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五六十年代的长篇小说

合集下载

第三讲 五六十年代的小说创作(二)赵树理和柳青

第三讲 五六十年代的小说创作(二)赵树理和柳青

“一本书作家”杨沫



(1941——1995),原名杨成 业,1941年生于北平一个没落官 僚地主家庭。 因家庭破产中学失学,曾经当过 小学教员、书店店员,曾在北京 大学旁听。 1951年开始写作《青春之歌》, 1957年完成。后创作了《青春之 歌》的续集《芳菲之歌》《英华 之歌》,但皆无任何反响。
叙述姿态:全知视角与“叙述干预 ”


充满激情的“叙述干预”。叙述人在对一 切事件、人物、情节、景致的叙述或描写 中,都渗透和体现了作家的思想、观念、 立场、态度、情感倾向和价值判断。 象一个政治评论家,信心满满地在向中国、 全世界讲述着、评论着中国农民命运的故 事
贡献:真正的“社会主义新人”



梁生宝是完全摆脱了小生产者私有观念 羁绊和狭隘本位的新农民形象。他真诚 无私,性格坚毅,勇于自我牺牲,有坚 定的社会主义信念。 有很强宗教感的“红色教徒”:“照党 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就是享乐 ” 这是中国文学长廊中从来没有过的形象
过于“纯粹”到不食人间烟火

共产党员的理智,在生宝身上克制了人类每 每容易放纵感情的弱点。他一想:一搂抱、 一亲吻.定使两人的关系急趋直转,搞得火 热。„„但现在眨眼就是夏收和插秧的忙季, 他必须拿崇高的精神来控制人类的初级本能 和初级感情。„„考虑到对事业的责任心和 党在群众中的威信,他不能使私人生活影响 事业。生宝轻轻地推开紧靠着他、等待他搂 抱的改霞,他恢复了严肃的平静,说:‚我 开会去呀!人家等族长哩„„”
(一)赵树理
Hale Waihona Puke 1906年9月出生在山西省沁 水县贫苦农民家庭 青年时代外出求流浪求学, 曾就读于长治山西第四师范 学院 1950年代被授予“人民艺术 家”称号 在文革中遭到长期的迫害、 批斗,被殴打骨折,1970年 9月含冤病逝

城南旧事第3章读后感范文

城南旧事第3章读后感范文

城南旧事第3章读后感范文《城南旧事》是中国作家林海音创作的长篇小说,以城南一所小学为背景,描绘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城乡生活的点滴变迁。

第三章《秀才与小破孩》讲述了主人公秀才与杨六郎在孩提时代的初次相遇,以及他们之间的患难与交情。

读完本章,我被深深地感动了,对人生和友情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首先,这一章描绘了秀才与杨六郎两人性格的鲜明对比。

秀才是背井离乡的知识分子,文质彬彬、品行端正,注重学问,从小就立志考中举人。

相比之下,杨六郎则是一个顽皮调皮的小破孩,茶壶打碎爬树上墙,无拘无束。

尽管性格截然不同,但他们却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友谊。

这让我想到,人与人之间并不一定要有相同的兴趣和爱好才能成为朋友,正是因为他们之间的差异才使得友情更显珍贵。

其次,本章通过秀才与杨六郎之间的互动,展现了童年友情的纯真和可贵。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杨六郎给秀才带来了许多快乐,他们一起在城南河里戏水、抓鱼、钓蛤蟆,过着无忧无虑的童年。

不仅如此,当秀才因为家庭困难无法上学时,杨六郎带着秀才的书偷偷学习,最终帮他考进了上海大学。

这种坚定不移的友情让我感动不已,也使我思考到友情是一种宝贵的力量,能够改变人的命运。

最后,本章还展现了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影响和塑造。

在这个时代,贫穷和困苦是普遍存在的,大部分人都活在日复一日的琐碎中。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秀才与杨六郎之间的纯真友谊得以充分展现。

正是因为贫穷与困苦,才使得人们懂得了对友情的珍惜和维护,让小破孩和秀才的友谊充满了真挚和深情。

通过阅读《城南旧事》第三章,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友情和人性的伟大。

不论是秀才还是杨六郎,他们都是人生中的小人物,但他们的友情却如一盏明灯,给我带来了光明和温暖。

本章给我留下了许多深刻的思考,使我对友情、人性和社会环境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我相信,只要我们对友情怀有真挚之心,并在困境中相互扶持,就可以创造出更美好的人生。

3第三章 5060年代小说

3第三章 5060年代小说

2、题材的分类和等级
a“题材”是关系到文学方向的重要因素。周扬(第一
次文代会)“民族的、阶级的斗争与劳动生产成为了 作品中压倒一切的主题”。工农兵——知识分子、 “可不可以写小资产阶级”、“写中间人物” b题材分类以社会群体的政治生活为依据/个人日常生 活:工业、农业、军队、学校等。题材分类决定了题 材价值:工农兵/知识分子;政治运动、斗争/家务事、 儿女情;当前的政治任务/历史情景;中共党史/其他历 史活动;行动斗争/心理情感 c题材概念有特定含义,强调的是这些领域的社会政治 活动:农业题材—乡土小说;革命历史题材—历史小 说。
民间立场的曲折表达:《锻炼锻炼》
利用当时一般文学创作惯用的歪曲生活真实的方
法,曲折地反映出作家的民间立场。 大跃进的农村(天聋地哑) 基层干部:王聚海、杨小四之流 作风粗暴专横, 无视法律与人权,诱民入罪。 两个落后的农业社员:“小腿疼”“吃不饱” 暗示农民积极性低下和生活待遇的低下农业社 “大跃进”并没有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只能用强 制性的手段对付农民。
4、民间艺术的隐形结构:《李双双》
艺术的隐形结构:五六十年代文学创作的一种特
殊现象。把作品的支点引向民间立场,使之成为 老百姓能够接受的民间读物。(艺术结构上的民 间性) 《李双双》的隐形结构:来自民间表演艺术中的 “二人”模式:一旦一丑,旦主丑从,丑角围着 旦角转。 李双双(旦)——喜旺(丑) 民间喜剧特点
三、再现战争的艺术画卷
1、战争小说的文化规范: 作家不再以知识分子的启蒙主义立场和视角去


描写战争;产生“二元对立”的艺术模式, “我军”系统和“敌军”系统、“好人一切都 好,坏人一切都坏”;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创 作基调成为统一的审美风格。 2、小说创作: 杜鹏程《保卫延安》:审美模式的突破和探索。 路翎《洼地上的“战役”》:个人幸福与战争 《铁道游击队》:民间文化形态的利用

中国近现代文学50、60年代小说

中国近现代文学50、60年代小说

• 第一,家族乃至阶级的世仇,孕育了他强 烈的出于阶级本能的反抗性。这种反抗性 贯串其一生,铸成他嫉恶如仇、刚正不阿 的主导性格。 • 第二,20余年闯荡江湖的传奇经历,造就 了他“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性。他对 乡民穷人救危扶困,不惜用血汗钱给朱老 明治眼病;卖掉心爱的牛犊资助江涛上学, 以及替严家操办丧事,冒险探监等情节, 都表现出朱老忠的粗犷豪爽、慷慨仗义。


他渴望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谋求全 体农民的幸福,创社会主义大业,这 是梁生宝思想的核心。 在创业过程中,面对来自各方面 的困难与阻力,他始终毫不动摇,一 往无前,表现了听党话、跟党走的政 治品质,反映了创业者坚韧不拔的毅 力和顽强的拼搏精神。


外出买稻种、推广新法育秧、进 山砍竹子等情节,表现了他勤勤恳恳、 任劳任怨的务实作风。吸收白占魁入 组,耐心帮助继父梁三老汉,正确处 理与郭振山的矛盾,又表现了他的忠 厚、善良、真诚、淳朴的性格。
总之,这是一个完全摆脱了小生 产者私有观念羁绊的新人形象。

朱老忠的形象
朱 老 忠
• 朱老忠是一个具有民族性、时代性、革命 性的新农民英雄的艺术典型。是一个跨越 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历 史阶段的人物,是一个具有高度的共产主 义觉悟的农民英雄典型。他急公好义、有 胆有识、坚韧不拨,在他身上,体现了深 广的历史内容。不甘屈服的反抗意志和善 用智谋的斗争精神是朱老忠性格的核心。
梁三老汉的形象
• 见教材23页
梁生宝的形象

梁生宝是50年代农村社会主义创业者的英 雄形象。 作为世代贫穷的农民的儿子,他从父辈 血脉中继承了与穷苦命运抗争的进取精神,而 父辈惨败的事实和个人受穷的生活经历,使他 能很快地接受党的教育。质朴的进取精神,在 他身上升华为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它主导人 物的全部行动,支配梁生宝抛弃个人的一切, 把肉体与灵魂毫无保留地献给集体事业。

第一节五六十年代小说概述之历史题材

第一节五六十年代小说概述之历史题材

作者罗广斌(1924)杨益 言(1925)参加过党领导 的解放前夕的反蒋斗争, 并被蒋帮投入过白公馆、 渣滓洞的牢狱,亲身经历 了光明与黑暗的激烈搏斗, 目睹了许多革命烈士坚韧 不拔的斗争和为革命壮烈 牺牲的伟大场面。50年代 他们就写作革命回忆录 《在烈火中永生》,初步 表现这场特殊斗争的动人 情景,深受广大读者欢迎。 接着他们就在这个基础上 创作长篇小说《红岩》。 “文化大革命”中被斥为 “叛徒文学”
出现了较明显的矛盾冲突。
《创业史》,柳青
阶级阵线分明,两种思想、道路、阶级。
三、劳动妇女
《李双双小传》(李准,1960)
烙有“大跃进”时代左倾冒进的印记。
《静静的产院》(茹志鹃) 《新结识的小伙伴》(王汶石)
– 社会主义建设热潮把吴淑兰这样的“好媳妇” 卷进了生活的激流,成为和张腊月一样的建 设新生活的闯将
三、《青春之歌》
1958.1.作家出版社
1950年,杨沫开始 《青春之歌》的创作, 初稿完成后。1952至 56年间进行了几次重 大的修改,至1957年 七月脱稿、1958年1 月问世。
四、其他著名作品
吴强(1910),江苏涟水县 人,1933年春加入中国左翼 作家联盟,1937年中断读书 生活,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到皖南参加新四军, 经受了抗日战争艰苦生活的考 验。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莱 芜、孟良崮、淮海、渡江等著 名战役。吴强在部队长期从事 宣传领导工作,也根据亲身与 部队干部、战士共同生活和战 斗的经历,进行戏剧创作。 《红日》构思于解放初期, 1956年动笔,1957年定稿出
五、其他历史
《陶渊明写〈挽歌〉》(陈翔鹤) 《李自成(第一卷)》(姚雪垠)
第一节 五、六十年代小说概述 之现实生活题材

5.1950、60年代的现实生活小说

5.1950、60年代的现实生活小说

思考题: 如何看待中国农村政策的翻覆和《创业史》表现 的主题之间存在的巨大的矛盾性?
二、《李双双小传》与民间隐形结构
李凖(1928——2000),河南孟津人。蒙古族人,原 姓木华犁,后简称李。小说创作分为四个时期: 1)起步期(50年代初)——处女作、成名作《不能 走那条路》(宋老定,宋东山,张栓); 2)“百花时期”(1957年)——《芦花放白的时 候》、《灰色的帆蓬》; 3)“新人期”或收获期(1960年前后)——《李双 双小传》、《信》、《耕云记》、《孟广泰老头》等; 4)新时期——长篇《黄河东流去》(第二届茅盾文 学奖)。
1962年,由鲁韧导演,《李双双小传》 拍成了同名电影。电影没有象原小说那 样去渲染错误的左倾的政策精神,也没 有站在损害农民利益的错误路线上歌功 颂德,它歌颂的是普通老百姓中间的美 好人性,提倡的是敢于与社会上的自私 行为,特别是干部的自私自利作斗争, 这是这部影片在今天还能使我们感动的 艺术力量。 艺术上,不自觉地表现出了典型的民间 艺术形式“二人”模式。“‘旦’起高, ‘丑’走矮,‘唱丑的’围着‘包头的’ 转。”
四、《上海的早晨》与建国初期对资本主义 工商业的改造
周而复(1914——2004),祖籍安徽旌德,生于南京。 当代著名小说家。曾担任文化部副部长。除《上海的 早晨》外,还有长篇《白求恩大夫》,全景式反映抗 日战争壮阔历史的长篇小说《长城万里图》(共计6 部,已经陆续出版《南京的陷落》、《长江还在奔 腾》、《逆流与暗流》、《太平洋的拂晓》前4部)。
《上海的早晨》最成功的是塑造了形形色色的资本家 形象,较系统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资本主义工 商业的改造。规模宏大,题材上具有开拓价值。
徐义德 :沪江纱厂总经理 ,心有不甘,但不得不接受改造 潘信诚、马慕韩 ( “红色小开” ):识时务者为俊杰 朱延年:福佑药房经理,明里暗里对抗改造 唐仲笙(华东烟草公司老板)、江菊霞(大新印染厂女副 经理)、 冯永祥( “没有资本的资本家” ):各怀心态, 见风使舵

50年代小说

50年代小说
实 《白鹿原》1993年、阿来《尘埃落定》1998年。
一、李准: (一)简介: 蒙古族,原名李铁生,曾用名李准,1928年 出生,河南洛阳人 。
1、李准具有那个时代优秀作家所必须具有的一个才华 —— 能够及时、迅速地感受意识形态的中心指令。 《不能走那条路》 、《李双双小传》 2、李准也的确具有小说家的才能。
2)叙述方式 :喜剧式
3)情节比较单纯,冲突集中,故事性比较强,具有中国传 统小说意味 。
4)语言、语调,都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李双双是我们人民公社孙庄大队孙喜旺的爱人,今年二十七 岁年纪。在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以前,村里很少有人知道她 叫‚双双‛,因为她年纪轻轻的就拉巴了两三个孩子。在高 级社的时候,很少能上地做几回活,逢上麦秋忙天,就是做 上几十个劳动日,也都上在喜旺的工折上。村里街坊邻居, 老一辈人提起她,都管她叫‚喜旺家‛,或者‚喜旺媳妇‛; 年轻人只管她叫‚喜旺嫂子‛。至于喜旺本人,前些年在人 前提起她,就只说‚俺那个屋里人‛,近几年双双有了小孩 子,他改叫作‚俺小菊她妈‛。另外,他还有个不大好听的 叫法,那就是‚俺做饭的‛。
二、孙犁与“荷花淀派”小说:
(一)作家生平与创作 :
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 短篇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等, 中篇小说《村歌》。 《荷花淀》、《嘱咐》。
孙犁的田园小说与废名、沈从文等人的现代田园小说的区别与联 系: 孙犁的小说大体上承续的是废名、沈从文等人的田园小说风格的, 只是表现的内涵有所区别。 废名、沈从文等人的现代田园小说主要是在乡土生活中写人性, 它或者追求人性的自由,或者渴望道德理想;在形式上,追求的 是意境。 孙犁小说在形式上也是追求意境,但是,却不是以人性为中心, 而是以政治为中心。

五六十代小说

五六十代小说
思想上获救——挣扎后走出家庭——向往革命、产 生爱情——第二次恋情 在党的领导下、开始成长(由农村到监狱)——思 想上成熟——接受了江华的爱——第二次婚姻
Hale Waihona Puke 3.茹志鹃(1925-1998)。曾用笔名 阿如、初旭。祖籍浙江杭州。 1925年9月生于上海。1943年 随兄参加新四军。1960年起从 事专业文学创作。1958年因发 表《百合花》成名。
长征时期
D、建国之初(抗美援朝)
《三千里江山》(杨朔) 《上甘岭》(陆柱国) 《洼地上的“战役”》(路翎)
E、其他历史
《陶渊明写〈挽歌〉》(陈翔鹤) 《李自成(第一卷)》(姚雪垠)
2.农村题材小说
A、新的婚姻家庭观 《登记》(赵树理) 《结婚》
《一架弹花机》(马烽) 《新事新办》
《强扭的瓜不甜》(谷峪)
梁三老汉:是一个具有传统美德和狭隘小生产者观念的旧 中国农民的典型,苦大仇深,思想保守,狭隘自私,但又 勤劳善良,热爱土地。体现出农民精神世界的复杂性,是 中国老一代农民的代表。是教育的对象。
郭世富:中农的代表,顽固维护私有制,对封建主义还存 有幻想的落后农民典型。是改造的对象。
姚士杰:富农的代表。仇恨新社会政权,阴险狡诈,妄图 扼杀新生政权的敌对阶级代表。是专政的对象。
郭振山:农民中的两面派,幕后支持农村合作化,落后的 农民干部典型。是争取的对象。
小说怎样迎合十七年时期文学观念:
人物:写英雄人物,写主要英雄人物。英雄高大 全。人物的扁平化。
思想:领导出思想,群众出生活,作家出技巧。 阶级:着重写农村两个阶级的冲突,过分夸大农
村的阶级对立。 老干部落后,年轻人进步。
当代十七年时期成就较高的小说
“三红一创” : 《红日》(吴强)、《红旗谱》(梁斌)、《红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五六十年代的长篇小说
第一节:概述
革命历史题材
军事战争类: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
描写农村革命:梁斌《红旗谱》孙犁《风云初记》
冯德英《苦菜花》
传奇类小说:曲波《林海雪原》知侠《铁道游击队》冯志《敌后武工队》刘流《烈火金刚》(五六十年代流行的红色经典都具有一定传奇色彩,这类传奇性更加强烈,政治化色彩被小说的娱乐性稀释了)
表现知识分子成长:杨沫《青春之歌》
反映旧民主主义革命历史:李劫人《大波》李六如《六十年变迁》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高云览《小城春秋》
欧阳山《三家巷》(《一代风流》的第一部,第二部《苦斗》)
姚雪垠《李自成》
现实题材:
反映农村社会主义合作化运动:赵树理《三里湾》
柳青《创业史》周立波《山乡巨变》
城市社会主义改造: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工业题材:周立波《铁水奔流》艾芜《百炼成钢》
萧军《五月的矿山》草明《火车头》
第二节:《青春之歌》
自1958年1月出版以来,除了个别文章外,绝大部分文章给予充分的肯定。

为什么?
格的《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
一小说是一个那个时代标准的革命战士的成长叙事:主人公的出身、成长过程中经历的种种蒙蔽、困境,脱胎换骨,终成正果,每一个环节都符合“讲述话语的年代”有关英雄成长的规范——血海深仇、离家出走,在共产党人引导下追求革命,克服自己的种种局限、不足,被捕入狱经受严峻的政治考验,最后成为共产党员。

这无疑是一个典型的“民族寓言”,一部20世纪现代革命背景下的“天路的历程”。

二知识分子改造叙事(主题):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如何不仅反抗封建家庭、同时也背弃个性解放、个人主义的思想,自我改造,与工农相结合,走向革命的过程。

被看成是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知识分子改造手册”),这是对传统革命历史题材的补充与丰富,并事实上构成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一种新的类型——这是当代文学
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并正面塑造知识分子的长篇小说。

基于上述原因,小说得到主导意识形态的认可,还得到了知识分子阶层的认可。

实际上是知识分子一厢情愿的自我确认。

与路翎《财主的儿女们》的区别:蒋纯祖投向革命,内心充满孤独、悲苦、苍凉,既蔑视上流社会、世俗世界,又无法适应动乱的生活和底层士兵,内心充满了矛盾,最后一事无成悲苦地死去。

知识分子转变生存方式和情感方式的痛苦过程/内心的痛苦搏斗,正是从搏斗才体现深广的历史意义,蒋纯祖在热烈向往革命的同时始终拥有独立的精神空间,甚至不能与一些革命者思想感情上的沟通。

但讲述话语的年代变了,时代并不要知识分子叙述自己真实的心路历程,时代要的是知识分子如何无条件的、毫不犹疑的、欢欣鼓舞地投向革命、接受思想的彻底改造。

林道静找到革命后,内心极少犹豫、彷徨、痛苦、矛盾,即使有也是因为自己不能尽快地符合革命要求而产生的,当然,叙事也不断暴露她的弱点,而这正是她所以需要不断改造的依据。

小说正是知识分子完成了自己的思想改造以后对其思想改造必由之路的回望、确认。

外在的思想改造一直被叙述成内心的主动寻求。

三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对左翼文学“革命+恋爱”叙事模式的延续与变奏,同时充满五四式浪漫爱情、鲜活人性的气息,还提供了一种现代革命背景下的“才子佳人”模式,青春美丽而趋附革命的女主
人公在50年代的时代背景下既满足了渴望浪漫情感的大众的心态,又满足了革命成功者的心理。

在一定程度上,作品是革命与爱情传奇、革命与浪漫青春的融合。

林道静心理微微一动,那高高挺秀的身材,那聪明英俊的大眼睛,那浓密的黑发,和那和善的端正的面孔,……
他(余永泽)眼前闪过卢嘉川那奕奕的神采,那潇洒不拘的风姿,同时闪过道静望着卢嘉川那闪烁着的快活的热情的大眼睛,他又忍不住地被痛苦的忿恨攫住了……
卢嘉川站在门边,静静地看着余永泽那瘦骨棱棱的背影——他气得连呢帽也没有摘,头部的影子照在墙上,活象一个黑黑的大圆蘑菇。

他的身子呢,就象那细细的蘑菇柄。

在与余永泽的对峙中,卢嘉川不仅以道义上绝对的优势击败余永泽,同时也以无与伦比的男性魅力压倒羸弱、萎琐的余永泽,这一点在林道静的梦中得到再次的强调:
在阴黑的天穹下,她摇着一叶小船,飘荡在白茫茫的波浪滔天的海上,……她惊叫着、颤栗着。

小船颠簸着就要倾覆到海里去了。

她挣扎着摇着橹,猛一回头,一个男人——她非常熟悉的、可是又认不清楚的男人穿着长衫坐在船头上向她安闲地微笑着。

她恼怒、着急,“见死不救的坏蛋!”她向他怒骂,但那人依然安闲地坐着,并且掏出了烟袋。

她暴怒了,放下橹向那人冲过去。

但是当她扼住他的脖子的时候,她才看出,这是一个多么英俊而健壮的男子呵,他向她微笑,黑眼睛多情地充满了魅惑的力量。

她放松了手。

这时,天仿佛也晴了,海水也变成了蔚蓝色了,他们默默地对坐着,互相凝视着。

这不是卢嘉川吗?她吃了一惊,手中的橹忽然掉到水中,卢嘉川立刻扑通跳到海里去捞橹。

可是黑水吞没了她,天又霎时变成浓黑了。

她哭着、喊叫着,纵身扑向海水……
“失去了卢嘉川的领导,失去了党的爱抚,她觉得自己重又变成死水中的蝌蚪。


借助人性、个性解放的气息革命获得道德的合法性,而革命的崇高不仅再次遮蔽了林道静、卢嘉川交往中的道德问题,更大大强化了这种合法性。

于是,个人情感、身体的欲望也得以悄悄地挣脱规训的力量,在革命话语的掩护下偷偷地飞翔,在民族国家宏大叙事的缝隙中隐约可见性别个体的感性存在。

这是这部艺术上相当粗糙的作品在当年引起巨大轰动的重要原因,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讲述话语的年代”国家对身体的控制所引发的集体性身体焦虑。

当然,情感、身体的细节都是有限度的,不能威胁革命逻辑,否则,叙事将面临自己的合法性危机。

个人的情感、世俗的幸福都应该为革命作出牺牲,只有这样革命才更显
尊贵、神圣,这也是个人情感、世俗生活细节在文本中存在的唯一意义。

*四:对民族传统集体无意识的召唤:
*五:女性叙事:(50-70年代唯一一部女作家的类自传小说)
……家庭压迫我,我逃到社会;可是社会和家庭一样,依然到处发着腐朽霉烂的臭味……我受不了这些污辱,我又想逃——可是我逃到哪里去呀?……所以我非常非常地爱你了。

……
然而时间一长,她内心却渐渐有了不安的感觉,有时在笑语中,她对余永泽说:“你是大学生,有书读,有事做。

可是,我,我这样的算个什么呢?”
他安慰她:
“那有什么!我们学校许多教授夫人都是大学毕业生,甚至还有留洋回来的,可不是留在家里——陪着丈夫,照顾孩子。

静,你要闷的慌就帮我收集点资料,抄点东西;不然就学学烹调、缝纫。

以后,咱不能光是两个人呀。

”他笑着,轻轻地拉起道静的手吻着。

“泽,你为什么总这样说?……”道静抽回自己的手惶惑地看着他,“从前咱们在北戴河海边的时候,你的思想多么的丰富,你对人生、对艺术有许多见解我真喜欢。

可是,现在,你成天价的总是吃啊,喝阿、孩子啊,……你知道,我的意志不在这上头。


“你要做什么呢?”余永泽笑着问。

“要独立生活,要到社会上去做一个自由的人。


不难看出这是对《伤逝》所警示的五四娜拉“穿新鞋走老路”的困境一种规避。

林道静不是从父亲的家中出走到丈夫的家的五四娜拉。

女性对传统家庭角色的拒绝(无论是血缘伦理的旧家还是情爱伦理的新家都没有获得叙事的合法性),对独立自由的自我的寻求,对世俗庸常的超拔激情,这一切与民族群体命运之间似乎被历史赐予了某种契合,正是这种契合允诺了女性告别子君的绝境走向新生的可能。

当然,也正是这种契合使民族社会解放的冲动在置换性别解放的冲动同时又从后者中获得强劲的叙事动力,得以圆满地运作。

但女性对性别自我的寻求被置换、被压抑的同时却也得以乔装打扮,出没于叙事的缝隙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