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论肝病[精选.]

合集下载

肝病特点和治疗探讨

肝病特点和治疗探讨

肝病特点和治疗探讨肝病涉及范围较广,有学者指出,肝病最复杂,在杂病中,位居第一。

所以,对复杂多变的肝病作规律性探讨找出,找出其病理特点,对于肝病和临床诊治,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肝的生理特性和前人的有关论述,结合临床实践,认为肝病的病理变化具有易郁、易虚、易亢、易动、易变等特点。

所谓易于郁,主要治肝气郁结。

肝于五行属木,肝气生发,舒展、条达、流畅,既不可抑制郁闷,又不能亢逆,这是肝的生理特性。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镇肝熄风汤中的生麦芽、茵陈、川楝子就没有这个弊端。

肝在五脏中是将军的职位,性格为刚毅果断。

如果用药过于强制,有可能激发起相反的力量。

茵陈是青蒿的嫩苗,得到初春阳光生发的气息,和肝木是同气相求的,泻肝火疏肝气郁结,实际上顺达肝脏条达的性格。

麦芽是谷萌发的牙,生者用它也顺从肝木条达之性格,而不使肝气郁结。

川楝子引达肝气下达,又能降低肝的生发动力。

一般肝气郁,肝气逆,肝气虚。

其中肝气郁最为多见。

郁就是郁滞不流畅。

情志、风、寒、暑、湿、燥、火都作用于肝,首先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导致气机不畅或郁滞不通。

肝气逆也是开始于肝气郁。

所谓肝气虚,就是肝的生理机能衰退的所表现的证候。

这三者都与郁密切相关。

所谓易虚,是指肝阳肝血容易亏损。

肝脏的疾病,有虚证和实证。

肝脏虚病,主要是阴虚、血虚,肝气郁结的治疗,用药多为辛温香燥的中药,容易损耗阴血。

肝郁转变成内热,火热炽盛,也伤及阴血。

另外,失血过多,热性病耗伤阴血,都能导致肝脏阴血的亏损。

总之,肝阴虚,肝血易虚弱的发病机理是很多方面的。

肝病无论何证,都有不同程度的阴血不足的病理变化,所以肝阴肝血易虚是肝病的病理特点。

所谓易亢,是指肝阳、肝气易于上亢逆行,肝气亢逆,肝气升发太过,或者肝气郁结导致。

治疗肝气逆,常配用疏肝理气的药物。

所谓易动,是指肝风易动。

肝风的表现主要突然昏倒、口眼歪斜、抽搐、眩晕、蠕动等,都是肝风内动的病理表现。

总之肝病容易动风,治风不忘治疗肝脏,肝病需要预防肝风发作。

张锡纯从脾胃论治肝病

张锡纯从脾胃论治肝病

张锡纯从脾胃论治肝病
徐新宇;许家祥;颜蕾;徐志远;李凤
【期刊名称】《现代中医药》
【年(卷),期】2018(38)5
【摘要】张锡纯在肝病的论治上见解独到,反对单纯平肝、升肝、柔肝之法,而以五行及经脉理论为根据,参中医经典及前人著述中对于肝病的解读,主张治肝当实脾,并进行相关拓展,主张以补养脾胃为前提治疗肝系脑气筋膜病,同时以疏肝之法治饮食不化。

创制新拟和肝丸,临床价值尤大,沿用至今。

【总页数】4页(P78-81)
【关键词】张锡纯;肝病;实脾;新拟和肝丸
【作者】徐新宇;许家祥;颜蕾;徐志远;李凤
【作者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4
【相关文献】
1.浅谈张锡纯论治脾胃 [J], 王本起
2.张锡纯调治脾胃病谴药特色及论治思想 [J], 刘庆忠;杜元灏
3.从张锡纯肝虚证论治脾胃病经验 [J], 徐冰
4.浅谈名医张锡纯论治脾胃病思想及用药特色 [J], 罗东;王文文;卢雨蓓
5.张锡纯论治脾胃病用药特色浅释 [J], 王均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肝肾阴虚、风阳内动怎么办?中医泰斗张锡纯的这个妙方可巧妙化解

肝肾阴虚、风阳内动怎么办?中医泰斗张锡纯的这个妙方可巧妙化解

肝肾阴虚、风阳内动怎么办?中医泰斗张锡纯的这个妙方可巧妙化解现代男性面对生活的压力日渐增长,除了正常的生活和养家糊口之外,还需要面对各式各样的应酬,而且有些应酬通常少不了要喝酒。

都知道喝酒过度,会严重损害我们的健康,尤其是体内的肝脏,会加重肝脏的负担,诱发一系列的肝脏疾病。

如果长期过度劳累,情绪剧烈波动,长期过度熬夜,经常应酬灌酒,不仅仅是伤肝,而且是肝肾同损。

时间一长就会引发肝肾阴虚,还可导致虚风内动,从而引发中风疾病。

这种风从内生的中风,又称为类中风。

那么,如果真的引发了类中风,又该如何是好?中医泰斗张锡纯,便为此创立了一个经典名方,它就是镇肝息风汤。

镇肝息风汤出自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是张锡纯的代表方剂之一,有着镇肝息风、滋阴潜阳的效果,主要用来治疗或缓解类中风病症。

一般类中风的患者,会出现头部晕眩,眼目昏花,双眼胀痛,面色就像是喝醉了一样,心中总是感觉烦热,又或者时常噫气。

偶尔会感觉肢体不利,甚至出现口眼歪斜,也有一些患者会晕眩昏倒,昏不知人,醒来后不能马上恢复。

张锡纯称这些症状为内中风,主要是因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阳亢化风、气血逆乱所导致的。

体内风阳上扰,影响头面,造成患者出现头晕目眩,目胀耳鸣,面色如醉。

肝肾阴亏,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因此会感觉到心中烦躁不安,久久不能平息。

体内的肝阳上亢,气血逆乱,最终导致卒中,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风病证,轻微者只是感觉肢体不利索,口眼渐渐歪斜。

但是严重的患者,风中脏腑,会出现眩晕颠仆。

也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体内的气血并走上行,逆乱无度,就会引起“大厥”,也就是中风卒倒,昏迷不醒。

这种疾病以肝肾阴虚为本,阳亢化风、气血逆乱为标,本虚标实,本缓标急,应当以治标为主,所以镇肝息风的同时,兼有滋养肝肾。

镇肝熄风汤的药物组成很多,总共有12味中药。

分别是怀牛膝、生赭石(轧细)各一两,生龙骨(捣碎)、生牡蛎(捣碎)、生龟甲(捣碎)、生杭芍、玄参、天冬各五钱,川楝子(捣碎)、生麦芽、茵陈各二钱,甘草一钱半。

别错过!只需5分钟,学会民国名医张锡纯治肝七法

别错过!只需5分钟,学会民国名医张锡纯治肝七法

别错过!只需5分钟,学会民国名医张锡纯治肝七法青竹中医让中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第561篇,医路漫漫青竹相伴。

来源|青竹医社导读张锡纯是清末民初著名医家,其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被医界奉为“医家必读”,现述其治疗肝病要义及常用方药与读者共鉴。

1. 平肝法肝为厥阴,中见少阳,寄相火,其性至刚,故肝为病恒侮其所胜,导致脾胃受病,治疗常需平肝以扶助脾胃;西医所谓脑气筋病见惊痫、癫狂、眩晕、脑充血者,也需要治以金石之剂,行金制木,平复肝气。

常用平肝药:肉桂、铁锈、金银箔、赭石、龙骨、牡蛎。

张锡纯善用肉桂平肝,认为其味辛属金,木得桂则枯,故善治肝木,制肝气横恣多怒。

代表方剂:镇摄汤、镇肝熄风汤。

切记:肝应春气,为气化之始,平肝不可太过,太过就会伤及一身之气化。

2. 疏肝法肝五行属木,性善条达,故治肝以散为补,以助其升散条达之用。

另外,行肝亦能疏土,并清利胆汁,饮食不能消化,投以升散疏肝之剂,对于改善脾胃运化常有良效。

疏肝又宜辅以活血、泻热之品,然不可投以大凉,气凉则凝,反不利疏散。

常用疏肝药:柴胡、生麦芽、茵陈、连翘、薄荷、续断、鸡内金、黄芪、桂枝尖。

代表方剂:舒和汤。

切记:升散剂服用时间过长,伤气耗血,暗伤肾水,损肝木之根。

3. 柔肝法肝恶燥喜润,燥则肝体板硬,肝火肝气妄动;润则肝体柔和,肝气宁静。

肝体木硬之症(笔者认为或可理解为西医“肝硬化”),当治以养血滋阴之剂,辅以活血之品柔肝。

常用柔肝药:当归,芍药,柏子仁,玄参,枸杞,阿胶,鳖甲。

张锡纯认为活血药中以三七为化瘀生新最紧要之品。

切记:大量使用润剂柔肝,又可能妨碍脾胃运化。

4.升脾降胃法脾胃五行属土,土气居中,气化敷布可以濡养激励金木水火诸脏腑。

脾气上行,肝气随之上升;胃气下降,胆火亦随之下降。

调养中气,升脾降胃,而肝气自然得以平和。

且《内经》治厥阴病的吴茱萸汤,治少阳病的小柴胡汤方剂中都有人参、半夏、大枣、生姜、甘草等调和脾胃的要药。

《本经》也谓柴胡主胃肠中结气,故张锡纯认为柴胡也是阳明胃腑之药,而兼治少阳。

『名医名方』张锡纯肝性脑病(肝昏迷)

『名医名方』张锡纯肝性脑病(肝昏迷)

『名医名方』张锡纯肝性脑病(肝昏迷)张锡纯(1860~1933),字寿甫。

河北盐山人。

少时广涉浓猎经史子集,读书之暇随父习医。

1893年第二次参加秋试,再次落弟。

此时张氏开始接触西医及其它西学。

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张氏萌发了衷中参西的思想,遂潜心于医学。

1900年前后十余年的读书、应诊过程,使他的学术思想趋于成熟。

1909年,完成《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初稿,此时他年近50,医名渐着于国内。

1912年,德州驻军统领聘张氏为军医正,从此他开始了专业行医的生涯。

1918年,奉天设近代中国第一家中医院——立达医院,聘张氏为院长。

1928年春,张氏携眷至天津,援徒并开业行医。

组织中西汇通医社,传播学术。

张锡纯主张衷中参西,汇通中西医学。

而他在临床医学上有很深的造诣,疗效卓绝,屡起沉疴危证。

张锡纯与张山雷、张生甫“三张”,为医界公认的名医。

肝性脑病肝性脑病过去称为肝昏迷,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病证。

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

大部分肝性脑病是由各型肝硬化引起,其病理机制迄今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肝性脑病的病理生理基础是肝细胞功能衰竭和门腔静脉之问由手术造成的或自然形成的侧支分流。

主要是来自肠道的许多毒性代谢物,未被解毒和清除,经侧支进人体循环,透过血脑屏障而至脑部,引起大脑功能紊乱。

诊断依据为:①严重肝病和(或)广泛门体侧支循环;②精神紊乱、昏睡或昏迷;③肝性脑病的诱因;④明显肝功能损害或血氨升高,扑击样震颤和典型的脑电图改变有重要参考价值。

治疗尚无特效药,应采取综合措施消除诱因,减少内毒物的生成和吸收,促进有毒物质的代谢、清除,纠正氨基酸代谢的紊乱,结合其他对症疗法进行治疗.肝性脑病相当于中医的"嗜睡"、"昏迷"等疾病。

有热陷心营、痰热上扰、湿热上蒸、肝风内动、清窍被蒙之分。

痰火、瘀血闭塞心窍,阴阳失调,形神失控是其病机所在。

民国中医张锡纯有一张奇方,可镇肝熄风,适用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

民国中医张锡纯有一张奇方,可镇肝熄风,适用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

民国中医张锡纯有一张奇方,可镇肝熄风,适用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今天讲能治高血压的镇肝熄风汤。

文章一开始就要给大家说明,这个方子只针对肝阳上亢型的高血压,不能治所有的高血压。

中医的方子不对应西医的病名,定义高血压的是西医,仪器测量你的收缩压、舒张压超过标准,就认为你是高血压。

那中医是怎么认识高血压的?这个我们一定要有所了解,因为误解、吃错药带来的危害,丝毫不亚于置之不理!中医常规认为,血压高是肝风内动、肝阳上亢引起的,阴不足阳气往上跑,造成头痛眩晕,血压上升一系列的症状。

这的确是导致高血压的关键,但这只是看问题的一个角度,并不意味着所有高血压都是肝阳上亢型。

还有什么?比方说,瘀堵型的高血压。

我们不妨暂且站在西医的角度来看待高血压,它跟什么有关系?跟血流有关。

一提到血,中医认为心主血脉,以前给大家讲过,心正常工作需要三个要素:心气的推动,脉管通利,血液充盈。

这三个要素都满足了,才能形成血液循环。

所谓的高血压,就是脉管壁的压力高了,但是为什么会高呢?因为血管堵了,局部血流受到影响,得加大动力才能过去。

要不是为什么小孩子没有高血压,大部分都是中老年人患有高血压呢?就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人血管里的代谢产物瘀堵得太多了,血流过不去了,这时就需要加大压力才能顺利通过。

那么我们就需要知道,全身各处哪些部位是对血流量要求高的?心、脑和肾这三个器官。

心、脑和肾这三个器官的血流约占了全身总血流量的45%,几乎占了全身血量的一半,而它们所占的体积却比较小,所以比较容易瘀堵。

为什么没有肺呢?因为肺的毛细血管很发达,主要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地方,而气相对来讲不容易瘀堵的。

为什么肾的血流量多?因为体内的垃圾大都需要通过肾的过滤而排出去,干的都是脏活累活,就容易把体内“垃圾”堵塞在这里。

如果是心脏有关的高血压,可以从手厥阴经入手治疗。

如果是肾源性的高血压,我们平时就不妨放松腰腿部的肌肉,主要是后侧与肾相关的肌肉。

不管是扎针,还是做瑜伽或锻炼也好,都可以对应地去调理,去治疗。

张锡纯如何用黄芪治疗肝虚证

张锡纯如何用黄芪治疗肝虚证

张锡纯如何用黄芪治疗肝虚证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们前边聊过很多期的大气下陷了,是不我们快忘了,其实我们在讲黄芪,我们不是讲方剂的,今天接着来讲黄芪,看黄芪还有什么其他功能。

这病例是张锡纯老家的一个病例,他们老家有一个地方叫六间房庄,以前可能有六间瓦房,这庄叫六间房庄。

有一位姓王的妇女,20多岁,这妇女总是感觉“心中寒凉”,张锡纯经常用“心中寒凉”来描述一件事。

这人总觉得怕冷、发冷,饮食减少,胃口不好,就请医生来服药。

结果这病,吃了一年多的药,不但没好,而且这人越来越瘦,日渐羸瘦,越来越瘦,最后就请张锡纯来看病。

张锡纯一诊脉,这个地方很细,“左脉微弱不起”。

“左脉微弱不起”,在张锡纯的很多病例里出现过,左手的脉,左手对的是心、肝、肾,左手脉一摸,搏动感不强,按下去感觉不像右手脉那么能起来,左手脉不起。

这是什么问题?张锡纯断定为肝虚症,这是张锡纯的一个特殊讲法,叫肝虚病。

张锡纯一说完肝虚症,这患者的父亲有点晕了,为什么?患者父亲懂点中医,他就问以前请大夫来看病,都说是脾胃弱,因为怕冷,说她是阳气不足,相火弱,一般都补脾胃,给他温阳补火,您这说肝虚症,没有一个人说过肝虚症,您凭什么判断她肝虚症呢?您说“先生独言肝虚”,是不是因为他左手脉微弱?除了左手脉微弱之外,您还能发现他其他别的症状吗?有别的证据吗?张锡纯说,有,我们来判断一下,中医讲肝脏,虽然它位置居在右边,但是它气化功能行于左边,从左边往上升,肝气左升,这是中医的一个讲法,中医肝气从左边往上升,肝脏是体阴用阳的,它有阴有阳。

张锡纯说,如果她是肝虚症的话,她应该有这样的症状,你去问问你姑娘,她左边身一定会觉得有不及右半身之处,也就是她左半身的功能一定有跟右半身功能有差的地方。

这非常重要,很多人身体左右不一样,有的人恰恰左半部分身体有问题,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要怀疑是不是肝虚症,因为张锡纯论述,一个是左手脉不起来,另外一个左边身体有特殊的地方,这种情况往往和肝虚症相关。

张锡纯:答刘希文问肝与脾之关系及肝病善作疼之理

张锡纯:答刘希文问肝与脾之关系及肝病善作疼之理

张锡纯:答刘希文问肝与脾之关系及肝病善作疼之理肝脾者,相助为理之脏也,人多谓肝木过盛可以克伤脾土,即不能消食;不知肝木过弱不能疏通脾土,亦不能消食。

盖肝之系下连气海,兼有相火寄生其中。

为其连气海也,可代元气布化,脾胃之健运实资其辅助。

为其寄生相火也,可借火以生土,脾胃之饮食更赖之熟腐。

故曰肝与脾相助为理之脏也。

特是肝为厥阴,中见少阳,其性刚果,其气条达,故《内经·灵兰秘典》名为将军之官。

有时调摄失宜,拂其条达之性,恒至激发其刚果之性而近于横恣,于斯脾胃先当其冲,向之得其助者,至斯反受其损。

而其横恣所及,能排挤诸脏腑之气致失其和,故善作疼也。

于斯欲制肝气之横恣,而平肝之议出焉,至平之犹不足制其横恣,而伐肝之议又出焉。

所用之药,若三棱、莪术、青皮、延胡、鳖甲诸品,放胆杂投,毫无顾忌,独不思肝木于时应春,为气化发生之始,若植物之有萌芽,而竟若斯平之伐之,其萌芽有不挫折毁伤者乎?岂除此平肝伐肝之外,别无术以医肝乎?何以本属可治之证,而竟以用药失宜者归于不治乎?愚因目击心伤,曾作论肝病治法在后,登于各处医学志报。

近又拟得肝脾双理丸,凡肝脾不和,饮食不消,满闷胀疼,或呃逆、嗳气,呕吐,或泄泻,或痢疾,或女子月事不调,行经腹疼,关于肝脾种种诸证,服之莫不奏效。

爰录其方于下,以公诸医界,庶平肝伐肝之盲论自此可蠲除也。

肝脾双理丸甘草(细末)十两,生杭芍(细末)二两,广条桂(去粗皮,细末)两半,川紫朴(细末)两半,薄荷冰(细末)三钱,冰片(细末)二钱,朱砂(细末)三两上药七味,将朱砂一两与前六味和匀,水泛为丸,桐子大,晾干(忌晒) ,用所余二两朱砂为衣,勿令余剩,上衣时以糯米浓汁代水,且令坚实光滑方不走气。

其用量:常时调养,每服二十粒至三十粒;急用除病时,可服至百粒,或一百二十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为厥阴,中见少阳,且有相火寄其中,故《内经》名为将军之官,其性至刚也。

为其性刚,当有病时恒侮其所胜,以致脾胃受病,至有胀满、疼痛、泄泻种种诸证。

因此方书有平肝之说,谓平肝即所以扶脾。

若遇肝气横恣者,或可暂用而不可长用。

因肝应春令,为气化发生之始,过平则人身之气化必有所伤损也。

有谓肝于五行属木,木性原善条达,所以治肝之法当以散为补(方书谓肝以敛为泻以散为补)。

散者即升发条达之也,然升散常用,实能伤气耗血,且又暗伤肾水以损肝木之根也。

有谓∶肝恶燥喜润。

燥则肝体板硬,而肝火肝气即妄动;润则肝体柔和,而肝火肝气长宁静。

是以方书有以润药柔肝之法。

然润药屡用,实与脾胃有碍,其法亦可暂用而不可长用。

然则治肝之法将恶乎宜哉?
《内经》谓∶“厥阴不治,求之阳明”。

《金匮》谓∶“知肝之病,当先实脾。

”先圣后圣,其揆如一,此诚为治肝者之不二法门也。

惜自汉、唐以还,未有发明其理者。

独至黄坤载,深明其理谓∶“肝气宜升,胆火宜降。

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下行,则胆火不降。

”旨哉此言,诚窥《内经》、《金匮》之精奥矣。

由斯观之,欲治肝者,原当升脾降胃,培养中宫,俾中宫气化敦浓,以听肝木之自理。

即有时少用理肝之药,亦不过为调理脾胃剂中辅佐之品。

所以然者,五行之土原能包括金木水火四行,人之脾胃属土,其气化之敷布,亦能包括金木水火诸脏腑。

所以脾气上行则肝气自随之上升,胃气下行则胆火自随之下降也。

又《内经》论厥阴治法,有“调其中气,使之和平”之语。

所谓调其中气者,即升脾降胃之谓也。

所谓使之和平者,即升脾降胃而肝气自和平也。

至仲景着《伤寒论》,深悟《内经》之旨,其厥阴治法有吴茱萸汤;厥阴与少阳脏腑相根据,乃由厥阴而推之少阳治法,有小柴胡汤。

二方中之人参、半夏、大枣、生姜、甘草,皆调和脾胃之要药也。

且小柴胡汤以柴胡为主药,而《神农本草经》谓其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三复《神农本草经》之文,则柴胡实亦为阳明胃府之药,而兼治少阳耳。

欲治肝胆之病者,易弗祖《内经》而师仲景哉!
独是,肝之为病不但不利于脾,举凡惊痫、癫狂、眩晕、脑充血诸证西人所谓脑气筋病者,皆与肝经有涉。

盖人之脑气筋发源于肾,而分派于督脉,系淡灰色之细筋。

肝原主筋,肝又为肾行气,故脑气筋之病实与肝脏有密切之关系也。

治此等证者,当取五行金能制木之理,而多用五金之品以镇之,如铁锈、铅灰、金银箔、赭石(赭石铁养化合亦含有金属)之类,而佐以清肝润肝之品,若羚羊角、青黛、芍药、龙胆草、牛膝(牛膝味酸入肝,善引血火下行,为治脑充血之要药,然须重用方见奇效)诸药,俾肝经风定火熄,而脑气筋亦自循其常度,不至有种种诸病也。

若目前不能速愈者,亦宜调补脾胃之药佐之,而后金属及寒凉之品可久服无弊。

且诸证多系挟有痰涎,脾胃之升降自若而痰涎自消也。

有至要之证,其病因不尽在肝,而急则治标,宜先注意于肝者,元气之虚而欲上脱者是也。

其病状多大汗不止,或少止复汗,而有寒热往来之象。

或危极至于戴眼,不露黑睛;或无汗而心中摇摇,需人按住;或兼喘促。

此时宜重用敛肝之品,使肝不疏泄,即能杜塞元气将脱之路。

至汗止、怔忡、喘促诸疾暂愈,而后徐图他治法。

宜重用山茱萸净肉至二两(《神农本草经》山萸肉主治寒热即指此证),敛肝即以补肝,而以人参、赭石、龙骨、牡蛎诸药辅之。

拙着来复汤后载有本此法挽回垂绝之证数则,可参阅也。

究之肝胆之为用,实能与脾胃相助为理。

因五行之理,木能侮土,木亦能疏土也。

曾治有饮
食不能消化,服健脾暖胃之药百剂不效。

诊其左关太弱,知系肝阳不振,投以黄(其性温升肝木之性亦温升有同气相求之义,故为补肝之主药)一两,桂枝尖三钱,数剂而愈。

又治黄胆,诊其左关特弱,重用黄煎汤,送服《金匮》黄胆门硝石矾石散而愈。

若是皆其明征也。

且胆汁入于小肠,能助小肠消化食物,此亦木能疏土之理。

盖小肠虽属火,而实与胃腑一体相连,故亦可作土论。

胆汁者,原由肝中回血管之血化出,而注之于胆,实得甲乙木气之全,是以在小肠中能化胃中不能化之食,其疏土之效愈捷也。

又西人谓肝中为回血管会合之处,或肝体发大,或肝内有热,各管即多凝滞壅胀。

由斯知疏达肝郁之药,若柴胡、川芎、香附、生麦芽、乳香、没药皆可选用;而又宜佐以活血之品,若桃仁、红花、樗鸡、虫之类,且又宜佐以泻热之品,然不可骤用大凉之药,恐其所瘀之血得凉而凝,转不易消散,宜选用连翘、茵陈、川楝子、栀子(栀子为末,烧酒调敷,善治跌打处青红肿疼,能消瘀血可知)诸药,凉而能散,方为对证。

肝体木硬,宜用柔肝之法。

至柔肝之药,若当归、芍药、柏子仁、玄参、枸杞、阿胶、鳖甲皆可选用,而亦宜用活血之品佐之。

而活血药中尤以三七之化瘀生新者为最紧要之品,宜煎服汤药之外,另服此药细末日三次,每次钱半或至二钱。

则肝体之木硬者,指日可柔也。

《内经》谓∶“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所谓苦急者,乃气血忽然相并于肝中,致肝脏有急迫难缓之势,因之失其常司。

当其急迫之时,肝体亦或木硬,而过其时又能复常。

故其治法,宜重用甘缓之药以缓其急,其病自愈,与治肝体长此木硬者有异。

曾阅《山西医志》二十四期,有人过服燥热峻烈之药,骤发痉厥,角弓反张,口吐血沫。

乔××遵《内经》之旨,但重用甘草一味,连煎服,数日全愈,可谓善读《内经》者矣。

然此证若如此治法仍不愈者,或加以凉润之品,若羚羊角、白芍,或再加镇重之品,若朱砂(研细送服)、铁锈,皆可也。

【新拟和肝丸】治肝体木硬,肝气郁结,肝中血管闭塞,及肝木横恣侮克脾土。

其现病或胁下胀疼,或肢体串疼,或饮食减少,呕哕,吞酸,或噫气不除,或呃逆连连,或头疼目胀、眩晕、痉痫,种种诸证。

粉甘草(五两细末)生杭芍(三两细末)青连翘(三两细末)广肉桂(两半去粗皮细末)
冰片(三钱细末)薄荷冰(四钱细末)片朱砂(三两细末)
上药七味,将前六味和匀,水泛为丸,梧桐子大,晾干(不宜晒),用朱砂为衣,勿余剩。

务令坚实光滑始不走味。

每于饭后一点钟服二十粒至三十粒,日再服。

病急剧者,宜空心服;或于服两次之后,临睡时又服一次更佳。

若无病者,但以为健胃消食药,则每饭后一点钟服十粒即可。

数年来肝之为病颇多,而在女子为尤甚。

医者习用香附、青皮、枳壳、延胡开气之品,及柴胡、川芎升气之品。

连连服之,恒有肝病未除,元气已弱,不能支持,后遇良医,亦殊难为之挽救,若斯者良可慨也。

此方用甘草之甘以缓肝;芍药之润以柔肝;连翘以散其气分之结(尝单用以治肝气郁结有殊效);冰片、薄荷冰以通其血管之闭;肉桂以抑肝木之横恣;朱砂以制肝中之相火妄行。

且合之为丸,其味辛香甘美,能醒脾健胃,使饮食加增。

又其药性平和,在上能清,在下能温
(此药初服下觉凉及行至下焦则又变为温性)。

故凡一切肝之为病,服他药不愈者,徐服此药,自能奏效。

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