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流行性乙型脑炎治疗方法
猪的疾病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 的知识和防治

猪的疾病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知识和防治一、概述:猪流行性乙型脑炎(Swine epidemic encephalitis B)是由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
猪感染后表现为高热、流产、产死胎及公猪睾丸炎。
本病由蚊虫传播,常于夏末初秋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
从1871年首次在日本发现至1934年在日本分离出乙脑病毒,已有过十几次大流行。
现在东南亚地区的日本、朝鲜、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印度及我国都有发生,其他国家称为日本脑炎,为了与日本冬春季流行的一种嗜眠性脑炎(称流行性甲型脑炎)相区别,故将本病称为乙型脑炎。
本病分布很广,主要在亚洲各国发生,我国较多地区都有发生,人畜共患,危害甚大,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需要重点控制的传染病。
也是我国重点防制的传染病之一。
二、病原: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属黄病毒科(Flaviv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是一种小的病毒。
病毒粒子直径约30~40nm,呈球形,20面体对称,为单股RNA。
在氯化铯中的浮密度为1.24~1.25g/cm3。
有囊膜,外层为含糖蛋白的纤突。
外层纤突是具有血凝活性,能凝集鹅、鸭、鸽、绵羊和雏鸡的红细胞。
但不同毒株的血凝滴度有明显的差异。
本病毒能在多种细胞上培养繁殖。
可在鸡胚卵黄囊内繁殖,在鸡胚成纤维细胞、猪肾细胞、仓鼠肾细胞、牛胚肾细胞以及BHK21、PK15、Hela、Vero等传代细胞中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和形成蚀斑。
马、牛、羊、猪、鸡都有相当高的隐性感染率,病毒在感染动物血液内存留的时间很短,主要存在于脑、脑脊髓液和死产胎儿的脑组织,以及血液、脾、肿胀的睾丸,以肿胀睾丸的含毒量最高。
流行地区的吸血昆虫,特别是伊蚊属和库蚊属昆虫体内常能分离到病毒。
试验动物中,各种年龄的小鼠都有高度的易感性,是常用来分离和繁殖病毒的实验动物,其中以1~3日龄的乳鼠最易感。
小鼠脑内接种最好,接种后2~4天发病,并于1~2天死亡。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与思路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与思路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简称乙脑,其病原体于1934年在日本发现,故亦称日本乙型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1939年我国分离出乙型脑炎病毒,并结合大量流行病学资料命名。
本病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主要分布在亚洲地区,多在夏秋季流行。
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重症者常发生中枢性呼吸衰竭,病死率高,约有5%~20%的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本病属于中医学“暑温”范畴。
一、病原学乙型脑炎病毒属虫媒病毒乙组的黄病毒科,直径约20~40 nm,呈球形,核心为单股正链RNA,包被有单股多肽的核衣壳蛋白,外层为脂质包膜,镶嵌有糖基化蛋白(E蛋白)和非糖基化蛋白(M蛋白),其中E蛋白是病毒的主要抗原成分,可诱导中和抗体和血凝抑制抗体产生。
乙脑病毒为嗜神经病毒,可在小鼠脑内传代,在鸡胚、猴肾和Hela细胞中生长繁殖,对热、乙醚和酸等常用消毒剂敏感,100 ℃2分钟、56 ℃30分钟即可灭活,但对低温和干燥耐受性强,以冰冻干燥法在4 ℃冰箱中可保存数年。
乙脑病毒的抗原性较稳定,人与动物感染后可产生特异性IgM抗体、补体结合抗体、中和抗体和血凝抑制抗体,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乙脑是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和动物(家畜、家禽和鸟类)感染乙脑病毒后均可发生病毒血症,成为传染源。
人感染后病毒血症期短暂,血中病毒含量少,故乙脑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不是主要的传染源。
猪的感染率高,感染后血中病毒含量多,病毒血症期长,且因猪的饲养面广,更新率快,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感染高峰在人类流行高峰前1~2个月,可作为乙脑流行的预测依据。
此外,牛、马、羊、狗、猫、鸡、鸭和鸟类感染后亦可作为传染源。
蚊虫、被感染的候鸟、蝙蝠是乙脑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可带病毒越冬。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防治及护理

编辑ppt
19
1、一般疗法:隔离病人,防蚊,室内通风, 注意温度和湿度,注意热量和营养的补充,流 质饮食,昏迷者鼻饲,补足液体。(计算每日 生理需要量)
2、对症治疗:
⑴控制高热:因乙脑病人的高热常为持续性, 一般的降温措施不理想,应采取综合措施,使 体温控制在38. 5℃以下。可采用物理降温(如 冰帽、冰袋、酒精檫浴、冷盐水灌肠等,最好 使室温控制在30℃以下),药物降温(如50% 安乃近滴鼻、肌注PV等),亚冬眠疗法(复方 氯丙嗪0.5~1mg/kg,每4~6小时一次,稀释后 缓慢静推或肌注)。
编辑ppt
2
病因
乙脑病毒为嗜神经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虫 媒病毒属。主要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该病 毒在56℃的温度下经30分钟即可被灭活,对低 温和干燥的抵抗力很大,用冰冻干燥法在4℃ 冰箱中可保存数年。此病毒与酒精、乙醚、甲 醛接触即可灭活。5%来苏或5%石碳酸也有很 强的灭活作用。
编辑ppt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 防治
编辑ppt
1
概述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感 染引起的具有严格季节性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 传染病,经蚊或其它吸血昆虫传播。
农村高于城市、山区高于沿海,多发生于儿童。 临床特点为高热、惊厥、意识障碍、脑膜刺激
征等,重者常发生呼吸衰竭,病死率较高,可 留有后遗症。 由于我们地区属于边远贫困山区,乙脑疫苗接 种的普及率较低,老百姓的防范意识较差,加 上气候炎热,每年都有乙脑病例发生。
⑶防治呼衰:雾化、翻身、扣背、吸痰、低流 量给氧,必要时作气管切开(深昏迷、延髓性 麻痹或呼吸肌瘫痪、脑干型脑炎)或应用呼吸 兴奋剂、血管扩张剂(654-Ⅱ等抢救中枢性呼 衰)及人工呼吸机抢救。
编辑ppt
流行性乙型脑炎预防及治疗措施

流行性乙型脑炎预防及治疗措施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以儿童和青壮年为主要发病人群。
该病可引起脑组织炎症,并导致各种严重并发症,如脑膜炎、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等。
因此,预防和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是非常重要的。
预防措施:1.加强环境卫生:防止蚊虫滋生,减少蚊虫叮咬的机会。
家庭、学校、公共场所应保证清洁卫生,及时消毒。
2.个人防护:出门时应穿长袖衣服,穿浅色衣物,避免黑色和深色衣服。
使用蚊帐、蚊香、电子驱蚊器等防蚊措施。
3.睡眠要充足:由于蚊虫是夜间活动的,因此晚上应尽量不要外出,保证充足的睡眠,增强身体抵抗力。
4.疫苗接种:目前已有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一般在夏季预防接种较为适宜。
接种后有一定保护作用,但并不能完全避免感染。
疫苗接种对于高风险人群和疫情流行地区的居民尤其重要。
治疗措施:1.早期诊断和隔离:一旦出现流行性乙型脑炎疑似症状,应立即就医。
医生会根据病情进行确诊,必要时进行隔离。
2.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取一系列治疗措施。
如对症使用解热镇痛药、降压药等,同时也可采用中药进行治疗。
3.营养支持:在治疗过程中应适当补充足够的营养,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4.防止并发症:对于已经引起并发症的患者,应根据具体病情进行相应治疗。
如脑膜炎、脑水肿等并发症,应进行积极治疗和症状缓解。
总之,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非常重要,只有加强环境卫生,个人防护措施,接种疫苗等措施都跟治疗一样重要。
对于出现流行性乙型脑炎疑似症状的患者,一定要及时到医院接受治疗,做好感染隔离措施,以避免疾病传播和发生严重并发症。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疗指南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疗指南【概述】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简称乙脑,是乙脑病毒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以高热、意识障碍、惊厥、脑膜刺激征为特征。
重症可留下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后遗症。
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1/300~1/500的人发病,且以10岁以下儿童发病最高。
感染后具有持久免疫力。
本病流行具有明显季节性,以蚊虫繁殖、活动猖獗之7、8、9三月发病最集中。
近年来在我国广泛的接种乙脑疫苗后,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均有明显下降。
【病史要点】1.流行病学询问当地有无乙脑流行,有无接触蚊虫机会,有无乙脑预防接种史。
2.临床表现询问起病缓急,体温高低及热型(大多急性起病,体温呈逐渐升高趋势)。
意识障碍出现的时间、特点、程度及变化。
头痛、呕吐、惊厥的发生时间,发作情况,与热程的关系。
【体检要点】判断意识障碍程度,检查脑膜刺激征,病理反射征,及颅内高压征(婴幼儿前囟饱满及紧张度)存在与否,腹壁、提睾、膝等反射减弱、消失或亢进变化,肌张力高低,眼球活动与瞳孔变化。
呼吸节律变化。
球结膜是否水肿。
【辅助检查】9/L,20)×10分类以中性白细胞总数达(10~1.血常规粒细胞为主。
2.脑脊液常规呈病毒性脑膜炎改变。
白细胞计数多6/L,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以淋巴细胞500)×10在(50~为主。
蛋白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正常。
3.脑电图和头颅影像学脑电图一侧或双侧颞叶有弥漫性慢波和尖棘波。
脑CT和MRI显示弥漫性脑水肿征象。
脑干脑炎者见脑干部位病灶。
4.病原学检查1)特异性IgM抗体检查血清特异性IgM抗体于感染后4日即可出现,持续3~4周,单份血清即可做出早期快速诊断。
阳性率在39%~93.5%之间。
脑脊液特异性IgM抗体优先于血清中出现,且持续时间较血清中抗体为久,可用于早期诊断。
2)病毒分离可取血和脑脊液进行病毒分离,极少阳性。
尸检脑组织分离病毒阳性率较高。
中国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人数、发病率、死亡人数、死亡率及治疗方法分析

中国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人数、发病率、死亡人数、死亡率及治疗方法分析一、流行性乙型脑炎基本概况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的病原体于1934年在日本发现,故名日本乙型脑炎。
1939年我国科学家分离到乙脑病毒,解放后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改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
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远东和东南亚地区,经蚊传播,多见于夏秋季。
临床上急起发病,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等,重型患者病后往往留有后遗症,属于血液传染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潜伏期10~15天。
大多数患者症状较轻或呈无症状的隐性感染,仅少数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惊厥等。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及死亡情况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encephalitistypeB,简称乙脑)是由嗜神经的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经蚊虫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全球每年3万~5万人患病,死亡率高达20%~30%,30%~50%的乙脑幸存者会留有神经或精神后遗症。
2014-2018年中国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数呈波动增长趋势,2019年呈断崖式下降,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数只有416例。
2018年中国因感染流行性乙型脑炎死亡135人,比上年增加56例;2019年中国因流行性乙型脑炎死亡13人,比上年减少122例。
2015-2018年中国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2019年中国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率0.0298/10万,为近年来发病率最低。
2014-2018年中国流行性乙型脑炎死亡率呈上升趋势,2018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死亡率0.0097/10万;2019年死亡率下降至0.0009/10万。
三、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治疗方法乙型脑炎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急bai性中枢神经du系统传染病,经蚊虫媒介传播流发于zhi夏秋季节,具有典型的季节性,尤以儿童多见。
临床特症为高热、意识障碍、惊厥、脑膜刺激症、脑症状等,重者引起呼吸衰竭。
人对乙脑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持久的免疫力。
流行性乙型脑炎“三关”的监护和治疗

流行性乙型脑炎“三关”的监护和治疗关键词流行性乙型脑炎“三关”监护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
发病急,来势凶,变化快。
重症者伴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
病死率高达20~50%。
高热,抽搐及呼吸衰竭(三关),是危及病人生命的三种主要症状,并且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必须及时给予处理,否则会危及生命。
现将我院2006年(7~9月份)~2007年(7~9月份)收治的110例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三关”监护和治疗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般资料110例乙型脑炎均来自农村。
其中男性68例,女性42例,年龄最小为9月,最大14岁,10岁以下的94例,占85.45%,11岁~14岁的16例,占14.55%。
轻型16例,普通型38例,重型34例,极重型22例。
1.2 诊断标准①流行性病学资料,夏秋季节发病,农村儿童;②发病急,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为主,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阳性。
③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脑脊液呈无菌性脑炎样改变。
血清乙脑特异性lgm 抗体阳性(重庆市疾控中心派专家宋采血检查所得结论)。
2 监护项目和临床意义2.1 体温110例乙脑患者100%发热,多为稽留热,体温高热达39℃~40℃,重者高达40℃以上,一般持续7~10天。
若高热持续过久体内调节功能失常,则成为患儿健康的威胁。
①高热使各种营养素的代谢增高,氧的耗量也大大增加。
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增高13%。
高热时还会影响消化功能,可能引起婴幼儿腹泻,脱水,而进一步发生代谢障碍。
②由于高热氧消耗增加,需要加速散热。
因而心搏加快(体温每升高1℃心搏加快约15次/分)表皮血管扩张,故心血管负担加大。
③高热可使大脑皮质过度兴奋(烦躁,高热惊厥等)或高度抑制(谵妄、昏睡、昏迷等)尤其婴幼儿多见;④高热时消化道分泌物减少,消化道活动降低,胃肠运动缓慢,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秘等症状。
乙脑怎样治疗?

乙脑怎样治疗?*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乙脑的治疗方法,治疗乙脑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乙脑应该吃什么药。
*乙脑怎么治疗?*一、西医*1、对症治疗:本病尚无特效疗法,对症处理好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等危重症状,对降低病死率和防止后遗症,具有重要意义。
1、一般护理:隔离治疗,对昏迷病人,应注意口腔、皮肤清洁护理,定时翻身侧卧,受压部位放置气垫,应用牙垫或开口器,防止舌咬伤。
流质饮食,热量每日不低于35-40Cal/kg,并注意补充维生素B、C以及清凉饮料和葡萄糖液。
2、高热治疗:以物理降温为主,如冷敷、冰袋放置、30-40%酒精擦浴,冷盐水灌肠等。
药物一般用小剂量醋柳酸、氨基比林口服,也可肌肉注射安热静成人1-2支,小儿10mg/kg,肌肉注射;赐他静,成人2ml 肌肉注射,小儿酌减;柴胡注射液,成人2ml/次,小儿1-1.5ml/次,肌肉注射,必要时3-4小时重复使用。
高热伴有抽搐患者可应用亚冬眠疗法,冬眠灵与非那根各1ml/kg,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每4-6小时可重复给药。
并给予阿米妥、水化氯醛或鲁米那(对高热不退、超高热伴反复抽搐者作为诱导剂)。
一般用1-3天,应逐渐减少剂量及延长用药时间。
3、惊厥治疗:(1)宜早用,在有抽搐先兆、高热、烦燥,惊厥及肌张力增加时,即与应用;(2)肌肉松弛后即停;(3)掌握剂量,注意给药时间。
用药如下:安定:成人10-20mg/次,小儿0.1-0.3mg/kg(不超过10mg/次),肌肉注射,必要时缓慢静注。
水合氯醛:成人1-2g/次,小儿100mg/岁/次,(1次不1g),鼻饲或保留灌肠。
阿米妥钠:成人0.2-0.5g/次,小儿5-10mg/kg,可用葡萄糖液稀释成2.5%溶液肌肉注射或缓慢静注至肌强直变软为止。
苯巴比妥钠:成人0.1-0.2g/次,小儿5-8mg/kg次,肌肉注射。
25%硫酸镁:0.2-0.4ml/kg/次,肌肉注射,或稀释后静注,但推注要慢,注意呼吸抑制及休克(必要时可用钙剂对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大流行性乙型脑炎治疗方法
生活中,对于流行性乙型脑炎这种病症了解的人并不多,流行性乙型脑炎被简称为乙脑,是一种病发与脑部神经系统的传染病。
夏季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高发季节,最容易通过蚊虫叮咬被传播。
流行性乙型脑炎在儿童中的发病率较高,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
★一、隔离:病人应隔离在有防蚊设备的病房内。
病室外要采取遮阳设备,病室内应根据当地条件采用降温措施,使室温维持在28℃以下。
★二、饮食及补液,高热、呕吐、惊厥、汗多或用脱水剂后排尿较多的病人,应超酌情增加液体量,但要防止补液过多加重脑水肿。
酌情补充钾盐。
★三、护理:乙型脑炎的患儿护理尤其重要。
对危重患儿需至PICU治疗,昏迷病人注意吸痰,防止褥疮的发生,昏迷病
人防止暴露性角膜炎,可用红霉素眼膏定期涂眼,并以消毒凡士林纱布盖于局部。
对反复惊厥的病人,应防止舌咬伤及舌根后倒阻塞呼吸道。
尿潴留病人给予膀胱处按压排尿。
或留置导尿。
气管切开处应按术后常规护理,严防继发感染。
对恢复期病人,应保持肢体功能位,加强训练。
精心的护理,不仅可减少继发感染和并发症,而且能明显减少病死率及后遗症。
★四、高热的处理
应给予物理和药物降温、物理降温中,除采用室内外降温措施外,对超高热的病人可用温水洗擦(水的温度较病人体温低2—3℃)、30—50%酒精擦浴、头部冰帽、冷敷大血管处或冷盐水灌肠等。
但物理降温要避免引起寒战,体温>38.5℃以上时选用药物降温。
★五、惊厥的处理
惊厥是由脑实质炎症,脑水肿引起的,应以给予脱水剂和肾上腺皮质激素为主;高热引起惊厥的,应迅速降温;少数病人由脑性低钠血症或低血钙诱发,也应纠正电解质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