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方法研究

高中化学教学方法研究

摘要: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是对化学进行直观教学的主要方式,除此之外,很多传统的直观教具以及新兴的电化教学手段也被引进高中化学课堂,使化学中的抽象内容变的具体化,以增强学生的感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理解化学原理,对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进行认识和掌握。直观教具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起到很大的作用,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得到培养。

关键词:直观教具;高中化学;课堂教学

当前实施新课改教学既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对当今新课改教学的创新性教学尝试,经过一段时间的化学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对于实施新课程的一线老师们普遍感受到“想说爱你不容易”。面对新教材螺旋式上升的知识结构、必修内容涉及面广,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困难,新课程教学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探索出适合自己教学实际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选择适应课改的教学方法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活,课堂教学是一门极其复杂、内涵非常丰富的艺术。教学是个千变万化的动态系统,不能刻意追求和照搬某一种模式。只有科学性、灵活性、创造性使用教法,才能适应课改要求。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但并没有否认传统的启发式、讲授式教学等方式,只是以往的教学方式太单一,不能满足不同特点、不同学生发展的要求。任何教学方式本身都是中性的,用得好是好方法,用得不好就是坏方法,它的功效发挥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和谐,所以要克服形式主义。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教学中是否适用,一要看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二要看是否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三要看是否与教学内容的性质相符:四要看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五要看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是否得当;六要看是否有利于教师发挥自己的教学优势。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除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带领学生更多的实践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想要加强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不妨多进行实验教学,让学生获得更直观的体验,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明确的教学目标之后带领学生进行化学实验,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过程中感受理论和实际的差距,动脑、动手。在操作过程中可以采取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加强沟通配合,同时相互帮助提高。对于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教师也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独特的魅力,让学生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三、创造有效的学生思维,提倡学生积极参与

学习论认为:学习是无序到有序的结构化了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不断顺应和同化的建构过程。教学过程好不好的标准,主要是:一看课堂师生互动是否有效、学生是否人人参与、教学流程是否有创意、学生的思维是否产生碰撞和智力是否得到挑战、师生的个性是否张扬等;优良的教学过程是以有效实现"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为前提的,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教和学生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二看学生的智力是否集中在教学重心相关的重要观点上。

四、更新思维方式,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我们所说的思维深刻性指的是人的思维活动可以达到更高一层次的逻辑水平与抽象程度。其主要表现在人们可以更加深入的去思考和探讨遇到的问题,在比较复杂的现象中用类比迁移法去扑捉事物的本质特点。然而,迁移主要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响应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必须要建立在以往的经验基础之上,根据文字叙述来理解其中

的内容。另外,这对于新知识的掌握有着重要的实质性意义,只要有学习的地方就一定会有迁移,也可以说不会存在孤立的学习。尤其是对于高中新入学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并不是非常的完善,他们并不能将所学到的新知识及时归纳到已学的知识结构中,因此,学生学习新知识过程缺乏深度。所以,教师在讲解新知识的过程中,要及时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比较,重点掌握知识结构中同类要素之间的联系,发散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技能。比如,在讲解“氧化还原反应”一节时,化学教师可以将反应中氧得失的情况,列举CuO+H2=Cu+H2O,让学生标出化合价的变化,进而提出元素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得出化合价的升降其本质就是电子的转移。这样一来,便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除此之外,还可以进一步巩固相关的概念,例如,氧化性与还原性。

五、通过实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设计一个引人人胜的实验情境.捕捉学生的兴奋点,能唤起、激发并维持学生探究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地运用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去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良策,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索者。案例:在一支试管中加入几粒锌粒,倒入几毫升稀硫酸,让学生观察现象;另取一弯成螺旋状的铜丝深入到硫酸中并与锌粒接触,让学生观察现象。当学生观察到当铜丝插入后,铜丝上有气泡冒出时,实验现象与学生的原有知识发生认知冲突,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

六、转变观念,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化学课堂教学是化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教学本身是围绕着学习展开,教是为学服务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起引导、组织的作用,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主动学习意识,改变过去的满堂灌。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依学定教;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课堂不再是格式化程序的场所,而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优化教学过程,实施开放式教学,为学生提供探究学习的机会,把化学知识的学习运用过程设计成一定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求知、在活动中发现创新、在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探究活动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并能对自己的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对新知进行自主建构,掌握科学探索和研究的方法。教学中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师生共同研讨等探索性活动,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水平,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材中的实验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可以对教材上一带而过的实验,进行深入地研究。引导学生充分关注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问题,让化学的学习"活"起来。

[2]程红,张天宝.论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J],载《中国教育学刊》,1998(5)

[3]余文森编著.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第1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4-36,210,2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