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脑膜炎的实验室诊断进展
结核杆菌分泌抗原蛋白对结核性脑膜炎诊断的研究

Modern Practical Medicine,December 2012,Vol.24,No.12・1322・的Hcy 血症。
3例患者的脑脊液检查显示蛋白细胞分离,给予类固醇、免疫球蛋白或维生素B 12/叶酸替代治疗后获得不同的益处。
10例患者撤消Duodopa 治疗。
3例患者死于重大疾病。
15例患者出现急性或亚急性PN 的发病机理仍不明(维生素B 12缺乏还是急性炎性脱髓鞘神经病)。
CLD Ⅱ是一种对PD 运动并发症有效和较好耐受的治疗选择,但在治疗前或治疗期间,应严密监测和随访患者,以更好了解和有效预防一系列周围神经系统病变。
从以上材料可知要改造L-Dopa 剂型达到预防和治疗L-Dopa 长期综合征,已相当困难。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B )和多巴胺D2受体激动剂(DRA )对推迟L-Dopa 长期并发症的文献分析中认为DRA 有效。
CALM-PD 组(301例,6年研究)、Pramipexole (150例,4年研究)、ropinirole (168例,5年研究)等说明长期应用DRA 可减少运动并发症(剂末现象和异动症),特别是异动症。
此外,可明显推迟早期PD 患者应用L-Dopa 。
Hauser 分析认为,经10年的溴隐亭应用随访的文献与对照组比较异动症明显减少。
直到14年随访时异动症与对照组(Dopa )无差别,而且运动波动、痴呆、病死率也与L-Dopa 组无差别。
MAO-B 抑制剂Selegilin 用于早期PD 患者可改善病情,推迟L-Dopa 应用。
但无法证明长期有效,因7年随访的患者仅为入组时的15%。
Rasagilin 的TEMPO 等试验说明,早期PD 用2mg/d 推迟病情进展效果比1mg/d 好,但无法证明能减少L-Dopa 运动并发症。
2对晚期PD 治疗药物的总结和回顾Stove 等用Meta 分析44篇双盲对照试验的近9000例晚期PD 。
DRA 文献:溴隐亭5篇、Cabergo-line 4篇、盐酸普拉克索片7篇、Ropiniro l4篇、Roti-gotne 2篇。
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实验诊断

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实验诊断李俊玫;杜新生;薛承岩;刘霞【期刊名称】《中国误诊学杂志》【年(卷),期】2008(8)22【摘要】目的:研究实验诊断小儿结核性脑膜炎方法。
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离心甩片法、斑点免疫金渗滤试验、酶动力学终点法检测脑脊液中结核杆菌DNA(TB DNA)、抗酸杆菌(AFB)、抗阿拉伯糖甘露糖脂G抗体(LAM IgG)、腺苷脱氨酶(ADA)。
结果:各指标阳性率和特异性分别为80.9%和100%、64.7%和100%、51.5%和100%、69.1%和81.8%,TB DNA+LAM IgG+ADA为89.7%和81.8%、TB DNA+LAM IgG为85.3%和100%、AFB+LAM IgG为70.6%和100%。
结论:所选方法均具较好的诊断价值,以TB DNA+LAM IgG或AFB+LAM IgG联检并结合ADA分析效果最佳。
【总页数】1页(P5332-5332)【关键词】结核;脑膜/诊断【作者】李俊玫;杜新生;薛承岩;刘霞【作者单位】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科教处【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29.304【相关文献】1.小儿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实验诊断应用进展 [J], 寸树兰;屈柯瑄;牛华2.用三种实验方法联合试验诊断小儿结核性脑膜炎及其评价 [J], 朱长林;杨桂梅;丁晓旭;杜新生;薛承岩3.结核性脑膜炎诊断治疗进展:结核性脑膜炎实验诊断新进展 [J], 周盛年;陈耀民4.细胞学检测在小儿结核性脑膜炎中的诊断价值及与病毒性脑膜炎对比研究 [J], 陈玉霞5.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增强CT诊断知多少? [J], 梁廷刚[1]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结核性脑膜炎实验诊断及病情评价方法的研究

LoUSM咂 ND GⅡ 1 S YANG ime, Gu — iLAIJnZHANG o l,t l i , M —i ea
(f l t s i lfC e g e dc l olg , b i h n d 6 0 0 C ia A i e Hop t h n d ia l e i ad ao Me C e He e e g e 7 0 , hn ) C 0
【 摘要】 目的: 通过评价脑脊液抗酸杆菌( B 、 AF )结核杆菌D A(B D A 、 N T - N )抗阿拉伯糖甘露糖脂IG g 抗体 (A IG 、 L M-g ) 腺苷脱氨酶( A) AD 等指标诊断结核性脑膜炎( 结脑) 及评价病情的价值 , 选择更实用的结脑实 验诊断及评价病情的方法。 方法 : 对脑脊液标本( 结脑组 11 对照组4 例) 2例、 9 进行改良罗氏法培养结核杆菌 、
DNA)LAM —g a dADA ee r s i a li . eh d : ee tu eceb cl swi ea l rt g 、 I G n i c r b o p n l udM t o s Tod tc b rl a i u t t mei ai n f t l h h o n
结核病血清学诊断进展

结核病血清学诊断进展结核病的细菌学检查目前是结核病实验室诊断的金标准。
由于痰涂片阳性率较低,镜检需要经验,难以区分环境分枝杆菌造成的假阳性;痰培养需时太长,因此细菌学检查对结核病的诊断价值有限。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用高度敏感的方法检测结核菌及其特异性DNA 片段,如PCR、生物探针和基因芯片等,需要相应的检测设备和检测费用高未能广泛推广。
血清学诊断技术有其固有的优势,如操作简便、快速、便于推广、无需特殊精密仪器,已有多种纯化的特异性抗原可采用,可以发展成自动化检测,尤其是对痰培养阴性和肺外结核病有较为重要的辅助诊断价值,受到广泛的重视。
本文从靶抗原的选择和检测技术的改进等方面综述了结核病血清学诊断的现状和进展。
抗原的选择特异性的抗原是提高血清学检测敏感性、特异性的重要环节。
应用于血清学诊断的理想抗原应具有种的特异性及强的免疫原性。
尤其是结核分枝杆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以后,单克隆抗体、分子生物学、蛋白质组学和比较基因组学等技术的应用,已获得多种纯化和特异性的诊断抗原。
现将当前最受关注的抗原及其临床评估结果归纳如下:1.脂阿拉伯甘露聚糖(LAM)抗原 脂阿拉伯甘露聚糖是分枝杆菌细胞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属特异性抗原,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和免疫调节功能,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因而是结核病的血清学诊断应用较广的抗原。
有关LAM抗原的应用报道很多, Antunes等用美国生产的结明(MycoDot TM)试剂盒检测活动性肺结核病人的敏感性为63.0%,特异性为92.4%,认为检测LAM抗体是结核病一项有效的辅助诊断方法。
2.A60(antigen 60) A60是从牛分枝杆菌胞浆中提取的一种大分子物质,是脂质蛋白和多糖的复合抗原。
Wu等用ELISA法检测了178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和151例其他疾病患者血清中的IgG A60,根据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取261.2单位为截切值(cutoff point),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9.4%和79.5%,认为胸部X片异常的患者结合IgG A60阳性将有助于肺结核病的准确临床诊断。
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与治疗

结核性脑膜炎诊断评分
• 脑脊液评分 外观清亮 •
细胞数:10-500/ul
淋巴细胞占优势(≥50%) 蛋白>1g/L 脑脊液葡萄糖/血浆葡萄糖<50%或脑脊液葡萄糖<2.2mmol/L
最大=4分
1
1
1 1 1
结核性脑膜炎诊断评分
• 脑脊液评分(最大=4分)
•1. 多数脑脊液常规检查外观清亮,细胞数5-1000/μL,(50-450/μL), 淋巴细胞占优(>50%),蛋白升高(0.5-3g/L),糖下降(<2.2mmol/L 或低于血浆糖50%) •2. 相对于细菌性脑膜炎鉴别而言,下列证据更支持TBM • i 外观清亮 • ii 细胞数≤900-1000μL • iii 中性粒细胞少于30-75% • iv 蛋白浓度高于1g/L •3. 类似CSF改变同样鉴于隐球菌脑膜炎及HIV感染患者 •4. Meta分析表明CSF结核菌核酸检测敏感度约56%,特异性约98%, 推荐疑诊病例常规检测
•5. 联合脑膜强化、脑梗死以及脑积水3方面证据,其特异性仍可达 100%,3者中脑膜强化为最敏感证据。
•6. MRI较CT更为敏感,脑膜强化约82%,脑积水77% ,无症状性结 核瘤约有74%
结核性脑膜炎诊断评分
• 其他部位结核证据 (最大分=4分)
2/4
胸部X片显示活动性肺结核:肺结核征(2分),粟粒性结
• •
• 临床依据:
• • 2.神经系统症状 (1)脑膜刺激征:多以头痛为首发症状,这是由于持续剧烈的脑膜炎症或颅内 高压刺激软脑膜神经末梢和三叉神经终末感受器;同时可伴恶心、呕吐。大多 数患者脑膜刺激征阳性,表现为颈项强直、Kernig征和Brudzinski征阳性,系 颈、腰、骶部脊神经根受累致颈肌、伸肌收缩诱发。 (2)颅内高压症状与体征:对于就诊时呈剧烈头痛和喷射状呕吐、视乳头水肿、 外展神经麻痹、意识障碍的患者,应考虑颅内高压。严重者可形成脑疝,表 现为双侧瞳孔大小不等、呼吸节律变化、血压升高或意识障碍等。 (3)脑实质损害症状:脑实质内结核灶形成或继发于脑血管病时,可引起脑组 织缺血、水肿、软化,甚至脑出血,从而出现单瘫、偏瘫、交叉瘫或类似肿 瘤的慢性瘫痪等症状,亦可出现部分性和全面性发作、手足徐动、震颤、舞 蹈样动作等。老年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也可以偏瘫或单瘫就诊,易误诊为脑出 血。
脑膜炎鉴别诊断:四种类型关键解析

脑膜炎鉴别诊断:四种类型关键解析在神经内科疾病中,脑膜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
然而,脑膜炎的诊断并非易事,需要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
本文将结合四种典型脑膜炎病例,分析其鉴别诊断的关键点。
病例一:病毒性脑膜炎与细菌性脑膜炎的鉴别患者,男性,12岁。
发热、头痛、恶心、呕吐3天,意识模糊1天。
查体:体温39℃,神志不清,颈抵抗阳性,克氏征阳性。
脑脊液:压力250mmH2O,白细胞计数500×106/L,蛋白含量轻度升高。
初步诊断:病毒性脑膜炎?细菌性脑膜炎?鉴别诊断关键:1. 病程进展速度;2. 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及分类;3. 病原体检测。
分析:病毒性脑膜炎通常病程较短,病程进展迅速。
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
细菌性脑膜炎病程较长,病程进展较慢。
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病原体检测也是鉴别病毒性脑膜炎与细菌性脑膜炎的重要手段。
最终诊断:病毒性脑膜炎。
病例二:结核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膜炎的鉴别患者,女性,25岁。
发热、头痛、盗汗、体重下降1个月,意识模糊3天。
查体:体温38.5℃,神志不清,颈抵抗阳性,克氏征阳性。
脑脊液:压力200mmH2O,白细胞计数300×106/L,蛋白含量轻度升高。
初步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鉴别诊断关键:1. 病程长短;2. 脑脊液中淋巴细胞比例;3. 抗酸染色及真菌培养。
分析:结核性脑膜炎病程较长,病程进展缓慢。
脑脊液中淋巴细胞比例较高。
病毒性脑膜炎病程较短,病程进展迅速。
脑脊液中淋巴细胞比例较低。
抗酸染色及真菌培养有助于鉴别结核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膜炎。
最终诊断:结核性脑膜炎。
病例三:化脓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膜炎的鉴别患者,男性,5岁。
发热、头痛、呕吐、意识模糊1天。
查体:体温39℃,神志不清,颈抵抗阳性,克氏征阳性。
脑脊液:压力300mmH2O,白细胞计数1000×106/L,蛋白含量显著升高。
初步诊断: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鉴别诊断关键:1. 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及分类;2. 病原体检测;3. 细菌培养及抗生素敏感试验。
结核性脑膜炎诊断

3.排除其他脑膜炎
4.未行腰穿或脑影像学检查不得诊断或排除可能的结核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2009年诊断标准
无结核性脑膜炎 已有其他疾病的诊断成立,无确诊的结核性脑膜炎或令人信服的疾病征象。 根据患者年龄,免疫状态机地域分布应行相应的微生物学(染色、培养、核酸检测)、血清学或病理学检查,建议常规行革兰氏染色、墨汁染色、梅毒螺旋体及HIV检测。
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降低结核性脑膜炎病死率和病残率的关键。然而,目前对于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仍是全球性难题。
01
02
03
TBM早期临床表现、脑脊液变化、影像学不典型 脑脊液收集有限,Mtb是细胞内寄生菌,很多检 测TBM的方法敏感度、特异度不高、易误诊漏诊。 目前,尚无一种方法可完全解决TBM诊断的问题
结核性脑膜炎2009年诊断标准
很可能的结核性脑膜炎 符合临床标准,同时具备
1.诊断评分≥10分(无脑影像学)
2.或诊断评分≥12分(有脑影像学)
3.脑脊液或脑影像学评分至少2分
4.排除其他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2009年诊断标准 可能的结核性脑膜炎 符合临床标准,同时具备
1.诊断评分6-9分(无脑影像学)
影像学
临床上常用TBM诊断依据
临床上常用TBM诊断依据
◆ 分为直接病原学检查和间接病原学检查 ◆ 公认的确认结核杆菌的方法为: 1)脑脊液镜下检出抗酸杆菌 2)脑脊液培养出结核杆菌 3)PCR法检出结核杆菌 ◆ TBM患者脑脊液Mtb载量较低,敏感度明显低于颅外结核 ◆ PCR检测也存在较高假阳性与假阴性率,不作为唯一手段
症状持续超过5天
4
结核全身症状(至少1项):体重下降(儿童生长缓慢),盗汗,持续咳嗽>2周
结核性脑膜炎诊断与治疗进展

者虽 经抗 结 核治 疗 但 仍 死 亡 , 期 诊 断 与 及 时 治 疗 接检 出或 培 养 分 离 出结 核 分 枝 杆 菌 仍 然 被 认 为 是 早 是改 善 预后 的 主要 因素 。 由于 T M 临床 表 现 错 综 T M 实验 诊 断 的金 标 准 。一 般 采用 直 接 检 出法 、 B B 复杂 , 脊液 ( S ) 变亦 不 典 型 , 化 及 病 原 学检 结 核分 枝杆 菌 培 养 及 噬 菌 体 裂 解 法 查 结 核 菌 , 培 脑 CF改 生 但 测水 平 尚待 提 高 , 治疗 中仍 有 较 多争 议 。 因此 , 如何 养 时 间较长 , 利 于 早 期 诊 断 。 噬菌 体 裂 解 法 查 结 不 在 临床 实践 中提 高 T M 早 期 诊 断 和 及 时 治 疗 水 平 核 菌 的灵 敏 度 显 著 高 于 涂 片 及 培 养 , 异 性 可 达 B 特
【 章编 号 】 10 -6 5 (00) 1_ 1- o 文 0 3 .3 0 2 1 0 _ 0 5 _ 3 - -
结核 性 脑 膜 炎 ( u ec l sm nn is T M) T b ruo e igt , B 是 时可 达 1 / u i OgL以上 。9 % 的 T M 患者 的脑 脊 液 与 5 B 结 核 杆菌 引起 的 以脑 膜 为 主 的非 化 脓 性 炎 症 , 实 血浆 葡萄 糖 比值 <0 5, 为 其 较 特 征性 的 表 现 , 脑 . 此 因 质及 脑 血 管 亦 常 受 累 。T M 约 占活 动 性 结 核 病 的 此 , B 在行 脑脊 液 检查 时应 同时检测 患者 血糖 。 1 , % 是最 常见 的肺 外 结 核 病 。 约 有 3 % 的 T M 患 0 B 1 3 结 核 分枝 杆 菌 病 原 学检 查 . 在 C F中直 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核性脑膜炎的实验室诊断进展胡美姣1 向本友*21.吉首大学医学院湖南吉首 416000;2.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湖南吉首416000【摘要】结核性脑膜炎是具有较高的死亡率、致残率的肺外结核形式,目前临床上诊断结核性脑膜炎较为困难,而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对于结核性脑膜炎的预后至关重要。
本文针对结核性脑膜炎的实验室诊断方法进行介绍和分析,为临床诊断结核性脑膜炎提供思路。
【关键词】结核性脑膜炎;诊断;综述Progress in laboratory diagnosis of tuberculous meningitisHU meijiao1,XIANG benyou21 School of Medicine in Jishou University,Hunan Province,Jishou 416000,China2 Hospital of Xiangxi Autonomous Prefecture in Hunan Province,Jishou 416000,China 【Abstract】Tuberculous meningitis is a form of extrapulmonary tuberculosis with high mortality and disability rate.At present,clinical diagnosis of tuberculous meningitis is more difficult,and early diagnosis and early treatment are crucial for the prognosis of tuberculous meningitis.This article introduces and analyzes the laboratory diagnosis methods of tuberculous meningitis,and provides ideas for clinical diagnosis of tuberculous meningitis.【Key words】Tuberculous meningitis;Diagnosis;Review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是结核分枝杆菌(MTB)侵袭脑膜和脊膜引起的非化脓性炎症疾病,也可累及脑实质、脑血管。
结核性脑膜炎是肺外结核最严重的表现形式,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结核脑膜炎早期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易被误诊为病毒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等。
早期诊断对及时治疗、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通过查阅文献对各项实验室检查方法进行分类综述,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参考。
一、病原学检查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金标准”:在脑脊液涂片或培养中发现抗酸杆菌,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病原学检测方法。
1、涂片:传统抗酸染色具有操作方便、成本低、速度快等优点,但应用于TBM敏感性低(约10%-20%)[1]。
脑脊液结核杆菌含量低,使得检出率低。
有研究表明增加脑脊液容量和镜检时间可提高检出率[2]。
曾江[3]等人将沉降式制片技术联合改良抗酸染色法应用于脑脊液找抗酸杆菌,其检出率为91.6%,明显高于传统涂片法。
结核杆菌细胞壁含大量脂质,TritonX-100能溶解脂质增加细胞壁的通透性,使染色剂更易渗入增加细菌检出率。
荧光显微镜镜检能使MTB在显微镜下更易被发现,具有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的特点。
文献表明[4-8]通过TritonX-100 预处理、荧光显微镜镜检可提高灵敏度。
Minion等人[8]通过对比LED荧光显微镜与常规荧光显微镜,LED荧光显微镜可以缩短检出时间,但是脑脊液标本中的应用价值还需进一步验证。
综上所述,目前为提高其阳性率,多通过增加脑脊液样本量、改良抗酸染色方法、改良制片方法、改良显微镜技术等方法实现改进。
抗酸染色涂片无法满足临床需求,适用于临床初筛检查。
2、MTB培养2.1改良罗氏培养法:改良罗氏培养法培养结核分支杆菌需4-8周,灵敏度不高,在临床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有限。
2.2液体培养基培养法:液体培养基能使MTB充分的接触营养物质,生长速度较快,常见如BACTEC快速培养系统、BACTEC MGIT 960培养系统、显微镜观察药物敏感性(MODS)技术等。
Bactec MGIT 960培养系统是一种全自动MTB快速培养试验,既可以检测和培养MTB,也可进行药敏实验。
结合国内外文献该试验的平均培养时间大约在9.5-15.8d[9-11],培养时间明显缩短。
MODS技术是一种基于液体培养基的药物敏感性试验,较液体培养法经济,可以在2周内同时进行MTB培养和药物敏感性试验。
黄自坤[12]等人得出MODS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阳性率为54.O%,显著高于抗酸染色法和改良罗氏培养法。
国外文献报道对156份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标本进行MODS法、Ziehl-Neelsen涂片、MGIT和罗氏培养,以临床诊断标准为金标准,敏感度分别为64.9%、52.6%、70.2%和70.2%,特异度均为100%[13],MODS法中位报阳时间为6天,较MGIT法(15.5天)和罗氏培养法(24天)明显缩短。
液体培养法较固体培养法相比培养时间和药敏时间缩短,且灵敏度、特异度较高,在临床上已逐步取代传统的罗氏培养。
3、噬菌体裂解试验:是一种检测MTB较快速的诊断方法,主要是通过结核分枝杆菌噬菌体感染活结核杆菌并大量繁殖,最终使结核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感染指示细胞并使其裂解出现噬菌斑,出现噬菌斑即为阳性,约2天能获取结果,还可进行药敏分析。
有文献报道[14,15] 噬菌体裂解试验在细菌含量100-500CFU/ml即能检出。
部分文献[14,15]对脑脊液标本用噬菌体裂解试验检测结核杆菌阳性检出率为30-40%。
噬菌体裂解试验对实验及操作技术要求较低,但操作较为繁琐,较MTB培养耗时短,较涂片阳性率提高,在不发达地区有一定的价值,在脑脊液标本的应用还需更多数据支持。
二、免疫学检查1、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当结核杆菌感染后,T淋巴细胞在结核感染部位聚集接受抗原刺激后成为致敏T淋巴细胞。
通过在体外检测致敏淋巴细胞再次接受类似结核杆菌特异性抗原刺激时产生的γ-干扰素,以判断是否感染结核分枝杆菌[16]。
IGRA适用于潜伏感染(latent TB infection,LTBI)的诊断和活动性结核病的辅助诊断,但不能区分LTBI和活动性肺结核。
目前有两种检测方法[17],(1)Quantiferon-TB Gold(QFT-G):检测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γ-干扰素;(2)酶联免疫斑点检测(T SPOT.TB):检测能产生γ-干扰素的T细胞数量。
近年来IGRA的检测样本除了血液还有非血体液,部分文献[18]表明非血体液检测特异度高于血液检测。
一项meta分析[18]也表明血和脑脊液IGRA的总敏感度分别为0.78和0.77,特异性分别为0.61和0.88,并表明其诊断结核性脑膜炎准确率适中。
2015年Quantiferon-TB Gold plus投入使用,近期一项荟萃分析[19]显示QFT-Plus在检测具有LTBI风险的患者方面与QFT-GIT相当,但QFT-Plus试验比QFT-GIT试验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2、腺苷脱氨酶检测(ADA):是一种与细胞免疫活性相关的核苷酸代谢酶,主要分布于淋巴组织,结核分支杆菌刺激并激活T淋巴细胞,使脑脊液中ADA升高。
一项评价ADA诊断结核性脑膜炎准确性的meta分析显示[20],敏感性和特异度皆为90%,但其纳入的ADA临界值在6-15.5U/L之间,界限值相差较大。
目前ADA在诊断结核性脑膜炎没有明确的界限值。
ADA具有简单、快速、便宜等优点,但应用于诊断结核性脑膜炎还需结合临床表现及其他相关检查。
三、分子生物学检测核酸扩增试验(NAATs):随着NAATs的发展,除了常规的PCR技术外,还出现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利福平耐药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技术(Xpert MTB/RIF)、线性探针技术等。
2019年一项meta分析[21]显示以培养为标准NAATs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99%,以临床诊断标准(Composite reference standard,CRS)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8%、98%。
NAATs目前无法取代培养作为单独确诊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工具,但其具有耗时短的优点,在临床上仍需与培养结合使用。
1、聚合酶链式反应(PCR):PCR是检测结核分支杆菌常用的方法之一,继常规PCR后,涌现出多种PCR检测方法,如巢式PCR(nested PCR)、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多重PCR(mPCR)等。
常规PCR用于检测结核杆菌DNA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31%-100%、66%-100%[22]。
应用常规PCR面临脑脊液含菌量少、脑脊液存在扩增抑制剂等问题。
巢式PCR和FQ-PCR主要通过提高扩增效率、降低非特异性扩增产物、改善终点检测、杜绝PCR产物对实验室污染等方法改进常规PCR,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也较常规PCR有所提高。
mPCR通过联合多引物提高PCR的诊断价值,有多项研究证明,mPCR诊断TBM较单一引物PCR更具优势[23,24]。
2、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是在恒温条件下针对目标DNA链上的六个区段设计四个特异引物,再通过链置换反应快速的实现核酸扩增,具有特异性高、操作简单、较便宜、扩增效率高、耗时较少等优点。
LAMP不需要昂贵的核酸扩增仪和检测设备,省去了PCR法中需要模板的热变性、长时间温度循环、繁琐的电泳、紫外观察等过程。
脑脊液中结核杆菌常用的PCR基因靶点是IS110、MPB64、16S、65kDa的热休克蛋白。
国内部分文献[25,26]报道以IS6110为基因靶点的LAMP法对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灵敏度为43.02%-58.02%,特异度92%-100%。
许多研究多以单一基因靶点进行核酸扩增,部分MTB个体可能无法覆盖,这可能导致假阴性结果,多基因靶点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在国外一项[27]以IS6110和MPB64为基因靶点对250份脑脊液样本进行LAMP法分析,IS6110靶点、MPB64靶点、双靶点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灵敏度分别为82.6%、86.6%、88%,特异度均为100%。
LAMP的灵敏度优于涂片、培养、传统PCR,对专业人员及实验室要求不高,有利于其在基层地区的推广。
3、利福平耐药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技术(Xpert MTB/RIF):是以聚合酶链反应为基础,通过对利福平耐药基因(ropB突变基因)进行核酸扩增技术,能检测结核杆菌杆菌和利福平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