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描述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损害中枢神经系统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儿童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
为了与本世纪初曾流行于欧洲的昏睡性脑炎(又称甲型脑炎)相区别,解放后我国卫生部定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
起病急,症状轻重不一,从隐性感染、轻症脑膜炎到病情严重的重症脑炎,出现高热、惊厥、昏迷、直至痉挛性瘫痪,甚至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目前乙脑每年发病约50 000例,其中约1/3 的病例死亡,且乙脑后遗症严重,存活者20%~40%留有神经麻痹和心理改变等严重后遗症,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现将其流行病学资料作一综述。
1 流行特征1.1 地理分布尽管由乙脑引起的脑炎爆发早在1871年的日本就被报道过,但是直到1924年日本首次从1例临床病例中分离出乙脑,1935年成功分离出乙脑中山株(Nakayamastrain)。
在日本除北海道,其他岛屿均有散发病例。
1938年俄罗斯首次发现乙脑感染者;1949年韩国首次报道乙脑的流行;1965年越南北部地区发生大流行(现在每年有1000~3000例);1969年泰国清迈发生乙脑流行(现在每年仍有爆发);尼泊尔首次报道是在20世纪70年代,最近几年爆发了大流行;尽管被证明乙脑在1948年就开始在斯里兰卡传播,但是1985年才开始大流行;1955年在印度南部开始发现JEV,直到20世纪70年代在印度北部发生大流行;1995年在大洋洲的托雷斯海峡首次发现JEV,1997年在新几内亚岛,1998年在澳大利亚均发现乙脑病例,有研究提出:在1989年新几内亚岛就发现了乙脑,而且正是由此传播到托雷斯海峡。
在中国,1935年发生了乙脑大流行,1940年分离到该流行病病毒株,近年来全国每年发病数10 000例上下,病死率高达5%~35%。
全国各省除了西藏、新疆、青海,都有乙脑的发生。
四川省每年有2000例乙脑病例,90%以上是儿童,1990~1999年发病率在全国排名第8,疫区波及100多个市县,2000 以后全省疫情在全国排名进一步前移,每年全省报病数占全国乙脑报病总数的1/5~1/4 ,成为全国乙脑的重疫区。
儿童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和治疗(1)

检测患儿血清中特异性IgM抗 体,可用于早期诊断。双份血 清IgG抗体滴度4倍以上升高有
诊断价值。
影像学诊断方法
CT检查:部分患儿脑部CT扫描可见低密度灶,表现为脑水肿、脑室受压等改变。
MRI检查:MRI对软组织分辨率较高,可显示脑部病变的范围和程度,有助于诊断 和预后评估。
通过以上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可以对儿童流行性乙型脑炎进行准 确诊断,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THANKS。
03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治疗
一般治疗原则
01
02
03
隔离治疗
首先应将患者隔离,避免 病毒的进一步传播。
休息
保证患者充足休息,减少 体力和脑力的消耗,有助 于身体的恢复。
饮食调整
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 食物,保证患者充足的营 养供给。
药物治疗
抗病毒治疗
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 洛韦等,抑制病毒复制, 缩短病程。
02
该病主要通过蚊虫传播,是一种 自然疫源性疾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特征
01
02
0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4
地域分布
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分布在亚 洲地区,特别是在东南亚和南
亚国家。
季节特点
该病多在夏季和秋季流行,与 蚊虫活动季节相符。
传播媒介
主要通过库蚊传播,库蚊在叮 咬感染乙脑病毒的人或动物后 ,再叮咬健康人时传播病毒。
管理好家禽、家畜等动物,避免它们成为病毒的传播源。动物的圈舍要定期清 洁消毒,减少病毒滋生的可能性。
加强个人防护和宣传教育
个人防护
避免在蚊虫活动高峰期外出,尽量穿长袖长裤,减少暴露部位。使用驱蚊液、花 露水等防护用品,防止蚊虫叮咬。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以高热、惊厥、意识障碍、呼吸衰竭、惊厥、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等症状为特征。
根据病情及神经系统症状的轻重,乙脑可分为轻、中、重、极重四种类型,重型及极重型死亡率高。
病死率高达20%~50%,重症病人可留有后遗症。
病原学本病病原体属披盖病毒科黄病毒属第1亚群,呈球形,直径40~50nm,为单股正链RNA,病毒抵抗力不强,不耐热,对乙醚、酸等都很敏感,但耐低温和干燥。
发病机理感染乙脑病毒的蚊虫叮咬人体后,病毒先在局部组织细胞和淋巴结、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内增殖,不断侵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症。
发病与否,取决于病毒的数量,毒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绝大多数感染者不发病,呈隐性感染。
当侵入病毒量多、毒力强、机体免疫功能又不足,则病毒继续繁殖,经血行散布全身。
由于病毒有嗜神经性故能突破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尤在血脑屏障低下时或脑实质已有病毒者易诱发本病。
病理改变可引起脑实质广泛病变,以大脑皮质、脑干及基底核的病变最为明显;脑桥、小脑和延髓次之,脊髓病变最轻。
其基本病变为:①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可见脑膜与脑实质小血管扩张、充血、出血及血栓形成,血管周围套式细胞浸润;②神经细胞变性坏死,液化溶解后形成大小不等的筛状软化灶;③局部胶质细胞增生形成胶质小结。
部分患者脑水肿严重颅内压升高或进一步导致脑疝。
镜下主要表现为变质性炎:(1) 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若在变性坏死的神经细胞周围有增生的少突胶质细围绕时,称神经细胞卫星现象;若小胶质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侵入变性坏死的神经细胞内,则称为噬神经细胞现象。
(2) 软化灶形成神经组织发生局灶性坏死液化、形成质地疏松、染色较淡的筛网状病灶,称为筛状软化灶。
(3) 脑血管改变血管扩张充血,管周间隙增宽,常伴有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细胞围绕血管呈袖套状浸润。
(4)胶质细胞增生增生的小胶质细胞若聚集成群而形成结节,称胶质细胞结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3.老年人乙脑临床特点 60岁以上患者,发病急,均有高热,病情严重,重型及极重型占86.1%及91.7%。出现昏迷时间早,且持续时间长,部分伴循环衰竭及脑疝,病死率高达66.6%。多并发肺内感染、尿路感染、消化道出血、心肌损害等。
4.临床分型 临床上根据病情轻重的不同,可分为以下4种类型。
(3)重型:体温持续在40℃或更高,神志呈浅昏迷或昏迷,烦躁不安,常有反复或持续惊厥,瞳孔缩小,对光反射存在,可有定位症状或体征,如肢体瘫痪等。偶有吞咽反射减弱,可出现重度脑水肿症状。病程常在2周以上,昏迷时间长者脑组织病变恢复慢,部分患者留有不同程度后遗症。
(4)极重型:此型患者于初热期开始体温迅速上升,可达40.5~41℃或更高,伴反复发作难以控制的持续惊厥,于1~2天内进展至深昏迷,常有肢体强直性瘫痪,临床上有重度脑水肿的各种表现,进一步发展呈循环衰竭、呼吸衰竭甚至发生脑疝,病死率高,存活者常有严重后遗症。
高热、惊厥、呼吸衰竭是乙脑极期的严重症状,三者相互影响,尤为呼吸衰竭常为致死的主要原因。
⑦循环衰竭:少数乙脑患者可发生循环衰竭,表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肢端冰凉并伴有呕吐咖啡色液体。其产生原因多为内脏淤血,使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胃肠道渗血、出血;乙脑极期因代谢紊乱,毒素吸收产生血管麻痹;心肌病变产生心功能不全;延脑血管舒缩中枢的损害等所致。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常可危及生命,应予重视。
5.脑部病变定位
(1)脑干上位:病变累及大脑及间脑,未侵犯脑干,临床上有昏睡或昏迷,压眼眶时出现假自主运动,或去皮质强直,如颞叶损害可致听觉障碍;若枕叶损害可有视力障碍,视物变形等。眼球运动存在,早期瞳孔偏小或正常,颈皮肤刺激试验时瞳孔可散大,呼吸始终正常。若丘脑下部病变,该部位是自主神经的较高级中枢,又是体温调节中枢,可出现出汗、面红、心悸及心律不齐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还可出现超高热等体温调节障碍。
流行性乙型脑炎

4. 后遗症期
神神经症状者称后遗症。约 5% ~ 20% 的重
症病人可有后遗症。主要有意识障碍、痴
呆、失语、肢体瘫痪、扭转痉挛和精神失
常等,经积极治疗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流行性乙型脑炎
临床表现
乙脑恢复期患儿智力障碍
流行性乙型脑炎
临床表现
(二)临床类型
分型 体温 神志 抽搐 脑膜刺激征 呼衰 病程
流行性乙型脑炎
实验室检查
(三)血清学检查
特异性 IgM 抗体测定: IgM 抗体一般在病
后3~4d即可出现,脑脊液中最早在病程第2 天测到,两周达高峰,可早期诊断。轻、中
型乙脑病人检出率高( 95.4% ),重型和极
重型病人中检出率较低。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并发症
发生率约 10%,以支气管肺炎最常见, 多因昏迷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不易咳出,或
血清免疫学检查和病毒分离。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预后
病死率在10%以下,轻型和普通型患者 多能顺利恢复。但重型和暴发型患者的病
死率可高达 20% ~ 50% 。死亡病例多发生在
极期,主要因中枢性呼吸衰竭所致。存活 者可有程度不等的后遗症。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治疗
(一)一般治疗
病人应住院隔离,昏迷病人要注意
流行性乙型脑炎
治疗
4.恢复期及后遗症处理
要注意进行
功能训练 (包括吞咽、语言和肢体功能
锻炼),可用理疗、针灸、按摩、体疗、
高压氧治疗等对恢复有较好疗效。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预防
(一) 控制传染源
包括隔离病人至体温正常,但主要传
流行性乙型脑炎

八、诊断与鉴别诊断
㈠ 诊断依据
⒈ 流行病学资料:流行于夏秋季,多见于儿童。
⒉ 临床表现:起病急,有高热、头痛、呕吐、意 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等。
锥体束征:正常生理反射消失,出现病理反射。
五、临床表现
⒍ 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如延髓受累可发生球 有眼球震颤、瞳孔变化。锥体束及 基底核受损后,巴氏征阳性,有不自主运动、面瘫、 肌颤与木僵等。植物神经受累有面红、多汗、偏侧 出汗、皮肤过敏及大小便失禁或尿潴留。亦可有肢 体瘫痪,其特点为同时必有意识障碍,全瘫、偏瘫 较单瘫多见,肌张力大都增高,非对称性。腹壁反 射和提睾反射通常减弱或消失,膝、跟腱反射则先 亢进后消失。一般浅反射消失先于深反射消失。乙 脑的神经系统症状在病程第1周内达高峰,第2周后 极少出现新的神经症状。
六、实验室检查
㈠ 血象 白细胞总数一般在(10~20)109/L, 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可增至80%以上,嗜酸 性粒细胞减少。部分患儿血象始终正常。约60% 患儿血沉增快。
㈡ CSF 压力↑,外观透明或微浊,白细胞数多 在(50~500) 106/L,但少数可达1109/L以上。 白细胞的多少与病情轻重无关。病初2~3日以中 性粒细胞为主,以后期则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 轻度增多,糖正常或偏高,氯化物正常。在病程 1~2周内脑脊液GOT活性增高,提示脑组织有 较严重损害,与预后有一定关系。有1%~5%的 患儿CSF正常。
乙脑病毒最早于1935年在日本发现,故称日本乙 型脑炎。1940年我国从脑炎死亡病人脑组织中分 离出乙脑病毒而证实本病存在,但到解放后才正 式定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
二、病原学
乙脑是虫媒病毒乙组中的一个型,属黄病毒属的披 盖病毒(togavirus),呈球形,20~30nm,核心 为单股RNA,外层有脂蛋白套膜,其表面有含血凝 素刺突,能凝集鸡、鸽等红细胞。乙脑病毒的抗原 性比较稳定,人和动物受感染后均可产生血凝抑制 抗体,补体结合抗体及中和抗体。
流行性乙型脑炎

重型
体温40℃以上,昏迷、反复抽搐, 瞳孔缩小,浅反射消失、深反射先 亢进后消失,可有呼吸衰竭。
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产生不同的 临床表现及神经受损体征。
暴发型
体温迅速上升,呈高热或过高热, 伴有反复或持续强烈抽搐,于1-2日 内出现深昏迷,有瞳孔变化、脑疝 和中枢性呼吸衰竭等表现,如不及 时抢救,常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幸 存者都有严重后遗症。
流行病学
传播途径 蚊子 是主要传播媒介, 三带喙库蚊为主, 蚊体内病毒能经卵 传代越冬,所以蚊 虫不仅为传播媒介, 也是长期储存宿主。
流行病学
有关病毒越冬的方式可为:
①越冬蚊再感染鸟类,建立新的鸟— 蚊—鸟循环; ②病毒可在哺乳动物、节肢动物潜伏越 冬。蚊与蝙蝠息息相关,蚊将乙脑病毒 传给蝙蝠,可持续存在达3个月以上, 构成蚊—蝙蝠—蚊循环; ③冷血脊椎动物为冬季贮存宿主(如蛇、 蛙、蜥蜴等),可分离出病毒。
实验室检查
病原学检查: 病毒分离:脑脊液、血中不易分离
出病毒; 第一周内死亡患者脑组织可分离到
病毒。用于回顾性诊断
血清学检查
特异性IgM抗体测定
特异性IgM抗体在感染后4天 即可出现,2-3周内达高峰,血或 脑脊液中特异性IgM抗体在3周内 阳性率达70%-90%,可作早期诊断, 与血凝抑制试验同时测定,符合 率可达95%。
惊厥或抽搐 高热、脑实质炎症及脑水 肿所致,呈局部或全身抽搐,多伴意识障 碍,持续时间与程度各异。
临床表现
呼吸衰竭是乙脑最为严重的症状,
也是重要的死亡原因。 主要为中枢性呼吸衰竭。由于脑实质
炎症、缺氧、脑水肿、颅高压、脑疝 和低血钠脑病等所致。以炎症损害延 髓呼吸中枢为主要原因。
流行性乙型脑炎

(二)病理 乙脑病毒侵犯机体主要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广泛病变, 病理:乙脑病毒侵犯机体主要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广泛病变 病理 乙脑病毒侵犯机体主要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广泛病变, 大脑至脊髓都可波及,但以大脑、丘脑和中脑最为严重, 大脑至脊髓都可波及,但以大脑、丘脑和中脑最为严重,脊髓病变 最轻。主要病理变化有: 最轻。主要病理变化有: 1、神经细胞病变:细胞变性坏死、尼氏小体消失、核溶解、细 神经细胞病变: 神经细胞病变 细胞变性坏死、尼氏小体消失、核溶解、 胞内出现空泡。严重者可形成大小不等的软化灶。 胞内出现空泡。严重者可形成大小不等的软化灶。 2、细胞浸润和胶质细胞增生:脑室质中有淋巴细胞和大单核细 细胞浸润和胶质细胞增生: 细胞浸润和胶质细胞增生 胞浸润,常聚集在血管周围,形成血管套, 胞浸润,常聚集在血管周围,形成血管套,胶质细胞增生形成胶质 小结。 小结。 3、血管病变:脑室质和脑膜血管扩张,有大量浆液渗出,形成 血管病变: 血管病变 脑室质和脑膜血管扩张,有大量浆液渗出, 脑水肿;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坏死、脱落,产生附壁血栓, 脑水肿;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坏死、脱落,产生附壁血栓,形成栓 塞。 4、软化灶形成 神经细胞严重变性坏死、尼氏小体消失、核溶解、 神经细胞严重变性坏死、尼氏小体消失、核溶解、 、 细胞内出现空泡。 细胞内出现空泡。
(四)流行特征 流行特征
1、严格的季节性:除热带地区全年散发外,亚热带和温带地区 严格的季节性:除热带地区全年散发外, 严格的季节性 有严格的季节性,绝大多数病例集中在7、8、9三月,约占全年的 有严格的季节性,绝大多数病例集中在 三月, 三月 80-90%。 2、高度散在性 因隐性感染多,临床发病少,同一家庭中发生 高度散在性:因隐性感染多 临床发病少,同一家庭中发生2 高度散在性 因隐性感染多, 例以上的病人极少。 例以上的病人极少。 3、年龄结构变化 以往 岁以下儿童为主,占病人总数的 年龄结构变化:以往 岁以下儿童为主,占病人总数的80% 年龄结构变化 以往10岁以下儿童为主 以上,这是由于成人获得稳固的免疫力之故, 以上,这是由于成人获得稳固的免疫力之故,近来发现发病年龄结 构有从儿童转向成人到老年化的趋势,这与儿童普遍接种疫苗有关。 构有从儿童转向成人到老年化的趋势,这与儿童普遍接种疫苗有关。 4、传播环境复杂 自然界中本病的传染源普遍存在,传播媒介 传播环境复杂:自然界中本病的传染源普遍存在, 传播环境复杂 自然界中本病的传染源普遍存在 众多,使本病至今还在人间流行。 众多,使本病至今还在人与病理解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程 1周
2周 3周
后遗症 —
多无 常有
普通 <40℃ 浅昏 重型 >40℃ 昏迷 极重 >41℃ 深昏
<1周或 存活者 >3周 严重
实验室检查Lab.exam
1.血象: WBC 10~20×109/L,N>80%, 核左移,嗜酸粒细胞可减少。 2.脑脊液检查: 压力 ,澄清或微混,WBC50~500× 106/L (只反应炎性渗出情况,与病情轻重无关);初 中性为主,以后淋巴细胞为多。蛋白稍增加,糖 定量正常或偏高,氯化物正常。 鉴别诊断:化脑IgM ,结脑IgA、IgG , 而病脑后期IgG 。
鉴别诊断differential diagnosis
(四)流行性腮腺炎、脊髓灰质炎、柯萨奇及埃 可病毒等所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共同点:症状类似,脑脊液病毒性。 不同点: 腮腺炎可先现脑膜脑炎的症状,后发腮腺肿胀, 鉴别时应注意接触史。 少数乙脑病人可有弛缓性瘫痪,易误诊为脊髓 灰质炎,但后者并无意识障碍。 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水痘 病毒等也可引起类似症状。应根据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特征及血清学检查加以区别。
病原学Etiology
• 乙脑病毒encephalitis B Virus: • 属虫媒病毒乙组的黄病毒科,核心为单
股正链RNA,外包以膜蛋白和外膜蛋白。 • 为嗜神经病毒,抗原性稳定,人或动物 感染后可产生补体结合抗体、中和抗体及 血清抑制抗体。 • 病毒抵抗力弱,但耐低温和干燥。对常 用消毒剂如酸、乙醚均很敏感。
流行性乙型脑炎 Epidemic encephalitis B
南方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传染病学教研室
• 目的和要求:
1. 掌握乙脑临床表现、脑脊液特点、诊断要点、鉴别诊 断及治疗原则。 2. 熟悉乙脑发病机制、病毒的特性及其抵抗力、流行特 征。血清学诊断方法。 3.了解乙脑的病理改变特点及预防措施。
病理 Pathology
大 脑 皮 质 ︑ 间 脑 和 中 脑 最 为 严 重 ︒
大 体 标 本 ︓
图注:大脑和脑膜充血水肿和出血、软化灶。
病理 Pathology
灶变 ︒性神 可︑经 发肿细 生胀胞 钙和病 化坏变 或死 形︐神 成形经 空成细 洞软胞 ︒化
—
图注:神经细胞肿胀变形,胞浆突起消失,Nissl小 体减少。少突胶质细胞增生,环绕退变的神经细胞, 形成卫星现象。
诊断Diagnosis
鉴别诊断differential diagnosis
(一)中毒型痢疾(必要性) 共同点: 儿童夏秋季节多见, 临床发热、昏迷、 惊厥、呼衰症状相似。 不同点: 乙型脑炎:发展较慢、休克极少见,脑脊液检查 异常,乙脑特异性IgM (+);治疗对症为主。 中毒性菌痢:起病急,早期出现循环衰竭,采用 直肠拭子或灌肠取便,镜检可见WBC、RBC及 PC,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治疗抗菌对症为主。
实验室检查Lab.exam
4.病毒分离 病程第1周内死亡病例的脑组织可分离到 病毒(无水酒精或50%甘油-RNA),但 脑脊液和血液中不易分离到。
并发症
发生率约10%,以支气管肺炎最多 见,多因痰阻或人工呼吸器后引起。 次为肺不张、败血症、尿路感染、褥 疮等。重型病人应警惕应急性溃疡致上 消化道大出血。
实验室检查Lab.exam
3.血清学检查 (1)特异性IgM测定: 二巯基乙醇(2-ME)耐性试验 :患者血清标本 在2ME处理后抗体效价低4倍即为试验阳性。第 3-4天即呈阳性,两周达高峰,可早期诊断。 IgM抗体捕获酶联免疫法(ELISA);间接免疫荧 光法; (2)补体结合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用于回顾诊断。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8月13日,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人民医院,几位亲属在照顾一位 乙脑感染者。当日上午,山西省运城市卫生局公布,运城市9 县区自7月13日发生首例蚊虫叮咬引发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 以来,截至目前共报告病例60例,其中死亡19人,经过卫生 防疫部门的努力,目前疫情已得到控制。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2006年)
临床表现Clinical feature
3.惊厥或抽搐: 由高热、脑实质炎症及脑水肿引起。多见于病 程2~5天,可为局部或全身性,持续时间不等, 均伴有意识障碍。 频繁抽搐可导致紫绀、甚至呼吸暂停。
临床表现Clinical feature
4.呼吸衰竭 : 最重症状和主要死因。 ①主要是中枢性呼衰,可由呼吸中枢损害、 脑水肿、脑疝、低钠性脑病等原因引起。 呼吸表浅,节律不整。表现为双吸气、叹息 样呼吸、呼吸暂停、潮氏呼吸以至呼吸停止。 ②少数为外周性呼衰,可因呼吸肌麻痹、呼 吸道阻塞和肺部感染引起。 节律始终整齐。主要表现为呼吸先快后慢、 胸式或腹式呼吸减弱、发绀。
发病机理Pathogenic Mechanism
病毒的毒力与数量 机体的免疫力和 其他防御机能
注射百日咳菌苗 或患脑囊虫病、 癫痫
发病机理Pathogenic Mechanism
乙脑的发病机制有: 1、直接侵袭:使细胞变性、坏死、胶质细 胞增生和炎性细胞侵润。 2、免疫损伤:抗原-特异IgM抗体沉积,激 活补体系统和细胞免疫,使脑细胞和血管受 损。 有病变部位不平衡,如脑膜病变较轻, 脑实质病变较重;间脑、中脑病变重,脊髓 病变轻。
临床表现Clinical feature
如伴脑疝则表现: ①面色苍白,喷射呕吐,反复或持续抽搐, 肌张力增高,脉搏转慢,过高热。 ②昏迷加重或烦躁不安。 ③瞳孔忽大忽小,对光反应迟钝。小儿有 前囟突出,视乳头水肿。
临床表现Clinical feature
5.脑膜刺激征 。 6.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 锥体束受损—痉挛性瘫痪。 小脑及动眼神经受累—眼球震颤、瞳孔扩 大或可缩小,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等。 植物神经受损—尿潴留、大小便失禁。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一)传染源 : 包括家畜、家禽和鸟类;其中猪(特别是幼 猪)是主要传染源,感染率可达100%,人不 是重要传染源(病毒血症期<5天)。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二)传播途径 : 蚊虫叮蛟。库蚊、伊蚊、按蚊都能传播本 病。三带喙库蚊为主。既为传播媒介,也是储 存宿主。 蚊虫的飞行(活动)半径约1-2.5KM。
• 记者从陕西省卫生
厅了解到,鉴于全 省乙型脑炎发病数 不断上升,防治形 势严峻,省卫生厅 日前发出紧急通知, 要求各地卫生部门 和疾控中心严防乙 脑暴发流行。据了 解,截至8月14日, 陕西省今年共报告 乙脑病例186例,7 例死亡。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2、季节性:亚热带及温带80~90%的病例 都集中在7、8、9三个月内。 3、地理环境:可随地理环境、气温和雨量轻 度波动。 4、流行状况:高度散发性,同一家庭罕见 同时有多个患者。
状及脑部损害症状,经过“三关” 。
高
抽搐
热
呼吸衰竭
临床表现Clinical feature
1.高热 是乙脑必有表现。体温高达40℃以上。 一般持续7~10天,重者可达3周。 热度越高,热程越长则病情越重。
临床表现Clinical feature
2.意识障碍: 由烦躁、嗜睡、昏睡逐渐到昏迷;早1~2 天,多3~8天出现。 嗜睡常为乙脑早期特异性的表现。昏迷越 深,时间越长,病情越重。 一般在7~10天左右恢复正常,重者持续1 月以上。
临床表现Clinical feature
(三)恢复期 经2~5天体温 正常,昏迷 清醒 神经精神症状多在2周±恢复正常。 部分病人>1~3月。表现为低热、多 汗、神志迟钝、痴呆、吞咽困难、失语、 瘫痪等。经积极治疗,多在6个月内恢复。
临床表现Clinical feature
(四)后遗症期 虽经积极治疗,部分患者在发病6个月后 仍留有神经、精神症状,称为后遗症。发 生率约5~20%。 以意识障碍、痴呆、失语、瘫痪、扭转 痉挛及精神失常最为多见。积极治疗,可 部分恢复。癫痫可持续终生。
• 中新网郑州 八月二十四日
电 (记者 赵晖)记者今日 从河南省疾控中心了解到, 今年七月份,该省乙脑(流 行性乙型脑炎)的发病人数 为四百三十七例,死亡十 四例。
• 八月十六日,河南信阳市
中心医院传染病房医务人 员正在抢救一名“乙脑” 儿童患者
陕西报告186例乙脑病例7人死亡 新华网西安 8月17日电
临床表现Clinical feature 据病情,乙脑有4型: 轻型、普通型、重型、暴发型 。
轻型和普通型占2/3。 初期重型多见, 后期轻型多见。
临床表现Clinical feature
体温 轻型 <39℃ 神志 清 脑膜刺激征 不明显
有 明显 明显
抽搐 —
偶有 反复 持续
呼衰 —
— ± ++
鉴别诊断differential diagnosis
(三)结核性脑膜炎 共同点: 症状类似,有发热、昏迷,脑膜刺激症。 不同点: 结脑:病程长,可有接触史。脑脊液外观呈毛玻 璃样,白细胞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糖及氯化 物减低,蛋白可增加;放置后脑脊液出现薄膜, 涂片可找到结核杆菌。 乙脑:夏秋季节多见,常有昏迷、惊厥,脑脊液 为病毒性,乙脑特异性IgM (+);
病理 Pathology
增 生细 胞 形侵 成 润和 “胶 血质 管细 套胞 ” ︒ —
图注:脑实质内小血管高度扩张充血,血管周 围间隙增宽,炎细胞增生围绕血管周围间隙, 形成血管套。
病理 Pathology
血 管 病 变 形 成 脑 水 肿 ︒
—
图注:小胶质细胞增生侵入变性坏死的神经细 胞内(←)学Epidemiology
(三)易感人群 : 普遍易感,多呈隐性。病人与隐性感染之 比为1:1000~2000。 10岁以下(尤其2~6岁)发病较多。 病后免疫力强而持久,罕有二次发病者。 母亲传递的抗体对婴儿有一定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