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的制取和研究》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设计
主题: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年级:高中
科目:化学
时间:3节课
教学目标:
1. 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2. 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备方法,如化学法、物理法和生物法等。
3. 知道二氧化碳的应用领域,如碳酸饮料、消防、制冷等。
4. 了解当前世界对环境保护的需求,认识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性,并探讨如何利用二氧化碳进行可持续发展。
教学步骤:
第一节课:
1. 介绍二氧化碳的性质,包括化学式、分子结构、颜色、味道等。
2. 讨论二氧化碳的来源,包括动植物呼吸、火焰燃烧、化石燃
料燃烧等。
3. 学习二氧化碳制备的物理方法,如干冰制备、挤压液化等。
第二节课:
1. 学习二氧化碳制备的化学方法,包括碳酸盐酸解法、碳酸氢钠和酸的反应法、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的反应法等。
2. 讨论二氧化碳的应用领域,如碳酸饮料、消防、制冷等。
3. 分组讨论二氧化碳的环保应用,探讨如何利用二氧化碳进行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课:
1. 学习二氧化碳生物法制备的原理和方法,包括微生物固化法、植物光合作用等。
2. 结合前两节课所学,讨论不同制备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如何选择最合适的制备方法。
3. 分组设计实验,制备二氧化碳,展示各自的制备方案和实验结果,并分析实验数据。
评估方法:
1. 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表现。
2. 学生对于课堂讨论和探究的贡献以及思考深度。
3. 学生的设计实验方案、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优秀教学案例

5.教学策略:本节课的教学策略灵活多样,包括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等多种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使得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全面的发展,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同时,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2.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评价,肯定他们的优点,指出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措施。
3.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二氧化碳制取实验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现象和收获。
2.教师鼓励学生在报告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通过对二氧化碳制取实验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善于倾听,勇于表达,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以生动有趣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愉悦的情感状态下学习。同时,教师还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发现美、感受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在小组讨论和总结中,教师会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勇气。
(二)问题导向
1.教师以二氧化碳制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教师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探究任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和总结,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二氧化碳的制取原理。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掌握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实验技能。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2.学会运用实验方法制取二氧化碳;3.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三、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小瓶、试管、酒精灯、石灰石、醋酸等;2.实验药品:石灰石、醋酸;3.实验材料: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及相关的化学实验知识。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引入第二步:知识讲解1.介绍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介绍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化学制取、物理制取和生物制取。
第三步:实验操作1.分组进行实验:将石灰石放入小瓶中,加入适量的醋酸,用试管口密封住小瓶,然后用手指捻住试管,将试管倒立放入水中,观察小瓶内部的现象。
第四步:实验结果分析1.观察实验现象,找出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2.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让学生自由探讨二氧化碳的制取过程。
第五步:讨论交流1.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和分析;2.师生互动,共同探讨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
第六步:总结归纳1.总结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2.总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第七步:拓展延伸1.布置拓展练习,让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实验知识和方法;2.鼓励学生进行实验创新,尝试其他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是否熟练,是否能够正确识别二氧化碳等现象;2.评价学生的实验报告和总结。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个教学设计,学生能够重点了解和掌握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了解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且在实验操作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实验操作的指导,确保实验安全和顺利进行。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一、教材分析1、本节课要探究制取二氧化碳原理,从而了解制取物质的原理的选择2、掌握制取气体装置选择的条件,从而掌握制取二氧化碳气体装置二、学情分析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氧气制取、实验基本操作的基础上来探究气体的制取原理和实验装置的选择三、教学目标1.知道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思路。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和制取装置。
3.初步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验证、验满等操作。
4.运用设计装置、动手实验等方法,激发学生参与问题探究的积极性。
四、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原理和装置的探究。
五、难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设计。
六、教学用品:多媒体;实验仪器:试管;锥形瓶;带导管的橡皮塞;集气瓶;药品:大理石;稀盐酸;碳酸钠;澄清的石灰水等。
七、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打开雪碧、可乐、啤酒等饮料的封口,我们会发现大量的气泡,这些气泡是什么气体的气泡?(二氧化碳的气泡)怎样验证呢?(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在实验室里,二氧化碳气体究竟是怎样制取的呢?本节课我们将一起来研究。
2.知识回顾。
在第二单元,我们曾研究过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回忆相关知识。
(1)学生回顾(实验室用高锰酸钾或过氧化氢溶液来制取氧气,其反应原理分别是……)表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知识回顾药品KMnO4H2O2溶液和MnO2反应原理2KMnO4==K2MnO4+MnO2+O2↑2H2O2==2H2O+O2↑反应物状态固体固体、液体反应条件加热不需加热发生装置 A B收集装置C或D验证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进瓶内,木条复燃,则该气体是氧气。
验满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木条复燃,则证明已满。
△MnO2图1:供选择的实验装置(2)教师总结:由刚才的知识回顾,我们可以得出,反应原理、制取装置、验证验满方法,是研究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主要内容,具体的研究思路是,确定制备气体的反应原理,也就是确定反应物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确定气体的制取装置,气体制取的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两部分,发生装置确定的依据是?(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发生的条件)收集装置确定的依据是?(气体的密度、溶解性以及气体是否与水反应等)→确定气体验证、验满方法,一般而言,气体验证、验满利用的是气体的——(化学性质)。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及性质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及性质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2)、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能说出实验装置的仪器名称及操作要点3)、通过对二氧化碳和氧气有关性质的比较,分析装置的不同,初步确立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2、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收集方法3、教学难点:从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出发,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4、教学课时:2课时5、教学过程:展示某地区一山洞图片并进行思考思考:为什么火把会突然变暗,而狗会突然倒地?(学生回答)因为山洞深处空气流通不畅,使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会聚集在山洞的底部,并且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火把和狗都比人低,所以火把会变暗,狗会倒地。
引出本节课课题板书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及性质先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过程。
(展示课件)么?哪些反应可以产生二氧化碳?并且进行列举编号实验内容实验现象实验分析1 Na2CO3粉末和稀盐酸有大量气泡产生,反应剧烈反应速率太快,不易收集2 CaCO3粉末和稀盐酸有大量气泡产生,反应剧烈反应速率太快,不易收集3 石灰石和稀盐酸产生气泡速率比较适中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4 Na2CO3粉末和稀硫酸有大量气泡产生,反应剧烈反应速率太快,不易收集5 CaCO3粉末和稀硫酸有大量气泡产生,反应剧烈反应速率太快,不易收集6 石灰石和和稀硫酸开始反应有气泡,一会儿就无气泡产生反应一会儿就停止反应注意:不用稀硫酸。
因为硫酸与石灰石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覆盖在石灰石的表面,阻止石灰石与稀硫酸的反应。
所以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就会停止。
不用碳酸钠。
因为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时速度过快,不容易控制反应过程,不利于收集气体。
不用浓盐酸。
因为浓盐酸有强挥发性,可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使得到的二氧化碳不纯。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教学设计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所用的药品、反应原理及实验步骤;(2)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检验及收集方法;2、过程与方法(1)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和药品,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2)学会对仪器的使用以及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3)通过探究活动过程,体验化学实验方法的科学性,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学习化学的动机;(2)养成互相交流,勇于实践的良好习惯。
二、内容和学习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习氧气实验室制取的基础上,力图通过分析、对比、实践,探究出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设计思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学生活动多,实验现象明显,容易激发学生兴趣。
但由于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教师要加以引导,及时纠正实验中的错误操作。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原理、装置的选择及制取方法。
2、难点:(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设计思路;(2)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有机结合。
四、利用多媒体:多媒体投影、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有关仪器和药品。
五、教学策略:创设问题情境引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引导学生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设计思路,然后让各实验组提供的仪器进行选择组装一套制取装置,再分组交流讨论,比较各自装置的优缺点,从中确定一套最佳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包括检验和验满)。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尽可能设计出多套装置。
六、教学过程[投影]:实验室确定气体制取装置的方法 [板书]:二、实验室制取CO 2的装置及步骤[投影]: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以及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
[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步骤及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根据提供的仪器设计出装置图,讨论装置的优缺点并回答动手组装仪器进行实验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老师点评实验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听、思、悟巩固基本实验操作实验反思 1、所制取的二氧化碳中可能含有的杂质有哪些? 2、实验装置如何改进? 分析、讨论、回答 提高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并投影展示 归纳、总结 加深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的熟悉和理解[思维拓展]: 已知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小于空气,极易溶于水。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6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优秀教学案例

3.讲解实验操作步骤,包括仪器的连接、药品的取用、实验注意事项等,强调实验安全,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三)学生小组讨论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最佳方法。引导学生从反应速度、药品成本、实验操作等方面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4.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紧紧围绕上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时,注重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有所收获,为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而努力。
2.问题导向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本案例中,设计了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为什么选择这种方法制取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性质有哪些?”等,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在实验操作、问题讨论等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现象,如温室效应、碳酸饮料等,引发学生对二氧化碳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如提出“你们知道如何制取二氧化碳吗?”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包括反应方程式、反应条件等。通过示例,让学生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基本方法。
2.引导学生探讨二氧化碳的性质,如通过对比实验,分析不同实验材料的优缺点,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6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设计

1.学生分组,每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
2.小组内讨论以下问题:
-实验中观察到了哪些现象?如何解释这些现象?
-如何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规范性?
-二氧化碳的制取对环境有何影响?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总结实验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
(四)课堂练习
1.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独立完成一道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针对教学重难点,采取以下措施:
1.对实验操作进行详细讲解和示范,确保学生掌握操作要领,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2.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实验现象,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
3.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帮助学生掌握二氧化碳制取的规律,提高实验技能。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汽水中的气泡,引出二氧化碳这一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自然、服务社会的热情。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实验操作规范、认真观察、准确记录的习惯。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情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练习题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案,包括实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实验室制取方法及实验操作要点。
2.强调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规范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4.结合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进行环保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氧化碳的制取和研究》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精心整理的《二氧化碳的制取和研究》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⒈了解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⒉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3.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4.培养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的反应原理、装置及收集方法。
教学难点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装置的选择
课型:新授课(学生实验探究活动课)
教法:对比法、分组实验法、实验探究法。
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用品
实验室制CO2所需仪器一套、碳酸钠、大理石、浓HCl、稀HCl、稀H2SO4
教学过程
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及实验装置。
引入新课实验室如何制取CO2
一、学生交流“活动与探究报告册”上的参考信息
二、学生进行活动与探究
〔板书〕1.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药品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后讨论
总结:
〔板书〕(1)理想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
(2) 化学反应原理:
CaCO3 + 2HCl =CaCl2 + H2O + CO2↑
讨论:补充实验:
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
小结:
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可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 + H2SO4 =CaSO4 + H2O + CO2↑
其中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了大理石与硫酸的接触,反应慢慢停止了,故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来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板书〕2.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要求学生从给定的仪器(见书上111页)中选择适当仪器,设计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装置。
(也可用其它仪器) 讨论:根据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应采用的.最佳装置(见书上111页、图6-10)
〔板书〕(1)气体发生装置
固~液反应,不需加热制取气体
展示实验装置
讨论:⑴能否用普通漏斗代替长颈漏斗
⑵锥形瓶能否用别的仪器代替
小结:⑴不能用普通漏斗代替长颈漏斗。
因为普通漏斗颈太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会从漏斗处逸出。
用长颈漏斗时,下端管口必须在液面以下才能起到密封的作用。
⑵锥形瓶可以用大试管、广口瓶、平底烧瓶等玻璃仪器代替(展示实验装置)
提问:实验室里如何收集CO2气体能否采用排水法收集为什么
〔板书〕(2)气体收集方法
用向上排空气法(CO2密度比空气大)
不能用排水法收集(CO2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
〔板书〕三、制取二氧化碳
学生实验:制取并验证二氧化碳气体
总结:
〔板书〕1. 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
提问:如何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满
〔板书〕2. 验满方法── 将燃着的木条或火柴放在集气瓶口,火焰熄灭,证明已满
提问:怎样证明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板书〕3. 检验方法──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该气体为二氧化碳
四、比较与归纳
比较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归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见书上110页、活动与探究报告册
本节课小结: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
课堂练习 P112第1、5题
家庭作业 (1) P112第2、3、4题
【《二氧化碳的制取和研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