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概论复习精要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精要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精要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精要

第一章

1、世界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区别

①国际经济是以国家存在为前提的,是指各国国民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或国家间经济活动。

②世界经济是体为全球性的经济实体,研究的范围更广,研究的是包括国际经济关系在内的全球性经济问题。

③国际经济学以西方宏、微观经济学为指导思想,用西方经济学理论分析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问题。

④世界经济学则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为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2、国际分工的决定因素?

国际分工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

①各国生存发展的自然条件。

②由各国生产力发展所决定的社会经济条件。

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的必要条件,但自然条件只有同发展到一定水平的社会生产力联系起来,才有可能形成生产的国际分工,另外,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国际分工中自然条件发挥作用的领域将会越来越小。

3、国际分工的形成?

①按劳动本身特点进行分类:

1.社会生产各大部门之间进行的国际分工(如工业、农业)。

2.社会生产大部门内部各个小部门和行业之间的国际分工(如工业

内部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之间的分工)。

3.由产品专业化、零部件专业化和工艺专业化、阶段专业化而形成

的国际分工。

②按各国不同生产领域之间媒介不同进行分类:

1.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国际分工(以生产资料为别掌握在不同国家

的商品生产者手中为条件)。

2.以资本为媒介的国际分工(以一国资本所有者同其他国家的生产

领域进行投资为媒介,表现为跨国公司内部在不同国家的分工)。

③按参与国际分工国家质检的社会经济水平不同进行分类:

1.垂直型国际分工(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的国家之间的分工,如

工业国与农业国)。

2.水平型国际分工(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同的国家之间的分工,如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3.混合型国际分工

④按要素密集度不同进行分类

4、全球经济失衡的表现、根本原因?

(1)表现:①全球贸易失衡:1>美国经常项目逆差规模和亚洲地区贸易盈余规

模日益扩大。

2>世界贸易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1.从整体的全球贸易状况来看,世界商品贸易

GDP比重快速增长,

2.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的贸易增幅巨大,在

全球贸易中的地位迅速提升,

3.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商品结构变化明显,制成

品比重显著上升。

②全球金融失衡:1>“金融国家”与“贸易国家”的金融失衡:

1.投资,国际资本流动呈现出明显的二元结构,

流入“金融国家”的金融证劵资本与流入“贸

易国家”的直接投资资本并存的结构失衡,

2.全球资本流动和资本收益大部分控制在发达

国家手中。

2>美元霸权与全球金融失衡: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整个世界经济体系的

制度安排有利于美国维持一种不均衡的经济

体系来过度地占有全世界的资源、商品和货币

财富。

(2)根本原因:

①战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与国际分工发生重大变化

美国第三产业与创新产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上升并日益成为比较优势的产业,使得全球最终产品需求集中于美国等市场,生产过程则分散至其他国家,经济全球化又促使这一进程在全世界充分打散,最终形成了美国为全球提供创新与金融服务业产品的全球产业梯次关联的格局,这是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来世界经济运行中积累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在新条件下的暴露与放大。

②中国等新兴工业国家的快速崛起

新兴工业国家贸易顺差的扩大加速了全球经济失衡的恶化,而将贸易顺差以购买美国国债等形式返还给美国,又使得全球经济失衡得以持续。

③美元体制的影响

1.美国拥有对现行国际金融秩序和国际资本市场运行规定的制定权,使

得美国通过扩大贸易逆差增加美元供给的同时,忽视贸易收支赤字规模增长所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而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无法吸收大量美元结余,只能通过投资美元资产送回美国金融市场,进而支持美元体制的运行。

2.美国的经济调整政策可以仅为打成国内经济目标服务,而其他国家则

需跟随美国的货币政策被动的调整国内经济政策以降低其影响。

思考: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参考)

经济全球化之利有:一、经济全球化可使世界范围内的资金、技术、产品、市场、资源、劳动力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使发展中国家获得充足的发展能力。

二、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次迎接机遇和挑战的机会。三、经济全球化将促进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使发展中国家能有更合理的贸易和投资空间。四、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发达国家的技术转让和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五、经济全球化能够促进国际间政治的协调,使发展中国家获得发言权,有利于减少国际冲突。

经济全球化之弊有:一、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使贫富差距拉大,使世界经济不稳定性加强,发展中国家越来越落后于发达国家。二、现行的全球经济运行规则不尽合理,大多有利于发达国家。三、经济全球化还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四、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所付代价巨大。

5、世界市场的结构

世界市场的结构主要是指各种市场的内部构成:

①国际商品市场:1.没有固定组织形式的市场(主要是指面谈、电函,就主要交

易条件打成协议,或签订合同的商品购销,这是通行的商品

贸易方式)

2.有固定组织形式的市场(以商品交易所为代表)

②国际资本市场:1.长期信贷市场(以证券交易所为代表)

2.短期信贷市场(以国际货币市场为代表)

③外汇市场:主要从事本国货币同外国货币之间的兑换和买卖活动。

7、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影响

①汇率的浮动增加了世界经济的不稳定因素

(牙买加体系的内容)1976

汇率的波动导致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外贸成本和对外投资损益的不确定性加大,浮动汇率还可能导致各国之间竞争性贬值;还为低买高抛的外汇投机提供了可乘之机

①对美元的约束得以解决,美元责任义务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在布雷顿森林

体系下,美元与黄金的挂钩要求美元保持一定规模的供给约束,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对这一约束解除,同时,美元的主导地位还在,反而形成了美元本位制,一方面可以一方面发行纸币,使其贬值,稀释原来的债务,一方面可以利用金融市场吸引外国资金,流入政府、企业、个人,向国外转嫁危机,肆意地占有、运用或影响全世界的资源及其配制。

②全球金融市场持续动荡,金融危机频频发生

利率汇率的频繁波动刺激了国际金融资本及其利益集团的跨国投机活动,导致金融危机频频发生。

8、新经济的成因?

(1)信息技术革命

①信息技术和设备投资成为美国企业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信息产业的发展降低了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极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③减少失业率的上升,推动了就业的增长。

(2)制度的创新:①微观层面的激励相容制度(企业)。

②股权融资为主的金融制度。

(3)政府干预:部分放松管制,减少经济管制运行成本;部分积极干预,如教育、环保。

(4)经济全球化

思考:从国际分工角度分析中美交易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美国利益的影响(参考)原因:

(1)中国是劳动密集型,油价格优势,被美国抑制出口;美国是技术密集型,对中国限制出口

(2)美跨国公司在华生产并销售,低廉的生产资料、劳动力,得到的制成品高价出售,从中获取暴利

对美国的影响:产生贸易顺差,美国部分产业转移到中国,使美国国内产业空虚。

第二章

1、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国际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区别

①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一个过程和一个状态,是世界范围内市场经济规则的全球一体化。

②经济国际化是各国经济活动由国内向国外扩展,使经济生活成为国际化的现象。

③世界经济一体化:由政府推动,并通过签订协议或条约而形成的经济联合体。现在,世界经济正从经济国际化阶段过渡到经济全球化阶段,另外国际化的世界经济是工业社会规模经济国际扩张的结果,全球化的世界经济则主要是信息社会网络经济兴起的产物。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①贸易自由化与全球网络化:1.贸易自由化和信息网络化

2.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急剧扩大

②全球产业链的形成和国际生产体系的全球化

③国际经济协调机制逐步形成

3、国际经济协调的渠道

国际贸易协调(如关贸总协定、WTO)、国际金融协调(如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区域经济协调(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发达国家经济协调(如G8)、发展中国家经济协调(如七十七国集团、ASEAN)、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协调(如东盟“10+3”)

第三章

1、技术革命的主要内容: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空间开发技术、海洋工程技术。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①全面性、世界性。

战后科技革命几乎涉及所有领域,各领域,各学科间相互交叉,渗透,虽然美国在一些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但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参与其中。

②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同步发展,并形成“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

科学指导下的技术革命和技术革命基础上的科学发展,两者融为一体,成为统一的变革过程,战后科技革命中,科技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

力的过程,明显地表现出“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的趋势。

③革新了及其体系、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

由于垫子计算机的诞生与应用产生了自动控制机从而革新了机器体系,机器成了人的脑力的延伸,从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方式。微电子

技术的广泛应用影响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④科技发展和在生产中的应用得到了政府的有力支持。

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日益社会化,它要求政府出面进行投资、组织和协调,同时各国政府都认识到,当代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的竞争,

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3、三个产业都包括什么?

第一产业,即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的部门,包括农民牧渔业。

第二产业,即对第一产业的产品进行加工的产业,亦称加工业,包括工业制造业、建筑业、矿业。

第三产业,即为第一、二产业和居民消费提供服务的部门,包括贸易、运输、通信、金融、保险以及各种公司事业和服务业。

4、生产力结构的重大变化?

(1)劳动者日益智力化

战后,遮着科学技术新发展。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一方面,看管、操作、控制等劳动变成了自动控制系统的职能,体力劳动获得了更大程度的解决,职工队伍中,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居多,另一方面,知识密集型产业劳动者需要有足够的科学知识,专业技能和培训,因此,战后科技的发展使劳动者的智力因素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体力因素的地位和作用明显下降呈现出劳动者智力化的趋势。

(2)劳动工具日趋自动化

战后,电子计算机的不断改进与应用使机器增加了自动控制系统,从而使机器生产实现了由手工操作向自动化的转变,机械化生产转为自动化生产。

(3)劳动对象日趋人工化

战后,在新材料革命中,大量人工合成材料涌现出来,并日趋在劳动对象中占据主导地位,使人类利用和加工天然劳动对象阶段进入到创造劳动对象的新阶段。

5、产业结构的融合

1.第一产业同第二产业融合,农业出现产业化、现代化趋势(如农业生产属

于第一产业,但农业中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应用,又使其汇入第三产业之中)。

2.第二产业同第三产业融合(产前产中产后三者之间界限逐渐模糊,如钢铁

工业属于第二产业,但其应用计算机设备进行自动化生产,其开发和使用的软件又属于第三产业)。

3.第三产业逐渐软化,第四产业形成共识(有形产品和资源等硬生产要素的

作用日益降低,而知识、技术、服务和信息等软生产要素的作用日益提高)。

6、国际金融信息化:

(1)网络银行的发展:1.机构上的(纯)网络银行

2.服务概念的网络银行

(2)电子货币的发展:比特币、时间币等

(3)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

国际贸易信息化:

(1)国际贸易结构的信息化:1.商品结构的变化(信息产业在商品中所占比

例上升)

2.国际贸易本身的结构变化(虚拟市场的出现)

(2)国际贸易方式的变化:电子商务(通过电子数据来开展商业活动)

(3)国际贸易主体的变化:虚拟企业的出现(主要指跨国公司的战略联盟,

跨国企业优势互补,签订协议而形成联盟)

思考:利用所学知识,中国应确立哪些产业为主导产业,为什么?

1、全球危机的内容

(1)资源危机:1>可再生资源的退化: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利用不当,造成

土地的严重退化,使一些土地永远失去了生产能力,淡水的

不足以及与人口分布的不一致,导致人均淡水资源严重失衡,

危及人类生存,生物资源中部分物种消失,威胁整个生态系

统。

2>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煤炭、室友、

天然气等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对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度开采,

导致世界能源存量迅速减少。

(2)人口危机:人口与人力资源的结构失衡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人口结构中大多数为低水

平的人力资源,导致发展中国家的人均生活水平一直处于较低

水平,而发达国家和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开始出现人口老龄化的

问题。

(3)环境问题:世界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酸雨、地球变暖、垃圾国际化等,发达国家及其他工业化国家推行的大

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模式,是导致上述

问题的主要原因。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发展要使世界各国的当代人和后代人,发达国家和发

展中国家都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体现了本代人,代际都要

公平。

(2)持续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旨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又不损害后代人满

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3)共同性:可持续发展不仅要使世界各国所有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机会,还要使人类和自然万物都享有

同等的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做到人类生存发展权利与自然万物生

存发展权利的统一。

思考:由可持续发展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路径结合中国现实谈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解决。(参考)

产生的原因:

(1)世界自然资源的退化(土地资源、淡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2)世界粮食危机加深

(3)世界生态环境的恶化(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酸雨、垃圾、地球变暖)解决路径:

(1)发展循环经济

(2)建立“绿色法庭”

关于中国的发展提建议:

(1)增加和提高能满足基本需求的经济基础和生产能力,

(2)减少技术含量很低的粗放型高能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经济产业数量。

1、金融全球化的发展?

(1)欧洲美元的产生和发展以及离岸金融的兴衰

冷战期间,美国的巨额援助以及苏联将其美元资金向西欧的转移导致了欧洲美元的形成,由于欧洲美元基本不受一国金融法规的约束,其产生引发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分散化,导致“离岸金融中心”的产生与发展,而在此之后,由于金融自由化在各国的充分发展,各国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离岸金融则由盛而衰。

(2)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产生和发展

1972年5月12日,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首次推出的包括7种货币在内的外汇期货标志了金融衍生品的产生,由于汇率、利率的波动,在金融衍生品及其市场的发展中,利率互换交易余额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货币互换交易余额的增长速度。

(3)发达国家对新兴市场国家金融部门直接投资的增长

由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新兴市场国家金融自由化,发达国家银行对利润的追求和拓展业务的需要以及通信、网络、交通的便利使得发达国家银行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金融部门的直接投资迅速增长。(4)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主权财富基金的发展

随着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逐渐成为外汇储备持有主体,以及一些国家为跳出“资源组织”寻找解决办法,主权财富基金得到了迅速发展。

2、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原因

(1)欧元区的统一货币政策改变了区内经济环境,导致了成员国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部分国家积累了严重的债务泡沫盒信贷泡沫

(2)政府推行赤字财政并高度依赖资本融资市场条件下,债务危机直接表现为市场信心危机,政府难以控制。

(3)欧元区成员国没有独立的货币政策,宏观调控主要依赖单一的财政政策工具。

1971.12《史密森协议》

东亚区域合作的现状、特点、动力、阻碍?

现状:(1)“10+3”(韩、日、中)[从2000年起东盟首脑会议期间都举行“10+3”

会议]

(2)三个“10+1”[“中国-东盟”“韩国-东盟”]

(3)中-日-韩

(4)东盟

(5)各种双边自由贸易区

(6)次区域多边合作[“湄公河”“图门江”]

(7)非官方协调机制[东亚展望小组会议、产业和商业论坛、亚洲论坛]

特点:多层次

小国主导,大国参与

10+3为框架

以经济委重点,金融为先导

机制性(定期举行、形式越来越正式、但没有成为制度性)

动力:危机感(欧洲,北美都已有了自由贸易区)

日益增强的经济联系(内在动力)

东亚文化有很强的内化力

阻碍:缺乏核心领导国(中日两国的矛盾)

区域意识薄弱,各国只顾自身利益

各国差异大(地域经济发展、政治体制等均有明显不同)

受美国的影响

政治障碍

1、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目标有哪四个?

(1)充分就业,把失业率保持在自然失业率水平

(2)物价稳定,消费物价指数的上涨幅度在3%以内

经济增长,由于经济发展过程是周期波动的,因而一定时期经济增长至少是一个(3)完整的周期长度内的产量增加

(4)国际收支平衡,自由性交易(如商品、服务的进出口、单方转移支付等)项目要平衡

2、发达国家对经济全面调节的主要手段?

(1)制度调节:主要体现为企业的国有化和非国有化。

(2)政策调节:1.财政政策:①财政支出政策:调整政府采购,转移支付,国家

直接投资等。

②财政收入政策:主要改变税率,来调节经济波动,

资源配置,缓解收入分配不公和各种社会矛盾。 2.货币政策: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中央银行贴现率,

公开市场业务和泽类控制。

3.收入政策:根据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来限制工资和价格的上

涨(如对工资和物价实施管制、指导,对企业、公

会进行道德规劝和协商会谈)

4.产业政策:①宏观的产业结构政策(对重点产业的扶植,保

护政策和对长期萧条、衰退产业的调整、援助政策)

②微观的产业组织政策:

1>市场结构控制(改善市场结构的政策,如分

解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适当降低进入市场的

壁垒,减少不合理的产品差别等)

2>市场行为控制(控制垄断是常用的控制市场

行为)

5.人力政策:(如劳动力再培训,发展职业中介等,可扩大就

业机会)

6.经济增长政策:影响总供给,如增加资本积累等

7.对外经济政策:(如外贸政策,进出口退税,汇率政策等)(3)经济计划化:计划调节主要对象是私人企业,计划并不是统一,必须执行的,只是预测、指导,有一整套经济手段,严密的法律体系予以配合。

(4)社会调节:主要通过推行管理民主化,社会福利制度来解决雇主与雇员,“富人”与“穷人”之间的关系。

(5)国际经济协调:1.国际贸易的政策协调

2.汇率政策协调

3.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3、三种典型的市场经济模式?

(1)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政府尽量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充分鼓励自由竞争,政府主要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对市场进行间接调控,依法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必要的监管。

(2)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自由竞争与政府控制并存,经济杠杆与政府引导并用,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并重,其实质是国家维护下的市场经济,这种维护体现在一是对竞争机制的维护,以确保经济发展永久的动力;二是对社会利益的维护,以弥补竞争机制带来的副作用。

(3)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

政府运用严厉的规则要求企业遵守市场规则,利用利益机制诱导企业行为,使用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通过行政指导使企业尊重政府的意图。

4、对美、德、日三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评价

一、发达国家经济运行的模式:大多是在二战以后逐步形成的。战后以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广泛调节为主要特征的凯恩斯主义的问世,不仅导致了西方经济学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转变,而且由此形成了以美、德、日为代表的各类经济模式。

二、西方经济模式面临的问题及其体制原因:几十年来,各国经济模式对于促进各自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80年代起至今,虽然各国都在不断调整体制结构,但是面对世界经济的飞速变化,这些国家的经济模式越来越暴露出某些方面的局限性。上述经济模式中,第二种“政府主导型”模式面临的问题比第一种更多。如果从经济体制的角度观察,这些问题可以归结为:经济体制对世界经济快速变化的“不适应症”。

三、从美、德、日经济模式的变化中看出,经济的调整改革,仍然围绕着国家与市场力量对比的变化,它的主导趋势是“放松”政府对经济的管制,使经济运行和政府管理进一步市场化。其特点是:

(1)国家干预调节的重点在变化。

(2)企业组织形式继续变化。

(3)对原有的经济规则进行改革。

(4)加大经济开放的强度。

思考:借鉴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经验,谈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

(1)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模式,认为应在市场经济中寻找和确定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最佳结合程度。

(2)有计划的或有宏观管理的市场经济模式。以市场资源配置方式为基础,同时引入政府等公共机构通过计划和政策对经济活动进行的调节。”

(3)二次调节模式,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凡是市场能做的,应当让市场去做,市场起着第一次调节或基础性调节的作用。政府只做市场所做不到的事情,政府发挥第二次调节或高层次调节的作用。”

(4)东亚模式,也就是政府主导型模式,即象韩国等国家和地区那样,建立由政府进行强大干预的市场经济。

第十章

1、发展中国家的分类

(1)按人均国民收入标准:

1.低收入国家和地区(主要在东南亚、中亚、撒哈拉、南非洲地区)

2.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主要在亚洲、非洲、部分拉丁美洲)

3.高收入但仍处于发展中的国家(几个是偶生产国和出口国)

(2)按产业结构、出口结构和工业化进程的标准:

1.原料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大都在非洲)

2.石油输出国(多在中东,另拉美、非洲也有)

3.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四小龙”、泰国、马来西亚、智利、墨西哥等)

4.综合发展型发展中大国(中国、巴西、印度、南非等)

5.最不发达国家

2、金砖国家(BRICS):中国、印度、巴西、南非、俄罗斯

3、东亚模式与拉美模式

(1)东亚特点

1> 在市场不成熟的条件下试试政府替代,政府对特定部门进行积极的扶植与干预

2> 政府一方面通过强有力的行动,创造良好经济发展环境,另一方面通过控制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维持宏观的稳定。

3> 在“强政府”主导下,实行典型的出口导向发展模式,对外贸易采取“加工组装型工业化”的模式。

4> 一方面,依靠国内高储蓄和政府控制得肩宽实现高增长,一方面将引进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结合,促进与国际经济接轨,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随着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及时实现自身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5> 重视公共政策的积极作用,腔调通过政策调整收入分配,建立相对合理的收入结构,重视基础设施,教育等公共产品的提供。

(2)拉美特点

1> 政府同样对经济积极干预,但更多侧重于通过制订经济计划,试试扩张性经济政策刺激需求,以及通过国有化和贸易管制等措施直接控制和保护国内替代产业。

2> 依靠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初级产品出口支持工业化,在保护国内市场条件下发展进口替代工业实行典型的进口替代发展战略。

3> 国内积累率降低,投资率不高,对外依赖较重,曾大量借用外债,以提高增产率,一度形成借债增长型经济。

4> 公共政策并不积极,收入分配不均现象突出,对基础设施、教育等公共产品的投入相对较少。

第十一章

1、休克疗法的内容

休克疗法在经济学中指通过实施财政、货币紧缩政策治理恶性通货膨胀的一系列严厉经济措施,这里指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采取一步到位的激进方案。

自由化:价格自由化:大范围放开商品价格

外贸自由化:取消国家对外贸的垄断,放开进出口贸易

汇兑自由化:卢布在俄境内可自由兑换,由多种汇率制度过渡到双重稳定化:主要实行严厉的双紧政策,即紧缩财政与货币,以便迅速达到摆脱赤字预算,降低通货膨胀率和稳定经济的目的。

私有化:小私有化:证券私有化、现金私有化

大私有化:打折出售国有企业、无偿分给职工

2、中俄经济转型效果不同的原因

1>过程不同:俄过于激进

2>驱动机制不同:中国政府主导,俄国特权阶层驱动

3>目标不一样:俄想改为自由市场经济

4>计划经济时间不一样:俄时间长,思想观念难改

5>改革前的主导产业不一样:中国为农业基础,引进外资设备导致速度快

6>对外经济政策不同:外资进俄高税,中国有优惠进出口政策,中国优先进

口资源,俄进口消费品,出口军火

7>资金周转方面不同:俄储蓄占小部分、中国储蓄多还引进外资

8>俄受黑社会作用

最新世界经济概论复习资料

一、世界经济是各国(地区)经济走向市场化、国际化和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的体系。 二、世界市场的基本运行机制:国际价格制、关税率机制、基本收益率机制、汇率机制、资源配置机制、传导机制 三、世界市场的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领域 1.、国际商品流通领域,包括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的交换活动;按其流通对象分别组成国际商品市场、劳务市场和技术市场。 2.、国际资本流通领域,是指国际金融和国际信贷(包括长期信贷和短期信贷);按其流通的方式及周期不通分成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 3、国际货币流通领域,指各国货币的兑换关系,它既存在于商品流通领域,也存在于资本流通领域;主要指外汇市场,即各国货币由于国际间的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所需要的货币兑换。 四、经济全球化: 1、涵义:全球化,即突破国家界限,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合理配置,达到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形成国与国之间相互依存的状态。 2、特点:高度的流动性、高度的渗透性、高度的垄断性、高度的依赖性、高度的风险性 3、全球化的动因 ①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 ②跨国公司的大发展,推动了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 ③各国间拥有的生产要素不平衡是国际间互通有无相互依存的基础 ④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政策取向。 ⑤区域集团化为经济全球化起到桥梁作用 4、中国在全球化中的策略 (1)合理引导外资投向,协调利用外资的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2)稳步开放金融市场,严密防范金融风险。注意开放过程中的金融安全 (3)加强企业竞争力,促进民族经济发展 (4)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 (5)积极参与国际金融与国际贸易规则的修订 5、表现:(1)贸易自由化与全球网络化 (2)金融货币投资市场的全球化 (3)人力资源流动的全球化 (4)全球产业链的形成和国际生产体系的全球化 (5)国际经济协调机制逐步形成 五、产业结构发展新趋势,即产业结构软化,从狭义上讲,就是在各产业的发展中,有形的产品和资源等硬生产要素的作用日益降低,而只是、技术、服务和信息等软生产要素的作用日益提高,在各产业中的投入量迅速增大;从广义上说,产业结构的软化可以概括为产业结构的高技术化、服务化、融合化和国际化。 六、信息经济时代 1、信息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其特点是:(1)具有强大的渗透性(2)是一种在使用中不受损失收益递增的生产要素(3)是最具流动性的生产要素 2、中国的对策: (1)将信息业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2)95计划中推出8大金字系列信息工程 (3)开放中国信息公路口岸,引进美国INTERNET建中国的CHINA NET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重点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世界市场 2、国际直接投资 3、滞胀 4、关税同盟 5、布雷顿森林体系 6、自由贸易政策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有哪些? 2、简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目标和原则 3、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有哪些? 4、比较分析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 5、美元化的含义及其的好处? 三、论述题:(每题18分,共36分) 1、叙述跨国公司对世界的经济效应。 2、试述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 《世界经济概论》试卷(七)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世界市场:它是一个与空间和地理相联系的经济范畴。从狭义上说,世界市场是世 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从广义上说,是指国际流通领域包括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世界市场是联结和促进世界总体性经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5分) 2、国际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为了在国外获得长期的投资效益并得到对企业的控制权, 通过直接建立新的企业、公司或并购原有企业等方式进行的国际投资活动。(5分) 3、滞胀:70年代开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出现“滞胀,即通货膨胀与经济衰退并 存。具体表现为:经济增长处于停滞状态,失业率提高,物价大幅度上升.(5分) 4、关税同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地区通过协议方式建立起来的一体化组织,内 部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对从区外的进口实行统一关税。(5分) 5、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存在于1946-1973年之间的一种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为中心 的国际货币体系。其内容是以《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的,可以概括为双挂钩,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必须与美元建立固定的比价关系,它是一种固定汇率制度。(5分) 6、自由贸易政策:指国家对进出口贸易活动一般不进行干预,减免关税和其他贸易壁 垒,让商品和服务等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5分)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有哪些? 答:(1)减少了国际经济交往中的不确定性。(2分) (2)缓和了不同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冲突。(2分) (3)避免了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剧烈波动。(2分) (4)抑制了世界生态环境的恶化。(2分)

世界经济概论期末复习题Word版

填空(10*2)单选(5*2)多选(5*3)名解(4*5) 简单(2*10)论述(1*15) 一、填空 1、当今世界的国际三大经济组织:国际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2、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两种贸易效应:贸易创造、贸易转移 3、国际资本流动的形式分类 以时间的长短为标准:长期资本流动、短期资本流动 以资本的来源为标准:官方的资本流动、私人的资本流动 以资本的特性和作用分:国际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 4、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条件:国际分工的深化、世界市场的扩大 5、国际直接投资的特点:实体性、控制性、渗透性、跨国性 6、当今世界主要的国际金融组织及其基本职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开发协会 职能:汇率监督、提供信贷 7、国际贸易产生的必备条件 (1)有剩余的产品可以作为商品进行交换; (2)商品交换要在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之间进行 8、世界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 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基本矛盾 9、国际货币体系形成的三个阶段:国际金本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 10、跨国公司的分类、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经济效应 分类:横向型水平型多种经营、垂直型多种经营、混合型多种经营 要素转移效应、国际收支效应、就业效应、主权效应、稳定效用 11、国际分工的主要类型:垂直型、水平型、混合型 12、国际汇率制度的形式演变:固定汇率制、浮动汇率制、中心汇率 国际货币的形式演变:金本位、银本位、现代货币 13、金融国际化的主要内容 金融国际化是指金融机构或金融资本跃出国界的现象 二、选择 1、历次科技革命的标志 第一次:蒸汽机第二次:发电机第三次: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 2、主要国际贸易理论: 传统: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发动机” 理论(罗伯特逊)、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俄林)、技术差距理论(波斯 纳)、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费农) 新型:规模经济理论(保罗·克鲁格曼)、产业内贸易理论、偏好相似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迈克尔·波特)、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理论:重商主义、保护幼稚工业理论(李斯特)、新重商主义、保护贸易理论模型(高德莱)“中心—外围”理论 跨国公司的相关理论:垄断优势理论(海默、金德尔伯格)、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小岛清)、市场内部化理论(巴克利、卡森、拉格曼)、贺希模式、国际生产折衷理论(邓宁)、小规模技术理论(威尔斯)、战略联盟理论(技术协调论、市场权力论、交易

池元吉《世界经济概论》(第2版)章节专项练习及详解-第6章 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的发展【圣才出品】

第6章 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的发展 一、多项选择题 1.国际直接投资按照投资者控制被投资企业产权的程度可以分为()。 A.独资经营 B.国有经营 C.合资经营 D.合作经营 E.合作开发 【答案】ACDE 【解析】国际直接投资的类型按照投资者控制被投资企业产权的程度可以分为独资经营、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和合作开发等形式。 2.跨国公司在给东道国经济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带来诸多消极作用,主要包括()。 A.东道国的主导产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可能为外国资本所控制 B.整个经济可能受到投资国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影响,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以及技术自主开发可能受阻 C.跨国公司能够促进东道国的技术进步 D.污染严重、高耗能产业可能被转移到后进国家

【答案】ABD 【解析】跨国公司在给东道国经济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带来诸多消极作用,比如:①东道国的主导产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可能为外国资本所控制;②整个经济可能受到投资国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影响,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以及技术自主开发可能受阻;③污染严重、高耗能产业可能被转移到后进国家。另外,这种消极影响还会波及到政治和文化等方面。 3.跨国公司在结构方面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A.营业规模 B.经营环境 C.地理分布 D.股权结构 E.战略目标 【答案】ACD 【解析】跨国公司在结构方面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营业规模、地理分布、股权结构等几个方面。 4.到20世纪80年代,虽然跨国公司发展速度有所减缓,但仍保持着稳步增长趋势。这一阶段跨国公司的发展有以下特点()。 A.跨国公司数目迅速增加,产销量不断扩大

B.跨国公司规模不断扩展 C.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来源国和东道国的地理分布及其投资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D.企业跨国并购日益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手段 【答案】ABC 【解析】到20世纪80年代,虽然跨国公司发展速度有所减缓,但仍保持着稳步增长趋势。其中,这一阶段跨国公司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①跨国公司数目迅速增加,产销量不断扩大;②跨国公司规模不断扩展;③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来源国和东道国的地理分布及其投资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D项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跨国公司发展的新特点。 5.跨国公司作为一个微观经济主体,它之所以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必然有许多微观层面的动因。具体来看,一个企业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大体上有()。 A.充分利用本企业在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垄断优势,在更加广阔的市场上展开竞争 B.推动自己的成熟产品在海外市场的销售 C.为了充分利用东道国在特定产业部门的比较优势,将该种产业转移至国外 D.通过跨国内部化交易,实现降低成本、减少风险的目的 E.通过直接投资绕过贸易壁垒,保持和扩大海外市场占有率 【答案】ABCDE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重点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重点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世界市场 2、国际直接投资 3、滞胀 4、关税同盟 5、布雷顿森林体系 6、自由贸易政策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有哪些? 2、简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目标和原则 3、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有哪些? 4、比较分析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 5、美元化的含义及其的好处? 三、论述题:(每题18分,共36分) 1、叙述跨国公司对世界的经济效应。 2、试述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 《世界经济概论》试卷(七)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世界市场:它是一个与空间和地理相联系的经济范畴。从狭义上说,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从广义上说,是指国际流通领域包括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世界市场是联结和促进世界总体性经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5分) 2、国际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为了在国外获得长期的投资效益并得到对企业的控制权,通过直接建立新的企业、公司或并购原有企业等方式进行的国际投资活动。(5分) 3、滞胀:70年代开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出现“滞胀,即通货膨胀与经济衰退并存。具体表现为:经济增长处于停滞状态,失业率提高,物价大幅度上升.(5分) 4、关税同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地区通过协议方式建立起来的一体化组织,内部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对从区外的进口实行统一关税。(5分) 5、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存在于1946-1973年之间的一种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其内容是以《国际货币基金协定》

世界经济概论期末考试试题及复习资料

世界经济概论考试内容 一、名词解释 1. 科技革命: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合称。一般地讲,科学革命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质的飞跃,它表现为新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技术革命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新飞跃,它表现为生产工具和工艺过程方面的重大变革。科技革命是科学知识或理论加速转化为技术革命,进而引起生产力飞速发展的过程。 2. 跨国公司:跨国公司主要是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企业,以本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垄断企业。 3. 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通过签订条约或协议,甚至让渡部分经济主权,逐步减少直至消除区域内的各种壁垒,使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在成员国间自由流动,从而达到共同繁荣和发展的区域性经济安排。同经济全球化一样,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4. 绝对成本理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岀的每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的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有利,而不必发展那些不具备优势 条件的工业 绝对成本理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来的,亚当?斯密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的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有利,这就是“绝对成本论”。绝对成本论是早期的分工贸易理 论的理论内容之一。 比较成本理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生产那些有利程度较大或不理程度较小的商品,然后进行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情况下,生产总量将会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5.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使世界各 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都承认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的全球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都以高科技的大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为前提;都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具体内容是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等的全球化。 6. 贸易依存度:亦称“外贸依存率” “外贸系数”。一国对贸易的依赖程度,一般用对外贸易额进出口总值 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来表示。即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总额/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的 变化意味着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发生变化,贸易依存度是判断一个国家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 指标 7. 重商主义::即一国的国力基于通过贸易的顺差,即出口额大于进口额,所能获得的财富。产生于16 世纪中叶,盛行于17—18世纪中叶,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认为一国积累的金银越多,就越富强。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岀,增加金银输入。早期重商主 义被称为货币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强调贸易差额论 8. 国际金融组织:是指从事国际金融管理和国际金融活动的超国家性质的,能够在重大的国际经济金融事件中协调各国的行动;提供短期资金缓解国际收支逆差稳定汇率;提供长期资金促进各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组织机构。 二、简答题 (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内容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答:内容:20世纪末40年代末50年代初以来发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原子能的发现和使用为主要标志, 特点:这次科技革命涉及领域之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既在自然科学理论上有重大突破又在生产技术上有全面的创新,具有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推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以及整个 国民经济结构实现了全盘现代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达到新的水平 影响:1、科技革命产生了一大批新兴产业,世界经济的工业化程度得到提升,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2、科技革命使先进国家普遍获益。产业内部分工得到发展规模经济收益十分明显3、科技革命使产品日益复

世界经济概论重点总结

第一章世界经济概述 一、世界经济形成的基础: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 1、先决条件——国际分工:分为水平分工垂直分工混合分工 2、世界市场:分为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 二、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特征:市场经济,资本经济,知识经济,综合经济 三、什么是世界经济格局 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各国和国家集团在世界经济领域相互作 用、相互联系的一种结构、规模和态势。 四、世界经济格局演变过程 1、战后初期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 2、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转变 (1)美国丧失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①金融危机②能源危机③经济危机)(2)资本主义世界三大经济中心形成:①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形成了美国、欧共体和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欧洲共同体和日本具备了与美国相抗衡的经济实力。1975年11月召开的第一次西方首脑会议是资本主义世界中三足鼎立形成的标志。(3)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出现:①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苏联、东欧的经济实力增长较快。1968年,苏联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②二十世纪六十——七十年代,在亚洲、拉丁美洲出现了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香港、台湾;拉美: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等 3、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区域经济组织加强竞争 (1)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美、日、欧三大区域经济中心的较量越来越复杂激烈,直接推动了西欧、北美、亚太经济区域化的发展,形成了三大区域经济组织相互依赖、相互争夺的新格局。(2)世界各国纷纷成立了经济组织,如东南亚国家联盟(1967)、南方共同市场(1995)等。(3)跨洲际的集团之间的联系也更加密切,如始于1996年亚欧首脑会议的成功举行, 为建立亚欧新的平等伙伴关系奠定了基础。 4、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的调整与新兴国家的崛起 1)20XX年,全球互联网泡沫破灭,世界经济经历了短暂衰退又逐渐回升;20XX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引发全球经济危机,20XX年下半年开始回缓。(2)在调整和复苏中,新兴国家迅速崛起,如“金砖四国”(中、俄、印、巴)等,并促进了“二十国集团”的发展 第二章联系世界经济的纽带——国际经济与贸易 一、国际贸易政策的构成(一国对外贸易政策包括): 1、对外贸易总政策其中包括对外贸易战略、出口总政策和进口总政策 2、进出口商品或服务政策 3、国别(地区)贸易政策 二、贸易顺差导致货币流入会不会引发国内通货膨胀? 1、不一定,通货膨胀是由一个国家内需造成的,定义上说即一个国家内需过大(过多的通货--货币),而供给不足而造成物价飞涨的情况。如果贸易顺差不能带动物价上涨就不会造成通货膨胀。当然也有这种情况,即进出口部门利润过高,导致从事该行业的工人工资过高于社会基本工资,而其他行业为了维持工人,也制定相应工资,这样导致通货过多,而供给保持不变,也会产生通胀。 2、贸易顺差会造成国内通胀。贸易顺差,其直接结果就是外汇储备增加,而这部分外汇储备是央行用人民币与企业或居民兑换过来的,也就是说市场上的基础货币总量增加了(外汇储备总量*汇率),相应的就会引起通货膨胀。 3、大量贸易顺差肯定会导致通货膨胀。 顺差,必然导致本币发行增加,而本币流通量增大,就会导致通货膨胀 三、国家现阶段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这种贸易结构有助于我国经济增长吗?说明原因。 1、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大力发展将极大地吸收我国城乡中存在的大量富余劳动力,就业率的提高和城乡劳动要素的重新配置能推动产出的增加,而国民收入的提高将为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积累必要的资本。 2、国际经验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的贸易结构将发生由以出口劳动密集产品为主、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向以出口资本密集产品和服务产品为主、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转变。目前,在我国的出口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较高,而资本密集型产品(如机械及运输设备)的比重较低;在进口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较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重较高。这说明我国的贸易结构仍处于不发达阶段。 另外,从产业的贸易依存度来看,我国的贸易结构也处于不发达阶段。一般说来,贸易结构越发达,资本密集型产品越具有国际竞争能力。反之亦然 四、金融的国际化的特点,如何形成。如何避免金融危机?(包括知识点有哪些?) 金融国际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放松金融管制、开放金融业务、放开资本项目管制,使资本在全球各国家各地区的金融市场自由流动,最终形成全球统一的金融市场、统一货币体系的趋势。 金融国际化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优化了资本要素配置、促进了金融业自身效率的提高、加强了金融领域的国际合作;但也强化了金融资本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削弱了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效能,也加快了金融风险在全球范围内的传递,增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 1、金融国际化的特点 2、金融国际化的成因 (1)金融自由化——重要条件金融深化——金融抑制 发达国家金融自由化的表现:放松金融管制。 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的表现:以金融深化为标志的金融体制改革。(是以利率自由化为核心) (2)现代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 (3)金融创新 背景:二战后国际资本流动70年代的石油危机80年代国际债务危机的爆发 内容:制度、工具、机构、市场和管理技术 3、金融国际化的动形成(1)自由化政策为金融国际化提供了有利的制度基础(2) 信息革命为金融国际化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手段(3) 创新为金融国际化提供了多样化的运作载体 4、金融国际化的表现 (1)金融机构的国际化(2)金融市场的国际化(3)金融证券化 (4)金融监管国际化(5)金融衍生工具发展 (6)金融交易国际化 5、金融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1)金融国际化的规模不断扩大(2)各国的国际金融依存度进一步提高(3)新型工业化经济体在金融国际化中的作用曾强(4)金融衍生市场日益成为金融国际化的重要阵地(5)发展中国家的外部融资结构发生重要变化6、金融国际化的影响及应对措施金融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 (1)影响:a.对发达国家:为剩余资金提供了广阔的投资空间。在宏观管 理的难度、税收、培养起许多竞争对手等方面不利。 b.对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影响:利用充裕的资金发挥后发优势;产生一批新 的国际金融中心;壮大了发展中国家的力量。 不利方面: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弱,易受冲击;发展中国家立法不全, 有利投机;发展中国家执法不严,有很多漏洞。 (2)金融国际化的应对措施 a.从国家层面上看,新兴市场的政府应谨慎对待资本开放,加速国内银行业 的改革,促进国内金融体系均衡发展。 b.从区域层面上看,各国应该加强区域货币合作。包括: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区域最终贷款人和区域汇率联动机制。 c.从全球层面上看,应建立更加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 7、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化 (1)现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国际化水平仍不高 (2)策略:a.建立规范的金融秩序和金融体系 b.维护币值稳定 c.引进外资 金融机构d.培育本国国际金融中心e.开展金融创新,提高银行竞争力 8、金融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1)金融市场国际化促使全球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 (2)金融交易国际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3)金融服务自由化丰富了贸易自由化的覆盖范围 (4)金融机构全球化支撑了生产一体化的持续发展 (5)金融衍生产品加大了对经济全球化的双重影响 如何避免金融危机:1.加强建设金融业健康发展所需要的长期市场信用基础; 2.尽快建立充分成熟的国内资本市场; 3.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第三章国际投资和跨国公司 一、国际投资的类型 1、国际直接投资:在国外创办新企业; 购买外国企业股权达到控股的比例; 以利润进行再投资 2、国际间接投资:公司股票、债券、 政府债券 国际信贷 3、国际灵活投资:贸易信贷、国际租赁、补偿贸易、技术转让、劳务输出 二、跨国公司含义:跨国公司,就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进行投资活动, 并因此对一定数量的经营性资产拥有全部或部分控制与管理权的企业。 三、跨国公司给东道国经济带来哪些消极方面影响 1、造成了投资母国的失业和“产业空心化”。 2、东道国的主导产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可能为外国资本所控制; 3、整个经济可能受到投资国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影响,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的合理调整以及技术自主开发可能受阻; 4、污染严重、高耗能产业可能被转移到后进国家。 第四章世界经济体制的模式 一、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制模式 根据西方发达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方式、范围和手段的不同,可将其经济体 制 划分为四种模式1、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政府监管型市场经济 2、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政府引导性市场经济 3、以法国为代表的有计划的市场经济模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调 节作用,国家已计划的形式加强干预 4、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 Ⅰ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 (1)基本特点: a.是政府尽量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充分鼓励自由竞争,政府主要是通过财 政和货币政策对市场进行间接调控、依法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必要的监管。 b.因此,也可以将这种模式称为“政府监管型市场经济”。 (2)简要阐述: ①.自由企业制度与平等竞争原则 ②.以间接性和被动性为特征的宏观经济调节 ③.政府提供公共产品 ④.对外经济关系的政府调节 ⑤.其他领域的政府调节 (3)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主张减少税收负担,放松管制和实行私有化。 市场经济的高度自由体现在:自由企业制度成为经济体制的基础和核心 完善的市场体系 Ⅱ.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1)基本特点 a.自由竞争与政府控制并存、经济杠杆与政府引导并用、经济增长与社会福 利并重。 b.也可将这种模式称为政府引导型市场经济。 (2)简要介绍 a.社会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 b.政府为市场竞争创造基本条件 c.有效的稳定货币政策 d.政府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 e.以平等参与为核心的经济民主化 (3)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实质:是一种以自由竞争为基础,国家进行适当 调节,并以社会安全为保障的市场经济。 特点:a.平等 b.公平(共同利益至上、共同参与决定、工资自治) c.安全 d.进步 Ⅲ.以法国为代表的有计划的市场经济模式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国家以计划的形式加强干预。 特点:a.国有企业逐步壮大 b.双重调节机制 c.制定国民经济计划 Ⅳ.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 (1)基本特点: 政府运用严厉的规则要求企业遵守市场规则,利用利益机制诱导企业行为, 使用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通过行政指导使企业尊重政 府的意图. (2)简要介绍 ①政府制订经济计划 ②政府制订和实施产业政策 a.产业结构政策; b.产业组织政策。 总之,四种经济模式的相同点:都是建立在市场经济模式基础上 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体制模式:东亚模式的优缺点 (1)主要特征: a.行政引导与市场调节结合 b.高储蓄率与高投资率 c.劳动密集性产业优先发展 d.注重公平增长 e.谨慎的财政、金融政策 f.雁行模式 (2)主要弊端:a.政府强干预下的市场作用弱化 b.引进资金的不合理 c.引进技术,收效甚微 d.雁行模式存在弊端 e.产业结构和内部贸易不合理 f.货币金融体制存在漏洞 比较:四种模式的共同特征是:以私有制为主的混合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 中起基础性作用,辅之以政府的宏观调控;国家采取间接干预的方式,尽量 避免直接干预微观主体的经营活动。不同点:由于各国政府干预的范围、方 式和力度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模式。美国的市场经济模式为其调整经济政策 和保持经济的活力提供了有弹性的制度基础。日本模式利用其独特的企业文 化,通过政府引导企业生产经营,成功地达到经济增长和产业调整的目标; 德国模式以政府和企业紧密结合——构造优越的社会福利体系见长并取得了 较好的经济效果;法国模式的特点是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 三、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制模式对我国的经济改革的借鉴意义 第五章贸易自由化与关贸总协定 一、贸易理论中国际生产折中论包括3方面内容(3个优势): 国际生产折衷论也称国际生产综合理论,是由当代西方研究跨国公司问题的 著名专家约翰·邓宁提出的。 他的理论吸收了以往各派跨国公司理论之长,较有概括性和综合性,能兼顾 各种理论解释的需要,从而成为当前影响力最大的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理论。 (1)所有权优势:企业具有高于其他国家企业的优势,这种优势主要表现为 技术等无形资产的形式,并且至少在一定时期内为该企业所垄断。 (2)区位优势:企业在东道国结合当地要素投入来利用其优势时,必须比利 用本国要素投入更有利。 (3)内部化优势:企业使上述优势内部化必须比出售或出租给外国企业更有 利。 二、关贸总协定的基本原则、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1、关贸总协定的基本原则 (1).无歧视原则——最重要原则 (2). 关税保护和关税减让原则 (3).透明度原则 (4).公平贸易原则 (5).取消或禁止数量限制原则 (6).磋商调解原则 (7).优惠发展中国家原则 (8).例外原则 2、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 (1)互惠原则(对等原则)(2)透明度原则(3)市场准入原则(4) 促进公平竞争原则(公平贸易原则)(5)经济发展原则(6)非歧视性 原则 (7)关税减让原则(8)针对“国营贸易企业”原则(9)一般禁止数量 限制原则 3、联系:世贸组织(WTO)继承了关贸总协定(GATT)的基本原则:自由的 公平竞争原则;非歧视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凡是参与关贸协定的成 员,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给予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商品贸易方面的优惠,那么, 必须无条件将此优惠给所有成员国);国民待遇原则;互惠原则;关税减让原 则;透明度原则;禁止数量限制原则;市场开放原则等。 区别:世贸组织原则中没有磋商调解原则,例外原则 第六章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成因,表现形式,特征,意义和作用各是什么?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以当代科技革命、市场经济和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为驱 动力,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交通和通讯的大发展,使生产 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流动,使企业生产的内部分工扩展为全球性的分工, 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优化配置,从而使各国相互依存和相互 融合的状态和过程。 2、成因:(1)科技革命的大发展(2)市场经济体制向全球扩展 (3)西方国家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的发展(4)跨国公司的大发展 3、表现形式:(1)贸易自由化与全球网络化 (2)金融、货币、投资市场的全球化 a.金融市场的全球化 b.货币流通的 全球化 c.投资活动的全球化 (3)人力资源流动的全球化 a.世界性移民数量和范围的扩增 b.人才跨国培养和流动大幅增加 c.人才“隐性跨国流动”趋势增强 (4)全球产业链的的形成和国际生产体系的全球化 a.全球工业化的展开和 世界范围梯次继起的产业链的形成 b.全球生产体系的形成 (5)国际经济协调机制逐步形成作用和影响:a.减少了国际经 济交往中的不确定性。 b.缓和了不同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 益冲突。 C.避免了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剧烈波动。 d.抑制 了世界生态环境和国际安全环境的恶化。 4、特征:(1)生产的全球化,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2)市场的全球化,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 (3)资金的全球化,国际金融迅速发展,巨额资金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 (4)科技开发和应用的全球化; (5)信息传播的全球化; (6)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并呈现多元化格局。 (7)贸易全球化 (8)金融自由化 (9)跨国公司迅速发展 5、意义:(1)经济全球化为后进国家的崛起提供了机遇 (2)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开辟了和平共处的新时代 (3)经济全球化的负面作用和反全球化运动 6、作用:(1)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经济合作 (2)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经济主权互让(3)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多极化 A.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的负面作用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它们虽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者和最大受益者,但 也产生了一些负作用,部分人群的利益也受到一些损害。 (2)这些国家的工会组织,将国内工人的失业归咎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弊害, 组织工人群众进行反全球化运动,加剧了社会阶级摩擦。 B.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作用 (1)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它们虽然在经济全球化中得到了加速发展的机遇,但 其国家民族利益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 (2)例如,对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行进口限制或经济制裁,导致发展中国家出 口下降,失业者增多…所有这一切,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加剧了南北 经济摩擦。 C.经济全球化对整个世界的负面作用 (1)对整个世界来说,在经济全球化中,伴随着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加速转移 和移动,全球性公害问题日益突出。 (2)经济全球化进程,必然带来诸多国际政治经济摩擦。这种摩擦有的表现为 各国政府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有的表现为各国企业之间的明争暗斗,有的表 现为人民群众对全球化进程的抵制,并演化为有组织的群众性的反全球化运 动。 第七章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区域经济组织的形式及每种形式的特点 由低级到高级:(1)特惠关税区。特惠关税区又称优惠贸易安排,是指在成 员国之间相互给予关税减让的优惠待遇。特惠关税区的税率比最惠国税率还 低,但成员国之间仍有一定程度的关税存在,它是发展程度低、最松散也最 易行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形式。特惠关税区的成员国之间通过协定或其他形式, 对全部商品或部分商品规定特别的关税优惠,如“美加汽车产品协定”、“非 洲木材组织”等就属这类经济一体化。特惠关税区是经济一体化的最低形 式,以致许多区域经济一体化并不以此为初始形式,而是一开始就从“自由 贸易区”的形式开始。 (2)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zone)又称自由区、工商业自 由贸易区、出口自由区、自由关税区、免税贸易区、免税区、自由贸易港、 自由市、自由工业区、投资促进区及对外贸易区等。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 家通过达成某种协定或条约取消相互之间的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 他措施,在主权国家或地区的关境以外,划出特定的区域,准许外国商品豁 免关税自由进出。实质上是采取自由港政策的关税隔离区。狭义仅指提供区 内加工出口所需原料等货物的进口豁免关税的地区,类似于出口加工区。广 二、判别不同的区域经济组织为什么形式? 1、特惠关税区:如东南亚国家联盟。 2、自由贸易区:如北美自由贸易区。 3、关税同盟:如欧洲经济共同体。 4、共同市场:如如1993年后的欧盟,南方共同市场,欧洲共同体,加勒比共 同体,两岸共同体,中美洲共同市场。 5、经济货币同盟:如现在的欧盟。(欧洲经济货币同盟) 三.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形成的动因差异进行分类可分为⑴以产业内部分 工为动因的区域一体化组织。(主要出现在发达国家之间)⑵以发展民族工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要点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1.世界经济:世界经济不是世界范围内各国国民经济的简单相加,而是各国国民经济通过 各种方式和渠道联接起来的有机整体。 2.金本位是以一定重量和成色的黄金作为本位币,并使流通中的各种货币与黄金间建立起 固定兑换比例关系的货币制度,特点有:(1)黄金充当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2)各国货币间的汇率由各自货币的含金量决定(3)国际金本位制具有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机制。 3.科技革命:科技革命是指科学知识或理论加速转化为技术变革,进而引起生产力的飞速 发展。科学革命是技术革命的基础和出发点,科学革命引起了技术的进步。科技革命则既包括科学革命,也含有技术革命,它是上述两者的高度概括。 4.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的比重以及这些产业间的相互关系。产业结 构一般由两个指标来表示,一个是价值指标,也就是某一产业部门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另一个就是就业指标,即某一产业部门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例。 5.配第—克拉克定理表述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农 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工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 6.产业结构软化:所谓产业结构软化是指:在社会再生产的过程中,体力劳动和资源的投 入相对减少,脑力劳动和科学技术的投入相对增大,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日益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取代。可见,随着科技的发展,产业结构的重心正在不断转移。 7.通货膨胀:所谓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制度下,货币数量的增长持续地快于流通中商品价 值总量的增长,因此,伴随着货币购买力的持续下降或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通货膨胀的两大标志,一是流通中的货币总量必须过快增长于流通中商品价值所必须的货币总量; 二是整个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 8.通货紧缩:所谓通货紧缩是指社会价格总水平即商品和劳务价格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 值的过程。它是与通货膨胀相对立的一个概念,一般也是以消费物价指数作为衡量指标。 这种物价持续下降不是由于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引起,不是存在于个别部门和部分产品,也不是存在于相对较短的时间,而是在较长时间内,商品和劳务价格普遍地、不断地下降。这不是简单的物价下降,而是物价总水平连续下降的动态过程。9.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相互融合日益紧密,逐渐形成全球 经济—体化的过程,包括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与金融全球化三个阶段,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与规范化过程。经济全球化也指这样一种状态,即各国和地区的经济都融合到国际经济的大循环中,对外经济交往中的对外贸易比重大大提高,生产领域中跨国公司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金融市场上外国货币大量流通,资本在跨国间流动加快,各国金融市场由先进的通讯工具,发达的交易网络系统联结成为一个整体。 10.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国际间交易结算时所采用的货币制度,即关于国与国 之间进行支付的一套规定、做法和制度。它一般包括三方面的主要内容: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汇率制度的确定,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 11.最惠国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即缔约方一方现在和将来给予任何第三方的优惠和豁 免,也应给予所有其他缔约方。

世界经济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作为当代大学生,面对世界经济格局,作何思考? 一、当前的世界经济格局 (一)世界经济依然是西方主导 虽然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得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大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但是从总体上看,冲击并未根本改变西方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不论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还是在全球经济事务中的影响力,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都还占据着主导地位。 1.经济实力 本次世界经济危机之后,虽然西方发达国家的相对经济实力有所下降,但其在世界经济实力中的主体地位依然没有受到根本性的影响。在体现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贸易、对外投资和对外贷款等方面,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中依然具有相当明显的优势。 2.科技实力 毫无疑问,各发达经济体仍是全球研发能力最强的国家或地区。科技实力上的巨大优势,是当前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世界经济最为重要的凭仗之一。 3.国际经济事务 一国对国际经济事务的影响力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世界性国际经济组织的影响力;二是对世界经济中重要事务的影响力。西方发达国家对世界经济中一些重要事务的影响能力,也远远强于发展中国家。例如,发达国家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力就比发展中国家大得多。一方面,由于跨国垄断的大规模发展,发达国家对诸如计算机、汽车、黄金、原油等商品的国际价格,都有着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决定能力;另一方面这些商品价格的发布也基本上来自于发达国家能够控制的市场。不仅如此,主要西方大国由于充当着国际本位货币的发行者,还不断收取高额的铸币税。 (二)发展中大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性达到了新的高度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金砖五国”(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为代表的发展中大国由于经济增长的速度普遍高于西方发达国家,经过20年的发展,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性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发展中大国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和人均GDP日益上升;其二是发展中大国在要素国际流动中的重要性日益上升;其三是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发言权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随着经济实力的显着提高,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以金砖国家为首的一些发展中大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话语权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在世界贸易组织中,发展中国家推荐的世界贸易组织秘书长候选人甚至已经能够在2013年5月7日击败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所支持的候选人了。发展中国家参与的“二十国集团”在经济事务方面的影响力正在超越发达国家组成的“七国集团”。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0年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而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把发达国家的投票权向发展中国家做了些转移。这一举措意味着,未来发展中国家在这两个组织中发言权的变大,在国际货币体系中话语权的相应变大。

世界经济概论试题及其答案及复习重点汇集

《世界经济概论》试题(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1个正确选项,每题1.5分,共30分) 1.国际分工按照各国不同生产领域之间媒介不同可分为()。 A.以商品为交换为媒介的国际分工 B.以资本为媒介的国际分工 C.垂直型国际分工 D.混合型国际分工 2.经济全球化的成因主要包括()。 A.科技革命的大发展 B.市场经济体制向全球扩展 C.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的发展 D.跨国公司的大发展 3.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和影响主要有()。 A.减少了国际经济交往中的不确定性 B.缓和了不同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冲突 C.避免了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剧烈波动 D.抑制了世界生态环境和国际安全环境的恶化 4.战后科技革命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全世界的生产力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更是十分巨大的,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主要表现有() A.极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B.扩大了资本积累 C.增加了就业 D.保证了劳动力的供应 5.人口老龄化给各有关国家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A.劳动力的年龄结构老化 B.劳动力短缺 C.经济发展加快 D.社会保障负担加重 6.下列属于发达国家推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是()。 A.通过技术和经济援助,转移污染工业,把危险性大和对环境具有潜在威胁的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生产 B.在国家环保政策的调控下,增加环保资本和技术的投入,实行清洁化生产。 C.通过发展高科技和技术创新,提高增长的质量,减少单位产值中资源的消耗及污染的排放量。 D.维持的是其原有的高消费生活方式

7.战后,特别是近一、二十年来,国际贸易的容具有突出的新特点()。 A.国际贸易的容在比例、结构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B.多边贸易的容和围大大扩展。 C.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及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四位一体迅速发展,互相促进。 D.军火贸易不断增长。 8. 经过近30年的探索,中国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具体表现在()。 A.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B. 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逐步深入 C.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基本建立 D.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9.国际直接投资按照投资者控制被投资企业产权的程度可以分为()。 A.独资经营 B.国有经营 C合资经营 D.合作经营 E.合作开发 10.跨国公司在给东道国经济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带来诸多消极作用,主要包括()。 A.东道国的主导产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可能为外国资本所控制 B.整个经济可能受到投资国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影响,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以及技术自主开发可能受阻 C.跨国公司能够促进东道国的技术进步 D.污染严重、高耗能产业可能被转移到后进国家 11.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主要考虑()。 A.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商品竞争能力。 B.本国的就业结构 C.本国的经济状况。 D.本国各种利益集团力量的对比。 12.到上世纪80年代,虽然跨国公司发展速度有所减缓,但仍保持着稳步增长趋势。这一阶段跨国公司的发展有以下特点()。 A.跨国公司数目迅速增加,产销量不断扩大 B.跨国公司规模不断扩展 C.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来源国和东道国的地理分布及其投资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