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的治疗目的、降压目标、治疗策略和治疗原则
高血压治疗指南及药物介绍

继发性高血压
肾实质性高血压: 有蛋白尿的患者应首选 ACEI或ARB作 为降压药物;长效CCB、利尿剂、β受体阻 滞剂、α受体阻滞剂均可作为联合治疗的药 物;如肾小球滤过率<30ml / (min ·1.73m2)或 有大量蛋白尿时,噻嗪类利尿剂无效,应选 用襻利尿剂治疗。
内分泌性高血压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螺内酯为一线用药,依普利酮为选择用药。 嗜铬细胞瘤: 首选α受体阻滞剂,必要时选用β受体阻滞剂。
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
1.
2. 3.
ACEI或ARB、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 依普利酮),以及交感神经系统阻滞剂及 β受体阻滞剂为首选药物。 此类患者通常需合用2种或3种降压药物。 ACEI或ARB和β受体阻滞剂均应从极小剂 量起始。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1.
2.
3.
ACEI或ARB为首选药物。必要时可加用长 效CCB和利尿剂。 肾功能明显受损或有大量蛋白尿,宜首先 用二氢吡啶类CCB;噻嗪类利尿剂可改用 襻利尿剂(如呋塞米)。 终末期肾病未透析者一般不用ACEI或ARB 及噻嗪类利尿剂;可用CCB、襻利尿剂等 降压治疗。
药物介绍(舒丽启能)
曲美布汀:对胃肠道平滑肌有双向调节作用, 在胃肠道功能低下时,能作用于肾上腺素能 神经受体,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从而 增加运动戒律;在胃肠道功能亢进时,主要 作用于K受体,从而改善运动亢进状态。通 过双向调节作用可使胃肠道运动逐渐趋于正 常。
药物介绍(泮托拉唑)
泮托拉唑:药物相互作用少,其不影响肝脏细胞 P450酶系的活性,不与同时服用的茶碱、美托洛 尔、地高辛、华法令、硝苯吡啶、避孕药、苯妥 英钠、优降糖、咖啡因、双氯灭痛、安替比林、 酰胺咪嗪发生相互作用。 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使用泮托拉唑与奥美拉唑 治疗的愈合率无明显差异,泮托拉唑的耐受性更 好。 泮托拉唑对各种原因造成的胃粘膜病变所致的上 消化道出血疗效与奥美拉唑无差异,不良反应轻 微,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安全可靠的药物之一。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第三版)

目录: 1. 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情况 1.1 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及其变化趋势 1.2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的一般规律 1.3 我国人群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1.4 我国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2. 高血压与心血管风险 2.1 血压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 2.2 各种血压参数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 2.3 我国人群高血压与心血管风险关系的特点 3. 诊断性评估 3.1 病史 3.2 体格检查 3.3 实验室检查 3.4 血压测量: 3.5 评估靶器官损害 4. 高血压分类与分层 4.1 按血压水平分类 4.2 按心血管风险分层 5. 高血压的治疗 5.1治疗目标 5.2 治疗策略 5.3 非药物治疗 5.4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5.5 相关危险因素的处理 5.6 高血压治疗随诊及记录 6. 特殊人群的高血压处理 6.1老年高血压
明 陶 军 汪道 文 王克 安 王兴 宇 魏岗 之 吴海 英 吴可 贵 吴锡 桂 吴印 生 向红 丁 谢晋 湘 徐成 斌 杨天 伦杨 艳敏 余国 膺 张
麟 张 训 张 运 张廷 杰 赵连 友
序
言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其 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等主要并发症,不仅致残、 致死率高,而且严重消耗医疗和社会资源,给家庭和国家造成沉重负 担。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高血压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疾病,降低高血压 患者的血压水平,可明显减少脑卒中及心脏病事件,显著改善患者的生 存质量,有效降低疾病负担。 近年来,党和政府日益重视以高血压为代表的慢性病防治工作, 2009年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管理作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 重要措施,纳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3年实施方案,截至2010年底 各地已管理3553.8万高血压患者;同时《全国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 项目管理的50万例社区高血压患者中管理满1年患者的血压控制率达到 70%。 为进一步加强我国高血压的人群防治工作,提高防治效果,我局委 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和高血压联盟(中国)组织有关专家对2005年《中 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进行修订。修订工作以我国 近年来心血管病流行病研究结果和高血压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为依据, 根据中国自己的特点,参考国内外有关研究进展,经专家多次讨论,历 时2年,于2010年底完稿。 2010年修订版《指南》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提出符合 我国人群特点的防治策略,从控制危险因素 、早诊早治和病人规范化 管理入手,加强对公众的健康教育和高血压的社区防治,努力提高人群 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2010年修订版《指南》保留了以往指南的合理部分,更新了部分观 念,增加了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等“特殊人群”章节。指 出应对高血压患者全面检查评估,根据患者心血管总危险度决定治疗措 施。强调高血压患者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的必要性;强调长期平稳控制血 压的重要性;强调降低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是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关键。
高血压的治疗原则

高血压得治疗原则、高血压病高血压治疗获益主要来自降压本身,因此降低血压就是高血压治疗得主要目标。
有效降低或逆转因高血压导致得靶器官损害就是高血压治疗得目得。
24小时稳定降压,有助于防止靶器官损害、猝死、脑卒中与心脏病发作。
长效制剂可增加治疗得依从性,高血压一旦确诊后应坚持长期治疗。
联合治疗能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
高血压危险分层治疗、降压达标就是临床治疗得重要策略。
(一)原发性高血压1、治疗原则⑴综合治疗:高血压治疗应非药物治疗措施与药物治疗措施结合。
(2)非药物治疗:低盐饮食、戒烟、限酒、合理饮食与适当体育运动等,适用于各级高血压O⑶应用长效制剂:最好应用长效制剂,维持24h血压谷峰比值应>50%,避免血压一天内大幅度波动,尤其清晨血压。
(4)个体化:选择最合适得药物与剂量。
(5)达标与停药:除高血压急症外,血压宜在1〜2周内逐渐下降达标为好,尤其就是老年患者,避免短期內血压急剧下降。
一般应长期治疗。
2.药物治疗(1)1级高血压无并发症或合并症患者降压治疗方案:可以单独或者联合使用瘗嗪类利尿剂、B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ACE抑制剂与ARB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递增剂量。
(2)2级与3级高血压无并发症或合并症患者降压方案:采用两种或以上降压药物联合治疗方案。
2与3级高血压在开始时可以单片(或固定剂量)复方制剂。
联合治疗应采用不同降压机制得药物。
比较合理得两种降压药联合治疗方案就是: 钙通道阻滞剂与ACE抑制剂或ARB;钙通道阻滯剂与3受体阻滞剂;利尿剂与ACE 抑制剂或ARB;利尿剂与P受体阻滞剂。
三种或以上降压药合理得联合治疗方案, 除有禁忌证外应包含利尿剂。
(3)有并发症与合并症得降压治疗:①脑血管病:急性脑卒中患者得降压治疗得目标尚未统一。
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降压治疗得目标就是130/80niniHg以下。
降压过程应该缓慢、平稳,避免减少脑血流量。
可选择利尿剂、长效钙通道阻滞剂、ACE抑制剂或ARB。
最新中国高血压指南—高血压的治疗

最新中国高血压指南—《高血压的治疗》5.1. 治疗目标:目前,全国统一的医疗服务与保障体系尚未完全建成,而各省、市、自治区之间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又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本指南设定标准与基本两个治疗目标。
标准目标:对检出的高血压患者,在非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本指南推荐的起始与维持抗高血压药物,特别是那些每日1次使用能够控制24小时血压的降压药物,使血压达到治疗目标,同时,控制其他的可逆性危险因素,并对检出的亚临床靶器官损害和临床疾病进行有效干预。
基本目标:对检出的高血压患者,在非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国家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核批准的任何安全有效的抗高血压药物,包括短效药物每日2-3次使用,使血压达到治疗目标,同时,尽可能控制其它的可逆性危险因素,并对检出的亚临床靶器官损害和临床疾病进行有效干预。
高血压治疗的基本原则:l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进行性“心血管综合征”,常伴有其它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或临床疾患,需要进行综合干预。
l 抗高血压治疗包括非药物和药物两种方法,大多数患者需长期、甚至终身坚持治疗。
l 定期测量血压;规范治疗,改善治疗依从性,尽可能实现降压达标;坚持长期平稳有效地控制血压。
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的是最大程度地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和死亡的总体危险,因此,应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干预所有其它的可逆性心血管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胆固醇血症或糖尿病等),并适当处理同时存在的各种临床情况。
危险因素越多,其程度越严重,若还兼有临床情况,则心血管病的绝对危险就越高,对这些危险因素的干预力度也应越大。
心血管危险与血压之间的关系在很大范围内呈连续性,即便在低于140/90mmHg的所谓正常血压范围内也没有明显的最低危险阈值。
因此,应尽可能实现降压达标。
最近,对既往的抗高血压临床试验进行汇总分析后发现,在高危患者中,虽然经过降压、调脂及其他危险因素的干预,患者的心血管“残余危险”仍然很高,长期预后难以根本改善。
10.8全国高血压日小学黑板报.doc

2019年10.8全国高血压日小学黑板报10.8全国高血压日小学黑板报(一)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1.治疗目的及原则高血压治疗的主要目标是血压达标,降压治疗的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降压治疗应该确立血压控制目标值。
另一方面,高血压常常与其他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合并存在,例如高胆固醇血症、肥胖、糖尿病等,协同加重心血管疾病危险,治疗措施应该是综合性的。
不同人群的降压目标不同,一般患者的降压目标为140/90mmHg 以下,对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等高危患者,应酌情降至更低。
对所有患者,不管其他时段的血压是否高于正常值,均应注意清晨血压的监测,有研究显示半数以上诊室血压达标的患者,其清晨血压并未达标。
(1)改善生活行为①减轻并控制体重。
②减少钠盐摄入。
③补充钙和钾盐。
④减少脂肪摄入。
⑤增加运动。
⑥戒烟、限制饮酒。
⑦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2)血压控制标准个体化由于病因不同,高血压发病机制不尽相同,临床用药分别对待,选择最合适药物和剂量,以获得最佳疗效。
(3)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协同控制降压治疗后尽管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血压升高以外的多种危险因素依然对预后产生重要影响。
2.降压药物治疗对检出的高血压患者,应使用推荐的起始与维持治疗的降压药物,特别是每日给药1次能控制24小时并达标的药物,具体应遵循4项原则,即小剂量开始,优先选择长效制剂,联合用药及个体化。
(1)降压药物种类①利尿药。
②β受体阻滞剂。
③钙通道阻滞剂。
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⑤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
应根据患者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合并临床疾病的情况,选择单一用药或联合用药。
选择降压药物的原则如下:1)使用半衰期24小时以及以上、每日一次服药能够控制24小时的血压药物,如氨氯地平等,避免因治疗方案选择不当导致的医源性清晨血压控制不佳;2)使用安全、可长期坚持并能够控制每一个24小时血压的药物,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3)使用心脑获益临床试验证据充分并可真正降低长期心脑血管事件的药物,减少心脑血管事件,改善高血压患者的生存质量。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与要点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与要点◆1. 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仍呈增长态势,每10个成人中就有2人患高血压;估计目前全国高血压患者至少2亿;但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较低。
2. 高血压是我国人群脑卒中及冠心病发病及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控制高血压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及死亡。
3. 我国是脑卒中高发区。
高血压的主要并发症是脑卒中,控制高血压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
4. 降压治疗要使血压达标,以期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和死亡总危险。
一般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为140/90mm Hg以下;在可耐受情况下还可进一步降低。
5. 钙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噻嗪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以及由这些药物所组成的固定复方制剂均可作为高血压初始或维持治疗的药物选择。
联合治疗有利于血压达标。
6. 高血压是一种“心血管综合征”。
应根据心血管总体风险,决定治疗措施。
应关注对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
7. 高血压是一种“生活方式病”,认真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限盐、限酒、控制体重,有利于预防和控制高血压。
8. 关注儿童与青少年高血压,预防关口前移;重视继发性高血压的筛查与诊治。
9. 加强高血压社区防治工作,定期测量血压、规范管理、合理用药,是改善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根本。
◆1.我国人群50年来高血压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目前我国约有2亿高血压患者,每10个成年人中有2人患有高血压。
2.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有两个比较显著的特点:从南方到北方,高血压患病率递增;不同民族之间高血压患病率存在一些差异。
3. 高钠、低钾膳食是我国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超重和肥胖将成为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增长的又一重要危险因素。
4.我国高血压患者总体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明显较低,分别低于50%、40%和10%。
◆1.血压水平与脑卒中、冠心病事件的风险均呈连续、独立、直接的正相关。
高血压治疗指南

高血压治疗指南(1)血压水平分类和高血压定义:规定正常血压为<130/85mmHg(1毫米汞柱=0.133千帕);18岁以上成年人高血压定义为收缩≥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高血压分1、2、3级,相当于轻、中、重型高血压;收缩压130-139 mmHg和/或舒张压85-89 mmHg 定义为正常高值范围。
(3)治疗策略:制定治疗计划。
所有患者都应该改善生活行为。
高危和极高危患者应实施降压药物治疗。
中危患者3-6个月内或低危患者6-12个月内血压未获控制,也应实施降压药物治疗。
血压控制目标值:在中、青年患者或合并糖尿病患者,小于130/85 mmHg,甚至小于120/80 mmHg;在老年患者,小于140/90 mmHg。
(4)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控制体重指数(BMI)小于或等于24;合理的膳食结构(每日食盐摄入小于6克,脂肪占总热量25%以下,蔬菜、水果、鲜奶补充钾和钙);限制饮酒(乙醇量每日小于20-30克)和戒烟;增加体力活动和运动。
(5)降压药物治疗原则:开始时使用小剂量以减少不良反应;采用合理的药物联合达到最大的降压效果;初始治疗方案无效或不能耐受,改用另一种不同类型降压药;尽可能使用长效降压药改善治疗依从性和减低血压变异性。
目前用作一线治疗的降压药物,包括利尿剂、β阻滞剂、钙拮抗剂、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拮抗剂。
(6)长期治疗和随访:高血压患者应该长期有效控制血压并保持对治疗的依从性。
5.1 治疗目标治疗高血压病人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病的死亡和病残的总危险。
心血管危险与血压之间的相关呈连续性,在正常血压范围并无最低阈。
因此抗高血压治疗的目标是将血压恢复至正常或理想水平。
大量研究说明,经降压治疗后,血压降得越低,危险亦降低得越多。
HOT研究中随机分入降压达舒张压≤90、85或80mmHg,三组间心血管病危险的降低虽未见明显差异,但分入该组的糖尿病人的心血管病危险明显降低。
高血压急症处理(2024)

02
03
静脉降压药物
常用药物如硝普钠、乌拉 地尔等,可迅速降低血压 ,适用于高血压急症的治 疗。
口服降压药物
对于血压轻度或中度升高 的患者,可考虑口服降压 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 ACEI类等。
药物剂量与用法
根据患者病情和药物特性 ,确定合适的药物剂量和 用法,以达到快速降压的 目的。
降压目标与速度控制
对于严重的高血压急症患者,如出现急性肾衰竭 等严重并发症,应立即进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 治疗。
根据患者意愿和经济状况选择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根据患者的意愿和经 济状况选择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治疗方式。
3
综合评估治疗效果和并发症
在选择透析治疗方式时,应综合评估治疗效果、 并发症发生风险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等因素。
脑梗死早期诊断和治疗策略
早期诊断
脑梗死早期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对于疑似患者,应尽快进行神经影 像学检查,如CT或MRI,以明确诊断。
治疗策略
一旦确诊脑梗死,应立即启动溶栓治疗或取栓治疗,恢复脑部血流。同时,给 予患者抗血小板聚集、降脂、降压等药物治疗,以降低复发风险。
颅内压升高监测和处理方法
06
总结与展望
高血压急症处理经验分享
快速准确评估病情
合理选择降压药物
对患者病情进行快速准确的评估,包括血 压水平、靶器官损害程度等,以便制定个 体化的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病情和药物特点,选择快速、有 效、安全的降压药物,如静脉用降压药等 。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重视患者心理干预
在降压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 体征,包括心率、呼吸、体温等指标,及 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生活方式干预
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 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