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 窃读记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窃读记1.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
2.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重点】1.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
【难点】2.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导入⇒初读感知⇒品味课文⇒阅读记录卡⇒拓展延伸导入一:设疑型[设计意图] 一连串的疑问让学生脑洞大开,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窃”是什么意思?你认为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这样做?“窃”时心里会怎么想?请你打开书本,看看是什么促使了林海音这样去“窃读”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探究竟。
导入二:激趣型[设计意图] 用引导的话激励学生热爱读书,喜欢阅读。
孩子们,书籍能使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读书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
读一本好书就好比吃上一顿美味佳肴。
那么,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与感受呢?【学生谈读书的经历与体会,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适当给以激励与点评。
】刚才,同学们谈得非常好,老师也感受到了你们读书的乐趣。
是啊,读书能使人奋进、使人进步,读书也是一个人生命的需要。
有这样的一个小女孩,她非常喜欢读书,可是竟然去“窃读”。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篇课文——《窃读记》。
一、初读感知,丰富阅读体验[设计意图] 初读课文,带着问题去阅读,主要体现学生阅读的体验。
1.初读课文,读准生字词。
2.谈一谈,通过第一遍读文章,你读懂了什么。
二、品读课文,体会美与乐趣[设计意图] 通过层层引领,指导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然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课文深刻的主旨。
1.接读课文。
2.接读的学生来说说读书的滋味;听书的学生来说说听书的滋味。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到书给我们带来的声音美、音乐美,这也是一种读书的滋味。
】3.根据自己对窃读的理解,对接读的同学进行评价。
在评价中进一步朗读,评价后进一步练读。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十一课《春》1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总结——如何把把句子写优美:
①明白各种句式:从字数来看,有短句、长句;从结构来看,有单句、复句;从用途来看,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从修辞来看,有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不同句式表达效果不同。
②用丰富恰当的词汇把语言写得畅达,文气贯通,增强文章的审美意蕴,从而感染读者。
②仿照句子,以“春风”开头,写一个结构相似、语意连贯的句子。
鼓声如惊雷滚地,似银瓶乍裂,若飞瀑泻来,敲醉了山,敲酥了水……
春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春
“我觉得《春》像一首 。”
教后札记:
春课题Leabharlann 春课型新授
第1课时
备课补充材料
教学目标:美读课文积累优美的句子,体会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重 点:诵读课文
难 点:品味语言
教学方法:六助教学法(备助、自助、求助、互助、补助、读助)
教学过程:
导课:(实用、新颖、简洁)
今天我就要带同学们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心中的春天——板书课题《春》
讲授:
一、出示教学目标或问题(自助20分钟左右)
③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还可以运用贬词褒用、褒词贬用、大词小用、正话反说、巧用谐音,使语言显得幽默俏皮,增加生动感。
④锤炼语言,使句子具有丰富的内涵,给人以启迪,富有哲理,耐人寻味。
四、当堂检测(续助5分钟左右)
仿写句子。
①仿写一个比喻句,使之与前后两句构成一组排比句。
诚信好像那黑夜中的明灯,失去它你将寸步难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诚信好像那夏日的微风,失去它你将难当酷暑。
人教版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春》——教学设计

人教版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春》——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春》。
《春》是朱自清创作的写景诗文,这篇课文以优美的文笔,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春天一派生机的景象。
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可以潜移默化地感受大自然美好的景色,从而培养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1、七年级的学生刚经历从小学生到初中生身份的转换,又处于青春期,容易害羞,但内心渴望表现自己,所以上课时教师应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七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自行探究能力,但理解复杂词语、句子的能力还不够,所以我会先安排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再进行重难点教学。
三、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2、引导学生品味揣摩作者用词的妙处,感受课文优美的语言。
3、学习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并学会运用。
4、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四、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品味揣摩作者用词的妙处,感受课文优美的语言。
2、学习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并学会运用。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六、教学用具写教案、制作PPT课件、板书七、课时安排2个课时(每课时45分钟)八、教学过程《春》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1.利用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掌握本文字词,熟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对有疑惑的地方做好记号。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认识并熟悉作者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二)扫清生字词1、结合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教师以抽读的形式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2、由学生提问文中的有疑惑的生词,教师进行解答(将生字词板书)。
(三)理清文章脉络1、播放《春》朗诵音频,学生跟随录音默读,感受课文的语言,并用数字“1、2、3……”标好各段落。
2、(用PPT展示)划分课文层次,这篇课文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作者盼望着春天来临。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春》教案新人教版

《春》一、安排两课时二、第一教时1、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导入课文。
2、听录音,反复朗读课文,弄清全文的段落结构,熟悉文中描绘春天各种景象的五幅画面。
3、以春草图为重点,经过老师对春草图的示范讲解和分析,学习春花、春风图时,学生就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分析,这就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拓展思维训练,注意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5、个性创新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及创新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三、第二教时1、要求学生认真读书,在上一课分析的基础上,书面分析春雨图,引导学生细细体味作者描写各种雨景。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略讲迎春图2、结尾一段的三个比喻是深化题旨,寓意深刻的一部分。
是本文的难点,引导学生细细品味。
3、学会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4、体会本文的构思精巧,结构严谨的特色。
5、拓展延伸,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写一篇短文《校园秋色》,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6、本文以多读少讲。
特别是描绘的那几幅图画,除开头春草图示范分析之外,其他以读代讲,以写代讲,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并从反复的读写活动中细细品味文中节奏明快,朴实清新,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春》第一教时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本课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来写景抒情的写法。
2、弄清全文的段落结构,熟悉文中描绘春天各种景的五幅画面。
3,、引导学生理解分析“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
4、培养学生想象、细致观察、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指导学生深情阅读课文,欣赏作家笔下的美好春景,体会作者热爱生活,憧憬未来,追求奋发有为生活理想的炽热感情,教育学生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理想。
学习重点难点: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揣摩、品味本文的优美语言。
学习用具:多媒体、三幅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学习步骤:一、点一学生简介作者。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论语十二章教案新人教版

11 《论语》十二章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2.品读理解文中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中丰富精彩的语言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1.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2.品读理解文中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资料助读法、自主学习法、研读品味法、知识梳理法教学过程展示:一、新课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走进课文(一)资料助读,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展示课前预习)【孔子思想】①政治思想: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政治上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②教育思想: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倡“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因材施教等。
(二)初读感知1.听课文录音,注意字音、朗读停顿。
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美,同时提示学生注意句间停顿。
然后让学生进行自读,读准字音,读通节奏,读顺文意。
⑴正音论.语(lún)人不知而不愠.(yùn) 曾. (zēng) 子逾.(yú)矩(jǔ) 不思则罔.(wǎng)不学则殆.(dài)不亦.(yì)说.乎(yuè) 三省.(xǐng)传.(chuán)不习乎为.(wèi)人谋一箪.食(dān)曲肱.(gōng)笃.志(dǔ)好.之者(hào)如斯夫.(fú)不惑.(huò)⑵朗读指导【朗读停顿提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第11课《春》(第1课时)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
2、理解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3、应用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
4、综合通过学习本文,能够基本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将情感寓于写景之中,活用各种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小组探讨,感受作者为我们所描绘的江南美景的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春的赞美之情,以及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2、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
3、朗读、背诵。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识记掌握生词。
2、简单了解作者的生平、作品。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思想感情。
理清文章思路。
4、学习1-4自然段作者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歌曲《春天在哪里》导入新课。
提到春天,同学们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什么样的优美画面?(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师:这位同学还想到了古代诗人描写春天的佳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描写春天的诗句很多,可见从古到今,人们都喜欢春天。
有一个喜欢春天的大散文家叫朱自清,写了一篇《春》的散文。
二、了解作者生平及作品: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浙江绍兴人,现代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也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主要作品散文《背影》、《荷塘月色》《绿》等。
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多彩童年11《论语》十二章高效教案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语言表达,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语文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教案选自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多彩童年”中的第11课《论语》十二章,旨在通过深入解读经典文句,让学生领悟儒家文化中的孝、悌、忠、信等核心价值观,并将这些思想融入日常生活。教学内容与人教版教材紧密结合,通过对《论语》中十二章经典语句的解读、讨论和应用,强化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鉴赏水平,同时锻炼表达能力,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思想感情得到熏陶。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资源,进行拓展阅读和思考,拓宽知识视野。
-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培养独立学习能力。
-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文言文的词句、语法和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结合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如模拟孔子与弟子对话,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文言文的应用。
-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对文言文进行深入理解。
- 文化比较:鼓励学生比较儒家文化与道家、法家等其他学派的思想,探讨各自的优缺点,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响。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第11课《》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春》一、教学目标:1、品味理解本文清新优美的语言;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
二、教学重点:1、品味理解本文清新优美的语言;2、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三、教学过程:(一)引导品析“春草图”(用多媒体显示品析步骤)1、朗读指导。
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学会正确使用四种朗读符号(﹏﹏重音轻读;•重音;︱小停;︵拖音)2、第一次朗读(自由读),要求做到不掉字,不换字,不倒字,不多字。
3、第二次朗读(齐读),思考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教师明确:嫩、绿、多4、第三次朗读(男女生各读一层),悟一悟这段层次划分的问题。
教师提示可划两个层次。
教师明确:先正面写,第一句用拟人手法,第二句由近而远,把春草人格化,显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春草的生机勃勃的特点;然后是侧面写,第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与感受,充满活力。
5、第四次朗读(个人大声读),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教师明确:“偷偷”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钻”字写出了小草萌发的力量以及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而修改以后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6、美读,各学习小组派出一名代表朗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教师提示:语调:轻快;感情:喜爱、赞美7、教师小结(多媒体显示):写景散文的基本特点:①抓住景物在特定季节、特定地点的特有现象进行描绘,使其特征突出。
②写景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
③写景散文的文笔优美精彩。
(二)运用上面所学的方法赏析“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每两个学习小组一幅图,分工协作。
(三)各学习小组发言人把本组讨论结果提交全班进行交流,教师明确:(多媒体显示)1、“春花图”①特征: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②顺序:由上而下、由实到虚。
③语言:修辞—拟人、比喻、排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论语》十二章
.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
第1课时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了解各则语录的内容。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明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强化解读文义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单”变“双”。
如:学——学习乐——快乐温——温习师——老师思——思考
知——知道择——选择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疏通文义
(一)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5)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3.古今异义
(1)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泛指所有的水)
(2)三.人行(古义:表示概数,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
4.一词多义
乐不亦乐.乎(高兴)
回也不改其乐.(乐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快乐)
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比)
于我如.浮云(像)
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温故而知.新(得到,懂得)
而学而.时习之(连词,表并列,而且)
三十而.立(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学而.不思则罔(连词,表转折,但)
切问而.近思(连词,表递进,并且)
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给)
可以为.师矣(做)
(二)重点句子的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明确: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明确: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明确: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明确: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明确: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目标导学三:概括每章内容
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概括每一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三句讲修身做人。
第二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和温习老师传授的知识。
第三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四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五章: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讨论思想道德修养,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正确的学习态度。
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第八章: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贪图不义之财。
第九章:讲的是要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对照别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