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园林发展历史阶段
1012中国古典园林发展阶段

1012中国古典园林发展阶段
不同于西方每个历史时期迥异,中国古典园林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受外来干扰较少,自成体系,自我完善。
同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封建大帝国形成、全盛、成熟到消亡一道发展演进,大致可分为5个时期。
一、园林生成期,相当于商周秦汉,公元前16世纪至220年。
政治方面,奴隶贵族分封制向秦汉郡县制转变。
意识形态方面,儒学逐渐获得正统地位。
经济方面,形成地主小农经济为主。
主要特点是,皇家宫廷园林为主规模宏大、气魄宏伟。
二、转折期,相当于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
政治方面,时局动荡、帝国
分裂。
意识形态方面,百家争鸣、思想活跃。
经济方面,小农经济受到庄园经济猛烈冲击。
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开始出现,园林美学思想开始形成。
三、全盛期,相当于隋唐,公元589-960年。
政治方面,中央集权官僚机构更加
健全。
意识形态方面,儒释道互补共尊。
经济方面,小农经济占据主导。
园林风格特征基本形成。
四、成熟时期,相当于两宋到清初。
政治方面,封建社会发育定型。
意识形态方面,市民文化注入。
经济方面,小农经济稳步增长,商业经济空前繁荣。
园林在日趋缩小的精致境界从总体到细节自我完善。
五、成熟后期,相当于清中叶到清末。
政治方面,受到西方帝国主义入侵,政治动荡。
封建社会开始衰退,封建文化没落,园林发展一方面继承前一时期成熟传统,一方面缺乏创新,衰退迹象明显。
风景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

风景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一、古代风景园林的兴起与发展古代风景园林的兴起可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园林文化。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就开始有了风景园林的雏形。
那时的园林主要以皇家宫苑和贵族府邸为主,以宫殿、亭台楼阁、假山水池等景观为特色。
这些园林注重布局和造景,以表达统治者的权威和富贵。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风景园林逐渐发展成熟。
在唐代,园林艺术达到了巅峰。
著名的园林如洛阳白马寺、扬州瘦西湖等都成为了当时风景园林的代表。
这些园林注重意境和景观的融合,以山水画为主要灵感来源,形成了独特的园林风格。
二、近代风景园林的兴起与演变近代风景园林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欧洲。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这引发了人们对自然环境保护和恢复的关注。
于是,近代风景园林以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再造为核心理念,开始兴起并快速发展。
近代风景园林的演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浪漫主义风景园林的兴起。
这个阶段的园林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审美体验,强调景观的自然和野趣,以打破传统园林的规则和对称为特点。
代表性的园林如英国的斯托维尔花园、法国的凡尔赛宫花园等,都体现了这种浪漫主义的风格。
第二个阶段是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人们对城市绿化和公共空间的需求不断增加。
现代风景园林注重城市绿化和景观设计的结合,以提供人们休闲娱乐和社交活动的场所为目标。
这个阶段的园林注重功能性和可持续性,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例如,纽约中央公园、新加坡滨海湾花园等都是现代风景园林的典型代表。
三、当代风景园林的发展与前景当代风景园林正处在一个多元化和创新发展的阶段。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人们对风景园林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当代风景园林的发展注重融入新技术和创新理念,以提供更好的景观体验和环境保护。
在当代风景园林的发展中,数字化和智能化成为重要的趋势。
通过应用传感器、人工智能等技术,园林可以实现自动化管理和智能化服务,提高效率和便利性。
(一) 论述中国园林发展经历的几个历史阶段及其历史文化背景。

XXXXXXXXX学院(论文)年级:学号:姓名:专业:指导老师:2010.11.8论文(一)论述中国园林发展经历的几个历史阶段及其历史文化背景。
大致可以分成五个时期来概述。
一.中国园林的雏形—“囿”从夏立国至秦统一,在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时期里,孕育了中国的山水园林的胚胎—“囿”。
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思想、文化艺术的丰富,从“囿”向苑发展。
“囿”是人工隔离的自然环境,其中草木丰盛,鸟兽潜藏,主要提供人们的养育禽兽和狩猎的场所。
“囿”大体具有三个特点: 1.:片地宽广。
一般方圆都在几十里左右, 2.工程浩大。
囿的周围有界垣,囿内有台屋构筑。
3.人工设施增加。
山于狩猎地距离统治中心地较远,不免要在“囿”内建寝殿屋宇。
促成早起的中国古典园林——开始就向着风景式方向上发展的则不能不提到三个更为重要的意识形态方面的精神因素——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
从“囿”到苑发展的建筑标志——台苑。
其中以楚国的章华台、荆台,吴国的姑苏台最为著名。
二.中国园林的形成——苑这种苑在秦汉时期到有了新的发展,它不仅仅是一种自然山林的原始状态的存在,而是日趋专门化了。
帝王们在这里建“宫”设“馆”,除了为游猎所需要,增添了寝宫殿宇生活设施,还配置了观赏植物、人工山水等景色,初步具有了“园林”性质,著名的汉武帝的“上林苑”中,有“建章宫”,有“太液池”,“瀛州山”“方壶山”“蓬莱山”及“一池三山”周围数百里,盖起宫殿数十个,设置了“射熊馆”、“鹿观”、“虎圈观”等各种动物的圈观,并种植了各地送来的异树花木,是帝王的主要游猎场所。
不过此时段处于中国园林发展初期,对于苑囿的布局布置,并无一定规划,仍较多地带有古“囿”的持猎趣味。
建筑和山水的安排,也并不融洽有序,奇树异花的种植,只是猎奇罗列,虽然它有了某些园林的性质,开启了日后造园的新生面。
总的说,仍是处于自然发展的时期。
三.中国园林体系的完成主要时间段在魏晋朝到隋期间。
中国园林发展的几个阶段

中国园林发展的几个阶段一、萌芽与形成期中国古典园林的萌芽期主要包括原始社会与先秦奴隶时期及秦汉时期,这个时期的园林建筑主要就是以皇家及贵族的宫苑为主,主要以自然景观为依托。
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萌芽时期的一个转折期,园林从商周时期娱神的“高台”形式转变成建筑群的形式,并且随着制造技术的提高,建筑结构也变得相对清晰明了化,加之以文化艺术领域出现短暂的活跃期也使园林艺术在性质上有一个根本性的提高,园林审美观初步形成。
道路秦汉时期,园林则成为了帝王游乐生活的地方。
这个时期的园林不仅在布局上以“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思想建造,并且在建造意境上也形成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如秦始皇为了达到长生不老,模拟蓬莱神话中的“一池三山”的布局形式建造园林,尽管这只就是个人的意识行为,但这种性质却确定了山水园林的主体地位。
1、秦汉时期,私人园林也有发展,民间构住宅旁建造的小园林也就是相当普遍的。
在私人宅邸中,人们对庭院布置相当重视,庭院的绿化已经成为宅邸装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先秦时期,造园行为已经初具规矩与规模,在原先以生存为目的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娱乐、游戏及祭祀等建筑。
这时期的园林大都设置了高台,其目的就是为了通神明、察灾情等,但就是后来随着园林中景致成分的提高,高台的游赏作用逐渐被强调了出来。
3、园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先民们学会耕作,建立村落。
这时候的园林更多的就是为了遮蔽风雨,实用性意义更强。
而这种以居住为目的的造园活动最初的建园意识则就是对于环境的改造,如栽花植树等。
二、转折期转折期主要就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这三百多年的动乱时期里,各地大小政权分裂割据,都纷纷在自己的首都修建宫苑,这就形成了一个园林兴建的高峰期。
这一时期宫苑园林的布局更趋规范化,南北中轴线的形式开始更加清晰化,贵族与贫民分割在两个不同的区域,一些功能性的建筑也与居住区分隔开。
这时期私家园林也开始兴起,由于这时期盛行的山水田园风情,加上一些文人作诗来表达对自然生活的向往,所以私家园林在这时期主要以山水为主题,形成一种新的园林形式。
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发展历史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
随着各个朝代的更迭,中国古代几乎每个朝代都留下了精美的皇家园林,这些园林不仅成为皇帝居住休闲的场所,更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杰作。
以下是中国古典皇家园林发展的历史概述。
1.秦汉时期:秦始皇修建了终南山的圣湖、汉武帝修筑了汉宫,这两座园林奠定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基本格局。
2.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的皇家园林主要集中在洛阳和南京,如兴平宫、明德园等。
3.隋唐时期:隋文帝、唐太宗等皇帝修建了不少园林,如隋文帝的大明宫、唐太宗的显庆宫等,这些园林采用了湖河交错的布局,并注重山水相融的构思,成为后来园林的模板。
4.宋代:宋代皇帝更加注重园林的陈设和构造,北宋的皇家园林以温泉为主,如开封的胜览园;南宋的皇家园林以山水园为主,如临安的花果山、梁山、天鹅湖等。
5.元代:元代皇帝更重视园林的艺术性,使得园林建筑更加精细、独特,如元世祖的大都行宫、元英宗的勾漏园等。
6.明代:明代的皇家园林在前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并形成了具有明代特色的园林形式。
明代最著名的皇家园林有明成祖的颐和园、明宣宗的圆明园等。
7.清代:清代的皇家园林达到了巅峰,充分体现了封建帝王的统治权威和园林艺术的精湛水平。
最具代表性的清代皇家园林有圆明园和颐和园,这两个园林被誉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巅峰之作。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经历了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个历史阶段的发展,每个朝代都给予园林不同的风格、布局和装饰,丰富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内涵。
这些皇家园林不仅是皇帝的居所和游乐场所,更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原始社会时期(实用第一、娱乐第二、雏形)2、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发展快、完善之前、向观赏、欣赏变化漫长)规整式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风景式园林——中国古典主义园林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的形成: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3、工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园林化和自然保护区园林的形成工业社会时期18世纪后19世纪初,现代园林的起源此时期的代表人物: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者之一。
代表作:世界最早的城市公园之一——纽约“中央公园”。
同时创办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4、信息文明阶段信息文明确立了生态园林目标。
二次大战后至今,后现代园林时期(生态平衡、改善人类环境、广义园林扩大)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1、按照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人工山水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
天然山水园: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
2、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按园林隶属关系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1)皇家园林古籍里称苑、苑囿、宫苑、御苑、御园等,属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
皇家园林按使用情况的不同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等。
大内御苑:即皇帝的宅园,建制在皇城和宫城之内,紧邻皇居或距皇居很近,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
行宫御苑、离宫御苑:建在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优美的地方,或者远离都城的风景地带。
不同点:行宫御苑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离宫御苑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相联系的政治中心。
(2)私家园林私家园林属于民间的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古籍里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
中国园林发展阶段

• 2、出现两个造园活动高潮:
• • 1)明中晚期南北两京和江南一带私园的繁荣; 2)清代中叶清帝苑囿和扬州、江南各地私园的兴盛。
• 3、皇家园林的规模趋于宏大,皇家气派又见浓郁。
• 4、公共园林较为普遍。 • 5、造就了一批从事造园活动的专家。
5
总结:
• 所谓中国园林史,就是一部农业文明下的园林 史。它不同于农业文明时代的欧洲园林那样, 呈现出各个时代迥然不同形式、风格的此起彼 伏、更嬗演变,各个地区迥然不同的形式、风 格的相互影响,复合变异。它是在漫长的历史 进程中的自我完善,因而表现出稳定的、缓慢 的、持续不断的历史演变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前期的主要内容介绍(宋)
• 1、园林持续发展而臻于完全成熟的境地。 • 2、两宋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承前启后的阶段。
• 3、私家造园活动最为突出。
• 4、文人园林兴盛。 • 5、叠石、置石显示高超技艺。 • 6、景题、匾联广泛运用。 • 7、写意山水园的塑造,得以完成。
7
5、园林成熟后期的主要内容介绍(明清)
• 园林生成期——殷周秦汉——以帝王贵族狩猎为主,园林 表现为苑囿的形式。 • 园林转折期——魏晋南北朝——是山水园的奠基时期,出 现了以再现自然山水为主题的自然山水园,奠定了以后中 国山水园历史发展进程中艺术风格的基础。 • 园林全盛期——隋唐——园林进入全面发展时期,文人画 家描绘自然景物之风盛行,造园艺术更倾向于追求朴素的 自然美,并发展到以诗情画意的园林意境创作的阶段。 • 园林的成熟期——宋元明清——古典园林的最后兴盛时期, 造园活动得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造园艺术上,技巧更 为发达。
2、园林转折期主要内容介绍(魏晋南北朝)
中国近代园林的发展

中国近代园林的发展
中国近代园林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清朝末年至民国初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这个时期,中国园林受到西方园林设计的影响开始逐渐发展。
西方的园林设计理念和技术,如对称布局、花坛、喷泉等元素被引入中国园林中。
同时,西方的园林植物也开始在中国园林中广泛使用。
此时期的代表性园林有颐和园和圆明园。
2. 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在这个时期,中国园林设计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民国时期的园林注重疏密有致的布局和景观的连续性。
同时,中国传统的园林元素也得到了重新的发展和运用,如假山、廊亭、水池等。
此时期的代表性园林有苏州园林和扬州瘦西湖。
3.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1949年-1978年):在这个时期,中国园林设计受到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注重集体主义和实用性。
大规模的公共园林建设在城市和农村广泛展开,以满足人民对休闲和娱乐的需求。
同时,中国园林设计也开始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此时期的代表性园林有北京颐和园和上海人民广场。
4. 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至今):在这个时期,中国园林设计开始注重个性化和多样化。
西方的园林设计理念和技术继续被引入中国园林中,同时结合中国传统的园林元素,创造出独特的设计风格。
此时期的代表性园林有上海世博园和北京奥林匹克公园。
总体而言,中国近代园林的发展经历了西方园林设计的引入、传统元素的复兴以及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发展阶段。
这些发展使得中国园林设计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同时,也与国际接轨,展示了中国园林文化的独特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发展简史
(一)、我国园林起源于商周时期
商周时的园林叫做“囿”,是供帝王、后妃、大臣及奴隶主贵族们游览、观赏及打猎的地方。
从商周到秦代,“囿”的范围一般都很大,《孟子》中记载,周“文王有囿方七十里”,“囿”中饲养珍禽异兽,栽种名贵花木,还要修建大量的楼台殿阁,供统治者享受。
(二)、秦汉时期大筑宫苑
秦汉时,帝“囿”改称“苑”或“苑囿”、“宫苑”。
“苑囿”就是古代的帝王园林。
秦汉时期“苑囿”规模极大,如《三秦记》中记载,秦时在咸阳筑上林苑,“作长池,引渭水……筑土为蓬莱山。
”
汉武帝把秦的上林苑又扩大充实,在园中建离宫七十余所,名花异草、珍禽异兽莫不具备。
汉武帝又经营了规模更为宏大的甘泉苑,周围五百四十里,苑内宫殿楼台不下百余处。
他还在建章宫内开辟了太液池,池中造海上三座仙山“蓬莱”“瀛洲”“方丈”,开创了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主要模式,此种造园手法一直被历代统治者所模仿,延续了两千多年。
(三)、魏晋的转型时期
这一方面是受我国山水画发展的影响。
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动荡,玄学受崇。
这一时期佛教已传入中国,受宗教玄学思想的影响,当时贵族士大夫阶层追求精神解脱,陶醉于山水园林之中,尤其钟爱自然山水。
(四)、唐宋为成熟时期
唐宋时期是我国造园艺术的成熟时期。
这一时期,不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人园林,都规模空前。
唐时的大明宫、兴庆宫、华清宫,宋时的艮岳等,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建筑辉煌。
(五)、明清时期为造园高峰
明清时期造园艺术达到高峰。
这一时期,一是造园理论成熟。
明末吴江人计成是我国杰出的造园艺术家,他著的《园冶》一书,是我国最杰出的一部造园艺术专著,从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叠石、借景等十个部分,全面评述造园手法艺术和经验技巧。
二是园林规模前所未有。
二、中国园林特点
概括起来主要为三大方面:一是崇尚自然,二是追求三境,三是构景手法多样。
(一)、崇尚自然
中国园林艺术的灵感来源于自然山水,“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式造园艺术的基本准则。
(二)、追求三境
造园三境是指生境、画境与意境。
所谓生境,是要求园林体现自然之美,符合自然之趣,有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所谓画境,是要求园林要有诗情画意,要像绘画一样反映自然又高于自然,使游人感到身在园中,宛在画中;所谓意境,是指情景交融,园林的客观形象(境)要能表达出人的主观情感(意)。
(三)、构景手法多样
中国园林的构景手法很多,在宏观与微观上,在各个环节上,都采用各种巧妙的手段表现自然,极力取得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效果。
主要构景手法有抑景、对景、框景、漏景、借景、移景等。
所谓抑景就是要把好的景色藏在后面,不要让人一览无遗,而是要欲扬先抑,使人有“柳暗花明”之感。
对景是要求园林各景点的对面要有景可看,能够从甲点观赏已,从已点观赏甲。
框景是用门窗或花木等合成景框,将远处景物包含其中,使景物看起来就像画框里的画面,极大地加强景物的美感。
漏景一般是采用漏窗,透过窗隙,看窗外之景。
这种仅见斑驳迷离之部分,不能一览无余的视觉效果,可以加强景物的神秘感与吸引力。
借景在我国园林构景手法中极为重要,它指的是把园外景物巧妙组合到园内来,以充实园内空间,丰富园内景色,使园内外景色融为整体。
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之借。
三、中国园林的成就
中国园林艺术具有极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在世界园林艺术中就有极高的声誉,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
中国园林艺术成就斐然,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数量多,分布广
(二)、集各种艺术之大成
(三)、是世界园林三大流派之一
(四)、是中国“文化四绝”之一
世界园林三大流派
中国古典园林属于写意自然山水型,“师法自然高于自然”,追求造园三境,以山水为中心,在选址、布局、以及建筑细部处理上,都能够和周围环境相和谐,都能获得如身处大自然的艺术效果,同时又能体现出造园者的思想情趣。
因此中国古典园林被形象地称为是“诗人的园林”。
西方园林则不然,它并不以追求自然为最高宗旨,也不像中国古典园林那样具有个人创造性。
而是追求理念,追求严整对称。
园林大多呈现几何图形,在壮丽的主体建筑前方,有突出的轴线,轴线上设很大的水池,水池往往也呈几何图形,并多有大理石雕像和喷泉。
轴线两侧会配置大面积的花圃草坪,都呈几何图形,甚至将树木、绿篱都修剪成几何图形,称为绿篱雕刻。
正由于西方园林具有这样的一些特点,故被称为是“哲学家的园林”。
中东园林又称为西亚园林,(实际上还是称为中东园林更合理,因为埃及的园林也在其中,而埃及并不属于西亚只属于中东。
)因为这些地方干旱少雨,因此园林特别注重水的利用,即用水造景。
园林大多采取封闭空间形式,四周围以建筑物,其内种植花木,布局呈规则形状,并常以五色石铺地,构成抽象规则图案,这显然与中东地区普遍信仰伊斯兰教有关。
中国“文化四绝”
山水画、烹饪、京剧、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