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燃烧与灭火
初三化学上学期燃烧和灭火

讨论:
燃烧的条件:
根据燃烧的条件推论灭火的原理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达到燃烧所需要的 最低温度(着火点)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人工降雨灭火)
2、隔绝氧气(或空气)(灭火器)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 物品隔离(灭火隔离带)
想想议议: 下列是一些灭火的实例,试分析其灭火的原理 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 可用锅盖盖灭; 清除可燃物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课题1:燃烧和灭火
思考:什么是燃烧呢?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 活动与探究:
实验一
禾
红磷
实验二
实验三
铜片上白磷燃烧了,铜片的红磷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热水中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了
红磷在加热的条件下燃烧了
燃烧条件: (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灭火原理: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4、为什么生煤炉火时,需先引燃纸和木柴? 6、说明灭火方法,理由:
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
燃烧
灭火 原理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达到燃烧所需要的 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2.燃烧的 条件:
1.燃烧的定义: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为什么煤炉火用扇子越扇越旺,而烛火用扇子一扇就灭? 由于煤炉的着火面积大,用扇子扇,空气流动带走热量但温度没有降到着火点以下,相反却提供了氧气,所以煤炉火用扇子越扇越旺.而烛火的着火面积小,用扇子扇,空气流动带走热量,使周围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如果打开门窗,火反而烧得更旺,为什么? 因为打开门窗,会使室内空气流通,为燃烧提供更多的氧气,燃烧会更旺。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优秀教学案例

1.介绍燃烧的条件,包括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着火点,并通过实验现象进行验证;
2.讲解灭火的原理,包括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3.介绍燃烧与灭火相关的化学知识,如燃烧产物的组成、灭火剂的种类等,并通过实验演示进行验证。
(三)学生小组讨论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火灾现场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燃烧与灭火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化学知识,如氧气的性质、可燃物的特点等,为学习燃烧与灭火打下基础;
3.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吗?灭火的原理又是什么呢?”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共同探究燃烧与灭火的规律;
2.针对火灾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运用燃烧与灭火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让学生设计一个灭火装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燃烧与灭火的条件和原理,让学生明确燃烧与灭火的基本规律;
3.启发式:本节课采用启发式教学策略,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探究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4.合作性: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验竞赛、灭火装置设计等合作活动。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分享观点、经验和成果,提高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燃烧的条件,包括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九年级化学燃烧和灭火(1)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隔绝氧气(或空气) 2.堆放杂物旳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扑灭;
把温度降到着火点下列,同步也可隔绝空气。 3.扑灭森林火灾旳有效措施之一,是将大 火蔓延线路前旳一片树木砍掉。
清除可燃物
Na2CO3+2HCl=2NaCl+H2O+CO2
吸滤瓶
浓盐酸
碳酸钠 浓溶液
综合上述讨论,可得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燃烧旳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到达燃烧所需要旳 最低温度(着火点) 根据燃烧旳条件推论灭火旳原理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 物品隔离(灭火隔离带)
2、隔绝氧气(或空气)(灭火器)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下列 (人工降雨灭火)
想想议议:
下列是某些灭火旳实例,试分析其灭火旳原理
燃烧
灭火 原理
1.燃烧旳定义:可燃物与氧气发生旳 一种发光、放热旳剧烈旳氧化反应。
2.燃烧旳 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到达燃烧所需要旳 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下列
易燃物和易爆物旳安全知识
一.填空 1.燃烧是__可__燃__物___跟_空__气__中__O_2发生旳 一种_发__光__、__放__热___旳剧烈旳氧化反应.
二.判断(可否举出反例) 1.温度到达可燃物旳着火点,就一定能 燃烧 ( )
2.水能够降低可燃物旳着火点,所以可 燃物燃烧都能够用水来灭火.( )
3.但凡发光放热旳现象都叫燃烧.( )
4. 木 炭 放 入 氧 气 中 就 可 生 成 二 氧 化 碳.( )
三.选择
燃烧和灭火课题1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课题1 燃烧和灭火【学习目标】1、知道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常用的灭火器的原理和适用范围。
【自主学习】一、燃烧的条件1.燃烧的概念: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反应。
2.燃烧的条件:(1)。
(2)(或空气)(3)达到燃烧所需的(也叫着火点)。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1)清除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2)隔绝(或空气)(3)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以下。
三、灭火器的使用【合作交流】一、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实验7-1】1、我们观察到铜片上的白磷________,而红磷__________,烧杯中的白磷____________。
2、对准烧杯底部的白磷,通入少量的氧气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为什么薄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为什么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没燃烧?说明燃烧必须具备什么条件?1、由本来在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在通入氧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2、综合上述讨论可以得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3、结论:燃烧是可燃物与_______发生的一种_______、________的剧烈______________。
因此燃烧需要三个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个条件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小组交流】燃烧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如果发生了火灾,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结论:根据燃烧条件可以推出灭火的原理下面是一些灭火的方法,试分析其灭火的原理1、烧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油锅盖灭。
2、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扑灭。
3、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反馈达标】1、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公开课优秀教学案例(第1课时)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用。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精神。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燃烧和灭火现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案例亮点突出,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既关注了学生的知识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教师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了乐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公开课优秀教学案例(第1课时)
一、案例背景
本节公开课的主题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是化学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燃烧和灭火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他们对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却未必深入了解。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提高他们的生活技能,同时也为后续的化学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际生活中的燃烧和灭火场景,如厨房烹饪、森林火灾等,让学生感受燃烧和灭火的实际情况,引发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的关注。
2.设计互动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燃烧和灭火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创设实验情境,如烧杯燃烧实验、灭火器材使用实验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燃烧和灭火的原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结合实际案例,讲解燃烧和灭火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燃烧和灭火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燃烧和灭火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何选择合适的灭火方法?”
课题1+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

4.模拟演练:组织火灾应急逃生和灭火演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灭火技能和火灾应急处理方法。
5.互动教学:运用问答、小组竞赛等形式,增加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巩固知识点。
6.多元评价:结合实验报告、小组讨论表现、模拟演练效果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请注意以下事项:
1.确保作业安全,避免使用易燃易爆物品进行实验,遵守实验操作规程。
2.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家长参与监督,关注孩子的学习进度,共同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
课题1+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燃烧的定义,掌握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氧气和着火点,了解燃烧过程中能量的释放和化学反应。
2.学会使用不同的方法(如实验、观察、比较等)来判断和区分可燃物、易燃物和不易燃物。
3.掌握灭火的基本原理,了解不同类型的灭火剂(如水、二氧化碳、泡沫等)及其适用场景,能够正确选择和使用灭火设备进行初起火灾的扑救。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如篝火、烟花、炉火等,引发学生对燃烧现象的好奇心。
2.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燃烧现象背后的原理吗?如何才能让燃烧更安全、更有效呢?”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燃烧和灭火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小组研究性学习:分组进行燃烧和灭火相关的研究,可以选择火灾案例分析、新型灭火设备的了解等主题,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题1 燃烧和灭火》说课稿

《课题1、燃烧和灭火》说课全国初中化学优质课(华北区、东北区)大赛说课一等奖:燃烧与灭火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化学教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燃烧和灭火》,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1、本节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燃烧和灭火》是初中化学上册教材第七单元课题1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用途和碳、磷、一氧化碳等物质燃烧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
在内容编排上更加贴近生活实际,通过学习,使学生再次体会,化学研究的就是我们身边的物质,同时对于增强化学教学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都是极其重要的。
2、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对实验事实进行逆向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的形成。
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了解易燃物易爆物安全知识●了解常见灭火器的原理和适用范围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能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乐趣,激起对化学的学习欲望●通过对易燃易爆物的学习,提高安全隐患意识●通过对燃烧和爆炸利弊的分析,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通过对实验的再设计,开阔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二、教学策略1、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实验探究"、"对比分析"、"情境创设"等教学方法,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手段,增大课的信息量。
2、学法:1)实验探究2)分析归纳3)自主学习3、设计思路探究灭火方法比直接探究燃烧条件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我调整了部分教学顺序,改由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熄灭蜡烛入手,进一步探究灭火的原理,在此基础上逆向思考得出燃烧的条件,再利用实验对结论进行验证。
这样使新知识建立在对生活的直观感受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求知欲,同时培养学生对探究的结果进行逆向思考的意识,敢于对实验从正反两方面去评价,培养学生唯物辩证观。
九年级化学 课题1燃烧和灭火(习题含答案)

课题1 燃烧和灭火答案:(1)氧气(2)发光、放热(3)可燃物(4)氧气(或空气) (5)着火点(6)隔绝氧气(或空气) (7)温度到着火点以下(8)有限(9)急剧燃烧(10)可燃性气体1.燃烧的条件(1)燃烧:通常说的燃烧指的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如蜡烛燃烧、木柴燃烧。
(2)着火点:可燃物着火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叫着火点。
如白磷的着火点是40 ℃,红磷的着火点是240 ℃。
(3)燃烧的条件①实验探究实验操作现象分析空气中的白磷燃烧温度达到着火点且接触氧气空气中的红磷不燃烧温度未达到着火点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达到着火点,没接触氧气白磷燃烧达到着火点,接触氧气②实验结论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a.可燃物;b.氧气(或空气);c.温度达到着火点。
【例1】用酒精灯加热装有水的纸船,纸船竟然安然无恙,其主要原因是( )A.水能分解B.纸不是可燃物C.没有和氧气接触D.温度未达到纸的着火点解析:回答燃烧的问题,一定要紧扣燃烧条件。
纸船是可燃物,在空气中加热,也接触了氧气,故只能从温度找原因。
纸船中装了水,加热时,水的温度最高为100 ℃,达不到纸的着火点,故纸船不燃烧。
答案:D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1)灭火原理①隔绝氧气(或空气);②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③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辨误区灭火原理①降低温度不是降低着火点,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情况下是不变的;②灭火可采取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或清除可燃物三种措施中的任何一种,不需要同时具备。
(2)几种常见的灭火方法①移走可燃物,与火源隔离。
例如,森林失火时,要迅速在距离火场不远处伐木,形成隔离带。
②隔绝氧气(或空气)。
如油锅失火可盖上锅盖,酒精灯火焰用灯帽盖灭等,它们都是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绝。
③降低温度,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如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用水扑灭;房屋着火时,用高压水枪灭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与实验】
【设计并实验】
分析比较
水中 铜片上
白磷 白磷 红磷
是否可燃物 是 是否接触氧气 否
是是 是是
是否达着火点 是 是 否 是否发生燃烧 不 燃烧 不
【现象与结论】
现象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
结论1、物质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物质燃烧 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现象2、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中的白磷不 燃烧 结论2、物质燃烧需要空气(或氧气) 现象3、水中的白磷不燃烧,通入氧气后 燃烧 结论3、物质燃烧需要空气(或氧气)
火也给人类带来灾难和痛苦!
活动探究:
说出你生活中熄灭蜡烛的方法有哪些?
灭火方法:吹灭、扇灭……
这些灭火方法对应的原理是什么?
三: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我会总结
①隔离可燃物 ②隔绝氧气(空气) ③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遇到如下火灾,应采取什么措施灭火?
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 2.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 3.森林火灾。 4. 家中的电器着火。
塑料等易燃性材料中能起阻燃作用。
(1)请回答聚氨酯泡沫塑料的一点化学性质
。
(2)燃着的烟花在引发这场火灾中所起的作用
是
。(填标号)
A. 提供氧气 B. 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C. 提
供可燃物
(3)根据灭火原理初步分析氢氧化镁能作阻燃剂的原
因
。(答一点)
举例 气球爆炸、高压锅爆炸、 火药爆炸、轮胎爆炸
【实验7-3】面粉爆炸实验
可燃物与氧气 的接触面积越 大,燃烧就越 剧烈。
注 意 严 禁 烟 火
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和煤矿的矿井 内,都要标有严禁烟火的字样和图标。
安全图标
请运用相关知识解释下列词语或现象?
1.“釜底抽薪” 2.“煽风点火” 3.“杯水车薪” 4.用扇子扇煤炉火焰,为什么越扇越旺 ?而用扇子扇蜡烛火焰,一扇就灭? 5.在生煤炉时,可点燃木柴(劈柴)来 引燃煤?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判断正误] 1、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 (错 ) 2、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 (对 )
消防安全 知识
科普知识 灭火器原理示意图 Na2CO3+2HCl = 2NaCl+H2O+CO2↑
灭火器及其使用方法、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
降温 隔绝空气
灭火器及其使用方法、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 隔绝空气
灭火器及其使用方法、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 隔绝空气
四:易燃物易爆物安全知识
爆炸:急剧的燃烧发生在有限的空间内。 易燃易爆物: 可燃性气体(氢气、天然气、煤气、 石油气等) 可燃性液体(油、酒精等) 可燃性固体(火药、鞭炮等)、 粉尘(煤粉、面粉等)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燃烧这种化学现象,知道物质燃 烧所需的三个条件,了解灭火的原理,学习常 见的灭火方法。
2、能利用本课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一常见 燃烧现象及解决一些常见的灭火问题。
3、能利用对比实验和控制变量法与人合作完 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4、了解一些基本的安全消防知识,提高安全 意识。
火带给人类光明和温暖!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9年1月,某市酒吧发生一起特大火灾。该
事故的起因是几个年轻人在酒吧内燃放烟花,引燃聚氨
酯泡沫塑料天花板,聚氨酯泡沫塑料燃烧产生大量有毒
烟气,造成人员中毒伤亡。
材料二:氢氧化镁是一种新型的阻燃剂。当温度达到
380℃时,氢氧化镁开始分解出水蒸气,同时生成耐高
温的氧化镁固体。利用氢氧化镁这一性质,将它添加在
二、燃烧的条件:
可燃物 燃烧条件 氧气或空气
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这三个条件是需要同时具备 还是只具其一?
思 考: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军队点燃战船,熊熊燃 烧的战船借助东风直冲曹军的木船。使曹军的 木船燃起大火。根据燃烧的条件填写:曹军的 木船是可燃物 ,木船燃烧的条件
是 与氧气充分接触 , 温度达到着火点 。
我们见过这么多燃烧的场 面,你认为什么是燃烧呢? 物质为什么会燃烧呢?
一、燃烧的定义:
燃烧通常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 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三个特征
实验探究 探究燃烧的条件
【提 出 问 题】:
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那么,物质燃 烧究竟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呢?
【猜想与假设】:
猜想1:需要可燃物; 猜想2:可燃物需要和氧气接触; 猜想3:可燃物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