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蝙蝠和雷达(周世恩)
赋能的万花筒

赋能的万花筒作者:陈红杰来源:《七彩语文·国际版》2020年第09期第9章谜底四年级三班同学们的身影闪现在苏老师的心头,她决定将自己的来历告诉董奕和陈小蜻。
“我希望—我和你们大家的相处才刚刚开始。
我不是地球人类。
我来自一个叫‘诺瓦’的宇宙空间。
“很久很久以前,太阳系外的一颗恒星发生了剧烈爆炸,爆炸产生的能量影响到了地球生命。
海洋里的一群鹦鹉螺发生了异常变化,它们后来逐渐演化成一种高级智慧生物,活动范围从海洋扩展到地面和天空。
几亿年之间,这些高级智慧生物不断进化,最终形成了与地球平行的宇宙空间‘诺瓦’。
“诺瓦人早已不受肉体的束缚,他们的思想和意识能组合形成一种新的生命形式—蓝色光影人。
鹦鹉螺是诺瓦空间的象征物。
每一位诺瓦人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只属于自己的智能鹦鹉螺。
这是一种智能控制器,诺瓦人不仅能用它接收宇宙间的各种信息,还能将信息处理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存在。
“诺瓦人洞晓地球生命发展的历程,可是,地球人却对他们毫无察觉。
”苏老师停顿了一下。
她看了看董奕和陈小蜻惊诧的表情,指着胸口上的鹦鹉螺项坠说:“这就是我的智能鹦鹉螺。
我在诺瓦空间是蓝色光影人。
我来到地球上后,智能鹦鹉螺根据我提供的信息,为我订制了‘苏萌老师’的模样。
”说到这里,她伸出双手,分别握住董奕和陈小蜻的小手。
“‘苏萌老师’的人体温度比你们人类的体温要低很多。
”陈小蜻不由自主地抽回了自己的手。
苏老师急忙说:“别怕别怕。
你看,我的深蓝色卷发、深红色刘海,像不像紫悦公主?我在成为‘苏萌老师’之前,见你站在玩具店橱窗前,盯着紫悦公主玩具看了好久。
然后,我就把自己的头发设计成现在这个样子了。
”董奕一直都认为自己的脑子转得很快,可现在他发现大脑像按了暂停键一样。
他喃喃自语道:“为什么会是我们?……”苏老师赞许地看着董奕,说:“一天,我在整理数据时,一条来自地球的信息吸引了我。
那是一位姓王的女老师想让她的学生们了解信息,并在学习中懂得运用信息。
雷达与蝙蝠的回声定位

雷达与蝙蝠的回声定位作者:周敏来源:《课堂内外·教师版》2013年第11期【摘要】“蝙蝠的回声定位和雷达”这一插图在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教材上地位轻微,即使如此,作为教师的我们也须给学生正确的讲解。
当前,生物科学蓬勃发展,作为新世纪中学生物教师,要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具备探索钻研的精神,能够更好地实现“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这一课程理念。
【关键词】雷达与蝙蝠;生物;回声定位;教学在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学生用书中,第三章第二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涉及一幅“蝙蝠的回声定位与雷达”的插图[1]。
在近年的教学和调研过程中,发现绝大多数教师向学生传达的讯息是:“雷达是通过模仿蝙蝠的回声定位发明的”,而多数国人也持相同观点。
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雷达是英文radar的音译,为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无线电侦测和定距)的缩写,该术语由美国海军于1940年首次提出[2]。
雷达是利用电磁波探测目标的电子设备,对目标发射电磁波并接收其回波,由此获取目标至电磁波发射点的距离、方位、高度等信息。
雷达的历史可追溯至1886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Heinerich Hertz)展开的一系列无线电波实验,他证明无线电波能够从金属物体反射回来。
然而直至二十世纪初期,人们对无线电波才有更深的认识。
1901年,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把电报发射机接上类似赫兹的装置,证实无线通讯可不受地形限制。
三年后,德国工程师侯斯美尔(Christian Hülsmeyer)首次应用无线电波来探测金属物体。
1922年,美国的泰勒(A.H. Taylor)和杨(L.C. Young)无意中发现河面上穿行的船只能够干扰两岸进行的无线电实验,便向海军提议在军港入口处和在配合操作的船舰间,使用无线电作为“防盗警报”,以检查在夜间或浓雾下通过的船只。
蝙蝠和雷达仿生学例子

蝙蝠和雷达仿生学例子蝙蝠和雷达是仿生学中经常被引用的例子,它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蝙蝠是一种夜行性动物,由于在黑暗中无法依靠视觉来感知周围环境,蝙蝠进化出了一种独特的生物雷达系统,即超声波定位系统。
通过发出超声波信号并根据回波来判断周围环境的情况,蝙蝠能够精确地感知到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从而避免碰撞。
雷达技术正是受到了蝙蝠的超声定位系统的启发而发展起来的。
下面将详细介绍蝙蝠和雷达在仿生学中的应用。
1. 蝙蝠的超声波定位系统蝙蝠通过声波的反射来感知周围环境,它们发出一系列高频声波,然后根据声波的回声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和形状。
蝙蝠的耳朵非常敏感,能够听到高于人类听力范围的声音。
这种超声波定位系统使蝙蝠能够在黑暗中捕捉到食物,避免障碍物,甚至能够在飞行中捕捉到昆虫。
2. 蝙蝠的声音发射器和接收器蝙蝠的声音发射器位于嘴巴附近,它们能够发出高频声波,然后通过耳朵接收回声。
蝙蝠的耳朵相距较远,这样可以更好地接收到回声,从而提高定位的精度。
蝙蝠通过调整声音的频率和幅度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任务。
3. 蝙蝠的大脑处理声音的能力蝙蝠的大脑具有很强的处理声音的能力,它们能够分辨不同频率和幅度的声波,并将其转化为对物体的位置和形状的认知。
蝙蝠的大脑还能够将声波的时间差转化为物体距离的信息,从而更加准确地定位物体。
4. 雷达技术的发展雷达技术是受到蝙蝠的超声波定位系统的启发而发展起来的。
雷达系统通过发射电磁波并接收回波来感知周围环境。
雷达系统可以用于军事、航空、气象等领域,能够探测飞机、船只和天气情况等。
雷达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能够在远距离和恶劣环境下进行目标探测和跟踪。
5. 雷达系统的工作原理雷达系统通过发射电磁波并接收回波来感知周围环境。
当电磁波遇到物体时,会被反射或散射,然后被接收器接收到。
通过测量发送和接收之间的时间差,可以计算出物体的距离。
利用多普勒效应,还可以计算出物体的速度和方向。
6. 蝙蝠和雷达的相似之处蝙蝠和雷达都是通过发射信号并接收回波来感知周围环境。
2024年关于说明文通用15篇

2024年关于说明文通用15篇关于说明文1风拂过我的面颊,不再凛冽,而是那么柔和,春天来了。
我漫步在田间的小道上,阳光沐浴着我的身体,空气里弥漫着春的芳香,有泥土有花儿还有阳光,鸟儿为我演奏着美妙的交响曲,树木抽出了嫩芽,花儿绽开了花苞,一切都醒了。
田里一片生机,杂草趁势疯狂地生长着,参差不齐,犹如一片麦苗,随风摇曳,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太阳升高了,阳光洒满了大地。
放眼望去,爷爷的田地没有一根杂草,爷爷绝不会让野草抢了蔬菜们的风头。
阡陌间躺着一株株连根拔起的野草,地里种满了蔬菜,纵横交错,整整齐齐的,绿油油的豌豆叶,刚埋进土里的黄黄的土豆块,挺拔的青蒜,健壮的莴笋,还有个个包得紧紧的卷心菜,昆虫也没有闲着,瞧!小蜜蜂和蝴蝶时高时低地亲吻着黄黄的菜苔花,叫不出名字的小飞虫一群群地围着菜叶子,土壤里更是热闹,蚯蚓翻土,蚂蚁觅食……咦!卷心菜叶子有的被咬得大大小小的洞眼,还有的像被织成了蜘蛛网的一角,蹲下来仔细看,里面暗藏着玄机呢,轻轻拨开一片叶子一看,叶壁里面沾满了毛虫的卵,白白嫩嫩的。
听!“嘶嘶嘶嘶……”有动静,我定睛一看,原来有卵在孵化,有的已经孵化成功,从里面探出了一双晶莹剔透的小触角,紧接着,身体不断的抽搐着,裂缝越变越大,身体也出来了,慢慢的全身都从卵里出来了,肤色白里透黄,头顶上的两只小触角一摇一摆的可爱极了,但是你千万不要被它那可爱的、人畜无害的外表所迷惑,其实它是一个可怕的“杀手”,出壳的小毛虫,正在啃食着它的宿主——卷心菜,有的小毛虫正在有条不紊地从叶子的一头啃到另一头,留下蜘蛛网似的经纬线,还有懒惰的毛虫直接跳过经纬线,一口一口地咬着叶子肉吃,难怪,会有一个个的小洞眼呢。
不少的卷心菜叶子都惨死在它们的嘴里,爷爷对它们也无计可施,总是说没有农药,吃得健康。
当这些残忍的“刽子手”长大以后,又会变成优雅的白蝴蝶,穿梭在菜花里,翩翩起舞,真是又爱又恨。
什么东西?“嗡嗡嗡……”一片黄色的小虫子飞了过来,飞近一看原来是“灭毛虫专家”,它们就是大名鼎鼎的小寄生蜂,我悄悄地移开了步伐让它们。
纳瓦霍密码对照表

纳瓦霍密码对照表纳瓦霍密码对照表如下:
少将:两颗星
准将:一颗星
俯冲轰炸机:红尾隼
战斗机:蜂鸟
鱼雷机:燕子
侦察机:猫头鹰
陆航轰炸机:秃鹰
反潜机:乌鸦
运输机:老鹰
战列舰:鲸鱼
巡洋舰:小鲸鱼
驱逐舰:鲨鱼
潜艇:铁鱼
航母:鸟笼
坦克:乌龟
雷达(名词):听(动词)
问题:耳朵
电台调频(frequency):大歌手(big singer)
电台频道(channel):小歌手(little singer)
工兵(engineer):生火的(fire builder)
鱼雷:鱼的壳(fish shell)
鱼雷艇:蚊子
扫雷/布雷艇:海狸
数字(“数字”这个概念,number):写下来的字
敌人:不友好的
战损(casualties):不能打的
国家(人员)及地区:非洲(人):黑色的;阿拉斯加:有冬天的地方;澳大利亚(人):戴圆扁帽的。
另外,为了解决常用字母如E、T、A、O等破译难度大的问题,约翰斯顿和一些技术专家把对照表的26个字母增加为44个,使得这些常用字母有了多种选择余地。
例如字母A除了原来的“沃-拉-其(蚂蚁)”外,还可以叫作“比-拉-沙纳(苹果apple)”和“齐-尼赫(斧子axe)”。
这样一来,其破译难度大大增加。
被美军称为“无敌密码”的纳瓦霍密码终于诞生了。
模仿蝙蝠的回声定位

模仿蝙蝠的回声定位作者:来源:《大自然探索》2023年第09期比利时感官生态学家西蒙,正在用自己在蝙蝠导航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开发机器人的回声导航技术。
时间回到2007年3月的一个雨夜。
当时,还在读研究生的西蒙独自一人来到古巴的热带雨林中考察。
他先前在杂志上看到当地一种藤蔓植物的碟状叶子照片后,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测:这种叶子应该有很强的声音反射能力,而且正是凭借这种能力,这种植物能够有效地引诱在黑暗中飞行的蝙蝠来为它们传粉。
为了找到证据,他专程来到这里,在热带雨林中寻找这种植物。
他带着红外摄像机和一堆零食,坐在那些互相缠绕的藤蔓植物中间,等待蝙蝠的到来。
蝙蝠真的“如约而至”,在短短一小时里就来了好几拨,整个晚上它们都飞来飞去,几乎没有间断过。
自那以后的几年里,西蒙多次回到同一地点采集这种植物的叶子标本,带回实验室测试,了解声音是如何从叶子上反射回来吸引住蝙蝠的。
西蒙的热带雨林之旅,让他找到了一种可以用来开发声呐导航潜力的新的解决方案。
他的构想是,模仿热带雨林中的这种碟状叶子以3D打印方式制作回声反射器。
通常,植物发出的回声都是断断续续的,但这种藤蔓的碟状叶子却能持续反射回声。
回声在黑暗中有着引导蝙蝠到藤蔓上授粉的强大吸引力,就像一座闪烁的灯塔为海上的航船指引着方向一样。
2006年,西蒙和他的研究小组发现,碟状叶子叶状结构的变化可导致发出不同模式的回声信号,而蝙蝠能够辨别这些细微变化,从而找到正确的导向目标。
5年后,西蒙的研究小组又发现,那种藤蔓植物的叶子在反射可清晰识别的回声信号方面反射能力强。
藤蔓的碟状叶子可长距离反射带有独特信号的回声,无论蝙蝠从哪个方向接近,信号都能保持一致。
这种藤蔓植物的叶子就相当于十分强大的天然声波信标,可将传粉蝙蝠搜索目标的时间缩短一半,并可过滤掉周围杂乱无章的其他回声信息。
受这种叶子结构原理的启示,研究小组决定制作大小不同的反射器,看是否能利用同样的原理来帮助机器人自主导航。
深度解析《蝙蝠和雷达》课文,分享语文教学精华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经典的科学启发故事,选自于《童话大王安徒生》系列之一,由乔治·安德森所著。
文章中,通过蝙蝠利用超声波来实现定位和导航的特殊能力,引出了雷达的应用和原理,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了解到了生物学和物理学的知识,更能感受到科学带给我们的乐趣和启示。
一、故事情节概述故事中的主角是一只蝙蝠,它拥有一种与众不同的能力,就是通过发出超声波来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从而在黑暗中独立寻找食物和躲避危险。
在一次飞行的过程中,蝙蝠遇到了一只兔子,它和蝙蝠彼此间的视觉、听觉和嗅觉都有很大的不同,不理解蝙蝠如何在黑暗中飞行。
于是,蝙蝠向兔子介绍了自己的能力,并通过比喻的方式,让兔子明白了超声波定位的原理和应用,从而理解了雷达的工作原理。
二、语言艺术欣赏1、语言简练文章语言简练,叙述流畅,寓教于乐,读起来非常舒适。
例如:“‘蝙蝠瞪上了双眼,向半空中点了一下头。
’这个场景,让人想象力瞬时触发,仿佛蝙蝠和自己正对视,用各自独特的语言进行着交流。
”2、比喻妙趣横生文章中通过生动的比喻,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复杂的科学原理。
例如:“它的耳朵却毫不含糊,好像是笨小偷被看到后打算连夜撤退一样。
这样灵敏的听觉,只有放在能听到无线电波的收音机旁边,才少有匹敌。
”3、渲染气氛在故事的高潮部分,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刻画,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蝙蝠超声波定位的神奇与壮观,例如:“蝙蝠的声音一共有四声,一个比一个高,一直到人类的耳朵无法听到为止。
当第二声回响回来的时候,蝙蝠知道了自己左前方的一堵墙,右前方的一块石头,到了第三声,它又知道了窗户的位置。
”三、语文教学精华1、以生活为基础、以生活为载体的教学博客,以深度分析位体现之一。
文章通过一个寓言故事,向读者阐述了科学知识,同时也展示了教学素材的多元化。
这也是我们在教学中的常见做法,把生活融入教学中去。
2、科学知识的启蒙和普及是本文的重点,以深度分析位体现之二。
文章中,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和细致入微的解说,将科学知识有机融合进故事中去,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相关知识,同时也激发了读者对于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体大事年表

大事年表1495年5月03日16时至5月28日21时东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高维碎块首次接触地球1947年6月中国叶文洁出生1961年前后中国北京清华大学叶文洁进入物理系,后攻读本校天体物理专业研究生约1963年前后中国章北海出生1966年中国内蒙古大兴安岭某地红岸基地动工1966年中国北京叶文洁在当年《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太阳辐射层内可能存在的能量界面和其反射特性》一文1967年中国北京清华大学东大操场叶文洁目睹父亲叶哲泰被清华附中红卫兵批斗致死,后加入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
同年,叶文洁的妹妹叶文雪死于武斗。
1968年中国内蒙古大兴安岭某地红岸基地建成1969年中国内蒙古大兴安岭某地雷达峰下叶文洁与白沐霖相遇,从后者处读到原版《寂静的春天》(《theSilentSpring》),称该书对其一生产生重大影响。
三周后因向中央写信事件被白沐霖诬陷,遭到军管代表审问。
判决前被总工杨卫宁调入红岸基地。
中国内蒙古红岸基地叶文洁与政委雷志成相识,同意调入红岸基地。
目睹红岸工程第147次常规发射。
1970年夏中国内蒙古红岸基地叶文洁发现太阳的能量镜面效应与增益效应1971年中国内蒙古红岸基地叶文洁第一次向太阳发送信号,但未发现回波。
1973年中国内蒙古红岸基地叶文洁与杨卫宁结婚1975年半人马座三星三体世界1379号监听员收到叶文洁发出的信息,发送警报。
三体世界得知地球存在。
1979年10月21日中国内蒙古红岸基地清晨叶文洁接收到并译解三体世界的警告信息,并作出回复。
同日雷志成发现该信息。
下午叶文洁杀害雷志成、杨卫宁1980年6月中国内蒙古红岸基地杨冬出生。
叶文洁暂住山下齐家屯半年1980年前后中国罗辑出生1981年中国内蒙古红岸基地叶文洁回到红岸1983年中国北京程心出生即被遗弃,被其母亲收养约1983年前后中国北京云天明出生1982年中国北京叶哲泰平反,叶文洁回到清华大学,教授天体物理1982年下半年中国西北某黄土高原山区叶文洁与独自在当地植树的麦克·伊文斯相遇1984年前后中国北京清华大学东大操场叶文洁约见参与打死叶哲泰的三名幸存红卫兵1985年美国伊文思继承四十五亿美元遗产,并独自返回中国继续植树1985年中国西北某黄土高原山区伊文斯植树遭当地村民哄抢,向一面之缘的叶文洁写信求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文的科学性、严谨性:
科学家经过 反复研究,终于 揭开 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攀登科学高峰,就像登山 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要 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懦夫和懒汉 是不可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和幸 福的。 ——陈景润
蝙蝠夜里飞行靠的是嘴和耳 朵配合,那么蝙蝠的口耳到底是 怎样配合的呢?
读读第7自然段。同桌交流,动手画画示 意图,说说蝙蝠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经过。
• 鹰的眼睛特别敏锐,在 几千米的高空就能搜索 到草中伏着的小兔。 • 敏锐对敏捷
理解词语
敏锐: 感觉灵敏,眼光尖锐。本课指眼 光尖锐。 横七竖八: 形容纵横杂乱。本课指科学 家在做实验的房子里拉的绳子很多。 模仿: 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本课 指科学家根据蝙蝠探路的原理发明了雷达。
Page 13
第二次 试验 第三次 试验
蒙住蝙蝠的
耳朵
结果
蒙住蝙蝠的
结果
试验结论
说明文的趣味性、生动性:
蝙蝠就像没头的苍蝇似的到 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 个不停。 蝙蝠到处乱撞,挂在绳 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说明方法:打比方
试验条件
第一次 试验 试 验 情 况
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 上系着许多铃铛。 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 蒙住蝙蝠的 眼睛 结果 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 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 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比一比,组词
蝙( )蝠( 骗( )幅( )捕( )哺( )蛾( )饿( ) ) ) ) ) )
蚊( )避( )锐( )铛( 纹( )辟( )说( )挡( 蝇( )揭( )碍( )荧( 绳( )竭( )得( )萤(
14
Page
选词填空: 敏锐 敏捷
兔子( 敏捷
)地一跳,躲开
了老鹰的攻击。
蝙蝠能在夜间安全飞行,是因 为它的眼睛特别( 敏锐 )吗?
Page 23
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一自 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描述一架飞机在夜航。
Page
24
读第3自然段。思考:这 一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蝙蝠高超的飞行本领,引 起了科学家的思考。
Page
25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 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 得到了启示。 这是一个过渡段,作用是 承上启,联结上下文。
Page 7
bǔ 捕 ruì 锐 à i 碍
é 蛾 dāng 铛 yí ng 荧
Page
8
Page
9
雷达 蝙蝠 避开 敏锐 模仿 捕捉 漆黑 超声波 障碍物 启示 试验 铃铛 荧光屏 配合 探路 秘密 横七竖八 研究 驾驶 蒙眼 行路 试验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 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 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 启示。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
发而发明的?向同学作介绍。
1。由令人讨厌的苍蝇,仿制成功一种十分奇特的 小型气体分析仪。已经被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座 舱里,用来检测舱内气体的成分。 2。水母的顺风耳,仿照水母耳朵的结构和功能, 设计了水母耳风暴预测仪,能提前15小时对风 暴作出预报,对航海和渔业的安全都有重要意 义。 3。现代起重机的挂钩起源于许多动物的爪子。
回顾全文,想象这一篇说明文有什么特点: 1、用词具有科学性、准确性、严谨性 2、文章生动、有趣(利用了打比方、 作类比等说明方法)
作业:
1、抄一抄课文中写得有趣味性、生动的句 子或写得准确、严谨的句子。 2、小练笔:根据课后资料袋,仿写一篇《 青蛙与电子蛙眼》
作业: 1、照样子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 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今天是星期一,学校里怎么一个学生也没有 呢? 。 2、课外收集资料,了解事物,尝试着发明一样东西。
试 验 情 况
第 蒙住蝙蝠的 一 次 眼睛 __________ 试 验
结果 蝙蝠飞了几个钟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读课文第四小节,完成第一次试验记录表。 试验条件 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 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
试 验 情 况
第 蒙住蝙蝠的 二 次 耳朵 __________ 试 验
结果
蝙蝠就像没头苍蝇 似的到处乱撞,挂 在绳子上的铃铛响 个不停。
读课文第四小节,完成第一次试验记录表。 试验条件 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 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
试 验 情 况
第 蒙住蝙蝠的 三 次 嘴 __________ 试 验
Page 19
近义词: 漆黑——黝黑 启示——启发 敏锐——灵敏 研究——探究 晴朗——晴朗 秘密——奥秘 横七竖八——杂乱无章 反义词: 漆黑——明亮 灵巧——笨拙 清楚——模糊
Page 20
灵巧——灵活 模仿——仿照 清楚——明白
敏锐——迟钝
边读边想:课文主 要写了什么内容?
Page
21
主要内容
根据三次试验的内容,分别用“证明”一词,说说 科学家用怎样可靠的事实证明蝙蝠是靠嘴巴和耳朵 配合飞行的。
把蝙蝠的__________做实验,结果_____, 证明______________。
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 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 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 础的理论中去找。 ——伽利略
结果
蝙蝠就像没头苍蝇 似的到处乱撞,挂 在绳子上的铃铛响 个不停。
第二课时
提出问题
蝙蝠的的眼睛是不是特别敏锐,能 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
研究问题
4-7自然段
学习方式
学习内容
读一读,圈一圈,写一写: 思考:蝙蝠是靠眼睛在黑夜 里看清东西的么?科学家为 了解开蝙蝠探路的秘密,做 了几次实验,每次实验的目 的是什么?用了什么方法? 结果怎样?(3分钟)
11、蝙蝠和雷达
广州白云区培英实验小学 周世恩
Page
1
蝙蝠
蝙蝠是哺乳动物, 头部和躯干像老鼠,有 黑褐色细毛,四肢和尾 部有皮质的膜,夜间在 空中飞翔,吃蚊、蛾等 昆虫。视力很弱,靠本 身发出的超声波引导飞 行。休息时用爪倒挂在 屋檐下或树下,冬季在 隐藏的地方冬眠。
Page
2
Page
3
雷达
4。锯子学的是螳螂臂,或锯齿草。 5。苍耳属植物获取灵感发明了尼龙搭扣。 6。嗅觉灵敏的龙虾为人们制造气味探测仪提 供了思路。 7。壁虎脚趾对制造能反复使用的粘性录音带 提供了令人鼓舞的前景。 8。贝用它的蛋白质生成的胶体非常牢固,这 样一种胶体可应用在从外科手术的缝合到补 船等一切事情上。
谈谈学了这课,你最想说 的话,或者谈谈你的收获。
选词填空:
试验 实验
科学家经过反复( 试验),终于揭开了蝙蝠
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
常识课上,老师为我们做了“火烧纸杯”的
(实验 ),看得我们目瞪口呆。
反复:①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②
颠过来倒过去。③重复的情况。 找出课文中带有“反复”的句子读一读 。看看应选哪种解释?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 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应选①
第二次 试验 第三次 试验
蒙住蝙蝠的
耳朵 嘴
结果
蒙住蝙蝠的
结果
试验结论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 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试验结论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 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 路的。
理解词语:证明 证明:用可靠的事实来表明结论的真实性。
联系上下文找句子
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 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 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解决了飞机在夜间飞行的问题。
精简成一句话: 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 雷达。
全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成三大段: 第一段:提出问题(1-3自然段)讲飞机 夜航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第二段:研究问题(4至7自然段)科学 家经过反复研究实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 飞行的秘密。 第三段:解决问题(8自然段)科学家模 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使飞机在夜里飞行很安全。
Page 17
证明: ①用可靠的材料来表明或断定人
或事物的真实性。 ②证明书和证明信。 从文中找出带有“证明”的句子读一读 ,看看应选哪种解释? “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 ,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 探路的。” 应选①
Page 18
例: 反复——经过反复思考和计算, 小明终于做出了这道题。 证明——看到蚂蚁搬家,小军说 要下雨了,果然,一会儿豆大的雨点 落了下来,证明小军说得对。
用蝙蝠来说明雷达的这种说明方 法,也叫做作类比
解决问题
第8自然段
快速浏览课文最后一段(第8自然段),思考: 1、雷达是怎么工作的? 2、雷达和蝙蝠的工作原理有哪些相似之处?
雷 达 工 作 原 理
天线 荧光屏
雷 达
Page 49
无线电波
反射
障 碍 物
蝙 蝠
嘴 耳朵
超
声
波
障 碍 物
雷 达
天线 无
从哪儿看出蝙蝠的飞行本领 高超?划出有关句子,说说你的 理解。
Page 27
说明文的严谨性、科学性: 蝙蝠在夜里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 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 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 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疑问? 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 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雷达是利用极短 的无线电波进行探测 的装置。可用来测定 目标的方向、距离、 大小等,在使用上不 受气候条件的影响, 它广泛应用于军事、 天文、气象、航海、 航空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