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第一课
国学第一课

• 何谓智? • 智者,知道日常的 东西也。把平时生 活中的东西琢磨透 了,就叫智。 • 观一叶而知秋,道 不远人即为此。
• 信者,人言也。 远古时没有纸,经 验技能均靠言传身 教。那时的人纯真 朴素,没有那么多 花花肠子,故而真 实可靠。
国 学
导 语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 深、奥妙无穷,几千年来深刻地影响 着从封建帝王到普通百姓一代又一代 炎黄子孙,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民族英 雄和政治精英,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 支柱。并以卓异的风格,独特的魅力, 风靡全世界。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弘扬 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 园。
1,什么是国学
儒家“五常”
• 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 “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 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 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 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何谓仁?
仁者,仁义也。 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 到融洽和谐,做到关照,即 为仁。 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着 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 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 为己,即为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
简言之,爱人即为仁。
何谓义? 义者,人字出头,加 一点。在别人有难时 出手出头,能舍,帮 人一把,即为义。 古字义,离不开我, 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 是非,在人家需要时, 及时出手,帮人家一 两下,即为义。
• 何谓礼? • 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 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 礼。因此敬人即为礼。 • 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 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 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 在于曲。
2、继承国学的意义
•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 世开太平。 (宋)张载 • 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 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 不兴而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 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章太炎) • “全盘西化”论者关注的是民族政权的存亡, “国学立本”论者更看重的是民族文化传统的存 亡。 • “国学”高扬人类至善至美的人格典范,以千年 的历史证实其创造永久和平的基本素质,确定着 人类健康的发展方向。
国学经典诵读01第一章 仁义

经典故事
深明大义是 义士:蔺相 如和廉颇
大义与小义: 徐晃与关羽
公正无私, 一片忠心: 祁奚
25
传承与发展
中国核潜艇 之父:黄旭 华
敬业奉献是 大义:李灵
扶孤助残, 爱护老人: 志愿者服务 队
江湖义气非 真“义”, 行凶杀人是 犯法
报效祖国, 造福人民: 林俊德
26
思考练习
• (1)孔子说:“言必信 ,行必果,硁硁(kēng )然小人哉!”意思说 :说话一定要守信用, 行动一定要果敢。孟子 说:“大人者,言不必 信,行不必果,惟义所 在。”意思说:通达的 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 ,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 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 行。这两个圣人所说的 话有矛盾吗?如何正确 理解这两句话?
16
• 樊迟的资质较鲁钝,孔子对他就只讲“仁”的最基本 概念——“爱人”;司马牛因“多言而躁”,孔子就 告诫他:做一个仁人要说话谨慎,不要急于表态;仲 弓对人不够谦恭,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 道,要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子张有时过于偏激,办 事好走极端,这种人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常显得不厚 道,所以当他请教仁德时,孔子讲得比较具体细致, 告诉他如何与人相处;颜渊是孔门第一大弟子,已有 很高的德行,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 ——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的规范。 • 问题: • ①同一个问题,孔子为什么会有五种不同的回答? • ②你要修养成有仁德的人,应当克服哪些不足?
29
• ⑤假如同学无意弄坏了我的书,或者在食堂打 饭不小心使汤泼出来,溅到了我的身上,我总 是非常生气,常常会先骂几句再说。 • ⑥在与同学产生纠纷时,我总是先自我反省一 下,是不是自己错了,而不是总说别人这不是 ,那不是。 • ⑦我总是喜欢借用别人的物品,当别人想借用 我的物品时,我却舍不得。 • ⑧当同班同学被别班的人欺负时,我总是仗义 相帮,要么打要么骂。 • ⑨我进老师办公室前,总是要先敲门,进门时 要跟老师打招呼。 • ⑩我从来不拿残疾人的身体缺陷来开玩笑。
小学国学经典教案第8册第一课

小学国学经典教材第8册–1 - 课题第二课性善课型国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第1课人性善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和古诗读出文言文和诗歌的节奏、韵味。
2、能结合老师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及原文的大意。
3、理解孟子的性善论、四端说。
4、学有所用达到“修养受用”的目的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和古诗读出文言文和诗歌的节奏、韵味。
2、深刻理解孟子性善论。
教学难点1、能结合老师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及原文的大意。
2、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一、导入在座不少同学在小时候都背过《三字经》相隔时间久了或许已忘了大半但第一句相信大家都知道。
对了那就是“人之初性本善”。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不少人对这句话产生了疑问“人的本性真的是善良的吗”但也有人对此深信不疑。
先秦诸子的一位儒学大师就坚信“人性本善”他就是被称为“亚圣”的孟子。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跟随孟子的脚步去探寻“人性本善”的丰富内涵。
二、关于“性善论” 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
那“性善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性善论”的最突出体现就在“四端说”“四端说”把抽象化为具体是我们深刻理解孟子“性善论”的桥梁。
所以我们首先要来一起学习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
学生读大屏。
自由读。
说说你读的理解。
让学生感受三字经的思想内涵。
1、自由读、齐读、分角色朗读。
2、划出节奏把握好句子停顿处。
二、小学国学经典教材第8册- 2 - “四端说”。
1、四端说请学生用课本上的句子回答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请学生解释恻隐就是怜恤、同情。
羞恶就是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
辞让就是推让、谦让。
是非就是能明辨是非。
端就是发端。
①孟子为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如果忽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进井里人们都会有恐惧同情的心理——不是因为与那小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为在乡里朋友那里求取名誉也不是因为厌恶那小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的。
《国学经典诵读》第一课

一东(其三)
【华对嵩】华,读去声,西岳华 山。嵩(音松),中岳嵩山。
山对海,华对嵩。四岳对三公。【分四掌岳四对时三、公方】岳四的岳官,。传三说公尧:时古
宫花对禁柳,塞雁对江龙。
代天子以下最大的三个官员。 【禁柳】古代皇帝居住的城苑禁
清暑殿,广寒宫。拾翠对题红。止即百宫姓廷出中入的,柳所树以。称禁宫;禁柳
璞讨回了五色笔,从此“江郎才 尽”。
有人香径淡凝脂。
【十香词】辽道宗后萧氏,小字
观音,才貌双绝,后以谏猎见疏,
万里烽烟,战士边头争保塞; 作《同心词》耶律乙辛诬后与伶
一犁膏雨,农夫村外尽乘时。
人私通,假造《十香词》为证, 帝竟赐后自尽。
【泼墨】大量用墨渲染。
【传卮】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
皇寿。
【神奇韩干画】学画十余年,善
相传南朝梁武帝时,有童谣:
“青袍白马寿陽儿”。不久,寿
陽的侯景发动叛乱,叛军中尽青
袍白马,终于亡梁。
【箴】古代一种以规劝、告诫为
四支(其三)
内容的文体。
【讚】颂扬﹑称美,通赞。
箴对赞,缶对卮。萤炤对蚕丝。【轻裾(音居)】裾,衣服的后
轻裾对长袖,瑞草对灵芝。
襟。轻裾,形容人在走动或舞蹈 时衣襟飘扬的样子。
酒力。 【朝饔】早饭。
唐库金钱能化蝶, 延津宝剑会成龙。
【唐库金钱能化蝶】唐穆宗时, 殿前种千叶牡丹,有无数黄白蝴 蝶飞集花间,天明即飞去。人们
巫峡浪传,云雨荒唐神女庙;
张网捕捉数百,天明都变成了金 玉,后来打开宝橱,发现皆库中
岱宗遥望,儿孙罗列丈人峰。 金银所化。
【延津宝剑会成龙】雷焕的儿子佩另一口剑经过延平津,剑忽然从腰中跳出沉没水中, 使人入水寻找,只见数丈长的两条龙。
国学课堂第一课时《走进“汉乐府”》

C
)
B
)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7.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8.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一、选择题 1.下列诗句中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B.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C.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D.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2.下列诗句中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 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B. 春色/满园关/不住(叶绍翁:《游园不值》) C.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 D.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李白《将进酒》)
2.《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国学-第1-16课

第3课 诚意
所谓诚其意者:毋(wú)自欺也,如恶 (wù)恶(è)臭,如好(hào)好色,此之 谓自谦(qiè),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 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 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 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 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pán),故 君子必诚其意。
第9课 子路问强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 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 南方强也,君子居之。衽(rèn)金革,死而 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 而不流,强哉矫( jiǎo)!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 不变,强哉矫!"
第10课 君子之道
第8课 率性修道
天命谓之性,率性谓之道,修道谓之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yú)离也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 (zhòng)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 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 地位焉,万物育焉。。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 贪戾(lì),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fèn)事, 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jié)、 纣(zhòu)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 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 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怒,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故治国在齐其家。
经典诵读 第一课 本末终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 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时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
道矣。(《大学·经第一章》)
五年级国学第一课 道

第一课 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 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
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诵读 · 《道》
道/可道, 非/常道;名/可名,非 /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 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 /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龙场悟道
明朝的王阳明,一直孜孜不倦地探寻宇宙、人心之道, 但很久都没有得出答案。 有一年,他被流放到贵州的龙场驿。那里荒无人烟,环 境极其恶劣。同行的人不堪其忧,他则静坐在崇山峻岭之间, 苦苦思索长久困扰袭击的问题,不断追问:圣人处在这种境 地将会怎样?一个夜晚,他终于彻底顿悟:“道”就存在于 每个人的心中。 在古代中国,人们赋予“道”丰富的内涵。老子说, “道”是宇宙的起源,王阳明认为,“道” 是万事万物所蕴 含的天理,而天理又与人心的欲求相一致。
天问· 续 洪泉极深,何以窴之?地方九则,何以坟之?河海应龙?何尽何历? 鲧何所营?禹何所成?康回冯怒,墬何故以东南倾?九州安错?川谷何洿? 东流不溢,孰知其故?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椭,其衍几何? 昆仑悬圃,其尻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四方之门,其谁从焉? 西北辟启,何气通焉?日安不到?烛龙何照?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 何所冬暖?何所夏寒?焉有石林?何兽能言?焉有虬龙,负熊以游? 雄虺九首,鯈忽焉在?何所不死?长人何守?靡蓱九衢,枲华安居? 灵蛇吞象,厥大何如?黑水玄趾,三危安在?延年不死,寿何所止? 鲮鱼何所?鬿堆焉处?羿焉彃日?乌焉解羽?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 焉得彼嵞山女,而通之於台桑?闵妃匹合,厥身是继。 胡维嗜不同味,而快鼌饱?启代益作后,卒然离蠥。 何启惟忧,而能拘是达?皆归射鞫,而无害厥躬。 何后益作革,而禹播降?启棘宾商,《九辨》《九歌》。 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帝降夷羿,革孽夏民。 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冯珧利决,封豨是射。
国学第一课教案

国学第一课教案第一篇:国学第一课教案《中国古典诗词欣赏(诗卷)》第一课教案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初步了解诗经2、了解比兴手法3、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感知诗歌大意2、采用提问质疑共同讨论等方法分析关键句子,理解意境。
3、朗读背诵,积累名句。
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教学难点:1、对每句诗的理解2、体会整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具准备:课件及音频资料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资料共享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幅画,请同学们先欣赏欣赏(屏显画面):一对呱呱鸣叫的水鸟欢乐地嬉戏在青青河洲,长长短短的碧绿水草随水漂流,看到这幅画,你会想到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想像很丰富,那么同学们知道三千年前的人们又是怎样联想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聆听三千年前华夏先民的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的文明与辉煌。
未读《诗经》,先闻其名,《诗经》究竟是怎样一部书,哪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介绍?(学生介绍)善于查阅资料,好。
《诗经》是诗歌的源头,读者《诗经》,你会觉得不如了浪漫的殿堂。
那么,大家知道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是哪一首吗?(生答)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关雎》。
二、一唱三叹吟诵《关雎》1、教师质问(学习诗歌的方法、朗读注意问题)2、请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读准字音、节奏。
(老师板书课题)3、抽一名学生读,评价。
4、齐读一遍,读准字音和节奏。
5、师读,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试用简洁语言概括(或播放录音)6、一生说说内容。
(这首诗写了一个青年男子对一女子的爱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过程。
)7、这首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吟诵,还可以闭目沉思,想象故事中一幅幅画面。
老师先给同学们做个示范,起到抛砖引玉——我在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句诗时,眼前不禁浮现出这样的情景:碧蓝如洗的天空下,一条玉带似的河流静静流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吾日三省吾身》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明白反思就是进步。
②帮助学生学会反思,养成习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明白反思就是进步。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养成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明白反思就是进步。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养成习惯。
【教学准备】
为学生印好反思表格。
【教学过程】
教师故事引入课题:
师: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请看屏幕。
(屏示:“龟兔赛跑” )师:兔子输了很不服气,就约乌龟再次赛跑。
(屏示:“龟兔再跑” )师:第二次赛跑,谁赢了?
生:兔子。
师:这次兔子为什么能赢?
生1:兔子本来就跑得快。
生2:兔子吸取了教训。
···
生x:注意反思。
师:龟兔1:1持平,其它动物鼓动它们又举行了一场比赛,有的公司还搞了赞助。
(屏示:“龟兔三跑” )
师:第三次赛跑,结果怎么样?
生:双赢。
师:为什么它们能双赢?
生1:不能骄傲。
生2:要吸取教训。
生:
···不断反思。
师: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屏示:)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能使我们眼光更敏锐,言行更规范,头脑更聪明。
师: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做?
(屏示:)我们应该从小学会自我反思,养成“吾日三省吾身”的好习惯。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2.吾日三省吾身(板书课题)
师:这句话什么意思?(屏示:课题释意)
师:请大家齐读课题:吾日三省吾身
师:这句古训出自哪里?请看屏幕。
师:“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出自孔子的弟子曾参,原文是“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乎?与朋友交而不乎?传不习乎?”
师: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
(屏示:曾子说)
师:古人强调行而后思,那么什么是反思呢?
什么是反思(板书)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我的反思”,然后回答问题。
(屏示)反思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言行是否正确、是否恰当所做出的判断和评价。
是一种自我完善的方式。
师:了解了什么是反思,那么,反思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和意义呢?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
(屏示:“我和亮亮的故事” 。
)小组讨论,推选代表,然后汇报。
(屏示:知反思)反思犹如“照镜子” ,它能让我们发现问题、看到不足,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自我。
反思是我们不断进步的阶梯。
反思是进步的阶梯(板书)
师:请同学们再看“小聪的一天”,注意思考:假如你是聪聪,会怎样评价自己的一天的学习和生活?
师:既然反思这么重要,那么生活中我们应反思什么?
生1:在学校的一举一动。
生2:与人交往。
生3:生活的各个方面。
师:其实,生活中有许多行为都值得自己反思。
请看屏幕:(屏示:图片)
师:你对自己的日常行为进行过反思吗?请独立如实完成下列表格,然后把自己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成果跟大家分享?
师:布置道课下练习题“写一篇反思日记” 。
为帮助同学们写好反思日记,我帮同学们找了个例子做参考,请看屏幕。
下节课咱们再交流。
师:最后,送给同学们一些反思格言。
【课堂小结】
师:好啦,同学们,请你谈谈这堂课的收获吧!
生:······
师:关于反思,有很多方式方法,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掌握反思的方式”。
只要我们踏着反思的阶梯,深入反思,就能不断进步。
【板书设计】
吾日三省吾身
什么是反思
反思是进步的阶梯
【课后作业】:背诵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