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骨折护理常规
脊柱骨折取内固定护理常规

脊柱骨折取内固定护理常规
一、护理流程
2、预防感染:加强防护摘除固定器,及时更换一次性固定器,行清
洁消毒,做好无菌操作,提高护理质量。
3、预期教育:做好患者预防感染教育,告知患者有关固定装置的护
理知识,教育患者注意外表的安全,按时更换外表,定期复查CT,配合
医师成形固定装置。
4、护理护理:加强患者神志清楚,每日根据反馈情况调整位置,及
时给予护理,经常检查固定器,维护固定装置完整,及时行复位操作。
5、功能锻炼:针对不同体位,设计功能性锻炼方案,给予患者安全
有效的护理,提高患者的功能恢复,让患者最快恢复正常的身体活动能力。
二、护理时应注意事项
1、要观察患者身体状况,给予科学合理的护理,提高护理质量;
2、要及时围绕患者体位变化,及时调整外固定装置,确保外固定装
置的稳定,减少患者疼痛;
3、要注意患者血管循环,防止局部血液不畅,局部发生肿胀或疼痛;
4、要加强患者关节及其他部位活动训练。
脊柱骨折和脊髓损伤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 脊柱骨折Spinal fractures
6 处理原则
胸腰椎骨折
第一节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ies
6 处理原则
甲泼尼龙冲击疗法
只适用于受伤8h 以内者。按每千克体重 30mg 剂量一次性给药,15min 静脉注射完 毕,休息45min,休息的同时静脉使用保护胃 黏膜药物,在以后23h内以5.4mg/(kg·h)剂量 持续静脉滴注,同时使用心电监护仪密切观 察生命体征变化。况,以利于疾病康复。
病人床旁应备各种急救药品和器械,如呼吸兴奋药。 鼓励病人定时进行深呼吸及有效咳嗽训练,以利于肺部膨胀和排痰。使用呼吸训练器的,每 2-4H锻炼1次。 指导协助病人每2小时翻身1次,并轻叩胸背部,便于痰液排出,必要时,可用吸痰器或经气 管镜吸痰。 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病人,检测动脉血气分析并做调整。 高位颈髓损伤病人,应早期实行气管切开,减少呼吸道梗阻和呼吸困难。并做术后常规护理。
第一节 脊柱骨折和脊髓损伤
8 护理措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一节 脊柱骨折和脊髓损伤
8 护理措施
病情观察
在伤后48H内应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 伤后24H内,严密观察病人的感觉、运动、反射等功能有无变化,观察病情有无加重或减轻, 如有变化立即通知医生。 留置导尿管,检测尿量、准确记录每日出入量。 维持体温正常 ①严密检测体温变化:颈部受伤→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丧失调节和适应周围环境温度变化 的能力→出现高热或低温。 ②高温时用物理降温法并调节环境温度;③低温时应注意对病人进行保暖。
第一节 脊柱骨折和脊髓损伤
2 病因
暴力是引起脊柱骨折的主要原因 ◆间接暴力:高空坠落、矿石掩埋等。 ◆直接暴力:多见于战地伤、爆炸伤等。
脊柱专科护理常规(1)

颈椎骨折(颈项骨损折)【定义】颈椎受到直接或间接暴力、肌肉牵拉、病理性损伤,而引起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骨折,称之为颈椎骨折。
属中医的“颈骨摔进”、“颈项骨损折”、“旋台骨折”、“玉柱骨折”、“天柱骨折”范畴。
【临床表现】(一)症状1.疼痛。
上颈断损伤疼痛在上颈部,可向后枕部放射,活动时加剧,环枕关节损伤引起枕大神经痛。
下颈断损伤疼痛在颈部的中、下断,可向肩、背部放射。
2.局部肿胀压痛、瘀紫。
3.后突畸形。
4.颈部活动受限。
5.轻者痛苦病容,重者可有昏厥。
(二)体征1.被迫体位2.肢体感觉、运动障碍。
各种反射不同程度受限。
严重脊髓损伤后出现脊髓休克,损伤平面以下运动、感觉、反射全部消失。
【临证护理】1.非手术疗法治疗的患者,注意卧位的姿势和枕头的高度。
加强颈部活动锻炼:疼痛好转后逐渐做颈部各方向运动,以增强颈部肌力。
2.手术治疗时,按骨伤科手术护理常规进行。
术后遵医嘱翻身,预防并发症。
3.翻身时需保持脊柱水平位搬动病人,颈部制动两侧用沙袋固定。
4.术后尽早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练,要每日数次进行上肢、下肢和手的小关节活动,保持个关节良好的功能位。
下床时戴好颈托。
【辨证施护】1.淤血内蓄伤后局部瘀肿疼痛,服满腹胀,腹中坚实,疼痛拒按,按之痛甚,舌质红,苔黄厚或腻,脉数。
(1)食以活血化瘀,理气通便,消肿止痛为原则,宜清淡、温热易消化、富营养、高维生素及含粗纤维的食物,萝卜、芹菜、冬瓜、米粥、豆制品、蜂蜜、苡仁粥、山斑鱼粥等,忌生冷、油腻、辛辣腥发之品,以及牛奶、番薯、汽水等易产气食物。
(2)局部按医嘱外敷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药膏。
如四黄水蜜药膏、消肿止痛膏等(3)服满腹胀,腹中坚实者按医嘱予肛管排气,或大承气汤保留灌肠。
(4)遵医嘱使用针刺疗法,用泻法。
(5)中药宜温服。
2.断骨未续沽断中期,骨位已正,尚有淤血未去,筋骨连接未坚,局部瘀肿未消尽,疼痛压痛固定,功能活动障碍,舌淡苔白,脉缓。
(1)饮食宜清补食物,如雪耳瘦肉汤、田七青蛙汤、白鸽汤等。
骨科一般护理常规

二、手术前一般护理
1. 饮食要求:术前12小时禁食,6小时禁水。 2. 肌肉锻炼 3. 呼吸道训练 4. 床上大小便的训练 5. 卫生宣教
三、术后交接——皮肤
1. 检查骶尾部及骨突处部位的皮肤 2. 四肢骨折检查扎止血带部位皮肤 3.术中牵引复位者检查会阴部皮肤有无挤压充血
三、术后交接——管道
注意体温变化及切口情况,若体温上升,切口红肿热痛,提示感 染发生,应立即报告医生。
四、术后护理
1. 生命体征的观察 2. 伤口引流管的护理 3. 切口的护理 4. 专科护理 5. 便秘的护理
四、术后护理—生命体征
1.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重症者每15-30分钟测量一次, 并准确记录
2. 观察尿色及尿量,如每小时小于30ml,同时伴脉搏 细速,甚至血压下降,应警惕血容量不足,及时报 告医生
专人固定头部,以防脊髓损伤。 4. 肢体肿胀者,可剪开衣袖和裤管 5. 四肢骨折明显移位,可临时用小夹板固定,再行搬动。
一、入院后护理——观察评估
1. 问:致伤的原因、时间、部位、病人的反应及症状。 2. 看:观察病人的表情、损伤的部位、肿胀的程度、肢端
颜色等。 3. 查:认真测量生命体征、检查病人的伤口、肢体感觉、
脂肪栓塞综合征—完全型
(典型症状群)
伤后经过12~24h清醒期后,开始发热,体温 突然升高,出现脉快、呼吸系统症状(呼吸快、啰音、 咳脂痰)和脑症状(意识障碍、嗜睡、朦胧或昏迷), 以及周身乏力,症状迅速加重,可出现抽搐或瘫痪。
呼吸中枢受累时,可有呼吸不规则、潮式呼吸, 严重者可呼吸骤停,皮肤有出血斑。
早期切开减压
脂肪栓塞综合征
(fat embolism syndrom,FES)
骨科疾病护理常规

骨科疾病护理常规老河口一医院一、一般护理常规(一)一般护理常规1.观察生命体征及评估全身情况。
2.卧硬板床加软垫。
3.脊柱骨折,骨盆骨折,下肢骨折,骨与关节感染者绝对卧床休息。
4.骨折患者搬运(1)骨折部位固定于功能位。
(2)石膏固定者避免石膏变形,折断。
(3)牵引患者保持患肢于牵引状态。
(4)脊柱骨折者防止脊柱扭曲。
5.合并出血,休克者,先止血,抗休克,再处理骨折。
6.四肢损伤或疾病者,根据病情抬高患肢,观察末梢血运。
7.协助完成各项诊疗,检查手术前的准备工作,如DSA栓塞术,穿刺活检术或切开活检术,牵引术等,做好术后护理工作。
8.加强皮肤护理,卧床者每2小时翻身或抬臀1次,鼓励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多饮水,多食水果蔬菜,预防压疮,坠积性肺炎和便秘等并发症。
9.评估并记录疼痛的部位,程度,长海痛尺评分≥4分,给予药物镇痛。
10.满足卧床患者日常需要,完成保留导尿及便秘者的护理,指导并训练患者功能锻炼。
(二)骨科手术术前护理常规1.观察生命体征及评估全身情况。
2.讲解有关疾病知识及手术前后注意事项,缓解患者紧张及焦虑情绪。
3.指导并训练患者有效咳嗽,深呼吸,床上大小便及肢体的活动。
4.术前一日沐浴或备皮,修剪指甲,取下饰品。
5.饮食术前8小时禁食,4小时禁水。
6.术前一日晚保证睡眠,必要时给予镇静剂。
7.术日晨协助患者更换手术衣,取下义齿,隐形眼镜等,贵重物品交家属保管,测体温,血压,脉搏。
8.备好麻醉床及所需物品。
(三)骨科手术后护理常规1.根据麻醉方式选择相应麻醉护理常规。
2.根据手术交接单交接患者,了解术中情况及注意事项。
3.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情况,每30分钟测血压,脉搏,呼吸1次,直至平稳,平稳后,每日测体温,脉搏3次,连测3天正常后改为每日1次。
4.巡视病房,观察有无伤口渗血及阴道流血情况。
保持各种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液性质,颜色及量。
5.留置尿管者,保持尿管在位通畅,观察尿液的颜色和量,按时更换尿袋,保持会阴清洁,会阴擦洗每日2次。
脊柱骨折病人护理

脊柱骨折病人护理
【观察要点】
1、观察生命征和骨折并发症(如休克、感染、脂肪栓塞综合征、挤压综合征),注意有无复合伤。
2、观察损伤平面的脊髓神经功能。
3、观察皮肤的完整性。
【护理措施】
1、严密监测生命征、血氧饱和度变化,根据病情给予吸氧、输液,激素冲击疗法者需心电监护,防止心律失常。
2、卧硬板床,轻度压缩性骨折者骨折部垫枕,使脊柱后伸;不稳定型骨折卧气垫床,严禁翻身扭曲,以平卧为主;颈椎及高位胸椎损伤后宜平卧,根据病情在颈部或肩下垫枕,使颈部稍后伸或保持中立位。
3、维持有效牵引(见牵引护理常规)。
4、协助患者每2小时翻身一次,注意采用轴线滚动式翻身,切勿扭转,侧卧时用枕头将背部顶住,避免胸腰椎脊柱扭转。
5、手术者按脊柱矫形术护理常规。
6、截瘫者按截瘫病人护理常规。
7、每班检查肢体运动和反射、皮肤感觉、肛门括约肌和膀胱功能,评估受伤程度及恢复情况。
8、指导胸腰椎骨折患者正确腰背肌锻炼(挺胸、背伸、五点式、四点式、三点式)。
【健康教育】
1、根据病情,教育患者注意卧床休息,继续腰背肌锻炼。
2、教会截瘫患者使用轮椅,锻炼双上肢的肌力,保持下肢关节的功能位;教会预防并发症的方法。
3、根据病情给予饮食指导。
4、指导卧位的生活自理方法,协助患者使用便盆。
骨科护理常规

一、骨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1、按外科一般疾病护理常规护理。
2、鼓励病人进食,注意全身营养状况,按医嘱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3、四肢及关节骨折的病人,保持肢体功能位置。
4、对长期卧床者应鼓励多饮水,防止泌尿系感染及便秘。
5、对四肢骨折患者,应抬高患肢,注意观察肢体末梢血运情况。
6、搬动骨髓炎及骨肿瘤病人时,动作要轻,防止病理性骨折。
7、脊柱疾病合并截瘫者,翻身时须保持躯干成一直线, 防止因曲屈、扭转、椎体错位而加重损伤。
8、注意倾听石膏、夹板固定及持续牵引者的主诉,随时帮助解除不适。
9、指导上肢骨折者练习手指握拳活动,下肢骨折者练习髋双、双膝及双足踝、足趾屈曲活动。
10、对下肢持续牵引及截瘫病人,应加强皮肤护理,预防压疮形成。
1)保持床单位平整、枯燥,保持皮肤清洁、干爽。
2)截瘫病人大便失禁应随时更换污染被服,使用便盆勿拖拉,必要时应用压疮敷料保护。
3)建立压疮预防表,注意翻身时间、卧位、皮肤情况,采取措施,认真登记。
4)定时翻身,并按摩受压部位皮肤。
11、对恢复期病人,应定时指导并协助进展功能锻炼,防止关节废用综合症、深静脉血栓等。
在功能锻炼过程中以主动活动为主。
二、牵引病人的护理1、按骨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牵引患者应严格交接班,注意观察远端血运是否良好,指〔趾〕端感觉及运动有无障碍,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患肢疼痛加剧时,及时通知医生增减牵引重量。
3、保持牵引力作用有效,牵引绳上严禁搭放物体,告知患者家属不可随意调节牵引锤重量。
4、牵引重量根据患者体重而定,不可随意改变。
皮牵引重量一般不超过5公斤,骨牵引重量体重的1/8—1/10,一般为7—8Kg。
5、皮牵引的病人,注意绷带有无松散、脱落,定时松解牵引,注意有无绷带过紧导致血管神经压迫。
6、骨牵引的病人,注意克氏针孔处有无炎性分泌物及出血。
注意保护针眼部位,防止感染。
每日用75%酒精消毒针孔处,牵引针两头应套上带有橡皮塞的小瓶。
7、骨牵引的病人,注意牵引针有无偏移,当发生牵引针偏移时应及时通知医生给予调整。
脊柱骨折手术护理(共10张PPT)

三、术后护理
平卧硬板床,保持脊柱的稳定性。床铺要平 整、干燥、舒适,以防压疮。
病情观察。 1.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肢体活动度。 2. 注意切口渗血、渗液情况,保持引流畅通。 3. 截瘫者观察截瘫平面下降情况。
三、术后护理
搬动时保持脊柱水协平位。助病人定时进行轴式翻身,做好皮肤护理。
一、按骨科疾病手术一般护理 常规
二、术前护理
平卧硬板床,保持脊柱的稳定性。搬动时保 持脊柱水平位。
急性症状未控制时切忌床上活动。 训练床上排便习惯,切忌离床排便。
二、术前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每2小时轴式翻身一次,防 止压疮发生。
做好心理护理使之配合手术治疗。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多维生素、富含粗纤
给予心理支持,保持心理健康。 搬动时保持脊柱水平位。
截瘫恢复为慢性过程,建立恢复信心。
平卧硬板床,保持脊柱的稳定性。
截瘫患者按截瘫护理常规。
四、健康教育
加强腰背肌肉锻炼,术后4~6周可协助患 者离床活动。
嘱患者勿弯腰,逐渐增加运动量,并给予腰 围保护。
截瘫恢复为慢性过程,建立恢复信心。 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恢复力和抵抗力。 定期复查。
平卧硬板床,保持脊柱的稳定性。
保持大便畅通,必要时给予缓泻剂。 合并截瘫时,损伤脊髓平面感觉、运动、反射障碍,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呼吸停止。
急性症状未控制时切忌床上活动。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多维生素、富含粗纤维的食物。
根据病情术后5~7天鼓励患者床上腰背肌 脊柱骨折是骨科常见的损伤,约占全身骨折的5%~6%,胸腰段骨折发生率最高,其次为颈椎、腰椎。
合并截瘫时,损伤脊髓平面感觉、运动、反射障碍,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呼吸停止。 搬动时保持脊柱水平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柱骨折护理常规
一、急救护理
1、抢救生命:脊柱损伤患者伴有颅脑、胸、腹腔脏器损伤或并发休克时,立即
进行抢救。
2、复位固定:颈椎半脱位者予颈围固定3个月;稳定型颈椎骨折,轻者可采用
枕颌带卧位牵引复位,牵引重量3kg;明显压缩移位者采用持续颅骨牵引复位,牵引重量3~5kg,必要时增加到6~10kg。
待X线片证实已复位,可改用头、颈、胸支具固定约3个月。
3、体位:胸腰椎单纯压缩性骨折时,若椎体压缩不到1/5或年老体弱患者,可
仰卧硬板床,骨折部位垫厚枕,使脊柱过伸。
4、腰背肌锻炼:单纯压缩骨折患者卧床3日后开始腰背部肌肉锻炼,使压缩的
椎体自行复位,恢复原状。
严重的胸腰椎骨折和骨折脱位者也应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
二、术前护理
1、执行外科手术前护理常规。
2、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自主排便情况,注意有无其他复合型损伤的迹象;
观察有无腹胀;评估神经系统功能,躯体痛觉、温度觉、触觉及位置觉得丧失平面及程度,肢体运动、反射和括约肌功能损伤情况。
3、饮食种类需依据患者是否有腹胀而定,可从流质饮食开始,逐渐过渡到饮食。
腰椎骨折致腹膜后血肿常出现腹痛、腹胀、肠蠕动减慢等症状,必要时可使用缓泻剂通便。
4、行颈椎前路手术患者,术前需指导行气管推移训练;行脊椎后路手术者,术
前需指导患者行俯卧位训练。
三、术后护理
1、执行外科手术后护理常规。
2、间歇解除压迫是有效预防压疮的关键,故卧床期间应每2-3小时给患者翻身
1次,翻身时采用轴线翻身法,避免在床上拖拽患者,以减少局部皮肤剪切力,防止压疮的发生。
3、观察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反射和括约肌功能是否随着病情的变化而发展,
及时发现脊髓损伤征象。
尽量减少搬动患者,搬运时保持患者脊柱中立位,以免造成加重脊髓损伤。
4、颈椎骨折患者遵医嘱决定是否垫枕及枕头放置位置。
5、指导功能锻炼,长期卧床可导致使用综合征,故应根据骨折部位、程度、康
复治疗计划,指导患者早期活动和功能锻炼。
单纯压缩骨折患者卧床3日后开始腰背肌锻炼。
2个月后骨折基本愈合,第3个月可以下地少量活动,但仍以卧床休息为主。
3个月后逐渐增加下地活动时间。
还应定时进行全身各个关节的全范围被动或主动活动。
参考文献:《临床疾病护理常规》2017年11月第1版
拟定:陈** 审核:护理部修订日期:202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