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养生思想

合集下载

苏东坡的养生思想

苏东坡的养生思想

苏东坡的养生思想
苏东坡的养生思想
苏轼,号东坡,字子瞻,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堪称文坛魁首,不但散文写得美,而且精通诗、词、书、画。

他还热爱中医中药,潜心研习,造诣较高,对养生之道尤有心得。

此外,还是位美食家,东坡肉流传至今。

他虽然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迁徒多地,历经磨难,但享年仍近古稀,这在当时已属高寿,与他善于养生、注重保健有密切的因果关系。

东坡认为,饮食有节是长寿的基本条件。

他主张少食、素食、食有节度,提倡“已饥方食,未饱即止”。

他说这样可以“宽胃以养气”;且饥而后食,虽纵然是粗饭淡菜,也觉得味美可口,犹如珍馐,他的名言“晚食以当肉”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东坡平时所食,每餐是一荤一菜一汤,从不暴饮暴食。

他所说的素食,并非指油脂一点不吃,而是少食油脂,以素为主。

东坡还认为,清心寡欲是长寿的关键因素。

他生性达观,常以“安分以养福”“无事以当贵”自慰。

他说“养生难在去欲”,人生在世,不必追求功名利禄,不要留恋官位权势,不宜看重荣辱得失。

如果贪欲无度,永无满足之时,便会亏损心神,耗伤气血,妨碍健康。

对于酒、色、财、气,切勿迷恋沉溺,不知控制,不能自拔,而贻害自己。

他在黄州寓所的墙壁上挥毫题写的“出舆入辇,蹶痿之机;洞房清宫,寒热之媒;皓齿娥眉,伐性之斧;甘脆肥脓,腐肠之药”一段精辟论述,可算是规劝人们关注养生保健的宝贵箴言。

苏东坡的四味“养生药”

苏东坡的四味“养生药”

苏东坡的四味“养生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不仅在文学、书画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养生方面也有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

当年,一位好友向他请教养生秘籍时,他略加思考便写下如下话语:“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

”他特意强调,此方源自战国时期,“吾服之有效”,于是便成就了其著名的养生四法。

无事以当贵。

养生心为先,苏东坡养生的第一妙方自然从心志情趣开始。

他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生活中也是命运曲折、颠沛流离。

可他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反而于逆境之中磨炼出不计荣辱、淡泊名利、积极乐观、随遇而安的豁达心境和宽阔胸襟。

他曾借诗言志,抒发感慨:“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早寝以当富。

日常生活中,苏轼很少熬夜,就是在白天,也经常以静坐的方式来修身养性。

他曾在《养生说》中如此描述:“惟在摄身,使如木偶。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心理压力大,但这绝不能成为忽略健康、挥霍生命的理由。

尤其是对那些喜欢通宵达旦、过夜生活的人来说,更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只有告别不良习惯、保证睡眠,才能让每一天都精力旺盛、充满活力。

安步以當车。

安步当车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生活上的随意简单,二是平时注重锻炼。

对苏东坡而言,不管是在遭贬之中,还是在作为朝廷大员的时候,他都是粗茶淡饭、布衣粗褂,过着轻车简从的生活,不去追求物质方面的奢华。

为此,他还特意写诗:“出舆入辇,厥痉之机。

洞房清宫,寒热之媒。

皓齿蛾眉,伐性之斧。

甘脆肥脓,腐肠之药。

”关于锻炼,在苏轼四海为家的经历之中,仅做过太守之地就有杭州、徐州、密州、定州、湖州、颍州、扬州等。

每到一处,他总是不忘出行游乐、寄情山水。

这样既能排遣心中的郁闷和幽怨,也能达到锻炼身体、陶冶性情之目的。

一举两得的同时,也正好印证了其“劳逸结合”的养生理论。

晚食以当肉。

说苏轼是一位地道的美食家,一点儿也不为过。

在遭贬的岁月里,仅他独创的美食就有东坡酒、东坡饼、东坡羹等好多种。

苏轼的长寿之法——乐观、早睡、散步、晚食

苏轼的长寿之法——乐观、早睡、散步、晚食

苏轼的长寿之法——乐观、早睡、散步、晚食苏轼,生于公元1037年,卒于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

他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同时又是一个精研养生之道的养生家。

他的养生名言——“善养生者,使之能逸能劳”,概括了其养生之道的中心旨趣,深得历代养生家的推崇。

传说一位先生向苏轼请教长寿秘方时,他摘取了古书上的四句话作答。

这四句话为:“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

”前二句意为乐观、早睡。

后两句话则出自《战国策》“安步,缓行也;晚食,晏食也。

”对此苏轼还作了具体解释:“已饥而食,蔬菜有过于八珍。

”就是说肚子饿了才吃饭,但食不可过饱,这样的饮食即使是蔬菜也胜过皇帝吃的山珍海味。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轼主张少吃肉,说“甘腻肥浓”是“腐肠之药”,并使人肥胖。

他认为用少量的肉与蔬菜同炒,吃了会使人不胖不瘦,保持健美体形。

他还认为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比吃肉更重要,从而主张在他住的周围要广植竹木。

民间广为流传一首他饮食长寿的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服姜可延年,麦田求野荠苏东坡喜欢收集民间延年益寿药方,记载有一偏方若坚持不断服用,会高寿而童颜。

即取生姜汁贮于器皿中,去掉上面的清黄液,将沉积在下面的白而浓的部分阴干为“姜乳”。

用此姜乳同蒸饼或米饭相合,做成梧桐样丸药,每天用白酒或米汤送服十粒。

同时,他还推崇吃荠菜。

浓茶漱口,除烦去腻苏东坡认为饮茶对人体大有裨益,它可“除烦去腻”。

故他提倡“每食已,即用浓茶漱口”。

他认为:“食后用浓茶漱口,一是烦腻即出,而脾不知;二是肉在齿间,消缩脱去,不烦挑剔。

”好动,酷爱登山除此之外,苏东坡十分好动,尤爱登山活动。

他认为,登山大有好处,既可锻炼腰腿,强身壮体,又可清除杂念,陶冶性情,这叫做:“俯仰山林之下,可以养生治性。

”登山为“动”,治性为“静”,此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相济”。

苏轼有四味“长寿药”无事、早寝、安步、晚食

苏轼有四味“长寿药”无事、早寝、安步、晚食

苏轼有四味“长寿药”无事、早寝、安步、晚食原标题:苏轼有四味“长寿药”(诗话养生)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

——苏轼不少皇家贵族在古代以修炼仙丹为业,以求长生不老。

事实却是,长生不老只是个梦,长寿是可能的。

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北宋的大文豪苏轼有四味“长寿药”,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

无事以当贵。

苏轼的意思是不要太在意功名利禄和荣辱得失,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即使面对变幻莫测的世界。

《黄帝内经》有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中医认为,正气是人体保持健康最重要的因素,正气充足,病邪就无从下手。

这相当于国防力量强大了,内忧外患减少很多,国家就会安定。

早寝以当富。

早睡的生活作息规律对健康也非常重要。

在《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黄帝问为什么远古时代的人超过50岁了依旧动作灵敏,没有衰老的迹象?岐伯回答了好几个原因,其中一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作息非常规律。

由此可知,遵循大自然规律,早睡早起的重要性。

安步以当车。

这强调了适当行走的重要性。

现在是电器化、机动化的时代,外出有车,上下楼有电梯,体力活也较少,可以说现代人非常缺乏运动。

中医认为,阴阳平衡则身体强健,如果静太多、动太少,动静失衡,则阴阳失衡。

因此,人们最好每天走一走。

晚食以当肉。

这句话字面意思是每天晚点吃饭,就像吃肉那么香。

其实强调了两点:一是饥饿时才吃饭;二是七分饱即可。

饥饿说明体内食物已经完成代谢,这时吃饭既能品味食物的美味,又顺应身体的需求。

另外,《素问》强调,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暴饮暴食会损伤肠胃功能,应该避免。

▲。

苏轼养生论文言文翻译

苏轼养生论文言文翻译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其一生好学不倦,兼修儒、道、佛三家之学,尤以养生之道独树一帜。

本文将就苏轼养生之理,略述一二。

夫养生之道,贵在调摄。

苏轼曰:“养生者,养性也。

”性者,心之主也。

心静则神安,神安则身泰。

故养生之道,首在养心。

苏轼云:“养心莫善于寡欲。

”夫欲者,人心之病也。

寡欲则心清,心清则神明。

是以养生者,必先清心寡欲。

其次,苏轼主张顺应自然。

天地万物,各有其性。

人禀五行之性,应四时之序。

故养生者,宜顺四时之序,调五行之性。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乃自然之理。

苏轼曰:“春宜养肝,夏宜养心,秋宜养肺,冬宜养肾。

”养生者,当顺应四时,调养五脏,使气血流通,百脉调和。

再者,苏轼提倡动静结合。

动静相兼,乃养生之要。

动静适度,则气血流通,筋骨强健。

苏轼云:“养生之道,动静宜均。

”动静之宜,如水之润物,火之养木。

动静结合,方能养生延年。

此外,苏轼注重饮食调养。

饮食者,养生之本也。

饮食有节,则身体强健;饮食无度,则百病丛生。

苏轼曰:“饮食宜清淡,忌油腻。

”养生者,宜以五谷为主,杂以蔬菜、水果,以养脾胃,调五脏。

又曰:“养生之道,宜以茶代酒。

”茶能清心火,解酒毒,养生者宜常饮之。

酒则伤身,宜少饮或不饮。

最后,苏轼强调修身养性。

修身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基也。

养生者,宜修身养性,以达身心和谐。

苏轼云:“养生之道,宜修身养性。

”修身养性,宜读圣贤之书,行仁义之事,以修身齐家。

总之,苏轼养生之道,首在养心,顺应自然,动静结合,饮食调养,修身养性。

此乃养生之根本,延年益寿之道也。

《苏轼养生论》翻译(现代文):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一生勤奋好学,博采儒、道、佛三家之长,尤其在养生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以下是对苏轼养生理论的简要阐述。

养生之道,关键在于调整和保养。

苏轼认为:“养生就是养性。

”所谓性,指的是人的心灵。

心灵平静则神志安宁,神志安宁则身体安康。

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养生四诀

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养生四诀

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养生四诀
苏东坡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他不仅精通文学,而且喜好医药,善研养生,且对养生之道勤于总结,有自己独到精辟的见解。

一天,一位朋友登门拜访,希望他写一纸养生格言,以利参考。

苏东坡略一思索,便提笔写道:“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

”苏东坡写的这四句养生口诀,强调了情志调适、生活习惯、运动健身、饮食节制等四个方面的养生要点,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非常有道理的。

“无事以当贵”是指人在情志上应该快乐逍遥、忍让平和、知足常乐。

凡事应当做到有劳有逸、劳逸结合。

不要把名利得失看得过于重要,更不要疲于奔命。

“早寝以当富”是指在生活起居上应该具有良好的习惯,特别是要早睡早起,切不可夜生活过度,甚至无度。

“安步以当车”则强调了适当运动的重要性,特别是健步行走的养生保健作用,步行健身可以舒经活络、畅通气血、提高免疫抗病能力,只要持之以恒,自然百病难侵。

“晚食以当肉”是指不饥不食、知饥方食、当饥而食,即使是粗茶淡饭、蔬菜野果也会像吃肉一样香甜。

如果饮食不知饥饱,特别是饱食无度或嗜食肥甘辛辣、生猛海鲜,不仅会增加胃肠道的负担,还会削弱自身的免疫力,危害身体健康。

关于“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生,三曰省费以养财”的启迪

关于“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生,三曰省费以养财”的启迪

关于“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生,三曰省费以养财”的
启迪
这句话的出处是苏轼的《东坡志林》中的《记三养》, 《记三养》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主要讲述了他自己的养生之道,是一篇充满智慧和实用价值的散文,不仅展示了苏轼的个性和思想,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养生经验和启示。

这句话是关于如何保持健康、幸福和财富的古代智慧,具体解释如下:
1.“一曰安分以养福”: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应该满足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不要有过分的欲望和追求。

只有心安理得,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幸福。

如果总是抱怨自己的不足,或者过分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只会带来烦恼和不幸。

因此,安分守己,知足常乐,是养福之道。

2.“二曰宽胃以养生”:这句话讲的是饮食养生的道理。

宽胃,即是指饮食要有节制,不要暴饮暴食,也不要过于挑食偏食。

合理的饮食习惯可以保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

因此,宽胃以养生,就是要注重饮食的均衡和适度,让身体得到充分的营养和能量。

3.“三曰省费以养财”:这句话是讲如何管理财务的。

省费,即是要节约开支,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通过精打细算,节省下来的钱财可以用于投资或者储蓄,从而增加自己的财富。

因此,省费以养财,就是要懂得理财,让自己的财富得到合理的增值和保
值。

综上所述,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注重饮食养生和财务管理,这样才能真正享受到幸福和财富。

这些智慧虽然古老,但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大文学家苏东坡的养生方法

大文学家苏东坡的养生方法

大文学家苏东坡的养生方法
苏东坡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他的养生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静以养心:养生重在养心,很多身体上的问题其实根源在于内在精神和心灵。

苏东坡认为人需有三戒:一戒急躁,二戒阴险,三戒贪欲。

戒此三种,才能得养心之法,其中又以戒躁为重。

研究表明,情绪会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情绪保持静定,身心舒畅,是最有益于健康的状态。

遇事时也能坐怀不乱,坦然面对。

安以养福:安,重在安于其位。

苏东坡为官多年,为人正直,以儒家的济世安民思想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

他在中央做官时,在王安石变法、新党得势期间,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合理之处;在新党失势,旧党重新上台时,他又反对旧党全盘否定新党的做法。

在地方做官时,一心为百姓谋福祉,改善民生,推行教化,颇得民心。

宽以养气:以宽容之心待人,不仅是为人处世之法,也是养生的良方。

苏东坡和弟弟被贬岭南后,章惇仍然对他们不依不饶,严令地方官员不能优待他们。

章惇一再地打压东坡,意在让他永无出头之日。

而东坡为人豁达通透,在恶劣的环境中,还能与当地人民打成一片,在邻近地区做官的旧日好友也对他很照顾,这也是他素日以宽容之心待人的善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的养生思想刘文婷中医药大学语言文化学院2012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天津300073十分密切。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

同时他酷爱中医药学,尤其在养生学方面也颇有建树。

在儒,道,释三种思想的影响下,苏轼形成了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这种人生态度也得益于苏轼的养生思想。

关键词:苏轼养生思想苏轼可谓少年得志,可是官运不济,他一生从政约四十年,基本上是在新旧党争的漩涡中坎凛起伏地度过的。

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支持王安石变法。

由于苏轼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又被调往密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元丰三年(1080),御史官员从他的诗文中搜索材料,牵强附会,说他讥讽皇帝、诋毁朝廷,把他逮捕,制造了一起“文字狱”,史称“乌台诗案”,次年被贬谪,“安置黄州”(今湖北黄冈)。

此后,苏轼又几经沉浮,先后被贬于定州、知州、惠州、直至儋州(今海南省)。

苏轼的一生基本上是在不断地贬谪中度过的,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可是他传递给我们的仍是旷达乐观的心态,不屈不挠的精神。

正向东坡先生在北归时对岭上老人说“鹤骨霜鬓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载。

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人回?”豪情溢于言表,我们不得不惊叹如此旺盛的生命力,这一点和他的养生思想密不可分。

苏轼的养生思想是成体系的,也是比较全面的。

著《养生论》、《问养生》等。

他认为养生有三戒:一戒急躁。

急躁是修身养性之大敌,急躁则心烦,心烦则意乱,意乱则神散。

躁则多怒,怒则伤肝。

急躁者,坐不宁,立不安,难以养性。

所以,欲养生者,切忌急躁。

须知,静则得之.躁则失之。

二戒阴险。

阳奉阴违,口蜜腹剑,心狠手毒之人,难以养性修身,修身应以德为先,养性要以善为本。

阴险之人,权欲过盛,世事烦扰,心不能静,神不得安,怎能静心养生?三戒贪欲。

人有七情六欲,无可非议。

欲要有节而不可纵也,纵欲乃为养生之大戒。

人之欲.无尽无休,如不节制则百病丛生。

古人曾云:“膏粱之变,足生大丁。

”意思是说,如果嗜食肥美厚味则容易引起大的疾病。

后人为其编纂的12卷《东坡养生集》详细记载了他的养生经验。

一、思想乐观,潜心养性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情绪不仅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影响,且对人的身体健康也有直接的影响。

一个人若是心情愉快、舒畅,生活态度乐观、豁达,则人体免疫功能活跃、旺盛,可减少疾病感染的机会。

前苏联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巴甫洛夫说:“愉快可以使你对生命的每一跳动,对于生活的每一印象易于感受,不论躯体和精神上的愉悦都是如此,可使身体发展、健康。

”然而在900多年前的苏轼早就认识到了心理疗法的重要性。

在《问养生》中,通过“问养生于吴子”来论述了“和”与“安”的养生方法,这是一种以内因为主,重视精神情志的调节。

主张“论八珍而不咽,言粪秽而不唾”的自我调摄方法。

这与《内经》“恬淡虚无”的养生观实是一脉相承的。

在《论修养寄子由》中,苏轼强调养生必须无思无念,悠游自得,顺应机缘,使自己的性格更加开朗。

只要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养生的目的就能达到。

这无疑具有明显的超脱世俗的佛家养生思想。

晚年,在流放海南期间,他在身处“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恶劣境地中,仍以一种平常的心态对待,保持愉悦心境,乐观地生活着。

苏轼以此精神对待人生的一切不如意。

遭遇挫折时,他告诉自己不要流泪,悲伤弥补不了遗憾,要坚强,要迎难而上。

二、积极锻炼,练习气功苏东坡还非常重视身体锻炼,强调要动静相结合,才能养生长寿,他主张动“能逸而能劳。

苏东坡对动作了分析:为什么达官贵人很容易生病,而平民百姓很健壮呢?他是这样认为的:“夫风雨寒露,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由生也。

”贵人深居简出,行则坐轿,寒则厚衣,养之太过,所以易受寒暑;农夫小民,不问严寒酷暑,劳作于田间,劳动的锻炼使得他们祛病延年。

正是因为他对动的重视,所以他经常登山,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为后人传诵的佳句。

由于他对劳动的重视,一生勤于劳作,即使在63岁被贬琼州,也还亲自开荒种地。

留有“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诗句,对后人启迪颇大。

在重视动的同时,苏东坡还推崇静。

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心静,不要胡思乱想,自然就能“心平气和”。

在《东坡养生集》中有记载:说他每天天刚亮,就立即起身,盘腿而坐,练我国传统的保健功:先叩齿数十下,随后吐故纳新,待气满腹,再徐徐吐出。

然后按摩涌泉穴、眼面及耳项,直至发热,最后梳发百余次。

他在一文中写道:“此法甚效,初不甚觉,但积累百余日,功用不可量,胜之服药百倍。

”并推崇静坐养生法,有诗为证:“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二日。

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

”他的静坐养生法要求坐姿端正、头颈正直、下颏微收、含胸拔背、垂帘,全身放松,排除杂气,自然呼吸,守神静志,意守下丹田。

这和现代的静坐要求一致,是一种良好的休息养生方法。

苏轼对气功也颇有研究。

他认为,练气功首先要心静,不要胡思乱想,要心平气和。

他极力推崇静坐养生法,在诗中写道:“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二日。

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

”在《苏沈良方》一书中,记载有苏轼编创的一套以闭息内视、纳心丹田、调息漱津的静功养生法。

《上张安道养生诀》是苏轼炼气养生文章中,最为重要和具体的一篇。

所介绍练气方法,要点有四:一,持之以恒; 二, 闭息,扫灭杂念;三,纳心丹田;四,力戒“急躁、阴险、食欲”三疾。

这些经验和方法是苏轼对医学气功学说的重要贡献。

不外静心、调气、定势,以达到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精神无养的目的。

并从佛学、医学的角度,阐述了这种练功的道理及具体作法。

具有较高的医疗保健价值。

此外,还有《续养生论》是苏轼综合春秋末期的郑子产及汉。

翼奉《论六情十二律》中有关养生之论。

用道家铅汞龙虎说、孔子“思无邪”说及一些佛家理论进行阐发,进一步用医学中人体五脏的五行生克乘侮关系,从理论上论证练气养生的机制,对学习气功疗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注意饮食,服食导引苏轼对饮食方法也非常讲究,他在《养生说》中谈到:“已饥方食,未饱先止。

散步逍遥,务令腹空。

”苏轼认为,饥饿以后再进食,即便是粗茶淡饭,其香甜可口会胜过山珍海味。

吃饭时不要吃得太饱,如果吃饱了还勉强进食,即使美味佳肴放在眼前也难以下咽。

过饥过饱都会使人生病。

饭后一定要散步,要始终让肚子是空的。

正确的饮食方法不仅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还可以延年益寿。

苏东坡主张少吃肉,说“甘腻肥浓”是“腐肠之药”,并使人肥胖:认为用少量的肉与蔬菜同炒,吃了会使人不胖不瘦,保持健美体形。

同时,他还认为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比吃肉更重要,从而主张在他住的周围要广植竹木。

民间广为流传一首他饮食长寿的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苏东坡认为饮茶可“除烦去腻”,对人体大有裨益。

故他提倡“每食已,即用浓茶漱口”。

他认为:“食后用浓茶漱口,一是烦腻即出,而脾不知;二是肉在齿间,消缩脱去,不烦挑剔。

”苏东坡对酒的养生作用也有一定的认识。

他说:“予饮酒终日,不过五合,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予下者。

”大意是说酒只要饮得适量,是可以养生的。

苏东坡除了饮名酒之外,还精心酿制、经常饮用药酒,以祛病健体。

在惠州,他用木桂、菌桂、牡桂之类药材浸泡成桂酒,还在《桂酒颂》中博引历代本草和医学家关于“桂”药的药用功能的论述,确信常喝“桂”酒能“御障”。

正是因为他对各种养生酒有不解之缘,所以他在“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泉”的艰苦环境中,能免时疫、拒障伤。

由此可见,酒确有通血络、温脾胃、润肌肤的养生之功。

服丹养生之风由来甚古,直至宋代仍很盛行。

如《太平圣惠方》就记述了四十余种丹药的制法和服法。

苏轼亦深受影响,并深信服石养生及神仙之说而于叱道用心甚多。

他的同代人叶梦得《避暑录话》中即言:“苏子瞻亦喜言神仙”,还记载一则故事:某方士自云“海上神仙宫阙,吾皆能以术致之,可使空中立见”。

苏轼不觉其妄,而“书帖且荐其有术”。

苏轼的有关著术有《神仙补益》、《谷子煎法》、《书辟谷说》、《记丹砂》、《记松丹砂》等。

在神仙补益一文中,记述了王仉丹砂富含传奇色彩的治疗验案,并详述此丹的制作过程;在《谷子煎法》中,认为赤谷子熟时绞汁,煎如稠汤,和丹砂服用,有益气补元之功。

《记丹砂》是苏轼“读《本草》偶记”之文。

对唐代尔朱道士成仙之说津津乐道。

《书辟谷说》却是苏轼借晋武帝时的一则传说即每日早晨引首东望,吸吮初升之阳光清气,从而达到辟谷的目的。

并说要与幼子苏过“共行此法”。

但考苏轼一生,并未练成“辟谷之术”。

此外,苏轼对食疗、药膳乃至日常生活中的强身养生之法亦有不少诗文记述,并也时能身体力行。

如常为人所称道的:“旦起理发,午窗坐睡,夜卧濯足”、“不可居无竹”、“不可食无鱼”,“除烦去腻,世固不可无茶”,以及睡眠的“姿当、按摩、定心、准时”八字诀等等。

四、医学知识丰富据《宋史》记载苏轼“比冠,博通经史”,他对“脏腑”有较深的观察研究,为驳正当时谬说,著《论脏腑》一文,谓:“人有水喉、食喉、气喉者,亦谬说也”。

“世传《欧希范真五脏图》亦画三喉,盖当时验之不审耳。

水与食同咽,岂能就口中分入二喉哉?人讵有咽,有喉二者而巳,咽则纳饮食,喉则通气”。

其论述与现代解剖生理学相符合。

苏氏在八百多年前能有此认识,堪称难能可贵。

就其文坛巨子的影响,也是一般医家及文人学子不能比拟的。

此外,苏轼还在本论中纠正了古方书中关于服某些药后直接附着某脏某腑的说法:“古方言:云母粗服,则著人肝肺不可去,如枇杷、狗脊、毛皆不可食,食之射入肝肺。

世俗似此之论甚多,皆谬说也”。

认为饮食兹物进入胃肠之后,经气化,其气味透达人体各部组织器官,发挥其作用,而糟粕经二便排除体外。

“凡所谓某物入肝、某物入骨之类,但气味到彼耳,其质岂能到彼哉?此医不可不知也”。

此论精到正确。

对于脉学,苏轼在《求医诊脉说》一文中言道:“脉之难明,古今所病也。

医之明脉者,天下盖一二数”。

极言诊脉之难。

但“和扁不世出,病者终不徒死”何也?他认为必有“因其长而护其短耳”。

反对一病人“多秘所患以求珍,以验医之能否”。

这种迷信脉珍并把脉珍作为考验医者工拙的做法,使医者“索病于冥漠之中,辩虚实冷热于疑似之间”。

其结果往往是轻则不效,重则不救,殊不可取,认为有疾求医,“必先尽告以所患,而后求诊,使医者了然知患之所在也。

吾求疾愈而己。

岂以困医为事哉”?苏轼这种不以困医为事,不把切脉绝对化的观点,正符合《素问。

征四失论》所言:“诊病不问其始犹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叱,卒持寸口,何病能中”?苏轼的认识,正是他对医经理论有一定的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