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斑点叉尾鲍鮰殖病害防治技术
斑点叉尾鮰的病害防治技术

斑点叉尾鮰的病害防治技术1.1出血性腐败症病原:嗜水气单孢菌。
症状:病鱼在水中呈呆滞的抽搐状游动,停止摄食,体表有圆形稀疏的溃疡(皮肤、肌肉坏死),腹部肿胀,眼球凸出,体腔内充满带血的液体,肾脏变软、肿大,肝脏灰白带有小的出血点,肠内充满带血的或淡红色的粘液,后肠及肛门常有出血症状、肿大。
此病多发于春季或初夏。
防治方法:一般采用内外结合治疗法。
(1)使用2ppm的土霉素溶液泼洒。
(2)每千克鱼每天用大蒜0.5kg、食盐O.1kg拌进饵料连续投喂5d。
1.2肠道败血症(爱德华氏病)病原:爱德华氏菌。
症状:初期病鱼胸鳍侧有直径为3~5mm的损伤,外部如针状的创伤,并深入到肌肉。
在10~15d内损伤面积逐渐扩大,病菌频繁人侵病鱼血液或感染肾脏,患病的成鱼在损伤的肌肉内有恶臭的气体。
死亡的病鱼明显与肾脏、肝功能衰弱有关。
发病后期难以治疗。
防治方法:在发病季节,使用稳定性二氧化氯(浓度为O.3mg/L)或聚维酮碘溶液(浓度为lmg/L)全池泼洒,同时,每50kg饵料每日拌人土霉素250g和大蒜素100g,或拌入氟苯尼考,连续投喂5~7d。
用内服药前,需停食一天,药饵饵料量减半。
1.3柱状病病原:柱状屈桡杆菌。
症状:初期在病鱼躯干部、头部出现损伤,或鳍条有灰白点,并有轻微充血。
当病状扩大时,则变成灰白色溃疡。
皮肤完全被侵蚀、肌肉暴露。
随着感染加深,导致鱼类死亡。
另外感染鱼的鳍被腐蚀后,病原体扩散到身体其它部位。
通常鳃丝末端开始有褐色的坏死组织,发展到鳃丝基部。
真菌可作为继发性病原侵入这些病变部位。
防治方法:(1)用1%~3%的食盐水水浴至鱼有不安状。
(2)用磺胺类药物,每千克鱼用药200mg拌人饵料投喂。
1.4烂尾病病原:初步确定为是嗜水气单胞菌.症状:病鱼游动缓慢,摄食减少,常游于岸边。
初期尾柄部皮肤变白,失去粘液,肌肉红肿继而尾鳍末梢腐烂,鳍条间组织破坏,尾柄肌肉溃烂脱落,尾部骨骼外露,可发生死亡。
这种疾病主要发生于6.0~15.0cm的鱼种,发病季节多为春末夏初,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
斑点叉尾鮰病害防治技术

起 。病 鱼 体 表 有 圆形 的 溃 烂 区 。 部 肿 腹
胀 , 球 突出 , 门有出血状 , 大 , 眼 肛 肿 体
表 , 时寄 生在鳃 盖内侧 。 生部位 红 有 寄
肿 发 炎 , 重 时 , 体 表 上 好 象 披 着 蓑 严 鱼
衣 , 鱼 呈现 不 安 , 欲 减 退 , 而 鱼 体 病 食 继 消瘦 , 动 缓 慢 而 死 。 游 ( ) 治 。 鱼 前 用 生石 灰 彻 底 清 二 防 放 塘 , 0 晶 体 敌 百 虫 0. m / g 池 泼 9% 4k 、 抗 生素 4 0m/g 0~
5 m / g, 喂 5 。 Og k 连 天
洒 。 用敌 百虫 一 定 要 谨 慎 。
九 、 波 豆虫病 鱼
( ) 状 。 豆 虫 寄 生 于 鳃 部 和 体 一 症 波 表 。 寄 生 部 位 由 于 分 泌 过 多 黏 液 而 形 被 成 一 层 灰 白或 带 有 蓝 色 的 膜 。
一
霉 菌 感 染 引 起 。 当 水 霉 大 量 寄 生 日 鱼 寸,
体 表 或 卵 粒 表 面 呈 灰 白 色棉 毛 状 。 称 俗
“ 毛 。 生
_
- ) 治 。鱼 体 受伤 区 , 伤 口 防 在 涂 抹 1 % 高 锰 酸 钾 溶 液 , 鱼 卵 可 O的 6 ~ 5g k O 6 m / g的 孔 雀 石 绿 溶 液 浸 1- 2 0 1 秒
此 病 全 年 均 可 发 生 . 在 水 温 较低 但
三 、 状 病 柱
( ) 状 。 病 由 柱 状 屈 桡 杆 菌 引 一 症 此
七、 三代 虫病
起 。 病 鱼 初 期躯 干部 、 部 出 现 损 伤 或 头
鳍 条 有 灰 白 点 , 有 轻 微 出 血 , 灶 扩 并 病
斑点叉尾鮰病害防治技术

斑点叉尾鮰病害防治技术作者:郑林惠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第16期摘要总结了斑点叉尾鮰养殖过程中病害的防治措施,包括鱼塘清整与消毒、种苗消毒、水质调节、日常管理以及几种常见病害的防治技术,以为斑点叉尾鮰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关键词斑点叉尾鮰;病害;防治技术中图分类号 S9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6-0301-01斑点叉尾鮰又名沟鲶,属鲶形目鮰科,原产于美洲。
具有生长快、适温范围广、抗病能力强、肉味美、出肉率高等特点,深受广大养殖户和消费者喜爱,成为池塘和网箱养殖的优良品种。
近年来,舒城县依托良好的水域条件,大力发展鮰鱼养殖,经加工的鮰鱼产品出口美国、欧盟等地,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在鮰鱼养殖过程中,病害防治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直接影响养殖效益和产品质量安全。
笔者结合近几年舒城鮰鱼养殖经验,总结了鮰鱼病害防治技术。
1 鱼塘清整与消毒冬季成鱼捕捞后,将池水放干,对池塘进行清整,清理池底多余的淤泥,一般留10 cm左右的厚度即可,将池底充分曝晒。
在放养种苗前15 d左右,用生石灰全池泼洒消毒,可有效地消灭致病菌、寄生虫及孢子等,降低侵袭性病害的发生率,同时可改善池底土质[1]。
2 种苗消毒在鱼种入塘前严格消毒,用2%~4%食盐水浸浴5 min或用20 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浴20~30 min。
在鱼种下塘15 d后,用1.0~1.5 mg/L漂白粉泼洒1次。
3 水质调节每20 d使用生石灰全池泼洒,进行池水消毒和改良水质。
同时,应根据水质情况不定期使用水质净化剂改良水质,饲料中定期添加多种维生素,保持养殖水体的“肥、活、绿、爽”,预防鱼病发生。
4 加强管理每天坚持巡塘,观察水质、水色和鱼的活动情况。
发现死鱼及时捞出,埋入土中。
渔具要浸泡消毒,可用2%~4%食盐水浸泡5 min,或用20 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浴20~30 min。
在4—9月疫病高发季节,在食台或食场的周围用漂白粉对水泼洒,每月2次,预防鱼病发生[2]。
斑点叉尾鮰的细菌病及其防控方法(一)

技术专栏
咨询热线:0373-2682137、2683057
斑点叉尾的细菌病及 其防控方法(一)
张喜贵 1 孟长明 1 陈昌福 2 (1. 新乡市康大消毒剂有限公司,河南 新乡 453700;
2. 华中农业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
一、斑点叉尾肠道败血症(爱德华氏菌病,Enteric septicaemia of catfish,ESC)
图 1 斑点叉尾患爱德华菌病的“头盖穿孔型”症状
另一种为“肠道败血型”(图 2),该菌穿过肠黏 膜,患病鱼全身性水肿,腹腔中有炎性渗出物,脾肿 大。解剖后可见肝脏、其他内脏器官出血和坏死病 灶。组织学检查显示:所有组织、肌肉都发生感染, 并伴有弥散性的肉芽肿。
3. 流 行 规 律 该 病 的 急 性 流 行 仅 在 水 温 18~ 28℃很窄的范围内流行,在该温度范围以外带菌的鱼
米)、边缘整齐的无色菌落。分离到细菌后,依爱
德华菌不产生吲哚和 H2S 来进行生化鉴定或者用特异 性抗爱德华菌的血清做玻片凝集实验、荧光抗体技
术和 ELISA 来确诊。
(待 续)
88
2020.3
图 2 斑点叉尾患爱德华菌病的“肠道败血型”症状
群只有少量死亡,但有季节性变化,春季和秋季为高
危险期。水温、水质状况、水中有机物成分及含量、
养殖密度等是致病的主要环境因素。尽管如此,爱
德华菌仍被认为是真正的病原菌而非条件致病菌。
多数爱德华菌病的报道与斑点叉尾有关。但
这种致病菌也能从北美的犀目(Ameiurus catus)、
2. 症状 感染细菌后的病鱼在嘴的周围、喉咙 和鳍基部皮肤形成瘀斑或出血,有时会凸起多个直径 为 2.0 毫米的出血性皮肤损伤块或脱色性溃疡灶,患 病鱼出现贫血和眼球突出。病鱼典型的临床症状大致 可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头盖穿孔型”(图 1), 感染初期,细菌感染鼻根的嗅觉囊,然后缓慢发展到 脑组织而形成肉芽肿性炎症。致患病鱼体行为异常, 不规则游泳和倦怠嗜睡。病程发展到后期,脑组织炎 症进一步发展造成头背颅侧部溃烂形成一深孔,从而 裸露出整个脑组织成为典型的“头盖穿孔型”病症。
斑点叉尾鮰病害防治技术

斑点叉尾鮰病害防治技术作者:刘晓敏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0年第9期南乐县城关镇政府刘晓敏近年来,斑点叉尾鮰养殖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悄然兴起,随着养殖面积的不断扩大,病害防治工作必须跟上。
现就该鱼养殖中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作一介绍,以供广大读者参考。
一、病毒病(一)症状。
病鱼皮肤及鳍条基部充血,腹部膨胀,鳃苍白或出血,眼球突出或起泡,胃膨大有黏液状分泌物,肠灰白色,无食物,病鱼在水中呈螺旋状游动,呆滞或头朝下悬浮于水中。
此病多发于水温30 0C时,病程一般3—7天,主要为害lOcm以下的鱼种.3—4月龄的幼鱼也会感染。
(二)防治。
此病主要以预防为主,鱼池可用20—25mg/kg有效氯消毒预防,并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二、出血性败血病(一)症状。
此病由嗜水气单孢菌引起。
病鱼体表有圆形的溃烂区,腹部肿胀,眼球突出,肛门有出血状,肿大,体腔充满带血状液体,肠内充满带血或淡红色液体。
此病多发于春季和初夏。
(二)防治。
用20mg/kg的呋喃唑酮或土霉素溶液遍洒:拌饵投喂:每天用磺胺类200mg/kg、抗生素40~50mg/kg,连喂5天。
三、柱状病(一)症状。
此病由柱状屈桡杆菌引起。
病鱼初期躯干部、头部出现损伤或鳍条有灰白点,并有轻微出血,病灶扩大时则变成白色溃疡,皮肤完全被侵蚀,肌肉暴露,鳃丝末端有褐色的坏死组织。
(二)防治。
用1%~3%的食盐水浴至鱼有不安状;呋喃类或磺胺类药用200mg/kg拌饵,同时用1.5—2mg/kg的呋喃唑酮全池泼洒。
四、水霉病(一)症状。
此病是由于鱼体受伤后霉菌感染引起。
当水霉大量寄生时,鱼体表或卵粒表面呈灰白色棉毛状,俗称“生毛”。
(二)防治。
鱼体受伤区,在伤口处,涂抹10%的高锰酸钾溶液,鱼卵可用60~65mg/kg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泡10—12秒。
五、小瓜虫病(一)症状。
病鱼体表、鳍、鳃、口腔等处都布满小白点,同时伴有大量黏液,体色发黑,体瘦,游动异常。
小瓜虫的繁殖水温是150C—250C,流行于春、秋季,是斑点叉尾鮰养殖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病。
斑点叉尾鮰细菌性疾病的防治对策

高, 病程缩 短。该病 发病快 , 亡率 高 , 死 一般病 程在 3 5天 , ~ 死亡率在 5 %~ 0 且各种年龄 0 8 %,
的斑点叉尾鲴 都可发病 。 2 主 要 症 状 . 病鱼初期表 现为游动 迟缓 ,靠 边离群独 游 , 向上 . 头 食欲下 降或不摄食 。随着病情加 重. 下颌部 、 鳍条基部 充血 , 体表 出现褪色斑 , 褪色斑 的基础上发生 溃烂 , 门红肿 , 肛 有脱肛 现象。腹部膨大 , 腹腔内大量淡 黄色或带 血的 腹水 , 剖肠 胃内没有食 物 . 解 胃内充满 白色黏 液 . 内充 有 大量 含 血 黏 液 , 道 具 有 1 2个 肠 肠 ~ 套叠 , 部分鱼还有肠 回缩入 胃内现象。 肝肿 大 , 白斑或 片状出血 , 变脆 , 胆囊肿大 , 胆汁充盈 , 脾、 肾肿大 , 呈紫黑色。
3 防治 方 法 .
采用体外和体内同时用 药的治疗 方式 : () 1体外消毒 用 O3 04/ .~ .gm 的二 氧化氯 全池泼洒 , 连续消毒 3天。 () 2 内服用药 用氟苯尼考拌料 内服 , 5天
( ) 三 肠道败血症 1 流行情况 . 该病病原为爱德华 氏菌 . 发病季节一般为 5 1 ,水温 2 ~ 8 ~ 0月 2 2 ℃的 6 7月发病最严重 。 ~ 感 染途 径为 消化道 , 多为 急症 , 发病 快 、 来势 猛、 死亡率 高。各个 年龄 阶段 的鱼都可感染。 2 主 要 症 状 .
一
会感染 , 但危害不 流 行 情 况 . 该 病的致病 菌为斑点叉 尾鲴源 嗜麦 芽寡 养单胞菌 , 于革兰 氏阴性 菌 , 属 一般在 3 5月 ~ 发病 ,水温多在 1  ̄以上 ,并 随着水温 的升 6C
病鱼初期 表现为体 色变浅 , 头部 、 躯干 部 出现局部褪色灶。当病情加重时 , 色灶 变成 褪 灰 白色 溃疡 . 此时褪 色灶处皮肤被腐 蚀 、 肉 肌 暴露 : 另外感染鱼 的鳍被腐蚀后 。 也会 出现溃 烂. 基部出现充血 , 随着病情的加重 , 病原体还 会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 : 鳃组织也是常见的感 染部位 , 通常鳃丝肿大 、 充血 , 末端有褐色的坏 死组织 : 真菌可作为继发性病原侵入这些病变 部位 , 在病变处 常可观察到水霉 寄生 , 典型 是 的继发 感染 . 在没 有发生并发感 染时 . 鱼通 病 常无腹水 : 病情恶化时 . 内脏器官发生病变 , 肠 道无食物 , 充满黄色黏液 , 、 、 肝 脾 肾充血肿大 , 胆呈浅黄色 。 3 防 治方 法 . ( ) 外消毒 全池泼洒 时 ,gm 的高锰 1体 2/ 酸钾能较好地杀灭柱状黄杆菌 , 而根据我们的 调查结果 ,当出现大规模感染柱状黄杆菌时 , 用 03 04 / 的二氧化氯消毒效果更好 。 . . m ~ g () 2 内服 用药 内服 氟苯尼 考效 果好 , 使 用方法 和剂量 同套肠病 . 同时可添加适量维生 素 c或 鱼用多糖 , 拌料 投喂 , 增加 鱼体的免疫 能力。对 吃食较差 的鱼可添加大蒜素 , 促进食
浅谈美国斑点叉尾鮰商品鱼池塘养殖技术

P u n c t a t u s) 又 称 沟鲶 、 河鲶 、 美 洲鲶 。 属鲶形 目, 鲴科鱼类。 广
泛 分 布 于北 美 洲 的淡 水 和 咸 水 水 域 中 ,是 美 国 的主 要养 殖 品 种 之一 。 我 国于 1 9 8 4年首 次 由湖北省 水产科 学研 究 所从 美 国引
类、 摇蚊幼虫 、 软体动物 、 大型水生植物 、 植 物 种 子 和 小 杂 鱼
个重 要 环 节 , 尤 其 在 高 密 度养 殖 中更 为 重 要 。斑 点 叉 尾 鲴 抗 病力 强 , 患病少 , 很 多 情 况 是 养 殖 水 体 环境 不 良 、 饲 养 管 理 不 善而 造 成 病 原 体 侵 袭 所 致 。 因 此 在 饲养 过 程 中要 采 取 综 合 防
始 时 量要 少些 , 间隔时间要长些 , 投速慢些 , 待 鱼 集 中抢 食 时 数量多些 , 间隔 时间短些 , 投喂快些 , 在投喂后期 , 间 隔 时 间 再 长 些 . 即遵 循 “ 少一 多一 少” 、 “ 慢一 快一 慢 ” 的投 饲 技 术 , 至
池 塘 健 康 养 殖技 术和 鱼 病 防 治 方 法 。 【 关 键 词】 美 国斑 点 叉尾 细 池塘
进, 1 9 8 7 年 该鱼 人工 繁殖成 功。 美 国斑 点 叉 尾 鲴 具 有 杂 食 性 、 生 长快 、 适应 性广 、 抗病力 强、 肉质 上 乘 等 优 点 , 被 视 为 席 上 珍 品, 是 市 场 畅 销 的水 产 品 , 养殖前景广阔, 经济效益较高 。
一
8 0 %左 右 的 鱼 不 激 烈 抢 食 时 停 止投 喂 。 5 . 日常 管 理 。鱼 种人 池 后 , 每 天早 、 中、 晚坚 持 巡 塘 , 观察 饲养池塘水色、 水位变化 , 鱼 群 的 活动 及 摄 食 情 况 , 并 及 时处
斑点叉尾鮰养殖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一
44
濠掌致 富指南 2 0 1 5 1 3
腐烂 , 一 侧 或 两侧 眼球 突 出 , 鳃 丝 苍 白 而 有 出血 点 , 肌 肉有 点 状 出 血 或 斑 状 出血 。 脾、 肾肿 大 和 出血 , 胃膨 大 , 肠道扩张 , 充 血、 发炎 , 肠 腔 内充 满 气 体 和 淡 黄 色 的水 样 液体 , 黏膜水 肿 、 充 血 。水 温 2 2 ~ 2 8 ℃ 为 流 行 季 节 ,水 温 2 5 ~ 2 8  ̄ C  ̄ 为 发 病 高 峰期 。
3 . 防治方法 :① 鱼种放养前 用 2 0 ~ 3 0 g / L的食盐溶 液浸浴至浮 头 ;② 发病 季节定期用 0 . 3 5 ~ 0 . 4 m L的 二 氧 化 氯 或 浓度 为 l mg / L的 P v碘 溶液 全 池泼 洒 。 ③ 用每 l O O k g 饲 料加 入 1 8 0 g土霉素 制 成 的药饵连续投 喂 7 - l O d 。④每 天每 吨 鱼用 l 5 ~ 2 0 g 氟本尼考加适量 v c 或鱼用 多维 拌 饵 投 喂 , 连续 5 ~ 7 d 。⑤ 每 千 克 鱼 在 饲 料 中加 入 2 g大黄 、 0 . 8 g黄芩 、 1 . 2 g 黄柏 , 另加 l O O m g维 生 素 C, 每 天 1次 ,
斑点漱
养殖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0 刘 广 根 黎 明 晖 2 廖 年根 廖 和 平 z
江西省 峡江 县 自 2 0 0 1年 开 始 发 展 鲴 鱼 产 业 , 目前 鲴 鱼 产 业 已形 成 集 良种 繁育 、 基地养殖 、 加工 出 口于一体 的发展 格 局 ,是 峡 江 县强 县 富 民 的 四 大农 业 支 柱 产 业 之 一 。 随 着斑 点 叉 尾 鲴 养殖 的 发 展和规模的扩大 ,疾病 的发生也在 不断 增加 ,特别是近几年 斑点叉尾鲴养殖暴 发性流行病发病速度快 , 死亡率高 , 给部 分养 殖 户 造 成 了严 重 的 经 济 损 失 。针 对 这一 情 况 ,笔 者 对 县 内 外 斑 点 叉 尾 鲴 养 殖 基 地 开 展 了斑 点 叉 尾 鲴 疾 病 种 类 调 查, 并结 合当地养殖 的实践经验 , 总结出 几种 常见疾病 的主要防治技术 ,供大家 参考 。 斑 点 叉尾 鲴 病 毒 病 1 . 病原 : 鲴疱疹病毒。 2 . 症状 :此病 的主要症状是鳍条基 部和皮肤 充血 , 眼睛外 突 , 鳃丝 发 白 , 肾 脏红肿 , 肝脏发白 , 脾脏肿大 , 腹 部膨 大 、 积水。 病鱼尾向下 , 头 向上 , 悬浮于水 中, 出 现 问歇 性 的旋 转 , 沉 入水 底 衰 竭 而 亡 。 该 病 通 常 是在 水 温 较 高 的夏 季 危 害鱼 苗 或鱼种. 受感染 的鱼多为体 长小于 1 0 c m 或体重在 1 0 g以下 的鱼 苗 或 鱼种 。鱼 苗 自然感 染时可 在 3 7 d内全部 死亡 ; 3 - 4 个 月 的鱼 种 也 曾有 流 行 ,但 大个 体 鱼 感 染 的死 亡 率 低 。 3 . 防 治 : 目前 对 此 病 毒 病 尚 无 十 分 有效 的治疗方法 , 只能加强管理 , 预防该 病 的发生或将损失降至最低限度 。外用 药物可以用碘制剂进行浸泡 。 内服药物 , 预 防 可 以用 三 黄 粉 拌 饵 投 喂 ;治 疗 可 以 用 盐 酸 土 霉 素 或氟 本 尼 考 ,加 适 量 维 生 素 。 方法 有 : ①鱼苗放养密度不宜过大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水产》2014年第3期
美国斑点叉尾养殖病害防治技术
胡军娜马娟(漯河市源汇区水产渔政站462000)
近年来,漯河市引进美国斑点叉尾鮰进行高产健康养殖试验,取得较好效果。
美国斑点叉尾鮰的生长快,抗病能力很强,适宜在本地区发展养殖。
但在养殖过程中因水质调控不力会出现一些病害,通过近几年的摸索,现将美国斑点叉尾鮰鱼在饲养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病害、防治方法及注意事项介绍如下:1美国斑点叉尾鮰疾病预防措施
斑点叉尾鮰的鱼病防治是养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在高密度养殖中更为重要,应切实做好防病治病工作,落实“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方针。
2几种常见鱼病
2.1营养性疾病
病因:一是蛋白、能量比失衡。
饲料中能量过多,导致蛋白质合成受阻,营养代谢失调,脂肪过剩,在生长速度较快时更易发生此病。
二是饲料中维生素缺乏或不足。
有时还伴有蛀鳍烂尾、眼睛突出等症状。
此病在近两年发病较多,主要是养殖户不用鮰鱼专用料导致鱼体营养性失衡而发病,或者单纯追求饲料的蛋白质含量高导致的,不注意鱼体的均衡营养,致使鱼体生长需求的其他营养成分缺失。
典型病例在郾城区李集乡养殖户和召陵区田园渔村养殖场,症状:病鱼外观个体肥大,体型粗短,肚大体圆,手感轻,下颚充血,剖腹观察鱼心脏、肝脏肥大,脂肪较多,严重者可见肠壁、肝脏均有脂肪沉积,甚至存在脂肪肝现象,有时腹腔内有血水,肠道充血,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效果很差,甚至无效。
治疗方法:投喂正规厂家生产的鮰鱼专用料,在生长旺季定期内服复合维生素及保肝利胆的药物,满足鮰鱼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
2.2肝胆综合症
近两年发生频繁的鱼病之一,流行季节主要从6月份开始一直到10月份都有发生。
漯河市源汇区问十乡望天村养殖场,池塘面积约13亩,水深1.8m,斑点叉尾鮰鱼种约12000尾,每尾均重300g左右。
2014年6月14日经现场查看,塘口漂浮有十几尾死鱼,并可见有群鱼趴边缓慢游动现象。
水质检测,测得水质pH值8.6,亚硝酸盐0.1mg/L,氨氮0.4mg/L。
据养殖户讲,此现象已持续近一周,每天都有20多尾死鱼,已使用氯制剂进行消毒及用药改底,但不见好转。
从池中捞2尾病鱼,外观腹部及头部有点状出血;胸部可见红色斑点;头部有明显红色出血点,须有黏着现象;镜检发现,见鳃有糜烂,粘连情况;腹水;鱼鳔严重点状出血,肝呈白色糜烂状;胆充盈,暗黑无光泽。
引起肝胆综合症的原因主要有三大类:一是养殖密度过大、水体环境恶化。
二是乱用药物。
三是饲料酸败变质、营养成分的失衡以及维生素缺乏。
治疗原则是解毒、补肝、强肝、疏理、消肿,不建议使用药效强烈的西药,而要使用中草药治疗,同时搭配维生素内服,促进肝细胞再生及胆功能恢复正常。
外用消毒药物也尽量选择温和的消毒产品为好。
治疗方法:1.内服:鱼健康+肝胆康+维C各两包=拌料40kg,连喂5日。
2.外用:净水宝500g/667+高氧200g/667m2全池泼洒,苯扎溴6瓶+浓戊二醛溶液6瓶每日一次,连用两次。
3.间隔三日后用活嫩水素+芽孢杆菌全池泼洒调节水质。
治疗追踪:用药两天后死鱼数量减少至每日5尾左右。
4日后偶尔发现一条死鱼。
效果理想。
2.3烂鳃胃炎综合死亡症
2014年7月21日,漯河市源汇区水产渔政站成功治疗了一例鮰鱼苗烂鳃胃炎综合死亡症,现将治疗过程介绍如下:
发病池塘养殖面积6.8亩,平均水深1.3m,放养鮰鱼苗15万尾,共放花、白鲢4000尾,养殖用水为地下井水。
投喂武汉康地华美公司生产的鮰鱼专用饲料。
病鱼检查:鱼体头部和身体下缘微发红,尾鳍发白末端发黑,镜检鳃部有少量指环虫,鳃丝肿胀,末端腐烂,鱼眼外凸,解剖可见荧光胆,胃部有大量脓液,空肠,肝、肾、鳔、心等器官均正常,诊断为细菌引起的烂鳃和胃炎综合症。
治疗方法:采取内服外用。
外用:第一天∶10%聚维酮碘溶液2瓶(500ml/瓶)+晋鑫硫醚沙星1瓶(500ml/瓶)化水混合泼洒,晴天下午17∶00~18∶00使用;第二天∶相同药物药量减半,
病害防治
26
26
《河南水产》2014年第3期
晴天上午8∶00~9∶00使用;第五天∶大黄粉3kg加200ml 氨水,用池水浸泡4小时后下午18∶00~19∶00全池化水遍撒;第六天∶上午8∶00~9∶00使用恩诺沙星粉600g化水遍洒。
内服:内服药品前先停食两天,内服药饵每天投喂三次(中午13∶00~14∶00点增加一次投喂),日投饵量为每天5000g。
每50kg饲料用三黄粉500g,康迪200g,5%硫酸新霉素200g,舒康400g,联合拌饲内服7天。
2012年7月30日养殖户反馈治疗效果,外用第3天死亡量明显减少,每天死亡10~20尾,内服第4天零星死亡,每天死亡2~3尾,疗程结束时停止死亡,治疗效果明显。
2.4肠道败血症
病鱼消化道充血发炎,肠道内有大量脓状物,鳃丝发白,全身有细小的红斑或淡白色斑点,头部充血发红,肝脏出现类似的斑点。
防治方法:及时调整饲料用量,内服加外用消毒药,全池泼洒,有效控制了病情。
上午用杀菌灵4mg/L 浸泡1~2小时,下午用灭菌灵4mg/L浸泡1~2小时;同时每千克鱼用烟酸诺氟沙星30mg拌饵投喂。
连续投喂5~7天。
2.5柱形病(烂尾、烂身、溃疡病)
病鱼头、躯体出现白色斑点,呈现腐皮斑点症、有烂尾、烂身、溃疡症。
防治方法:上午用治霉净15mg/L,敌菌清4mg/L,食盐50mg/L混合浸泡1~2小时,下午用菌毒消4mg/L 浸泡1~2小时或用0.3mg/L的稳定性二氧化氯全池泼洒,隔天一次、连续二次。
同时每千克鱼用30mg盐酸土霉素拌饵投喂,连续投喂5~7天。
2.6水霉病
水霉病是一种真菌性鱼病,斑点叉尾鮰各种年龄的鱼(包括鱼卵)均可被感染。
此病终年可见,尤以早春、晚冬最为流行。
此病还可与斑点叉尾鮰的其他疾病并发,如鱼种的烂尾病等,这给养鱼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
症状同其他常见养殖鱼类水霉病的症状。
防治方法:①日常养殖操作中要尽量仔细,勿使鱼体受伤。
在斑点叉尾鮰鱼卵孵化过程中,坚持每天用3%~4%的食盐水浸洗病鱼5分钟,能有效地防止卵块感染上水霉病。
②全池泼洒食盐及小苏打合剂(1: 1),使池水呈8g/m3的浓度。
③全池泼洒亚甲基蓝,使池水呈2~3g/m3的浓度,隔2天泼洒1次。
④用3%~4%食盐水浸泡病鱼5分钟,或用0.5%~0.6%食盐水浸泡病鱼1小时。
⑤每亩,水深1m,用苦楝子(烤黄)1000
克,碾粉用温水浸泡8小时,再加碳酸氢钠250g,食盐500g,兑水全池遍洒。
2.7车轮虫病
病鱼的鳍、头、体表有一层白点、粘液增多、游动缓慢、鱼体消瘦、呼吸困难而死,用显微镜即可确诊。
防治方法:用0.7mg/L硫酸铜或硫酸铜与硫酸亚铁按5:2合剂全池泼洒,严重时可连用二天。
也可用干姜2.6mg/L、辣椒粉0.5mg/L混合煮沸后全池泼洒。
2.8小瓜虫病
病鱼的皮肤、鳍条、鳃上可见布满白色小点状的囊胞。
病情严重时鱼体覆盖一层白色薄膜。
病鱼游动缓慢,漂于水面,然后死去。
镜检可见,此病在舞阳县吴城镇养殖基地发生,用药后治愈。
防治方法:可用瓜虫净全池泼洒,连用三天。
也可用干姜2.6mg/L、辣椒粉0.5mg/L混合煮沸后全池泼洒。
2.9病毒病
流行于水温25~30℃,病鱼鳍条基部和皮肤充血,眼睛外突,鳃丝发白,肾脏红肿,肝脏发白,脾脏肿大,腹部膨大、积水。
病鱼尾向下,头向上,悬浮于水中,出现间隙性的旋转,沉入水底衰竭而亡。
此病发生在阴阳赵乡渔业养殖协会,发病时间较长,未科学用药,未及时报告,导致142亩池塘发病,经济损失较大。
防治方法:上午用病毒净4mg/L浸泡1~2小时,下午用杀菌灵4mg/L,敌菌消4mg/L混合浸泡1~2小时;
同时内服大蒜素和维生素C,连续投喂7~10天。
3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3.1无鳞鱼类对药物更为敏感
斑点叉尾鮰是无鳞鱼类,药物更容易直接从皮肤渗入体内,对药物更为敏感。
斑点叉尾鮰对某些药物有较高的耐受度,如高锰酸钾可用2~3mg/L的浓度全池泼洒。
因此,未用过的药物应先试验,再在池塘内使用;用药一定要严格控制浓度;用药期间应认真观察,发现不适表现及时采取措施,以防中毒死亡。
3.2施药过程
特别是全池泼洒药物,因受水温、水中有机质含量影响,部分药物被有机质吸附或与有机物结合,降低了药物浓度,因此,在施药时可根据水质肥瘦程度灵活掌握用药量。
使用药物也须执行相应的休药期,确保上市食品药物残留符合准则要求。
收稿日期:2013-12
病害防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