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合集下载

张锡纯健忘医案

张锡纯健忘医案

对于张锡纯的健忘医案,他可能指的是自己使用生石膏的经验。

生石膏在治疗温病过程中,对于某些疾病有很好的疗效,但使用时需要特别注意。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载了一个医案,描述了一位患者因为温病而出现神昏、健忘等症状,经过使用生石膏治疗后,病情得到了缓解。

他认为生石膏具有清热、镇惊、安神的作用,对于温病过程中出现的神昏、健忘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生石膏是一种寒凉的药物,使用时需要掌握好剂量和配伍,否则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同时,对于不同的疾病和体质,治疗的方法和药物也会有所不同,需要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或疑虑,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健康专家。

张锡纯_医学衷中参西录_(完整版).

张锡纯_医学衷中参西录_(完整版).

医学衷中参西录作者:张锡纯朝代:清年份:公元1909年<目录>一、医方<目录>二、药物<目录>三、医论<目录>四、医话<目录>五、医案<目录>一、医方o<目录>一、医方\(一)治阴虚劳热方资生汤十全育真汤醴泉饮一味薯蓣饮参麦汤珠玉二宝粥沃雪汤水晶桃既济汤来复汤镇摄汤o<目录>一、医方\(二)治阳虚方敦复汤o<目录>一、医方\(三)治大气下陷方升陷汤回阳升陷汤理郁升陷汤醒脾升陷汤o<目录>一、医方\(四)治喘息方参赭镇气汤薯蓣纳气汤滋培汤o<目录>一、医方\(五)治痰饮方1.理饮汤理痰汤3.龙理痰汤4.健脾化痰丸5.期颐饼6.治痰点天突穴法o<目录>一、医方\(六)治肺病方黄膏清金益气汤清金解毒汤安肺宁嗽丸清凉华盖饮o<目录>一、医方\(七)治吐衄方1.寒降汤2.温降汤3.清降汤4.保元寒降汤5.保元清降汤6.秘红丹7.二鲜饮8.三鲜饮9.化血丹10.补络补管汤11.化瘀理膈丹o<目录>一、医方\(八)治心病方1.定心汤2.安魂汤o<目录>一、医方\(九)治癫狂方1.荡痰汤2.荡痰加甘遂汤3.调气养神汤o<目录>一、医方\(十)治痫风方1.加味磁朱丸2.通变黑锡丹3.一味铁养汤o<目录>一、医方\(十一)治小儿风证方1.定风丹2.镇风汤o<目录>一、医方\(十二)治内外中风方1.搜风汤2.逐风汤3.加味黄五物汤4.加味玉屏风散5.镇肝熄风汤6.加味补血汤o<目录>一、医方\(十三)治肢体痿废方1.振颓汤2.振颓丸3.姜胶膏o<目录>一、医方\(十四)治膈食方参赭培气汤o<目录>一、医方\(十五)治呕吐方1.镇逆汤2.薯蓣半夏粥o<目录>一、医方\(十六)治霍乱方1.急救回生丹2.卫生防疫宝丹3.急救回阳汤o<目录>一、医方\(十七)治泄泻方1.益脾饼2.扶中汤3.薯蓣粥4.薯蓣鸡子黄粥5.薯蓣苜汤6.加味天水散7.加味四神丸o<目录>一、医方\(十八)治痢方1.化滞汤2.燮理汤3.解毒生化丹4.天水涤肠汤5.通变白头翁汤6.三宝粥7.通变白虎加人参汤o<目录>一、医方\(十九)治燥结方1.硝菔通结汤2.赭遂攻结汤3.通结用葱白熨法o<目录>一、医方\(二十)治消渴方1.玉液汤2.滋饮o<目录>一、医方\(二十一)治癃闭方宣阳汤济阴汤白茅根汤温通汤加味苓桂术甘汤寒通汤升麻黄汤鸡汤鸡茅根汤o<目录>一、医方\(二十二)治淋浊方1.理血汤2.膏淋汤3.气淋汤4.劳淋汤5.砂淋丸6.寒淋汤7.秘真丹8.毒淋汤9.清毒二仙丹10.鲜小蓟根汤11.澄化汤12.清肾汤13.舒和汤o<目录>一、医方\(二十三)治伤寒方1.麻黄加知母汤2.加味桂枝代粥汤3.从龙汤4.馏水石膏饮5.通变大柴胡汤6.加味越婢加半夏汤o<目录>一、医方\(二十四)治温病方1.清解汤2.凉解汤3.寒解汤4.石膏阿斯匹林汤5.和解汤6.宣解汤7.滋阴宣解汤8.滋阴清燥汤9.滋阴固下汤10.犹龙汤o<目录>一、医方\(二十五)治伤寒温病同用方1.仙露汤2.石膏粳米汤3.镇逆白虎汤4.白虎加人参以山药代粳米汤5.宁嗽定喘饮6.荡胸汤7.一味莱菔子汤8.镇逆承气汤o<目录>一、医方\(二十六)治瘟疫瘟疹方1.青盂汤2.护心至宝丹3.清疹汤o<目录>一、医方\(二十七)治疟疾方加味小柴胡汤o<目录>一、医方\(二十八)治气血郁滞肢体疼痛方1.升降汤2.培脾舒肝汤3.金铃泻肝汤4.活络效灵丹5.活络祛寒汤6.健运汤7.振中汤8.曲直汤o<目录>一、医方\(二十九)治女科方1.玉烛汤2.理冲汤3.理冲丸4.安冲汤5.固冲汤6.温冲汤7.清带汤8.加味麦门冬汤9.寿胎丸10.安胃饮11.大顺汤12.和血熄风汤13.滋阴清胃汤14.滋乳汤15.消乳汤16.升肝舒郁汤17.资生通脉汤o<目录>一、医方\(三十)治眼科方蒲公英汤磨翳水(散)明目蓬硝水清脑黄连膏益瞳丸羊肝猪胆丸o<目录>一、医方\(三十一)治咽喉方咀华清喉丹o<目录>一、医方\(三十二)治牙疳方1.古方马乳饮2.牙疳散3.牙疳敷藤黄法o<目录>一、医方\(三十三)治疮科方消瘰丸消瘰膏化腐生肌散内托生肌散洗髓丹●<目录>二、药物药石膏解人参解西洋参解黄(芪)解山萸肉解白术解赭石解山药解地黄解甘草解朱砂解鸦胆子解龙骨解14.牡蛎解15.石决明解16.玄参解17.当归解18.芍药解19.芎解20.大黄解21.朴硝、硝石解22.浓朴解23.麻黄解24.柴胡解25.桂枝解26.三七解27.滑石解28.牛膝解29.远志解30.龙胆草解31.半夏解32.栝蒌解33.天花粉解34.干姜解35.生姜解36.附子、乌头、天雄解37.肉桂解38.知母解39.天门冬解41.黄连解42.黄芩解43.白茅根解44.苇茎、芦根解45.鲜小蓟根解46.大麦芽解47.茵陈解48.莱菔子解附∶胡莱菔英能解砒石毒49.枸杞子、地骨皮解50.海螵蛸、茜草解51.罂粟壳解52.竹茹解53.沙参解54.连翘解55.川楝子解56.薄荷解57.茯苓、茯神解57.茯苓、茯神解58.木通解59.蒲黄解60.三棱、莪术解61.乳香、没药解62.常山解63.山楂解64.石榴解65.龙眼肉解66.柏子仁解67.大枣解68.胡桃解69.五味子解70.萆解71.鸡内金解72.穿山甲解73.蜈蚣解74.水蛭解75.蝎子解76.蝉蜕解77.羚羊角解78.血余炭解79.指甲解●<目录>三、医论90论1.六经总论2.太阳病桂枝汤证3.太阳病麻黄汤证4.太阳与阳明合病麻黄汤证5.太阳温病麻杏甘石汤证6.太阳病大青龙汤证7.太阳病小青龙汤证8.太阳病旋复花代赭石汤证9.太阳病大陷胸汤证10.太阳病小陷胸汤证11.太阳病大黄黄连泻心汤证12.太阳病附子泻心汤证13.太阳病炙甘草汤证14.太阳病桃核承气汤证15.太阳阳明合病桂枝加葛根汤证16.太阳阳明合病葛根汤证17.阳明病葛根黄连黄芩汤证18.阳明病白虎汤证19.阳明病白虎加人参汤证20.阳明病三承气汤证21.阳明病茵陈蒿汤证22.阳明病栀子柏皮汤证23.阳明病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24.阳明病猪苓汤证25.阳明病四逆汤证26.少阳病提纲及汗吐下三禁27.少阳病小柴胡汤证28.少阳病大柴胡汤证29.少阳篇三阳合病之治法30.太阴病提纲及意义31.太阴病桂枝汤证32.太阴病宜四逆辈诸寒证33.太阴病坏证桂枝加芍药汤及桂枝加大黄汤证34.少阴病提纲及意义35.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证36.少阴病黄连阿胶汤证37.少阴病当灸及附子汤证38.少阴病桃花汤证39.少阴病吴茱萸汤证40.少阴病苦酒汤证41.少阴病白通汤证及白通加猪胆汁汤证42.少阴病真武汤证43.少阴病通脉四逆汤证44.少阴病大承气汤证45.厥阴病提纲及意义46.厥阴病乌梅丸证47.厥阴病白虎汤证48.厥阴病当归四逆汤及加吴茱萸生姜汤证49.厥阴病白头翁汤证50.不分经之病理中丸证、竹叶石膏汤证51.温病遗方52.伤寒风温始终皆宜汗解说53.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及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治法54.温病之治法详于伤寒论解55.论伤寒温病神昏谵语之原因及治法56.论吴又可达原饮不可以治温病57.论革脉之形状及治法58.论脑充血之原因及治法59.论脑充血证可预防及其证误名中风之由60.论脑贫血治法61.论脑贫血痿废治法62.论心病治法63.论肺病治法64.总论喘证治法65.论胃病噎膈(即胃癌)治法及反胃治法66.论胃气不降治法67.论吐血衄血之原因及治法68.论痢证治法69.论肠结治法70.论结胸治法71.论霍乱治法72.论肝病治法73.论黄胆有内伤外感及内伤外感之兼证并详治法74.论水臌气臌治法75.论血臌治法76.论肾弱不能作强治法77.论冲气上冲之病因病状病脉及治法78.论火不归原治法79.论腰疼治法80.论肢体痿废之原因及治法81.论四肢疼痛其病因凉热各异之治法82.论治偏枯者不可轻用补阳还五汤83.论鼻渊治法84.详论咽喉证治法85.论喉证治法86.详论猩红热治法87.论鼠疫之原因及治法88.论女子瘕治法89.论用药以胜病为主不拘分量之多少90.论治疔宜重用大黄●<目录>四、医话话1.临症随笔2.诊余随笔3.自述治愈牙疼之经过4.虚劳温病皆忌橘红说5.鳖甲、龟板不可用于虚弱之证6.目疾由于伏气化热者治法7.天水散治中暑宜于南方北方用之宜稍变通8.治幼年温热证宜预防其出痧疹9.痫疯治法10.小儿痉病治法11.癞证治法12.治梦遗法13.肢体受寒疼痛可熨以坎离砂及坎离砂制法14.牛肉反红荆之目睹15.驳方书贵阳抑阴论16.阅刘华封《烂喉痧证治辨异》书后17.答严××代友问痰饮治法18.答翁××问呃逆气郁治法19.答金××问治吐血后咳嗽法20.答胡××问小儿暑天水泻及由泻变痢由疟转痢之治法21.答章××问腹内动气冲气症治法22.答章××代友问病案治法23.答庞××问大便脱肛治法24.答徐××读《伤寒论》质疑四则25.答徐××阳旦汤之商榷26.答王××问《神州医药学报》何以用真武汤治其热日夜无休止立效27.答刘××问七伤28.答刘××问湿温治法之理由29.答刘××问肝与脾之关系及肝病善作疼之理30.答徐××问腹疼治法31.答宗弟××问右臂疼治法32.答周××为母问疼风证治法33.答××女士问疼经治法34.答王××问时方生化汤35.答吴××问病36.答徐××问其妻荡漾病治法37.答郭××问小儿耳聋口哑治法38.答王××质疑39.答黄××问接骨方并论及接筋方40.答任××问病三则41.答黄××问创伤及跌打损伤外敷内服止疼化瘀方42.答陈××疑《内经》十二经有名无质43.治疯犬伤方44.解砒石毒兼解火柴毒方附录∶崔××来函介绍三方:(1)外伤甚重救急方(2)服食松脂法(3)止咳方●<目录>五、医案五18门o<目录>五、医案\(一)虚劳喘嗽门1.虚劳证阳亢阴亏2.虚劳兼劳碌过度3.肺劳咳嗽由于伏气化热所伤证4.虚劳咳嗽兼外感实热证5.劳热咳嗽6.肺劳喘嗽遗传性证7.肺劳痰喘8.肺劳喘咳9.肺劳喘嗽兼不寐证10.肺病咳嗽吐血11.肺病咳吐脓血12.肺病咳吐痰血o<目录>五、医案\(二)气病门1.大气下陷兼小便不禁2.大气下陷3.大气下陷身冷4.大气陷兼消食5.大气陷兼疝气6.冲气上冲兼奔豚7.胃气不降8.肝气郁兼胃气不降9.胃气不降o<目录>五、医案\(三)血病门1.吐血证2.咳血兼吐血证3.吐血兼咳嗽4.吐血兼咳嗽5.吐血证6.吐血证7.大便下血8.大便下血9.大便下血10.大便下血11.瘀血短气o<目录>五、医案\(四)脑充血门1.脑充血头疼2.脑充血头疼3.脑充血头疼4.脑充血兼腿痿弱5.脑充血兼痰厥6.脑充血兼偏枯o<目录>五、医案\(五)肠胃病门1.噎膈2.反胃吐食3.胃脘疼闷4.冷积腹疼4.冷积腹疼5.肠结腹疼6.肠结腹疼兼外感实热o<目录>五、医案\(六)头部病门1.头疼2.目病干疼3.牙疼o<目录>五、医案\(七)肢体疼痛门1.胁疼2.胁下疼兼胃口疼3.胁疼4.腰疼5.腿疼o<目录>五、医案\(八)肿胀门1.受风水肿2.阴虚水肿3.风水有痰o<目录>五、医案\(九)黄胆门1.黄胆兼外感2.黄胆3.黄胆o<目录>五、医案\(十)痢疾门1.痢疾转肠溃疡2.痢疾3.痢疾4.噤口痢o<目录>五、医案\(十一)大小便病门1.泄泻兼发灼2.小便白浊3.小便因寒闭塞o<目录>五、医案\(十二)不寐病门1.心虚不寐2.不寐兼惊悸o<目录>五、医案\(十三)痫痉癫狂门1.痫风兼脑充血2.受风螈3.慢脾风4.慢脾风5.将成慢脾风6.癫狂失心7.神经锗乱o<目录>五、医案\(十四)伤寒门1.伤寒兼脑膜炎2.伤寒脉闭3.伤寒脉闭4.少阴伤寒5.伤寒兼有伏热证o<目录>五、医案\(十五)温病门1.温病兼大气下陷2.温病兼气虚气郁3.温病兼吐泻腿抽4.少阴伤寒5温病结胸6.温病结胸7.温病8.风温9.风温兼伏气化热10.温病兼痧疹11.温病兼劳力过度12.温病兼下痢13.温病兼脑膜炎14.温热泄泻15.温病兼虚热16.温病体虚17.温热腹疼兼下痢18.温病兼下痢19.温病兼下痢20.暑温兼泄泻21.温病22.温病兼项后作疼23.温病兼胁疼24.风温兼喘促25.秋温兼伏气化热26.温病兼呕吐27.温病兼呕吐28.温病兼衄血便血29.温疹30.温疹兼喉痧31.温病兼喉痧痰喘32.温病兼喉疼33.温病兼阴虚34.温病兼喘胀35.温病兼虚热36.温病兼吐血37.温病兼冲气上冲o<目录>五、医案\(十六)疟疾门1.疟疾兼阴虚2.疟疾兼脾胀3.疟疾兼暑热4.疟痢兼证o<目录>五、医案\(十七)霍乱门1.霍乱兼转筋2.霍乱吐泻3.霍乱脱证4.霍乱暴脱证o<目录>五、医案\(十八)妇女科1.怀妊受温病2.受妊呕吐3.怀妊得温病兼痰喘4.怀妊受温病兼下痢5.产后下血6.产后手足抽掣7.产后瘕8.血闭成瘕9.产后温病10.流产后满闷11.月闭兼温疹靥急12.处女经闭13.血崩证<目录>一、医方o<目录>一、医方\(一)治阴虚劳热方1.资生汤属性:治劳瘵羸弱已甚,饮食减少,喘促咳嗽,身热脉虚数者。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名方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名方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名方1.升陷汤【组成】生黄芪18克,知母9克,柴胡4.5克,桔梗4.5克,升麻3克。

【用法】水煎,分2次温服,每日1剂。

【功用】升提大气。

【主治】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

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

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

其兼证,或寒热往来,或咽干作渴,或满闷怔忡,或神昏健忘,种种病状,诚难悉数。

其脉象沉迟微弱,关前尤甚。

其剧者,或六脉不全,或参伍不调。

【方解】升陷汤是以补中益气汤为基础加减化裁而来。

黄芪大补元气,又善升阳;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助黄芪举陷升提;知母凉润,制黄芪之温性;桔梗为药中舟楫,可载药上行,直达病所。

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升陷之功。

临床如见气虚严重,可重用黄芪,并加人参;有瘀血,加丹参、当归;阴虚不足,加麦门冬、生地黄等。

2.活络效应丹【组成】当归,丹参,生明乳香,生明没药,各15克(五钱)。

【用法】上药全研细末,备用,亦可水泛为丸。

用法用量:上四味,作汤服。

若为散剂,一剂分作4次服,温酒送下。

【主治】气血瘀滞,心腹疼痛,腿臂疼痛,跌打瘀肿,内外疮疡,以及症瘕积聚等。

现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宫外孕、脑血栓形成、坐骨神经痛等属气血瘀滞,经络受阻者。

【方解】方中当归、丹参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兼以养血;配伍乳香、没药以增强活血行气,消肿定痛之效。

四药成方,有活血通络、化瘀止痛之能,是伤骨科活血止痛常用的基础方剂。

【应用】足跟痛用本方加减:当归、丹参、牛膝、威灵仙、鹿角霜、川断、五加皮各15g,乳香、没药、木瓜各10g。

阴虚者加石斛、生地各15g,黄柏12g;气虚者加党参、黄芪各12-15g。

3.十全育真汤【处方】野台参(四钱)生黄芪(四钱)生山药(四钱)知母(四钱)玄参(四钱)生龙骨(四钱.捣细)生牡蛎(四钱.捣细)丹参(二钱)三棱(钱半)莪术(钱半)【用法与用量】气分虚甚者,去三棱、莪术,加鸡内金三钱;喘者,倍山药、加牛蒡子三钱;汗多者,以白术易黄芪,倍龙骨、牡蛎,加山萸肉、生白芍各六钱。

医学衷中参西录自序原文和大医名言

医学衷中参西录自序原文和大医名言

医学衷中参西录自序张锡纯人生有大愿力,而后有大建树。

一介寒儒,伏处草茅,无所谓建树也,而其愿力固不可没也。

老安友信少怀,孔子之愿力也;当令一切众生皆成佛,如来之愿力也。

医虽小道,实济世活人之一端。

故学医者,为身家温饱计则愿力小;为济世活人计则愿力大。

而此愿力之在锡纯,又非仅一身之愿力,实乃祖训斯绍也。

锡纯原籍山东诸城,自前明迁居直隶盐山边务里,累世业儒。

先祖友三公缵修家乘,垂训来兹,谓凡后世子孙,读书之外,可以学医。

盖即范文正公“不为良相,必为良医”之意也。

锡纯幼时,从先严丹亭公读书,尝述斯言以教锡纯。

及稍长,又授以方书,且为指示大意。

谓诵读之暇,游艺于此,为益良多,且又遵祖训也。

特当时方习举子业,未能大致力于斯耳。

后两试秋闱不第,虽在壮年,而淡于进取。

遂广求方书,远自农轩,近至国朝著述诸家,约共搜阅百余种。

知《本经》与《内经》,诒之开天辟地之圣神,为医学之鼻祖,实即为医学之渊海也。

迨汉季张仲景出,著《伤寒》、《金匮》两书,为《本经》、《内经》之功臣。

而晋之王叔和,唐之孙思邈、王焘,宋之成无己,明季之喻嘉言,又为仲景之功臣。

国朝医学昌明,人才辈出,若张志聪、徐大椿、黄元御、陈念祖诸贤,莫不率由仲景上溯《本经》、《内经》之渊源,故其所著医书,皆为医学正规。

特是自晋、唐迄今,诸家著述,非不美备,然皆斤斤以传旧为务,初未尝日新月异,俾吾中华医学渐有进步。

夫事贵师古者,非以古人之规矩、准绳限我也,惟藉以瀹我性灵,益我神智。

迨至性灵神智洋溢活泼,又贵举古人之规矩、准绳而扩充之、变化之、引伸触长之,使古人可作,应叹为后生可畏。

凡天下事皆宜然,而医学何独不然哉!锡纯存此意念,以孜孜研究医学者有年,偶为人疏方,辄能得心应手,挽回沉疴。

时先慈刘太君在堂,锡纯恐温清有缺,不敢轻应人延请。

适有以急证相求者,锡纯造次未遽应。

先慈谓锡纯曰:病家盼医如溺水求援,汝果能治,宜急往救之。

然临证时,须多加小心,慎勿卤莽误人。

锡纯唯唯受教,自此临证者几无虚日,至今十余年矣。

医学衷中参西录 清·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西录 清·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方(一)治阴虚劳热方1.资生汤治劳瘵羸弱已甚,饮食减少,喘促咳嗽,身热脉虚数者。

亦治女子血枯不月。

生山药(一两)玄参(五钱)于术(三钱)生鸡内金(二钱,捣碎)牛蒡子(三钱,炒,捣)热甚者,加生地黄五六钱。

脾为后天之本,能资生一身。

脾胃健壮,多能消化饮食,则全身自然健壮,何曾见有多饮多食,而病劳瘵者哉?《内经》阴阳别论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在女子为不月,其传为风以其先不过阳明,胃腑不能多纳饮食也,而原其饮食减少之故。

曰发于心脾,原其发于心脾之故。

曰有不得隐曲者何居?盖心为神明之府,有时心有隐曲,思想不得自遂,则心神拂郁,心血亦遂不能濡润脾土,以成过思伤脾之病。

脾伤不能助胃消食,变化津液,以溉五脏,在男子已隐受其病,而尚无显征;在女子则显然有不月之病。

此乃即女以征男也。

至于传为风消,传为息贲,无论男女病证至此,人人共见,劳瘵已成,挽回实难,故曰不治。

然医者以活人为心,病证之危险,虽至极点,犹当于无可挽回之中,尽心设法以挽回之。

而其挽回之法,仍当遵二阳之病发心脾之旨。

戒病者淡泊寡欲,以养其心,而复善于补助其脾胃,使饮食渐渐加多,其身体自渐渐撤消。

如此汤用于术以健脾之阳,脾土健壮,自能助胃。

山药以滋胃之阴,胃汁充足,自能纳食(胃化食赖有酸汁)。

特是脾为统血之脏,《内经》谓“血生脾”,盖谓脾系血液结成,故中多函血。

西人亦谓脾中多回血管为血汇萃之所。

此证因心思拂郁,心血不能调畅,脾中血管遂多闭塞,或如烂炙,或成丝膜,此脾病之由。

而脾与胃相助为理,一气贯通,脏病不能助腑,亦即胃不能纳食之由也。

鸡内金为鸡之脾胃,中有瓷、石、铜、铁,皆能消化,其善化有形郁积可知。

且其性甚和平,兼有以脾胃补脾胃之妙。

故能助健补脾胃之药,特立奇功,迥非他药所能及也。

方中以此三味为不可挪移之品。

玄参《神农本草经》谓其微寒,善治女子产乳余疾,且其味甘胜于苦,不至寒凉伤脾胃可知,故用之以去上焦之浮热,即以退周身之烧热;且其色黑多液,《神农本草经》又谓能补肾气,故以治劳瘵之阴虚者尤宜也。

名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之黄芪解

名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之黄芪解

名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之《黄芪解》黄芪:性温,味微甘。

能补气,兼能升气,善治胸中大气(即宗气,为肺叶辟之原动力)下陷。

《神农本草经》谓主大风者,以其与发表药同用,能祛外风,与养阴清热药同用,更能熄内风也。

谓主痈疽、久败疮者,以其补益之力能生肌肉,其溃脓自排出也。

表虚自汗者,可用之以固外表气虚。

小便不利而肿胀者,可用之以利小便。

妇女气虚下陷而崩带者,可用之以固崩带。

为其补气之功最优,故推为补药之长,而名之曰也。

【附案】沧州董氏女,年二十余。

胸胁满闷,心中怔忡,动则自汗,其脉沉迟微弱,右部尤甚,为其脉迟,疑是心肺阳虚,询之不觉寒凉,知其为胸中大气下陷也。

其家适有预购黄一包,俾用一两煎汤服之。

其族兄XX在座,其人颇知医学,疑药不对证。

愚曰:“勿多疑,倘有差错,余职其咎。

”服后,果诸病皆愈。

其族兄疑而问曰:“《神农本草经》黄原主大风,有透表之力,生用则透表之力益大,与自汗证不宜,其性升而能补,有膨胀之力,与满闷证不宜,今单用生黄两许,而两证皆愈,并心中怔忡亦愈,其义何居?”答曰:“黄诚有透表之力,气虚不能逐邪外出者,用于发表药中,即能得汗,若其阳强阴虚者,误用之则大汗如雨不可遏抑。

惟胸中大气下陷,致外卫之气无所统摄而自汗者,投以黄则其效如神。

至于证兼满闷而亦用之者,确知其为大气下陷,呼吸不利而作闷,非气郁而作闷也。

至于心与肺同悬胸中,皆大气之所包举,大气升则心有所根据,故怔忡自止也。

”继加桔梗二钱,知母三钱,又服两剂以善其后。

一妇人产后四五日,大汗淋漓,数日不止,情势危急,气息奄奄,其脉微弱欲无,问其短气乎?心中怔忡且发热乎?病患不能言而颔之。

知其大气下陷,不能吸摄卫气,而产后阴分暴虚,又不能维系阳分,故其汗若斯之脱出也。

遂用生黄六钱,玄参一两,净萸肉、生杭芍各五钱,桔梗二钱,一剂汗减,至三剂诸病皆愈。

从前五六日未大便,至此大便亦通下。

邑王氏女,年二十余,心中寒凉,饮食减少,延医服药,年余无效,且益羸瘦。

《医学衷中参西录》评述

《医学衷中参西录》评述

《医学衷中参西录》评述《医学衷中参西录》评述作者张锡纯,字寿甫,河北盐山县边务村人。

生于1860年(清· 咸丰十年),卒于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享年74岁。

是清末民初中国医学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医家,也是力倡和奠定中西医汇通的代表医家之一。

张氏自幼聪颖,稍长研习六经诗文,天文算术,尤通易理,后因两试秋闱不第而秉承遗训专攻医学,早年悬壶于乡里。

辛亥革命后,曾以军医正之职应聘从戎而赴武汉。

1917年于沈阳创立达中医院并任院长之职。

直奉起战,返河北沧县行医。

1927年徙居天津,曾创天津国医函授学校培养中医人才。

张氏潜心医学40余年,临床治疗不拘一格,不仅能化裁古方,汲取各家之精华,还能独出新意,融会中西医之长。

其在诊病之余,将所悟医药之理,随时记述成篇,屡试屡效之经验方则自立名方,方后缀以诠释以阐发其医学理论。

该书充分体现了其“师古不泥,衷中参西”的学术思想。

1.衷中参西,融会贯通张锡纯生活在清末民初,以“师古不泥古,参西而不背中”为治学宗旨,正确处理中医学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

他提出“合中西医融贯为一”的设想,并以“中医包括西医之理”学说为理论依据,力图沟通中西医。

理论上,借鉴西医的理论学说,阐发中医的理论实质,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

临床用药上,张氏中西药并用,取长补短,使其更好地发挥临床疗效。

对西医解剖、生理的学习,也多能掌握要旨。

2.尊崇经典,法本仲景纵观全书,有关医论近百条,条条以《内经》、《难经》为中医诊治疾病的理论基础,以《伤寒杂病论》为临床辨证论治的法则,多所引证,融会贯通,使之立说有据,治法有源,实为衷中之楷模,参西之先人。

他认为“用古人之方,原宜因证、因时为之变通,非可胶柱鼓瑟也”。

3.阐释医理,独辟蹊径张锡纯经过数十年的医疗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经验,阐释医理有独特建树,调摄论治有独到之处,处方遣药别具特色。

其对中风、吐血、衄血、泄泻、消渴等病因病机的论述皆发前人所未发。

衷中参西张锡纯

衷中参西张锡纯

录 》一 书 。
异 议 ,是 立 业 之 基 ;参 西 者 :辅 助 种 中 西 汇 通 的 思 想 , 成 为 中 西 医
晚 清 时 期 的 一 灭 ,中 医 张 锡 也 ,借 鉴 有 益 者 ,师 门 无 厚 非 ,为 结 合 的 嚆 矢 。 张 锡 纯 认 为 :“临 证
纯 用 大 承 气 汤 , 诊 治 一 患 热 证 便 发 展 之 翼 。 他 主 张 :“西 医 用 药 在 调 方 者 ,必 须 细 心 斟 酌 , 详 审 病
19l8年 在 沈 阳 创 立 达 中 医 院 ,并
张 锡 纯 博 览 典 籍 ,精 研 医 理 , 张 锡 纯 尚撰 有 《代 数 鉴 源 》和 《易
任 院 长 。1928年 来 天津 定居 ,曾在 注 重 实 践 ,既 重 视 对 中 医 经 典 著 经 图 说 》; 另 有 诗 作 《种 菊 轩 诗
制 , 并 主 张 中 药 材 原 汁 原 味 的 生 则 药 力 减 弱 或 无 效 ,甚 至 可 引 起 山 药 系 救 济 之 大 药 ,治 阴 虚 劳 热
不 矢¨刘 老 中 医 使 用 威 灵 仙 的 奥 录 中药 84种 、西 药 45种 。第 五 册 别 具 一 格 。
秘 ,便 登 门求 教 。刘 老 巾医 解 疑 为 在 当 时 全 国各 医 学 报 发 表 的 论
张锡 纯 还 注 重 中 药 的加 :【炮
42 隆栅 眵 辛分割,艰翘解毒片 O 天津中新药业药品营销公司总经销 全国免费咨询电话:800—818-0596
参 ,备 感 证 清 法 明 ,方 药 合 理 ,为 本 原 宜 兼 顾 。 … ‘由 斯 知 中 药 与 西 细 察 厘 定 病 情 ,要 求 病 历 记 载 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目录
方剂鉴别
归脾汤 固冲汤
固冲汤
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
白术一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30g) 龙骨八钱(24g) 山萸肉八钱(24g) 海螵蛸四钱(12g) 棕边炭二钱(6g)
生黄芪六钱(18g) 牡蛎八钱(24g) 生杭芍四钱(12g) 茜草三钱(9g) 五倍子五分(1.5g)
水煎服。
功用
固冲摄血,益气健脾。
主治
脾肾亏虚,冲脉不固证。
猝然血崩
或月经过多,或漏下不止
色淡质稀
神疲乏力
症 状
心悸气短
头晕肢冷
腰膝酸软
舌淡
脉微弱
方解
煅龙骨 煅牡蛎 棕榈炭 五倍子
海螵蛸 茜草 山萸肉 白芍 白术 黄芪
收敛固涩止血
止血化瘀 补益肝肾,收敛固涩 补益肝肾,养血敛阴 补气健脾
配伍特点
固涩止血--为主 补气摄血--为辅
运用
1.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出血过多属脾 气虚弱,冲任不固者。 2.崩漏属血热者禁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