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张锡纯医学学术思想

合集下载

张锡纯先生治医思想与实践的探讨——《医学衷中参西录》读后感

张锡纯先生治医思想与实践的探讨——《医学衷中参西录》读后感

张锡纯先生治医思想与实践的探讨——《医学衷中参西录》读后感十多年前,程宝书教授曾经对我说过:近现代中医著作,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最值得一读。

我当即购书回来,可惜诊务繁忙,竞然一直未能读完。

这次疫情,居家七十余日,终于将这本巨著(110多万字)通读一遍,并且作了详细的笔记。

感悟颇多。

择其要者,与读者分享。

衷中参西,意在固守中国文化传统本源,参考学习西方文化。

就医学而言,就是以中医为本,参考学习西医。

这是清末民初,西学东渐之际,国内绝大部分文化人的共同选择。

张锡纯的夫人曾经留学日本,张师本人也略通英文,担仼过代数和几何学教师,所以他的思想并不保守。

他还积极学习现代解剖学、生理学、药学知识。

在临床实践中,大胆尝试中西结合,中西并用。

阿司匹林,安知必林(乙酰苯胺)、非那西汀、奎宁、乌洛托品、稀盐酸、硫酸镁、甘汞、水合氯醛、几阿苏、胃蛋白酶,碘酒、导尿法…他都经常使用。

可以说,张锡纯是现代中西医结合的鼻祖。

对于西方文化,还有另外两种态度,一派是全盘西化,对于传统的一律打倒。

这一派社会影响不大,可以不论。

另一派是坚决拒绝,认为老祖宗的东西都是最好的,而且越古老,越优秀。

这一派往往打着民粹的旗号,在社会上颇有市场。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也是各民族文化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过程。

就中医学而言,我个人赞同衷中参西。

作为医生,更重要的是考虑哪种方法最适合患者。

如果中医的方法好,就去中医;如果西医的方法好,就去西医。

毕竟很少有极端的人绝对认为中医不好或者西医不好。

什么病要用中医治疗,什么病要用西医治疗,什么时候治疗好(或者什么时候用西医治疗好),医生自己应该心中有数。

中医和西医的争论一直很激烈。

其实无论哪种方法都能解决病人的痛苦,都是服务于人类健康的好方法。

中西医有很多思想可以互相借鉴。

中医提倡:“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病求本、扶正祛邪、整体思维、动中施治、三因制宜、顾护胃气、中病则止、药简力专、以平为期、以人为本、攻心为上”等等。

张锡纯络病学术思想特点及活络效灵丹作用的实验研究

张锡纯络病学术思想特点及活络效灵丹作用的实验研究

张锡纯络病学术思想特点及活络效灵丹作用的实验研究张锡纯络病学术思想特点及活络效灵丹作用的实验研究引言:中医学自古以来便奉行“治病求本”的原则,强调全面观察病情,修复人体的平衡和协调。

张锡纯先生作为中医临床大家,在络病学术思想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

他提出的络病学说强调通过活络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治疗疾病。

本文旨在探讨张锡纯络病学术思想的特点,以及他提出的“活络效灵丹”在实验研究中的作用。

一、张锡纯络病学术思想特点:1.强调内外兼顾:张锡纯先生强调了内外兼顾,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内外因素的综合结果。

他认为,身体的络脉是内外联系的桥梁,在疾病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张锡纯先生不仅注重调理内脏,还重视疏通络脉,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效果。

2.强调总揽全局:张锡纯先生独特的感召术,使他能够从患者的诸多细节和疾病的发展趋势中洞悉病情。

他强调了总揽全局的重要性,主张在治疗中要对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的考虑,并根据个体病情定制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3.强调阴阳协调:张锡纯先生深入研究了中医学中的阴阳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阴阳关系紊乱的结果。

他强调在治疗中要调节阴阳平衡,以恢复身体的正常功能。

他的疗法往往通过调理经络来调节阴阳,达到治疗目的。

二、活络效灵丹的实验研究:张锡纯先生在络病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活络效灵丹的疗法。

活络效灵丹是一种草药配方,通过内服外用的方式,利用活血化瘀、调理经络的功效来治疗疾病。

为了探讨其作用机制,我们进行了实验研究。

1.实验设计:选择40只实验动物进行研究,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活络效灵丹组。

正常组给予正常饮食和生活环境,模型组使用刺激剂诱导疾病模型,活络效灵丹组则在模型基础上给予活络效灵丹治疗。

2.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数据分析,发现活络效灵丹组在病情恢复和体能提升方面显著优于模型组。

同时,活络效灵丹组的经络功能得到明显改善,阴阳平衡得到调节。

3.实验讨论: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活络效灵丹对于失去平衡的阴阳有调节作用。

衷中参西,着眼实效;立方论药,震古烁今

衷中参西,着眼实效;立方论药,震古烁今

衷中参西,着眼实效;立方论药,震古烁今张锡纯,字寿甫,河北盐山人,是近代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医家。

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结合中西医学与临证实践阐发医理,创制众多有效方剂,讲求实效,在当时就被称为“医书中第一可法之书冶,深受医学界的推崇。

本期“铿锵中医行冶以如何学习《医学衷中参西录》,传承其治学思路与制方用药经验,以提高临床疗效为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谨总结报告如下。

1学验俱丰,影响深远赵进喜教授:张锡纯在中国医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学术思想在医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当时与慈溪张生甫、嘉定张山雷并称“海内三张冶,更与冉雪峰以“南冉北张冶之称蜚声医林。

对于张锡纯的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虽难理解尽善,但依然可称之为近代中医学之顶峰。

之所以做出如此评价,原因就在于其对临床实践有指导作用,实用性强,认真研读,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李忠教授:读张锡纯的著作,结合临床实践,体会张锡纯的确是临床实践的大家。

更重要的是,张锡纯“衷中冶“参西冶的思路实际是超越了现在的“中西医结合冶,而且张锡纯可能是中国第一个建立中医院的。

这也就是说,张锡纯在当时已经对该如何发展扩大中医影响有了体会和实践。

所以称张锡纯为近代中医之顶峰,这可以说是毋庸置疑的。

贾海忠教授:在中国中医近代史上,张锡纯是一个登峰造极的人物,至今少有人能与其比肩,就像王清任一样,是中医史上为数不多的大家,其著作确是难得的好书。

《医学衷中参西录》是一部从事临床的人一定要读、而且要反复读的书,因为这本书中的内容,是从临床实践中得出来的实实在在的经验。

2衷中参西,融会贯通李忠教授:《医学衷中参西录》带给我们的首要启示就是要立足中医,以中医为本。

不论在科学研究中,还是在临床诊疗上,都要保持中医的思路和思维,西医的一些方法和手段应该作为参照,这一点对提高临床疗效是非常有价值的。

作为中医,如果不从中医的角度去认识问题,临床的疗效就要大打折扣。

如对肠癌术后化疗的患者,如果用西医的理论来指导中医的临床治疗,就是用西黄丸、华蟾素去抗癌,但化疗药物,包括草酸铂、氟尿嘧啶类的,本身就有导致腹泻的作用,结果就是患者腹泻一天能达到20多次。

张锡纯学术经验及临床应用

张锡纯学术经验及临床应用

张锡纯学术经验及临床应用张锡纯,是中国的一位杰出医学家、临床教育家、学术领袖和创新者。

他具有丰富的学术经验和广泛的临床应用,为中国的医疗和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张锡纯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医科大学学习,并于196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在他的指导下,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医学学生和临床医生。

他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实践操作,培养了他们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他的临床教育方法深受学生和同行的赞誉,并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学术研究方面,张锡纯专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

他对肺结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他提出了“气管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胞学检查”的方法,可使医生通过检查患者的气管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细胞类型和数量,确定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这一方法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为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此外,张锡纯还积极推动临床实践和学术研究的结合。

他鼓励医生通过临床观察和实践总结经验,并将其应用于学术研究,从而推动了医学科学的发展。

他提倡多学科合作,与其他专家共同研究和解决复杂的临床问题,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在临床应用方面,张锡纯提出了“个体化医疗”的理念。

他认为每个患者都是独特的个体,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

他强调医生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他的这一理念在中国的临床实践中被广泛采用,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总的来说,张锡纯以其丰富的学术经验和广泛的临床应用而闻名。

他在医学教育、学术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为中国的医疗和健康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的学术思想和方法对后来的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国的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哲学内容

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哲学内容

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哲学内容
《医学衷中参西录》是张锡纯所著的一本中医典籍,是作者在治学严谨、重视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临证经验与汇通中西的体会而著成的。

其主要宗旨是在医学理论研究和临床诊治中衷于中医学术思想,同时参照西医学说,取长补短,沟通中西两医,以发展祖国医学。

在哲学内容方面,《医学衷中参西录》强调了中医和西医的互补性,认为中医和西医各有所长,应该互相借鉴和学习。

书中还提出了“脑充血兼偏枯”等具体病例的讨论,通过分析病例来阐述中医的理论和实践。

此外,书中还体现了作者对病人极端负责的精神和重视实践的治学态度,以及强调了医术精湛的重要性。

总体而言,《医学衷中参西录》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医学著作,对于学习和研究中医学的人来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近代最有影响力名医--张锡纯

近代最有影响力名医--张锡纯

近代最有影响力名医--张锡纯一代名医--张锡纯(一)衷中参西,融会贯通祖国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在数千年的预防保健和医疗实践中,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对东方医学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随列强的侵略,西方文化亦大量传人中国,而医学是先锋。

生活在这个时期的名医家张锡纯不为流俗之所惑,摒除畛域之所见,力主中西贯通,取长补短,以中为本,以西为用。

1.正确处理中医学继承和发扬的辩证关系张锡纯认为:"自西医之人中国也,维新者趋之恐后,守旧者视之若惊,导致互相抵牾,终难沟通。

"加之当时的统治阶级为迎合帝国主义利益,制造种种限制,竞欲取缔中医。

先生挺身直言,捍卫中医事业,上书南京政府,日:"近闻京中会议,上峰偏西医之说,欲废中医中药,不知中医之实际也。

且中医远自农、轩,保我民族是以我国民族之生齿,实甲于他国之人也。

今若将中医中药一旦废却,此于国计民生大有关系。

"为继承和捍卫祖国医学宝贵遗产大声疾呼。

"师古而不泥古,参西而不背中"这是张氏的治学宗旨,是对中医学的继承和发展的辩证方法。

他提出"合中西融贯为一"的设想,并以"中医包括西医之理"学说为理论依据,力图沟通中西医。

他指出:"中医谓人之神明在心,西说谓人之神明在脑,及观《内经》,知中西医之说皆涵盖其中也。

《内经·脉要精微论》日:头者精明之府。

为其中有神明,故能精明;为神明藏于其中,故日府。

此西法神明在脑之说也。

"在病理方面认为,脑出血"其溢出之血,着于左边之运动神经,则右半身痿废;着于右边之运动神经,则左半身痿废,此乃交叉神经以司其身之左右也"。

在治疗方面认为,中药、西药不应互相抵牾,而应相济为用,指出:"西药用药在局部,是重在病之标也;中药用药求因,是重在病之本也。

张锡纯论治妇科杂病学术思想探析

张锡纯论治妇科杂病学术思想探析

张锡纯论治妇科杂病学术思想探析摘要:近代名医张锡纯在《医学表中参西录》中对妇科杂病之论治,首重冲脉之调摄,恒以调摄冲脉为首务,深究治法,精研方药;论证用药,颇具特色;方论之后,必附验案,以供后学师法。

其重视冲脉,调摄冲脉论治妇科杂病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值得借鉴,对于后学临证,颇具指导意义。

关键词:张锡纯;《医学表中参西录》;调摄冲脉;论治妇科杂病。

近代名医张锡纯,习业有道,博学多闻;勤于实践;辨治精准。

其在《医学表中参西录》中对妇科杂病之论治,重视冲脉之病变,强调冲脉之调摄;恒以调摄冲脉为要旨,深究治法,精研方药;临证用药颇具特色;及至方药之后,每附验案,以资印证,以供后学师法。

兹就《医学表中参西录》中其论证妇科杂病的学术思想,探析于后。

1 调摄冲脉为要旨冲脉,奇经八脉之一,出《素问•空骨论》,其主行路线,起于气冲穴部位与足少阴肾经相并。

冲脉对妇女而言,则尤为重要。

盖冲为血海,乃十二经经脉气血会聚之要冲,具有调节诸经气血之重要作用,故《灵枢•海论》:“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

张氏治学,理源《内经》,对《内经》冲脉理论的学习和认识,造诣颇深,深谙冲脉生理、病理之理变,在妇女生理、病理之变中所占具的重要位置。

尝谓:“人之血海,其名曰冲。

在血室之两旁,与血室相通,上隶于胃阳明经,下连于肾少阴经。

有任脉以为之担任,督脉为主督摄,带脉为之约束。

阳维、阴维,阳跷、阴跷,为之拥护,共为奇经八脉。

此八脉与血室,男女皆有。

在男子则冲与血室为化精之所;在女子与血室实为受胎之处。

《内经》上古天真论所谓“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者是也。

是以女子不育,多责之冲脉。

……冲脉无病,未有不生育者”。

(张锡纯,医学表中参西录【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74年10月,第二版,下同)。

综上可见,太冲脉盛于妇女生理正常紧密相关,而冲脉不和,或冲脉受损,则妇女不孕、崩漏、经期延长、经血量多、闭经、癥瘕、产后恶露不尽等症丛生。

张锡纯中西汇通思想浅识

张锡纯中西汇通思想浅识

张锡纯中西医汇通思想浅识初展张锡纯(1860年-1933年),字寿甫,原籍山东诸城,清·河北省盐山县人,自幼聪颖,于六经诗文、天文数术,皆精研深究。

治学于医,远溯《内经》、《本草》、近采诸家,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为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乃其一生临床经验和医学思想之结晶。

他指出“中西之说皆不可废”,主张“取西医之所长,以补中医之所短”、“合中西医融贯为一”的中西医汇通思想,并且认为“中医之理多包括西医之理,沟通中西原非难事”,在中西医汇通的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做出了卓越的创造性的贡献。

本文就张氏之中西汇通思想谈一下初步的认识。

1 西学东渐,中西纷争,是中西汇通思想产生的时代土壤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医学在我国的传播加快,流行范围日增,影响愈甚。

当时对待西医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一是斥西医为异端邪说,盲目守旧;一是对西方医学顶礼膜拜,妄图消灭中医。

但也有许多以有识之士,虚心学习研究西医,试图“师夷之长”,弥补中医之不足,形成中西医汇通学派,其中张锡纯为最富代表性的医家之一。

对于中西医相互排斥、相互隔阂的现象,张锡纯深以为耻,大声疾呼:“医学以活人为宗旨,原不宜有中西之界限存于胸中,中西医学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应摒弃疆域之见,取长补短,归于一是。

”并评价了中西医各有其优势与不足:“究之平情而论,中医尚理想不尚实验,故精于人身之气化,而略于人身之组织;西医尚实验而不尚理想,故精于人身之组织,而略于人身之气化。

”“是以区区之间,以为当今之世,欲求医学登峰造极,诚非沟通中西不可也。

”一般认为,西医学注重解剖、实验,观察较为准确、细致、精密,但往往缺乏整体观念,容易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窠臼;中医重视整体观念、注重思辨,但往往不够精确,缺乏标准化。

因此,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张氏的评价是比较客观、公允的,而中西医汇通思想正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

2 博极医源,融会新知,构成中西医汇通思想的理论基础张锡纯出生于书香门第,幼读经书,习举子业,两试秋闱而不售,遂致力于岐黄之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张锡纯医学学术思想【摘要】张锡纯是近代中西医汇通派的先驱,开创了中西医结合之先河,对后世临床治疗用药产生极大影响。

清末民初西方医学随着宗教传人中国,出现了西医学派。

他在诊治疾病之余,将所悟医药之理,随时记述成篇,屡试屡效之经验方药,则自立名方,兼采西医之学说,将临床经验所得,与方中医理,相互阐发,撰写成文。

他一生深研经典,博采众长,师古不泥,理论创新;衷中参西,独辟蹊径,勤于实践,力主贯通。

他的中西医汇通思想和用药经验充分体现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之中,本文就张锡纯的医学术思想作简要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张锡纯;学术思想1.生平著作简介张锡纯(1860~1933年),字寿甫。

河北盐山人。

出身于书香之家,自幼读经书,习举子业,两次乡试未中,遵父命改学医学,上自《黄帝内经》、《伤寒论》,下至历代各家之说,无不披览。

同时读了西医的一些著作。

1911年曾应德州驻军统领之邀,任军医正,以后任过立达医院院长、直鲁联军军医处处长等职,1893年第二次参加秋试再次落弟后,张锡纯开始接触西医及其他西学。

1904年,中国废科举,兴学校,张锡纯成为盐山县唯一可教代数和几何学的教员。

此时张氏开始接触西医及其它西学。

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张氏萌发了衷中参西的思想,遂潜心于医学。

1900年前后十余年的读书、应诊过程,使他的学术思想趋于成熟。

1909年,完成《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初稿,此时他年近50,医名渐著于国内。

1912年,德州驻军统领聘张氏为军医正,从此他开始了专业行医的生涯。

1918年,奉天设近代中国第一家中医院——立达医院,聘张氏为院长。

1928年定居天津,创办国医函授学校。

由于他有高明的医术和特殊的地位,医名显赫。

代表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是其一生治学临证经验和心得的汇集。

书中从诊症、辨治、方药到方解、按语,明了清晰,内容全面,开创了中西医结合医学思想之先锋。

2.主要学术思想2.1阐述中西汇通理论开创中西医结合之先河中西汇通是重要的理论问题,由来已久。

怎样突出中医特色,怎样引进西医理论,两者能否汇通,合而为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张氏为此呕心沥血,作了诸多尝试,虽然未有所就,然不亏为先驱者,可钦可佩。

张氏从《内经》:“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圈,气反则生,气不反则死”。

悟出脑充血病证的病因。

明确指出:“至谓气反则生,气不反则死,盖气反则血随气下行,所以可生,若其气上走不反,血必愈随之上行,其脑中血管可致破裂,血出不止,犹可望其生乎?”阐释经文未明之义,理显意明,与西医脑充血之认识完全符合。

肝脾位臵,中医与西医认识完全相反。

张氏认为:“肝虽居右而其气化实先行于左,故肝之脉诊于左关。

脾虽居左,而其气化实先行于右,故脾之脉诊于右关。

按此诊脉治病则效,不按此诊脉治病则不效。

若不信肝之气化先行于左,脾之气化先行于右之说者,更可以西人生理学家之言征之”。

圆满统一中西学说,两者并不矛盾。

张氏依据《难经.一难》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取法于寸口也。

“学说认为,脏腑皆有血脉管与回血管,其回血管之血,由心至肺将炭气呼出,是诸脏腑之回血管至此而终。

追吸进氧气,归于心而散布于诸脏腑,是诸脏腑之血管自此而始”。

使《难经》“终始”二宇意义更加明白,易于理解。

中西汇通的思想,贯穿于张氏医学始终,因历史条件所限,难免显得粗糙简单,甚至错误,但仍有参考价值,对中西的发展仍旧有它的现实指导意义。

2.2博采众长继承创新张氏继承学习前人经验,善于充分消化发挥,不为前人所限,“非以古人之规矩准绳限我也,贵举古人之规矩准绳而扩充之,变化之,引伸触长之。

”反对泥古不化。

张氏受《内经》“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日气海“〃…”,“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遂。

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启迪明确提出大气说。

认为大气入于脏腑,不病而拌死并非“大邪”之气,而是宗气(大气)下陷所致,并创制升陷汤专制下陷之证。

张氏根据《内经》:“肝者,将军之官”等理论提出饮食不能消化,服健脾暖胃之药不效时,诊其左关太弱,认为此乃肝阳不振,投黄蔑309,桂枝尖1飞数剂可愈。

这在临床常被忽略,值得记取和效法。

《金匣》用泻心汤治疗吐血、妞血,用大黄直入阳明之腑,以降其逆上之热,而时医多畏大黄而不敢用,张氏重用褚石以代大黄,降逆功疗效显著,五降汤为其代表方。

《神农本草经》载“石膏其微寒,则性非大寒”。

张氏受此启悟,认为石膏凉而能散,表而能透,用于临床,得心应手。

提倡石膏宜生用,反对锻用,认为“石膏生用直同金丹,锻用即同鸿毒”。

开创了治外感实热用生石膏的先例,用石膏不分南北,纠正了前人石膏“宜南不宜北”之偏见。

2.3对症用药处方讲求少而精张氏主张治病时宜选对症之药,重用而取效。

他说:“恒择对症之药,重用一味,恒能挽回急重之病,且得以验药力之实际”。

在他自制的诸方中,不少方药不超过八味,而以5~6味者为多见,少则一、二味者。

如一味:薯祯粥,三味:扶中汤(于术,生山药,龙眼肉)、化血丹(花蕊石,三七,血余)、秘红丹(大黄,肉桂,生褚石)、三鲜(茅根、藕、小蓟根)。

二味:化痕理隔丹(三七、鸭蛋子)、二鲜饮(鲜茅根、鲜藕)等。

在药物的用量上常有60~90克.他常重用山英肉治疗虚脱,取得满意疗效。

治疗疗毒用30克大黄。

治癫狂,脉实者大黄用主60克。

严历批评用药多而杂,分量轻的倾向。

曰:“方恒至二十余味,其药得皆在二、三钱之间,不甚差池即将病治愈,亦不知何药之力”。

言之有理、令人信服。

3.治疗经验3.1 善用石膏石膏一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中卷》,后世历代医家多把石膏作为治热病之要药,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的功效,用于“温病邪在气分,壮热、烦渴,脉洪大等实热亢盛之证”、“肺热所致的咳嗽痰稠,发热,以及气喘等证”、“胃火上炎所致的头痛、牙龈肿痛”等证。

临床多取其大寒之性,治疗里热证。

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如此论述:“石膏之质,原为硫养轻钙化合而成,其性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为清阳明胃腑实热之圣药,无论内伤、外感用之皆效,即他脏腑有实热者用之亦效。

”在张锡纯看来,石膏绝非大寒之品,药性微寒,其寒凉之力远逊于黄连、龙胆草、知母、黄柏等药。

张氏学术思想并非凭空而来,而宗《神农本草经》。

《本经》记载,石膏“味辛,微寒,主中风寒热,心下气逆,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鬼邪,产乳金疮”。

但是张锡纯在主张重用生石膏的同时,他又强调应随证候的不同酌情加减石膏的用量,治疗中风的搜风汤用石膏八钱,治温病方的清解汤中用生石膏六钱,治伤寒方的加味越婢加半夏汤石膏用量仅为三钱等等。

《医学衰中参西录》中另记载石膏可治疗腹痛,并举一例。

曾治奉天刘××腹疼,三年不愈。

其脉弦长有力,右部尤甚,舌心红而无皮,时觉头疼眩晕,大便干燥,小便黄涩,此乃伏气化热,阻塞奇经之经络,故作疼也。

为疏方:生石膏两半,知母、花粉、玄参、生杭芍、川楝子各五钱,乳香、没药各四钱,甘草二钱,一剂疼愈强半。

即原方略为加减,又服数剂全愈。

可见张锡纯临床辨证之准确,对石膏的运用是随心所欲。

3.2谴方用药注重视维护脾胃升降功能张氏重视脾胃升降功能,脾气升则健,胃气降则和。

呕吐、吐哑、喘证,痰饮等与胃气不降密切相关。

导致胃气不降的原因,不外肾虚不摄和肝胆气冲上逆,治之则以降胃、镇冲、补虚、泻肝为主法。

呕吐其治有二:胃气上逆,胆火上冲,治宜镇逆汤。

以代赫石,清半夏降逆和胃,龙胆草、白芍、青黛清泻胆火不使上冲,野台参、生姜健胃补中,并少佐吴英辛散解郁,配伍合理,用药精当,疗效显著。

对胃虚气逆,闻药呕吐加剧者,则以薯菠半夏粥或一味代赫石而收奇功。

吐蛆,张氏特别重视调气,认为胃气“上逆之极,血即随气上升而吐妞作矣”。

治因热而吐妞者用寒降汤,浴因寒而吐蛆者用温降汤。

喘证外因痰塞阻肺,内因肾不纳气。

张氏则认为胃气上逆,迫肺气上涌亦可作喘。

用参褚镇气汤和滋培汤浴之,均配伍降胃之药,如代赫石、苏子、牛芬子、陈皮等。

痰涎形成,一是心肺阳虚,不能温通,导致脾气不升,胃气不降,水湿停骤,发为痰饮,一是肾虚不摄,冲气夹胃气上逆,不能下行以运化水饮,发为痰饮。

因此,张氏治疗痰饮,以降胃镇冲为主法,理饮汤和理痰汤为其代表方,颇有见地,富有显明的个人特色。

4.学术价值与启示方东行等认为张锡纯的学术思想对我们有以下几点启示:①努力在理论体系上实现突破。

要以张锡纯敢于创新、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为典范,在中医、西医原有思维模式的影响中超脱与突破,先在某些病或证上形成中西医结合的新理论、新概念。

②在继承中创新。

要以张氏中西医彼此权衡,互不偏废的治学思想为旨,保持中医学的特色与优势,把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等体现于结合之中。

③多学科、多途径协同研究。

要将中医学与系统科学、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现代科学前沿衔接。

先在某些疑难病症的治疗中,逐步实现中西医结合的创新性(如血液透析患者的证治、肾移植术后并发症防治的中西医结合研究等)。

对张氏及历代医家根据临床经验总结的许多为后世所习用的药对、方剂等也应开展计算机虚拟筛选成分,应用分子生物学新技术的药理研究等。

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要以张氏中西药并用注重疗效的观点为启示,建立起中西医结合的疗效评价体系,以指导和规范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

⑤从医学发展史看,当前医学模式将向生物-社会-心理-环境医学模式转变,针对单一致病因子的疗法将向调节机体失衡和调动自身抗病能力为主的综合、顺势、自然疗法转化。

微观、局部观研究将向整体系统观、宏观研究转化,而中西医结合能体现上述转化。

应把握住机遇,以振兴中华医学为己任,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结合医药学体系。

参考文献[1]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2]任献青,张霞. 张锡纯运用石膏的学术思想探讨[J] .四川中医,2007 ,25(3):30-31[3] 方东行,何立群,徐敏. 张锡纯学术特色的研究与思考[J] .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3(2):16-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