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之《黄芪解》

合集下载

“升陷汤”的神奇功效与作用

“升陷汤”的神奇功效与作用

“升陷汤”的神奇功效与作用升陷汤一、古方简介【来源】《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生黄芪18g,知母9g,升麻3g,柴胡5g,桔梗4.5g。

【功用】益气升陷。

【主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脉沉迟微弱,或三五不调。

二、临床新用(一)内科疾病1.眩晕【案例】某女,59岁,农民。

头眩,耳鸣重听,目不敢张,欲吐,失眠健忘。

诊见:面色不华,精神萎顿,形疲乏力,腰膝酸软,劳则晕眩甚。

舌质淡红,苔白略腻,脉沉细。

血压10.7/6.67kPa。

证属气虚下陷,清阳不升。

治当益气升阳。

处方:黄芪、太子参、仙鹤草、生磁石各30g,知母、升麻、柴胡、蒺藜、山茱萸各10g,白术、茯苓各12g,桑寄生、泽泻各15g,水煎服,每日1剂。

共服23剂,血压升到14.7/9.33kPa,诸症悉除[顾维超.升陷汤的内科临床运用.吉林中医药,1987,(1):24]。

【按语】《灵枢》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今大气虚,不能上奉滋养心肺与脑,故眩晕、耳鸣、目眩、健忘诸症丛生。

故以升陷汤补气升陷;加磁石、蒺藜、山萸肉、桑寄生补肾益精充脑;白术、茯苓、泽泻健脾益气利湿,兼以降浊而治晕吐;仙鹤草可益气增力,诸症得除,其疾自愈。

2.出血性休克【案例】某女,36岁,农民。

7日前,因过期流产行刮宫,术中出血较多,虽用多种止血剂无效,患者处于高热、神昏状态,经妇、内、外科会诊,按出血性休克并发宫腔感染入妇科抢救。

经输血、补液、抗感染、升压强心,仍处于危重状态,请中医会诊。

诊见:面色苍白,二目闭合,张口喘息,气息低微,烦躁不安,汗出肢冷,舌红少津,脉沉微。

体温39.8℃,心率142次/分,心尖有二级收缩期杂音,血压(6.67~9.33) /(2.67~4.00) kPa,白细胞总数18.7×10'/L。

证属大气随血而脱之危候,急当益气升陷,强心固脱。

处方:黄芪、山茱萸、龙骨、金银花各30g,知母、柴胡、升麻各12g,桔梗10g,红参6g,附片8g,枣仁15g,水煎成300ml,1次灌服。

张锡纯用黄芪(转载)

张锡纯用黄芪(转载)

张锡纯用黄芪(转载)黄芪:能补气,兼能生气,善治胸中大气下陷。

生黄芪补气的作用比较强,但是它走表,它固表气,它往外走,它就有把这个毒往外顶的作用,所以生黄芪往往用于什么呢,疮口不愈合的,就是表气不固的,用生黄芪。

蜜炙黄芪温热之性就稍微增,是温脾胃,补脾胃中气的,它这个作用集中在中焦。

张锡纯说《神农本草经》里边,说这个黄芪主大风,后世很多医家不知。

风邪进入体内了,黄芪与解表要同用,能够去外风,能够把外风给驱出去,比如天特别冷,刮大风,有的人受到风邪了会发现自己的肢体哪边被吹到了哪边疼,这就是风湿的开始,有的人风湿非常重,这个膝盖都变形了,叫鹤膝风,治疗鹤膝风一味主要的药就是这个生黄芪,这是古代医家的经验,在清代的傅青主就曾经用过这样的方子,用生黄芪他是用四两,因为是经络不通,风邪进来了,和这个寒湿结合在一起,这不是有热症的情况,是寒湿的情况,它阻碍了经络的通畅,血液凝滞,单用活血药,效果一般,因为这个活血药它只能通,但是它的力道未必那么足,用了黄芪以后,再加上补气,能够推动这个药性的行走,叫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

每次服,这个是一天的量,一天服一次就可以。

地龙有通络作用,生黄芪有补气的作用。

痔疮就是气血运行不好,然后在局部淤住,然后静脉开始往外膨大,形成了这个痔疮,一般内痔,外痔都会出现。

地龙能够把它这个血给活开,然后黄芪补气能够加速它把这个血活开,所以这两个配在一起效果是不错的,对于内痔,外痔,膨出的,尤其是气虚型的效果很好。

黄芪如果是气虚的人,可以在食疗的时候用一点,比如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药膳叫黄芪老鸭汤,老鸭是滋阴的,那么黄芪是补气的,熬老鸭的时候,放生黄芪10克,起一点补气的作用,它是一个药膳。

如果气阴两虚的人,比如说手术之后,这个人身体很弱,创口愈合很慢,那么这个时候用这个黄芪老鸭汤,然后吃这个鸭肉,喝这个汤,能够促进他机体的恢复,能够更好的促进他创面的愈合。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名方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名方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名方1.升陷汤【组成】生黄芪18克,知母9克,柴胡4.5克,桔梗4.5克,升麻3克。

【用法】水煎,分2次温服,每日1剂。

【功用】升提大气。

【主治】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

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

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

其兼证,或寒热往来,或咽干作渴,或满闷怔忡,或神昏健忘,种种病状,诚难悉数。

其脉象沉迟微弱,关前尤甚。

其剧者,或六脉不全,或参伍不调。

【方解】升陷汤是以补中益气汤为基础加减化裁而来。

黄芪大补元气,又善升阳;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助黄芪举陷升提;知母凉润,制黄芪之温性;桔梗为药中舟楫,可载药上行,直达病所。

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升陷之功。

临床如见气虚严重,可重用黄芪,并加人参;有瘀血,加丹参、当归;阴虚不足,加麦门冬、生地黄等。

2.活络效应丹【组成】当归,丹参,生明乳香,生明没药,各15克(五钱)。

【用法】上药全研细末,备用,亦可水泛为丸。

用法用量:上四味,作汤服。

若为散剂,一剂分作4次服,温酒送下。

【主治】气血瘀滞,心腹疼痛,腿臂疼痛,跌打瘀肿,内外疮疡,以及症瘕积聚等。

现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宫外孕、脑血栓形成、坐骨神经痛等属气血瘀滞,经络受阻者。

【方解】方中当归、丹参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兼以养血;配伍乳香、没药以增强活血行气,消肿定痛之效。

四药成方,有活血通络、化瘀止痛之能,是伤骨科活血止痛常用的基础方剂。

【应用】足跟痛用本方加减:当归、丹参、牛膝、威灵仙、鹿角霜、川断、五加皮各15g,乳香、没药、木瓜各10g。

阴虚者加石斛、生地各15g,黄柏12g;气虚者加党参、黄芪各12-15g。

3.十全育真汤【处方】野台参(四钱)生黄芪(四钱)生山药(四钱)知母(四钱)玄参(四钱)生龙骨(四钱.捣细)生牡蛎(四钱.捣细)丹参(二钱)三棱(钱半)莪术(钱半)【用法与用量】气分虚甚者,去三棱、莪术,加鸡内金三钱;喘者,倍山药、加牛蒡子三钱;汗多者,以白术易黄芪,倍龙骨、牡蛎,加山萸肉、生白芍各六钱。

张锡纯运用黄芪经验探析

张锡纯运用黄芪经验探析

潜 心医学 四十余 年 , 遵 古 而不 泥 古 , 注 重 实践 , 疗效 卓 著 , 所 著
《 医学衷 中参西录》 【 l 是其 一生 临床 经验 的总结 。他 辨证 严谨 , 谙 练药理 , 选 药立 方 , 别具 一 格 , 不 仅 能化 裁 古 方 , 还 能独 出新 意, 融会 中西 医之长 , 反 映 了他“ 师古 不泥 , 衷 中参西 ” 的学术 思
为之诊脉 , 方知其气分 甚弱 , 故 此次 直 断为胸 中大气 下陷 , 不能
司肺脏之 呼吸 , 是以气息将停 而言不 能出也 。急为之疏方 , 用生
想 。《 医学衷 中参西 录》 收录张 氏 自制方 剂 1 6 0 余首 , 其 中涉 及 黄芪者有 3 8 首。笔者研读 《 医学衷 中参西 录》 , 深 感其临床 运用
( 1 . 广州中医药 ̄

2 0 1 2 级硕士研究生, 广东 广州 5 1 0 4 0 5 ; 2 .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广东 广州 5 1 0 3 6 0 )
关键词 : 张锡 纯 ; 临证 经验 ; 黄 芪 中图分类号 : P , 2 4 9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 号 : 1 0 0 0一o 7 o 4 ( 2 0 1 3 ) 1 2— 0 0 3 1— 0 2
黄芪有不少新意。 1 补气升气 治胸 中大气下陷
箭耆一两 , 当归 四钱 , 升麻二钱 , 煎服 , 须臾 即能言语 。 翌晨 , 诊其
脉沉迟微弱 , 其呼吸仍觉气短 , 遂用原 方减升麻 之半 , 又加山药 、 知母各三钱 , 柴胡 、 桔梗各钱半 , 连服数剂痊愈。
2 补 气 升 津 善 治 消 渴 证
脉及统摄三焦 气化 的功 能 , 才 能使 肺 脏 呼 化正常 , 下陷诸证 才会消失 。张氏 自创升陷 汤( 黄 芪、 知母 、 柴胡 、 桔 梗、 升麻 ) 治之 。方 中主药黄芪 “ 补气 之功最优 , 故

张锡纯医按:知母与黄芪搭配,可制黄芪之热,只保留黄芪补气之功

张锡纯医按:知母与黄芪搭配,可制黄芪之热,只保留黄芪补气之功

张锡纯医按:知母与黄芪搭配,可制黄芪之热,只保留黄芪补气之功知母味苦,性寒,汁液非常浓稠而滑。

知母的颜色在黄白之间,黄为脾色,白为肺色,所以能入胃以清外感之热,搭配生石膏,再加上甘草、粳米,就是张仲景的名方白虎汤,治疗伤寒温病热入阳明,气分热盛导致的大热、大汗、大渴以及脉洪大之证。

入肺以润肺金之燥,而肺是肾之上源,知母搭配黄柏,再少少加入肉桂作为引经向导药,名为滋肾丸,可以滋养肾阴,治疗阴虚而不能化阳导致的小便不利。

因知母性寒而汁液浓稠,所以可以滋阴以制火,治疗骨蒸劳热、眼睑长胬肉之证;因知母其汁液寒而滑,有流通之性,所以可以治疗疮疡热毒肿痛。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知母可以治疗消渴,是以其可以滋阴壮水而止消渴;可以治疗肢体浮肿,是以其汁液寒滑之性能通利三焦水道而肿自消;可以补气益气,是以其能够除食气之壮火而气自益。

所谓“壮火食气,少火生气”,大致意思就是如果身体里的火太过于旺盛,那么会不断消耗身体的气,而少少一些火(阳气)是可以不断滋养正气的。

知母性寒,但其实知母是不会太过寒凉,也不会太苦。

张锡纯曾用黄芪和知母等分并用,黄芪的热性被知母的凉性所中和,张锡纯所创的“升陷汤”中,就是用知母抵消黄芪的热性,而保留了黄芪补气的作用。

所以知母的寒不是大寒,由此可知。

而张锡纯又用知母一两加甘草二钱,知母的量明显要比甘草大的多,甘草味甘,两者煮出来的味道甘胜于苦,由此可见知母之苦也不是大苦。

知母的苦和寒都不是太过,并且汁液多而浓稠,所以可以用来滋阴。

有的医家说知母只能够退热而不能滋阴,这其实是对知母的认识太表浅。

张锡纯一般治疗实热兼脉数之证,一定会用到知母。

或者想给患者补气,但是又担心患者不能承受黄芪的热性,也会搭配知母抵消黄芪的热性。

但是如果是患者平素大便不成型或者常常大便溏稀,是不能用知母的,因为知母汁液稠滑能够通大便,这类人群是禁用知母的。

名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之黄芪解

名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之黄芪解

名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之《黄芪解》黄芪:性温,味微甘。

能补气,兼能升气,善治胸中大气(即宗气,为肺叶辟之原动力)下陷。

《神农本草经》谓主大风者,以其与发表药同用,能祛外风,与养阴清热药同用,更能熄内风也。

谓主痈疽、久败疮者,以其补益之力能生肌肉,其溃脓自排出也。

表虚自汗者,可用之以固外表气虚。

小便不利而肿胀者,可用之以利小便。

妇女气虚下陷而崩带者,可用之以固崩带。

为其补气之功最优,故推为补药之长,而名之曰也。

【附案】沧州董氏女,年二十余。

胸胁满闷,心中怔忡,动则自汗,其脉沉迟微弱,右部尤甚,为其脉迟,疑是心肺阳虚,询之不觉寒凉,知其为胸中大气下陷也。

其家适有预购黄一包,俾用一两煎汤服之。

其族兄XX在座,其人颇知医学,疑药不对证。

愚曰:“勿多疑,倘有差错,余职其咎。

”服后,果诸病皆愈。

其族兄疑而问曰:“《神农本草经》黄原主大风,有透表之力,生用则透表之力益大,与自汗证不宜,其性升而能补,有膨胀之力,与满闷证不宜,今单用生黄两许,而两证皆愈,并心中怔忡亦愈,其义何居?”答曰:“黄诚有透表之力,气虚不能逐邪外出者,用于发表药中,即能得汗,若其阳强阴虚者,误用之则大汗如雨不可遏抑。

惟胸中大气下陷,致外卫之气无所统摄而自汗者,投以黄则其效如神。

至于证兼满闷而亦用之者,确知其为大气下陷,呼吸不利而作闷,非气郁而作闷也。

至于心与肺同悬胸中,皆大气之所包举,大气升则心有所根据,故怔忡自止也。

”继加桔梗二钱,知母三钱,又服两剂以善其后。

一妇人产后四五日,大汗淋漓,数日不止,情势危急,气息奄奄,其脉微弱欲无,问其短气乎?心中怔忡且发热乎?病患不能言而颔之。

知其大气下陷,不能吸摄卫气,而产后阴分暴虚,又不能维系阳分,故其汗若斯之脱出也。

遂用生黄六钱,玄参一两,净萸肉、生杭芍各五钱,桔梗二钱,一剂汗减,至三剂诸病皆愈。

从前五六日未大便,至此大便亦通下。

邑王氏女,年二十余,心中寒凉,饮食减少,延医服药,年余无效,且益羸瘦。

张锡纯用黄芪的医案故事

张锡纯用黄芪的医案故事

张锡纯用黄芪的医案故事
《张锡纯用黄芪的医案故事》
嘿,你们知道吗?在咱中医的历史长河中啊,有一位厉害的人物叫张锡纯!今天我就给你们讲讲张锡纯用黄芪的一个医案故事。

有一次啊,村子里有个大叔,整天都没啥精神,还老是出虚汗,感觉浑身都没劲儿。

这可把他和他家人愁坏了呀!“哎呀,这可咋办呀?”大叔整天唉声叹气的。

他家人就到处打听,看看有没有啥办法能治好他。

这不,就听说了张锡纯医术高明。

于是他们就赶紧带着大叔来找张锡纯了。

张锡纯一看这大叔的样子,心里就大概有了数。

他就问大叔:“你这情况持续多久啦?”大叔愁眉苦脸地说:“哎呀,都好长一段时间了,我这是咋了呀?”张锡纯笑了笑说:“别着急,咱慢慢调理。


张锡纯就想到了黄芪这味药,他觉得黄芪能补气呀,对大叔这情况应该很有用。

于是他就开了个方子,里面重用黄芪。

嘿,你们说神奇不神奇,大叔吃了一段时间的药后,真的感觉精神好多了,虚汗也不出了,力气也慢慢回来了。

有一天,大叔又来找张锡纯,脸上那是挂满了笑容啊,他开心地说:“哎呀,张大夫啊,您可真是神医呀!我现在感觉像换了个人似的!”张锡纯笑着说:“哈哈,这都是黄芪的功劳呀!”
这就像我们平时学习一样,找对了方法,那效果不就出来了嘛!张锡纯用黄芪治病不就像是我们找到了那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嘛!你们说是不是?张锡纯对黄芪的运用那可真是出神入化呀,他用黄芪帮助了好多像大叔这样的人呢!这就是中医的神奇之处,也是张锡纯的厉害之处呀!
我觉得呀,咱们可不能小瞧了咱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中医真的是博大精深!就像张锡纯用黄芪一样,能创造出那么多奇迹!咱可得好好把这些传承下去呀!你们说呢?。

张锡纯如何用黄芪治疗肝虚证

张锡纯如何用黄芪治疗肝虚证

张锡纯如何用黄芪治疗肝虚证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们前边聊过很多期的大气下陷了,是不我们快忘了,其实我们在讲黄芪,我们不是讲方剂的,今天接着来讲黄芪,看黄芪还有什么其他功能。

这病例是张锡纯老家的一个病例,他们老家有一个地方叫六间房庄,以前可能有六间瓦房,这庄叫六间房庄。

有一位姓王的妇女,20多岁,这妇女总是感觉“心中寒凉”,张锡纯经常用“心中寒凉”来描述一件事。

这人总觉得怕冷、发冷,饮食减少,胃口不好,就请医生来服药。

结果这病,吃了一年多的药,不但没好,而且这人越来越瘦,日渐羸瘦,越来越瘦,最后就请张锡纯来看病。

张锡纯一诊脉,这个地方很细,“左脉微弱不起”。

“左脉微弱不起”,在张锡纯的很多病例里出现过,左手的脉,左手对的是心、肝、肾,左手脉一摸,搏动感不强,按下去感觉不像右手脉那么能起来,左手脉不起。

这是什么问题?张锡纯断定为肝虚症,这是张锡纯的一个特殊讲法,叫肝虚病。

张锡纯一说完肝虚症,这患者的父亲有点晕了,为什么?患者父亲懂点中医,他就问以前请大夫来看病,都说是脾胃弱,因为怕冷,说她是阳气不足,相火弱,一般都补脾胃,给他温阳补火,您这说肝虚症,没有一个人说过肝虚症,您凭什么判断她肝虚症呢?您说“先生独言肝虚”,是不是因为他左手脉微弱?除了左手脉微弱之外,您还能发现他其他别的症状吗?有别的证据吗?张锡纯说,有,我们来判断一下,中医讲肝脏,虽然它位置居在右边,但是它气化功能行于左边,从左边往上升,肝气左升,这是中医的一个讲法,中医肝气从左边往上升,肝脏是体阴用阳的,它有阴有阳。

张锡纯说,如果她是肝虚症的话,她应该有这样的症状,你去问问你姑娘,她左边身一定会觉得有不及右半身之处,也就是她左半身的功能一定有跟右半身功能有差的地方。

这非常重要,很多人身体左右不一样,有的人恰恰左半部分身体有问题,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要怀疑是不是肝虚症,因为张锡纯论述,一个是左手脉不起来,另外一个左边身体有特殊的地方,这种情况往往和肝虚症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之《黄芪解》
黄芪:性温,味微甘。

能补气,兼能升气,善治胸中大气(即宗气,为肺叶辟之原动力)下陷。

《神农本草经》谓主大风者,以其与发表药同用,能祛外风,与养阴清热药同用,更能熄内风也。

谓主痈疽、久败疮者,以其补益之力能生肌肉,其溃脓自排出也。

表虚自汗者,可用之以固外表气虚。

小便不利而肿胀者,可用之以利小便。

妇女气虚下陷而崩带者,可用之以固崩带。

为其补气之功最优,故推为补药之长,而名之曰也。

【附案】沧州董氏女,年二十余。

胸胁满闷,心中怔忡,动则自汗,其脉沉迟微弱,右部尤甚,为其脉迟,疑是心肺阳虚,询之不觉寒凉,知其为胸中大气下陷也。

其家适有预购黄一包,俾用一两煎汤服之。

其族兄××在座,其人颇知医学,疑药不对证。

愚曰:“勿多疑,倘有差错,余职其咎。

”服后,果诸病皆愈。

其族兄疑而问曰:“《神农本草经》黄原主大风,有透表之力,生用则透表之力益大,与自汗证不宜,其性升而能补,有膨胀之力,与满闷证不宜,今单用生黄两许,而两证皆愈,并心中怔忡亦愈,其义何居?”答曰:
“黄诚有透表之力,气虚不能逐邪外出者,用于发表药中,即能得汗,若其阳强阴虚者,误用之则大汗如雨不
可遏抑。

惟胸中大气下陷,致外卫之气无所统摄而自汗者,投以黄则其效如神。

至于证兼满闷而亦用之者,确知其为大气下陷,呼吸不利而作闷,非气郁而作闷也。

至于心与肺同悬胸中,皆大气之所包举,大气升则心有所根据,故怔忡自止也。

”继加桔梗二钱,知母三钱,又服两剂以善其后。

一妇人产后四五日,大汗淋漓,数日不止,情势危急,气息奄奄,其脉微弱欲无,问其短气乎?心中怔忡且发热乎?病患不能言而颔之。

知其大气下陷,不能吸摄卫气,而产后阴分暴虚,又不能维系阳分,故其汗若斯之脱出也。

遂用生黄六钱,玄参一两,净萸肉、生杭芍各五钱,桔梗二钱,一剂汗减,至三剂诸病皆愈。

从前五六日未大便,至此大便亦通下。

邑王氏女,年二十余,心中寒凉,饮食减少,延医服药,年余无效,且益羸瘦。

后愚诊视,其左脉微弱不起,断为肝虚证。

其父知医,疑而问曰:“向延医延医,皆言脾胃虚弱,相火衰损,故所用之方皆健脾养胃,补助相火,曾未有言及肝虚者,先生独言肝虚,但因左脉之微弱乎?抑别有所见而云然乎?”答曰:“肝脏之位置虽居于右,而其气化实先行于左,试问病患,其左半身必觉有不及右半身处,是其明征也。

”询之,果觉坐时左半身下坠,卧时不敢向左侧,其父方信愚言,求为疏方。

遂用生黄八钱,柴胡、川芎各一钱,干姜三钱,煎汤饮下,须臾左侧即可安卧,又服
数剂,诸病皆愈。

惟素有带证尚未除,又于原方加牡蛎数钱,服数剂带证亦愈。

其父复疑而问曰:“黄为补肺脾之药,今先生用以补肝,竟能随手奏效,其义何居?”答曰:
“肝属木而应春令,其气温而性喜条达,黄之性温而上升,以之补肝原有同气相求之妙用。

愚自临证以来,凡遇肝气虚弱不能条达,用一切补肝之药皆不效,重用黄为主,而少佐以理气之品,服之复杯即见效验,彼谓肝虚无补法者,原非见道之言也。

”《神农本草经》谓黄主大风者,诚有其效(参阅“论肢体痿废之原因及治法”中傅××妻治案)。

《神农本草经》谓黄主久败疮,亦有奇效。

奉天张××,年三十余。

因受时气之毒,医者不善为之清解,转引毒下行,自脐下皆肿,继又溃烂,睾丸露出,少腹出孔五处,小便时五孔皆出尿。

为疏方:生黄、花粉各一两,乳香、没药、银花、甘草各三钱,煎汤连服二十余剂。

溃烂之处,皆生肌排脓出外,结疤而愈,始终亦未用外敷生肌之药。

黄之性,又善利小便。

(参阅曲直汤下王姓治案)
黄不但能补气,用之得当,又能滋阴。

本村张媪年近五旬,身热劳嗽,脉数至八至,先用六味地黄丸加减煎汤服不效,继用左归饮加减亦不效。

踌躇再四忽有会悟,改用生黄六钱,知母八钱,煎汤服数剂,见轻,又加丹参、当归各三钱,连服十剂全愈。

盖虚劳者多损肾,黄能大补肺
气以益肾水之上源,使气旺自能生水,而知母又大能滋肺中津液,俾阴阳不至偏胜,而生水之功益普也。

至数剂后,又加丹参、当归者,因血痹虚劳,《金匮》合为一门,治虚劳者当防其血有痹而不行之处,故加丹参、当归以流行之也。

黄之性,又善治肢体痿废,然须细审其脉之强弱,其脉之甚弱而痿废者,西人所谓脑贫血证也。

盖人之肢体运动虽脑髓神经司之,而其所以能司肢体运动者,实赖上注之血以涵养之。

其脉弱者,胸中大气虚损,不能助血上升以养其脑髓神经,遂致脑髓神经失其所司,《内经》所谓“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也。

拙拟有加味补血汤、干颓汤,方中皆重用黄。

凡脉弱无力而痿废者,多服皆能奏效。

若其脉强有力而痿废者,西人所谓脑充血证,又因上升之血过多,排挤其脑髓神经,俾失所司,《内经》所谓“血菀(同郁)于上,为薄厥”也。

如此等证,初起最忌黄,误用之即凶危立见。

迨至用镇坠收敛之品,若拙拟之镇肝熄风汤、建瓴汤治之。

其脉柔和而其痿废仍不愈者,亦可少用黄助活血之品以通经络,若服药后,其脉又见有力,又必须仍辅以镇坠之品,若拙拟之起痿汤,黄与赭石、虫诸药并用也。

黄升补之力,尤善治流产、崩带。

西傅家庄王××妻,初次受妊,五月,滑下二次,受妊至六七月时,觉下坠见血。

求为治疗,急投以生黄、生地黄各二两,白术、净
萸肉、龙骨、牡蛎各一两,煎汤一大碗顿服之,胎气遂安,又将药减半,再服一剂以善其后。

至期举一男,强壮无恙。

沈阳朱××,黎明时来院扣门,言其妻因行经下血不止,精神昏愦,气息若无。

急往诊视,六脉不全仿佛微动,急用生黄、野台参、净萸肉各一两,龙骨、牡蛎各八钱,煎汤灌下,血止强半,精神见复,过数点钟将药剂减半,又加生怀山药一两,煎服全愈。

邑刘氏妇,年二十余,身体羸弱,心中常觉寒凉,下白带甚剧,屡治不效,脉甚细弱,左部尤甚。

投以生黄、生牡蛎各八钱,干姜、白术、当归各四钱,甘草二钱,数剂全愈。

盖此证因肝气太虚,肝中所寄之相火亦虚,因而气化下陷,湿寒下注而为白带。

故重用黄以补肝气,干姜以助相火,白术扶土以胜湿,牡蛎收涩以固下,更加以当归之温滑,与黄并用,则气血双补,且不至有收涩太过之弊(在下者因而竭之),甘草之甘缓,与干姜并用,则热力绵长,又不至有过热僭上之患,所以服之有捷效也。

按:炉心有氢气,人腹中亦有氢气,黄者能引氢气上达于肺,与吸入之氧气相合而化水,又能鼓胃中津液上行,又能统摄下焦气化,不使小便频数,故能治消渴。

玉液汤、滋饮,皆治消渴之方,原皆重用黄。

黄入汤剂,生用即是熟用,不必先以蜜炙。

若丸散剂中宜熟用者,蜜炙可也。

若用治疮疡,虽作丸散,亦不宜
炙用。

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曾详言之。

至于生用发汗、熟用止汗之说,尤为荒唐。

盖因气分虚陷而出汗者,服之即可止汗,因阳强阴虚而出汗者,服之转大汗汪洋。

若气虚不能逐邪外出者,与发表药同服,亦能出汗。

是知其止汗与发汗不在生、熟,亦视用之者何如耳。

附录:
柳河仲××来函:
庚午季秋,偶觉心中发凉,服热药数剂无效。

迁延旬日,陡觉凉气上冲脑际,顿失知觉,移时始苏。

日三四发。

屡次延医延医不愈。

乃病不犯时,心犹清白,遂细阅《衷中参西录》,忽见夫子治坐则左边下坠,睡时不敢向左侧之医案,断为肝虚。

且谓黄与肝木有同气相求之妙用,遂重用生黄治愈。

乃恍悟吾睡时亦不能左侧,知病源实为肝虚,其若斯之凉者,肝中所寄之相火衰也。

爰用生箭二两,广条桂五钱,因小便稍有不利,又加椒目五钱。

煎服一剂,病大见愈。

遂即原方连服数剂,全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