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的养生之道 养生先养心
古人养生经典语录_关于养生的唯美句子_养生养心的句子

古人养生经典语录养生先养身,养身先习动;养生先养心,养心先习静。
古人养生有很多好的习惯值得我们去学习,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分享古人养生经典语录,欢迎大家来参阅。
古人养生经典语录1、心逸则日休也。
2、苦茶久食益意思。
3、食不语,寝不言。
4、养生如病,不得他求。
5、太饥伤脾,太饱伤气。
6、治已病,不若治未病。
7、数好十个数,能活大岁数。
8、精神不运则愈,血脉不运则病。
9、智者养生也,必须四时而调寒暑。
10、恼一恼,老一老;笑一笑,少一少。
11、寡欲以清心,寡染以清身,寡言以清口。
12、风者,百病之始也。
古人避风如避矢石焉。
13、食取称意,衣取适体,即是养生之妙药。
14、合理膳食,脍不厌细,食不厌杂,滋养身体。
15、思想要乐观,性格要开朗。
饮食要清淡,起居要有常。
16、活到老,学到老,知识多,身体好。
不知保养不算巧。
17、读书益养法;锻炼动养法;膳食滋养法;饮茶润养法。
18、私欲要节制,冷暖要注意。
体检要定期,有病要早医。
19、冬寒犹可近火,火在表也;夏热必纳凉,凉入里也。
20、补药要少用,烟酒要少尝。
骨折要防止,运动要坚持。
21、游山乐养法;对弈智养法;日光熙养法;气功意养法。
22、以虚养生,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事。
23、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24、大凡快意外,即是受病处。
老年人随事预防,当于快意处发猛醒。
25、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已观其窍。
清心又寡欲,乃是长寿道。
26、调节情绪,走出低谷,方法有六,下列陈述:音乐:唱歌曲,听音乐。
27、性情气暴刚烈,或多思焦虑容易衰老;性情缓慢柔和,或少思寡欲常可延年。
28、快走慢跑健身操,治疗疾病是法宝,药疗食疗与神疗,三管其下疗效好。
29、水之生不杂则清。
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
此养神之道也,散步所以养神。
30、三分治病七分养,八分护理十分防。
忙着治病不忙防,没有忙到点子上。
31、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邱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养生必先养性

养生必先养性养生必先养性提要:养生必先养性,也称养德,养性养德是中医摄生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代养生家都十分注重道德的养生价值。
医家的“德全不危”,儒家的“德润身”、“仁者寿”,释家的“积德行善”、“进修德行”,道家的“仁者德之光”,都是把修养德行作为养生的一项重要内容,老年人可以通过养花鸟、练书画等方式进行养性,而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养生修身即修养身心,保持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和谐统一。
《庄子.山木》篇所说的:“子其意者修志以警愚,修身以明汙,昭昭乎如揭日月而行”,就是这个意思。
调摄情志古称之为“养性”。
“养生莫若养性”。
一般而言,性情开朗,心理健康者不易患病,即使患了病也比较容易康复;而性情抑郁,心理不健康者则比较容易患病,患了病也相对不容易康复。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说:“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这里所说的“独立守神”,以及后文所说的“去世离俗,积精全神”、“适嗜欲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内无思想之患,以愉悦唯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等等,都是教人要建立健康人生理念、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乐趣,胸怀开阔、淡泊名利,与人为善,知足常乐,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养生”一词,最早出现于《庄子》一书。
《庄子.养生主》篇有云:“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这就是养生一词的最早出处。
两千多年来,人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养生技术,发明了深刻精辟的养生理论,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中医养生文化。
中医养生的范围十分广泛,修身养性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庄子认为,生与死都是很自然的事,只要以理智对待感情,顺应自然和变化,哀伤或欢乐就不会影响人体的健康。
庄子教人要做到“不为物累”,就是不要因贪图外物而损害自己的健康和生命。
一个不为名利所羁绊的人,自然会获得健康而保持青春。
修身养性的核心是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
孔子早就提出“德润身”,“仁者寿”的理论。
佛家的养生之道养生先养心

佛家的养生之道养生先养心佛门僧侣,素有“苦行僧”之称,他们生活简单朴素,长寿者却比比皆是。
佛家的养生之道:养生先养心。
人生胜境平常心佛教看淡生老病死,四大皆空,并不代表否定现实;相反,因为尊重生命,佛教一向有注重养心调身的传统。
佛家认为凡事有因果,各人的身体状况与他的心理状况、生活习惯、客观环境息息相关,调整心态是养生的根本。
佛家主张“万念归一,清心涤虑”、“少欲而知足,知足而长乐”。
“欲望”是与生俱来的,但人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感恩,所以要克己而宽以待人。
佛家对克制欲望的五戒———戒杀生、偷盗、淫邪、妄语、迷幻对普通人也有借鉴意义。
戒杀生,可减少残酷之心和对生命威胁的恐惧;戒偷盗,可减少对受到制裁或失去财物的恐惧;淫邪,会对身心、社会、家庭带来危害;戒妄语,才能有诚实正直之心;戒迷幻,才能抵抗心理的空虚和种种诱惑。
睡不超过时食不十分饱佛家把人比作琴,琴弦绷得太紧会断,太松又弹不出准音,所以要时时调弦。
调好了心弦,身体的弦怎么调?法量法师说,规律的作息是关键。
众所周知,佛家戒荤,法量法师说,食素也有利于养生。
佛家主张“长养慈心,勿伤物命”。
心慈,就会心境平和,身心和谐。
对于“食不过饱”,佛家也有特殊的做法。
法量法师说,一般情况下,他三餐有规律,但当感到肠胃滞胀、消化不良时,他有时会不吃晚饭。
相应的,要减少晚间活动,以静为主。
最长曾持续过三个月,寺里也有僧人长期如此。
这样可保持体态轻盈,身体舒适。
但工作繁忙时不适宜此法。
为现代人减压:劳身不劳心说到现代人由于工作压力过大,竞争激烈导致的种种疾病,这主要是由于现代人心理压力过大,身体的劳累很容易恢复,但心过于劳累,就会导致身体机能提前衰老退化,疾病乘虚而入。
对自己的利益患得患失,对过去反复追悔,对未来充满妄想,这是现代人工作压力重的主要原因。
劳身不劳心的要诀是:“负丈夫之气,抱小儿之心”。
即在现实生活中,勇于承担责任,直面现实,佛家讲求因果,无论悲或喜,都是自己种下的种子,对市井市民来说,在个人心境上,应保持童真,遇事包容,不要斤斤计较,损人利己。
道家养生之道

道家养生之道篇一:儒道释养生之道儒道释对中医养生学的贡献我国传统的养生方法,历来重视身心兼养,形神俱健。
特别是道儒佛养生学说,异彩纷呈,各有千秋。
道家养真,儒家崇德,佛家养心,但主流还是三位一体。
中医养生学说来源于中国古代道家的哲学思想——法于自然,返朴归真。
道家养生的内容,以自然天道观为主,它的注意力主要是着眼于人的本身,对自我的生命活动具有丰富的体验。
他们追求的是生命本质的解脱和精神的安宁,尤其强调精神的超然与人格的独立,渴望人生的自由。
老子养生的全部学说是天人合一,崇尚自然。
其核心是"返璞归真",无论是朴还是真,其最终形态都是"道"。
他一生重视养生,是位大寿星。
据司马迁《史记》中记载:"老子百六十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他养生的最高思想境界是:追求道,体悟真。
主张"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深根固蒂"之法,"虚其静,入静归根";"甘其食,美其眠,安其居,乐其俗"。
以修道而养寿也。
道家养生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摒绝一切外来因素对生命活动的干扰,求得身心的解脱。
因此,崇尚自然成了道家养生的基本原则,道家的观点认为,以自然界的秩序变化为法,摒弃人的理性因素,在养生中采取顺乎自然的行动,就能维护健康,延年益寿。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的一切都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要不悖天地之理。
而人最初的状态最接近自然,因此他提出返璞归真,把婴儿推为"至朴""至真"的理想标准,养生以重返婴儿状态为最高标准。
庄子认为人与自然合一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主张破除一切人为地刻意追求,认为"无为"、"无已"、"绝对逍遥"是达到人天合一的根本途径。
中国道家养生学的核心是中国道家内丹养生学养生之道,其功理完全合乎宇宙天地人大自然万物变化规律,故立论极其科学而高妙。
养身、养心(无意子)

养身、养心(无意子)
(2012-03-03 11:17:50)
为便于记忆,我师父用四句概括:腻粘之物滞气血,粗素粮菜清血道;浓茶重咸易板结,淡补酸软不老仙。
因此,我常劝人少食肥肉、蛋黄、糯米…,多食粗粮、纤维蔬菜果品。
也反对热菜加冰啤,饭后即食水果等等。
凡人之为凡,系智为利欲所蒙,真人之为真,系神拂尘以清心。
凡、真同体而二性,故有佛即人,人即佛;又有心魔、人鬼之说。
凡此种种唯心智、唯神识而论,即现代冠名之唯心论也!然唯心的基础为唯物,则唯心是唯物的最高境。
故修佛亦好,修道亦好,一切信仰均基于为己之实利,曰之长远则来世、来生,曰之现实则长生、健康。
故有济世苍生之心,必有度人先度己之能,则人皆信服而甘受尔度。
从此说开,养生家高手医家,是真治未病者也!
世人临危将绝求之于中医,中医能治病,但治不了人,是故医亦非真道,世人不识,奈之何也!
吾等借此网络以尽人性好生之德,不问结果如何,该离之时即当离去,无名无姓无挂碍。
佛家养生100条

佛家养生100条在人的一生中,最值得珍惜的东西是什么?有人说是快乐,有人说是金钱,有人说是家庭。
正确的答案应该是健康。
下面就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佛家养生100条,供大家参考。
佛家养生100条是什么1、记住:睡觉是养生第一要素。
睡觉的时间应该是晚21:00~早3:00。
因为这个时间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春夏不长,即第2天没精神。
2、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
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
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
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从心生,心净则身净。
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病。
其实人和动物是一样的,动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
3、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
有了正确的观念,你就会有正确的决定,你就会有正确的行为,你就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
4、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绝对不是从书本里学来的,而是从自己的真诚心、清净心(就是佛家所说的菩提心),从定中生出来的。
5、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来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6、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
所以当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7、人的健康离不开两大要素:1)足够的气血;2)畅通的经络(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8、足够的气血靠:足够的食物+胆汁+必要时间内(晚天黑后~午夜1点40)优质的睡眠(这个时候大脑完全不工作,由植物神经主导)+良好的生活习惯。
9、畅通的经络需要:清净心。
一切七情六欲都会破坏清净心,从而破坏经络的正常运行。
佛教养生核心

佛教养生核心
养生要养性、调身先调心。
因为心与身、肢体与精神是一个整体,互为因果,互相影响。
只有“放舍诸缘休息万念”,才能把握身体益寿延年。
本书以佛教养生观念为主旨,为大家提供了诸多方便易行的佛家养生方法。
学习佛教徒的养生方法,能够使我们这些健康状况下降的人也可以长寿健康。
我佛慈悲,普度众生,或引人向善,或助人除恶;或救人脱难,或教人养生。
佛教养生最重精神的超脱,唯求心灵的空寂,而淡化形体的存亡,讲究精神的温磐。
佛学认为:有身则有病,有生就有死,祛病的首要是养性,长寿的秘诀是养心。
而养性养心的途径有很多,慈悲行善者可享受精神的快乐,自在随缘者可得到心身的安逸,忍让持戒者可达至情绪的安详,放下安心者可获得心灵的坦然。
精神养心法是佛教养生的真谛。
精神不宁,则百邪侵身。
休息万念:方益寿延年。
反璞归真,是佛教养生思想的精华。
期望养生长寿者,其起居生活、日常饮食所依从的一个重要原则,当是顺其自然。
佛家出于慈悲之心,倡导众生在生活饮食中不可纵欲,起居宜有规律;不可强求,心须静身常动;不可破戒,食素斋禁荤腥。
这是对人类养生的一个科学的总结。
常言道:病
从口入。
平时生活中,人们吃什么,怎样吃,都与生命健康有直接的影响。
暴食则积滞,不洁则生病,无度则成疾。
这些不良生活习惯都违反了养生的规律。
佛教养生告诉我们:经常运动,保持清洁,多食蔬菜,就是防治疾病的最佳良药,就是颐养天年的最佳选择。
养生之道经典句子养生经典语录100条

养生之道经典句子养生经典语录100条1.养生之道,莫先于饮食。
2.治身养性谨务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
3.多食则气滞,多睡则神昏。
4.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
5.人之养老之道,虽有水陆百品珍锤,每食忌于杂,杂则五味相扰。
6.养生者,不过慎起居、节饮食、有序有节、这也是养生之要核。
7.这也是养生之要,养生者,心欲求寐愈难。
8.养生如病,不得他求。
9.养生以不伤为本。
10.长生之要,饮食有节、起居有序。
11.饮食有节,起居有序,心静气和,乃养生之根本。
12.早睡早起,使人健康、富有、明智。
13.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14.养生之道,在于平衡阴阳,调和气血。
15.淡泊名利,心静如水,是养生之秘诀。
16.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17.饮食有节,起居有序,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18.养生之要在于动静结合,动以养身,静以养心。
19.养生之道在于养气,养气之道在于养心。
20.心静则神安,神安则寿延。
21.养生之道,以自然为师,顺应四时之变。
22.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饭后三百步,不用进药铺。
23.心静则体健,神宁则寿长。
24.饮食之道,贵在均衡;起居之道,贵在规律。
25.养生者先养心,心静则气和,气和则身安。
26.淡泊名利心自安,清心寡欲乐无边。
27.知足常乐,心态平和是养生之本。
28.养心在静,养身在动,动静结合,身心并养。
29.养生之道在于阴阳平衡,饮食有节,起居有序。
30.养生之道在于养德,养德之道在于养心。
31.笑口常开,青春常在;愁肠百结,病入膏肓。
32.养生之道在于顺应自然,起居有节,饮食有度。
33.养身必先养心,养心必先寡欲。
34.心宽体胖,气和神安;心窄体瘦,气郁神疲。
35.饮食有节,起居有序;心静气和,健康长寿。
36.养生之道在于调节阴阳平衡,保持气血畅通。
37.静以养神,动以养身;动静结合,身心健康。
38.养生之道在于心态平和,知足常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佛家的养生之道养生先养心
导语:佛门僧侣,素有苦行僧之称,他们生活简单朴素,长寿者却比比皆是。
佛家的养生之道:养生先养心。
人生胜境平常心佛教看淡生老病死,四大
佛门僧侣,素有“苦行僧”之称,他们生活简单朴素,长寿者却比比皆是。
佛家的养生之道:养生先养心。
人生胜境平常心
佛教看淡生老病死,四大皆空,并不代表否定现实;相反,因为尊重生命,佛教一向有注重养心调身的传统。
佛家认为凡事有因果,各人的身体状况与他的心理状况、生活习惯、客观环境息息相关,调整心态是养生的根本。
佛家主张“万念归一,清心涤虑”、“少欲而知足,知足而长乐”。
“欲望”是与生俱来的,但人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感恩,所以要克己而宽以待人。
佛家对克制欲望的五戒戒杀生、偷盗、淫邪、妄语、迷幻对普通人也有借鉴意义。
戒杀生,可减少残酷之心和对生命威胁的恐惧;戒偷盗,可减少对受到制裁或失去财物的恐惧;淫邪,会对身心、社会、家庭带来危害;戒妄语,才能有诚实正直之心;戒迷幻,才能抵抗心理的空虚和种种诱惑。
睡不超过时食不十分饱
佛家把人比作琴,琴弦绷得太紧会断,太松又弹不出准音,所以要时时调弦。
调好了心弦,身体的弦怎么调?法量法师说,规律的作息是关键。
众所周知,佛家戒荤,法量法师说,食素也有利于养生。
佛家主张“长养慈心,勿伤物命”。
心慈,就会心境平和,身心和谐。
对于“食不过饱”,佛家也有特殊的做法。
法量法师说,一般情况下,他三餐有规律,但当感到肠胃滞胀、消化不良时,他有时会不吃晚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