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知识梳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记叙文阅读

一、命题趋势

从近几年来的中考命题来看,记叙文阅读所选的文章大体可分文以下三类:

(一)叙述性的散文

叙事性的散文是中考长选的文章样式。这里说的叙事性的散文是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状物绘景、咏物抒怀为内容的一种文体。包括新闻类的作品、文学作品等;选文内容多以反映父母之爱、师生之情、同学友谊为主。

中考考点:

1、对记叙要素、详略、顺序的分析理解。

2、对内容要点的归纳概括。

3、对文章层次结构的分析。

4、对文章表达方式的辨别、比较分析。

5、对特殊词句含义的理解。

6、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揣摩,题型对以主观表述为主。(二)抒情性的散文

浏览2008——2010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其中“现代文阅读”的考查,几乎都有对“抒情性散文阅读”的考查。

中考考点:

1、结合语境,联系文章内容,理解词语的含义。

2、理解句子的含义及其作用。

3、体会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格句子的妙处。

4、对文章内容要点进行概括。如:概括文章所赞美对象的品质、特点,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赞美对象的,等等。

5、理清文章思路。抒情散文往往有一条线索,可能是以“事”或“物”为线索,也可能是以“感情”为线索,理清了文章的线索,就会对文章的写作思路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6、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如:怎样理解文章的标题;如何认识文章的主题;对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来的情感、态度的理解。试题中常以问“为什么”的形式出现,等等。

7、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抒情散文中,作者所抒发的感情,往往就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当然,有的文章中,作者的感情在不断地变化,要注意体会。

8、有的抒情散文,景物描写是很重要的内容,要求分析其写法上的特点。

9、从内容、语言、写作技巧等方面来赏析文章。

10、谈谈从中得到的感悟或启示。

(三)小说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中考文学作品的阅读几乎在每套中考试卷中均有体现,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散文,

其次是小说。主题大多反映人性美、人情美,赋分最多在15分左右。

中考考点:

1、梳理故事情节。

2、概括相关的段落大意。

3、对文章标题和内容的理解。

4、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5、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6、品味小说个性化的语言。

7、对小说的艺术技巧,如构思、结构的布局,情节的设置加以评价。

8、对小说的主题的理解。

9、从小说中获得的感悟。

二、知识清单

清单一记叙文

一、记叙文概念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并有适当抒情、议论)以写人、写事、状物、绘景、咏怀为内容的一种文体。

二、记叙文“六要素”

“六要素”是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三、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安排材料,使文章更有条理性。插叙:先写事件的结果,或把事件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片段提前,然后再用顺叙的方法来叙写。

插叙:是根据事物发展的需要,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情节,而插入与之有关的情节或片段的叙写,然后再继续原来事件的叙述。插叙可使读者对整个事件的原委有更全面的了解。四、记叙的线索

线索是连贯文章始终的脉络,也可以说是文章是纲。抓住了线索,对理解文意、掌握结构、把握中心大有作用。

线索的类型:

1、以某一件有意义的实物为线索,如《羚羊木雕》;

2、以人物为线索,如《背影》(以人物的某一特征——“背影”为线索);

3、以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如《故乡》;

4、以时间为线索,如《登上地球之巅》;

5、以地点变化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6、以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如《社戏》。

五、记叙文的人称

记叙文常用的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有时为了表达的特殊需要还会使用第二人称。

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

第三人称: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地叙述。

第二人称:如同与读者促膝交谈,亲切自然,抒情性强。

六、记叙文的结构

阅读记叙文,从结构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一)结构

结构是指记叙文的具体内容的构成,即材料与材料之间的排列组合。它包括开头和结尾、过渡连贯和照应、段落与层次这些“零部件”,其中段落层次最重要。

1、“过渡”是段落层次连接的桥梁,对语气的连贯、布局的缜密、转承的自然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的过渡是通过一个句子来完成的,有的则是通过一个表并列、递进、选择、总分等关系的词语完成的,对于这些词语,遇到时要用心揣摩,弄清它的作用。

2、“连贯”是指一段文字中句子与句子之间必须有紧密的联系,前后呼应,上下衔接,使语意贯通,形成有机的整体。

3、“照应”的特点是“前伏后应”,它的形式有三种:一种是文题照应,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种是文章的首尾照应,如《背影》、《台阶》;还有一种是文中的前后照应,如《我的叔叔于勒》。

(二)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

1、按时间先后划分或空间的变化划分。如《藤野先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文中的时间、地点的语言标志,就可

以作为划分文章结构的主要依据。

2、按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划分,如《背影》。

3、从选材角度的变化划分,如《信客》。

4、按人物、场景的变化划分,如《云南的歌会》。

5、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划分。

七、记叙文结尾常起的作用

1、照应标题;

2、照应开头;

3、卒张显志,即结尾点明中心或暗示中心;

4、深化中心;

5、含蓄委婉,发人深省。

6、异峰突起,再显波澜。

八、记叙文表达方式以及表现手法

1、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

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

(2)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是对日、月、星、辰、天气、自然风光等的描写,它能烘托人物的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起衬托中心的作用。

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场所、风土人情、社会背景、历史背景的描写。描写从另一个角度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揭示人物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反映作品主题,而侧面描写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来写主人公,起衬托、烘托作用。

议论和抒情:它们是从作品的思想内容提炼出来的,是对记叙材料意蕴的概括和情感的升华,是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倾向,透漏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2、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卒张显志、以小见大、正反对比、象征、衬托、先抑后扬、联想和想象等。

九、记叙文阅读方法指导与解题思路技巧

(一)方法指导

1、仔细通读全文,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主要从“六要素”入手)

2、阅读记叙文要能体味作者字里行间所持有的对生活、对人生、对世事的认识和情感,从而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3、要找出关键性的语句,体味和推敲这些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样有助于对中心主旨的把握。

4、在理清线索脉络、理解内容主旨、品味关键语句、赏析情景和形象的基础上,还要、体会作者的态度或观点。

(二)解题思路技巧

1、怎样分析人物性格?

答题技巧:

(1)分析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2)分析人物肖像、语言、行动以及心理等描写。

(3)抓住关键性词语。

(4)分析写作手法的作用,如对比手法,就是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手段。如《故乡》中主要人物的性格。

2、怎样理解文中某些词语的含义?

答题技巧:(1)了解词语的本义;

(2)分析语言环境;

A 分析词语所在句子的意义和结构。

B 寻找和词语相关的语言信息。

同时还要注意词语在文中出现的地方和文章相关的提示性词语,如“这就是”、“因此”、“所以”等。

3、怎样体味和推敲文中某些句子的含意?

“句子的含意”一般指能够提示和概括文章中心或段意的、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对全文的内容和结构有重要作用,或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和议论抒情方面有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

答题技巧:

(1)抓主干的同时,注意那些修饰、限制成分。

(2)抓住关键词语,如强有力的动词,富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以及一些特殊的副词来理解整句的含意。

(3)根据句子运用修辞方法的特征、功能,分析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4)根据语境揣摩句子含意。

(5)抓住中心来理解句意。

(6)结合社会背景来理解句意。

(7)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比如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8)注意句子在文中的位置,主要指在文中起总领下文、收束上文、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

4 、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比喻: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具体可感,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感染力,也可使说理更透彻。

拟人: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夸张: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烘托气氛,引起联想和想象,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排比:使句子整齐,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对偶:句子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对比: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候能够加强节奏感。

借代: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鲜明。

设问: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反问: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5、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使事情更具时代背景。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

(3)推动情节的发展。

(4)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5)为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6)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使事情更具真实性。

清单二散文

一、散文的特点

内容上: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体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表达出来。

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融为一炉;

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

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

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综合以上两点,“行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特点。阅读散文时,要透过“行”抓住“神”,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二、散文分类

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不同,散文可分为记叙散文、抒情散

文和议论散文。

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有的着重是记写、刻画人物,人物是全篇的中心;有的侧重写一定的风物、物景,在此,作者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表达对生活的感受。这类散文是对具体“物”进行描述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意义,抒发一定的感情。

抒情散文的基本特征是寓情于景、寓情于物、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这类散文有较多含蓄和象征的成分。

议论散文:为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时,往往借助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述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它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对于这类散文要注意从情中悟理,在理中悟情,认真体会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

三、散文常见的几种表现手法

1、写景类————借景抒情、移情于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怀古类————即事抒情、借景抒情。

3、咏物类————托物言志。

4、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5、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

6、边塞类————借景抒情、直抒胸臆。

有时也用象征、衬托、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先抑后扬、铺垫烘托、以小见大、层层深入、首尾照应、拟人、卒张显志等手法。

四、散文中表达方式的作用

描写:分为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景物描写重点考查描写的作用。散文的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的。人物描写主要是考查动作、外貌、神态、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主要的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议论: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主题或者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抒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

五、考点解题的思路技巧

1、把握散文主题的方法

考题的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者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技巧:

(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

(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答题要点:

(1)能利用原文词语时,要尽可能使用;

(2)没有原文词语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2、把握散文的线索

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材料选择的依据。答题方法:

(1)思考散文的题目。有时题目本身就是线索。

(2)速度全文判断。可在文中画出文章叙述最多的人、事、物,这些往往就是文章的线索。

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

3、赏析散文的语言

(1)考查词语的含义

考查形式:原文给一个词语的拼音,让你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词语并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

答题思路:

(1)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回答词语的含义;

(2)根据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意来判断。

(2)赏析句子

考查的形式:

(1)请从文中摘录一个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2)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摘录一句让你说出含义。

(4)这句话写的好,好在哪里?

答题思路:

(1)确定答题的角度。可以从句子的形式特点、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句子的深层含义、词语的特点等角度选择一个进行赏析就可以了,不必面面俱到。

(2)联系散文的内容。

(3)分析句子的作用。主要分析在表达中心或抒发作者感情上的作用。

(3)词语的妙用

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答题思路:

(1)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

(3)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4、发展性试题

(1)仿写

考查形式:一般是给一个句子,让学生仿写一个或几个。

答题要点:

(1)读懂题旨要求,出题人要让学生做什么,怎么做。(2)例句的关键词语是什么,要抓住关键词语思考答题。(3)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

(2)谈感受

考查形式:(1)对描写对象;

(2)对人物感情;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对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答题要点:(1)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要有明确的观点和态度。

(3)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此外,还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来回答。

(3)续写

写出一段话的前半部分,让学生续写后半部分,启发学生答题的思路,答案往往在原文里。

清单三小说

一、小说的概念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多方面地展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创作的核心

任务。

二、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环境、情节

1、人物: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因此,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行为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的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2、环境

小说的环境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等,如《孔乙己》中咸亨酒店。

自然环境主要交代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场景、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环境描写的作用:

社会环境:有助于更深刻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自然环境:烘托人物的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渲染气氛、衬托中心等。

3、情节

小说的情节是指小说矛盾冲突的演变过程。

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四个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三、小说中考常见题型及其答题技巧

(一)把握故事情节

常见题型: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那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指出这篇小说的高潮部分。

答题方法:

1、一读二理三揣摩。

2、弄清结构及其特点、人物及其关系、事件及其意义、叙述情节的方法及其作用。

3、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创作的意图一起考虑

(二)分析人物性格

常见题型:

1、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2、指出塑造人物的方法。

3、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4、本文中的人物,你更喜欢哪一个?请说说理由。

答题方法:

1、从塑造人物的方法入手,通过小说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以及正面和侧面等的描写,抓住描写的内容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2、把握整个故事情节和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三)、理解环境描写

常见题型:

1、指出环境描写的句子。

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题方法:

小说是生活的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生活的影子,因此,理解小说所描写的环境,一定要从文本出发。(四)、品味小说的艺术特色

这方面包括品味小说的构思、布局、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阅读时,看它的构思是否新颖,情节是否跌宕曲折,是否运用了对比、烘托、讽刺、夸张等表现手法,语言朴实、含蓄还是风趣、直白等。要仔细揣摩、细心体会,并概括出它们对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或主题思想表现所起的作用。

专题二说明文阅读

一、说明文的概念

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

1、依据说明文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2、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两种。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三、说明文的顺序

1、时间顺序

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2、空间顺序

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从总体到部分,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如《故宫博物院》。

3、逻辑顺序

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逻辑顺序通常包括下面几种情况:

(1)从整体到部分,如《中国石拱桥》中介绍赵州桥的特点时就是从整体到部分。

(2)从原因到结果。

(3)从主要到次要,如《苏州园林》中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特征时,就是从主要到次要。

(4)从概括到具体。

(5)从现象到本质。

(6)从特点到用途。

四、说明文的结构

1、总分式

总——分分——总总——分——总

事物的说明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递进式

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五、说明文的语言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在此基础上,有的平实朴素,有的因为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和描写等表达方式而生动形象。

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六、说明文的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是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3、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4、作比较:把……和……相互比较,突出强调了……的特点,更鲜明地突出说明事物或事理的某方面特点,增强说明效果。

5、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运用下定义的方法能够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

6、画图表(列图表):利用图表来具体说明……的特点,使说

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知识点总结

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知识点总结 生命不是一篇“文摘”,不接受平淡,只收藏精彩,对于考试而言,每天进步一点点,基础扎实一点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八年级现代文阅读考查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16个常考题 概括类问题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其次是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一般也就是文章的线索。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文段)的内容 首先要明白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个要素,然后根据“(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样”或者“什么怎么样”的思路组织语言。准确、清楚、简洁,不要把概括内容变成了原文复述。 概括议论文或说明文文段的内容,抓段落中心句。一般说来,议论文、说明文的段意是通过中心句来表现的。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一个文段的开头(起提领作用),或在结尾(起总结作用)有时也在中间。 3.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点(优点、用途)。 此类题经常出现在说明文中,答案往往不止一点,而且一般分散在文中,需要进行提取加工。首先要分析文章结构,注意段中的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这些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几点特征。另外,在找到一点特征后,还要看看下面几段的相同位置句,答案往往就隐含在那里,看分值答题,注意不要遗漏。 4.提取文中的某句话,原因是什么? 把题干代入原文,答案一般就在原文语句处附近。可以直接用文中相关句子作答,也可以对提取出来的关键词进行加工。 02 鉴赏类问题

1.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 标题通常有以下作用: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突出主题);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需注意的是回答时不能全部照搬,需根据文章的内容灵活套用)。 2.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 一般有固定的答题思路: (1)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什么,(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性格)。 (2)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某人(某物)……的特点、情态(或描绘出一幅……样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3.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表达效果 此题的答题思路:分析该句的修辞作用+具体语境作用。 常见修辞答题如下: 比喻: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拟人:把____拟人化(或赋予____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情状(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烈,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人物)……的感情。 夸张:夸大(或缩小)了(事物)的大小(长度、速度、性能等)、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态度(观点、情感)。 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知识梳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记叙文阅读 一、命题趋势 从近几年来的中考命题来看,记叙文阅读所选的文章大体可分文以下三类: (一)叙述性的散文 叙事性的散文是中考长选的文章样式。这里说的叙事性的散文是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状物绘景、咏物抒怀为内容的一种文体。包括新闻类的作品、文学作品等;选文内容多以反映父母之爱、师生之情、同学友谊为主。 中考考点: 1、对记叙要素、详略、顺序的分析理解。 2、对内容要点的归纳概括。 3、对文章层次结构的分析。 4、对文章表达方式的辨别、比较分析。 5、对特殊词句含义的理解。 6、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揣摩,题型对以主观表述为主。(二)抒情性的散文 浏览2008——2010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其中“现代文阅读”的考查,几乎都有对“抒情性散文阅读”的考查。 中考考点:

1、结合语境,联系文章内容,理解词语的含义。 2、理解句子的含义及其作用。 3、体会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格句子的妙处。 4、对文章内容要点进行概括。如:概括文章所赞美对象的品质、特点,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赞美对象的,等等。 5、理清文章思路。抒情散文往往有一条线索,可能是以“事”或“物”为线索,也可能是以“感情”为线索,理清了文章的线索,就会对文章的写作思路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6、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如:怎样理解文章的标题;如何认识文章的主题;对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来的情感、态度的理解。试题中常以问“为什么”的形式出现,等等。 7、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抒情散文中,作者所抒发的感情,往往就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当然,有的文章中,作者的感情在不断地变化,要注意体会。 8、有的抒情散文,景物描写是很重要的内容,要求分析其写法上的特点。 9、从内容、语言、写作技巧等方面来赏析文章。 10、谈谈从中得到的感悟或启示。 (三)小说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中考文学作品的阅读几乎在每套中考试卷中均有体现,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散文,

初中现代文阅中考现代文阅读知识要点

中考现代文阅读知识要点、题型示例精细整理 记叙文阅读知识、典型题型、技巧点拨 记叙文: ●能够概括文章的主旨。 主旨的考试方式: 1、直接考查的方式:这种考查方式最普遍。 2、试题一:简要分析《访兰》这篇文章,作者借“兰草”这一事物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访兰》这篇文章的结尾部分是这样的:父亲拉着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兰,也在看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去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世,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低俗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的。” 以上这段文字就揭示了文章的中心,稍加整理即可。 试题二:河北省2003年第26题:文章通过亚当斯和西澳的竞聘经历,揭示了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答案是:在竞争中应靠真才实学(像西奥那样),不能像亚当斯那样投机取巧。这就是直接考查方式。 ●理解衬托、对比、烘托、比较的作用。 试题一::文章第一段中写“火红的杜鹃、鹅黄的迎春、淡淡的牵牛”有何作用? 分析:本文的主体是谁?是蒲公英,那“火红的杜鹃、鹅黄的迎春、淡淡的牵牛”自然就是陪体,他们的作用就是:衬托,衬托蒲公英白色小花的淡雅。 试题二、(《萝卜花》一文) 一旁的男人,气色也好,没有一点颓废的样子。 问: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从侧面烘托了女人的坚强,表现了女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能够理解作者安排材料的意图。 理解段落或某部分不能删去,为什么? 例如:这一段能不能删去,为什么?答:这一段的内容与约翰后来的消失,从而构成对比,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示例:选文中叙写冬英这一人物的内容能否删去?为什么?(内容和形式的赏析,从情节角度) 示例一:不能删去;正是这一人物使“我”转变了第二天就回城的想法,引发了“我”对人生苦短的思考,提醒“我”要珍惜与母亲相守的时光。 示例二:可以删去:删去后不影响情节的完整;冬英的故事令人伤感,冲淡了全文营造的美好温馨的氛围。

中考三种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梳理(完整版)

中考三种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梳理 一、记叙文知识点梳理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中学阶段,为了教学的方便,常常把消息、通讯、人物传记、回忆录、寓言、童话、小说等,都划归到记叙文教学中。 1、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2、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不一定在记叙文中都出现。 3、描写的几种形式 (1)从角度分: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 (4)从对象分:人物描写、环境描写 4、人物描写: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 人描的作用:细致(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人物···的心情、性格特征、情感。 5、环境描写分为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 渲染气氛(氛围); 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情感; 引出下文;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形成对比,突出主旨。 6、叙述顺序 顺序: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顺序的作用:条理清晰的写出了······ 倒叙:先写结果或者文章重要的一部分,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倒序的作用: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插叙的作用:补充、交代······,突出······,为下文·····情节做铺垫 7、修辞之美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表达了······感情。 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加强情感,使句式更整齐。 对比、夸张:突出强调事物······特点。 设问:引发思考,引起兴趣。 反问:增强语气,鲜明强烈地写出了······观点、态度、情感。8、分析句子、语段的作用; 两个角度:结构或内容 内容:主旨、感情基调、修辞、描写、叙述顺序等 结构: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知识点

中考现代文阅读知识点 (一)记叙的顺序: (1)顺叙。按照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来叙事。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倒叙就是将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或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前面叙述,然后依“自然时序”进行叙述。倒叙还有一种形式,先写眼前的事物,再由眼前的事物引出对往事的回忆,结尾又回到眼前的事物。 倒叙的作用: 内容上:一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制造悬念,引人入胜。二便于作者调动情感,勾起对往事的深情回忆,表达强烈的感情。 结构上:避免文章的平铺直叙。 (3)插叙。插叙就是在叙述中心事件过程中,插入一些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内容,然后再接叙原来的事情。 插叙的作用: 内容上:1、补充了……的情节,为下文_……作铺垫。2、交代了……,突出文章……的中心。 结构上:使文章的结构完整,文章波澜起伏,避免平铺直叙;丰富了人物形象;吸引读者。(二)人物形象分析 一、1、人物描写方法: (1)外貌描写(2)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描写(6)心理描写 人物描写分析方法: 如:在塑造人物方面,本文运用了、、、等描写方法。请选择一处你认为描写人物最精彩的语句,指出所运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4分) 第一步:准确判断描写方法。这句话运用了描写, 第二步:抓住关键词语。 关键词语“”,(填写具体的动词,形容词,修饰和限制性词语) 第三步:具体分析。 生动形象的写出人物的心情,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示例: 选句:女人紧抱着叠成筒的被子,踉踉跄跄、慌慌张张地直接挤到他的面前。 这句话运用了神态和动作描写。 “慌慌张张”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女人为儿子看病的紧张心情, “紧抱,踉踉跄跄,挤”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人对儿子的关心,表现了女人对儿子深厚的爱。 2、概括人物性格方法 第一步: 提取文中对人物性格评价的关键性语句。

初中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大全

中考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大全 ★小说阅读(一)之情节类型题 目标: (1)掌握小说情节的概括技巧 (2)掌握5种记叙顺序 (3)掌握小说情节的作用 (一)什么是情节 小说中的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小说故事情节用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 (二)小说情节的概括 (1)完整叙述: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应有的要素不能丢失。“何事”一环中有时要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故事较复杂,关涉到的人物较多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注意把握事件涉及的对象,从同一角度概述,做到前后贯通。 (三)小说的记叙顺序 (1)顺叙:即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2)倒叙:不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也叫追叙,是指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面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补叙大都无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的话。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可能出现漏洞,令人不解。 (四)小说情节作用 开头 1. 一般开头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2)开门见山,点明主题。(3)引出下文,为后面的故事情节做铺垫 2. 开头设疑 (1)造成悬念,引出下文(2)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3. 开头写景 (1)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 (2)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3)烘托人物心情 结尾 1. 一般结尾 (1)结构上,呼应前文或总结全文,照应标题 (2)主题上,点明(深化、升华)主旨 (3)丰富人物形象 2. 悲剧结尾 (1)人物形象上,突出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 (2)表达效果上,令人感动和回味,引人深思 3. 大团圆结尾 (1)主题上,表达美好人性 (2)表达效果上,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引起读者共鸣 4.戛然而止的结尾留下空白,给读者留下无穷回味的余地 ★小说阅读专题(二)——分析人物形象 目标: (1)掌握5种人物描写方法 (2)掌握人物形象分析技巧 (3)掌握人物心情分析技巧 (4)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目标分解: (1)学生了解概括人物形象的五个常见的角度; (2)学生明确人物形象的分类以及其对应的作用。 步骤一:概括人物形象的五个常见的角度 1.从小说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方面入手因为这些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形象(性格)。 2.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通过小说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概括出人物的形象特征。这是概括分析人物时最需要关注的一点。

中考现代文阅读考点分析

第一部分:记叙文(散文、小说)十大考点分析 一、揣摩词句含义 1.由表及里多重义 2.另辟蹊径换问法 二、分析语段作用 1.首段作用要顾后 2.中间作用重全局 3.尾端作用重瞻前 三、赏析语言妙处 1.推敲字词品妙处 2.分析修辞感效果 3.表达方式析形象 4.整齐句式语气强 5.表现手法悟情感 四、概述故事情节 1.整体概括:看清内容找对策 2.情节片段:根据人物来浓缩 五、揣摩人物形象 1.概括评价显形象 2.分析情节知形象 六、鉴赏环境描写 1.明确环境描写 2.分析环境作用 3.找准环境侧重点 七、探究标题的作用 1.探究问题含义 2.品味问题妙处 3.比较两个标题 八、明确叙述顺序 1.明确线索意义 2.体会插叙作用 3.掌握倒叙顺序 九、感悟作者情感 1.归纳文章主旨 2.体会写作意图 3.感受作者心情 4.把握情感变化 十、体会写作特色 1.熟知表现手法 2.体会写法妙处 3.辨析写法异同 第二部分:说明文五大考点分析 十一、把握对象特征

1.整体把握:一看二抓三分清 2.瞄准关键,概括特征三入手 3.捕捉提取,摘抄整合与归纳 十二、分析段落顺序 1.结构内容,引出对象激兴趣 2.寻找标志,不是你我就是他 3.瞻前顾后,逻辑编排不可调 十三、辨析说明作用 1.寻找标志,判断方法 2.结合内容,阐释作用 十四、分析语言特点 1.平实说明,体会词语准确特点 2.生动说明,揣摩说明语言效果 十五、拓展课外延伸 1.联系生活验证判断 2.依据观点提出建议 3.根据文本形成方法 4.依据内容合理想象 5.针对观点发表评述 第三部分:议论文五大考点分析 十六、区分论题论点 1.找准位置,提炼论点才给力 2.中心论点,独一无二是核心 3.论点论题,一字之差谬千里 十七、补充概括论据 1.辨析论据类型 2.概括论据内容 3.分析论据作用 4.补写恰当论据 5.正确选用论据 十八、辨析论证作用 1.辨析论证方法类型 2.分析论证方法作用 十九、分析论证过程 1.首段论据为激趣 2.循序渐进析过程 3.结尾总结不可删 二十、表述个人看法 1.整体阅读析观点 2.评价作品谈感悟 3.结合现实说看法 4.联系文本指方法 5.联系生活话启示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资料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资料 一.基本知识: 1.特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 2.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表达方式: (1)种类: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记叙文中一般都要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而叙述和描写是不可以缺少的。 (2)正确辨别: A.描写:是对事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及刻画。 a. 从对象分:*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

人物描写方法:*肖像(外貌、神态、衣着)*心理*语言*动作;细节描(对某些细小的举止、行为或细微的事件、细小的景物片断作仔细的描绘)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衬托人物的心情;渲染或创设一种氛围;交代季节、时令等;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为了交代人物性格形成和故事发生的时代大背景。 b.从描写角度(方式)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也叫直接或间接描写) B.记叙:主要交代事实,把人物和事件概括介绍给读者和写出人物活动、发展、变化过程。 C.抒情:在记叙的基础上抒发作者难以抑制的感情。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等)

D.议论: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直接发表自己的见解。 E.说明:是记叙的一种补充,用来解释记叙文中需要加以说明的部分。 (3)体会不同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 叙述是为了交代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的前因后果 描写是为了生动表现人物或交代背景和衬托人物心情 抒情是更好的表达作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议论能起到点明主题的作用 4.线索: 线索,就是贯穿整篇文章的情节发展和思想感情发展的路线。 文章线索的安排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中考现代文记叙文阅读知识点归纳共十大考点

中考现代文记叙文阅读知识点归纳共十大考点 考点之一:叙事线索考查类型:直接让考生回答"本文的线索是什么?"线索:①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②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③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④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⑤时间线索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考点之二:表达方式的考查 [类型1]、直接考查某个具体句子或文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 对策:了解表达方式的几种类型: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类型2]、本段(本句)运用了哪些描写?简要说明这些描写的作用?对策:1、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 (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 (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5)环境描写

2、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作用: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 作用: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 作用: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 社会环境描写——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 作用:自然环境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 [类型3]、体会文中的细节描写,用一段话描写人物此刻的心理活动对策:联系前后文,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紧扣语境展开描写

202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之记叙文解题方法(重点词、句、段赏析)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之记叙文解题方法 重点词、句、段赏析 一、词语含义的理解 所谓“词语的含义”,不是指一般的词典义,而是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的、具体的、附加的、动态的、不同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新含义。注意这里的“词语”是主要指有助于揭示主旨,或刻画人物形象,或表达人物情感,或表现事物特征,或体现语言特色的词语。 考查内容与解题方法: 1.把握词语的语境义。结合语境,认真推敲。 2.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词语本义+词语语境义+切入角度(感情色彩/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写作手法)+内容+情感。如:“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中“卖弄”指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文中将鸟儿在树上鸣叫拟人化,贬义褒用。突出鸟儿顽皮、活泼、可爱的特点。体现了作者对春天事物的喜爱与赞美。 3.把握代词和具有临时指代作用的词语的含义。代词往往出现在所指代的事物、人物之后,因此指代的内容一般须从上文由近及远地去找。 4.理解作者蕴涵在词语中的特殊感情等。 二、句子含义的理解 1.考查内容 理解句子的表层字面意;理解句子的语境意;理解句子的句外意,即“言外之意”。 2.解题方法 (1)联系写作背景及写作意图把握文章主旨。 (2)准确把握文章情感。对于句子“言外之意”可以借助感情线索,将其转化成回答“为什么”的问题来体会。 (3)从整体出发,对各种分析进行综合把握,并进一步审查所做的各项分析的正确性。 三、赏析句段 赏析句段主要考查的是其作用,而其作用总体上可从两方面考虑:结构上,常起过渡、总领或总结作用;内容上,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画龙点睛、点明主旨等作用。具体方法如下: 1.从关键句(主旨句、抒情议论句、总起总结句、过渡句段)的角度:(1)在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2)在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在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2.从修辞句的角度:比喻能使意思明白浅显,具体形象;夸张能突出事物特征;拟人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对比能给人鲜明的印象;反语更能显示幽默的语言风格;排比能层层深入,显示磅礴的气势;引用能增加诗意或感染力和说服力。答题模式:修辞手法+表达效果+作者情感。 3.从句式角度:陈述句语气平稳;疑问句能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好奇心;反问句能加强语气,使感情更强烈(或使观点更鲜明);感叹句能抒发强烈的感情;句式工整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叠词句读起来有韵律美,写出了……。 4.从句子表现手法角度:即从对比、衬托、象征、照应、渲染、烘托、情景交融等手法分析其表达作用。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整理

1定义: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中学阶段,为了教学的方便,常常把消息、通讯、人物传记、回忆录、寓言、童话、小说等,都划归到记叙文教学中。 2记叙文的人称 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具有客观性。 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3记叙的线索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4叙述顺序 顺序: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顺序的作用:条理清晰的写出了······ 倒叙:先写结果或者文章重要的一部分,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倒序的作用: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插叙的作用:补充、交代······,突出······,为下文·····情节做铺垫 题型: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如:第(5)(6)两段在文中的记叙顺序是__________;其主要内容是: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徐汇区一模23】 5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不一定在记叙文中都出现。 6表达方式

初三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知识点

初三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知识点 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指作家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的。具体来说,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从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叙述方式 。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句意分析: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语言 1、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2、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 3、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

部编版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梳理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梳理 一、记叙文(包括小说、散文等)知识点 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记叙顺序: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A.顺叙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B.倒叙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C.插叙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3、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4、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 5、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6、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7、描写方式: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 8、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9、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10、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11、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二、说明文知识点 1、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考生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 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 3、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画图表、作诠释、摹状 貌、引用等(一般是三个字) 4、说明文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 三、公共知识点 1、表达方式:语文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等。 2、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3、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 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4、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5、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 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6、简明:语句简洁、明了,一般有字数上的限制。 7、得体:文明礼貌,人性化。

专题1记叙文阅读知识点及答题技巧(一)2024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知识清单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及答题技巧(一) 一、记叙文概念: 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或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涵在具体材料之中,通过对人、事、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 二、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记叙文类别: (一)按写作内容分: 1、简单记叙文:事件较简单,线索和记叙方法比较单一,如《走一步,再走一步》。 2、复杂记叙文:事件比较复杂,内容分支较多,采用综合的表达方法,如《背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按写作对象分: (1)写人类记叙文(2)叙事类记叙文(3)写景类记叙文(4)状物类记叙文 四、记叙文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1、标题的含义: 先看标题的本义再思考深层含义。 深层含义包括:(1)引申义;(2)比喻义(3)象征义 2、标题的作用(好处): (1)是文章的写作对象,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如:《回忆我的母亲》、《昆明的雨》 (2)贯穿全文的线索。 如:《社戏》、《背影》 (3)概括文章内容。 如:《散步》、《阿长与山海经》

(4)文眼,揭示文章主旨。 如:《再塑生命的人》、《白杨礼赞》 (5)设置悬念,引起阅读兴趣。 如:《紫藤萝瀑布》、《美丽的颜色》 (6)一语双关(比喻义、象征义) 如:《驿路梨花》、《变色龙》 【注意】: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五、记叙文段落的作用。 段落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 (一)开头段的作用 内容上: 1、开篇点题,总领全篇,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或思考。 3、通过环境描写渲染气氛,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或揭示主题。 4、开篇写景,由眼前景物引起下文的内容。 5、交代故事起因(或六要素),为下文作铺垫。 6、概括介绍人物的性格品质(或事物特点),总领全篇。 7、概括介绍人物特点(或开篇写景),与下文的某一内容形成对比(欲扬先抑)。 8、以诗词开篇,增加文采。 结构上: 1、开门见山,或开篇点题, 2、统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例:《济南的冬天》中第①段为什么先写北平、伦敦与热带?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梳理

2.文章标题的含义:表层意义+深层意义/象征意义+中心内容+修辞 文章标题的作用:①线索;②修辞(比方, 一语双关);③揭示文章的中心主旨; ④概括主要内容;⑤吸引阅读爱好;⑥交代对象(人物等);⑦情感受发点。 3.某句话(某段话)的表达效果(或者赏析某句话): ①抓修辞;②抓富有表现力的词:动词, 形容词, 叠词, 拟声词等; ③抓描写手法(熟记描写手法及其作用)或角度;④感官角度;⑤句式:长短句, 整散句,作用:错落有致,富有变化,读起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充溢音韵美, 节奏美。 某句话的作用:内容上+结构上(定位置, 明作用) 1.概括文章的故事, 某件事:什么人干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2.概括某人某物的特点:立足文本,定区域,抓字词。 3.概括某段(全文)内容要点:划分层次;提取关键词;整合答案。 三.人物形象和评价类 1.文中主人公是什么样的人:成语概括+文中事例, 词句分析 2.评价文中某人或某事(或者谈看法):表达观点+事例分析+(结合生活实际)升华观点 四.情感类 1.文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通常有两类:其一,宠爱, 赞美, 歌颂, 憧憬, 歆羡;感谢, 感动 其二,震惊, 难受, 尴尬, 惭愧, 自责, 讽刺, 指责 2.你有什么收获(启示)?词句概括+立足文本分析+结合实际阐述

五.分析, 补写或续写心理活动类 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瞻前顾后,依据文中的示意比照作答。 写出其心理活动:抓住问题关键词,结合文本,全面思索。 六.文章结构类 1.找出前后照应的句子或者示意比照的句子或前后呼应的句子 这两句一般内容上有内在联系,表达的情感和内容具有一样性。作用:交待含蓄,内容完整,文章结构严密, 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2.文中某句话(某段话)的作用:定位置,明作用。 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 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 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 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 小说);照应开头(争论文, 记叙文, 小说) 3.插叙的作用:①交代背景, 缘由;②补充或衬托故事情节;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④为后文作铺垫;⑤突出主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 品质, 精神;⑥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开平铺直叙。 4.文章线索:明线和暗线 七.其他考点 1.人称的考查: 第一人称:亲切, 自然, 真实,适于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拉近读者距离,便于感情沟通,抒情,有时有拟人化的效果; 第三人称:全方位视角,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争论。 2.标点符号: 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 讽刺, 反语 破折号的作用:提示, 注释, 总结, 递进, 话题转换, 插说。 3.修辞手法答题技巧: 比方, 拟人:生动形象;排比:增加语言气概,加强表达效果; 设问:引起读者留意和思索;反问:强调作用,增加语气;引用:增加劝服力夸张: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对偶:语言简练工整; 比方:运用了比方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表现了/表达了/赞美了……。 拟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什么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怎么样(的情态),表现了/表达了/赞美了……。 排比: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对象+特性+“使条理分明”或“节奏和谐,显得热忱洋溢,富有气概”或“层次清晰,描写细腻,形象生动”。 4.细微环节描写。 作用:①刻画人物性格。②深化作品主题。③推动情节发展。④渲染时代气氛, 地方特色。 分类:人物细微环节描写;景物细微环节描写;场景细微环节描写 人物细微环节描写: 外貌描写(肖像描写):揭示人物身份, 境遇, 所处的社会环境,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行动描写(动作描写):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 语言描写: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折射出人物所处时代的特点。

中考现代文阅读整理大全——文体知识梳理(超详细)

中考现代文阅读整理大全——文体知识梳理(超详细) 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 一、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 1.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状物描景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具体形式有小说、散文、寓言童话、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 记叙文的主要特点: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和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主旨)蕴含在材料之中,通过人、事、景、物表现出来。(*所以阅读理解就是在对各文体知识充分掌握的条件下,阅读文本并正确理解文本内容对应的作者感情和中心思想;切忌主观臆想,胡乱猜答。) 2.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题型链接:主要作用是概括故事情节和文章主要内容。 3. 记叙顺序及其作用:顺叙、插叙、倒叙。 顺叙(时间顺序、地点转换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使文章层次清楚、 脉络分明。例《紫藤萝瀑布》《藤野先生》 插叙(暂时中断叙述,插入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另一件事情)作用:交代了......的内容(解 释了......的原因)对主要人物和情节起衬托、补充的作用;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下 伏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完整;使文章

结构紧凑且富于 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例《背影》中插入家庭祸不单行的追忆。 倒叙(开头部分将故事的结局或高潮交代)作用:开篇点题,引出下文;制造悬念激发 读者阅读兴趣,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使文章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增强可读性。 4. 记叙文常见线索(贯穿全文,串起文章内容过程中反复出现的物品、事件、人物或情感;其作用是为了掌握全文结构,理解文章大意并把握文章主旨) 题型链接:题目的作用(标题作为文章线索);填空链接和填写表格题。 ①时间推移线,如《最后一课》②地点转换线,如《藤野先生》“我”的活动地点③人物线《我的叔叔于勒》④事件发展变化(明线)⑤情感发展变化(暗线)如《雪一化就有了路》⑥实物线索《羚羊木雕》 5. 记叙文人称及其作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建议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感受不同人称的作用) ①第一人称作用:使文章更具真实性;叙述情切自然;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孔乙己》中以“我”的口吻叙事,通过我的耳闻目睹,客观叙述了孔乙己的性格和不幸遭遇,使故事情节显得真实自然。 ②第二人称作用: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交流思想感情,利于抒情。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多次强烈抒情时用到“你”“我的朋友”等第二人称。 ③第三人称作用(上帝视角):直接客观地展现故事情节;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式比较灵活自由。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讲述三个志愿军的英勇事例时用的都是第三人称,自由灵活且客观真实。 *6.记叙文常见写作手法——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描写手法、表现手法和结构方法。 针对题型:赏析文章语言(文章内容或文章句子)

中考语文现代文知识点整理

初中语文专题复习 | 现代文阅读知识大全 ★小说阅读(一)之情节类型题 目标: (1)掌握小说情节的概括技巧 (2)掌握5种记叙顺序 (3)掌握小说情节的作用 (一)什么是情节 小说中的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小说故事情节用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 (二)小说情节的概括 (1)完整叙述: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应有的要素不能丢失。“何事”一环中有时要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故事较复杂,关涉到的人物较多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注意把握事件涉及的对象,从同一角度概述,做到前后贯通。 (三)小说的记叙顺序 (1)顺叙:即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2)倒叙:不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也叫追叙,是指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面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补叙大都无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的话。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可能出现漏洞,令人不解。 (四)小说情节作用 开头 1. 一般开头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2)开门见山,点明主题。(3)引出下文,为后面的故事情节做铺垫 2. 开头设疑 (1)造成悬念,引出下文(2)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3. 开头写景 (1)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 (2)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3)烘托人物心情 结尾 1. 一般结尾 (1)结构上,呼应前文或总结全文,照应标题 (2)主题上,点明(深化、升华)主旨 (3)丰富人物形象 2. 悲剧结尾 (1)人物形象上,突出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 (2)表达效果上,令人感动和回味,引人深思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