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胃气不降病例

合集下载

中医医案——胃痛呃逆

中医医案——胃痛呃逆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和胃导滞法治愈胃痛呃逆病案:邵某,男,63岁。

初诊:1952年7月11日。

主诉及病史:食物入胃不化,呃逆时作,滞而作痛,入腹之后,其痛更剧。

辨证:此乃肝脾不和,气食两滞为患,业经月余。

治法:亟当和化,勿使成为膈证。

处方:空沙参12g 焦冬术10g 炒枳壳10g 连水炒川朴3g 黄郁金10g 制乳没各10g 沉香曲10g 生熟稻芽各10g 佛手片10g焦鸡金10g 白蔻仁10g 甘草梢6g 鲜荷梗1尺生荸荠3枚(捣)二诊:7月13日。

腹痛已愈,惟尚作呃逆,咽物下胃尚微作痛。

肝胃未和,当依法再进。

处方:南沙参12g 五味槟榔10g 郁金10g 炒枳壳10g 焦鸡金10g 佛手片10g 蔻仁6g 六神曲10g 炒稻芽10g 土炒杭芍10g甘草3g 鲜荷梗1尺三诊:7月18日。

据述服药尚安,惟不能平睡,睡下则胃部发梗而气不通。

气食两滞,均尚未化,当依法再进。

处方:空沙参12g 姜川朴3g 六神曲10g 山楂炭10g 五味槟1榔10g 盐砂仁6g 青木香6g 炒稻芽10g 黄郁金6g 霍香梗6g 焦鸡金10g 佛手片10g 鲜荷梗1尺四诊:7月22日。

药后病已轻,因劳乏忽又反复,胃部作梗而更痛。

仍当从本治。

处方:空沙参10g 苦桔梗10g 沉香曲10g 真郁金10g 广木香6g 盐砂仁6g 川牛膝10g 蔻仁3g 花槟榔10g 首乌藤12g 炒稻芽10g 甘草梢3g 鲜荷梗1尺五诊:8月1日。

食物入胃,仍上泛作吐,腹痛不减,入夜睡后更甚。

肝脾不和,故时发时止,仍当从本治。

处方:南沙参12g 连水炒川朴3g 六神曲10g 焦鸡金10g 佛手片10g 生熟稻芽各10g 川黄连木香各1.5g 制乳没各6g 盐砂仁6g 五味槟榔10g 赤芍药10g 生荷梗1尺灵磁石12g(先煎)六诊:8月4日。

各病皆轻,惟胃钝不开,宿滞不化,食物下咽,往往停蓄脘间,作胀且痛。

浅析张锡纯治疗胃气不降的用药规律

浅析张锡纯治疗胃气不降的用药规律
种 病证 。 张 氏认 为 , 导 致 胃气不 降的原 因主要 有两方 面 : 其一 , 肝气 上逆 导致 胃气 上逆 。其形 成 的机 理是 : 肝 本 为刚 脏 , 其 特 性是 主升 、 主动 , 所 以肝 气容 易亢 盛 。《 内 经》 称“ 怒 则气 上 ” , 发 怒很 容 易导 致肝 气 上逆 。肝主 疏 泄, 本克脾 胃, 现在 肝气 上 逆 , 导 致 脾 胃升 降 失 常 , 迫
能引 胃气下 行 ; ( 2 ) 能 引 胃气直达 肠 中 以通 大便 ; ( 3 ) 其 重坠之 力 , 兼能 镇安 冲气使 不上 冲 ; ( 4 ) 镇 肝木 之横 恣 , 使 其不 上 干 ; ( 5 )能 引浮 越之相 火下 行而 治胸 膈烦 热 , 头 目眩晕 ; ( 6 ) 性 凉 开破 , 引火下 行 , 而不 伤气 分 。用法
现对其 治疗 胃气不 降的用药规律 作一肤浅论 述 。
1 胃气 不 降的 形成机 理
张氏认 为 , “ 阳 明 胃气 以下行 为顺 。为其 息息 下行
也 … …传送 所化饮 食 达于小 肠 , 以化乳 糜 , 更传 送 所余 渣滓 , 达于大 肠 , 出为 大便 ” _ 1 ] 。胃气 是人 体 消化功 能 的 体现 , 体 现在 脾 胃的升 降上 。正 常生 理情 况下 , 脾升 胃 降既是 中焦 运化保 证食 物 消化 、 吸收 的主 宰 , 又是 调节 全 身气 机之 枢纽 。 胃气不 降不 仅 消化异 常 。 还可伴 见 多
胃气 上逆 。
2 胃气 上 逆 的 临 床 特 征
“ 弦为 肝脉 , 弦而 且长 为 冲脉 。 弦长 之脉 见于 右部 , 尤按 之颇 实 , 此 又为 胃气 上逆之 脉 ” 。认 为是肝 、 胃、 冲三经 之气 化 皆有 升无 降之 象 。治疗 上 以泻肝 、 降 胃、 镇 冲 同 用, 以生代 赭石 为 主 , 加 白芍平 肝 , 怀 牛膝 降肝 , 柏 子 仁

升清降浊理气和胃治疗胃脘胀痛(医案)

升清降浊理气和胃治疗胃脘胀痛(医案)

升清降浊理气和胃治疗胃脘胀痛(医案)十二指肠球炎并糜烂所致胃脘胀痛,乃中焦不运升降失调,治以升清降浊、降逆和胃。

唐某,男, 26岁。

医案编号: 040Q140。

初诊:2009年6月1日。

胃脘胀痛3天余。

因感冒发热咳嗽,服用感冒通,每次1片, 日3次。

服药3天后,纳呆恶心,胃脘胀痛,胸膈不舒,咳嗽痰黏,空腹灼热似饥,纳则恶心欲吐,嗳气频,少有反酸,大便稀,舌红、苔薄白黄,脉弦细。

胃镜检查示:十二指肠球炎并糜烂。

诊其为胃痛(十二指肠球部炎伴糜烂),证属中焦不运、升降失调。

治宜升清降浊、降逆和胃。

拟方小柴胡汤合旋覆代猪汤加减。

处方:紫苏梗10g,柴胡10g,黄连3g,法半夏6g,橘皮10g,枳壳10g,渐贝10g,乌贼骨15g,太子参15g,白术10g,甘草3g,我术10g,九香虫6g,厚朴10g,炒麦芽15g,代赭石30g,旋覆花10g。

水煎服,日1剂,连服5剂。

二诊(2009年6月8日):服药呕恶未作,胃脘胀痛轻,暖气较少,思纳,便软。

上方去代赭石、旋覆花,日1剂,连服3剂。

E诊 (2009年6月12 日):服药上腹隐痛除,纳眠可,二便调。

上方加白及15g、蒲公英30g,续服14剂,以巩固疗效。

按:患者因外感燥邪发热咳嗽,肺失宣肃之职,痰湿内滞。

复因药物你胃,致胃失和降,脾胃失纳运之能,清浊反作。

故治疗拟温中和胃,使痰湿内化,升清降浊,恢复脾胃纳运功能。

方中取紫苏、半夏之辛微温,黄连之苦寒清热,取辛开苦降之用;赭石、旋覆花之和胃降逆,橘皮祛痰止咳、理气消痞,柴胡疏肝理气,莪术祛瘀消积,乌贝散、九香虫制酸止痛,太子参、白术、甘草健脾益气而恢复脾胃功能。

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胃痞(胃下垂)一例及体会

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胃痞(胃下垂)一例及体会

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胃痞(胃下垂)一例及体会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胃痞(胃下垂)一例及体会2011年1月19日初诊张琳琳女 20岁胃脘胀痛数月患者自诉数月来时感胃脘闷胀隐痛,食后易出现。

伴嗳气,食甚少,不思饮食,便秘、消瘦、畏寒、乏力。

但无泛酸。

月经先后不定期。

舌淡红,苔薄,脉缓。

面色少华。

腹部柔软,无压痛。

中医诊断:胃脘痛胃痞西医诊断:胃下垂(先前其它医院确诊过)。

脾胃虚寒,中气不足。

拟温补脾胃,提升中气。

补中益气汤加味:党参15克白术20克柴胡 5克当归10克干姜3克枳壳12克升麻10克炙黄芪15克大枣20克附子6克丁香 2克仙鹤草30克六神曲15克陈皮 5克炙甘草 6克7剂2011年2月1日食后胃脘闷胀减轻,隐痛仍存,餐后持续约1小时,失眠,易早醒。

大便干结,手足冷。

舌淡红,苔薄,脉细缓。

原方加郁李仁12克、五味子12克7剂2011年1月26日纳渐增加,畏寒减轻。

失眠仍存,大便秘结。

舌淡红,苔薄,脉缓。

原方加莱菔子15克 7剂2011年2月11日症情好转。

纳食增加,气力倍增。

手足渐温,失眠减轻,或有早醒。

大便已正常。

原方中减郁李仁为8克,加莱菔子为25克,再服7剂。

2011年2月18日诸症全面好转。

女孩自觉身体已经较前明显变个人似的,手足暖和,进食如常人,且已觉胃饥思食。

嗳气偶存,胃脘闷胀隐痛消失。

睡眠正常。

二便调畅。

其母亲说,先前曾担心女儿体弱,难以坚持大学的学业,对中医一个月的调理,能有这般疗效,出乎意料,并表示十分满意。

舌淡红,苔薄,脉平且较前有力。

原方加旋复梗15克 8剂趁着母女高兴之机,赶紧推销中医养生之道。

告诉她们中药疗效确实不错,但也不可长期地单纯依赖药物治疗。

要想真正获得长期健康,就应该抓住目前的良机,适当多进食,补充身体的营养能量不足,最好能够长得胖一些,这样有助于胃的依附提升,千万不可陷入盲目减肥之误区。

另外,在以上身体饮食恢复正常的基础上,递增性地加强体育锻炼,以真正使身体强壮起来,走上良性循环之路。

中医治疗胃痞(肝胃不和型)医案1则,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中医治疗胃痞(肝胃不和型)医案1则,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中医治疗胃痞(肝胃不和型)医案1则,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主治】:胃痞(肝胃不和型),症见两胁肋部胀痛,受冷后易腹痛腹泻,大便有黏液,手足冰冷,工作压力大,有恐惧感,心慌,时有泛酸,睡眠欠安,梦多,舌淡苔薄,脉弦细。

【方药】:延胡索,炒白芍,西砂仁,广木香,广郁金,太子参,半夏,连翘,陈皮,甘草,黄连,白茯苓,炒白术,黄芩,柴胡,龙骨,牡蛎。

【功用】: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方解】:此案患者工作压力大,心情抑郁,日久积劳成疾,肝失疏泄,影响脾胃功能,气机失调,在上则为嗳气,在中则为撑胀,在下则为飧泄。

脾失健运,清阳不能实四肢,故见手足冰冷,心神失养,则见夜寐欠安,多梦,心肾失交,可见恐惧感。

但究其病因总归为肝郁所致,故以小柴胡汤为基本方疏肝理气,六君子汤健脾和胃,配以龙骨、牡蛎重镇安神。

临证中要通过错综复杂的症状、体征,抓住主要矛盾,辨证施治,方能迎刃而解。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所述配伍、方剂药方、验方,药膳等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本文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脾胃失调,胃部总发胀?一剂经典方——升降汤,打通腹内气机

脾胃失调,胃部总发胀?一剂经典方——升降汤,打通腹内气机

脾胃失调,胃部总发胀?一剂经典方——升降汤,打通腹内气机导致胃胀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因饮食停滞在胃肠中,阻滞气机发生胃胀,或者因情致抑郁,气滞郁结导致的胃胀。

还有就是脾胃虚弱,气机出现壅滞出现的胃胀,或者脾胃虚弱,水饮不化,成为正虚邪实之证。

以上说了这么多导致胃胀的原因,然而其核心的病机主要为中焦脾胃的气机升降失调问题。

中医资料中有记载:“脾病,虚则腹满肠鸣。

”提示了脾胃虚,运化水饮失职,饮邪阻滞肠胃,造成腹满肠鸣。

当脾胃气机不畅,斡旋失职,清阳不升,浊阴下降。

中医上讲脾胃升清,胃主降浊,脾负责往上升,而胃主要负责往下降,一上一下,一升一降,如果其中一个出现功能失常,升不上来或者降不下去,就会导致疾病丛生。

举一个例子大家可能会更清楚一些,我们把脾胃比成一座上下升降的电梯,脾主要负责上楼把生活物质送达各个房间,而胃主要负责把房间内的生活垃圾带到楼下垃圾站。

它们两个互相协作,各司其职,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保证好大楼内的人们正常的健康生活。

一旦脾胃的升降出现了异常,比如胃气下降的速度比不上往上上反的速度,人们就会出现嗳气、呃声、或者恶心呕吐等症状。

在给大家说一个临床上遇到的一个真实案例:去年8月份开封一位56岁的女士找我看胃病,她自述自己这一年多来经常出现胃胀、嗳气、胃痛、泛酸以及有烧灼感,去医院检查说是反流性食管炎,服药以后有所缓解。

但不久后胃胀又继续复发,来诊时加上情绪不畅,症状出现加重,出现睡眠欠佳,大便异常,口干口苦。

观察其舌像舌质略红,舌苔白厚。

辨证为肝胃失和,治疗应以疏通气机,健脾和胃为主。

用方为升降汤。

用药:黄芪、煅赭石、生麦芽、荷叶、苍术、升麻、醋香附、旋复花、厚朴、木蝴蝶、知母、芦根、陈皮、炒鸡内金、甘草。

服药7剂,胃脘胀满大减,口干口苦等症状皆缓,后经调理腹胀胃胀消失,大便正常,舌像仍为略红苔白,上方稍调症,继服7剂。

第三次复诊时诸症小时,舌苔变薄,嘱咐其继续服用7天,后随访再无复发。

【纪实连载】“胃脘胀痛”的中医医案整理

【纪实连载】“胃脘胀痛”的中医医案整理

【纪实连载】“胃脘胀痛”的中医医案整理
患者,汪某,女,50岁
患者胃痛多年,脘部疼痛痞胀,嗳气,泛恶,食少,纳后脘阻运迟,喜食酸味,大便糖稀,面色白,精神疲乏,气短,头昏,腿软,口唇干,苔少,舌质淡红,脉细。

胃液分析:胃酸缺乏,游离酸。

诊断为:萎缩性胃炎。

乃中虚胃弱,气阴两伤,运降失司之症。

治疗以取酸甘温润,益气养阴和胃法。

方剂:
乌梅肉6,白芍药10,川石斛10,超麦冬门10,炙黄芪10
山楂肉15,炙甘草3,太子参12,炒谷芽12,玫瑰花5,等中药,每日一剂,水煎服。

患者服药5剂后,脘部胀痛减轻,唯气亦少,食纳好转。

守原法出入继续服药调治一段时间后,随访,胃痛少作,体力亦有改善,泛出之胃液有酸味。

桂林吴氏老中医按语
在酸甘柔润法的基础上,配合甘温补气药物,以益气养阴。

酸甘柔润药如白芍药,乌梅,石斛,麦冬门等,能化阴生津,调养肝胃。

甘温补气药如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等,使酸与甘温相合,通过补气以化阴生津,适用于气阴两虚症,
凡津亏不能化气或气虚不能生津而致胃的津气具伤,或肝阴与胃气交亏,既有阴津不足的症状,同时又是气虚诸侯。

中医胃痛篇医案选

中医胃痛篇医案选

中医胃痛篇医案选
患者:曹某某,男,60岁,1995年1月10日初诊。

现病史:患者脘时痛,痛则恶心、呕吐,已5天,平时胃酸多,口不干,头不晕,大便可,舌苔稍白厚,脉弦。

辨证:湿阻中焦证。

治则:理气化湿,和中止痛。

处方:温胆汤合痛泻要方加减。

清半夏10g,陈皮12g,茯苓20g,枳实10g,竹茹10g,白芍20g,防风6g,白术10g,苍术10g,川朴10g,甘草6g。

3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1995年1月13日。

痛时未恶心,舌苔略黄厚,脉弦略滑,大便可,眠差。

上方改苍术为12g、川朴为12g。

4剂,水煎服,每日1剂。

按语:《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曰:“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四明心法·吞酸》曰:“凡为吞酸尽属肝木,曲直作酸也。

”胃痛的病因主要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等。

患者恶心、呕吐、舌苔稍白厚,说明体内有痰湿之证,由脾失健运,湿邪凝聚,气机阻滞,郁积而成;胃酸过多,脉弦,说明有肝郁之证,是由土
虚木乘,脾受肝制,升降失常而致。

故选用温胆汤合痛泻要方加减,理气化湿,补脾柔肝,和胃止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胃气不降一例
――便秘、腹满、胸闷、头目眩晕

患者便秘、腹满、胸闷、头目眩晕日久。
患者常感脘腹部胀闷不舒,饮食减少,稍微增多则胀满加重,嗳气频频,时有恶心、呕逆。
之后又觉胸部满闷,两胁胀痛,心中时觉烦热,呼吸气粗而不顺畅。并觉时常有气自小腹上
冲于胸脘。又出现头晕目眩、耳鸣、头脑发胀,面目时潮红,烦躁易怒,口苦,舌胀。每于
生气、上火后诸症加重。

视其身体发胖,形气俱实,舌红胖苔白黄而厚,面目虚浮状,脉象弦而有力。
以往治疗用药情况:因为大便干燥,曾用过清宁丸、番泻叶、果导、蜂蜜等,也曾用过开塞
露。以上诸药,用后则大便即通,过后仍然秘结。因胸脘痞满,腹部胀闷,曾服过紫蔻丸、
疏肝丸、宽胸顺气丸、木香顺气丸、保和丸等理气开郁之品,服后胸腹暂舒,不用药则胀闷
依然。因头目眩晕,上焦有火,曾用过上清丸、清眩丸、龙胆泻肝丸等,药后火热稍清,停
药则仍然如前。并用过行气开郁,通便清火之汤药数剂,其作用大抵如前药。

据其症情与服药情况,知其病为胃气不降,导致肺气不清,冲气上逆,肝气郁滞化火,而上
焦有热。遂用降胃安冲,清金疏肝之法。其方:生代赭石细粉30g,生山药30g,半夏15g,
竹茹10g,玄参20g,白芍20g,寸冬15g,当归15g,牛膝15g,生麦芽15g,茵陈10g。水
煎每日1剂,3次服。

3剂后,觉上逆之气渐少,大便稍通,胀闷略舒,头目眩晕也轻。又于前方中加柏仁15g,
代赭细粉每次冲服5g,其余煎服。3剂后,大便畅通,日行1次,腹满胸闷也大有好转,已
不觉呕逆、恶心;头目也觉清爽。又3剂后,诸证皆乎。后用脑立清善后。

辨证思路
在临床中,患者经常出现大便秘结,或三五日1行,或七八日1解,便时干涩困难,同时伴
有腹部胀满,胸脘满闷,烦热,经常嗳气,呕逆,饮食减少,或两胁胀痛,或呼吸不顺畅而
气粗,渐渐出现头晕目眩、耳鸣,或头部胀痛者,并不少见。高龄者尤多。其大便秘结难行,
或用泻下药,或用润肠药,虽可暂通,而过后更甚;其胸腹胀满,饮食少思,嗳气、呕逆,
极似气机郁滞,食积不消,但施以行气消导之品,药后稍舒而药停依旧;其头目眩晕耳鸣口
苦,似为上焦有热,用清热泻火之品而疗效不能持续者,皆可考虑为本证。

因大便秘结,在用泻下药与润肠药后而效果不能持续者,说明其证非为热结或肠燥。若系热
结便秘,当用苦寒泻下之品后,随着大便之通利而热邪自去,热邪去而津液不伤,自无再秘
之理。如属肠燥津亏便秘,用滋阴润肠之品而大便滑润后,说明阴液渐复。而此证初用虽通
而停后无效,其秘结既非热结,又非肠燥。

其胸腹胀满,胁肋不舒、嗳气、呕逆等,用行气开郁消导之剂,疏而又滞者,说明其证非气
郁食积可知,且其并无饮食自倍之因,即或少食或不食,而诸症并不减轻。其头目眩晕、耳
鸣、口苦等,如为上焦有热,服清热泄火之品当火热渐除,头目自然清爽。而此证则不然,
服药则清,药过则否。何处之火热,如此难除?且去而又至,其宋何易?其火伏于何处?

凡此种种,皆缘于胃气不降,诸脏腑之气升多降少,渐渐郁滞化火而然。故选用沉重降下之
品,使胃气降而胃用复,则诸上逆之气皆得顺降,而脏腑之气机渐可复常,大便自然通润,
而胀满、痞闷自除,气降则火也降,眩晕、耳鸣、口苦、胸中烦热等症,不用清凉而自去:

胃气下降之机理及所产生的症状
要谈清这一问题,得先从脾胃谈起。脾胃二者,一脏一腑,一阴—阳,相反相成,共同完成
纳受水谷,消导运化,升清降浊之任务,而为人体后天之本,精津气血生化之源。其中脾主
升清,以阳气为主,喜燥而恶湿,喜暖而恶寒。故脾之不升,多由阳气不足,而化寒化湿,
以致清阳不升,水谷之精气下流,从而出现泄泻或便溏,倦怠,少气,肢体困重无力等症。
胃主降浊,以阴液为用,喜润而恶燥,喜凉而恶热。故胃之不降多由阴液不足而化热化燥,
以致浊阴不降,糟粕不得下行,出现便秘、胀满、暖气、呕逆、食少等症。

造成胃气不降之原因很多:有由于禀赋者,来源于先天,自幼即有便秘习惯;有由于饮食者,
或过食辛辣至阴伤多火;或食物过于精细,少食蔬菜、粗糙食物;有由于性情急躁而多怒,
肝胆之火偏升,以致胃气不降者;有由于肺气肃降不行而上逆,影响而致胃气不降;有由于
年龄偏高,肾阴不足而致者,此类患者较多。经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特
别是肾阴不足,收敛摄纳之力渐弱。以致冲脉之气上冲,进而导致胃气不降。盖冲脉起于胞
中,并足少阴肾经之脉挟脐—亡行。如肾阴虚收摄之力弱,则冲气易于上逆。冲脉之气上逆
日久,可引起阳明之气上逆。因冲脉从足阳明经之气街穴出于体表,旁阳明之脉而行。反之
胃气不降也可导致冲气上逆。此患者之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即为冲气上逆之象。

人身之气机,有升有降。大抵肝脾之气宜升,肺胃之气宜降。升降不息,气机周流则脏腑之
气调和而人体康泰无病。若用各种原因造成胃气不降,其初起时有不降,如不愈则经常发作。
时间既久,遂成胃气不降之证。胃气不降,则难于传导下行,引起大肠之气也滞而不畅,遂
成便秘不通。胃肠之气不通于下,则蓄积于中而现痞闷胀满之症。下既不通,必反上行,因
而出现食少、暖气呕逆等症。

胃气不降,可影响肺气之下降,于是出现胸中满闷,呼吸不畅,或胸中烦热。肺胃之气不降,
则肝之疏泄受阻,从而郁滞不疏。且气有余便是火,故出现头晕胀痛、目眩、耳鸣、口苦等
症。也可由于气逆不降,渐致血随气升,气血逆上也可导致吐血衄血等症。

可见,胃气不降之原因,非止—端。胃气不降所导致的结果,也并非只是胃肠本身的病变,
而是由于胃气不降,导致诸脏腑的气机升降失常,升多降少。

治疗原则
胃气不降由多种因素造成,胃气不降又可导致各脏腑气机失调,升多降少。因而在治疗此证
时,既要抓住病证的关键,以降胃气为主,又要适当考虑致病之原因及所导致的后果,辅以
相应的治疗。
从本患者以前的治疗用药可知,如果医生不能对患者各种症状进行综合的、整体的分析处理,
而是把各种症状割裂开来,正如患者所讲述的那样,那么其结果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由于不能对疾病有整体、有机、正确的认识,所以不可能达到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地步,
效果也„—定不会理想。即或有人能识得此证为胃气不降,但由于用药不当,疗效也不会满
意。

根据张锡纯的经验,以赭石为治疗此证的主药。张氏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说,“愚数十
年经验以来,治此证者,不识凡几,知欲治此证非重用赭石不能奏效也。盖赭石对于此证,
其特长有六:其重镇之力能引胃气下行,一也;既能引胃气下行,更能引胃气直达肠中而通
大便,二也;因其饶有重坠之力,兼能镇安冲气使不上冲,三也;能制肝木之横恣,使其气
不上千,四也;更能引浮越之相火下行,而胸膈烦热,头目眩晕自除,五也;其力能降胃通
便,引火下行,而性非寒凉开破,分毫不伤气分,转能有益于血分,六也。是以愚治胃气逆
而不降之证,恒但重用赭石,即能随手奏效也”。此患之治即以赭石为君,辅半夏、竹茹以
增其降胃之功;山药、玄参益肾阴而敛冲气;麦冬滋肺阴而助肃降;归、芍养阴血而柔肝体,
麦芽、茵陈疏肝气而畅肝用;加牛膝引气血下行。如此,则胃、肺、冲气下降而气血下行,
肝气疏达而火郁自散。从而收到大便通,胀满消,头目清的功效。

脑立清是降压药,为何用它治疗此证呢?

脑立清丸是由赭石、半夏、牛膝、磁石、珍珠母、胆汁、冰片、薄荷冰、酒曲等药制成。其
中赭石用量最多,占全方(除酒曲)总量的28%以上。再加半夏、牛膝(皆为本患者之主要药
物)之重占全方的54%多。其他如磁石、珍珠母等,也都是平肝潜阳,重镇降逆之药,对于
诸气逆上者正属对证。虽然脑立清之药物与患者之证情尚不能完全吻合,但从大体上看,也
可算作方证基本相符。在现有的中成药中,也只能以此为首选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