衷中参西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西录

流传版本
流传版本
1909年由天津新华印书局首版,另有天地新学社等刊本,1949年后多次出版排印本。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张锡纯,字寿甫,清末民初河北省盐山县人。生活于公元1860~1933年(清咸丰十年至民国二十二年)。幼 敏而好学,攻读经史之余,兼习岐黄之书,后因两试秋闱不第,遂潜心医学。早年悬壶乡梓,革命军兴,应聘从 戎去武汉为军医。1917年在沈阳创建“立达中医院”。直奉战起,回故居河北沧州行医,1926年移居天津,创办 “天津国医函授学校”,培养了大批中医后继人才。
医学衷中参西录
清代张锡纯编写的中医典籍
01 成书背景
03 作者简介 05 内容简介
目录
02 流传版本 04 章节目录 06 影响评价
基本信息
《医学衷中参西录》是清代张锡纯编写的中医典籍。
成书背景
成书背景
张氏治学严谨,重视实践,主张沟通中西,取长补短,是近代中西医汇通派的代表之一。结合其多年临证经 验与汇通中西的体会,著成《医学衷中参西录》。
医学衷中参西录全文

医学衷中参西录全⽂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医丛书,⼜名《衷中参西录》,张锡纯(寿甫)撰。
此书分为《处⽅学》8卷、《医论》8卷、《医话拾零》、《三三医书评》、《药物讲义》4卷、《伤寒讲义》4卷、《医案(附诗草)》4卷。
系作者多年治学临证经验和⼼得之总结。
是20世纪初我国重要的临床综合性名著。
张⽒致⼒沟通中西医学,主张以中医为主体,取西医之长,补中医之短。
他认为:“欲求医学登峰造极,诚⾮沟通中西医不可。
”其于沟通中西医的主导思想,主张师古⽽不泥古,参西⽽不背中。
张⽒重视基础理论,对脏象学说和解剖⽣理的互证尤为重视。
书中指出:脑为元神,⼼为识神,⼼⼒衰竭与肾不纳⽓相通;脑充⾎与薄厥相近等等。
在临证⽅⾯,讲究细致的观察和记述病情,建⽴完整的病历。
其于诸病治法,注重实际,勇于探索,并独创了许多新的治疗⽅剂,体验了若⼲中药的性能。
对诸如萸⾁救脱,参芪利尿,⽩矾化痰热,三七消疮肿,⽣硫黄内服治虚寒下痢,蜈蚣、蝎⼦定风消毒等等,均能发扬古说,扩⼤药⽤主治。
如对调治脾胃,主张脾阳与胃阴并重,升肝脾与降胆胃兼施,补养与开破相结合。
书中结合中西医学理论和医疗实践阐发医理,颇多独到的见解。
书中载述张⽒所制定的若⼲有效⽅剂;在⽅药应⽤⽅⾯,创⽤中西药相结合的⽅剂,并对⽯膏、⽣⼭药、代赭⽯等药的临床施治,在古⼈基础上有重要的补订、发挥。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名方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名方1.升陷汤【组成】生黄芪18克,知母9克,柴胡4.5克,桔梗4.5克,升麻3克。
【用法】水煎,分2次温服,每日1剂。
【功用】升提大气。
【主治】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
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
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
其兼证,或寒热往来,或咽干作渴,或满闷怔忡,或神昏健忘,种种病状,诚难悉数。
其脉象沉迟微弱,关前尤甚。
其剧者,或六脉不全,或参伍不调。
【方解】升陷汤是以补中益气汤为基础加减化裁而来。
黄芪大补元气,又善升阳;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助黄芪举陷升提;知母凉润,制黄芪之温性;桔梗为药中舟楫,可载药上行,直达病所。
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升陷之功。
临床如见气虚严重,可重用黄芪,并加人参;有瘀血,加丹参、当归;阴虚不足,加麦门冬、生地黄等。
2.活络效应丹【组成】当归,丹参,生明乳香,生明没药,各15克(五钱)。
【用法】上药全研细末,备用,亦可水泛为丸。
用法用量:上四味,作汤服。
若为散剂,一剂分作4次服,温酒送下。
【主治】气血瘀滞,心腹疼痛,腿臂疼痛,跌打瘀肿,内外疮疡,以及症瘕积聚等。
现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宫外孕、脑血栓形成、坐骨神经痛等属气血瘀滞,经络受阻者。
【方解】方中当归、丹参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兼以养血;配伍乳香、没药以增强活血行气,消肿定痛之效。
四药成方,有活血通络、化瘀止痛之能,是伤骨科活血止痛常用的基础方剂。
【应用】足跟痛用本方加减:当归、丹参、牛膝、威灵仙、鹿角霜、川断、五加皮各15g,乳香、没药、木瓜各10g。
阴虚者加石斛、生地各15g,黄柏12g;气虚者加党参、黄芪各12-15g。
3.十全育真汤【处方】野台参(四钱)生黄芪(四钱)生山药(四钱)知母(四钱)玄参(四钱)生龙骨(四钱.捣细)生牡蛎(四钱.捣细)丹参(二钱)三棱(钱半)莪术(钱半)【用法与用量】气分虚甚者,去三棱、莪术,加鸡内金三钱;喘者,倍山药、加牛蒡子三钱;汗多者,以白术易黄芪,倍龙骨、牡蛎,加山萸肉、生白芍各六钱。
医学衷中参西录 清·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方(一)治阴虚劳热方1.资生汤治劳瘵羸弱已甚,饮食减少,喘促咳嗽,身热脉虚数者。
亦治女子血枯不月。
生山药(一两)玄参(五钱)于术(三钱)生鸡内金(二钱,捣碎)牛蒡子(三钱,炒,捣)热甚者,加生地黄五六钱。
脾为后天之本,能资生一身。
脾胃健壮,多能消化饮食,则全身自然健壮,何曾见有多饮多食,而病劳瘵者哉?《内经》阴阳别论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在女子为不月,其传为风以其先不过阳明,胃腑不能多纳饮食也,而原其饮食减少之故。
曰发于心脾,原其发于心脾之故。
曰有不得隐曲者何居?盖心为神明之府,有时心有隐曲,思想不得自遂,则心神拂郁,心血亦遂不能濡润脾土,以成过思伤脾之病。
脾伤不能助胃消食,变化津液,以溉五脏,在男子已隐受其病,而尚无显征;在女子则显然有不月之病。
此乃即女以征男也。
至于传为风消,传为息贲,无论男女病证至此,人人共见,劳瘵已成,挽回实难,故曰不治。
然医者以活人为心,病证之危险,虽至极点,犹当于无可挽回之中,尽心设法以挽回之。
而其挽回之法,仍当遵二阳之病发心脾之旨。
戒病者淡泊寡欲,以养其心,而复善于补助其脾胃,使饮食渐渐加多,其身体自渐渐撤消。
如此汤用于术以健脾之阳,脾土健壮,自能助胃。
山药以滋胃之阴,胃汁充足,自能纳食(胃化食赖有酸汁)。
特是脾为统血之脏,《内经》谓“血生脾”,盖谓脾系血液结成,故中多函血。
西人亦谓脾中多回血管为血汇萃之所。
此证因心思拂郁,心血不能调畅,脾中血管遂多闭塞,或如烂炙,或成丝膜,此脾病之由。
而脾与胃相助为理,一气贯通,脏病不能助腑,亦即胃不能纳食之由也。
鸡内金为鸡之脾胃,中有瓷、石、铜、铁,皆能消化,其善化有形郁积可知。
且其性甚和平,兼有以脾胃补脾胃之妙。
故能助健补脾胃之药,特立奇功,迥非他药所能及也。
方中以此三味为不可挪移之品。
玄参《神农本草经》谓其微寒,善治女子产乳余疾,且其味甘胜于苦,不至寒凉伤脾胃可知,故用之以去上焦之浮热,即以退周身之烧热;且其色黑多液,《神农本草经》又谓能补肾气,故以治劳瘵之阴虚者尤宜也。
衷中参西,着眼实效;立方论药,震古烁今

衷中参西,着眼实效;立方论药,震古烁今张锡纯,字寿甫,河北盐山人,是近代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医家。
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结合中西医学与临证实践阐发医理,创制众多有效方剂,讲求实效,在当时就被称为“医书中第一可法之书冶,深受医学界的推崇。
本期“铿锵中医行冶以如何学习《医学衷中参西录》,传承其治学思路与制方用药经验,以提高临床疗效为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谨总结报告如下。
1学验俱丰,影响深远赵进喜教授:张锡纯在中国医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学术思想在医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当时与慈溪张生甫、嘉定张山雷并称“海内三张冶,更与冉雪峰以“南冉北张冶之称蜚声医林。
对于张锡纯的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虽难理解尽善,但依然可称之为近代中医学之顶峰。
之所以做出如此评价,原因就在于其对临床实践有指导作用,实用性强,认真研读,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李忠教授:读张锡纯的著作,结合临床实践,体会张锡纯的确是临床实践的大家。
更重要的是,张锡纯“衷中冶“参西冶的思路实际是超越了现在的“中西医结合冶,而且张锡纯可能是中国第一个建立中医院的。
这也就是说,张锡纯在当时已经对该如何发展扩大中医影响有了体会和实践。
所以称张锡纯为近代中医之顶峰,这可以说是毋庸置疑的。
贾海忠教授:在中国中医近代史上,张锡纯是一个登峰造极的人物,至今少有人能与其比肩,就像王清任一样,是中医史上为数不多的大家,其著作确是难得的好书。
《医学衷中参西录》是一部从事临床的人一定要读、而且要反复读的书,因为这本书中的内容,是从临床实践中得出来的实实在在的经验。
2衷中参西,融会贯通李忠教授:《医学衷中参西录》带给我们的首要启示就是要立足中医,以中医为本。
不论在科学研究中,还是在临床诊疗上,都要保持中医的思路和思维,西医的一些方法和手段应该作为参照,这一点对提高临床疗效是非常有价值的。
作为中医,如果不从中医的角度去认识问题,临床的疗效就要大打折扣。
如对肠癌术后化疗的患者,如果用西医的理论来指导中医的临床治疗,就是用西黄丸、华蟾素去抗癌,但化疗药物,包括草酸铂、氟尿嘧啶类的,本身就有导致腹泻的作用,结果就是患者腹泻一天能达到20多次。
名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之黄芪解

名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之《黄芪解》黄芪:性温,味微甘。
能补气,兼能升气,善治胸中大气(即宗气,为肺叶辟之原动力)下陷。
《神农本草经》谓主大风者,以其与发表药同用,能祛外风,与养阴清热药同用,更能熄内风也。
谓主痈疽、久败疮者,以其补益之力能生肌肉,其溃脓自排出也。
表虚自汗者,可用之以固外表气虚。
小便不利而肿胀者,可用之以利小便。
妇女气虚下陷而崩带者,可用之以固崩带。
为其补气之功最优,故推为补药之长,而名之曰也。
【附案】沧州董氏女,年二十余。
胸胁满闷,心中怔忡,动则自汗,其脉沉迟微弱,右部尤甚,为其脉迟,疑是心肺阳虚,询之不觉寒凉,知其为胸中大气下陷也。
其家适有预购黄一包,俾用一两煎汤服之。
其族兄XX在座,其人颇知医学,疑药不对证。
愚曰:“勿多疑,倘有差错,余职其咎。
”服后,果诸病皆愈。
其族兄疑而问曰:“《神农本草经》黄原主大风,有透表之力,生用则透表之力益大,与自汗证不宜,其性升而能补,有膨胀之力,与满闷证不宜,今单用生黄两许,而两证皆愈,并心中怔忡亦愈,其义何居?”答曰:“黄诚有透表之力,气虚不能逐邪外出者,用于发表药中,即能得汗,若其阳强阴虚者,误用之则大汗如雨不可遏抑。
惟胸中大气下陷,致外卫之气无所统摄而自汗者,投以黄则其效如神。
至于证兼满闷而亦用之者,确知其为大气下陷,呼吸不利而作闷,非气郁而作闷也。
至于心与肺同悬胸中,皆大气之所包举,大气升则心有所根据,故怔忡自止也。
”继加桔梗二钱,知母三钱,又服两剂以善其后。
一妇人产后四五日,大汗淋漓,数日不止,情势危急,气息奄奄,其脉微弱欲无,问其短气乎?心中怔忡且发热乎?病患不能言而颔之。
知其大气下陷,不能吸摄卫气,而产后阴分暴虚,又不能维系阳分,故其汗若斯之脱出也。
遂用生黄六钱,玄参一两,净萸肉、生杭芍各五钱,桔梗二钱,一剂汗减,至三剂诸病皆愈。
从前五六日未大便,至此大便亦通下。
邑王氏女,年二十余,心中寒凉,饮食减少,延医服药,年余无效,且益羸瘦。
衷中参西张锡纯

录 》一 书 。
异 议 ,是 立 业 之 基 ;参 西 者 :辅 助 种 中 西 汇 通 的 思 想 , 成 为 中 西 医
晚 清 时 期 的 一 灭 ,中 医 张 锡 也 ,借 鉴 有 益 者 ,师 门 无 厚 非 ,为 结 合 的 嚆 矢 。 张 锡 纯 认 为 :“临 证
纯 用 大 承 气 汤 , 诊 治 一 患 热 证 便 发 展 之 翼 。 他 主 张 :“西 医 用 药 在 调 方 者 ,必 须 细 心 斟 酌 , 详 审 病
19l8年 在 沈 阳 创 立 达 中 医 院 ,并
张 锡 纯 博 览 典 籍 ,精 研 医 理 , 张 锡 纯 尚撰 有 《代 数 鉴 源 》和 《易
任 院 长 。1928年 来 天津 定居 ,曾在 注 重 实 践 ,既 重 视 对 中 医 经 典 著 经 图 说 》; 另 有 诗 作 《种 菊 轩 诗
制 , 并 主 张 中 药 材 原 汁 原 味 的 生 则 药 力 减 弱 或 无 效 ,甚 至 可 引 起 山 药 系 救 济 之 大 药 ,治 阴 虚 劳 热
不 矢¨刘 老 中 医 使 用 威 灵 仙 的 奥 录 中药 84种 、西 药 45种 。第 五 册 别 具 一 格 。
秘 ,便 登 门求 教 。刘 老 巾医 解 疑 为 在 当 时 全 国各 医 学 报 发 表 的 论
张锡 纯 还 注 重 中 药 的加 :【炮
42 隆栅 眵 辛分割,艰翘解毒片 O 天津中新药业药品营销公司总经销 全国免费咨询电话:800—818-0596
参 ,备 感 证 清 法 明 ,方 药 合 理 ,为 本 原 宜 兼 顾 。 … ‘由 斯 知 中 药 与 西 细 察 厘 定 病 情 ,要 求 病 历 记 载 完
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方剂鉴别
归脾汤 固冲汤
猝然血崩
或月经过多,或漏下不止悸气短
头晕肢冷
腰膝酸软
舌淡
脉微弱
方解
煅龙骨 煅牡蛎 棕榈炭 五倍子
海螵蛸 茜草 山萸肉 白芍 白术 黄芪
收敛固涩止血
止血化瘀 补益肝肾,收敛固涩 补益肝肾,养血敛阴 补气健脾
配伍特点
固涩止血--为主 补气摄血--为辅
运用
1.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出血过多属脾 气虚弱,冲任不固者。 2.崩漏属血热者禁用。
固冲汤
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
白术一两(30g) 龙骨八钱(24g) 山萸肉八钱(24g) 海螵蛸四钱(12g) 棕边炭二钱(6g)
生黄芪六钱(18g) 牡蛎八钱(24g) 生杭芍四钱(12g) 茜草三钱(9g) 五倍子五分(1.5g)
水煎服。
功用
固冲摄血,益气健脾。
主治
脾肾亏虚,冲脉不固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衷中參西張錫純
張錫純(1860~1933),字壽甫,河北鹽山縣人。
張氏世儒出身,自幼好學,於經史百家無不鑽研。
曾兩次應試未成,便棄儒學醫。
對《內經》、《傷寒經》、《神農本草經》等古醫籍皆刻苦研讀。
他以「夫事貴師古者,非以古人之規矩準繩限我也……又貴舉古人之規矩準繩而擴充之,變化之,引伸觸長之」(《醫學衷中參西錄.自敘》)的態度,窮究醫理,大膽實驗。
二十多歲即為人診病,且常獲顯效。
曾在瀋陽、天津、滄縣等地行醫數十年,創建醫院,開辦函授中醫學校,醫治無數疑難重病,臨證診治精益求精,著書立說多有創見,成為近代一位傑出的著名醫家。
二十年代初,已被譽為我國北方醫林四大家之一。
張氏接觸西方醫學氏在中年以後。
他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自敘說:「年過三旬始見西人醫書。
頗喜其講解新異多出中醫之外。
後又十餘年,於醫學研究功深,乃知西醫新異之理原多在中醫包括之中,特古籍語意渾含,有賴後人闡發耳。
」又說:「吾儒生古人之後,當竟古人未竟之業,而不能與古為新。
俾吾中華醫學大放光明於全球之上,是吾儒之罪也。
」於是他便以「與古為新」為己任。
從事中西醫匯通的探討。
所著《醫學衷中參西錄》一書,集中地反映了他豐富的臨床經驗、高超的醫療技術和主張中西醫匯通的學術思想。
該書係張氏多年論述的匯集,數十年間多次刊印,廣為流傳,至今仍為醫界所推崇。
他的學術思想主要有兩點:
(1)「衷中參西」是他中西醫匯通的指導思想
他認為:「東西文化,應互相容納。
科學得哲學以深造,哲學賴科學以證實,將來道器合一,為物不二,冶古今中外於一爐。
」在這一思想指導下,他對中、西醫兩大體系進行了研究。
他雖然看到兩者之間的異同,但主要強調的是中醫之理多包括西醫之理,溝通中西並非難事。
於是便從醫理、臨床病症、治療用藥等方面,引用中西醫理相互印證。
試圖表明中醫並不落後於西醫,甚至還要高於西醫。
如說:「中醫謂人之神明在心,故安神之藥注重於心。
西說謂人之神明在腦,故安神之藥注重於腦。
及觀《內經》,知中西之說皆涵蓋其中也」(《醫學衷中參西錄》)。
在《論腦貧血痿廢治法答楊部長階三先生》一文中又說「……肢體痿廢,而其病因實由於腦部貧血也。
按生理之實驗人之全體運動皆腦髓神經司之,此雖西人之說,而洵可確信。
」「是西人腦貧血可致痿廢之說,原與《內經》相符也。
然西人論痿之由,知因腦部貧血,而《內經》更推腦部貧血之由,知因上氣不足,夫上氣者何?胸中大氣也(亦名宗氣),其氣能主宰全身,斡旋腦部,流通血脈……。
」(《醫界春秋》,53期,1930.11)他認為:「《內經》之文,原與西人腦充血之議論句句符合,此不可謂不同。
」在治療用藥上,他認為:「西醫用藥在局部,是重在病之標也。
中醫用藥求原因,是重在病之本也。
究之標本原宜兼顧。
若遇難治之證,以西藥治其標,以中藥治其本,則奏效必捷,而臨證亦確有把握矣」(《醫學衷中參西錄‧論中西之藥原宜相助為理》)。
他雖在臨證治療時應用了一些西藥,肯定了一些西藥的療效,也有一些中西藥併用的驗案。
但就總體來看,他研究較多和使用精當的還是中藥,自創的一些名方也都是由中藥組成,充分體現了他「衷中參西」,中西醫匯通以中醫為本的指導思想。
(2)「求實效、重實驗」是他進行中西醫匯通的主要方法
他生當清末民初,當時空談名理,不務實際,死讀書本,泥古不化的風氣,也影響到醫學界。
他卻獨樹一幟的採取了講求實效、大膽實驗的科學方法。
張氏不尚空談,也不好與人爭辯,更不參與當時的醫政活動。
他反對那種對待西醫「維新者趨之恐後,守舊者視之若浼」的極端主義和「互相抵牾」的敵視態度。
他說:「嘗閱滬上諸醫報,中、西勢若冰炭,甚至互相謾罵,此誠醫界之大恥也。
」而是專心從事志在濟世活人的醫療工作。
自述「愚生平研究醫學,必有確實徵驗,然後筆之於書。
即對《內經》,亦未敢輕信」(張錫純,〈論吐血衄血之原因及治法(上)〉,《醫界春秋》,40期,1929.10)。
「是以讀《內經》之法,但於其可信之處精研有得,即能開無限法門,其不可信之處,或為後世偽託付之不論可也。
此孟子所謂書難盡信之文也。
乃今之偏重西法者不於《內經》可信之處,費心研究,但於其不可信之處,極力指摘,推其意見直謂《內經》真本久失,所傳於世者皆係偽託,有斯理乎!」(張錫純:《黃帝內經論》,《紹興醫藥學報》,10卷6期,1920)。
他除了以這種「書難盡信」的態度,在實踐中驗證前人的理論之外,更重要的是不斷通過自己的臨證實踐,認真總結確有實效的經驗。
如他「為了研究小茴香是否有毒,不惜下問於廚師;為了體驗藥物性能,不憚親自嘗試。
毒如
巴豆、硫磺、峻如甘遂、細辛、麻黃、花椒等,亦恆驗之於己,而後施之於人。
對於辨認市藥真偽,尤能博咨周訪,親自監製,務得其真而後已」(《醫學衷中參西錄.盧曉序言》)。
又如為了研究石膏生用與熟用之不同他曾遍訪作豆腐者,此種事例在其著作中舉不勝舉。
尤其值得重視是:張氏所立病案、驗案,辨證之周詳,法度之嚴謹,格式之正規,實屬罕見,與現代醫案相比並不遜色。
「遍觀先生全部著作,驗案介紹,幾逾其半,舉凡辨證論治,選藥立方,莫不證諸實踐,言之鑿鑿,……而於立案法度,記載項目,尤能要言不繁,簡而不漏,首尾完整。
……先生之被譽為醫學實驗派大師,此為重要因素」(《醫學衷中參西錄.盧曉序言》)。
可見張氏在接受西方醫學知識的同時,也初步接受了近代實驗研究的科學方法。
儘管他把實驗和個人的體驗還沒有完全分開,也未能充分了解科學實驗方法的實質,有時還常把個人的內心體驗與近代科學原理牽強附會的套在一起,來解釋中醫的生理、病理問題。
但是,他所進行的中西醫匯通的工作,確實較前人深入了一步。
尤其是在臨證治療中,大膽採取「用西法斷病,用中藥治病」的方法和採用中西藥配合觀察療效的嘗試,對後人頗有影響。
總之,張錫純的學術思想、治學方法都適應了歷史前進的潮流,並且抱有力圖「把中華醫學大放光明於全球之上」的思想,確是應該肯定的。
摘自甄志亞主編,《中國醫學史》,臺北:知音出版社,1994年,頁425~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