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与《医学衷中参西录》
医学衷中参西录全文

医学衷中参西录全⽂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医丛书,⼜名《衷中参西录》,张锡纯(寿甫)撰。
此书分为《处⽅学》8卷、《医论》8卷、《医话拾零》、《三三医书评》、《药物讲义》4卷、《伤寒讲义》4卷、《医案(附诗草)》4卷。
系作者多年治学临证经验和⼼得之总结。
是20世纪初我国重要的临床综合性名著。
张⽒致⼒沟通中西医学,主张以中医为主体,取西医之长,补中医之短。
他认为:“欲求医学登峰造极,诚⾮沟通中西医不可。
”其于沟通中西医的主导思想,主张师古⽽不泥古,参西⽽不背中。
张⽒重视基础理论,对脏象学说和解剖⽣理的互证尤为重视。
书中指出:脑为元神,⼼为识神,⼼⼒衰竭与肾不纳⽓相通;脑充⾎与薄厥相近等等。
在临证⽅⾯,讲究细致的观察和记述病情,建⽴完整的病历。
其于诸病治法,注重实际,勇于探索,并独创了许多新的治疗⽅剂,体验了若⼲中药的性能。
对诸如萸⾁救脱,参芪利尿,⽩矾化痰热,三七消疮肿,⽣硫黄内服治虚寒下痢,蜈蚣、蝎⼦定风消毒等等,均能发扬古说,扩⼤药⽤主治。
如对调治脾胃,主张脾阳与胃阴并重,升肝脾与降胆胃兼施,补养与开破相结合。
书中结合中西医学理论和医疗实践阐发医理,颇多独到的见解。
书中载述张⽒所制定的若⼲有效⽅剂;在⽅药应⽤⽅⾯,创⽤中西药相结合的⽅剂,并对⽯膏、⽣⼭药、代赭⽯等药的临床施治,在古⼈基础上有重要的补订、发挥。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名方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名方1.升陷汤【组成】生黄芪18克,知母9克,柴胡4.5克,桔梗4.5克,升麻3克。
【用法】水煎,分2次温服,每日1剂。
【功用】升提大气。
【主治】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
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
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
其兼证,或寒热往来,或咽干作渴,或满闷怔忡,或神昏健忘,种种病状,诚难悉数。
其脉象沉迟微弱,关前尤甚。
其剧者,或六脉不全,或参伍不调。
【方解】升陷汤是以补中益气汤为基础加减化裁而来。
黄芪大补元气,又善升阳;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助黄芪举陷升提;知母凉润,制黄芪之温性;桔梗为药中舟楫,可载药上行,直达病所。
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升陷之功。
临床如见气虚严重,可重用黄芪,并加人参;有瘀血,加丹参、当归;阴虚不足,加麦门冬、生地黄等。
2.活络效应丹【组成】当归,丹参,生明乳香,生明没药,各15克(五钱)。
【用法】上药全研细末,备用,亦可水泛为丸。
用法用量:上四味,作汤服。
若为散剂,一剂分作4次服,温酒送下。
【主治】气血瘀滞,心腹疼痛,腿臂疼痛,跌打瘀肿,内外疮疡,以及症瘕积聚等。
现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宫外孕、脑血栓形成、坐骨神经痛等属气血瘀滞,经络受阻者。
【方解】方中当归、丹参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兼以养血;配伍乳香、没药以增强活血行气,消肿定痛之效。
四药成方,有活血通络、化瘀止痛之能,是伤骨科活血止痛常用的基础方剂。
【应用】足跟痛用本方加减:当归、丹参、牛膝、威灵仙、鹿角霜、川断、五加皮各15g,乳香、没药、木瓜各10g。
阴虚者加石斛、生地各15g,黄柏12g;气虚者加党参、黄芪各12-15g。
3.十全育真汤【处方】野台参(四钱)生黄芪(四钱)生山药(四钱)知母(四钱)玄参(四钱)生龙骨(四钱.捣细)生牡蛎(四钱.捣细)丹参(二钱)三棱(钱半)莪术(钱半)【用法与用量】气分虚甚者,去三棱、莪术,加鸡内金三钱;喘者,倍山药、加牛蒡子三钱;汗多者,以白术易黄芪,倍龙骨、牡蛎,加山萸肉、生白芍各六钱。
医学衷中参西录 清·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方(一)治阴虚劳热方1.资生汤治劳瘵羸弱已甚,饮食减少,喘促咳嗽,身热脉虚数者。
亦治女子血枯不月。
生山药(一两)玄参(五钱)于术(三钱)生鸡内金(二钱,捣碎)牛蒡子(三钱,炒,捣)热甚者,加生地黄五六钱。
脾为后天之本,能资生一身。
脾胃健壮,多能消化饮食,则全身自然健壮,何曾见有多饮多食,而病劳瘵者哉?《内经》阴阳别论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在女子为不月,其传为风以其先不过阳明,胃腑不能多纳饮食也,而原其饮食减少之故。
曰发于心脾,原其发于心脾之故。
曰有不得隐曲者何居?盖心为神明之府,有时心有隐曲,思想不得自遂,则心神拂郁,心血亦遂不能濡润脾土,以成过思伤脾之病。
脾伤不能助胃消食,变化津液,以溉五脏,在男子已隐受其病,而尚无显征;在女子则显然有不月之病。
此乃即女以征男也。
至于传为风消,传为息贲,无论男女病证至此,人人共见,劳瘵已成,挽回实难,故曰不治。
然医者以活人为心,病证之危险,虽至极点,犹当于无可挽回之中,尽心设法以挽回之。
而其挽回之法,仍当遵二阳之病发心脾之旨。
戒病者淡泊寡欲,以养其心,而复善于补助其脾胃,使饮食渐渐加多,其身体自渐渐撤消。
如此汤用于术以健脾之阳,脾土健壮,自能助胃。
山药以滋胃之阴,胃汁充足,自能纳食(胃化食赖有酸汁)。
特是脾为统血之脏,《内经》谓“血生脾”,盖谓脾系血液结成,故中多函血。
西人亦谓脾中多回血管为血汇萃之所。
此证因心思拂郁,心血不能调畅,脾中血管遂多闭塞,或如烂炙,或成丝膜,此脾病之由。
而脾与胃相助为理,一气贯通,脏病不能助腑,亦即胃不能纳食之由也。
鸡内金为鸡之脾胃,中有瓷、石、铜、铁,皆能消化,其善化有形郁积可知。
且其性甚和平,兼有以脾胃补脾胃之妙。
故能助健补脾胃之药,特立奇功,迥非他药所能及也。
方中以此三味为不可挪移之品。
玄参《神农本草经》谓其微寒,善治女子产乳余疾,且其味甘胜于苦,不至寒凉伤脾胃可知,故用之以去上焦之浮热,即以退周身之烧热;且其色黑多液,《神农本草经》又谓能补肾气,故以治劳瘵之阴虚者尤宜也。
名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之黄芪解

名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之《黄芪解》黄芪:性温,味微甘。
能补气,兼能升气,善治胸中大气(即宗气,为肺叶辟之原动力)下陷。
《神农本草经》谓主大风者,以其与发表药同用,能祛外风,与养阴清热药同用,更能熄内风也。
谓主痈疽、久败疮者,以其补益之力能生肌肉,其溃脓自排出也。
表虚自汗者,可用之以固外表气虚。
小便不利而肿胀者,可用之以利小便。
妇女气虚下陷而崩带者,可用之以固崩带。
为其补气之功最优,故推为补药之长,而名之曰也。
【附案】沧州董氏女,年二十余。
胸胁满闷,心中怔忡,动则自汗,其脉沉迟微弱,右部尤甚,为其脉迟,疑是心肺阳虚,询之不觉寒凉,知其为胸中大气下陷也。
其家适有预购黄一包,俾用一两煎汤服之。
其族兄XX在座,其人颇知医学,疑药不对证。
愚曰:“勿多疑,倘有差错,余职其咎。
”服后,果诸病皆愈。
其族兄疑而问曰:“《神农本草经》黄原主大风,有透表之力,生用则透表之力益大,与自汗证不宜,其性升而能补,有膨胀之力,与满闷证不宜,今单用生黄两许,而两证皆愈,并心中怔忡亦愈,其义何居?”答曰:“黄诚有透表之力,气虚不能逐邪外出者,用于发表药中,即能得汗,若其阳强阴虚者,误用之则大汗如雨不可遏抑。
惟胸中大气下陷,致外卫之气无所统摄而自汗者,投以黄则其效如神。
至于证兼满闷而亦用之者,确知其为大气下陷,呼吸不利而作闷,非气郁而作闷也。
至于心与肺同悬胸中,皆大气之所包举,大气升则心有所根据,故怔忡自止也。
”继加桔梗二钱,知母三钱,又服两剂以善其后。
一妇人产后四五日,大汗淋漓,数日不止,情势危急,气息奄奄,其脉微弱欲无,问其短气乎?心中怔忡且发热乎?病患不能言而颔之。
知其大气下陷,不能吸摄卫气,而产后阴分暴虚,又不能维系阳分,故其汗若斯之脱出也。
遂用生黄六钱,玄参一两,净萸肉、生杭芍各五钱,桔梗二钱,一剂汗减,至三剂诸病皆愈。
从前五六日未大便,至此大便亦通下。
邑王氏女,年二十余,心中寒凉,饮食减少,延医服药,年余无效,且益羸瘦。
中药亲试记《医学衷中参西录》全书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石膏
实践
中药
很好
张先生
功效
进行
医学
中药
临床 应用
通过
全书
中药亲试
使用方法
记
中医
自己
医学
结合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中药亲试记》是一本记录了张锡纯先生临床用药经验和学术思想的书籍,其中详细介绍了各种 中药的性味、功效、应用范围以及使用方法。这本书不仅是对中医中药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更是 对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完美结合。 在《中药亲试记》中,张锡纯先生通过自己的临床实践,对中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他不 仅对传统的中药理论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还结合了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观 点和应用方法。 其中,张先生对石膏的独特见解和使用方法,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之一。他通过多年 的临床实践,发现石膏具有很好的退热、镇咳、平喘等作用,而且对于一些热性疾病,如肺炎、 支气管炎等,使用石膏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同时,张先生还提出了使用石膏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为后来的中医临床用药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中药亲试记》是一本备受推崇的中医经典,作者张锡纯通过亲身实践,详 细记录了各种中药材的疗效和用法,以及他在使用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这本书对 于中医爱好者和专业人士来说,都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
精彩摘录
在《中药亲试记》中,张锡纯详细介绍了多种中药材的疗效和用法,包括人 参、黄芪、白术、山药、鹿茸、当归、阿胶、熟地黄等。他通过亲身实践,对这 些药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医学衷中参西录》评述

《医学衷中参西录》评述《医学衷中参西录》评述作者张锡纯,字寿甫,河北盐山县边务村人。
生于1860年(清· 咸丰十年),卒于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享年74岁。
是清末民初中国医学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医家,也是力倡和奠定中西医汇通的代表医家之一。
张氏自幼聪颖,稍长研习六经诗文,天文算术,尤通易理,后因两试秋闱不第而秉承遗训专攻医学,早年悬壶于乡里。
辛亥革命后,曾以军医正之职应聘从戎而赴武汉。
1917年于沈阳创立达中医院并任院长之职。
直奉起战,返河北沧县行医。
1927年徙居天津,曾创天津国医函授学校培养中医人才。
张氏潜心医学40余年,临床治疗不拘一格,不仅能化裁古方,汲取各家之精华,还能独出新意,融会中西医之长。
其在诊病之余,将所悟医药之理,随时记述成篇,屡试屡效之经验方则自立名方,方后缀以诠释以阐发其医学理论。
该书充分体现了其“师古不泥,衷中参西”的学术思想。
1.衷中参西,融会贯通张锡纯生活在清末民初,以“师古不泥古,参西而不背中”为治学宗旨,正确处理中医学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
他提出“合中西医融贯为一”的设想,并以“中医包括西医之理”学说为理论依据,力图沟通中西医。
理论上,借鉴西医的理论学说,阐发中医的理论实质,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
临床用药上,张氏中西药并用,取长补短,使其更好地发挥临床疗效。
对西医解剖、生理的学习,也多能掌握要旨。
2.尊崇经典,法本仲景纵观全书,有关医论近百条,条条以《内经》、《难经》为中医诊治疾病的理论基础,以《伤寒杂病论》为临床辨证论治的法则,多所引证,融会贯通,使之立说有据,治法有源,实为衷中之楷模,参西之先人。
他认为“用古人之方,原宜因证、因时为之变通,非可胶柱鼓瑟也”。
3.阐释医理,独辟蹊径张锡纯经过数十年的医疗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经验,阐释医理有独特建树,调摄论治有独到之处,处方遣药别具特色。
其对中风、吐血、衄血、泄泻、消渴等病因病机的论述皆发前人所未发。
衷中参西张锡纯

录 》一 书 。
异 议 ,是 立 业 之 基 ;参 西 者 :辅 助 种 中 西 汇 通 的 思 想 , 成 为 中 西 医
晚 清 时 期 的 一 灭 ,中 医 张 锡 也 ,借 鉴 有 益 者 ,师 门 无 厚 非 ,为 结 合 的 嚆 矢 。 张 锡 纯 认 为 :“临 证
纯 用 大 承 气 汤 , 诊 治 一 患 热 证 便 发 展 之 翼 。 他 主 张 :“西 医 用 药 在 调 方 者 ,必 须 细 心 斟 酌 , 详 审 病
19l8年 在 沈 阳 创 立 达 中 医 院 ,并
张 锡 纯 博 览 典 籍 ,精 研 医 理 , 张 锡 纯 尚撰 有 《代 数 鉴 源 》和 《易
任 院 长 。1928年 来 天津 定居 ,曾在 注 重 实 践 ,既 重 视 对 中 医 经 典 著 经 图 说 》; 另 有 诗 作 《种 菊 轩 诗
制 , 并 主 张 中 药 材 原 汁 原 味 的 生 则 药 力 减 弱 或 无 效 ,甚 至 可 引 起 山 药 系 救 济 之 大 药 ,治 阴 虚 劳 热
不 矢¨刘 老 中 医 使 用 威 灵 仙 的 奥 录 中药 84种 、西 药 45种 。第 五 册 别 具 一 格 。
秘 ,便 登 门求 教 。刘 老 巾医 解 疑 为 在 当 时 全 国各 医 学 报 发 表 的 论
张锡 纯 还 注 重 中 药 的加 :【炮
42 隆栅 眵 辛分割,艰翘解毒片 O 天津中新药业药品营销公司总经销 全国免费咨询电话:800—818-0596
参 ,备 感 证 清 法 明 ,方 药 合 理 ,为 本 原 宜 兼 顾 。 … ‘由 斯 知 中 药 与 西 细 察 厘 定 病 情 ,要 求 病 历 记 载 完
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方剂鉴别
归脾汤 固冲汤
猝然血崩
或月经过多,或漏下不止悸气短
头晕肢冷
腰膝酸软
舌淡
脉微弱
方解
煅龙骨 煅牡蛎 棕榈炭 五倍子
海螵蛸 茜草 山萸肉 白芍 白术 黄芪
收敛固涩止血
止血化瘀 补益肝肾,收敛固涩 补益肝肾,养血敛阴 补气健脾
配伍特点
固涩止血--为主 补气摄血--为辅
运用
1.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出血过多属脾 气虚弱,冲任不固者。 2.崩漏属血热者禁用。
固冲汤
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
白术一两(30g) 龙骨八钱(24g) 山萸肉八钱(24g) 海螵蛸四钱(12g) 棕边炭二钱(6g)
生黄芪六钱(18g) 牡蛎八钱(24g) 生杭芍四钱(12g) 茜草三钱(9g) 五倍子五分(1.5g)
水煎服。
功用
固冲摄血,益气健脾。
主治
脾肾亏虚,冲脉不固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锡纯虽无利用仪器进行实验室研究的条件, 而他却能充分利用了自己长期临证实践的条件,尽 一切可能通过切身体会去寻求知识。
一是对药物的切实研究 二是临床的细致观察,以及详细可靠的病历记 录。
他认为,学医的“第一层功夫在识药性,仆学医时, 凡药皆自尝试”。自我尝试仍不得真知,则求助于他 人之体会。为了研究小茴香是否有毒,他不耻下问厨 师。其他药物毒如巴豆、硫磺,峻如甘遂、细辛、麻 黄、花椒等,均验之于己,而后施之于人。对市药的 真伪,博咨周访,亲自监制,务得其真而后己。因此 张锡纯用药之专,用量之重,为常人所不及。特别是 他反复尝试总结出萸肉救脱,参芪利尿,白矾化痰热, 赭石通肠结,三七消疮肿,水蛭散症瘕,硫黄治虚寒 下利,蜈蚣、蝎子定风消毒等,充分发扬了古人学说, 扩大了中药效用。他对生石膏、山萸肉、生山药的研 究,可谓前无古人。
故名医张锡纯(1860-1933年)所著,书 中收录了大量的病例及方剂,以及张 锡纯先生的评点文章。张锡纯先生是 我国医学史上一位捍卫与发扬中医学 的杰出人物,医界称其为“执全国医 坛之牛耳者”。
衷中参西汇通中西医的思想使张锡纯 找到全新的治学观点和方法。
第一是抛弃崇古泥古、固步自封的观点,敢 于创新,不全于故纸中求学问。 第二是反对空谈的观点,崇尚实验方法。
中医行吗?有用吗?科学吗?和西医比呢? ——张锡纯用他的医案说明,中医有用! 那西医呢?我们应该抵制它吗?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合中西而融贯为一是也。 “年过三旬始见西人医书,颇喜其讲解新异多出中医 之外。”
古为今用
:“吾人生古人之后,贵发古人所未发,不 可以古人之才智囿我,实贵以古人之才智启 我,然后医学有进步也” 对《伤寒杂病论》中的错误,他也主张伪托 或错简说,认为“古经之中,犹不免伪作, 至方术之书,其有伪作也原无足深讶”。 补中益气汤PK升陷汤
“病家盼医如溺水求援,汝果能治,宜
急往救之。然临证时,须多加小心,慎 勿鲁莽误人!”
“张氏自由聪颖,稍长研习六经诗文,
天文算数,尤通易理,后因不第而秉承 遗训专攻医学,苦读伤寒,亲尝百草, 早年悬壶于乡里,成绩斐然。”
衷中参西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张锡纯身处的年代,西方列强的炮灰打垮了中国人的 自信, 中国人也开始了对自个文化的怀疑。
张锡纯小名片
张锡纯(1860年-1933 年),字寿甫,原籍山东诸 城,河北盐山县人。 清末民初中国医学史上重大 影响的医家。 力倡和奠定中西医汇通的代 表医家之一。 著有《医学衷中参西录》等 书。
历史是这样评价他的。。
“在十九世纪的上半叶,中医界没有任何一 个人的影响能够和他相比,他的影响是十分 巨大的。 从那以后,中医界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人物。” ——余瀛鳌先生 “实高出万万” “为第一可法之书” “必可救许多枉死之人”
——彭子益
1860年 18 9 7 年 1909年 1912年 1918年 1924年 1927年 1928-1931 1933年 1933年
出生于直隶(今河北省)盐山县。 学习西医。 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前3期。 应德州驻军统领黄华轩之邀,任军医正。 应聘任沈阳立达医院院长。 著《医学衷中参西录》第四期 在天津开业行医。诊所名中西汇通医社。 著《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五期、第六期。 创办中医函授学院。 卒于天津。
谢谢!
1900年前后十余年的读书、应诊过程,使他的学 术思想趋于成熟。1909年,完成《医学衷中参西 录》前三期初稿,此时他年近50,医名渐著于国 内。1912年,德州驻军统领聘张氏为军医正,从 此他开始了专业行医的生涯。1918年,奉天设近 代中国第一家中医院:立达医院,聘张氏为院长。 1928年春,张氏携眷至天津,援徒并开业行医。 组织中西汇通医社,传播学术。 张锡纯主张衷中参西,汇通中西医学。而他在临 床医学上有很深的造诣,疗效卓绝,屡起沉疴危 证,为医界公认的一代名医。
将中医传播下去
1927年,天津,中西医汇通社 该怎么让更多喜爱中医的人能够接受正规的中医教育呢 ? 举办函授 “八旬已近又何求?意匠经营日不休。
但愿同胞皆上寿,敢云身后有千秋 。”
白天给人看病授徒之余,晚上亲自编写讲义,然后组织印 刷,给各地的学生邮寄。
《医学衷中参西录》是河北盐山县已
张锡纯原最推崇《神农本草经》,因其中载石膏性微寒,是 其特别推崇石膏治寒温的文献依据。然而他说:“诸家本草 皆不足信,可信者惟《本经》,然亦难尽信”。怎样发古人 所未发,与古为新呢?当时在基本理论方面,中医面临的主 要问题是阴阳五行说与自然科学基本原理难通;藏象说与解 剖生理难通;六气六淫说与微生物病因说难通;气化说与细 胞说难通。张锡纯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作了大量的汇 通探讨,其中至今仍有参考价值者为他对心力衰竭与肾不纳 气、脑充血与薄厥相通的看法。至于具体问题的中西互参则 几乎见于其书的每一篇章。
抛弃崇古泥古、固步自封的观点,敢 于创新,不全于故纸中求学问。
张锡纯说:“吾人生古人之后,贵发古人所未发,不可以古 人之才智囿我,实贵以古人之才智启我,然后医学有进步 也”。类似观点在其书中随处可见。 如他主张:“读《内经》之法,但于其可信之处精研有得, 即能开无限法门。其不可信之处,或为后世伪托,付之不论 可也”。 对《伤寒杂病论》中的错误,他也主张伪托或错简说,认为 “古经之中,犹不免伪作,至方术之书,其有伪作也原无足 深讶”。
张锡纯—––中国近代杰出的中医临床家、
思想家、教育家,其所著《医学衷中参 西录》成为继《伤寒论》以来最受医者 欢迎的中医经典著作之一,被称为“医 学中第一可法之书”,而张锡纯先生也 被称为“中国近代医学第一人”。
张锡纯先世原籍山东诸城,明初迁居直隶(今河北 省)盐山边务里,遂为盐山人。家道小康,少时广泛涉 猎经史子集,因其家训教子孙宜_训蒙兼习医而益世 润身,遂在读书之暇随父习医。 这期间其中医水平不断提高,常为人疏方看病,教学 时文医兼授,弟子中日后有多人以医为业。1885年, 他治愈邑中名医高鲁轩、毛仙阁束手的危重症,颇受 二人称道,自此应诊几无虚日。然而,1911年前,仍 以训蒙、教书为职业。1893年第二次参加秋试再次落 弟后,张锡纯开始接触西医及其他西学。1904年,中 国废科举,兴学校,张锡纯成为盐山县唯一可教代数 和几何学的教员。此时张氏开始接触西医及其它西学。 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张氏萌发了衷中参西的思想,遂 潜心于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