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会通中西的医学大师

合集下载

衷中参西张锡纯.

衷中参西张锡纯.

衷中參西張錫純張錫純(1860~1933),字壽甫,河北鹽山縣人。

張氏世儒出身,自幼好學,於經史百家無不鑽研。

曾兩次應試未成,便棄儒學醫。

對《內經》、《傷寒經》、《神農本草經》等古醫籍皆刻苦研讀。

他以「夫事貴師古者,非以古人之規矩準繩限我也……又貴舉古人之規矩準繩而擴充之,變化之,引伸觸長之」(《醫學衷中參西錄.自敘》)的態度,窮究醫理,大膽實驗。

二十多歲即為人診病,且常獲顯效。

曾在瀋陽、天津、滄縣等地行醫數十年,創建醫院,開辦函授中醫學校,醫治無數疑難重病,臨證診治精益求精,著書立說多有創見,成為近代一位傑出的著名醫家。

二十年代初,已被譽為我國北方醫林四大家之一。

張氏接觸西方醫學氏在中年以後。

他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自敘說:「年過三旬始見西人醫書。

頗喜其講解新異多出中醫之外。

後又十餘年,於醫學研究功深,乃知西醫新異之理原多在中醫包括之中,特古籍語意渾含,有賴後人闡發耳。

」又說:「吾儒生古人之後,當竟古人未竟之業,而不能與古為新。

俾吾中華醫學大放光明於全球之上,是吾儒之罪也。

」於是他便以「與古為新」為己任。

從事中西醫匯通的探討。

所著《醫學衷中參西錄》一書,集中地反映了他豐富的臨床經驗、高超的醫療技術和主張中西醫匯通的學術思想。

該書係張氏多年論述的匯集,數十年間多次刊印,廣為流傳,至今仍為醫界所推崇。

他的學術思想主要有兩點:(1)「衷中參西」是他中西醫匯通的指導思想他認為:「東西文化,應互相容納。

科學得哲學以深造,哲學賴科學以證實,將來道器合一,為物不二,冶古今中外於一爐。

」在這一思想指導下,他對中、西醫兩大體系進行了研究。

他雖然看到兩者之間的異同,但主要強調的是中醫之理多包括西醫之理,溝通中西並非難事。

於是便從醫理、臨床病症、治療用藥等方面,引用中西醫理相互印證。

試圖表明中醫並不落後於西醫,甚至還要高於西醫。

如說:「中醫謂人之神明在心,故安神之藥注重於心。

西說謂人之神明在腦,故安神之藥注重於腦。

张锡纯中西医汇通思想研究

张锡纯中西医汇通思想研究
际医学交流与合作。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促进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张锡纯中西医 汇通思想为中西医结合提供了理论和实 践的指导,有助于推动中西医结合的进
一步发展。
培养跨学科人才:张锡纯中西医汇通思 想提倡跨学科交流与合作,有助于培养
具有跨学科视野和思维的人才。
YOUR LOGO
THANK YOU
中西医结合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中西医结合的现状:中西医结合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特别是在 治疗肿瘤、心血管疾病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中西医结合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中西医结合将 更加注重基础理论的融合与创新,在预防、保健、康复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面临的挑战:中西医结合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如何实现中西医优 势互补、提高临床疗效等,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开拓了医学研究的新思路
促进了中西医结合的发展
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有益的启 示
对中医现代化进程产生了积 极影响
对现代医学的启示
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 推动中西医结合的实践与探索 促进现代医学对传统医学的认知与借鉴 激发医学界对创新思维的追求与实践
对中西医结合的贡献与局限
贡献:张锡纯 首次提出中西 医汇通思想, 为中西医结合 奠定了基础。
中西医治疗方法的汇通
张锡纯提出中西医治疗方法的汇通思想,强调中医和西医在治疗方法上的相互借鉴和融合。 张锡纯认为,中医和西医各有所长,应该取长补短,互相补充。 张锡纯提倡将中医的辨证论治与西医的对症治疗相结合,以提高治疗效果。 张锡纯提倡将中医的整体观念与西医的局部治疗相结合,以实现全面治疗和调理。
中西医汇通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是当时社会文化、经济和医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中西医结合第一人张锡纯教你服硫磺治大病

中国中西医结合第一人张锡纯教你服硫磺治大病

中国中西医结合第一人张锡纯教你服硫磺治大病硫磺服用方法:一、硫磺酸奶,将适量硫磺放到比较黏稠的酸奶中,搅拌均匀,和平时喝酸奶一样服用即可。

二、水冲服法,用勺子,挖一勺,放到嘴中,然后喝点水,在嘴里用舌头搅拌均匀,然后迅速咽下。

用量每次10-20g。

一天一次。

服用硫磺可能会有腹痛的反应,持续时间因人而异,这是硫磺破寒的过程,并且伴随有大便增多,大便臭,排气增多变臭。

张锡纯着《医学衷中参西录》,影响深远。

其中十分推崇硫磺,且突破历代本草硫磺有毒说的限制,“自家徐徐尝验,确知其功效甚奇,又甚稳妥,然后敢以治病。

”并治自家“饮食不忌寒凉,恒畏坐凉处……数年来常于食前服生硫磺如黑豆大一块,约有四厘,甚见效验。

”理论发微先生“初学医时,曾遍尝诸药以求实际。

”对硫磺更是用心品验,多有发挥。

概括其要,大致有四:1.硫磺无毒论历代医家皆畏硫磺有毒而鲜用之。

先生亲身尝验,力主硫磺无毒之论:“盖硫磺原无毒,其毒即其热也。

使少服不觉热,即于人分毫无损……更可常服之。

”“择其纯系硫质者用之,原分毫无毒,亦无须多方制之也。

”2.硫磺大热,功胜桂、附先生认为“硫磺之性,温暖下达,诚为温补下焦第一良药”。

故凡一切沉寒痼冷之症,如黎明泄泻、小儿久泻、胃寒呕吐、寒饮咳喘、水肿、痛痹、肠风下血、水臌等,“常自觉寒凉”,脉“甚沉细”、“甚沉濡”、“脉沉迟无力”或“微弱欲无者”。

先生认为“此乃真火衰微太甚,恐非草木之品所能成功”,“俾服生硫磺而愈”。

3.提倡生用,小量渐加,以服后移时觉微温为度先生通过自身体验,“觉服制好之熟硫磺,犹不若径服生者其效更捷。

盖硫磺制熟则力减,少用无效,多服又有温燥之弊,服生硫磺少许,即有效又无他弊也。

”又谓:“欲其热力充足,服之可以补助元阳,温暖下焦,究不若择纯质生硫磺服之之愈也。

”根据患者年龄大小、体质胜衰、病情轻重,或服绿豆粒大,或如黄豆粒大,或如玉秫粒大,“徐徐加多,以服后移时觉微温为度。

”验之临床,“其用量,初次可服细末一钱,不觉热则渐渐加多,一日之极量,可至半两,然须分四五次服下。

清代名医张锡纯,中西医结合的先驱,四种中草药的独特运用

清代名医张锡纯,中西医结合的先驱,四种中草药的独特运用

清代名医张锡纯,中西医结合的先驱,四种中草药的独特运用张锡纯,字寿甫,山东诸城人,我国清代著名的中医学家,其代表名作《医学衷中参西录》,虽然不是“开创中西医结合”第一人,但“中西互参”的确是从他手上开始发扬光大的。

张锡纯的医术如何,也无需我们后生晚辈妄加评论。

但从他的《医学衷中参西录》里,的确能读到很多耳目一新的心得。

比如,在古老的中草药运用上,张锡纯的很多用法,至少当得起“前无古人”之誉。

如下四种中草药,应该算是张锡纯别出心裁之处,摘录如下,以供同道中人共参:一、生石膏:生石膏,历代本草认为它:性味咸寒,入肺胃二经,能去大热。

简单说,历代医家对生石膏的运用,基本就是“清热、降火”,如白虎汤、竹叶石膏汤等等。

而张锡纯则认为,生石膏能“发汗”并且,性凉重坠而“善通大便”,这个观点,在《医学衷中参西录》里屡屡被提及。

张锡纯的描述是:治大便之因热燥结而不通者,或单用石膏细末,或少佐以赭石细末,莫不随手奏效。

和他同时期的很多名医,常有因承气汤峻下而致大便燥结者,张锡纯对此提出建议,建议白虎加人参汤,但生石膏不用煎,用药汤送服,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

一般人认为,承气汤之所以能通便,作用就是大黄芒硝之功。

而张锡纯独创的白虎承气汤、镇逆承气汤,却都舍大黄而重用生石膏,可见他对“生石膏通便”观点的坚持。

在《医学衷中参西录》里,张锡纯有几个关于生石膏通便的医案记录:1、“愚治寒温三十余年,得一避难就易之法。

凡遇阳明应下证,亦先投以白虎汤一两剂。

大便往往得通,病亦即先愈。

”2、治一人大便不通,先后“共服生石膏细末斤许,下燥粪近百余枚,病始霍然痊愈”。

二、熟地止泻熟地黄本是滋阴补水、养血补血的常用中药,历代医家对熟地黄的使用,基本限于“滋阴生津、养血生血、润肠通便”三个方面。

张锡纯受张景岳的影响较大,不但在温病时喜欢用熟地黄兼顾津液,还说“用熟地四两,茯苓一两,以止下焦不固之滑泻”。

对于熟地止泻的说法,张锡纯是这么认为的:凡下焦虚损,大便滑泻,服它药不效者,单服熟地即可止泻。

《医学衷中参西录》评述

《医学衷中参西录》评述

《医学衷中参西录》评述《医学衷中参西录》评述作者张锡纯,字寿甫,河北盐山县边务村人。

生于1860年(清· 咸丰十年),卒于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享年74岁。

是清末民初中国医学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医家,也是力倡和奠定中西医汇通的代表医家之一。

张氏自幼聪颖,稍长研习六经诗文,天文算术,尤通易理,后因两试秋闱不第而秉承遗训专攻医学,早年悬壶于乡里。

辛亥革命后,曾以军医正之职应聘从戎而赴武汉。

1917年于沈阳创立达中医院并任院长之职。

直奉起战,返河北沧县行医。

1927年徙居天津,曾创天津国医函授学校培养中医人才。

张氏潜心医学40余年,临床治疗不拘一格,不仅能化裁古方,汲取各家之精华,还能独出新意,融会中西医之长。

其在诊病之余,将所悟医药之理,随时记述成篇,屡试屡效之经验方则自立名方,方后缀以诠释以阐发其医学理论。

该书充分体现了其“师古不泥,衷中参西”的学术思想。

1.衷中参西,融会贯通张锡纯生活在清末民初,以“师古不泥古,参西而不背中”为治学宗旨,正确处理中医学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

他提出“合中西医融贯为一”的设想,并以“中医包括西医之理”学说为理论依据,力图沟通中西医。

理论上,借鉴西医的理论学说,阐发中医的理论实质,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

临床用药上,张氏中西药并用,取长补短,使其更好地发挥临床疗效。

对西医解剖、生理的学习,也多能掌握要旨。

2.尊崇经典,法本仲景纵观全书,有关医论近百条,条条以《内经》、《难经》为中医诊治疾病的理论基础,以《伤寒杂病论》为临床辨证论治的法则,多所引证,融会贯通,使之立说有据,治法有源,实为衷中之楷模,参西之先人。

他认为“用古人之方,原宜因证、因时为之变通,非可胶柱鼓瑟也”。

3.阐释医理,独辟蹊径张锡纯经过数十年的医疗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经验,阐释医理有独特建树,调摄论治有独到之处,处方遣药别具特色。

其对中风、吐血、衄血、泄泻、消渴等病因病机的论述皆发前人所未发。

中西医结合的先驱——清代名医张锡纯

中西医结合的先驱——清代名医张锡纯

中西医结合的先驱——清代名医张锡纯张锡纯(1860-1933),河北盐山人,是清末民初时期“中西汇通”派医家的代表人物,是20世纪初享誉全国的“名医四大家”之一,也是其中唯一的北方籍医家。

自学成才,大器晚成张锡纯生于晚清华北小康之家,少时读书原以举业为务,也受其父的医学兴趣影响,于医籍医事多有涉猎。

自弱冠至而立之年,张锡纯两次参加乡试不第,科场不顺,遂以儒生之身,转以医学为业。

自宋代起,科举竞争日趋激烈,举业不利的士人出于生计等现实考虑,转而弃文从医,已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会文化现象。

此类医者由于具有较好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每以“儒医”自称,以区别于那些持家传秘要一技之长、以医技谋生、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的民间草医和游医。

从历史角度,张锡纯的个人选择是早期现代以降长久的儒医传统在晚清帝国余辉中的延续。

然而,张锡纯的殊异之处在于,他不以儒医身份自恃,也不把医生一途仅仅当作谋生津梁,而是以极大的热忱和心力投入医学知识的研习和医疗实践的精进,视之为终身志业。

张锡纯的习医之路以自学为主。

他对医学的涉猎虽始于家学,但得力有限,文献中也未见有其投至医学名宿门下拜师服膺门庭的记录。

就这一点而言,他的医学职业生涯可以说并未遵循中国传统医学的师徒传承模式,而更多地是以一己之力,凭借个体努力,充分利用时代条件,走出一条独特的名家之路。

与同时代的医家相比,张锡纯成名甚晚,其习医之路的独立求索、苦心造诣,厚积薄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他的医名为国人所知,大致是在他五十岁以后。

尤其是1918年起,他积数十年医理研习和临床经验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各期次第出版后,立时热销,迅速为他在中国医学界树立起广泛声誉,可谓横空出世,大器晚成。

中西汇通,虚怀并包张锡纯生逢19世纪中期起的第二次“西学东渐”,他对医学知识的研习不仅限于中国医学典籍,也包括这一时期译介的近现代医学知识。

来自中西两个医学传统的资源共同构成了他的医学思想的知识基础,使其医学理念呈现出鲜明的开放气质和别具一格的中西杂糅特征。

张锡纯简述

张锡纯简述

中医大家——张锡纯讲到中医不知道大家会想到什么,但有一点我可以明确的告诉大家——中医是典型的阴阳调和思想的应用。

尽管有人说这是不科学的,但存在即有理,经历千年的考验必有它的成功之处。

今天,我就说说张锡纯。

张锡纯字寿甫,籍山东诸城,河北省盐山县人,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近现代中国中医学界的医学泰斗。

他出生在1860年,晚清中国衰落的年代里。

这正是中国英雄辈出的年代,张锡纯就是其中之一,只不过他是在医学领域。

有一次,张锡纯的邻居得了外感病,后来严重成阴阳腑实。

一般是用张仲景的大笑承气汤,但是对这个患者无用,那是因为脏腑化阻滞不通。

后来,大家请来了刘肃亭,他用一针就搞定了。

这让,张锡纯更好奇了,更是虚心学习中医了。

古代医书很多,张锡纯则比较精通于《伤寒论》,这是由于一件事。

李杏春是一个武举考生,得了风寒,张锡纯开的散风清火利痰之药没有用。

他们又请了一个老中医,只用了一副小青龙汤就解决了。

这足以说明《伤寒论》是多么优秀的一部医书。

如果把治病比作打仗,那么现在的医生习惯用兵阵,而张锡纯更精通于用兵,所以他也很推崇《本草纲目》一书。

就在张锡纯刚学医时,有位少妇绳子很弱,月经也少。

张锡纯当归一药就治好了。

用药入神的事不止一件,张锡纯家边有一个张马村。

村里有个牧童被人闷头断气了,大家都认为救不得了。

而张锡纯仅用三七就让牧童起死回生。

在中国近代史中最动荡的时期,清王朝覆灭,列强入侵,也带来了西方的学术。

张锡纯作为一个先知者,开始学习西学,同时接触到了西医。

开始了中外结合之路,尽管没什么成果,但是作为一个先驱是十分伟大的。

学习着西医,张锡纯意识到中医也要有自己的医院以方便病人得到最好的护理,所以和朋友一起合作在沈阳建了中国第一家中医医院——立达医院。

“中医之有院,实自此始。

”从此,张锡纯力缆狂澜成为一位医学泰斗。

旅游管理101 董媛媛8106。

近代最有影响力名医--张锡纯

近代最有影响力名医--张锡纯

近代最有影响力名医--张锡纯一代名医--张锡纯(一)衷中参西,融会贯通祖国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在数千年的预防保健和医疗实践中,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对东方医学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随列强的侵略,西方文化亦大量传人中国,而医学是先锋。

生活在这个时期的名医家张锡纯不为流俗之所惑,摒除畛域之所见,力主中西贯通,取长补短,以中为本,以西为用。

1.正确处理中医学继承和发扬的辩证关系张锡纯认为:"自西医之人中国也,维新者趋之恐后,守旧者视之若惊,导致互相抵牾,终难沟通。

"加之当时的统治阶级为迎合帝国主义利益,制造种种限制,竞欲取缔中医。

先生挺身直言,捍卫中医事业,上书南京政府,日:"近闻京中会议,上峰偏西医之说,欲废中医中药,不知中医之实际也。

且中医远自农、轩,保我民族是以我国民族之生齿,实甲于他国之人也。

今若将中医中药一旦废却,此于国计民生大有关系。

"为继承和捍卫祖国医学宝贵遗产大声疾呼。

"师古而不泥古,参西而不背中"这是张氏的治学宗旨,是对中医学的继承和发展的辩证方法。

他提出"合中西融贯为一"的设想,并以"中医包括西医之理"学说为理论依据,力图沟通中西医。

他指出:"中医谓人之神明在心,西说谓人之神明在脑,及观《内经》,知中西医之说皆涵盖其中也。

《内经·脉要精微论》日:头者精明之府。

为其中有神明,故能精明;为神明藏于其中,故日府。

此西法神明在脑之说也。

"在病理方面认为,脑出血"其溢出之血,着于左边之运动神经,则右半身痿废;着于右边之运动神经,则左半身痿废,此乃交叉神经以司其身之左右也"。

在治疗方面认为,中药、西药不应互相抵牾,而应相济为用,指出:"西药用药在局部,是重在病之标也;中药用药求因,是重在病之本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锡纯:会通中西的医学大师
作者:高德罡
来源:《当代人》2009年第02期
近代以降,国门洞开,西学奔涌东来,绵延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西学中学的交锋,势同水火,作为经典国粹的中医也不例外。

西医以实证为标榜,中医则以经验见长,双方各执一词。

其实中医与西医的关系,就像是硬币的两面,看似有天壤之别,实际却没有对错之分,它们都是医术之树结出的硕果,各有短长,瑕瑜互见。

一些医学家跨越了文化的鸿沟,博采中西之长,融会贯通,医学界将这些先驱称为“汇通派”,张锡纯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张锡纯(1860~1933),字寿甫。

河北盐山人。

生于书香门第,祖父张彤元精通医术,家学渊源,少年时代的张锡纯不但广泛涉猎经史子集,更随其父张丹亨学习医术。

1881年,张锡纯正值少壮,首次参加乡试,落第。

为告慰家愿,张锡纯赶赴天津继续进学,后又在乡间长期讲授私塾。

这期间,张锡纯的医术大有长进,常为人开方看病,私塾也是文、医兼授,学生中有多人日后以医为业。

1885年,他治愈邑中名医高鲁轩、毛仙阁都束手无策的危重症,从此声名远播,来求医问诊的人络绎不绝。

1893年,年近40的张锡纯参加乡试,再次落榜。

至此,他自觉仕途无望,乃下定决心与功名分道扬镳,潜心钻研医术。

期间,他开始接触西医及其他西学,刻苦自学代数和几何,后又及物理、化学、生物学等,为全面参考西医学术建立了较厚实的基础。

1904年,清朝废除科举,兴办新式学堂,张锡纯成为盐山县唯一可教代数和几何学的教员。

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张锡纯逐渐萌发了“衷中参西”的思想,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超越中西医学的分野,走出一条融汇中西的汇通之路。

他潜心研究,经历前后十余年的读书、应诊过程,学术思想趋于成熟。

1909年,张锡纯完成《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初稿,此时他年近50岁,声名渐蜚声于国内。

1912年,德州驻军统领聘其为军医正,从此他开始了专业行医的生涯。

任军医正期间,他曾随军至武汉,后辗转于大名、广平、邯郸、邢台、德州等地,医术颇受一些军政要人重视。

其著作渐为人知,传抄者日多,奉天(今沈阳)袁澍滋阅后劝其呈内政部申请著作权。

1918年,奉天天地新学社苏明阳等代为注册,奉天医学研究会高振铎予以校正,由该社资助首次印行第1期。

同年,奉天设中医院——立达医院,聘张锡纯为院长。

《医学衷中参西录》出版后大受欢迎,迅速脱销,次年春再版,同时印行第2期。

1924年,张锡纯又自费印行《医学衷中参西录》第3、4期,医界竞购,先后共印四版,张锡纯声望鹊起。

1926年,前清道尹胡珍簠邀请他赴天津,聘为家庭教师。

张锡纯携家眷至天津,于授徒的同时行医。

1927年春,正式开业行医,诊所名“中西汇通医社”。

1928至1933最后5年中,张锡纯之学术和事业达到高峰。

他先是印行《医学衷中参西录》第5期,应诊的同时传播学术。

次年重订《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合编再版,共5次印刷方满足需求。

1931年又出版该书第6期,计两次印刷。

此外,张锡纯在临床观察试验中系统总结经验,并在国内医学杂志上发表大量论文,反响甚巨。

1933年春,张锡纯创办四年制函授学院,制定讲义,亲执教鞭,但因劳累过度,于时年秋天一病不起,享年73岁。

张锡纯成名虽晚,但桃李众多,仅入门弟子就有周禹锡、陈爱棠、李慰农、高砚樵、王攻酲、张方舆、孙玉泉、李宝和、仲晓秋等,均为一方名医,未拜师但受惠其学问者则不计其数。

因其对中医学的突出贡献,与陆晋生、扬如侯,刘萧楚并称“名医四大家”;又与张生甫、张山雷并称“名医三张”。

张锡纯接触西学时间较晚,自称“年过三旬始见西人医书”。

起初他认为西医方法新异,多数是中医所欠缺的。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发现西医与中医的分歧并没有想象中大,西医所阐述的很多原理方法,在中医中也有,只不过是古书语意含浑,表述不如西医科学准确。

至此,张锡纯就产生了汇通中西医学的想法,以西医的科学方法重新整理中医理论。

张锡纯所讲的“汇通中西”,并不是等量融合,而是要“衷中参西”,即中医为主,西医为辅。

1909年,他在《医学衷中参西录》的自序中说:“今百事皆尚西法……吾儒生古人之后,当竟古人未竟之业。

而不能与古为新,俾吾中华医学大放光明于全球之上,是吾儒之罪也……斯编于西法非仅采其医理,恒有采其化学之理,运用于方药中者。

斯乃合中西而融贯为一,又非若采用其药者,仅为记问之学也”。

在他看来,参用西医只是时势的需要,而他的学问和经历又以中医见长,所以,沟通当以中医为主,吸取西医发扬中医。

在汇通中西医的思想的启发下,张锡纯潜心研究,找到全新的治学观点和方法。

这些思想方法大致可归纳为两点。

第一、抛弃崇古泥古、固步自封的观点,敢于创新。

张锡纯说:“吾人生古人之后,贵发古人所未发,不可以古人之才智囿我,实贵以古人之才智启我,然后医学有进步也。


第二、反对空谈的观点,崇尚实验方法。

从文献出发汇通中西医基本理论,并不足以解决当时的临床问题。

张锡纯充分利用了自己长期临床实践的条件,尽一切可能通过切身体会去寻求知识,表现出大胆求实的实验精神。

张锡纯的实验精神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药物的切实研究,二是临床的细致观察,以及详细可靠的病历记录。

他认为,学医的第一层功夫在识药性——“仆学医时,凡药皆自尝试。

”碍于当时的医疗条件,一些药方不能首先在动物身上取得试验效果,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张锡纯就“验之于己,后施之于人”,用自己的身体试验。

一次,他为了考察甘遂的用量,便自己酌量服用,清晨一次进服3克,到下午1时左右,连续泻下十几次,所食水谷尽出,但未曾出现方书中记载的眩瞑等异常现象,由此,他得出甘遂的通利作用远大于大黄、芒硝。

这些用自身健康换来的精确数据在其所著的书文中比比皆是,如巴豆、硫磺、甘遂、细辛、麻黄、花椒等,均验之于己,而后施之于人。

自我尝试仍不得要领的,张锡纯就虚心求助于他人,如为了研究小茴香是否有毒,他询问过很多有经验的厨师。

为了验证市面贩卖药的真伪,他多方咨访。

自己的药方炮制成药,他必须亲自监制,务得其真,不达自己满意誓不罢休。

因此张锡纯用药之专,用量之重,都是行业的标尺。

特别是他反复尝试总结出萸肉救脱,参芪利尿,白矾化痰热,赭石通肠结,三七消疮肿,水蛭散症瘕,硫黄治虚寒下利,蜈蚣、蝎子定风消毒等,充分发扬了古人学说,扩大了中药效用。

他对生石膏、山萸肉、生山药的研究,可谓前无古人。

所以,张锡纯不仅仅是一个好的理论家,更是一个优秀的实践家,利用临床的方法,取西医之长,补中医之短。

在临床实践中,倡导中西药并用,认为以西药治标,以中药治本,奏效必然快捷。

如他曾发明的古膏汤加阿斯匹林的药方。

又如他创制治疗霍乱的急救回生丹及防治
兼用的卫生防疫宝丹,其药味和制法则是秉行“衷中参西”思想的成果,药效主要针对西医对该病长于预防而短于治疗,不但经济简便,效果又在单纯的中医或西医之上。

1919年—1920年间,两剂药方曾在东北、河北、山东、河南大面积试用,治愈数万人。

张锡纯毕其一生,写就《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

全书逾百万言,许多后世学者百读不厌,究其原因在于其内容多为生动详细的实践记录和总结,而绝少凿空臆说。

书中记载张锡纯自拟药方约200副,古人成方或民间验方亦约200副,重要医论百余处,涉及中西医基础和临床大部分内容,几乎无一方、一药、一法、一论不结合临床试验、治疗进行说明。

重要方法所附医案多达数十例,重要论点在几十年临床和著述中反复探讨,反复印证,不断深化。

他的医学经验,被后人称之为“一学就会、一用就灵”,具有非常突出的“可操作性、可复制性”。

因此,张锡纯被尊称为“医学实验派大师”。

(责编:孙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