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

合集下载

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体现在哪里

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体现在哪里

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体现在哪里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体现在哪里杜甫一生写下的大量诗篇中就充满了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不仅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中,而且贯穿于他的一生。

忧患意识,是指社会危机引发出来的人类主体世界焦心忧虑的一种思想意识。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些有识之士因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认识社会的能力,容易发现社会现状的不足而希望变革创新,并以诗文抨击社会现实,对人类社会的忧患表现得更突出,这成为他们创作活动的动力。

所谓“愤怒出诗人”就是这个道理。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一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歌无论是叙事抒怀,还是写景咏物,都是结合现实,其中充满着浓厚的忧患意识。

这种意识贯穿他的一生,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到晚年越是强烈、真挚。

年轻的杜甫“归醉每无愁”,是没有多少忧虑的,所关注的就是个人的抱负和功名的追求。

自从他为求仕途人长安再次应试落第后,被迫“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开始“十年困守”的艰难生活,使他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思考国家的现状。

自此,他的忧患意识也由个人前途的忧虑逐渐转为对国家民生的忧虑。

诗歌中也由“家人忧几杖,甲子混泥途”转为“君不见汉家LLI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他对唐玄宗盲目发动开边拓土的不义战争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深为担忧;他对清浊不分、贤愚不辨的黑暗政治忧心如焚:“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

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他看到大雨成灾,就忧虑劳动人民的苦难:“吁嗟呼苍生,稼穑不可救”,他“一饭四五起,凭轩心力穷”。

面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黑暗现实,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成长为一位自觉的忧国忧民的诗人。

“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唐王朝陷入了战争的深渊,使人民坠人了沉重的苦海。

诗人杜甫也被卷入战争的乱离漂泊之中,他亲眼看到了安史叛军的屠杀焚掠,亲身经历了与民同难的艰险流离,亲自感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他的心更贴近了劳动人民,忧患意识更加广泛深刻了。

论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

论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

论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杜甫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史之贤”,他的诗歌以其朴素真实、广博深刻的思想和情感表现,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杜甫的诗歌除了表现着人性的喜怒哀乐、生死离合等方面的情感之外,还寄托了他深深的忧患意识。

忧患,是指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困难或不幸感到忧虑担忧的心理状态。

作为一个深受民间疾苦之扰的诗人,杜甫所体现的忧患意识与他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密不可分。

在杜甫的诗歌创作中,忧患意识贯穿始终,表现出来的形式也是千差万别。

下面,我们将就杜甫诗歌创作中的忧患意识进行探讨。

一、表现方式多样的忧患意识杜甫的诗歌中,表现忧患意识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表现疾苦难民的艰辛杜甫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亲身经历了唐朝时期社会的动荡和百姓的疾苦,他通过自己亲身经历所感受到的疲惫、贫困、饥饿、流离失所等,表现出对身处困境的人们的同情和关爱。

如《丽人行》中的“衣裳破,夜行叉手枕巴旦。

”让人触动心灵,揭示了人民的苦难和哀婉之声。

杜甫将自己的境遇与民众的疾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其诗中表现出来。

2.揭露时弊社会的不公杜甫对于唐代的政治腐败、官僚制度,人民财产被掠夺等社会问题,颇为关注。

他的诗歌中,常常表现出对精英人物腐败的抨击和怒斥。

如《世间无限事》中的“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杜甫通过悲愤的诗句,揭示出自己对唐朝政治腐败的不满和无奈。

3.迫切关注自然灾害唐朝时期,自然灾害十分频繁,杜甫总是关注这些问题,并把它们纳入自己的诗歌中。

如《春望》中的“润物细无声,春潮带雨晚来急。

”又如《夜泊牛渚怀古》中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在这些诗歌里,杜甫对于环境的变化和自然灾害带来的后果表达了自己的关切和担忧。

4.反映战争带来的恐惧唐朝时期常发生战乱烽火,杜甫对于战争所带来的破坏和人员伤亡感到悲愤。

如《春望》中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杜甫在这首诗歌中表现出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痛和悲痛的深深的悲悯和关怀。

古代诗词欣赏杜甫的忧国忧民之作

古代诗词欣赏杜甫的忧国忧民之作

古代诗词欣赏杜甫的忧国忧民之作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以其丰富的才华和深邃的情感而被後人所称道。

其中,他创作的一系列忧国忧民之作,更是展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

本文将对杜甫的忧国忧民之作进行欣赏和探讨。

杜甫的诗作往往具有强烈的社会关怀,他深刻体察到了唐代社会的种种问题以及人民的疾苦。

他的忧国忧民之作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困境,也表达出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这些作品虽然创作于古代,但至今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启迪价值。

杜甫的《登高》一诗,触及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他以壮游之行为背景,表达了自己对政治乱象的不满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诗中写道:“出自幽谷迁灵台,”以此描绘了自己的出身和经历;“数风雨者伤心,”则展示了他对国家乱象的痛心;“踏破贺兰山缺,”则表达了他决心迎难而上的决心。

整首诗意味深长,字里行间透露出了作者内心的忧愤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杜甫表达了他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拯救之志。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中无辜百姓的困境和痛苦,以及他自己对此的悲悯之情。

诗中写道:“今年怀抱羌笛客,青楼怨别住春闺。

”杜甫用朴实的语言揭示了战乱对人民生活的摧残和对家庭的破碎。

他试图通过这首诗唤起人们对人道主义精神的关注,号召社会关怀和援助战乱中的受苦百姓。

除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外,杜甫的忧国忧民之作还体现了他对时局的思考和对政治腐败的愤怒。

杜甫的《群公子》一诗,以群公子的形象揭示了当时诸多权贵们的荒淫无度和对国家的漠视。

诗中写道:“狡兔有三穴,仆夫草一身。

”这里的狡兔和仆夫都是指那些权贵们。

杜甫通过这首诗展现了自己对权贵们不负责任和损害国家形象的愤怒,同时也通过自己的角色定位表明自己是诗歌的发声者,为百姓疾苦而奋起反抗。

杜甫的忧国忧民之作凝聚着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并通过作品传递出他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这些作品不仅是他内心情感的宣泄,更是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剖析和需要改变的呼唤。

谈谈杜甫诗中的忧患意识

谈谈杜甫诗中的忧患意识

谈谈杜甫诗中的忧患意识谈谈杜甫诗中的忧患意识杜甫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不仅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中,而且贯穿于他的一生。

对后人形成关注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情感有着深远的意义。

杜甫的一生经历了巨大的历史动荡和人间苦难,阅尽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不公正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与最底层人民一起颠沛流离,休戚与共。

他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不仅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中,而且贯穿于他的一生。

对后人形成关注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情感有着深远的意义。

时至今日,仍然滋养着华夏儿女的精神世界。

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奉儒守官家学渊源杜甫生长在“奉儒守官、未坠素业”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祖父杜审言是武后时的著名诗人,官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儒家“入世”、“有为”的进取精神从小便对他产生影响,并终其一生。

“忠君”、“爱民”的爱国思想也深入骨髓,成为其诗歌中体现的忧患意识的内在动因,也成为诗人漂泊艰辛的一生坚持不辍的创作主题。

他7岁即开始学诗,15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的重视。

20岁以后,他到江南的金陵、姑苏,渡浙江,泛舟剡溪直至天姥山下。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回洛阳应进士考试,未被录取。

又于次年到齐赵一带漫游。

在这两次漫游里,他饱览祖国秀丽雄伟的山川,吸取了江南和山东的文化,开阔了眼界,丰富了见闻。

天宝三载(744),他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二人畅游齐鲁,结下友谊。

次年秋,杜甫将西去长安,李白准备重游江东,他们在兖州分手,杜甫为此写过不少怀念李白的感人诗篇。

这时唐王朝还算强盛,仓廪相当充实,可是玄宗开始好大喜功,开拓边疆,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社会上已经隐伏着不安定的危机。

年轻的杜甫对此有所预感,但并未正视。

他过着登山涉水、高歌游猎、“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浪漫生活,但也追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其时诗作虽有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不同凡响的作品,但总的说来,没有超越杜审言那一时期名诗人的水平。

杜诗政治忧患浅析

杜诗政治忧患浅析

杜甫诗歌政治忧患浅析杜甫(712 一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他的高尚的人格也为人们所景仰,其人忧国忧民,诗艺精湛,被誉为“诗圣”。

杜甫忧国忧民思想与时代紧密相关。

诗人生逢安史之乱前的全盛时期,目睹了危机潜藏但仍繁华豪奢的开元盛世,在安史之乱中颠沛流离,亲身体验了战乱给民众带来的血泪苦难,中晚年又目睹了唐王朝衰落的开始。

纵观杜甫的一生,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一直伴其终生,成为其诗歌的主导思想。

深刻揭示唐王朝开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和宫廷糜烂的生活,这些光辉的现实主义作品,反映了诗人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艺术效果,使杜甫在现实主义诗歌的创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甚至可以说,这样的情景正为杜甫在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成为集大成创造了条件。

所以,才有了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社会现实的描写,其艺术创造更有力地鞭挞黑暗政治、同情人民生活,表达自己的忧患意识。

杜甫是以忧国忧民的形象载入史册的,亦是以“诗圣”称号而彪炳千秋。

其诗中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精神体现得尤为突出。

“登兹翻百忧”(《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独立万端忧”(《独立》)这类诗句在杜诗中频繁出现。

表明他时刻关注国家的命运,希望国家尽快摆脱战乱,早日实现复兴。

杜甫的政治忧患,根源于他以天下为已任的抱负,根源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

杜甫面临的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

一切不合理的现状,都进入了他忧患的视野。

当杜甫在其人生路上屡经坎坷时,他就用笔记录下深广的忧愤。

而国家民族的衰微,则是他忧患的核心。

杜甫的政治忧患与其经历密切相关,随其阅世之深成正比。

《望岳》和《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就表现了这一变化。

“早年登泰山,何等壮怀激烈,而十多年后,在京城登上慈恩寺塔,心境就显出沉潜忧患。

从‘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英雄主义气概与乐观主义精神,到‘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的临眺惆怅,其间的变化发人深省。

毕业论文:论杜甫诗的忧国忧民情怀

毕业论文:论杜甫诗的忧国忧民情怀

毕业论文:论杜甫诗的忧国忧民情怀毕业论:论杜甫诗的忧国忧民情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以他凝重的诗笔、血泪的歌唱,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广大人民灾难深重的生活,展现了诗人悲天悯人、爱国爱家的博大情怀。

现就对这位伟大诗人诗篇中的忧国忧民情怀作几点粗浅的论述。

一、杜甫忧国忧民思想与时代紧密相关。

诗人生逢安史乱前的全盛时期,又经历了唐王朝衰落的开端。

他饱经忧患的一生,是与这历史大转折时期的治乱盛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他的一生,约可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与漫游(35岁以前)——积极进取杜甫从生长于开元盛世,读书颇多,才艺出众,“七龄思即壮,开口吟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壮游》)十四五岁时的诗作就为洛阳名人们所惊赏。

二十岁以后,抱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思想,南游吴越名胜。

二十三岁应试落第,又以山东为中心,漫游齐、赵、梁、宋,过着“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生活。

青年时期的苦学与壮游,使杜甫积累了知识,丰富了生活,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素养,为以后的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2、长安十年(35岁——44岁)———壮志难酬杜甫35岁赴长安应试,遭李林甫阴谋而落第。

他曾向当权者投诗自荐,不果。

四十岁时他向玄宗进献《三大礼赋》,得到赏识,待制集贤院,却无结果。

直到四十岁才得到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职务。

此期杜甫仕途失意,生活贫困,过着“卖药都市、寄食友明”(《三大礼赋表》),“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寄家奉先县幼子饿死的极其潦倒辛酸的生活。

社会状况和个人处境,使他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思想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以诗歌直接面对惨淡的社会人生,初步形成了“沉郁”的风格。

他逐渐从爱自己的家族、个人的建功立业,转到爱国、忧民,诗歌创作从较多的抒发个人情怀转而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

这就使原比较抽象的“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具有了丰富的时代内容。

杜甫的忧患意识

杜甫的忧患意识

在中国文学史上,杜甫是一位影响极大的儒家诗人。

他用其一生的社会阅历和那令人感叹的诗歌,彰显了一个古代知识分子,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之诗人的高贵与难得,一种有容乃大的伟人襟怀。

杜甫诗歌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他的忧患意识。

所谓忧患意识就是对国家兴亡和百姓疾苦的一种担忧和关注。

杜甫在其诗歌中所反映出来的忧患意识,是我国古代诗人难以比肩的。

一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主要是从安史之乱爆发前形成的(公元746)公元755)。

在这段时期内,大唐帝国正在一点一点腐蚀着贞观之治留下的宝贵遗产。

国内危机四伏,而大唐的最高统治者仍沉浸在享受中。

羁留在长安的杜甫过着窘迫的生活,仕途无望。

/饥卧动即向一旬,敞衣何啻联百结0正是对杜甫生活的一种真实的写照。

但是他是杜甫,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

他并没有逃避生活,而是积极面对人生的道路。

在这段时间内,他的很多诗歌反映了当时大唐帝国的社会各种矛盾。

其中有名的是5兵车行6,反映了下层人民担负了过重的兵役和徭役负担,倾诉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人民希望和平的愿望。

天宝十一载,杨门一族权倾朝野,杜甫的5丽人行6对杨氏一族奢侈生活的如实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当朝者的腐败和无能。

在这一段时期内,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都被杜甫用这个方式记录下来。

5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6是对这段日子的总结和对当时社会矛盾的忧心忡忡。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0,杜甫用这样高度概括方式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

0这是杜甫5兵车行6中对生死离别的深刻描述。

从这首诗歌中我们感受到杜甫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阶级的批判。

这也是其忧患意识的具体表现。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0这样深刻的批判精神的诗歌,以往是没有的。

安史之乱的爆发,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对杜甫也是如此。

杜甫一方面为了汉族政权的存在希望人民为国而战,另一方面对唐王朝对广大老百姓超负荷的政策表示不满。

浅谈杜甫的忧患意识

浅谈杜甫的忧患意识

杜甫(712 一770 ),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诗作不仅具有丰富而客观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性,而且具有炽热的忧国忧民,舍身利人的忧患意识。

因此他的诗被后世公认为“诗史”,本人也被尊称为“诗圣”,与李白齐名。

杜甫忧国忧民思想与时代紧密相关。

诗人生逢安史乱前的全盛时期,目睹了危机潜藏但仍繁华豪奢的开元盛世,在安史乱中颠沛流离,亲身体验了战乱给民众带来的血泪苦难,中晚年又目睹了唐王朝衰落的开始。

诗人饱经忧患的一生和历史大转换时期社会治乱盛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和广人民群众的命运休戚与共,既是社会生活缩影,也是历史真实的写照。

下面结合部分作品略谈杜诗中所蕴含的忧患意识。

杜甫由《兵车行》开始形成贯穿一生诗歌创作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土要特征,也是其忧患意识的具体表现:车鳞磷,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诗人用铺叙渲染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生离死别的图画,为全诗创设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在这些平实的叙事语言中字字句句蕴含着诗人对统治阶级穷兵默武的谴责;对广大劳动人们的无限同情。

接着把批判的锋芒指向好大喜功的唐玄宗:“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己!”诗中继续写到战争导致国内生产力的衰减:“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十村万落生荆妃,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最后借想象为那些无辜的死者发出悲愤的哭喊:“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在唐诗中,如此严肃地正视现实,具有深刻的批判精神的作品,以前还没有过。

而在稍后写成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杜甫的批判精神又有进一步的发展,诗中既写到白己忠于王朝和君主的不可移易的天性——‘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同时又对正在骊山行宫中肆意挥霍享乐的玄宗君臣提出责难:“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父家,聚敛贡诚阙。

”在这里,杜甫的笔已经触及统治者与人民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根本性对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杜甫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不仅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中,而且贯穿于他的一生。

对后人形成关注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情感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忧患意识在杜甫诗歌中的体现
(一)杜甫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杜甫关心国事,时时不忘国家的兴亡,担忧祖国的前途命运,他的诗歌渗透着爱国热忱。

他无比热爱祖国,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后,诗人的喜怒哀乐完全是和祖国的盛衰起伏相呼应的,从中突出了他的爱国热情和对祖国命运的忧虑之情。

安史之乱中长安城沦陷,虽山河依旧,但是人事已非,诗人面对国家的破败不堪,对着三春的花鸟心痛得流泪,通过这常见的动作表达出忧虑国家、感时怀人的极其焦虑的心情。

山河沦陷,他鼓励朋友们“济时肯杀身”“临危莫爱身”,他坚信“胡命其能久,皇纲未宜绝”,希望唐肃宗“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

在投奔唐肃宗时自己不幸被叛军捉住,第二年当他从叛军手中逃脱时,写下了“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的诗句。

这时的杜甫悲痛欲绝,为国破家亡的不幸流下热泪,为君王的蒙难深切伤痛,为世事的无常无比感慨。

在兵荒马乱的战争时期,人人自危,他逃命尚且来不及,却仍抱
着一颗心系国家的赤子之心去哭去行,这样强烈的哀恸之情又怎能不让世人为之动容。

当他听到唐王朝的军队收复被叛军占领的河南河北的消息时,不禁“涕泪满衣裳”,这时的杜甫已经52岁,这年正月史朝义兵败自缢,叛军部将也相继投降,至此持续七年之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大乱初定,消息来得这样出人意料,而这消息又是有关整个国家的大喜之事,哪能不惊喜掉泪?“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人忽闻收复失地消息之后,无法抑制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可以看出,诗人的喜怒哀乐完全是和祖国的盛衰起伏相呼应的。

“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这诗句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患意识和对安定统一的强烈愿望。

到了大历三年,已经58岁的杜甫登上了仰慕已久的岳阳楼。

登楼赏美景,看到祖国江山的壮美,诗人本来应该是充满豪情壮志的,但是,谁能想到既老且病的诗人关注的不是自己的身世之悲,而是北方边关的战事,他心系国家安危,为国家的多灾多难而叹息,发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痛苦呻吟!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在杜甫的诗歌中我们总是看到他在流泪,那是因为国破家亡给他带来的是锥心刺骨的痛啊!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让人痛苦的呢?
(二)杜甫对黎民百姓的担忧
杜甫关心百姓,对底层百姓的疾苦寄予了深切同情:“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他的诗歌非常广泛地反映了百姓的痛苦生活及对
民生的忧虑。

如他看到统治阶级穷奢极欲,过着荒淫无度的生活,而百姓们却挨冻受饿,甚至惨死街头时,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揭露贫富不均的严重阶级对立及民不聊生的现状;看到百姓被繁重的苛捐杂税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发出了“谁能叩君门,下令减征赋”的呼吁;看到战乱死伤的残酷景象,他写下了“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看到人民在战乱中受尽苦难时,写下了“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丈夫死百役,暮返空村号”等等。

这些诗句都是对战乱中人民悲惨生活形象生动、具体真实的极其深刻的刻画。

在动乱的年月,杜甫最关心的是民众的安危。

杜诗中对悲惨世界的描写之多,确实是空前的,他倾注了毕生的精力来关注这一问题。

一部杜诗,让人无法飘逸轻松洒脱,也主要是因为他笔下常常发出的是感天动地的悲吟,画出的是血泪阑干、尸骨纵横的荒凉,是穷困潦倒的独叟、寡妇、老妪的众生相。

虽然杜甫没有能力去解救人民的苦难,但他希望人民生活能够安定幸福,这种美好的愿望在他的诗歌中也时时流露。

如“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表达了杜甫希望战争能够尽快结束,让农民能够回到土地上去安居乐业,天下不再有骄横的官吏横征暴敛的愿望;对侵略自己祖国的敌人,杜甫也能报以仁德之心,“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只要能制止游牧民族的侵略,就不要让更多的人失去生命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诗句所体现出来的推己及人的思想,更是超越了个人生死利益的对民生疾苦的关心和忧虑。

这已经超越了
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立身准则,他强烈的忧民责任感已超过了一般儒家思想要求。

二、杜诗强烈忧患意识的形成原因
(一)首先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典文学善于扣住伦理道德、政治的层面,怀着对国家民族和社稷民生的关注,承担着历史留下来的各种精神负担,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浸润着浓郁的忧患意识。

中国人的忧患意识比任何一个民族都要来得强烈。

在中国历史上最能深刻体现这种意识的学派首推儒家,我们在读儒家经典时,总能在字里行间发现这种深重的忧虑感。

如《诗经》中就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感叹;《尚书?君牙》篇中亦有“心之忧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礼记》中说“虽危起居,竟信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

其忧思有如此者”;儒家学派最著名的人物孔子也曾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更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命题……儒家的这种忧患意识往往与国家社稷和黎民百姓的强烈责任感融为一体。

他们敢于面对礼崩乐坏的现实,敢于承担起救世救民的重大使命。

他们虽不是国家的当权者,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以天下国家为己忧,以天下国家为己任。

这种精神是儒家思想中最为积极的因素,也是杜甫从儒家思想的文化中汲取的最主要的精神力量。

高尔泰说过:“这种沉重的情绪环境,这种忧愁的心理氛围,正是中国诗歌由亡而生的肥沃土壤。

”杜甫作为一个封建文人自然也受到儒家正统思想的熏陶影响,他的感时伤国,就是从“忠君”“治国平天
下”的儒家正统思想出发的。

这种忧患是与国家前途命运的盛衰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有强烈的爱国热忱。

他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洞察国家、人民的隐患,他强烈地希望能够为国为民排忧解难。

“忧世心力弱”“忧国只细倾”“在家常早起,忧国愿年丰”“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他的这些诗歌无一不充满着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和对民生的忧心。

(二)杜甫的忧患意识与他所生活的时代环境分不开
杜甫的忧患意识是他根植于个体的情感、生命的体验,由精神、情感体验延伸为时间、历史体验,进而带有明显的实践理性的特点。

“安史之乱”发生前,杜甫在35岁时,来到长安求仕,满以为从此可以“立登要路津”,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

然而,此时的玄宗皇帝已然不是开明天子,他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信用奸臣,堵塞言路,生活极端腐化。

不过,杜甫对玄宗仍然抱有幻想,以为通过忠臣的努力辅佐,国家仍可回到开元盛世的局面。

于是,他积极寻求从政的道路,可是在政治上仍旧屡屡受挫,他的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他苦苦挣扎了十年,希望还是落空了。

正是由于诗人在困守长安的时候,生活潦倒,在这“长安苦寒谁独悲,杜陵野老骨欲折。

……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裘何啻联百结”的生活中,使他更加正视现实,认清统治者的罪恶和腐朽,也看到人民的贫困和痛苦,因而在诗中发出了“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感叹。

于是对国家和民生的忧患在他的诗歌中开始有了越来越深广的体现,杜甫诗歌中的忧国忧民的主导风格,就是在此期间开始逐渐形成
的。

在这期间他写下了《兵车行》《丽人行》等名篇,其中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为最,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安史之乱”发生后,杜甫和难民在兵荒马乱中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共同经历了战乱的痛苦。

这就使他对人民的苦难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与认识,与人民的感情也更加密切了。

于是,他的忧患意识就更加深重了,这种忧患思想,在其后数十年天下瓦解、遍地哀号的残酷现实中一直不断地在滋长。

他的诗越来越多地反映人民疾苦,创作了脍炙人口的“三吏”“三别”。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杜甫受到了人民的热爱,也成为研究者关注的对象。

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真正体现出了中国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理想人格。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