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张锡纯论治脾胃

合集下载

张锡纯的珠玉二宝粥,补脾肺阴虚,又可祛湿

张锡纯的珠玉二宝粥,补脾肺阴虚,又可祛湿

张锡纯的珠玉二宝粥,补脾肺阴虚,又可祛湿清代医家张锡纯有一个叫做珠玉二宝粥的食疗方,方中有山药、薏苡仁,还加了一物,用来熬粥,可治脾肺阴分亏,食欲减退,虚热劳咳等证。

山药如他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这样说道:“ 治脾肺阴分亏损,饮食懒进,虚热劳嗽。

并治一切阴虚之证。

”他又在方后注释中提到,山药、薏苡仁虽然都是清补脾肺的药,但是,这两个药单独使用并不能充分发挥它们的效果,单用山药,吃山药太久,会助长湿气。

中医认为山药可以补脾肺之阴,益脾肺之气,但其特性黏腻,长期单独食用容易助湿。

在给山药削皮的时候会发现,山药是黏糊糊的,加上山药有补脾肺之阴的作用,而补阴的药往往有黏腻的特性,而黏腻的东西容易助湿。

如张锡纯说:“单用山药,久则失于黏腻……”所以,山药单独长期食用是不合适的。

薏苡仁我们都知道薏苡仁可以去湿,但是薏苡仁属于淡渗利湿之药,淡渗利湿的药有一个特性,就是久服容易伤阴。

所以,大家会发现,明明自己有脾虚有湿气,吃了很久薏仁粥,湿气没有去掉,舌头上的齿痕反而越来越多,这是因为长期单独食用薏苡仁,祛湿的同时,伤及脾阴或者脾气,脾胃一伤,水谷精微化不掉又反过来变成了湿气,形成了死循环。

张锡纯指出:“单用薏米,久则失于淡渗。

”所以,长期单独食用薏苡仁,也是不合适的。

张锡纯将两山药、薏仁合用,薏苡仁健脾祛湿的这一功效可以去山药滋补所生之湿气,山药养脾肺之阴的作用可以补充薏苡仁祛湿所伤之阴,两者相得益彰。

正如张锡纯所说:“山药、薏米皆清补脾肺之药。

然单用山药,久则失于黏腻;单用薏米,久则失于淡渗。

惟等分并用,乃可久服无弊。

”张锡纯在两者的基础上,还加了一味柿霜饼,张锡纯认为柿霜饼凉可润肺、甘能养脾,可以增强山药、薏苡仁养脾肺之阴的功效。

那么张锡纯这个珠玉二宝粥是怎么制作的呢?将生山药、生薏仁打成粉,然后煮至烂熟,再将柿霜饼切碎,调入融化,平时都可以吃。

张锡纯说,这个珠玉二宝粥,病人吃不仅可以治病,还可以充饥。

因为山药和薏仁本来就是药食同源的两味药,所以,没有病的人也能吃,并不会助湿也不会伤阴,长期吃无妨。

张锡纯的升降汤医案

张锡纯的升降汤医案

张锡纯的升降汤医案张锡纯是中国明代著名医学家,他在医学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

其中,他的升降汤医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张锡纯的升降汤医案及其应用。

升降汤是张锡纯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总结而成的一种方剂。

它主要用于治疗气血不足、脾胃虚弱等病症。

升降汤的组成药材包括黄耆、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等,这些药材具有补气养血、健脾益胃的功效。

升降汤的应用范围广泛,特别适用于体虚气短、面色苍白、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的患者。

例如,对于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的患者,升降汤可以通过补益脾胃,增强消化功能,改善食欲,提高营养吸收。

对于气血不足引起的面色苍白、乏力无力的患者,升降汤可以通过补充气血,增强体力,改善面色,提高整体健康状况。

在临床应用中,张锡纯的升降汤医案有着明确的用药规范和用药原则。

首先,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确定是否适合使用升降汤。

其次,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和病程长短,调整升降汤的剂量和疗程。

最后,结合其他辅助治疗方法,如针灸、推拿等,提高疗效。

升降汤的服用方法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般来说,升降汤应在饭后服用,以充分发挥补益脾胃的作用。

同时,患者在服用升降汤期间,应避免食用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张锡纯的升降汤医案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通过补益脾胃、增强气血,升降汤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整体健康水平。

然而,升降汤并非适用于所有病症,患者在使用前应咨询医生的建议,并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正确的用药。

总之,张锡纯的升降汤医案是中医药领域的重要疗法之一。

它通过补益脾胃、增强气血的方式,有效治疗气血不足、脾胃虚弱等病症。

然而,在使用升降汤时,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并结合其他辅助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疗效。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增加对张锡纯的升降汤医案的了解,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脾胃无力、总是肚胀?张锡纯一剂升降汤,打通肚子气机

脾胃无力、总是肚胀?张锡纯一剂升降汤,打通肚子气机

脾胃无力、总是肚胀?张锡纯一剂升降汤,打通肚子气机
在这里,和医生给大家推荐一个治理脾胃最好的方子——升降汤。

专治胃胀、专治肚子胀、专治吃了不消化。

大家知道治疗脾胃病的精华是什么吗?不是补,不是滋,而是——升降。

谁升谁降啊?脾升胃降。

治疗脾胃病时,只要仅仅抓住这四个字,疗效绝对差不了。

比你单纯地记住什么补脾、健脾强得多。

如何恢复脾胃的升清降浊呢?
那就用两队药:一队入脾升清,一队入胃降浊。

升降汤主要就是这两组药构成的。

升脾的一组有:党参、生黄芪、白术;
这其中党参善补益脏腑之气;尤其擅长补
脾肺元气,
而黄芪“补肺气,实皮毛……,既可补卫
表之气,又能升提中焦之气,善治脾肺虚弱。

白术“除湿益燥,和中益气”
三味药结合,共同补脾益气。

降胃的一组有:川厚朴、生鸡内金、生姜。

这其中:厚朴辛香,又善苦降,既能将脾
胃之气调理顺畅,又能搜刮脾胃痰滞,通过肠
道排出去。

鸡内金“宽中健脾,消食磨胃”
《滇南本草》,具有健脾消食之功用;生姜降
逆止呕,三味药组合共同降胃气。

但是除了升降以外,张锡纯又加了舒肝的陈皮、桂枝和川芎,以免肝气犯胃继续影响脾胃,最后又加了知母和白芍清热,来中和整个方子的热性。

那升降汤就是这样的以升脾降胃为主,还能照顾到疏肝的方子,大家学会了吗?。

张锡纯论喘证由脾胃生

张锡纯论喘证由脾胃生

张锡纯论喘证由脾胃生古今论喘者无不注重肺肾二脏,而近代名医张锡纯却独具慧眼,在其名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明确指出:“喘息一证当责之脾胃”,其立意之新颖,对后世启迪尤大,现就此观点予以探讨。

脾虚胃逆痰湿迫肺张氏谓:“痰郁肺窍则作喘,肾虚不纳气亦作喘。

是以论喘者恒责之肺肾二脏,未有责之脾胃者。

不知胃气以息息下行,有时不下行而转上逆,并迫肺气亦上逆即可作喘”。

说明脾病不能升清降浊,胃气逆而上行,挟迫肺气随之上逆而喘息作矣;脾病则运化失权,聚湿生痰,痰饮内蕴,气血失其常度,亦可上逆迫肺致喘。

此种喘息必兼有饮食减少、乏力、便溏、面黄肌瘦,脉弦或弱等一派脾胃虚弱征象。

治当健脾益胃、化痰定喘,其创制“滋培汤”(生山药、白术、广陈皮、牛蒡子、生杭白芍药、玄参、生代赭石、炙甘草)治虚劳喘逆咳嗽、饮食减少,重在补益中土,验之临床每获奇效。

而对中虚者,健脾尤重运脾,习用鸡内金,既能以脏补脏,又善化滞助运。

以白术、鸡内金等分蜜丸,名健脾化痰丸,治脾胃虚弱而生痰者。

脾冲气失和胃气逆肺张氏指出:“有时肾虚气化不摄,则上注其气于冲,则冲气又必上逆于胃,以冲上连胃也。

由是,冲气兼挟胃气上逆,并迫肺气亦上逆矣,此喘之所由来也”。

说明肾虚肝弱,以致纳气不利,冲气上干,挟胃气上逆迫肺而致喘。

这一观点正是对肾不纳气的具体解释与补充完善,并制定了“薯蓣纳气汤”,方中用地黄、山药以补肾,山萸肉、龙骨补肝即以敛肾,芍药、甘草酸苦化阴,合之柿霜之凉润多液;苏子、牛蒡子清痰降逆。

此外,张氏尚创制参赭镇气汤,重用潞党参、山茱萸、生代赭石,用以益气化痰、镇冲定喘。

并指出其与大气下陷之喘的鉴别在于:肾虚不纳气之喘,其剧者,必然息肩(肩膀处于放松状态);大气下陷之喘,纵呼吸有声,必不息肩而其肩下垂,是临证之识见。

脾湿胃郁饮渍肺窍其在书中写道:“心肺阳虚,致脾湿不运,胃郁不降,饮食不化精微,变为饮邪,停于胃口为满闷,溢于膈上为短气,渍满肺窍为喘促,滞腻咽喉为咳吐粘涎。

中医泰斗张锡纯的妙方:补气虚、补脾虚、还能通经络、通血脉

中医泰斗张锡纯的妙方:补气虚、补脾虚、还能通经络、通血脉

中医泰斗张锡纯的妙方:补气虚、补脾虚、还能通经络、通血脉

组成:野台参、生黄芪、怀山药干、知母、玄参、生龙骨、生牡蛎、丹参、三棱、莪术

那么这个方子到底能治疗什么病呢? 其实,这是一个补虚的方子,可以调理一切虚劳病。 张锡纯把这个方子命名为十全育真汤是有深意的,十全这个字一般不用,如果用了,那就说明这个方子真的很好,很全面。十全十美,很多人都追求这个完美的境界,比如乾隆皇帝自诩为十全老人,还有一个著名的中成药叫做十全大补丸,这都说明这些都是近乎完美的。 张锡纯把这个方子命名为十全育真汤,有两层意义,第一层就是这个方子由十味药组成,第二层是这个方子从多个角度来调理虚劳病,非常全面,非常有效,近乎完美,所以叫做十全育真汤。 那么这个方子到底从什么角度来补虚的呢? 首先,张锡纯从补气的角度来补虚,张锡纯发现很多虚劳病人都有气虚的症状,比如少气懒言,食少腹胀,动则喘息等。所以张锡纯在这里用了黄芪与野台参来补气。黄芪补气小伙伴们都知道了,野台参是啥子?就是野生的产于五台山的党参,其实就是现在的党参,当然现在只有普通的党参了,没有野生的党参了。 黄芪与党参合用,可以加强补气的效果。气足了还可以生血,气为血之帅。 黄芪偏温,用多了用久了可能会上火,张锡纯就用知母来牵制黄芪的温燥,黄芪补气,知母滋阴清热,有云行雨施的效果。黄芪补气,让肺气上升,知母滋阴润肺,让肺水下行,这就好比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降为雨。黄芪与知母搭配是张锡纯的独特经验,我们一定要学会这一点,尤其是喝黄芪就上火的人。 除了知母,张锡纯还用了玄参,玄参也可以清理虚热,效果与知母差不多,主要用来辅助知母的。玄参可以上行,把肺里面的虚火拽下来,同时玄参还可以滋阴,一边灭火一边加水。 这是从气虚的角度来补虚的,第二个角度张锡纯从脾胃的角度来补虚。任何虚劳病都要调理脾胃,这是张仲景的经验,也是张锡纯的经验。因为脾胃太重要了,处于五脏六腑中心的位置,任何一个脏腑病了都会拖累脾胃。如果脾胃瘫痪了,五脏六腑都得歇菜。 你看这个方子重点之一就是调理消瘦,怎么吃也不胖的,怎么吃也不胖的是脾胃运化出了问题,所以张锡纯这里用了怀山药来大补脾胃,用怀山药来恢复启动脾胃功能。脾胃好了,气血就足了,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喝进去的水要变成水谷精微,要化成气血,必须经过脾胃这道关卡。 这里重点说一下怀山药,怀山药,不是淮山药,是怀庆府的山药,也就是现在河南焦作的铁棍山药,只有这里的山药才有药性,菜市场的山药只能当做美食来吃吃,药性不大,要想调理虚劳病,必须要用道地药材。 怀山药,是任何虚劳病的克星,五劳七伤都可以用它,五脏六腑之虚都可以用它,很多人只把怀山药当做食物,张锡纯却把怀山药当做救命良药。张仲景也非常看重怀山药的补虚之力,著名的方子薯蓣丸就是通过补脾来调理虚劳病的。薯蓣,就是现在的山药。 把气补足了,把脾胃补了,调理虚劳病最重要的两个步骤就完成了。接下来要做什么呢?张锡纯没有再继续用补药,如果一味用补药会过则为灾,反而起到不好的效果。这时候高明的张锡纯开始收了,吃进去的补药要收得住才行,不然白吃了是不是?这边在吃补药,那边又在流失,又在漏精,怎么行呢? 于是张锡纯用了两味收藏的药,龙骨与牡蛎。这味药可以加强肾的藏精功能,肾主藏精,五脏六腑多余的精华都要藏在肾里,不到不得已的时候是不会拿出来的,是很宝贵的,是压箱底的东西。 龙骨与牡蛎是一对药,都是矿物质药,质地非常厚重,可以重镇可以安神,可以收敛,可以封藏。总之它们是一对可以把精华把精气牢牢守住的良药。要想吃补药尤其是吃补肾药不上火,龙骨牡蛎必须用上。张仲景也特别喜欢用龙骨牡蛎来补肾,张仲景很少直接用补肾的药,他就喜欢用龙骨牡蛎来收,来潜藏,来封住肾里面的精华,不泄为补。 龙骨牡蛎用上后,可以把虚火收住,把心神安住,龙骨主定,让你定力十足,牡蛎主静,让你心静如水,这样梦就少了,睡眠也就好了。 把精华收住后,接下来张锡纯就开始通了,通什么呢?通经络,通血脉。这一步虽然不是最主要的,但是不能缺少,因为张锡纯明白只要是虚劳病,无论是气虚还是血虚,最终会导致瘀血,因为一切不通的背后就是不荣。 所以张锡纯用了三味药来疏通经络,疏通血脉。用丹参来强心,扫清心血管里面的瘀血,加强心主血脉的功能,心脏好了,动力足了,周身的血脉都会通畅。同时丹参还可以解决瘀血导致的发热。丹参活血,三棱莪术紧跟其后,用来破血,把死血破掉,把瘀血化掉。 这就是张锡纯的十全育真汤,如果你被医院诊断为虚劳病,又查不出具体疾病,同时伴随着皮肤干燥,睡眠不好,出汗多,胃口不好,身体特别消瘦,整天有气无力,不想动,容易气喘吁吁,不妨试试张锡纯的十全育真汤,让你精气神满满。

治脾胃关键三法——张锡纯

治脾胃关键三法——张锡纯

治脾胃关键三法——张锡纯描述:女,1岁6个月。

杨医生你好:孩子17个月多。

12月26日晚上4点开始相继吃了松子仁15个,9个小馄饨(鸡肉、胡萝卜、西蓝花馅的),半碗馄饨汤(海带、虾米汤),一个小时后约30毫升苹果汁,一个猕猴桃的三分之二,2个樱桃,2勺西瓜,到晚上8点半睡觉时喝了250毫升的牛奶睡觉(平时喝200毫升),下半夜(27日凌晨)3点至5点吐了4次,27日早晨9点多起床后吃了饼干球(直径1.5厘米每个)中午11点30分喝了200毫升奶粉,中午12点多吐了,下午腹泻大小共4次,水状掺杂未消化的食物,整个白天喝水跟平时一样量。

下午到晚上睡觉一直给她喝了大米汤,半夜12点多开始发低烧,测量多次耳温最高38.7度。

28日白天喝了白米汤和白米粥,少吃多餐,下午2点30分腹泻一次,比27日腹泻4次的排泄物强些,形状如疙瘩汤,晚上7点给孩子用热水泡脚(儿童保健按摩泡脚的草药)晚上7点半后,孩子坐在婴儿椅子上哭闹要吃东西,突然双手攥拳眼睛上睁,脸色和嘴唇发紫,静止不动,当时把我吓坏,以为她被不明食物卡在嗓子,我用手指伸进她的嘴里向她嗓子眼里扣,孩子一直没有反应,我把孩子倒立倾斜头朝下趴在我的膝盖上,用我的膝盖盯着她的小肚子,她没有知觉,当时感觉她马上就要离我而去了,我们大声喊着她的名字,我的手指还在她的嘴里,妈妈把她攥紧的小手使劲展开按着虎口,姥爷按着人中穴,姥姥在她后背揉捏着,当时也不知道折腾了几分钟(至少1分钟多),孩子突然哭了,然后吐出了胃里的食物,我们赶紧下楼开车赶到了医院,医生给打了安定,化验血之后,医生说是病毒性胃肠感冒,开了点滴,(维生素B6)、(单磷酸阿糖腺苷)、(西咪替丁)、(氯化钾注射液),医生说不排除癫痫的可能让我们做了脑CT(CT正常),由于夜间无法做脑电图(24小时监控的那种),我们打完点滴已经是29号凌晨3点。

8点上班后我们又到医院挂专家号,专家看过之前做的CT和血液报告,医生给开了口服药(鞣酸蛋白酵母散)和(龙牡壮骨冲剂)并说从目前所发生的病症来看只是病毒性胃肠感冒,肠子里由于电解质紊乱造成的抽搐。

浅析张锡纯治疗脾胃病用药特点

浅析张锡纯治疗脾胃病用药特点

故善舒之”[5];张氏认为茵陈为青蒿之嫩苗,秉少阳初升之气, 又性凉,善于疏肝而泄肝热,如镇肝熄风汤方中用茵陈以疏肝 泄热;张氏认为桂枝一药具升降二性,为疏肝要药,仲景以桂 枝加桂汤治疗冲气上冲之奔豚气,可知桂枝降逆气的功效,桂 枝辛甘,辛属金,善治肝木之恣横,味甘则善和脾胃,恢复脾 升胃降;白芍酸苦,性凉,酸入肝,能滋阴柔肝,苦而性凉能 泄肝热,张氏一百余首自拟方中出现频次最高药物即为芍药 ; [6] 若肝火炽盛,则用龙胆草、青黛以清肝热,张氏云“(龙胆草) 其泄肝胆实热之力,数倍于芍药”,如镇逆汤治疗胆火上冲犯胃 之呕吐,以龙胆草、青黛、白芍配半夏、赭石,肝胆火清,冲 胃气降则呕止;川楝子又名金铃子,可疏肝行气泄热,书中云 “(川楝子)并治胃脘作痛,木能疏土也”[7],河间有金铃子散 治疗肝郁气滞之胁痛,即取其疏肝泄热之功,张氏立方金铃泻 肝汤,亦以川楝子为君,治疗肝火炽盛之证。
胃思想源于《黄帝内经》,兼容李杲“补脾阳”与叶桂“益胃阴”,汇集黄坤载、徐灵胎、陈修园等医家之长,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形成了 具有个人特色的用药特点。笔者试对其治疗脾胃病用药特点进行归纳总结。
关键词: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脾胃病;用药
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B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98.169
张氏重视脾胃功能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认为中焦脾胃是 气机升降的枢纽,尤其是对胃气不降提出了“冲胃气逆”的病 机认识。从冲脉论治脾胃病,重视胃-冲-肾轴,发前人所未发, 其用药颇有其个人特色,治疗脾胃病用药以降胃、镇冲、平肝 为主,辅以健脾、收涩。
1 重视降胃镇冲
张氏认为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胃气不降、冲脉气逆 是诸多脾胃病的核心病机,若胃气通降则诸症自安。降胃之药 中,张氏喜用半夏、竹茹、牛蒡子、瓜蒌仁等药。半夏为降胃 安冲之主药,“降阳明胃气之逆者,莫半夏若也” , [1] 如仲景治 疗呕吐创立大小半夏汤,若降胃气,无需因半夏性偏温燥而忌 用,可经配伍之后使用,如仲景之麦门冬汤即以半夏配麦冬治 疗气火上逆之肺痿,张氏临床中吐血属热一证亦使用半夏为主 药,取其降胃以收一时之功;竹茹性微凉,善降胃气,用于胃 气不降属热者,如寒降汤中以竹茹配半夏、代赭石等,以治热 盛吐衄;牛蒡子性寒滑利,主入肺与大肠经,肺气通降可助胃 气通降,大肠腑气下行则胃气亦可息息下行,如张氏吐衄方多 用牛蒡子配伍代赭石加强降逆之功,牛蒡子又可润肠通便,“牛 蒡子能通大便,自大便以泻寒火之凝结”[2];瓜蒌仁性寒滑利, 又善开胸散结化痰,如仲景小陷胸汤、瓜蒌薤白半夏汤中均用 之,张氏认为瓜蒌“但用其仁,开胸降胃之力较大,且善通大 便”[3]。镇冲之药中张氏善用各种矿物质药,如代赭石、赤石脂、 生龙骨、生牡蛎等,取其重镇之力以平冲降逆。张氏认为代赭 石降逆之功最强,为降冲镇冲之主药,对其最为推崇,认为其 降逆之功效远优于浙贝、瓜蒌、厚朴等药物,“而所用降胃之药 若半夏、苏子、蒌仁、竹茹、浓朴、枳实诸品,亦用之等于不 用也”[4],代赭石降逆气而不伤肠胃,张氏遵徐灵胎赭石不可煅 用之说,认为醋焠炮制后则药效减弱,生用则药效显著;张氏 认为赤石脂平冲降逆之功与代赭石类似,但赤石脂性偏收涩, 用于大便不实或兼泄痢者更为适宜;张氏喜用龙骨、牡蛎,多 为生用,若取其一时收涩之功则煅用,龙骨、牡蛎质沉而性降, 亦可平冲降逆。

浅谈张锡纯论治脾胃

浅谈张锡纯论治脾胃

浅谈张锡纯论治脾胃
王本起
【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
【年(卷),期】2008(27)2
【摘要】中医学史上论治脾胃的名人当属李东垣和叶天士。

李氏善补脾阳,用药多刚燥,叶氏善滋阴养胃,用药多柔润。

张锡纯则兼采二家之长融为一体,创造了很多凋补脾胃的益药良方。

如资生汤,资生通脉汤,扶中汤等。

方中刚柔并用,燥润兼施,扶脾阳,益胃阴,并行不悖,两擅其长,广泛应用多种疾病,本人在脾胃病的治疗过程中,则多用此方、此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总页数】1页(P70-70)
【作者】王本起
【作者单位】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0100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9
【相关文献】
1.张锡纯调治脾胃病谴药特色及论治思想
2.从张锡纯肝虚证论治脾胃病经验
3.浅谈名医张锡纯论治脾胃病思想及用药特色
4.张锡纯从脾胃论治肝病
5.张锡纯论治脾胃病用药特色浅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张锡纯论治脾胃 服务生命之美!——尚道堂 崇尚道德,悬壶济世!微信公众号:shangdaotangI 摘要:张锡纯论治脾胃,确有其独特的见解:脾阳与胃阴并重;升肝脾与降胆胃兼施;补肝气即是实脾胃;补养与开破结合,用药独特,而恰到好处。这些宝贵的经验都值得我们在临床上反复验证,在理论上认真研究,整理提髙。 张锡纯论治脾胃 张锡纯(1860~1933),河北盐山县人,近代具有革新精神的著名医学家。他不仅在传统中医学术上造诣很深,而且还能顺应科学发展潮流,博采当时西医学之长处,力图沟通中西两种医学体系,名曰“衷中参西”。他一生的学术经验,荟萃于《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是书立意新颍,见解独特,注重实践,讲求疗效。善用其方药者,效验异常,故能流传海内外,备受欢迎。今不揣谫陋,爰采书中有关论治脾胃之独特经验,作一简介,以期抛砖引玉。 扶脾阳,益胃阴,并行不悖 祖国医学史上论治脾胃之名家,当首推李东垣和叶天士。李氏善升补脾阳,用药多刚燥;叶氏善滋养胃阴,用药多柔润。张氏则兼采二家之长,融于一炉,创制了不少调补脾胃的有效方剂。如资生汤、资生通脉汤、扶中汤等。方中刚柔并用,燥润兼施,扶脾阳,益胃阴,并行不悖,两擅其长,广泛地应用于多种疾病。 为什么张氏治疗许多疾病都要从补养脾胃入手?为什么张氏在补养脾胃时总是扶脾阳与益胃阴同时并进?我的理解是,他治疗的许多疾病,如劳瘵、经闭、膈食、久泄等,都属于慢性虚弱性疾病,症候错综复杂,气、血、阴、阳都有亏损,单纯的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等补偏救弊方法是很难奏效的,惟有从调补脾胃,重建中气入手,方能缓缓见效。 《灵枢·终始》篇云:“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殆即此意。仲景治虚劳证阴阳两虚之用小建中汤,健运中气,平调阴阳,已肇其端矣。张氏曾解释,“人之脾胃属土……,故亦能资生一身。脾胃健壮,多能消化饮食,则全身自然健壮,何曾见有多饮多食,而病劳瘵者哉(引自河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下同)。”至于调补脾胃时必须扶脾阳与益胃阴同时并进者,盖因病至于斯,亦非单纯的脾阳虚或胃阴虚,而是或先损脾阳,阳损及阴;或先损胃阴,阴损及阳,呈现脾阳与胃阴俱虚的病状。故扶脾阳与益胃阴,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方法在临床上使用的机会很多,不失为治疗慢性虚弱性疾病和某些急性病恢复期的有效方法。 升肝脾,降胆胃,曲尽其妙 脾胃共处中焦,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脾气升,方能运化水谷精微以灌溉四旁;胃气降,方能受纳、腐熟水谷,传送糟粕于体外。张氏认为,脾升胃降,这不仅是脾胃本身功能正常的标志,而且是肝胆功能正常的标志。为了印证他的这一重要的学术思想,他引用黄坤载说:“肝气宜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下降,则胆火不降。” 他认为黄氏的这几句名言是对《内经》“厥阴不治,求之阳明”,和《金匮》“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最好的注语,并作了详尽的发挥:“欲治肝者,原当升脾降胃,培养中宫,俾中宫气化敦厚,以听肝木之自理。即有时少用理肝之药,亦不过为调理脾胃剂中辅佐之品。所以然者,五行之土原能包括金木水火四行;人之脾胃属土,其气化之敷布,亦能包括金木水火诸脏腑。所以脾气上行则肝气随之上升;胃气下行则胆火自随之下降也。”至于升肝脾、降胆胃之具体运用,约有四端: 1、升脾降胃 如治因肝气不舒,木郁克土,致脾胃之气不能升降,胸中满闷,常常短气之“培脾舒肝汤”,方中“白术、黄芪,为补脾胃之正药,同桂枝、柴胡,能助脾气之升,同陈皮、厚朴,能助胃气之降。清升浊降满闷自去,无事专理肝气,而肝气自理。”其治疗肝郁脾弱,胸胁胀满,不能饮食之“升降汤”,与本方大同小异。又如治疗气郁成臌胀,兼治脾胃虚而且郁,饮食不能运化的“鸡胵汤”,方中白术、柴胡助脾气之升,鸡内金、陈皮助胃气之降,一升一降,气自流通。若遇脾不升胃不降之证而兼肺胃津伤,或兼肝肾阴亏,不宜用升麻、柴胡、陈皮者,则以麦芽升脾(麦芽生用善升),桂枝升脾兼以降胃(气之当升者遇之则升,气之当降者遇之则降),又用花粉、玄参诸凉润药以调剂桂枝之温热,使药性归于和平,可以久服无弊。真是圆机活法,左右逢源! 2、升肝降胃 治肝气郁兼胃气不降:“肝主左而宜升,胃主右而宜降。……以生麦芽、茵陈(笔者按,张氏所用茵陈,实系青蒿)以升肝,生赭石、半夏、竹茹以降胃,即以安冲;用续断者,因其能补肝,可助肝气上升也;用生山药、二冬者,取其能润胃补胃,可助胃气下降也。”升肝之药,柴胡最效,然治肝不升胃不降之证,则不用柴胡,而以生麦芽代之。盖因柴胡不但升肝,且能提胃气上逆,“至生麦芽虽能升肝,实无妨胃气之下降,盖其萌芽发生之性,与肝木同气相求,能宣通肝气之郁结,使之开解而自然上升,非若柴胡之纯于升提也。”另一方面,若遇单纯胃气不降之证,于重用赭石及鸡内金、厚朴等降胃之药时,亦配用少量柴胡(3克以下)以升肝,因“但重用镇降之药,恐有妨于气化之自然,故少加柴胡以宣通之,所以还其气化之常也”。倘非阅历之深者,何能有此探微索隐之论! 3、胆胃同降 如治疗呕吐,因于胃气上逆,胆火上冲的“镇逆汤”,用青黛、龙胆草、生杭芍以清降胆火,用赭石、清半夏沉降胃气。同时仿左金丸之意,用吴萸3克以开达肝郁。笔者曾用此方治疗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之呕吐不止,颇有效验。 4、肝脾同升 张氏认为,脾居中焦,为水饮上达下输之枢机,枢机不旺,则不待上达而即下输,小便不禁之证生焉。“然水饮降下之路不一,《内经》又谓:“肝热病者,小便先黄”,又谓:“肝壅两胠满,卧则惊悸,不得小便。”且芍药为理肝之主药,而善利小便。由斯观之,是水饮又由胃入肝,而下达膀胱也。”故制“醒脾升陷汤”,治疗脾气虚极下陷,小便不禁。“方中用黄芪、白术、甘草以升补脾气,即用黄芪同寄生、续断以升补肝气,更用龙骨、牡蛎、萸肉、萆解以固涩小肠也。”笔者治此证,恒加用菟丝子30克,或将菟丝子炒熟轧细,用药汁送服,每次10克,奏效甚捷。 补肝气,实脾胃,独具匠心 补肝气,即可以实脾胃,这是张锡纯重要的学术思想。但“肝气”一词,传统上只作为病理概念使用,故鲜有言补肝气者。张氏对于补肝气则别有会心,且言之成理,容易使人信服:“肝属木而应春令,其气温而性喜条达,黄芪性温而升,以之补肝,原有同气相求之妙用。愚自临证以来,凡遇肝气虚弱,不能条达,一切补肝之药不效者,重用黄芪为主,而少佐理气之品,服之,复杯之顷,即见效验……是知谓肝虚无补法者,非见道之言也。”而补肝气,即可以实脾胃。“因五行之理,木能悔土,木亦能疏土也。曾治有饮食不能消化,服健脾暖胃之药百剂不效。诊其左关太弱,知系肝阳不振(笔者按,张氏有时将肝气与肝阳混称),投以黄芪一两,桂枝尖三钱,数剂而愈。又治黄疸,诊其左关特弱,重用黄芪煎汤,送服金匮黄疸门硝石矾石散而愈”。 张氏之反复强调补肝气以实脾胃这一个侧面,实有感于当时医界之流弊也。他不无激愤地批评道:“世俗医者,动曰平肝,故遇肝郁之证,多用开破肝气之药”,“不知人之元气,根基于肾,而萌芽于肝。凡物之萌芽,皆嫩脆易于伤损,肝既为元气萌芽之脏,而开破之若是,独不虑损伤元气之萌芽乎?”笔者认为,张氏的这种批评在今天仍未失去现实意义。 慎开破,善补养,用药独特 阳明胃气以息息下行为顺,若胃气一旦壅塞,必转而上逆,上为胀满,下为便结,治之者必投以开破气分之药。倘若选药不当,往往无效,甚至愈开破则愈壅塞,且元气受戕,变证丛生。是以张氏治此证尤其小心谨慎,谆谆告诫医者切勿滥用开破套药,如半夏、苏子、蒌仁、竹茹、厚朴、枳实等类,而喜重用赭石降胃镇冲,往往随手取效。并认为赭石药性平和,降胃而不损胃,非重用不能治大病。他亦不喜用消导套药,如炒三仙、莱菔子等,而喜用生鸡内金,认为生鸡内金降胃、消食、磨积、活血之力俱备,为消导药之最佳者。 他还认为,医界传统习用的理气破气药物,如香附、郁金、木香、青皮、陈皮等,常规处方用量很轻,或几分,或一至二钱,短时服之,难显其弊,久久服之,必暗耗人身之元气,必须引起警惕!而对于传统习惯认为比较猛峻的破气破血药物,如三棱、莪术、乳香、没药、?虫、水蛭等,却认为药性平和,恒喜用之。他的这些经验,需要进一步在临床实践中验证。 另一方面,他又善用补养药物治疗脾胃虚弱之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至少有两点是别具一格的: 第一,善于重用补养药。 如重用山药、白术、黄芪等。其中山药不仅味甘归脾,且色白入肺,液浓入肾。能滋胃阴又能利湿,能滑润又能收涩,性甚和平,非重用不能建功,多服常服,毫无流弊。张氏治热痢下重,亦敢放胆用之。白术善健脾胃,消痰水,止泄泻。因其质重,须重用方显良效。如张氏治一少年,咽喉常发干,饮水连连不能解渴,诊其脉微弱迟濡,当系脾胃寒湿,不能健运,以致气化不升也,投以四君子汤加干姜、桂枝尖,方中重用白术两许,一剂渴即止。又治一妇人行经下血不止,四诊合参,属脾胃虚甚,中焦不摄,下焦不固,于治下血方中加白术30克,鸡内金30克,服一剂血即止。 黄芪,前人谓其补脾肺两脏,张氏独具只眼,谓其补肝脾肺三脏,而升补肝脾之气,为其特长。凡遇肝虚脾弱,廉于饮食,不耐风寒、劳累之证,恒于健补脾胃方中,重用黄芪温升肝脾之气,收效颇捷(笔者按:《神农本草经》载黄芪主“小儿百病';叶天士注:'小儿稚阳也,稚阳为少阳,少阳生气条达,小儿何病之有?黄芪人少阳,补生生之元气,所以概主小儿百病也”。此虽未明言黄芪补肝气,却有弦外之音。故张氏之见解不无所本)。此外,张氏还喜重用芍药配甘草,即“芍甘汤”,认为酸甘化阴而能滋阴,酸甘化合,甲己化土,味近人参,大有益于脾胃。 第二,善将补养药与开破药合用。 如喜以参、芪、术与三棱、莪术并用,“大能开胃进食,又愚所屡试屡效者也。”治脾胃虚弱,不能饮食而生痰之证,用生白术、生鸡内金各60克,轧细焙熟蜜丸服。治痿废,遵“治痿独取阳明”之旨,拟“振颓汤”,方中以参、芪、术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