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细菌和放线菌-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赛课用)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赛课用)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细菌的基本概念、分类、形态、结构及生活习性;细菌的繁殖方式;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难点:理解细菌的繁殖速度及其在环境中的分布;掌握细菌在疾病防治、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细菌无处不在,从而激发学生对细菌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细菌的基本概念、分类、形态、结构及生活习性。
2.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细菌的繁殖方式,探讨细菌数量迅速增长的原因。
三、合作探究
1.学生分组讨论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分析细菌在环境保护、疾病防治等方面的作用。
2.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细菌相关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细菌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3.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感,了解细菌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4.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观察、思考、提问的好习惯。
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赛课用)
一、导入新课
1.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病毒的相关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激发学生对细菌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4.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中的细菌现象,撰写观察报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教材后的习题,重点复习细菌的分类、形态、结构及生活习性,以及细菌的繁殖方式和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2.观察生活中的细菌现象,如发酵食品的制作、洗手的重要性等,撰写一篇关于细菌在生活中的作用的观察报告。要求不少于500字,内容真实、具体,能反映出学生对细菌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初中初二生物上册《细菌》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初二生物上册《细菌》教案、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初二是学生生物学习的关键时期,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生物的基本概念和生命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细菌这一章节的学习有着较高的兴趣,但可能对细菌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繁殖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认知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对细菌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疑惑和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作业布置
1.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内容,绘制一幅关于细菌形态结构的简图,并标注出各个部分的结构名称,以加深对细菌形态的认识。
2.设计一道思考题:细菌在自然界中是如何生存和繁殖的?请举例说明细菌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策略。
3.请学生调查生活中细菌的应用实例,如发酵食品、生物降解等,并撰写一篇短文,分享调查成果,以提高学生对细菌在人类生活中作用的认识。
2.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细菌的形态结构,让学生初步了解细菌的特点,激发学习欲望。
3.教师简要介绍细菌的基本概念,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掌握细菌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繁殖方式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讲授新知
1.细菌的形态结构:介绍细菌的基本组成部分,如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酸等,并通过多媒体展示细菌的电子显微镜照片,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细菌。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细菌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繁殖方式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难点:细菌的显微镜观察、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具体应用。
(二)教学设想
1.利用生活实例引入细菌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食物变质、伤口感染等与细菌有关,从而引出细菌这一章节的学习。

实验四 细菌、真菌、放线菌的分离与培养

实验四 细菌、真菌、放线菌的分离与培养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环境微生物学实验实验类型:综合实验实验项目名称: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与菌落观察学生姓名:专业:环境工程学号:同组学生姓名:指导老师:实验地点:实验日期:2018 年 10月16日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掌握微生物接种培养技术2.掌握微生物分离纯化技术3.学习并掌握放菌落形态结构的观察方法,认识并理解它们的形态特征。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营,是寻找和发现具有重要价值微生物的主要菌源。

在不同土壤中,各类微生物的数量千差万别。

为了分离获得某种微生物,需要预先制备不同稀释度的菌悬液,并添加相应的抗生素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例如,添加链霉素25~50U/mL抑制细菌;添加0.5%重铬酸钾液或制霉素50 U/mL 抑制霉菌。

通过10倍稀释以及平板分离、平板涂布和平板划线等操作,微生物可在平板上分散成单个的个体,经过适宜条件培养,单个个体可形成单个菌落。

挑取单个菌落转接至新鲜平板上,即可使目的菌种纯化。

1.菌种的分离纯化:从混杂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分离与纯化。

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及应用中,不仅需要通过分离纯化技术从混杂的天然微生物群中分离出特定的微生物,而且还必须随时注意保持微生物纯培养物的“单一性”,防止其他微生物的混入。

2.平板涂布法:因为将微生物悬液先加到较烫的培养基中再倒平板易造成某些热敏感菌的死亡,且采用稀释倒平板法也会使一些严格好氧菌因被固定在琼脂中间缺乏氧气而影响其生长,因此在微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纯种分离方法是涂布平板法。

用途上,一般多用于从菌种的纯化;优点是可以观察菌落特征,对混合菌进行分离;但不能计数3.平板划线法:最简单的分离微生物的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其原理是将微生物样品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多次作“由点到线”稀释而达到分离目的的。

划线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比较容易出现单个菌落的划线方法有斜线法、曲线法、方格法、放射法、四格法等。

用途一般多用于筛选菌株。

认识细菌和放线菌-教学课件

认识细菌和放线菌-教学课件

• A.①②④
B.①②③
• C.②③④
D.①③④
C • 8、下列有关青霉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它的成熟孢子是青绿色的
• B.直立菌丝的顶端长有扫帚状结构
• C.它的细胞内有叶绿体
• D.它的细胞内有成形的细胞核
A • 9、蘑菇的整个地上部分叫做( )
• A.菌柄和菌盖B.菌盖和菌丝C.菌柄和菌丝D.菌褶和菌盖
环节二——认识真菌
知识拓展 青霉的种类很多,从有些青
霉中可以提取青霉素。
青霉素是一种常用的抗生素, 对治疗肺炎、脑膜炎等疾病具有 显著效果。
阅读p107资料“青霉素和弗 莱明”
环节二——认识真菌
三、观察食用菌
(一)出声阅读(p101-1)并标注以下问题:
1、食用菌及其举例
2、蘑菇是植物吗?有根、茎、叶吗?它们是 怎么获得有机养料的?是依靠什么进行繁 殖的?
D 接合生殖
• 4、在显微镜下能看到某种霉菌的直立菌丝顶端呈扫帚状结构
,其分支上排列着成串的孢子,这种霉菌是( C )
• A 酵母菌 B 葡枝根霉 C 青霉 D 蘑菇
• 5、下列各组生物,都属于真菌的一组是( B )
• A 大肠杆菌、银耳、猴头
• B 酵母菌、灵芝、葡枝根霉
• C 青霉菌、口蘑、紫菜
环节二——认识真菌
一、阅读p99(1、2段)完成以下问题(1min)
1、真菌有哪些特征?营养方式?生殖方式?
真菌的菌体没有根、茎、叶,大多数种类是多细胞个体; 细胞里有成形的细胞核,不含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制造有机物,只能进行腐生或寄生生活,用孢子进行繁殖。
2、常见的真菌有哪些?举例说明
3、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证明真菌的存在?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5.13.2 土壤里的微生物 教案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5.13.2 土壤里的微生物 教案

第2节土壤里的微生物知识目标:说出土壤里主要的微生物类群;说出细菌的三种形态和基本结构,并与植物细胞、动物细胞比较细胞结构的异同点;说出放线菌的结构特点;描述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示意图和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掌握细菌和放线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细菌和放线菌的研究,认同土壤里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对生物圈的平衡和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细菌、放线菌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细菌与植物细胞、动物细胞比较细胞结构的异同点教学过程:导入:师:这是什么?哪些生物生活在土壤中?这块土壤中有生物吗?生:没有/有。

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师:你能看见或看清这些小生物吗?生:不能。

师:我们通常称它们为微生物。

土壤里有了这些微生物,变得更加肥沃了,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生:它们能分解植物的枯枝烂叶,动物的遗骸等,将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增加了土壤的肥力。

师:这些微生物都长什么样?它们有哪些用途?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

请同学们快速预习课本97页《土壤里的微生物》,快速回答屏幕上的问题。

土壤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微生物是让泥土独具“泥土芬芳”的微生物是新课:一、认识细菌:师:细菌在生物圈中数量最多,占土壤微生物总量的70%~90%。

土壤里的细菌那么多,想来观察细菌应该不是难事,我们用什么工具观察它们呢?生:细菌个体十分微小,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1、形态特征:观察图13-4细菌的三种形态,了解细菌的形态特征,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细菌有哪些形态?②细菌是单细胞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生:球形、杆形、螺旋形。

根据它们的形态,我们可以分别称它们为:球菌、杆菌、螺旋菌。

2、结构特征:师:不同种类的细菌虽然形态不同,但它们的基本结构却是相同的。

图示“细菌细胞的结构示意图”,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细菌细胞中有哪些基本结构?根据表格内容,说说构成细菌的细胞与构成动植物体的细胞有何异同点?填表:通过与动植物细胞比较,我们可以得知细菌也具备基本的细胞结构,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第一章第二节放线菌 教学设计

第一章第二节放线菌 教学设计

第一章第二节放线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放线菌的特点和分类。

2. 掌握放线菌的培养方法。

3. 掌握放线菌的鉴定方法和实验操作技巧。

教学内容:1. 放线菌的特点和分类。

2. 放线菌的培养方法。

3. 放线菌的鉴定方法和实验操作技巧。

教学步骤:一、引入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放线菌的图片,向学生介绍放线菌的特点和分类。

让学生了解到放线菌是一类具有特殊生活方式的微生物。

二、理论讲解1. 放线菌的特点和分类:教师向学生介绍放线菌的特点,如菌丝的特殊形态和色素的特殊性质,并简要介绍常见的放线菌的分类。

2. 放线菌的培养方法:教师向学生介绍放线菌的培养方法,包括涂布法、均匀涂布法和匀浆法。

并说明不同方法的适用条件和操作步骤。

三、实验演示教师现场演示放线菌的培养方法,包括涂布法和匀浆法。

教师要注意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并解释每个步骤的目的和原理。

四、实验操作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操作方法,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

学生要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实验,注意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五、结果观察和讨论学生观察培养好的放线菌菌落的形态和颜色,并记录下来。

然后将观察结果进行讨论,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讨论菌落的差异和原因。

六、鉴定方法讲解教师向学生介绍放线菌的鉴定方法,包括形态学鉴定、生理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

教师要详细讲解每个鉴定方法的原理和步骤,并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实验操作。

七、实验操作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实验操作,进行放线菌的鉴定。

学生要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实验,注意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八、总结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回顾所学的知识点和实验操作。

学生还可以提出问题和困惑,并与教师进行讨论和解答。

九、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如阅读材料、实验报告等,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同时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及时交给教师。

十、课堂小结教师再次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

并告知学生下节课的内容和要求。

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回答、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实验结果的分析来进行教学评价。

细菌教学设计(共8篇)

细菌教学设计(共8篇)

细菌教学设计(共8篇)第1篇:细菌教学设计《细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通过对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结合生活实际,说出细菌的生殖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利用网络搜索资料,进行表达交流,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提高信息素养;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开展思考、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细菌的内容,这课内容包括细菌的发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细菌的生殖三部分。

由于细菌个体十分微小,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八年级学生来说,平铺直叙的讲解恐怕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于是我根据他们喜欢上网、动手实践强的特点,对教材作认真的解读和适当的重组后,教学内容重新分为细菌的发现、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细菌的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细菌的休眠体——芽孢六个小内容,层层推进,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学生对网络的好奇心,力求通过互联网中的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抽象知识直观具体化,降低学生认知难度。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热情,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特点。

难点: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细菌的生殖。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了与本节课有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接着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到舒肤佳的广告视频、“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动画、细菌形态图片、“细菌的营养方式”视频、芽孢形成和萌发视频、细菌生殖图片、细菌生殖过程视频。

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教案、教学设计
2.学生在观察细菌时,需要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技巧,这对部分学生来说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3.细菌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学生需要学会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4.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差异化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细菌的奥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一个关于细菌的实验,例如观察细菌的生长、繁殖等。实验设计要求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创新性,实验步骤清晰,实验目的明确。
4.拍摄一组关于细菌的图片,并附上简要的文字说明,展示细菌的形态结构、生活环境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要求图片清晰,说明准确,能够直观地展示细菌的特点。
5.与家人分享本节课所学到的细菌知识,向他们解释细菌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家人对细菌的认识和了解。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中的细菌现象,撰写观察报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观察生活中的细菌现象,如发酵食品的制作、洗手的重要性等,并撰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观察报告。要求报告内容真实、具体,能够体现出细菌在生活中的作用。
2.完成课后练习册中关于细菌的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在完成练习题的过程中,注意查漏补缺,对于疑难问题,可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4.引导学生关注生物技术的发展,了解细菌在医学、环保等领域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生物的分类、细胞结构等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细菌的学习将面临以下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章土壤里的生物
第2节土壤里的微生物(第1课时)
镇江市第四中学赵艳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说出土壤里主要的微生物种类。

(2)说出细菌的三种形态和基本结构,并与植物细胞、动物细胞比较细胞结构的异同点。

(3)说出放线菌的结构特点。

2. 能力目标
(1)观察图片或视频资料,描述细菌、放线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比较细菌细胞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的异同点,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3)模拟探究细菌繁殖的速度,体验用数学手段研究生物学问题的科学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认同土壤微生物对自然界的意义。

(2)关注生活中的细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
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过程:
四、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