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初探

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初探

香港中文大学汉语语言学与语言习得硕士授课型研究生申请要求

香港中文大学 汉语语言学与语言习得硕士授课型研究生申请要求

香港中文大学简介 学校名称香港中文大学 学校英文名称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学校位置中国 | 香港 | 新界 2020 QS 世界排名46 香港中文大学概述 香港中文大学(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简称港中大(CUHK),是一所亚洲顶尖、享誉国际的公立研究型综合大学,在中国研究、生物医学科学、信息科学、经济与金融、地球信息与地球科学等重点研究领域堪称世界级学术重镇,也是香港唯一有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及图灵奖得主任教的大学。该校以“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为使命,以书院制和中英双语并重为特色,是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世界大学联盟、亚太国际教育协会、松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成员,亚洲首家AACSB认证成员,香港互联网交换中心所在地。 香港中文大学由新亚书院、崇基学院及联合书院于1963年合并而成;2014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成立。 香港中文大学的创立打破了大英帝国殖民地只允许有一所大学存在的铁律,同时掀起了香港的中文运动,成功终结英文垄断官方语言地位的局面,既是英国殖民史的分水岭,也是20世纪亚洲地区非殖民化的表征之一,具有一定时代意义。 汉语语言学与语言习得硕士专业简介 为了促进中国语言学及其在其他学科的应用,以及为响应全球对中国作为第二外语教学和学习的日益增长的需求,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与现代语言学院提供中文语言学和语言习得硕士课程。该计划旨在为学生提供系统的中文结构和中文学习培训,帮助他们牢牢掌握语言的复杂性,并且了解中国人在单语和多语言社区的教学和学习情况。 汉语语言学与语言习得硕士专业相关信息 专业名称汉语语言学与语言习得硕士

西方语言学流派之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从前又称比较语法,通过语言亲属关系的比较研究语言的发展规律,拟测它们的共同母语。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在19世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主要是印欧语系的历史比较。19世纪之前,这种研究不是没有,但都是孤立的分散的研究,到19世纪才进入系统的研究,并使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一是广泛收集世界各种语言材料,二是认识到梵语在语言比较中的地位和作用。 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初始阶段,丹麦的拉斯克(R·Rask)、德国的格里姆(J·Grimm)和葆扑(F·Bopp)被称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者。拉斯克在他的《古代北欧语或冰岛语起源研究》一书中第一个对基本语汇中的词进行系统的比较,找出其中的语音对应规律,由此确定语言的亲缘关系。格里姆在拉斯克一书的启发下,在他的《日耳曼语语法》里确定了希腊语、峨特语和高地德语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即所谓的"格里姆定律"(Grimm's Law)。格里姆明确指出,语音对应规律是建立印欧语系和其他语系的基础。维尔纳(K·Verner)后来补充解释清楚了"格里姆定律"难以解释的一组例外,世称"维尔纳定律",这就使音变规律的研究日臻完善,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也就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葆朴的主要著作是《梵语、禅德语、亚美尼亚语、希腊语、拉丁语、立陶宛语、古斯拉夫语、峨特语和德语比较语法》,旨在把梵语和欧洲、亚洲的几种其他语言相比较,找出它们在形态上的共同来源。远离欧洲的梵语在这些语言中找到了它应有的位置:它既不是拉丁语、希腊语和其

他欧洲语言的母语,也不是由其他语言演变而来,它和其他语言都出于一种共同的原始语言,只不过它比其他语言保存更多的原始形式。 19世纪中期,历史比较语言学发展到第二阶段,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德国的施莱歇尔(August Schleicher),其代表作是《印度日耳曼语系语言比较语法纲要》。初期的比较语言学者已经认识到历史上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的共同原始母语是一种不再存在的的语言,到了中期施莱歇尔则开始具体"构拟"这种原始母语的形式,并用星号*来标示构拟的形式。他受到生物学物种分类的启发,为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的历史演变过程设计了一种树形谱系图,使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这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大进展。这一理论的弱点是只考虑语言的分化,而没有考虑语言的统一和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后来他的学生施密特(J·Schmidt)用"波浪说"对此作了修正。 19世纪的最后25年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新语法学派"时期。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奥斯特霍夫(H·Osthoff)和布鲁克曼(K·Brugmann),他们在自己创办的刊物《形态学研究》上正式宣布:语音演变规律不允许任何例外。前面提到的"维尔纳定律"也是这一时期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他们在坚持这个原则时,以语言材料为依据,借鉴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强调"类推"在语言演变中的作用。这个学派的代表著作有布鲁克曼和德尔布吕克合著的《印度日耳曼语比较语法纲要》和保罗的《语言史原理》。 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家为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收集了丰富

语言学发展史[1]

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即为语言本身的目的而研究语言)起始于19世纪上半叶,是随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出现而诞生的.在一个多世纪里,语言学的发展,概括起来说,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可分别以语言研究中先后占据重要地位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派,结构主义语言学派,转换生成语法学派和功能主义语言 学派的四大学术思潮为其标志. 1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指的是采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对语言之间的系统对应现象进行解释,从而揭示语言的历史渊源,语言的演变规律及其亲缘关系.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工作最初是由在东印度公司任职的英国学者琼斯(W.Jones)开始的.琼斯在1786年首先提出了梵语同欧洲古希腊语,拉丁语有着共同的来源这一观点,但他并没能找出它们之间的语音对应 规律.因此,他的研究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历史比较语言学. 一般认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是19世纪丹麦的拉斯克(R.Rash),德国的葆朴(F.Bopp)和格林 (J.Grimm).这三位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驱广泛地调查了一大批诸如梵语,希腊语,拉丁语,冰岛语,立陶 宛语,峨特语等古代和现代语言,对它们的词形作了系统的比较,找出了其中的语音对应规律;由此确定 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另一位影响较大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家是德国的施来赫尔(A.Schleicher).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致力于古印欧语的重建工作,并提出了所谓谱系树理论(Family Tree Theory).该理论认为,一个语系就好像一棵树,亲语是树干,子语是树枝,构成一个谱系树.谱系树理论的提出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大进展.一个语系从假设的原始母语逐步演变到各种语言的历史过程一目了然地展现了出来. 19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以保罗(H.Paul)等人为代表的新语法学派(Neogrammarians),该学派的出现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又推进了一大步.新语法学派认为,历史比较语言学不应该只是对语言变化做单纯的 描写,而应该联系语言的使用者探讨语言变化的本质.他们把语言变化的规律归纳为两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一是语音规则无例外论,二是类比原则.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语言研究的不断深入,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些局限性,如孤立地研究语言单位而忽视 了语言的体系性,强调对语言现象的历史比较而忽视了语言的整体性等,便明显地暴露出来了.到了20世纪初,语言的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都酝酿着一场重大的变革. 2 结构主义语言学 1911年是语言学发展史上比较重要的一年.这一年的6月和7月间,早年曾从事过印欧语言历史比较研究的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de Saussure)在日内瓦大学系统地传授了他本人语言学理论中的精华部分——静态语言学(Static Linguistics).1916年,也就是在索绪尔去世三年后,他的学生巴利(Charles Bally)和薛施蔼(Albert Sechehaye)根据讲稿和听课笔记整理出版了《普通语言学教程》(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一书.这部著作自出版以来,流传之广,影响之深,在语言学史上是罕见的.美国语言学家霍凯(C.Hockett,1965)曾把《普通语言学教程》称誉为现代语言学史上的四项重大突破之一.该书中提出的一系列理论突破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局限性,开创了语言学中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新纪元. 索绪尔语言理论的主要特点是把语言看成是由语言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组成的结构系统.换句话说,索 绪尔认为,语言是一个大系统,其中有词汇,语法,语音三个小系统;而这三个小系统各自又有许许多多彼此有联系的成分.另外,索绪尔对语言的研究与历史比较语言学不同之处还体现在他的三个二分法之中,即语言和言语,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等的区分. 在索绪尔学说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下,语言研究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结构主义学派,如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等.各结构主义学派在语言研究中虽侧重的方面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是采用共时的研究方法,对语言系统本身的结构成分及其相互关系从不同方面进行描写. 在众多的结构主义派别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描写语言学派.该学派由美国人类学家鲍阿斯(F.Boas)所 始创,但最有影响的人物当推布龙菲尔德(L.Bloomfield).1933年布龙菲尔德出版了《语言论》(Language)一书,对这一学派的理论和方法做了规范性的描写.他主张语言学的任务就是要客观地,系统地描写可以观察到的语言素材,以此来揭示语言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他们只注重语言形式的分析,而 忽视意义的研究;认为语义不属语言研究的范围.这个学派对语言研究的最大贡献在于探索出了一套相 当严谨的语言描写方法,即以分布和替代为标准对语言单位进行层层切分和归类的描写方法. 3 转换生成语法 195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乔姆斯基(N.Chomsky)出版了《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一书,在语言学界引起了一场革命,从而开创了语言研究的转换生成语法时期.虽然在语言研究方法和原则方面,乔姆斯基继承了结构主义的一些特征,例如哈里斯所创造的转换理论,雅柯布逊的语言共性理论,以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12语言学概念、 805汉语语言学基础)考研备考指南

2014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12语言学概念、805汉语语言学基础)考研备考指南下载 中山大学612语言学概论、805汉语言学基础复习指南.pdf(下载次数: 358) 专业复习规划指导 一、指定参考书目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考试两个科目分别是 612 语言学概论和 805 汉语言学基础, 指定的参考书目分别是《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编,北大出版社;《古代汉语》, 王力主编,中华书局;《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高教出版社 二、拓展适用资料书目 《现代汉语词汇》(增订版)符淮青 《语法讲义》朱德熙 《语言学纲要学习指导书》(修订版王洪军) 《古代汉语》同步辅导与练习 《商务馆学汉语近义词词典》赵新,李英 三、阶段复习规划 对于专业课的复习,应该至少有三轮。同学们可以参考以下给出的三轮复习规划指定自己的专业课复习计划。 第一轮:对于专业课的第一轮复习,我的建议是从暑假开始,大多数同学都是从暑假开始正式复习的,这个时候同学们大多会以英语的复习为主,但是虽然英语是考研的重点及难点,但是暑假是复习的黄金时间,同学们在复习英语的同时,也应该开始专业课的第一轮复习。专业课的第一轮复习要以通读指定的参考书目为主,何为通读?也就是在第一遍看参考书的同时,同学们可以用铅笔将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圈出,以便后面复习的展开,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不必纠结于一些专业术语或者理论暂时看不懂,因为通读就是要对书本的大致框架内容做一个整体的了解,将不懂的内容圈出也是第一轮复习专业课要做的。 第二轮:在第一轮通读教材的基础上,第二轮的复习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阶段,有了第一轮的基础,建议同学们对教材进行第二次的理解阅读,所谓理解阅读就是要对教材的重难点有所掌握,在这个过程当中,同学们可以结合弘毅考研的专业课讲义对教材进行熟读,结合讲义,掌握教材的重难点。同时,对于教材课后设置的课后题,同学们在这一阶段也可以尝试着做相关的解答。很多同学都认为有了现成的讲义就没有必要做自己的笔记,其实不然,因为讲义时面向全体考生的,但是每个考生的情况又不尽相同,因而,在结合弘毅的专业课讲义进行复习时,同学们在第二轮的专业课复习过程中还是非常有必要做好自己的笔记的,这个笔记体现在对自身知识能力掌握情况的总结分析,例如对于某一个知识点,如果在结合讲义对教材内容进行理解之后还没有弄明白,那么考生就可以将这一知识点的相关内容做一个详尽的归纳,将所能找到的与这一个知识点有关的内容都列出来,综合起来对其进行理解以求得以掌握。这种个人笔记对于后

中山大学历史学考研真题

2013年中山大学678历史学基础真题(回忆) 第一大题:名词解释 1周礼 2通典 3萨尔浒之战 4厘金 5阿蒙神 6布匿战争 7三角贸易 8凯末尔主义 9托马斯·潘恩 10抢救运动 11一边倒 12亚洲四小龙 第二大题:材料题 1一文言文典籍 (1)古译今文中摘录的三个名词,依稀记得最后一个是“天府”(天府之国) (2)复述文中所涉及的该制度和观念(大意是基层人口管理制度、户籍制和重视生育的意识)的意义以及谈谈自己的想法 (3)指出这种观念在什么时候开始走向衰落,指出具体的、能体现该变化的史实事件 2关于岳飞被称呼为“民族英雄”是否恰当的几篇材料,其中还涵盖了定义何为忠和何为奸的辩证关系。 要求:不少于500字的小论文,阐述你的观点 第三大题:简答题 1关于历史学的本质(原题记不清了,大致是放出一句给历史学下的定义,问你支不支持,支持写理由,不支持写原因,认为有欠缺的就补充) 2阐述公元5世纪至公元15世纪西欧城市发展在宗教活动中的作用(大意是这样) 3问你对孙中山以及辛亥革命的看法 4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以下是中山大学2013年678历史学基础考试的官方参考书目: 《世界史》吴于廑、齐世荣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史)张岂之高等教育出版社六卷本

《现代世界史》帕尔默(美)共两本2013参考书目一共14本。

2014中山大学历史学基础A 一.名词解释 1《隋书.经籍志》 2吕底亚王国 3因信称义 4岩仓使节团 5市舶司 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7吠陀 8一二.九运动 9德黑兰会议 还有三个忘了 二.材料题 1.这段文言文材料先描述唐宋宰相如何位高权重,然后描述明朝的内阁权力如何被削弱。问题1:这段材料大致应该出现在什么年代?江陵,新郑,这三个词是什么意思?(由于前面有提到三杨,谢等人,经文言文结构分析认定是指代人或人名,考后经查应是张居正,高拱等人) 问题2:试述文中所提制度的发展、意义和影响。 2.给出一段材料:意思主要讲历史科学不是对过去的简单重现。历史不像物理学那样研究规律,而是着眼于特殊。问题是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并且对黑体字部分不能回避。(我以上能记起来的内容主要是黑体字的) 3.给出两段材料。一段是文言文《明史》中关于对李自成的描述。另一段是白话文《中国通史》对李自成的描述。 问题1:两段材料对李自成描述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此差异? 问题2:如何看待他们之间的不同。 三、论述题 1试述抗日战争及其胜利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与意义。 2试述公元500年到公元1500年亚欧大陆几次人口大流动的过程与意义。 3试述洛克之于英国革命,孟德斯鸠之于美国独立,卢梭之于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与意义。

西方语言学史重点

西方语言学史重点 一、语言学的分类 (一)功能角度: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 (二)具体研究对象:普通(一般)语言学/个别(专语、具体)语言学 (三)研究时段: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 (四)研究方法:描写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 (五)研究对象的状态:静态语言学和动态语言学 (六)研究角度和范围:微观语言学和宏观语言学 二、应用语言学类别 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统计语言学 三、西方语言学史的分期 1.一般的划分方法 (1)古代语言学(19世纪以前) (2)近代语言学(19世纪) (3)现代语言学(20世纪上半叶) (4)当代语言学(20世纪50年代末至今) ——“五段两线三解放 “五段”指语文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形式语言学、交叉语言学等五个阶段;“两线”指“整齐论”和“参差论”两条路线的斗争;“三解放”指历史比较语言学、索绪尔、社会语言学这三个有代表性的里程碑。 2.传统语文学的定义、性质、局限性 定义:传统语文学是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三大语文传统,分别是古希腊传统、古印度传统,以及中世纪阿拉伯传统。 传统语言学是一个与现代语言学相对的概念,泛指20世纪以前的语言学,特别是指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之前的各种语言学理论。那么,与它相对的现代语言学就是指20世纪以来,建立在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语言理论基础上的各种语言流派及其分支学科的总称。 性质:“依附性”是传统语文学重要的性质。传统语文学并不能算作一门真正的独立学科,只能称为语言学的前奏。 局限性:要成为一门真正的学科,必须要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独立的研究方法以及多样化的研究材料,而传统语文学并不具备。 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 四、古希腊语言研究

(NEW)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12语言学概论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目 录 2010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12语言学概论考研真题 2010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12语言学概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1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12语言学概论考研真题 2011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12语言学概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2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12语言学概论考研真题

2012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12语言学概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3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12语言学概论考研真题 2013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12语言学概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4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12语言学概论考研真题 2014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12语言学概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5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12语言学概论考研真题

2015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12语言学概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6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12语言学概论考研真题 2016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12语言学概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0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12语言学概论考研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以下不属于中国“小学”范畴的是( )。 A.文字 B.音韵 C.语法 D.训诂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词义的模糊性说明词义是具有社会性的。 B.多义词使用不当会产生歧义,如“门没有锁”。 C.“grass”本义是“玻璃”,派生义是“玻璃杯”,这是词义的隐喻扩展。D.同义词在修辞上具有对比作用,可用来突出对立面。 3.方言形成的语言内部原因是( )。 A.语言变化的不平衡性。 B.形式和意义对应关系的复杂性。 C.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D.语言变化的类推作用 4.在[p]、[b]、[v]、[h]、[g]、[k]、[d]、[t]、[s]、[f]中,擦音有 ( )。 A.3个

对比语言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

对比语言学的定义、起源与发展 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的定义 1、语言学中的比较与对比 比较是人类认识事物、研究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语言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如果说,语言学的根本任务是对语言的某种现象加以阐述的话,那么要对某一语言现象作出阐述,总是需要对这一现象的种种表现加以比较和分析(Harlmann1980:22)。因而,按其本质来说,对比语言学也是一种比较,不过是一种具有特定含义的语言学中的比较。下面,先让我们来看看对比语言学的比较,与语言学中其他分支的比较有什么不同,从而使我们能够确定对比语言学在整个语言学中的位置,及其与其他语言学研究的联系。 在进行语言学比较时,根据比较对象的不同,可以沿两条轴线来进行。一方面,可以选择共时或历时的语言现象来进行比较;另一方面,可以选择在某一语言内部或各种语言之间的语言现象来进行比较。这两条轴线的互相交叉,便形成了如下四个象限,这四个象限将语言学研究分成四大类性质和目的不同的比较。 象限I代表了同一语言内部的共时比较。这类比较是对某一语言在其历史发展的某一阶段(特别是现时阶段)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等系统的内部构成成分及组织结构的比较。 在共时语言学研究中,要对某一语言的某一结构系统进行描述,就必须对这一结构系统里的各种语言现象加以比较分析。例如,如果我们要研究一种语言的语音系统,我们就要比较这个系统里的各个音素的发音部位和方法有什么不同,它们的声学物理属性有什么不同,在音节中的分布又有什么不同的规律,我们就必须比较这个语言中各类词的语法作用有什么不同,组合搭配有什么特点,等等。而且,要确定一个语言中的词可以区分为哪几个词类,这本身就要进行大量的形态、语义、语法特征等方面的比较。因此可以说,同一语言内的共时比较是语音学、语法学、词汇学等构成当代语言学主流的各个

1 语言学史的基本内容整理

1 语言学史的基本内容 ?语言学史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它是语言学学科的历史,人们语言研究的历史,也就是过去人们是如何研究语言的,把语言学这门学问一直追溯到它的开端,回到先民开始对自己的语言产生兴趣的时候,观察各个时期的人们怎样思考语言问题,怎样研究各种语言,这样的考察就是“语言学史”了。 ?在古人眼里语言是极神圣的东西,以为它一定是天赐的。比如像《圣经·创世纪》里说的那样,上帝不但造世界、造人,还帮助人造了语言。因为,假如不把语言给予人,他就不是完整意义的人。这是西方的神话。世界很多民族都有类似的神话,说到语言是怎么来的。我们汉民族有没有类似这样的神话呢?似乎没有。大家想必都听过女娲造人的传说: “俗说开天辟地,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应劭《风俗通义》)可是造出了人,故事便完了,不提语言的由来。 ?2语文学 ?从古代就开始的语言研究,目前能见之于史册而又有显著成绩的主要是印度、中国、阿拉伯、古希腊罗马。它们被认为是语言研究的四大发源地。不过当时的研究并不是以研究语言为直接目的的,而大多数是局限于本族语言的范围,重在对前人的典籍文献作注、考证、诠释,旨在让人读懂。虽然当时的研究在方法上多失之零散、静止、片面,但它们却为以后的语言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欧洲在19世纪以前,中国在鸦片战争以前的语言研究,都属于这一范畴。这一阶段被人们称为“语文学”阶段或语言学的“前科学期” ?2)19世纪的历史语言学 ?从1786年英国爵士琼斯提出印欧语有共同来源,标志着语言学诞生,语言学已有两个多世纪的历史了。 ?琼斯的发现,启发了语言研究者的想象。此后的100多年里,除了语言历史比较研究外,其他方面的研究都黯然失色了。学者们的著述大多是比较语法方面的,接着开始构拟原始印欧语。在这种风尚的影响下,19世纪的语言学家都忙于印欧语各语言间的历史比较,并重建那个假拟中的母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三大奠基人 ?19世纪中叶,达尔文创立了“进化论”,语言进化的理论也自然包括其中了,运用进化论研究语言的代表人物是施莱赫尔。 ?重视语言历史变化的学风推动了语言理论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以德国莱比锡大学为中心的一批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变化是有规律的,,进而认为语音变化无例外。被人们戏称为“青年语法学派”的理论,他们这种重视客观材料的研究方法,的确把语言学向前推进了一步。 3)20世纪初期到中叶的描写语言学 ?到了20世纪,语言研究的重点开始从语言变化转向语言描写。这种转变的发起人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他在1915年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反复并明确地强调了前人从未有过的观点:语言学的目的是研究语言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语言要素的价值是由它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决定的,语言就是由这些要素精密交织而成的一种结构。从而创立了结构语言学。 ?索绪尔之后,结构语言学迅速发展,不久便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

中山大学语言学考研真题及参考答案(2011,2013)【圣才出品】

11.中山大学语言学考研真题及参考答案(2011,2013) 中山大学2013年语言学考研真题 考试科目:语言学概论C(用英文考试) I. Transcribe the following words into IPA symbols, with stress marking where necessary. (10 points) Example: find —/faind/, beneath —/bi'ni: θ/ 1. empirical 2. plagiarize 3. compound 4. finite 5. clause 6. phonemics 7. threatened 8. epiphenomenon 9. beta 10. generic 【答案】 1. empirical — / /

2. plagiarize —/ / 3. compound —// 4. finite — // 5. clause — // 6. phonemics — // 7. threatened — // 8. epiphenomenon — // 9. beta — // 10. generic — // II. Fill in the following blanks. (15 points) 1. ______ means that human languages enable their users to symbolize objects, events and concepts which are not present (in time and space) at the moment of communication. 【答案】Displacement 2. ______ are produced “by a closure in the vocal tract, or by a narrowing which is so marked that air cannot escape without producing audible friction”. 【答案】Consonants 3. The systematic study of morpheme is a branch of linguistics called ______, which studies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words, and the rules by which words are formed.

中山大学概况

中山大学概况 中山大学位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现有四个校区,总面积达6.17平方公里,分别座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滨。广州南校区占地1.17平方公里,北校区占地0.39平方公里,广州东校区占地1.13平方公里,珠海校区占地3.48平方公里。各校区树木葱笼,绿草如茵,景色秀丽,均是陶冶情操、读书治学的胜境。 办学历史及优良传统 中山大学是有优良办学传统的名牌大学。1924年,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这所大学,亲笔题写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原校名为广东大学,1926年,正式改名为中山大学。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山大学设有文、理、法、工、农、医、师等7个学院。1935年学校设立研究院,开始招研究生。五十年代全国高校院系调正,中山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科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山大学一直是全国重点大学之一,也是我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建立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1985年,由国家批准率先在华南地区设立第一所研究生院,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本科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成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在70周年校庆时,江泽民总书记撰写了"发扬中山先生革命精神,办好中山大学,作出更大贡献"的题词,进一步为办学指明方向。2000年9月,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在珠海市唐家湾建成,为新世纪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001年10月26日,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成新的中山大学。教育部与广东省人民政府签订协议,教育部与广东省在3年内投资12亿人民币,把新中山大学建设成为一流的高水平大学。 中山医科大学前身之一为博济医学堂,成立于1866年,是我国最早设立的西医学府,孙中山先生曾在此学医和从事革命活动。1936年,博济医学堂发展成为岭南大学医学院。1953年,中山大学医学院、岭南大学医学院合并成立华南医学院,1954年广东光华医学院并入。学校先后改名为广州医学院、中山医学院。1985年,改名为中山医科大学,已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多学院医科大学,在医学遗传学、眼科学、肿瘤学、寄生虫学、内科肾脏病学、器官移植、传染性肝病、生物医学工程及分子医学等方面科学研究成绩显著,达到国家先进水平。 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具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及学术传统。鲁迅、郭沫若、冯友兰、傅斯年、赵元任、顾颉刚、周谷城、俞平伯、陈寅恪、岑仲勉、姜立夫、王亚南、马采、容庚、商承祚、王季思、王力、钟敬文、朱谦之、丁颖、蒲蛰龙等蜚声海内外的专家学者都曾在中山大学任教。柯麟、梁伯强、谢志光、陈心陶、陈耀真、秦光煜、林树模、周寿恺、钟世藩、毛文书、陈国祯等著名医学专家曾在中山医科大学任教。学校名家大师荟萃,熏陶着一代代莘莘学子,形成了良好的学术风气,不少才华横溢的毕业生成为

语言学的发展历史及语言学的分类

语言学的发展历史及语言学的分类 一、传统语言学 (一)古希腊语言学 有文字记载的语言研究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当时的语言研究是在哲学研究的范围内展开的,属于哲学的一个分支。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希腊人就对语言问题进行过两场有名的大论战。第一场论战是在“自然发生派”和“约定俗成派”之间展开的。论战的焦点集中在语言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上。“自然发生派”认为,单词的形式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也就是说事物的名称是由事物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他们以语言中的象声词为依据,得出语言是自然发生的结论。“约定俗成派”则认为,事物的命名是人们在实践中互相约定的,和事物的性质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语言中的象声词是极少数,即使没有它们也不会影响语言交际。由此,他们认为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产物。这场论战持续了很久。虽然没有得到什么结果,但它促进了对词源的研究,对词的各种关系的分类产生了兴趣,可以说是开创了在哲学这个总的框架中研究语法的先河。 值得一提的是,战国末期的荀况(公元前335—255年)曾在其《正名篇》中指出:“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实名。”由此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学者就持有与“约定俗成派”相类似的观点。 第二场论战与第一场论战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在“变则派”与“类推派”之间展开的。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语法结构是否规则这一问题上。“变则派”认为,由于语言是自然发生的,所以也是不规则的,并以语言中许多不规则现象作为立论的依据。“类推派”则认为宇宙间日月的运行、四季的轮转是有规律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受法则支配的,语言也不例外。它虽然有不规则的现象,但总体来说还是规则的。由于希腊语既有规则的成分,也有不规则的因素,所以论战的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但双方都对语法理论的产生有较大的贡献。“变则派”的贡献在于他们辨别出了主要的语法范畴;“类推派”的贡献则在于他们确定了主要的屈折变化形式。 早期的希腊学者对语言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词源学、语音学和语法学三个方面。其中语法学所取得的成绩最为突出,对传统语言学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8—348年)在“自然发生派”和“约定俗成派”的论战中持中立态度。他认为,有些词直接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但有许多词,其语音形式与意义之间究竟有些什么联系是无法判断的。他在分析单词与意义的关系时,把词分为主词和述词两大类(大致相当于名词和动词),是西方语言学史上第一个对词进行分类的学者。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是位坚定的“约定俗成论”者。他认为语言是约定俗成的,是有规则可循的。他在柏拉图的词类两分法的基础上把那些既不属于主词又不属于述词的词自成一类(大约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连词)。他还注意到名词有格的变化、动词有时态变化等这样一些结构上的特征,并第一次给词下了定义。

香港中文大学MA语言学笔试Jan

2015-16 CUHK Recruitment Test MA in Linguistics MA in Chinese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 Nam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mai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hon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Universit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it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rovinc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ection One Answer all the questions in this section. Question 1 Aguacatec The following data are from Aguacatec, an indigenous language of Guatemala. Examine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voiced and voiceless liquids ([l], [r], [l] and [r]). Determine if they are allophones of separate phonemes or allophones of the same phoneme. What is your evidence? a.[l mun?] ‘lemon’j. [?erk?] ‘scissors’ b.[te?l] ‘sign’k. [ploh] ‘useless’ c.[r meril] ‘hope’l. [selu?] ‘your substitute’ d.[wempl] ‘my ribs’m. [hobil] ‘knife’ e.[bnol] ‘maker’n. [lab] ‘ghost’ f.[jol] ‘word’o. [teru?] ‘now’ g.[tsontr] ‘against’p. [balk] ‘brother-in-law’ h.[?u?pl] ‘firecrackers’q. [qlo?] ‘perhaps’ i.[bibl] ‘Bible’r. [l benu?] ‘you go’

应用语言学 发展史

应用语言学一词最早由波兰语言学家博杜恩·德·库特尔内在1870年提出。他提出应该区分纯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在他的著作中, 应用语言学是相对于理论语言学而言的, 其对象是把理论语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人们使用的是语言学的应用这个术语。直到20世纪40 年代, 人们才正式使用应用语言学一词。密歇根大学早在1946年就开设了应用语言学课程(Engels, 1968:5)。该大学的英语学院在推动这一学科的发展方面起到了先锋的作用。美国著名应用语言学家弗赖斯(Charles C. Fries)和拉多(Robert Lado)都曾在该学院从事过将英语作为外语的教学研究。该学院还于1948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应用语言学刊物:Language Learning—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自那以后,尤其到了50和60年代,应用语言学便在美国和西欧各国逐步发展起来了。1958英国爱丁堡大学率先建立了应用语言学院。1959年在美国华盛顿也相继成立了应用语言学中心(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其负责人是弗格森 C. Ferguson)但是应用语言学真正的学术地位是在1964年确立的。当年, 第一届国际应用语言学在法国Nancy 召开, 成立了国际应用语言学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pplied Linguistics)。同年, 英国的韩礼德(Halliday)等三人创作了第一本应用语言学教科书《语言科学与语言教学》(The Linguistics Science and Language Teaching),美国的里弗斯(Rivers)出版了《心理学家与外语教师》(The Psychologist and the Foreign-language Teacher)。从此, 应用语言学开始蓬勃发展, 目前,国际应用语言学协会已召开过17次会议并有拥有40 多个成员单位。 我国的应用语言学学科点于20 世纪70 年代末开始发展并不断扩大影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原广州外国语学院)在应用语言学研究方面起步最早,他们开创了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方面的先河。广外于1978年开始招收第一批硕士研究生, 开设了应用语言学和语言学课程。1979 年与来自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应用语言学专家合作, 举办了我国第一个一年制的应用语言学文凭班。1980年6 月在广州外国语学院召开了“第一届应用语言学与英语教学讨论会”,许国璋、王宗炎、李赋宁等外语界知名专家出席了会议。1984年成立了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所,开展本学科的研究工作; 1985年成功地举办了中国首届应用语言学国际会议; 1986年成为我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科学领域中的第一批博士授予单位;1988年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桂诗春先生撰写了我国第一部应用语言学方面的专著《应用语言学》。1989年我国又举办了首届语用学会议, 从此, 应用语言学研究在全国各重点院校遍地开花, 研究热潮迭起。

简述普通语言学的发展历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516134695.html, 简述普通语言学的发展历程 作者:冯碧瑛 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8年第03期 【摘要】普通语言学的发展经历了传统语文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以及当代的认知语言学六个阶段。这六个阶段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后者都是建立在对前者的继承和批判基础上的。不同时代的不同学派,代表着不同的角度对语言的分析、对现象背后的规律的解释。本文旨在对语言学发展的历史进行简要的回顾,通过历史逻辑的梳理,探寻其中的联系和异同,以期对语言学的不同学派有更好的更准确的解释。 【关键词】语言学;发展史;六个阶段 【作者简介】冯碧瑛,西华师范大学公共外语学院。 早在公元前4世纪,西方对于语言就有了认识和研究,此后逐渐发展起来。而在不同时期语言学理论有不同的侧重点,占主导地位的理论也在不断改变。根据语言学理论的不同特色,我们可以将语言学的发展分为以下六个阶段:传统语文学时期、历史比较语言学时期、结构主义语言学时期、转换生成语言学时期以及认知语言学派的发展时期。各个时期的语言学理论既有独树一帜的理论创新,也有对过往语言学理论的借鉴与继承,从而不断推动着语言学的发展。 1.传统语文学时期。这一时期的语言学通常被称作语文学(Philology),因为当时人们研究语言的目的主要在于对古文献进行讲解和注释,其关注的中心是书面的文字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语言。语言主要被视为一种工具,是静止的、规定的。当时的语言研究主要是从哲学的角度来进行的,哲学的中心议题是本体论问题,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倾向引起了认识对象的分歧,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柏拉图的唯理论和亚里士多德的唯名论。 欧洲中世纪哲学是在经院中为论争宗教教义而进行研究的“经院哲学”,它被公开称为“神学的侍婢”。在经院哲学内部同样存在两种倾向的斗争,这就是唯名论和唯实论之间的斗争。唯实论先是以柏拉图的“理念论”、后来则以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唯心主义成分为基础,在认识论上是古希腊哲学中理性主义倾向的继续;唯名论则是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哲学中的经验主义。这一时期主要是研究思辨语法,遵循理性主义传统,它不再满足于对语言现象的说明和描写,而是要探索语言内部的原因和规律。赫里亚斯将逻辑引入语言的研究,此后语法的研究得到了普遍的承认。在16至18世纪,哲学界内部一直存在着经验主义和唯理论的论争,其中很有名的一个争论内容就是以笛卡儿为代表的“天赋观念说”。传统语文学时期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对后来的语言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后的相关理论和思想都是在围绕着继承和批判他们的思想而历史地发展的。

2012年2月21日----香港中文大学汉语语言学笔试试题

2011-12 CUHK Recruitment Test MA in Linguistics MA in Chinese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 Nam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Emai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Phon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Universit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it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Province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

Part One Answer all the questions in this section. (1) General questions Circle all the answers which you consider to be correct. 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do you think is accurate about the study of Linguistics? a. Linguistics studies the nature of language. b. Linguistics is the learning of languages. c. Linguistics studies how different languages relate to and inform each other and why. d. Linguistics studies how language changes over time, how its speakers come to learn it, and how speakers affect its development. e.Linguistics studies humans’ cognitive abilities, perception, and o rgans of speech production. 2.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about language do you consider will be in accord with linguistic theory? a. Only highly advanced and sophisticated cultures have complex language. b. Children come to speak a language by imitation and memorization. c. Languages don’t change as long as they are taught properly. d. The sound structure of words follows rules; it is not based on their meaning. e. Language is human instinct; it is a human cognitive ability. 3.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about Chinese is accurate? a.Chinese is a member of the Sino-Tibetan family. b.Chinese is largely an analytic language. c.Chinese makes use of inflections. d.Chinese has many regional varieties knows as dialects. e.Chinese is a tonal languag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