 10 mm;增强扫描,主胰管明显扩张, 未见明显强化囊壁;MRCP 示扩张的主胰管与囊状病灶相通
谢谢
BD 型则为 25%(6%–46%)
早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可出现上腹部不 适(腹痛、腰背部疼痛)和消化不良等表 现(消瘦、黄疸、腹泻)等
58.6%的病人曾有胰腺炎发作病史,这可 能是由于胰管内大量粘液积聚,导致胰管 内高压,使小腺泡破裂,胰液外溢造成胰 酶激活,从而引起了胰腺炎反复发作
大囊、壁厚、有间隔、外周钙化(蛋壳样)
b0
b 700
MR诊断:胰体尾部囊实性占位,首先考虑粘液
性囊腺瘤可能,实性假乳头状瘤待排
病理:部分胰腺大小12*7.0*4.0cm,距最近胰 腺切缘0.5cm处见一囊腔,大小6.0*5.0*4.0cm, 壁厚0.2-1.0cm,内壁局部呈乳头状突起并有灰黄 物附着 胰腺黏液性囊腺瘤伴出血机化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伴低/中/重度异型增
生或相关性浸润性癌
好发于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源于导管上皮,乳头状生长,分泌粘液,引 起主胰管及分支胰管进行性扩张
MD(Main duct,主胰管型)型 BD(Branch duct,分支胰管)型 混合型
MD 型的平均恶变率为 70%(57%~92%)
IPMN 主胰管型,中度不典型增生 以胰尾为主的主胰管弥漫性扩张,约 8 mm,胰腺 萎缩,管壁见乳头状结节,轻度强化;横断面 T2WI 示胰尾部高信号管腔边缘见低信号壁结节; 增强扫描壁结节轻度强化
IPMN 分支胰管型,轻-中度不典型增生 胰头部见葡萄状多个扩张的囊状病变,边缘清晰,呈长 T1 长 T2 信 号,分隔均匀呈低信号;CT 增强扫描示胰头部囊性病灶分隔轻度强 化,胰腺萎缩;MRCP 示囊性病变与主胰管相通,主胰管稍扩张
女,35岁。平扫见胰头部明显增大,局部密度欠均匀。增强动脉 期肿块内多数小环形轻微强化。静脉期肿块内小环形强化更明显, 呈蜂房状强化,内见无明显强化的囊变部分。肝门部环形强化的 肿大淋巴结
女, 32 岁, 因“体检发现上腹部包块1 个 Fra bibliotek” 入院
淋巴上皮囊肿
胰腺内副脾表皮样囊肿
炎症性
脓肿
杂类:
胰腺炎或腹部创伤史
4~6周时形成,随时间可缩小,也可增大或感染
单房病灶,没有实性成分、中央瘢痕、分隔
囊液成份为渗液、胰酶、血液、坏死组织积聚
(包裹性坏死)
MRI发现囊内组织碎屑为特征性改变
胰腺内或胰腺外
多发单房囊肿考虑要假性囊肿和vHL病
病理:纤维包裹干酪样坏死(结核性肉芽肿) 影像表现:胰腺本身病变+胰外病变 胰腺病变:有一定特征性,伴有多发斑点状钙化灶 或呈蜂窝状强化的胰腺肿块,可提示胰腺结核
分为浆液性囊腺瘤和浆液性囊腺癌,组织学上,二者非 常类似,远处转移是诊断浆液性囊腺癌最可靠的依据
常为囊性,但囊腔与胰腺大导管并不相通 如无特殊说明,浆液性腺瘤即指微囊性浆液性腺瘤 组织学变异型如大囊性浆液性囊腺瘤( 包括浆液性寡囊 性腺瘤和边界不清的浆液性腺瘤) 、实性浆液性腺瘤、 VHL相关性浆液性囊性肿瘤( 病变呈弥漫或斑片状分布, 而非界清肿块) 和混合性浆液性神经内分泌肿瘤
内分泌:神经内分泌肿瘤囊性变
非上皮肿瘤:肉瘤,转移
病灶数目、大小、位置 形态、边缘、密度/信号 壁的厚度 强化方式
壁结节、分隔、钙化
继发改变(胰胆管扩张、周围侵犯、淋巴结、远处
转移)
CT能够显示大部分病灶,显示钙化有优势
MRI在显示病灶囊性特征(微囊型SCN)、
囊内结构特征(中央瘢痕、分隔、附壁结
出血:罕见
1.MR增强门脉期。胰头分叶状肿块,
由数个囊腔组成,中央可见瘢痕样
结构。病理大体标本,可见数个囊 腔及中央白色瘢痕样组织
2.增强后动脉期胰腺体尾部分叶状肿
块,由多个大小悬殊的囊腔组成, 中间可见瘢痕样结构
大(单)囊性、实性、(蜂巢型) 囊壁和间质均由微小镜下可见囊腔结构构成 单囊型:发生率极低,不足SCP 1%,影像
WHO 2010 认为所有SPT均是低级别恶性 肿瘤。因为即使肿瘤内未见神经或脉管侵犯
以及浸润周围胰腺组织等恶性肿瘤的证据,
也可出现转移
90% 发生于女性,平均年龄28 岁( 7~79 )
10% 发生于男性,平均年龄35 岁( 25~72 )
肿瘤由形态单一、结构疏松的上皮细胞形成实 性假乳头状结构
胰外病变:腹腔淋巴结结核有助于该病的诊断;表 现为环形强化的肿大淋巴结并可融合成花环状改变; 亦可为轻度强化之结节、可能是结核增殖病灶;部 分出现钙化
男,24岁。A:CT平扫见胰头略低密度肿块,边界不清。B:增强动脉期肿 块内轻微强化。C:门脉期肿块内小环形强化更明显,呈蜂房状强化。D: 冠状位图像显示肝门部环形强化的肿大淋巴结,肝动脉被包绕
胰腺囊肿和胰腺肿瘤是VHL的两个特征,12%发
生囊腺瘤
病理:微囊性(蜂巢型)腺瘤和良性浆液性囊肿
WHO2010
恶性前病变:伴有轻-中度/高度异性增生的黏液性肿瘤 恶性病变:伴有浸润性癌的黏液性肿瘤
组织学两种特征性成分——囊腔被覆上皮和上皮下卵巢型间质
胰腺胚胎发生过程中, 异位的卵巢掺杂至胰腺组织内,并在患
可能起源于多能干细胞
潜在恶性程度与肿瘤的大小有关(>5cm), 与性别、年龄、临床症状及生长部位无关 囊实性比例变异较大,大多数囊实相间
囊性区可由出血、坏死、粘液变性及泡沫细胞
聚集所致
部位不定(体尾部略多,活动、异位)
可以多发,可以转移 囊实性肿瘤,可见包膜/假包膜,肿瘤内有时可见出 血、钙化(实质点条状、无定型;包膜蛋壳样) “浮云”征:囊性成份中漂浮着实性成份,实性部 分中等度、进行性强化(肿瘤组织呈网状排列,之间 形成血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