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隐喻

合集下载

隐喻的心理语言学阐释

隐喻的心理语言学阐释

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形式,它通过描述一个事物来表示另一个事物,从而使语言更加生动和富有表现力。

在心理语言学中,隐喻被认为是人类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可以帮助人们理解抽象概念和情感。

隐喻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出来,包括文字、语言、图像和动作。

在文字中,隐喻通常表现为比喻或拟人化。

例如,“她的声音是一道清流”就是一个比喻,它将她的声音比作一条清流,来表达她的声音清晰、优美的含义。

“那只老鹰盯着猎物,像一个猎手”是一个拟人化的隐喻,将老鹰比作一个猎手,来表达它正在观察猎物的含义。

在语言中,隐喻也可以通过语音、语调、音乐等方式表现出来。

例如,一个人用轻柔的语音、轻轻地摇头来表示对某件事情的赞同。

在图像中,隐喻可以通过对比、对称、象征等方式来表达。

例如,在一幅画中,一个人被描绘成站在一个小山丘上,可以象征他在世界中的地位。

隐喻名词解释语言学

隐喻名词解释语言学

隐喻名词解释语言学
隐喻是指通过对比及类比来表达一个概念或是某种思想的修辞方式,与人们日
常使用的直白言语有所不同。

隐喻在语言学领域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究竟含义,促进思考与交流。

隐喻的表达方式较为冷门和高深,相信很多人在日常交流中并不常用。

不过,
隐喻在英语中的出现也是颇为普遍的,其中有不少熟知于日常的习语,譬如“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barking up the wrong tree”,“cool as a cucumber”等等。

这些习
语与表达方式虽然常用,但是让我们了解隐喻的性质却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讨。

首先,隐喻是一种通过对比和类比来创造形象深入人心的词语的技巧,而非一
种语言现象。

这种修辞技巧使得人们在听、说和写的时候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容易吸引听众,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

其次,隐喻具有双重意义。

作为一种深入人心的词语,隐喻可以为一个词语和
概念融入另一个概念和词语。

双重意义还意味着,听众可以对一个隐喻式表达的概念进行的理解比表面意思深入得多,因为它是在人的经验、常识和情感基础上建立的。

最后,隐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具有不同的含义。

由于词语和概念之间的差异,很多隐喻在不同语言之间的意义是不一样的,这一点也需要我们在交流中十分注意。

总之,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技巧,在语言交流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们需要
通过丰富学习来拓展自己对隐喻的认识,以提高自己的交流能力,具备更好的交流技巧。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过程,是
词汇和概念之间的移情及转换表象。

在日常言语交际中,隐喻是一种
常见而传统的方式,是人们将抽象的概念用一种趣味性的方式来描述,以达到口头描述的目的。

认知语言学家以Jerome Bruner和 Gilles Fauconnier的理论为
基础,提出了三个概念:原始场、目的场和联合场。

原始场指的是有
关被描述的对象的认知结构,也可以指主体眼前有关某个物体的信息
或经验。

目标场是指有关隐喻表达或推断所形成一种假设的场景,这
些假设受到原始场的触发。

联合场是指将原始场和目标场建立联系的
概念,它包括相关的语义,即在原始场和目标场之间的语义关系,通
常可以使用一般的比喻、隐喻或移情等方式表示。

据此,隐喻理论可以描述为一种将有关语义从一个场景转移到另
一个场景的语义转换过程。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认知场景的转换是隐
喻就是意义转移的一种表现,并且比其他形式的比较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因此,隐喻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抽象概念,并且
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沟通效率。

它不仅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背后的概念,而且可以让抽象的概念更具可视性。

隐喻也可以帮助人们以一种
有意义的方式来描述一件事,从而使概念更具可接受性,促进更多的
交流和理解。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隐喻和转喻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用于描述语言中的意义构建过程。

它们是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实现的。

下面将分别对隐喻和转喻进行探究。

1. 隐喻(Metaphor)
隐喻是指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构建意义。

在隐喻中,一个概念(称为隐喻源)用于理解另一个概念(称为隐喻目标),从而为目标概念赋予某种新的意义。

隐喻在语言中经常使用,有助于表达抽象的或难以言说的概念。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使用“时间是金钱”这个隐喻来描述时间的重要性。

在这个隐喻中,时间被映射为金钱,表达出时间的珍贵和需要节省的意义。

通过隐喻的使用,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时间的价值,并用金钱相关的概念来描述时间的使用和管理。

2. 转喻(Metonymy)
转喻是指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与其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来构建意义。

在转喻中,概念的转换是基于它们之间的关联性。

转喻可以通过将一个概念的某个方面或属性与另一个概念联系起来来实现。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使用“白领”来代指从事脑力劳动的办公室职员。

在这个转喻中,白领这个词与白色衬衫相关联,而这种衣着风格又与办公室工作紧密相关。

因此,通过将衬衫作为办公室工作的代表,我们可以使用“白领”这个词来描述办公室职员。

隐喻和转喻在认知语言学中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帮助我们理解语言的构建方式,还能揭示出人类对于概念的思维方式和观念转变的过程。

通过研究隐喻和转喻,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实际交流中的应用。

应用语言学的隐喻

应用语言学的隐喻

02
隐喻的认知机制
隐喻的认知过程
01
02
03
映射过程
隐喻通过将源域的认知映 射到目标域,以实现意义 的扩展和理解。
联想过程
隐喻需要借助联想,将不 同概念域联系起来,形成 隐喻关系。
推理过程
隐喻的理解需要借助推理 ,根据已知的源域特征推 断目标域的特征。
隐喻的认知功能
扩展功能
隐喻可以扩展语言的表达范围,将抽象的概念具 体化、形象化。
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对隐喻认知机制的深 入研究将成为未来隐喻研究的重要方向。
隐喻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研究
如何将隐喻理论应用于语言教学实践,提高 教学效果,是未来隐喻研究的重要课题。同 时,随着在线教育和远程教育的不断发展, 隐喻在在线语言教学中的应用也将成为研究
热点。
THANKS
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您的观看
隐喻有助于提高语篇表达能力
通过运用隐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篇表达能力,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有力。同时,隐喻也可以帮助学生更 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和其他类型的文本。
05
隐喻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
跨文化交际中的隐喻理解
文化背景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理解可能存在差异,因为隐喻往往与特定 文化、历史、社会背景相关联。
隐喻在语言学中的应用
01
02
03
04
词汇层面
隐喻在词汇层面上的应用,主 要体现在新词的创造和理解上

语法层面
隐喻在语法层面上的应用,主 要体现在句子的构成和理解上

语篇层面
隐喻在语篇层面上的应用,主 要体现在段落和篇章的理解上

社会文化层面
隐喻在社会文化层面上的应用 ,主要体现在文化交流和跨文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现代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是一个研究古老语言学以及语言与概念之间关系的新兴话题。

隐喻理论认为,当我们说话时,我们在更大的概念范围内通过引用和比喻的形式来传达我们的意思。

因此,我们认为隐喻是一种有趣而有用的语言结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彼此之间的思想和表达,甚至是我们与他人之间有效沟通的关键。

隐喻理论建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语言学大师史蒂夫马斯特斯(Stephen C.Mast)提出的观点之上,他认为语言可以分为三种:类比型,拟语型和转喻型。

在他的给出的角度中,类比型表达的是实际的对象,拟语型表达的是一些抽象的概念,而转喻型表达的是另外一种更为抽象的概念。

例如,当我们说“我看不到未来”时,我们实际上在用转喻将未来比作是一个看不见的东西,而不是用类比或拟语直接表达出来。

自马斯特斯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以来,隐喻理论便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他们给出了自己的见解,有些学者认为隐喻的作用在于使语言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有些学者则认为隐喻是用来传达非话语内容,例如情绪、情感等。

隐喻理论还被用于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例如在媒体中隐喻被用于传达对某些事件或行为的论述,它可以影响人们对事件或行为的态度和反应,更容易帮助我们理解话语背后所暗含的意思。

此外,隐喻理论还可以用于研究语言的同一性和变异性。

具体而言,研究者可以检查语言背景是否会影响人们的比喻理解,从而探究隐喻理解对不同社会语言者而言有何影响。

此外,研究者也可以利用隐喻理论研究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以指导语言学习者去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

本文通过介绍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以及隐喻理论在实际社会中的应用,来探讨语言与概念之间的关系。

我们发现,隐喻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彼此之间的意思,并开拓了一条通向更加有效的沟通的道路,而且还可以用于研究语言的同一性和变异性,以及文化背景对语言理解的影响。

语言学专业毕业论文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语言学专业毕业论文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语言学专业毕业论文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隐喻转喻在语言学中的探究在语言学专业的毕业论文中,我们将探究隐喻转喻在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隐喻转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不仅反映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变化,更是语言表达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本文将从隐喻转喻的理论基础、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以及实际应用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

一、隐喻转喻的理论基础隐喻转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首先基于语言符号与思维之间的联系。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隐喻”这一概念,隐喻转喻的理论基础在于人们将一个物体、概念或行为与另一个不相关的物体、概念或行为联系在一起,形成新的思维模式或概念。

而后,隐喻转喻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和发展,著名语言学家拉卡托斯通过对隐喻转喻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显性隐喻和隐性隐喻之间的区别,丰富了隐喻转喻的理论体系。

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认知语言学是将语言和认知过程相结合的学科,它强调人类思维方式对语言的影响。

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转喻的研究成为一个重要的领域。

隐喻转喻在认知语言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揭示了人们在日常交流中所使用的抽象概念和具象之间的联系。

通过隐喻转喻的使用,人们可以更生动地表达思想和情感,并使语言更加丰富多样。

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为我们深入理解隐喻转喻在语言交流中所起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框架。

三、隐喻转喻的实际应用隐喻转喻不仅存在于日常的口头交流中,还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政治演讲、广告宣传等多个领域。

作为一种修辞手法,隐喻转喻能够产生强烈的视觉、听觉和情感效果,这使得它在文学创作中得到广泛运用。

在政治演讲中,隐喻转喻能够激发听众的共鸣和情感,传达思想和价值观念。

广告宣传中常使用的隐喻转喻也能够吸引潜在客户的注意力,刺激购买行为。

隐喻转喻的实际应用不仅体现了其在语言交流中的重要性,更为我们研究隐喻转喻在认知语言学中的地位提供了实证案例。

综上所述,隐喻转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在认知语言学中具有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应用研究

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应用研究

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应用研究认知语言学与概念隐喻研究认知语言学派的隐喻学主要把隐喻看作一种认知方式, 隐喻思维的本质是在概念系统中跨概念领域的映射过程(Lakoff 1990)。

Lakoff和Johnson认为概念隐喻是始源域的概念系统到目标域的概念系统的映射,即“以约定俗成的方式将内在结构相对清晰的始源域影射到结构欠清晰的目标域之上”,是人们以一熟悉概念去认识、理解、表现另一陌生概念的过程。

映射是隐喻思维的一种方式,它以抽象的意想图式即认知结构为心理基础,实现不同生活经验之间的相互融合,使源概念域中比较熟悉、比较具体、易于理解的图式映射到了一个不太熟悉的、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目的域,在两个概念领域之间创立关联,从而达到认知的目的。

Saeed(1997.30)认为隐喻的结构是认知性的,隐喻就是概念系统跨领域映射的结果。

隐喻普遍存在于人类的语言中,隐喻性思维反射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促进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概念隐喻使得人们在认知世界时,能从原先互不相关的事物、概念和语言表达中发现相似点,建立起思维中多方式、多角度的联系,是人们形成新概念的一个非常重要而又普遍的认知机制。

由于概念隐喻属于人类的深层概念系统,我们日常的思维习惯和话语,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这些概念隐喻的影响。

隐喻在语言领域中具有普遍性。

从广义的隐喻定义范畴来说,隐喻包括拟人、转喻、夸张等多种辞格以及词语多义、惯用搭配、习语和谚语等各种能实现隐喻性表达的语言形式。

它可以出现在语言的多个层次:词汇、短语、句子,还能以篇章、风格等形式出现。

语言实证也表明隐喻不仅限于文学作品,更多的存在于日常口语和书面语中。

据Lakoff和Johnson的统计,日常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形式源于不同的概念隐喻。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中的隐喻表达是人类概念体系中存在概念隐喻的表层体现,概念隐喻能派生出众多隐喻表达形式,如由“Life is a jour-ney/人生是一次旅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t has been widely recognized that metaphor is central not only to poetry and ordinary language, but also to diverse realms such as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and the nature of models in scientific thought (Levinson, 1983: 147).
火红的太阳。 他是只老狐狸。 Juliet is the sun.
Metaphor as mapping
Metaphor ----“metaphora ”(Ancient Greek ) “carrying across”由此及彼 Juliet is 概念域A 本体(Tenor) — 主题 (Topic) — 目标 (Target) — 主项(Primary Subject) — the sun. 概念域B 喻体(Vehicle) Richards(1936) 喻体(Vehicle) Cameron 始源(Source) Lakoff andJohnson(1980) 次项(Secondary Subject) Black(1993)
The invisible metaphor refers to either of the following two types: 1. The primary term is present, but the secondary term is not –but it is hinted by other words in many cases by the verb or verbs. 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sgusted. (In this sentence, the secondary term “food ” doesn’t appear literally, but it is suggested by the verbs “tasted”, “ swallowed”, “ chewed”, “ digested”)
But soft! What light through yonder(那边的) window breaks?
It is the east, and Juliet is the sun.
Conceptual metaphor
人类初期,用词语指称事物时,往往是用一个名称来指明一个事体或一 类事体,在认识个别与类属的顺序上,一般是从个别到类属,这样祖先就逐 渐认识到了事物的类别,同时也培养出了范畴化的能力。范畴,概念,范畴 化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说明了人类语言具有体验性这一根本特征, 词语与客观世界中事体,概念之间必定存在着各种各样,千丝万缕的联系。 L&J基于这一假设提出了“新经验主义”理论,于1999年正式提出“体验哲 学”,强调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他们同样认为 隐喻具有体验性和无意识性。

特性

推理模式
State: strong or weak
travelers
Mode: by bicycles or by car
destination
State Person mode Purpos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ppings
Internal characteristics:
Lakoff :映射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一个对应集(a set ofcorrespondences)。 他 们对隐喻的内在结构及映射的实现做的详尽的阐释. ① Life Source is a journey. target Reaching ② travelers Achieving Person Purpose destination 关系
Stylistics (p106)
Vehicle ① tenor ② ① The familiar element ② The new elements which is described in terms of the old familiar element Ground : the common properties between the two elements
d) HAVING CONTROL OR FORCE IS UP; BEING SUBJECT TO CONTROL OR FORCE IS DOWN I am on top of the situation. He’s in a superior position. 领导需要高瞻远瞩地统筹全局。 He is under my control. His power is on the decline. 敌军完全在我军的控制之下。 e) VIRTUE IS UP; DEPRAVITY IS DOWN She is high-minded. She has high standards. 他的品德高尚。 Don’t be underhanded. He wouldn’t stoop to that. 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Conceptual Metaphor
Preview
Metaphor has been seen as the use of one expression to refer to a different concept in a way which is still regarded as meaningful and metaphor has most prototypically been associated with poetic and literary usage. However, much work in cognitive science has demonstrated that metaphor is a basic pattern in the way the human mind works.
2. The secondary term is present in the sentence but the primary term is lost. The primary term is suggested by the secondary term. This kind of metaphor leaves room for the reader’s imagination. The machine sitting at that desk was no longer a man; it was a busy New York broker…(O.Henry) (The primary term “man” is not present, but it is suggested by the secondary term “machine”. “man” is rplaced by “machine” because the man at the desk performed his duty mechanically. In writer’s mind, the man was no longer a man but a machine.)
Orientational metaphors
运用诸如:上下,内外,前后,远近,深浅, 中心,边缘等表达空间的概念来组织另一概 念系统。这与我们的身体构造,行为方式密 切相关。
a) HAPPY IS UP; SAD IS DOWN That boosted my spirits. My spirits rose. I’m feeling down. He’s really low these days. b) CONSCIOUS IS UP; UNCONSCIOUS IS DOWN Get up. He rises early in the morning. 他今儿起了个大早,赶去买火车票。 He fell asleep. She sank into a coma. 她老早就躺下了,却翻来覆去睡不着 c) HEALTH AND LIFE ARE UP; SICKNESS AND DEATH ARE DOWN He’s at the peak of health. As to his health, he’s way up there. 他的身体慢慢好起来了。 I am under the weather. His health is declining. 他的病情每况愈下。
In the visible metaphor, both the primary term (tenor) and the secondary term (vehicle ) are present in the sentence. It takes the forms of “X is Y” . You are my sunshine. He is the apple of her eye. The house will be paradise.
Lakoff (1993):隐喻隐射就是从一个始源喻隐射到一个目标域 。
王文斌和林波进一步说明,他们认为隐喻是一种心理隐射,是人们将对此 事物的认识隐射到彼事物上,形成了始源喻向目标喻的跨越。需要指出的 是,隐喻的心理映射可能牵涉到此事物与彼事物的外在表征联系,也可能 牵涉到此事物和彼事物的内在特性的关联,也可能牵涉到两者兼而有之。
Systematicity Clarity Partialness Directional Richness Abstractness
External characteristics:
Scope validity
Visible metaphor Metapho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