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Q波的临床分析诊断

合集下载

异常Q波的诊断与鉴别

异常Q波的诊断与鉴别

异常Q 波 的诊 断 与鉴 别
钱敏 ( 沈 阳军 区大连 疗 养 院桃 源疗 养 区 , 1 1 6 0 1 3 )
【 摘 要 】 作 为 临床 心 电图检 查者 如何 正确 区别病 理 性 Q波 、 等 位性 Q波 、 非 梗 死性 Q波 、 位 置性 Q波及 人 为操 作 性 Q波 , 减少
本 信息 和健康 信 息) 、 营养 评价 及 健 康测 评 结果 、 推 荐 食谱 及药膳 、 营养 师 建 议 等 , 完整档案可打印带走 , 也 可 为后
续 跟踪 服 务提 供依 据 。 计 算 机 软件 在 特 勤疗 养 营养 管 理 的各 项 T 作 中体 现
出 了 很 大 的 优 势 , 帮 助 营 养 科 解 决 了 众 多 在 管 理 中 出 现
中 国疗 养 医学 2 0 1 3 年第 2 2 卷第 6 期 C h i n J C o n v a l e s c e n t Me d, J u n . 2 0 1 3, Vo 1 . 2 2, N o . 6


5l1 ・
4 实 现 多种 健康 管 理 方式 的 融合
3.
运动 、 心理 方 面 又 由其 他 科 室 负 责 管 理 , 信 息 互 相 不通 , 管 理 上 也无 法 有 机 融 合 。特 勤疗 养 营 养 管 理软 件 系统 特
别增加健康管理模块 , 内 容包 括 营 养 、 运动 、 心 理 等 多 方
[ 2 ] 郑万 松 , 金桂秋 , 胡 子荣 , 等. 医 院 信 息 管 理 系 统 的 开 发 与应 用 【 J 】 . 中国现代 医学杂 志 , 2 0 0 2 , 1 2 ( 4 ) : 1 0 7 — 1 0 8 . [ 3 】周 霞 , 廖明洵 , 夏伟. 餐 饮业 的管 理 信 息 系统 【 J 】 . 华 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自然 科 学 版 , 1 9 9 7, 2 5 ( 3 ) : 9 7 — 1 0 0.

心电图异常Q波是什么原因

心电图异常Q波是什么原因

心电图异常Q波是什么原因一、心电图异常Q波的定义及分类心电图异常Q波是指在ST段或T波上出现的深而宽的Q波,其宽度一般超过0.04秒,深度超过R波幅度的1/3,且有不完整的R 波或其他电轴的底部(如S波)。

异常Q波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1. 广泛型异常Q波:出现在I、aVL、V5、V6导联,可能是心肌梗死、炎症、纤维化等心肌病变的迹象。

2. 局限型异常Q波:出现在特定的导联和心动周期中,可能是早期心肌病变的标志,如心肌炎、心肌萎缩等。

二、心电图异常Q波的原因1. 心肌缺血:心肌缺血是导致广泛型异常Q波的最常见原因,其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病变引起的。

2. 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是导致广泛型异常Q波的另一种常见原因。

心肌梗死发生后,心肌细胞坏死会导致Q波的出现。

3. 心肌炎症:心肌炎症是导致局限型异常Q波的主要原因,多见于急性心肌炎症和重症心肌炎症。

4. 心肌病变:有些心肌病变会导致Q波的出现,如肥厚性心肌病、扩张性心肌病、限制性心肌病等。

5. 传导系统异常:在某些传导系统异常的患者中,也会出现Q 波异常值。

三、心电图异常Q波的治疗方法心电图异常Q波的治疗方法取决于其原因。

在这里我们介绍几种常见的治疗方法:1. 治疗冠心病:如果异常Q波是由于冠状动脉疾病引起的,则需要治疗冠心病。

治疗的方法包括改善饮食习惯、增加体育锻炼、戒烟和限制饮酒等。

2. 治疗心肌梗死:如果异常Q波是由于心肌缺血导致的心肌梗死引起的,则需要治疗心肌梗死。

3. 抗炎治疗:如果异常Q波是由于心肌炎症或其他心肌病变引起的,则需要抗炎治疗或针对所患疾病的治疗。

4. 心脏起搏器:在某些病例中,异常Q波可能是由于传导系统异常造成的,这时需要考虑心脏起搏器的植入。

四、注意事项1. 生活方式: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对心电图异常Q波的治疗产生积极的影响。

戒烟、戒酒、适度运动、保持正常体重和饮食控制是很重要的。

2. 低盐饮食:膳食中的钠含量应该控制在每日6克内。

老年冠脉旁路移植术后心电图出现异常Q波的临床评价

老年冠脉旁路移植术后心电图出现异常Q波的临床评价
i n ECG fe ABG c u d n t b s d a i e p cf ig o tc i d x f r p ro e a ie my c r i li f r t n a d atrC o l o e u e s et r a s e ii d a n s i n e o e i p r t o a d a n a c i n h c v o my c r ilic e a o n i d x i d c t d e ry p o n ss a t ro e a in o a d a s h mi ra n e n ia e a l r g o i fe p r t . o Ke r s Co o a y a t r y a s f— p mp;Elc r c r ig a h y wo d : r n r re y b p s ,o f u e t o a d o r p y;M y c r ili f r t n o a d a n a c i o
文 章 编 号 :10 —0 4 ( 0 1 43 50 0 80 7 2 1 )0 —8 —3
Do : 1 . 9 9 jis . 0 8 0 7 . 0 1 0 . 4 i 0 3 6 /.sn 1 0 — 0 4 2 1 . 4 3 Cl ia v laino b o ma wa ei lcr c r ig a atrc r n r reyb p s r f na e ains W U Yu - i c leau to fa n r l n Q v n ee to ado r m fe o o aya tr y asgati g dp t t/ e n to,CHEN nme , GAO n - h n,ZHA e g C a Ya - i Yigc u Zh n , AO ny n , BIL i LI Li i / Fis De at n fCa Da -a g e , U - n / rt p rme to - x

心室肥厚异常Q波与心肌梗死Q波的鉴别

心室肥厚异常Q波与心肌梗死Q波的鉴别
间壁或 前 壁心肌 梗 死 的心 电 图鉴 别 要 点 如 下 : ①Q s
会 出现 Q r 型, S T段 无 明 显 变 化 , 且 常 出现肺 型 P
波 形多 见 于 V ~V 导联 , 罕见 于 V , 导联 , 其 他导 联
波、 Q R S低 电压 , 临 床有慢 性 阻塞性 肺 气 肿等 。③ 右 亦无 异常 Q波 出现 。前 间壁 心 肌 梗 死 Q S波形 常 见 室肥 厚 与正后 壁 心 肌 梗 死 的鉴 别 : 右 室肥 厚 与正 后 于V 以左 的导联 。前 壁心肌 梗 死 Q S型波还 可见 于 壁心 肌梗 死 均 在 V ~V 导 联 出现 高 大 Q 波 , 其 鉴 I、 a v L导 联 。② 左 室 肥 厚 V 。 ~V 导联 Q S型 波 光 别要 点如 表 1 。
意外 、 磷 中毒 、 破伤风 、 休克状态 、 严重代谢紊乱 、 选 转 为 r S型 , 前 壁 心肌 梗死 的 Q s型持 续 不变 。
择 性冠 脉造 影 等 。各 种 原 因 引起 的心 室 肥 厚 、 束 支 2 右 室 肥厚
及 分支 传导 阻滞 、 预 激综 合征 、 非梗 死 性 心 肌病 变 和 损伤 、 肺 部疾 病 等引起 的 Q波持续 存 在 , 最易 与慢 性
稳 定期 心肌 梗死 发 生混淆 而 造成 误诊 。我 院多 年 来
A 型右 室肥 厚 时 , 由于心 脏 明显 顺 钟 向转 位 , 室 间隔 除极 向 量 由 指 向有 前 变 为 指 向 左 后 , 故在 V . ( V , ) 导 联产 生 q R型或 Q R型 波 , 类 似 前 间壁心 肌梗
量 抵消 了指 向前方 的 室 间 隔除 极 向量 , 有 些 病 例 是 ② c型右 室肥 厚 与 前 壁 心 肌 梗 死 的 鉴 别 : c型 右 室 因为并 发不 完全 性左 束 支传 导 阻滞 。左 室 肥厚 与 前 肥厚 时 , V 。 ~V 导 联 可 出现 r S型甚 至 Q S型 , 但 不

avl异常Q波影响教资认定

avl异常Q波影响教资认定

avl异常Q波影响教资认定
Q波是一个知识点,教师资格认定是在平常的表现,有周围老师评分认定,和Q波没有直接关系。

窦性心律在心电图术语中制的是正常的,aVL导联异常Q波只单独一个导联,问题不大。

心电图Q波异常是否要紧,要结合具体的临床情况具体分析:
1、可以见于正常人,最常见的情况比如患者体型偏瘦、垂位心的时候,Ⅱ、Ⅲ、aVF可以见到Q波异常。

体型偏胖成横位心的时候Ⅰ、aVL导联可以出现Q波异常,但是患者没有任何症状,做心脏彩超也是正常的不需要处理。

2、可见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往往伴有持续的胸疼和胸闷,不同的心肌梗塞部位就会在心电图的相应导联出现Q波异常。

这种情况提示病情紧急需要紧急处理,比如做造影必要的时候放支架。

3、可见于心肌病的病人,特别是肥厚型心肌病的病人,可以在心电图不特异的导联上出现Q波异常,进一步做心脏彩超能够明确诊断,可以长期口服药物治疗比较严重时才考虑手术治疗。

临床心电图-病理性Q波!

临床心电图-病理性Q波!

病理性Q波16种鉴别诊断!病理性Q波,诊断心肌坏死的心电图力证。

一、概述QRS波群是心室除极波,正常心脏心室除极始于室间隔,方向由左后指向右前,偏上或偏下,历时约0.01s,一般不超过0.03s,这一过程所形成的初始向量称为室间隔向量;该向量背离某个导联轴时,于心电图相对应的导联可记录到Q波。

Q波是QRS波群中第一个向下的波。

如果QRS波群无正向的R波,仅为一单相负向波,且又不能确认为Q波或S波时称为QS波。

其分类见图1。

图1Q波的分类正常Q波:时限<0.03s,振幅<同导联R波的1/4,形态光滑无切迹或顿挫,又称为间隔性Q波(septal Q wave)或生理性Q波;发生于左室面导联且符合V4~V6导联逐渐递深变化规律。

(见图2)图2正常Q波(Ⅱ、Ⅲ、avF、V4~V6导联)异常Q波:时限≥0.03s,振幅≥同导联R波的1/4,形态粗顿或有切迹;或在不应该有Q波的导联中出现;可由各种不同类型的心脏解剖异常引起,也可由一些异常的心电生理变化引起。

(见图3)图3-1异常Q波(Ⅱ、Ⅲ、avF导联)图3-2异常Q波(Ⅱ、Ⅲ、avF导联)异常Q波分为梗死性Q波和非梗死性Q波。

梗死性Q波是由心肌梗死(MI)所致的异常Q波,又称为病理性Q波或坏死性Q波;非梗死性Q波是非心肌梗死疾病所致的异常Q波。

梗死性Q波比非梗死性Q波更宽更深,通常出现在相关的一组导联,常伴有ST-T改变。

目前随着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普及和病理学研究,对病理性Q波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梗死性Q波的诊断通常倾向为相邻两个关联导联出现时限≥0.03s,振幅≥0.1mv的Q波,除外avR导联。

二、发生机制异常Q波的发生机制包括心肌坏死、炎症和纤维化、心脏转位、心脏激动传导异常等。

梗死性Q波是在冠状动脉病变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坏死;而新近规定心肌缺血引发面积大小不同的心肌坏死都为MI。

MI发生后其部位电活动消失,心室除极前10~30ms心电向量背离梗死部位,心电图上相对应导联形成Q波。

异常Q波分析

异常Q波分析

异常Q波的临床分析诊断于临床已有100年以上的历史,体表心电图迄今仍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最常用诊断方法。

这是因为体表心电图为无创性检查,操作简单,重复性好,可在床旁进行,短时间内即可作出诊断。

常心脏,心室除极是从室间隔开始,其激动方向从左、后、上向右、前、下或上进行,故在左胸前导联或某些导联可出现小q波,称为间隔q波。

由于室间隔除极时间仅为0.01s,故正。

常人间隔q波时间一般不会超过0.03s,深度不会超过后继R波的1/4,或有切迹则为异常Q波。

引起Q波的病因很多,还可有正常变异性Q波,故Q波的临床分析诊断尤为重要。

一、正常Q波正常左胸导联及单个肢体导联可出现Q波,称间隔性Q波,时间不超过0.03”,深度不超过后继波的1/4。

正常V1、V2导联不应有Q波,但可成QS型,V3导联极少有Q波,V5、V6可见正常范围的Q波。

二、异常Q波诊断标准:Q波时间≥0.04”深度≥后继R波的1/4;Q波出现粗钝与切迹。

1、异常Q波的临床分析诊断:1)avR导联可出现异常Q波为正常。

2)avL导联可出现异常Q波,若P波直立;若同导联P与T波均倒置,多系正常情况,可见高侧壁心肌梗塞不典型表现。

3)I,avL导联同时出现异常Q波,除高侧壁心肌梗塞外,可见于:(1)左前分支阻滞(2)A型预激综合征(3)左房扩大与右室肥大:可在I,avL导联引起位置性Q波;(当右心室肥大室时其QRS向量环投影于I、avL导联轴负侧),同时出现二尖瓣型P波,V1导联出现高R波或rsR’型,电轴右偏等改变。

(4)右位心:P波与T波均倒置,胸导联V1-V5均呈rS型,r波逐渐降低,V5R与V6R可出现qR型。

4)III导联出现异常Q波,深吸气后呈QS型或rS型(或R)型属于正常现象。

急性肺梗塞、左束支传导阻滞,负向预激波,迷走神经功能增高也可出现。

5)III、avf导联出现Q波下壁梗塞可能大,如同时伴有下述变化一项即可诊断:(1)II导联出现小q波(2)出现T波倒置及/或ST段抬高(3)右胸导联T波高耸与ST段压低(4)V1导联的R/S≥1,特别是以前V1导联呈rS型者,若深吸气或采取坐位后缩小或QS变为rS或R,无ST段及T 波改变,可能属于正常现象。

Q波临床意义

Q波临床意义

心电图Q波的临床分析思路正常心脏,心室除极是从室间隔开始,其激动方向从左、后、上向右、前、下或上进行,故在左胸前导联或某些导联可出现小q波,称为间隔q波。

由于室间隔除极时间仅为0.01s,故正常人间隔q波时间一般不会超过0.03s,深度不会超过后继R波的1/4,或有切迹则为异常Q波。

引起Q波的病因很多,还可有正常变异性Q波。

故Q波的临床分析尤为重要。

据相关资料统计,现有如下分析:1 Q波的宽度、形态及是否伴QRS波群增宽无合并症急性心机梗死Q波≥0.04s,有切迹或出钝,QRS波通常不超0.10s,如伴室内传导阻滞则QRS波≥0.11s.多数非梗死性Q波比较窄,无切迹或粗钝、怪异;左、右束支阻滞,预激综合症,人工心室起搏引起非梗死性Q 波伴QRS波增宽、畸形。

2 年龄年轻人心电图上的Q波,如无症状,应考虑为正常变异。

右心位、漏斗胸不难诊断,完全性较正型大血管转位、无紫绀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可使间隔r波消失,也可使左胸导联q波增深,肥厚性心肌病是年轻人心电图上Q波最重要的原因;主动脉狭窄引起的左室肥大也可有胸导联R波递增不良;遗传性共济失调和强直性肌萎缩的心电图异常有时可先于神经肌肉症状出现;结节病和硬皮病引起病理Q波反映心肌受累。

扩张性心肌病超生心动图、心血管造影可以确诊。

必须指出年轻人非心肌缺血原因引起的病理性Q波并不意味着年轻人不可以出现梗死性Q波,早发性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炎、冠状动脉痉挛、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如左冠脉起源于肺动脉)均可引起心肌梗死。

3 Q波出现的导联正常变异的Q波多出现在Vl~V2导联,呈QS型,Ⅲ和aVF出现q波,aVL呈qr型。

心肌炎、心肌病者的Q波呈多导联性,急性心肌梗死的Q波呈现梗死相关导联4 Q波合并QRS波群低电压心肌梗死常引起Q波和低电压,心肌淀粉样变性、心肌炎、扩张性心肌病也常有此表现。

慢性肺心病、肺气肿常有胸前导联R波低电压,偶在下壁导联出现非梗死性Q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异常Q波的临床分析诊断
Ⅲ导联单独出现Q波很少为病理性。

若仅有Ⅲ avF导联同时出现异常Q波,有可能由于心尖部向前旋转。

若Ⅲ avF导联同时出现异常Q波,伴有avR导联呈rS波型,可肯定为病理性Q波;若伴avR导联出现QR型,提示为正常变异;若伴avR导联为QS型,则两者都有可能。

-------------------------------------
心室除极是从室间隔开始,其激动方向从左、后、上向右、前、下或上进行,故在左胸前导联或某些导联可出现小q波,称为间隔q 波。

由于室间隔除极时间仅为0.01s,故正。

常人间隔q波时间一般不会超过0.03s,深度不会超过后继R波的1/4,或有切迹则为异常Q 波。

引起Q波的病因很多,还可有正常变异性Q波,故Q波的临床分析诊断尤为重要。

一、正常Q波
正常左胸导联及单个肢体导联可出现Q波,称间隔性Q波,时间不超过0.03”,深度不超过后继波的1/4。

正常V1、V2导联不应有Q波,但可成QS型,V3导联极少有Q 波,V5、V6可见正常范围的Q波。

二、异常Q波
诊断标准:Q波时间≥0.04”深度≥后继R波的1/4;Q波出现粗钝与切迹。

1、异常Q波的临床分析诊断:
1)avR导联可出现异常Q波为正常。

2)avL导联可出现异常Q波,若P波直立;若同导联P与T波均倒置,多系正常情况,可见高侧壁心肌梗塞不典型表现。

3)I,avL导联同时出现异常Q波,除高侧壁心肌梗塞外,可见于:
(1)左前分支阻滞
(2)A型预激综合征
(3)左房扩大与右室肥大:可在I,avL导联引起位置性Q波;(当右心室肥大室时其QRS向量环投影于I、avL导联轴负侧),同时出现二尖瓣型P波,V1导联出现高R波或rsR’型,电轴右偏等改变。

(4)右位心:P波与T波均倒置,胸导联V1-V5均呈rS型,r波逐渐降低,V5R与V6R可出现qR型。

4)III导联出现异常Q波,深吸气后呈QS型或rS型(或R)型属于正常现象。

急性肺梗塞、左束支传导阻滞,负向预激波,迷走神经功能增高也可出现。

5)III、avf导联出现Q波下壁梗塞可能大,如同时伴有下述变化一项即可诊断

(1)II导联出现小q波
(2)出现T波倒置及/或ST段抬高
(3)右胸导联T波高耸与ST段压低
(4)V1导联的R/S≥1,特别是以前V1导联呈rS型者,若深吸气或采取坐位后缩小或QS变为rS或R,无ST段及T波改变,可能属于正常现象。

在Ⅲ导联出现了异常Q波,如何确定其性质,是下壁心梗还是正常变异,鉴别参照如下五点:
a、观察P Ⅲ、T Ⅲ的方向:若P Ⅲ↑,T Ⅲ ↓,高度疑似下壁心梗;若P Ⅲ ↓,T Ⅲ ↑,属正常变异,无意义。

b、观察Ⅱ、aVF导联: 若均出现异常Q波,下壁心梗确定无疑。

c、观察T Ⅱ、Ⅲ、 aVF:若T Ⅱ、Ⅲ、aVF ↓,则异常 Q诊为病理Q或心梗Q;若T Ⅱ、Ⅲ、aVF ↑,则心梗可能性不大,Q Ⅲ意义不大。

d、动态观察Q波出现:这是非常重要一项指标,既往Ⅲ导无Q 波,现出现Q波,则肯定是下壁心梗(尽管Q波时间、宽度未达标准)
e、深吸气后屏气记录Ⅲ导联,Q波逐渐变小或消失为正常变异,若Q波不变或轻微变化则可诊断下壁心梗。

6)II、III、avF导联出现异常Q波或大QS型,除下壁
心肌梗塞外尚可见于急性肺梗塞,左后分支阻滞,预激综合征,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电轴明显左偏,三尖瓣脱垂。

7)右胸导联(V1-V2)出现异常Q波,不论Q波如何微
小,只要出现后继r或R波,多属病理情况,但可见QS波。

(1)前间壁心肌梗塞多伴同导联T波深倒置及/或ST
段抬高。

(2)右心室肥大,V1、V2导联可出现qr型,R波≥0.7mv,
电轴右偏并可见肺型P波。

(3)右心房扩大,V1、V2导联可出现qR或QR型,但
V2及左胸导联可出现导常Q波同时T波倒置,右胸导联P波电压增高,电轴右偏。

(4)急性肺梗塞。

(5)频率性间隔局部阻滞,当心率过快或房早呈室性
差异性传导时,在V1-V3导联可出现Q波(可能由于左间隔支暂时性功能阻滞可引起间隔局部阻滞所致)非差异传导时正常心博(V1-V3导联)仍呈rs型。

(6)右束支传导阻滞可呈qr或QS型,qrs波≥0.12”,V5、V6、I导联可出现宽S 波(起始r处于等电位线)如伴同导联T波深倒及/或ST段抬高则可能合并前间隔心肌梗塞。

(7)逆钟向转位(正常变异):V2或V3异联偶可出现
qR或QS型,V1或V3,R呈rs或RS型,V3的左导联呈qR或R型。

(8)若呈QS型,除前间隔壁心肌梗塞外,左室肥大,
左束支传导阻滞,B型预激综合征,肺气肿,慢性肺心病及某些健康人也可出现。

8)中间导联(V3-V4)可出现异常Q波或QR除前壁心肌梗塞外:
(1)呈QS型时,若V1或V2导联呈RS或qR型,以
右室肥厚最为可能,通常出现心电轴右偏,若V1及/或V2导联出现rs或RS型,以前间壁心肌梗塞可能性大。

(2)若V1-V4导联均可呈QS型可能系正常情况,V5
导联呈QS型可见于慢性肺心病,也可见于前间壁心肌梗塞,QS 出现顿挫,则可确诊。

9)左胸导联(V5-V6)出现异常Q波,除前壁心肌梗塞
外,有如下可能:
(1)若Q波深窄后继R波高大,可见于原发性主动脉
瓣狭窄(IHSS)以左室肥厚(舒张期负荷过重型)以及迷走神经功能过高等。

(2)呈QS型,V1-V4导联出现RS、qR或R型时,多
系右室肥厚,如伴心电轴右偏,右房增大等即可确诊。

V1-V4导联可呈QS波形。

(3)可见于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C型预激综合征。

三、非梗塞性Q波
Q波多窄〈0.04秒,R波较高,无ST-T期改变,T波直立,Q波常孤立出现,并常伴心电轴偏移,如在上下一肋间描记Q波消失。

常出现以下疾病:
1)肺心病:有Q波导联T波常直立,I导联主波多向下,同时伴肺心病心电图改变表现,若病情好转Q波即消失。

2)预激综合征:除预激特点外,多呈QS波同导联T波即消失。

3)脑血管病变: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可见Q波,常V4-V5导联明显,也可波及V3、V6、I、II、avL、avF导联,多数一周左右恢复。

同时伴QT延长,T波高耸、低平或倒置,ST段降低及高U波等。

4)心肌病:其Q波多<0.04秒呈QR型,R波较高,R/Q>1,T波直立.
5)急性坏死死性心肌炎:有类似心肌梗塞呈QS型。

6)束支传导阻滞:
(1)左束支传导阻滞:V1、V2、V3,有时III、avF导联可出现QS 型。

(2)右束支传导阻滞:V1导联通常呈rsR’型,有时起始r波处在等电位线其后S波酷似q波而呈qR型。

(3)左前分支阻滞:V1、V2导联可出现qrS型。

7)心室肥厚
(1)左室肥厚,V1、V2导联出现QS型,但左胸导联仍呈qR型,R波高大,无导常Q波,低一肋间呈rS型。

(2)右室肥厚:右胸导联出现QR型,但V4、V5导联无异常Q波,Rv1增高。

8)心肌肿瘤:无特异性,偶见异常Q波,可伴P波异常,ST段改变、低电压等。

9)心脏外伤:偶见QS型改变。

10)其他:如肥胖、心脏横位时avF导联可呈QS型,顺钟向转位时,V1-V3可呈QS型,电解质紊乱者及少数正常人亦可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