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洪古方新用治疗脾胃病验案3则

合集下载

腹针治疗脾胃病验案3则

腹针治疗脾胃病验案3则

腹针治疗脾胃病验案3则韩燕【摘要】@@【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年(卷),期】2012(044)012【总页数】2页(P62-63)【关键词】脾胃病;腹针疗法;验案【作者】韩燕【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305腹针疗法是通过刺激以神阙为中心的腹部穴位调节脏腑失衡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新型针刺方法,已广泛运用于多种慢性疾病的治疗,其临床疗效已逐步得到肯定。

腹针疗法以“整体观念、辨证施治”为特色而有别于许多已知的微针系统,治疗疾病时注重宏观调节,以调整脏腑功能的失衡为主要特点。

笔者多年来应用腹针疗法治疗脾胃疾病,临床疗效较满意,现举隅如下。

陈某,女,46岁。

2008年5月l2日初诊。

上腹部反复隐痛伴胀满6年余,经西医及中药治疗效果不佳而就诊。

症见上腹部隐痛、胀满,时有嗳气泛酸,食欲不佳,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涩。

胃镜检查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HP(-)。

病理检查显示:胃黏膜腺体重度萎缩,伴轻度肠化生,轻度不典型增生。

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断:胃脘痛(中虚气滞兼痰瘀)。

治以健脾益气,行气止痛,佐活血化痰为法。

处方: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双侧),大横(左)。

进针方法:选用0.20mm×40mm的一次性管针,按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左)、天枢(右)、大横(左)顺序进针,其中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深刺,天枢(左)、天枢(右)、大横(左)中刺,留针30min,每2日1次。

治疗10次后上腹部隐痛、胀满明显缓解,泛酸嗳气减少,食欲明显转好。

守上方继续治疗10次,诸症消失,面色红润,精神佳。

复查电子胃镜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HP(-)。

病理检查显示:符合慢性浅表性胃炎改变。

按: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胃痛”范畴。

其主要病因病机为饮食失调、劳倦过度或先天禀赋不足造成脾胃亏虚,导致气滞、血瘀、湿热、痰浊蕴结中焦,治疗以健脾补中、疏肝理气、祛湿化痰、理气血为大法。

香砂六君子汤合平胃散治疗胃痛验案

香砂六君子汤合平胃散治疗胃痛验案

香砂六君子汤合平胃散治疗胃痛验案笔者工作在矿山,井下气候干燥寒冷,因此易患脾胃病,且大多偏虚偏寒,饮食减少舌苔白腻,脉沉细,采用香砂六君子汤合平胃药治疗。

例一:患者男,32岁,2005年8月5日就诊,胃脘部腹痛不适一年余,百述腕腹胀痛,嗳气反酸,饮食量减少,食生冷食物后腹部胀痛明显加重,同时伴有轻度恶心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曾做胃镜检查,胃黏膜结构正常,无异常变化,曾服西药吗丁啉10mg tid 雷尼替丁胶丰150mg bid 胃脘部仍腹痛不适,逐拟香砂六君子汤和平胃散加减。

处方:当归15克、白术15克、苍苓10克、木香9克,砂仁9克、苍术10克、厚朴9克、陈皮9克、半夏10、良姜10、香附9克、甘草6克水煎服5剂后,患者自述腕服明显减轻,饮食亦增加,嗳气反酸好转,在上方基础上给予生三仙各10克,继服5剂病痛消失。

例二:患者男,48岁,2005年9月10日就诊,自述胃部不适5年余,隐痛绵绵不温,倦怠无力,大便稀薄,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脉软弱无力,证属于脾胃虚寒凝气滞,治以温中健脾益气活血。

处方:当归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木香9克、砂仁6克、陈皮9克、半夏9克、苍术10克、厚朴10克,蒲黄10克、五买脂10克、甘草6克水煎3剂后腹部疼痛减轻,饮食增加,仍不敢食生冷之物,继在前方上加良姜10克、香附9克服5剂后上述症状明显好转,三诊在原方上去陈皮半夏9克加生三仙各15克,5剂后症状消失。

讨论:胃痛的诊断治疗以观气和胃为大法,旨在疏通气机通而痛止,即所谓的“通则不痛”,然在使用理气和胃之法时,必须根据不同的症状,采取相应的治法,如实证者,应区别寒凝、气滞、胃热、血瘀分别给予散寒止痛,疏肝解郁,清泄肝胃通络化瘀治法,临症者当辨虚寒与阴虚分别给予温胃健中或滋阴养胃。

八公山孔集陆彬2012年2月。

脾胃湿热证验案举隅脾胃湿热的病因病机

脾胃湿热证验案举隅脾胃湿热的病因病机

脾胃湿热证验案举隅脾胃湿热的病因病机脾胃湿热是临床常见的脾胃实证。

它是“脾湿脏”与“胃燥腑”相济共营烂谷、运化、升清、降浊的生理功能失调,导致“脾湿与胃热交蒸”的病理变化。

随着地球气候的转暖、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和药物的滥用,本病证已呈上升趋势,不仅东南之地罹患者众,西北之域也渐增多。

它可出现于各个系统的许多疾病,而与消化系统疾病密切相关;不少难治性、恶性的疾病也多有呈现。

治疗难于速愈,且易反复。

笔者带领团队,开展了脾胃湿热理论及其相关疾病治疗的研究,从临床和文献入手,用传统和现代的科学方法,组织协作、学术讨论等,创新了认识和治疗,获得全国和省的科技奖,推动了脾胃学说的进步。

脾胃湿热理论的形成萌芽于秦汉时期《黄帝内经·素问》中指出“脾”与“湿”的关系;并论有“湿热”的一些症状、病机和治法、药物。

如《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六元正纪大论》:“湿热相薄……民病黄瘅而为浮肿”;《生气通天论》:“湿热不攘,大筋缛短,小筋驰长,缛短为拘,驰长为痿”。

《刺疟论》:“湿热相搏,则怫热痞膈,小便不利而水肿也”,且述“湿热下行则肠鸣,上蒸则汗出也”;《至真要大论》:“湿淫于内……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素问·奇病论》中论及“脾瘅”时所述“治之以兰”等。

而后《难经》有“湿温”病名。

《伤寒杂病论》有“脾色必黄,瘀热以行”;“阳明病……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等。

奠基于唐宋时期此时期的医书中明确提出“脾胃湿热”一词,并简述了一些病因、病机和治法、方药。

《银海精微》载的连翘药中“解脾胃湿热”。

《外台秘要》中指出,黄疸是“热气郁蒸”;《太平惠民合剂局方》云:“脾胃受湿,瘀热在里,或醉饱房劳,湿热相搏,致生疸病”;《伤寒总病论》云:“病人尝伤于湿,因而中日曷,湿热相搏,则发湿温……不可发汗”;《类证活人书》曰“湿温”,“白虎苍术汤主之”;《仁斋直指方论》认为“湿而生热”;“湿瘀热则发黄”,“治法纲领大要,疏导湿热于大小便之中”等。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4则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4则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4则
章浩军;范文东;林麟
【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
【年(卷),期】2011(43)12
【摘要】@@ 经方用药多力专效强,笔者近三十年用之常能立竿见影而获佳效,尤其是在脾胃病的运用方面颇有心得,现举验案4 则,以示之.rn1 麻黄汤合理中汤治下利rn李某,男,45 岁.2009 年6 月7 日初诊.
【总页数】2页(P53-54)
【作者】章浩军;范文东;林麟
【作者单位】龙岩市中医院,福建龙岩364000;龙岩市中医院,福建龙岩364000;龙岩市中医院,福建龙岩36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305
【相关文献】
1.辨方证用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3则
2.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三则
3.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4则
4.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举隅
5.经方三步辨证法治疗脾胃病验案举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自拟胃痛1号方治疗胃痛验案三则

自拟胃痛1号方治疗胃痛验案三则

自拟胃痛1号方治疗胃痛验案三则自拟胃痛1号方治疗胃痛验案三则skd1000首先说明,本文是我今天偶然看到的,感觉不错,特转过来与大家分享。

给分不给分无所谓,只愿大家能学到点东西。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

包括西医的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胃神经官能症等。

笔者常用自拟胃痛Ⅰ号方,在活血化瘀基础上辨证治疗寒热虚实不同类型的胃痛。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组成:丹参、郁金各12克,玄胡、川芎各6克,红花3克。

郁金活血止血,玄胡、川芎祛瘀止痛,红花活血祛瘀。

全方活血化瘀功效集中而有力。

在辨证基础上随证加味:寒凝气滞加用良附丸温胃散寒,行气和胃;饮食积滞加用保和丸消导行滞;肝郁气滞加用柴胡疏肝饮疏肝理气;脾胃虚寒加用黄芪建中汤温阳益气建中;脾胃阴虚加用益胃汤益阴养胃。

现举验案如下。

病例一:朱××,女,45岁,教师。

1993年7月14日初诊。

胃脘疼痛二月余,夜间常痛醒,伴嗳气泛酸,胸胁满闷,纳呆口干,舌偏红,苔薄白根黄腻,脉细滑。

患者三月前丧偶,悲切缠绵。

因丈夫死于胃癌,自己中脘疼痛,惧怕有复。

7月11日纤维胃镜检查,揭示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证属瘀血阻滞,肝郁气滞,湿蕴化热。

药用胃痛Ⅰ号方加味:丹参、郁金各12克,玄胡、川芎各6克,红花3克,柴胡、制香附、佩兰各12克,黄芩、浙贝各15克,法夏6克。

服药五剂后胃脘疼痛显减,夜间痛醒现象已消失,其他症状也减。

原方随证出入,服药25剂后,胃痛症状消失,诸恙皆平。

后改服成药丹参片、逍遥丸一个月,并在心理上予以开导劝慰。

8月21日作纤维胃镜复查:十二指肠溃疡病灶消失。

随访一年,胃痛病证未见复发。

按:此患者起病较急,病史较短,因悲切情绪因素而致应激性十二指肠溃疡。

按照常规辨证,证属肝郁气滞一般仅使用疏肝理气药,但在动用胃痛Ⅰ号方活血祛瘀配合疏肝理气,化湿清热等药后胃部血瘀气滞病理变化得到消除,因而溃疡及时得到修复,胃痛病证较快痊愈。

蒋健以芍药甘草汤为主古方新用治疗脾胃病

蒋健以芍药甘草汤为主古方新用治疗脾胃病

蒋健以芍药甘草汤为主古方新用治疗脾胃病崔晨;耿琦;蒋健【摘要】从以芍药甘草汤为主治疗食管裂孔疝、胃黏膜脱垂症、肠鸣、反胃、帕金森病流涎案等脾胃病的临床验案出发,探讨基于现代医学疾病发病机制、基于现代药理研究成果的辨病论治思维模式和方法的临床可行性.指出辨病论治是对辨证论治的补充;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有助于提高疗效.%By listing proven cases,in which Shaoyao Gancao Decoction was applied to treat 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s such as esophageal hiatus hernia,stomach mucous membrane prolapse,borborygmus,regurgitation and salivating of Parkinson's disease,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clinical feasibility of treatment based on disease differentiation based on modern medicine pathological mechanism and modern pharmacological results.And this paper also pointed out that treatment on disease differentiation was a supplement to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and the combination could improve the clinical efficacy.【期刊名称】《世界中医药》【年(卷),期】2017(012)011【总页数】4页(P2727-2730)【关键词】芍药甘草汤;脾胃病;临床验案;古方今用;辨病论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作者】崔晨;耿琦;蒋健【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2012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9.5;R259芍药甘草汤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治伤寒脚挛急:“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微恶寒,脚挛急……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古方新用养玉颜

古方新用养玉颜

古方新用养玉颜
若水
【期刊名称】《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
【年(卷),期】2009(000)012
【摘要】@@ 周末,闲来无事,读到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忆起早几天硬笔书法之王庞中华老师与我们谈起,他从<琵琶行>里悟出手风琴的指法,编成曲应用于快乐立体教学法,让他的硬笔书法十数年间就风靡整个华人世界.不由联想,杨贵妃用的什么方法能够使"六宫粉黛无颜色"呢?除了天生丽质,还有什么独特的美容秘方呢?我先生在一旁笑笑支招,问问芸芸不就知道了吗?【总页数】2页(P44-45)
【作者】若水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大柴胡汤古方新用举隅 [J], 陈谦峰;谢斌
2.蒋健以芍药甘草汤为主古方新用治疗脾胃病 [J], 崔晨;耿琦;蒋健
3.沈洪古方新用治疗脾胃病验案3则 [J], 丁旭
4.许润三教授古方新用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J], 杨舫
5.《验方新编》四神煎的古方新用 [J], 艾小双;童中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甘温补脾、甘寒养胃治疗脾胃病的秘方验方名方

甘温补脾、甘寒养胃治疗脾胃病的秘方验方名方

甘温补脾、甘寒养胃治疗脾胃病的秘方验方名方
甘温补脾、甘寒养胃治疗脾胃病的秘方验方名方
甘温补脾法:泡参30g、茯苓15g、干姜6g、藿香12g、砂仁6g (研末,冲服)、苍术9g、厚朴9g、淫羊灌30g、炒山楂15g、炒建曲12g。

功效:温补脾胃,温养肾气。

主治:脾胃阳虚,肾气不足,腹胀冷痛,纳少化迟,肠鸣泄泻,四肢不温,背冷形寒,舌淡苔白,脉缓或迟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甘寒养胃法:组成:北沙参30g、麦冬15g、石斛15g、白蔻6g (研末,冲服)、厚朴9g、荷叶10g、知母15g、山楂15g。

功效:甘寒养胃,清热生津。

主治:胃阴不足或气阴两虚,虚嘈烦渴,不饥不纳,舌红少苔少津,脉细数乏力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而藏神,心得血养,则神专所用,心血不足则神无所倚。

脾主中州,性静藏意,在志为思,脾伤则精微不化,无以奉心。

故治以养心安神,健脾益气,以经验方“养心益智汤”治疗。

本方为益气聪明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而成。

益气聪明汤出自《东垣试效方》,具有补中气、升清阳、散风热之效。

黄芪、人参、炙甘草补中益气为君;益智仁、葛根、升麻、石菖蒲、炙远志等升阳益智开窍为臣,佐以蔓荆子清利头目,赤芍平肝敛阴。

配合甘麦大枣汤养心安神,和中缓急。

全方共图补心脾、养心神、益智醒脑之效。

本例患儿初诊时有痰热夹杂,故方中佐入半夏、黄连清化痰热,待痰热已化,即加入葛根、升麻升发清阳。

随症加减用药,如见多汗、盗汗加煅牡蛎、煅龙骨、糯稻根;兼有睡眠不安加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兼有厌食加炒谷麦芽、鸡内金;情绪烦躁加黄连、半夏;舌苔厚腻加厚朴、陈皮。

通过3个月的调治,中气得到补益,清阳得以上升,精神振作,身强体健,耳聪目明。

王师认为,心肝火旺、痰热上扰型为本病的初期的表现,用泻心宁神汤治疗常能痰浊蠲、窍道通而风阳平。

第二阶段则根据痰化火平后之舌质舌苔、脉象等表现,常见心脾气虚、肝肾阴亏或阳弱肾元不足,分别选用孔氏枕中丹、杞菊地黄汤、益气聪明汤、甘麦大枣汤、归脾汤等为主方,益气滋肾、养血填精,达到养心健脑宁神,促进智能发育之效。

第三阶段症减病情向愈,惟智质尚弱,记忆力差,继予河车大造丸或龟鹿二仙胶,酌加健脾益气之品,脾肾双调,滋补元神,使髓海充盈,智能日进。

王师在治疗中常用的药物组合有:半夏配黄连、黄芩,即半夏泻心汤之意,清热祛痰,对痰热夹湿之证最为合适;生地黄配百合,即百合地黄汤,阴复热清,百脉调和,气阴相成;龙齿配竹叶,镇惊安神除烦热;石菖蒲配炙远志,能运其神机而开窍醒脑益智,在各阶段均可使用。

第一作者:丁惠玲(1966—),女,医学硕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儿童多动症的诊疗。

dinghuiling 11@修回日期:2018-07-07编辑:吴 宁沈洪教授是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科主任中医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致力于消化系统疾病临床研究30余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沈教授深谙中医经典,擅用古方疗今病,疗效显著。

笔者跟师随诊,受益良多,现将沈师运用古方治疗消化科疾病验案3则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 六味地黄丸化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胡某,男,50岁。

2017年9月21日初诊。

患者半年来反酸间作,饮酒后加重,胸骨后堵塞感,无嗳气,无腹胀腹痛,时有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纳谷不香,二便尚调,夜寐欠安。

舌质红、边有齿印、苔薄白腻,脉细小弦。

其间服质子泵抑制剂(PPI)症状好转,停药反复。

既往有长期饮酒史,有食道癌家族史。

2017年9月14日胃镜示:反流性食管炎(B 级),食管多发黏膜病变,慢性胃炎伴糜烂增生;病理:(胃窦)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食管)黏膜组织慢性炎伴鳞状上皮增生。

辨证属肾阴不足,肝郁脾虚,气郁痰阻。

治当滋肾养阴,疏肝健脾,化痰降逆。

拟六味地黄丸化裁。

处方:熟地黄15g,炙山茱萸12g,淮山药15g,牡丹皮10g,茯苓15g,泽泻6g,炒薏苡仁30g,炒白术10g,广郁金10g,浙贝母10g,南沙参15g,瓦楞子30g,白及沈洪古方新用治疗脾胃病验案 3 则丁 旭(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29)指导:沈 洪关键词 六味地黄丸;血府逐瘀汤;开噤散;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萎缩性胃炎;名医经验;验案中图分类号 R 256.309.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397X (2019)01-0055-03doi :10.3969/j.issn.1672-397X.2019.01.0206g,石见穿15g,白花蛇舌草30g。

常法煎服,嘱戒酒,奥美拉唑按需治疗。

2017年10月5日二诊:药后反酸减轻,仍有胸骨后堵塞感,咽部不适。

舌红、有裂纹、苔薄白,脉细。

原方加急性子6g、太子参15g,续服2周。

2017年10月19日三诊:偶有反酸,胸骨后堵塞感减轻,腰酸不显,咽部无不适,仍易疲倦乏力,食欲好转,二便尚调,夜寐欠安。

舌脉同前。

二诊方去泽泻、急性子,加炙黄芪15g、茯神15g。

14剂煎服。

2017年11月9日四诊:药后反酸不显,诸症皆平。

嘱患者饮食有节,调摄情志。

按:胃食管反流病属中医学“吐酸”“吞酸”“嘈杂”等范畴。

沈师认为该病病机总分虚实两端。

实者以肝气郁滞、火热蕴结胃腑为主,虚者以脾胃气虚或阴虚多见,病程中可兼夹痰浊、湿阻、血瘀等。

治疗上以“通降”或“通补”为治疗大法,制酸是获效关键。

本病阴虚证以胃阴虚多见,然而肾阴虚亦不可忽视,临床辨证属肾阴亏虚者,以本方化裁治疗,疗效显著。

本案患者年已半百,《内经》有云:“年过四十阴气自半”,加之素喜饮酒,致湿热内蕴,耗伤肺胃阴液,日久及肾,肾阴虚馁,故见神疲乏力,腰膝酸软;水不涵木,木旺乘土,胃失和降,故而反酸;湿热胶着,炼液为痰,痰气交阻于咽喉食道,故见咽喉、胸骨后堵塞感。

结合舌脉,四诊合参,辨证为“肾阴不足,肝郁脾虚,气郁痰阻”,拟六味地黄丸合启膈散化裁治疗。

方中以熟地黄滋阴补肾,伍泽泻利湿而泄肾浊;淮山药补肺脾肾,益气养阴,辅茯苓助运而防中满;山茱萸补益肝肾,涩精秘气,伍丹皮泄虚热而制温涩。

因患者伴胸骨后堵塞感,故合“启膈散”加减,启膈散原治“噎膈”,临床但凡有吞咽不畅、胸骨后作堵等症状者,沈师即酌情加减运用。

方中炒薏苡仁、炒白术健脾化湿。

患者内镜下食管黏膜伴有糜烂,予瓦楞子与白及配伍制酸护膜。

患者病程较久,湿热痰瘀胶固,予石见穿清热解毒、化瘀散结,联合白花蛇舌草预防食道癌及胃癌。

二诊时观其舌红有裂纹,提示阴伤之象,加太子参益气生津,患者仍有胸骨后堵塞感,伴咽部不适,加急性子消痞散积。

三诊时患者反酸、胸骨后堵塞等症明显好转,去急性子,因其有小毒,只短期用于吞咽不利者;去泽泻,防其久用致水电解质失衡或增加肾功能不全患者肾毒性[1],加炙黄芪益气健脾,茯神养心安神。

审证无差,辨证准确,用药精当,故四诊时患者诸恙悉除,嘱其饮食生活调护,以防病情反复。

沈师指出,历年胃食管反流病中医共识意见中并未列入“阴虚证”这一证型,然而临证所遇中老年患者中,该证型并不少见,若以常规思路抑肝扶脾,泄肝和胃治之,则疗效不显。

本案例列举目的,一为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诊疗提供新思路,二来扩大了六味地黄丸的临床应用范围,该方除治疗高血压病、糖尿病、围绝经期综合征、口腔溃疡、失眠等疾病外[2],亦可应用于胃食管反流病。

2 血府逐瘀汤化裁治疗胸骨后疼痛郑某,女,65岁。

2018年3月26日初诊。

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骨后、上腹部疼痛,连及后背,时有胸闷、反酸、嗳气、上腹部烧灼感,口干口苦,服奥美拉唑后症状缓解,现因症状加重就诊,食欲欠振,二便调,夜寐欠安。

唇舌紫暗,边有齿印,苔薄白腻,舌下脉络迂曲,脉右关滑,左脉细涩。

平素情绪烦躁易怒。

既往乙肝小三阳病史,肝功能正常;10余年前行子宫切除手术。

2018年3月22日本院胃镜示:食管炎伴增生,慢性胃炎;病理:轻度萎缩性胃炎伴肠化。

2018年3月12日本院腹部B超示:轻度脂肪肝,胆囊壁毛糙;心电图(-)。

诊断:(1)慢性萎缩性胃炎;(2)胃食管反流病。

辨证属气滞血瘀,肝郁脾虚。

治以活血化瘀,疏肝健脾。

拟血府逐瘀汤化裁。

处方:炒当归6g,生地黄15g,桃仁10g,红花6g,枳壳10g,川芎10g,赤芍10g,牛膝10g,桔梗6g,柴胡6g,广郁金10g,枇杷叶15g,炒薏苡仁30g,佛手10g,瓜蒌皮15g,丹参15g,砂仁3g,炙甘草3g。

7剂。

水煎温服,每日2次。

1周后复诊:胸骨后及上腹部疼痛明显缓解,烧灼感减轻,余症同前。

效不更方,守方续服14剂,嘱患者调畅情志。

1月后随访,患者胸骨后、上腹部疼痛不显,嘱饮食调养。

按:本案患者平素情绪急躁易怒,逆肝条达之性,“肝体柔而刚,直而升,以应乎春,其用条达而不可郁,其气偏急而激暴易怒,故其为病也,多逆。

”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气血运行不畅,积郁于胃脘、胸胁,证见胸骨后、上腹部疼痛;《金匮玉函经二注》曰:“肝主疏泄,言其用也。

倘郁抑不舒,势必下乘中土,土必弱而时满,气必结而不开。

”肝气郁久化热,灼伤津液,木胜乘土,横逆犯胃,出现反酸、嗳气、口干口苦等症;沈师认为脾胃虚弱贯穿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病程始终,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而见舌边有齿印,苔薄白腻;病程既久,由气及血,故见唇舌紫暗,舌下脉络迂曲,脉细涩。

综上所述,辨证以气滞血瘀为主,方选血府逐瘀汤化裁。

方中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活血祛瘀,配伍当归、生地黄活血养血,使祛瘀与养血同施,活血而无耗血之虞;柴胡、枳壳疏肝行气;桔梗载药上行,使药力达胸中血府,牛膝引瘀血下行,二者一升一降,使一身气机通畅,气血调和。

郁金辛散苦降,入肝肺二经,解气郁,散血瘀,与枇杷叶配伍,疏肝和胃降逆,为症见嗳气时的常用药对;丹参与砂仁配伍,取“丹参饮”之意,共奏化瘀行气止痛之功。

因CAG病机之本为脾胃虚弱,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时更兼有多种病理因素,本案除血瘀外,尚有气滞、湿阻,故以佛手疏肝理气,瓜蒌皮宽胸顺气,炒薏苡仁健脾化湿。

血府逐瘀汤出自清·王清任《医林改错》,原书中记载本方治疗头痛、胸痛、胸部任物、胸任重物、天亮出汗、食自胸右下、灯笼病、瞀闷、急躁、夜睡多梦、呃逆、饮水即呛、不眠、小儿夜啼叫、心跳心忙、夜不安、俗言肝气病、干呕、晚发一阵热等诸多证目[3]。

后世应用此方大多属血府逐瘀汤所属条目之列,运用于心脑血管及精神系统方面疾病多见,也有少量病案记载用于治疗脱发、黄褐斑、阳痿等病[4]。

书中“食管”言“胃管”,属胃所主,“隔膜以上,心肺咽喉,左右气门,其余之物皆在隔膜以下”,并未将其归属于血府范围之内。

沈师认为,胸骨后疼痛较剧,排除心血管病变后,辨证属气滞血瘀者,不必拘泥于胸中血府,可随证施治。

3 开噤散化裁治疗食欲不振朱某,女,45岁。

2017年2月27日初诊。

患者因“食欲不振1年”就诊,1年前因饮食不洁后出现食欲不振,恶心欲吐,早饱,伴反酸嗳气,口干,肠鸣,腹泻与便秘交替,目前以腹泻为主,夜寐欠安。

近1年体重下降2kg。

舌质暗红、边有齿印、苔薄黄腻,脉细滑。

2017年2月27日本院胃镜示:慢性胃炎,Hp(-)。

病理尚未回示。

1年前胃镜示慢性胃炎伴增生糜烂,Hp(+);病理:轻中度CAG伴肠化,Hp(+++),已行Hp根除治疗。

曾查粪常规未见明显异常。

辨证属脾虚湿热。

治以清热化湿,降逆和中,健脾行气。

拟开噤散化裁。

处方:黄连2g,丹参15g,石菖蒲6g,石莲子15g,炒冬瓜子15g,茯苓15g,陈皮10g,炒白术10g,炒薏苡仁30g,炒枳壳10g,石斛15g,六神曲15g,炒稻芽20g,炒麦芽20g,仙鹤草15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