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用药用方之别致
张锡纯的一张名方,行气化痰、软坚散结,还你一身轻松,实属奇方

张锡纯的一张名方,行气化痰、软坚散结,还你一身轻松,实属奇方大家好,我是张凤云,一位中医人。
今天给大家说个我的患者。
还清晰的记得,去年夏天,一个烈日炎炎的中午。
一位身着长衫长裤的中年妇女,缓慢的走进了诊所。
看这大姐身材偏瘦,说起话来气息很不平稳,没说几句话就要喘口粗气,而且声音很小,断断续续的。
仔细观察下,发现大姐舌苔胖大,齿痕明显。
面部有些浮肿,腹部略微隆起,和消瘦的身材很不相衬。
听完描述后,得知大姐近半年的时间里,接连查出来乳腺结节和甲状腺结节,并且胃口都不怎么好,吃一点东西,就会感觉到胃胀难受,并且大便次数少不成型,小便次数多但量很少。
夜里躺下睡觉时,还常感觉胸口憋闷,喘不过气来,想咳嗽,经常觉得喉咙有异物感,但是咳出的痰又很少,有时候还能听见肚子里有哗哗的水声。
听了她的讲述后,我初步判断大姐是因为湿气重而导致的症状。
又因为咳嗽痰少而水多,听到腹部有水声,结合其脉象弦迟而细微。
推测此主要为痰饮类湿气。
于是,开出了中医里专治痰饮的一剂方药理饮汤。
并且由于大姐气力不足,畏寒怕冷,又在方剂中加入了一味地黄,以达到补气养血的功效。
理饮汤是中医里面专治痰饮的一剂名方,出自医学大家张锡纯老先生的《医学衷中参西录》。
主要治疗脾胃湿寒,脾气不升,胃气不降,谷物不能转化为精微物质,变为水饮湿邪。
导致脾胃胀满,卡痰、咳痰,甚至出现结节、囊肿、耳鸣的病症。
组成:白术,干姜,桂枝,炙甘草,茯苓,白芍,橘红,川厚朴服用方法:将上述药材,洗净控水备好,依次放入煎煮的容器中,加入500ml左右的水(水面浸没过药材)浸泡30分钟左右,先用大火煮沸,后用小火慢熬。
大约40到60分钟,关火倒入碗中,凉温即可服用。
一日三次,饭后服用。
用药加减:(1)湿气很重,舌苔苍白厚腻的,加半夏能够化痰燥湿。
(2)容易咳嗽,咳嗽加剧的,可以加杏仁,款冬花,止咳降逆。
(3)手脚麻痹,身体疼痛有囊肿的,可以加瓜蒌,薤白。
温阳化饮,走脉通络。
切记:内热阴虚,糖尿病,胃溃疡,痔疮的患者不适宜服用此方;患有其他综合征,以及还伴有其他症状的患者,建议就医后,根据实际情况辩证用药。
屡试屡效方----张锡纯

屡试屡效方----张锡纯(一)治阴虚劳热方1.资生汤治劳瘵羸弱已甚,饮食减少,喘促咳嗽,身热脉虚数者。
亦治女子血枯不月。
生山药(一两)玄参(五钱)于术(三钱)生鸡内金(二钱,捣碎)牛蒡子(三钱,炒,捣)热甚者,加生地黄五六钱。
2.十全育真汤治虚劳,脉弦、数、细、微,肌肤甲错,形体羸瘦,饮食不壮筋力,或自汗,或咳逆,或喘促,或寒热不时,或多梦纷纭,精气不固。
野台参(四钱)生黄(四钱)生山药(四钱)知母(四钱)玄参(四钱)生龙骨(四钱,捣细)生牡蛎(四钱,捣细)丹参(二钱)三棱(钱半)莪术(钱半)气分虚甚者,去三棱、莪术,加生鸡内金三钱;喘者,倍山药,加牛蒡子三钱;汗多者,以白术骨、牡蛎、萸肉各一两煎服,不过两剂其汗即止。
汗止后再服原方。
3.醴泉饮治虚劳发热,或喘或嗽,脉数而弱。
生山药(一两)大生地(五钱)人参(四钱)玄参(四钱)生赭石(四钱,轧细)牛蒡子(三钱,炒,捣)天冬(四钱)甘草(二钱)4.一味薯蓣饮治劳瘵发热,或喘或嗽,或自汗,或心中怔忡,或因小便不利,致大便滑泻,及一切阴分亏。
生怀山药(四两,切片)煮汁两大碗,以之当茶,徐徐温饮之。
5.参麦汤治阴分亏损已久,浸至肺虚有痰,咳嗽劳喘,或兼肺有结核者。
人参(三钱)干麦冬(四钱,带心)生山药(六钱)清半夏(二钱)牛蒡子(三钱,炒,捣)苏子(二钱,炒,捣)生杭芍(三钱)甘草(钱半)6.珠玉二宝粥治脾肺阴分亏损,饮食懒进,虚热劳嗽,并治一切阴虚之证。
生山药(二两)生薏米(二两)柿霜饼(八钱)上三味,先将山药、薏米捣成粗渣,煮至烂熟,再将柿霜饼切碎,调入融化,随意服之。
7.沃雪汤治同前证,更兼肾不纳气作喘者。
生山药(一两半)牛蒡子(炒捣,四钱)柿霜饼(冲服,六钱)8.水晶桃治肺肾两虚,或咳嗽,或喘逆,或腰膝酸疼,或四肢无力,以治孺子尤佳。
核桃仁(一斤)柿霜饼(一斤)先将核桃仁饭甑蒸熟,再与柿霜饼同装入瓷器内蒸之,融化为一,晾冷,随意服凡果核之仁,具补益之性者,皆能补肾。
中医泰斗张锡纯106则用药经验总结!

中医泰斗张锡纯106则用药经验总结!郭霭春教授认为,张氏在药物的配伍、应用方面确实具有独到的经验,其对前贤既定者,多能探奥索隐,而对古人所未发者,又多有增补创新。
故结合个人的学习体会,从《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总结、归纳出张氏的用药配伍方法百余则,并且能够灵活地运用于临床治疗,每每收到良好效果。
今节录于下,以资同道临证参考。
张锡纯106则用药经验郭霭春1生石膏佐芍药,可解阳明之热。
石膏性寒而能散,芍药味苦寒,且能通利小便,治腹疼,故石膏佐芍药更宜于治疗热痢。
2生石膏佐薄荷,治牙痛有内热者。
3 石膏配蝉蜕,用于温病气分有热。
4 石膏、半夏、麦冬并用,能滋阴而不恋邪。
麦冬能滋阴,但又能导致留邪不散。
若与生石膏、半夏合并使用,则无此忌,诚以生石膏能散邪,半夏能化滞也。
5 生石膏、三七、蒲黄并用,治阑尾炎。
6 生石膏、龙骨、山萸肉配伍,可用于伤寒、温病之热实而脉虚、心中怔忡、精神躁扰者。
7 赭石与石膏并用,最善通热结之大便。
且又用治肝气、肝火相并上冲引起胃气上逆之呕吐。
盖用石膏能清阳明大热,用赭石善平上逆之冲气故也。
8 赭石能降胃以止吐衄。
然胃之所以不降,有因热者,宜佐以瓜蒌仁、白芍;其热而兼虚者,可佐以人参;有因凉者,一可佐以干姜、白芍(因凉犹用白芍者,防干姜之热侵肝胆);其凉而兼虚者,可佐以白术;有因下焦虚损,冲气不摄而上冲,胃气不降者,宜以山药、芡实佐之;有因胃气不降,致胃中血管破裂,其证久不愈者,宜以龙骨、牡蛎、三七诸药佐之。
9 人参配赭石,人参可以救气分之脱,但有助气上升之弊,与赭石并用,方能引气归原,更能引人参补益之力下行。
且参、赭并用,不但能纳气归原,设于逆气上干,填塞胸臆,或兼呕吐,其证上盛下虚者,皆可以参、赭并用而治之。
又参、赭并用,其补益之力直达涌泉,能导引肺气归肾。
且能助心气下降。
又人参配赭石,可使人参之补力专于下达,故治吐衄方中凡用参者,必重用赭石以辅之。
二药配伍,又用于火不归原等证。
张锡纯法:石膏必用生者,生石膏十倍于麻黄...

张锡纯法:石膏必用生者,生石膏十倍于麻黄...
张锡纯法:石膏必用生者,生石膏十倍于麻黄,清透肺蕴热郁,和阴阳。
并用此方治肺痨。
张锡纯临证40余年,重用生石膏治愈之证,当以数千计。
有治一证用数斤者,有一证而用至十余斤者。
以用生石膏退外感之实热,实为良药。
寒温为病中第一险证,而石膏为治寒温第一要药。
石膏性本微寒,而以治寒温之热百倍于他药者,以其味微辛,阴中含阳而善发汗。
张锡纯有“石膏粳米汤”方,治温病初得,其脉浮而有力,身体壮热。
并治一切感冒初得,身不恶寒而心中发热。
方为:
生石膏二两生粳米二两半
水煎,乘热尽量饮之,使周身皆汗出,病可愈。
此方妙在石膏同粳米煎汤,乘热饮之。
俾石膏寒凉之性,随热汤发散之力,化为汗液,尽达于外。
与粳米同煮,其冲和之气,能助胃气之发达,则发汗自易。
张锡纯常用的“石膏”配伍9则

张锡纯常用的“石膏”配伍9则导读:今天学习张锡纯常用的九个“石膏”配伍。
张锡纯在运用石膏时,追本求源,按不同病证巧妙配伍,可谓别具匠心,颇具特色,能获出奇之胜。
01石膏配连翘、蝉蜕、牛蒡子张氏治疗胸中素蕴实热,又受外感,内热为外感所束,不能发泄者,创犹龙汤,以连翘、蝉蜕、牛蒡子与石膏相伍,以增加清热之功,加强透泄之效。
服后发汗之力缓而长,不至为汪洋之大汗,遂使内蕴之热从汗而解,故汗出后其病即愈。
曾治一妇,“年三十余。
胸疼连胁,心中发热。
服开胸、理气、清火之药不效。
后愚诊视,其脉浮洪而长。
知其上焦先有郁热,又为风寒所束,则风寒与郁热相搏而作疼也。
治以此汤,加没药、川楝子各四钱,一剂得汗而愈。
”02石膏配山药张氏在变通白虎汤及变通白虎加人参汤中,每以山药代粳米,其效更佳。
究其原因有三:一者由于温病最易伤阴耗气,故用山药代粳米,既能补助气分托邪外出,更能生津止渴,滋阴退热。
二者石膏入肺、胃二经,质重而坠,可直趋下焦,易于流失,难以发挥药效,而山药多含有蛋白之汁,煎汁质黏而稠,能使石膏煎液起到顾护胃气,逗留药性之效。
三者山药兼能固摄下焦元气,使元气素虚者,不至因服石膏、知母而作滑泻。
如治一叟,“年近六旬。
素羸弱,劳嗽,得伤寒证,三日,昏聩不知人。
诊其脉甚虚数,而肌肤烙手,确有实热。
知其脉虚证实,邪火横恣,元气又不能支持,故传经犹未深入,而即昏聩若斯也。
踌躇再三,乃放胆投以白虎加人参以山药代粳米汤。
将药煎成,乘热徐徐灌之,一次只灌下两茶匙。
阅三点钟,灌药两盅,豁然顿醒。
再尽其余,而病愈矣”。
03石膏配代赭石石膏寒凉重坠,一般忌与重坠及开破之药并用。
但张氏临证遇有肝火上冲挟胃气上逆,或胃热使胃失和降之呕吐者,恐石膏重坠降逆之功不济,多将石膏与代赭石相配而用,再助重坠开破之功。
其用石膏以清里热为主,代赭石降逆止呕为辅,二相药伍,标本同治,一箭双雕,不仅无害,反而有相得益彰之妙。
此外,张氏治疗阳明热结轻证,有时亦用石膏配代赭石治疗。
近代中医泰斗张锡纯:自制膏药外治老寒腿,屡试屡效

近代中医泰⽃张锡纯:⾃制膏药外治⽼寒腿,屡试屡效
近代中医泰⽃张锡纯:⾃制膏药外治⽼寒腿,屡试屡效
鲜姜⾃然汁⼀⽄明亮⽔胶四两上⼆味,同熬成稀膏,摊于布上,贴患处,旬⽇⼀换。
凡因受寒肢体疼痛,或因受寒肌⾁⿇⽊不仁者,贴之皆可治愈。
即因受风⽽筋⾻疼痛,或肌⾁⿇⽊者,贴之亦可治愈。
惟有热肿疼者,则断不可⽤。
有⼈因寝凉炕之上,其右腿外侧时常觉凉,且有时疼痛,⽤多⽅治之不效。
语以此⽅,贴⾄⼆⼗⽇疾愈。
⼜有⼈常在寒⽔中捕鱼,为寒⽔所伤。
⾃膝下被⽔浸处皆⿇⽊,抓搔不知疼痒,渐觉⾏动乏⼒。
语以此⽅,俾⽤长条布摊药⾻缠于腿上。
其⾜趺、⾜底皆贴以此膏,亦数换⽽愈。
盖此等证⼼中⽆病,原宜外治。
鲜姜之⾟辣开通,热⽽能散,故能温暖肌⾁,深透筋⾻。
以除其凝寒痼冷,⽽涣然若冰释也。
⽤⽔胶者,借其黏滞之⼒,然后可熬之成膏也。
若证因受风⽽得者,拟⽤细⾟细末掺于膏药之中。
或⽤他祛风猛悍之药,掺于其中,其奏效当更捷也。
■了解更多,请关注院长在线微信号:present-wired本⽂为头条号作者发布,不代表今⽇头条⽴场。
名医张锡纯的治病验方

名医张锡纯的治病验方A 治心虚失眠的药方及病例患者徐友梅,年60岁,总统的弟弟,住天津一区小松岛街,于季春得不寐之症。
证候:冬令间有不寐之时未尝介意,至春日阳气升发时病浸加剧,到了季春之时常数夜不寐,服一切安眠药皆无效。
得病后精神大为衰惫,心中时常发热,懒于饮食,免强加餐,常觉食停胃脘不下行。
大便干燥,常服药始下。
其脉左部浮弦,右脉犹弦而发硬,一息五至。
病因:患者性好吟咏,喜欢与文士结社,赋诗连句,暗耗心血,逐至不寐。
诊断:其右脉浮弦,是因为肝血虚损,兼肝火上升也。
从之睡时魂藏于肝,今因肝脏血虚,火升肝不能藏所以不寐。
其右脉弦而兼硬,是胃中酸汗短少更兼胃气上逆也。
酸汁少则不能化食,气上逆则不能随着呼吸下行传送饮食,所以食后常停胃脘不下。
而其大使之燥结,亦即胃腑气化不能下达所至。
治此症,宜清肝火、生肝血、降胃气、滋胃汗。
如此才能调养肝胃,夜间自能安睡,食后自不停滞矣。
处方:生怀山药1两、大甘枸杞8钱、生赭石(砸细)6钱、玄参5钱、北沙参5钱、生杭芍5钱、酸枣仁(炒捣碎)4钱、生麦芽3钱、生鸡内金(黄色的捣碎)钱半、茵陈钱半、甘草2钱。
共煎一大盅,温服。
复诊:将药煎服两剂,患者夜间可睡两三点钟,心中已不发热,食量亦少加增,大便仍停滞,脉象不像以前之弦硬,于是,在原方的基础上略为加减,使再服之。
复诊处方:生怀山药1两、大甘枸杞8钱、生赭石(砸细)6钱、玄参5钱、北沙参5钱、酸枣仁(炒捣碎)4钱、龙眼肉3钱、生杭芍3钱、生鸡内金(黄的捣碎)钱半、生远志钱半、茵陈1钱、甘草钱半。
共煎一大盅,温服。
效果:患者将药连服3剂,夜间安睡如常,食欲已振,大便已自然通下。
唯脉象仍有弦硬之意,逐将龙眼肉改用8钱,使多服数剂,以善其后。
说明:《易·系辞》云,一阴一阳互为之根。
此天地之气化也。
人禀天地之化得以生,所以上焦之气化为阳,下焦之气化为阴。
白昼,人终日言语动作,阴阳之气化皆有消耗,实赖夜晚休息以补助之。
当人们睡觉时上焦之阳气下降潜藏,与下焦之阴气会合,则阴阳自能互助,心肾自然相交。
张锡纯独特的用药之法【一点资讯】

张锡纯独特的用药之法【一点资讯】张锡纯为近代著名临床家,在学术上也有不少独创见解,堪称学验两丰,其对常用药如石膏、熟地等品,每有特殊用法,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石膏通便石膏为清热要药,张氏不但屡申其可以发汗,并说“其凉而重坠之性善通大便”。
据其经验:治大便之因热燥结而不通者,“或单用石膏细末,或少佐以赭石细末,莫不随手奏效。
”张氏鉴时医宗又可(吴又可)法,用承气失当,每致偾事之弊,主张采用变通之下法,即白虎加人参汤,将石膏不入汤中,而以所煎之汤将石膏送服。
吴又可等医家大都认为诸承气汤之通便作用主要在大黄,唯独张氏所创之白虎承气、镇逆承气诸方都不用大黄而用石膏来通便,这一经验,允推独步。
张氏深有体会地说:“愚治寒温三十余年,得一避难就易之法。
凡遇阳明应下证,亦先投以白虎汤一两剂。
大便往往得通,病亦即先愈。
”张氏曾治一人大便不通,先后“共服生石膏细末斤许,下燥粪近百余枚,病始霍然痊愈”。
熟地止泻地黄为养阴补肾药,老人精血虚亏之便秘以及温病津液耗伤之便秘,均常取其泽枯养阴作用来通大便,而熟地用于止泻,则鲜为人知。
张氏受张景岳、赵养葵、冯楚瞻诸家学说影响较深,不但治温病屡用熟地,并“用熟地四两,茯苓一两,以止下焦不固之滑泻”。
张氏经验:“凡下焦虚损,大便滑泻,服它药不效者,单服熟地即可止泻。
然须日用四五两,煎浓汤服之亦不作闷(熟地少用则作闷,多用转不闷),少用则无效。
”张氏以大量熟地止泻,这一经验是来之于实践,如他在癸巳秋治一女性温病患者,“势至危,将舁于外”、“其证昼夜泄泻,昏不知人,呼之不应,其脉数之七至,按之即无。
”经予大量熟地,配合山药、白芍、甘草,煎后乘温灌之,“尽剂而愈”。
类此例案,足证熟地止泻非向壁虚构之谈。
熟地“少用则作闷,多用转不闷”之注,亦是医林之独见。
山萸发汗山萸味酸,属收敛药,医多习用于止汗。
唯张氏又有独识,他认为山萸不但敛汗可用,发汗亦可用,所以在治疗温病多日,外感重还太阳欲作汗,但因阴分太亏,汗不出者之温病遗方中,用地黄、山药、山萸肉等大剂养阴药,张氏曰:“盖萸肉之味至酸,原得木气最全,是以酸敛之中,大具条畅之性,《神农本草经》谓其逐寒湿痹是明征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锡纯用药用方之别致
张锡纯先生是近代著名医家,其曾力主中西汇通,取长补短,以中为本,以西为用。
其研习经典,博采众长,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著有《医学衷中参西录》,为我国医学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医学财富。
我拜读先生著作,感觉收获颇多,尤其对于先生师古而不泥古,勇于提出很多不同的见解,尤其是对于单味药和一些经典方剂都根据自己临床经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更是难能可贵。
肉桂
《神农本草经》谓肉桂:味辛,温。
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汤液本草》谓其:补命门火衰,益气消阴。
总之,肉桂味辛而甘,气香而窜,性大热纯阳,性能下行,暖丹田、壮原阳、补相火。
色紫赤,又善补助君火,温通血脉因寒而痹,故治关节腰肢疼痛及疮家白疽。
而张氏却发人所未发,多用其平肝之用,用治肝气横恣多怒,效果很好。
奉天警务处王氏夫人,年三十,咳嗽痰中带血,剧时更大口吐血,常觉心中发热,脉一分九十次,按之不实,投以滋阴降火之药不效。
后用止嗽药川贝,调服山药细末而愈。
后反复,自言夜间睡觉时常作恼怒之梦,怒极或梦中哭泣,醒后必然吐血。
张氏思其为肝气郁遏,改用疏肝泻肝之药,效果不好,踌躇再三,想到平肝之药以肉桂为最要,于是配合大黄,二药寒热相济,降胃平肝,加赭石,煎汤送服,吐血顿愈。
白虎加人参以山药代粳米汤
众所周知,白虎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由石膏一斤、知母六两、炙甘草二两、粳米六合组成,为治疗阳明经证的主方,主要治疗阳明气分热盛,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寒,脉洪大有力。
而白虎加人参汤则是在白虎汤基础上加人参二两而成,主要用于阳明热病失治、误治之后兼有气津两伤的发热,汗出,舌上燥而口渴甚,伴见时时恶风或背微恶寒的病证。
而张氏每用白虎汤,则喜用山药以代粳米。
因伤寒法,白虎汤用于汗、吐、下后,当加人参。
究之脉虚者,亦加人参,不必在汗吐下后。
而张氏根据自己多年临床经验,每遇阳明热炽,而其人素有内伤,或元气素弱,其脉或虚数,或数微者,皆投以白虎加人参汤,实验既久,知以山药代粳米,其方更加稳妥,见效也更快。
此是因为粳米不过调和胃气,而山药兼能固摄下焦元气,使元气素虚者,不至于因为服食石膏、知母而作滑泻。
并且山药多含有蛋白之汁,最善于滋阴,白虎汤得之,既祛实火又清虚热,内伤外感,须臾同愈。
张氏,用此方治愈过很多人。
现举一例,以资参考。
一童子,年十三,于孟冬得伤寒,七八日间,喘息鼻煽动,精神昏聩,时作谵语,其脉微细而数,按之无力,舌干不能外伸,启齿而视,舌皮有斑点作黑色,似苔非苔,频饮凉水,而无濡润之意。
此为劳力之余,胸中大气下陷,津液不能上潮,气陷不能托火上外出,故脉道阻塞,。
遂治以白虎加人参以山药代粳米汤,煎汁一大碗,徐徐温饮下,一昼夜连进两剂,病愈。
以上列举了两个张氏对于单味药以及经典方剂的变化应用的实例,供大家参考。
并且不断学习先生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