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和年龄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职业压力的影响

合集下载

浅析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压力及应对措施

浅析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压力及应对措施

浅析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压力及应对措施作者:张瑞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49期摘要:近年来,职业教育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迎来了春天,但由于职业院校学生的特殊性,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压力显得尤为突出,本文对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压力产生的根源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缓解职业压力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职业教师;职业压力;影响因素;对策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028-02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大力扶持,职业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职业院校教师由于面临着职业生存的压力、工作的压力、生活的压力、付出与回报的矛盾,成为教师队伍中职业压力的高发群体。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拥有健康的心理,缓解职业压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职业压力产生的内涵压力是指个体的身心在受到威胁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

一般来说,压力源有三个,社会、生活、竞争。

教师的职业压力则是指教师由于工作方面的原因导致的身心疲劳过度、神经紧张、挫折、折磨等不愉快的消极情绪。

有研究表明,教师中感受到压力较大和压力很大的共占72.47%。

2004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联合新浪网招聘频道、中国青年报等国内众多知名媒体启动了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结果显示70%的中国职场人士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教师这一职业的职业倦怠指数程度高居第三位,属于职业倦怠高发人群。

职业院校的教师与普通中小学及高等院校教师相比,有其工作的特殊性,教师的社会地位,教育对象的来源,教育对象的素质,教育环境等因素都导致职业院校的教师存在明显的职业压力。

二、职业压力产生的原因1.社会因素。

随着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对职业院校的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渊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科学的教学方法,正确的行为引导能力,职业院校的教师不仅要为社会培养实用型的技术人才,还要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要开发学生的智力;不仅自己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还要大胆创新,改革教育教学手段,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这些无疑给职业院校的教师带来了巨大的身心压力。

关于高职教师职业压力与应对策略

关于高职教师职业压力与应对策略

重 要 的 作用 顾 明 远 教 授 在 教 师 教 育 思想 方 面 的一 个 重 要 观 点 便 是 “ 师 是一 个 专 门 的 职 业 ” 教 师 是 学 校 持 续 发 展 的 第 一 资 教 . 源 。但 职 业 教 育 的 战 略 地 位 、 用 并 没 有 被 全 社 会所 认 识 , 学 作 在 校的管理模式 、 学科 和 专 业 建 设 、 教 师 工 作 的评 价 等 方 面 . 对 都
问 题 : 二 是 处 理 压 力 所 造 成 的 反 应 , 情 绪 、 为 及 生 理 等 方 第 即 行
减 轻 高职 院校 教 师 压 力 的 对 策 增 加 教 师对 自身 职 业 的 认 同 近 年 来 . 国 的 高 等 职 业 教 我
育 越 来 越 朝 规 范 化 的方 向发 展 . 职 业 教 育 事 业 中 发 挥 了极 其 在
调 控 和 政 策 导 向 力 度 . 立 符 合 职 业 学 习 特 点 的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建 体 系 . 而 帮 助 教 师 明确 职业 目标 。应 对 教 师 职 业 形 成 良好 的 进
在理论指导下实践 , 实践中总结完善 , 是一个需要创新 、 在 这 虚 心 借 鉴 、 于探 索 的过 程 。要 出 色 地 达 到 这些 要 求 . 师需 要 在 勇 教
标 的 全 面性 、 展 性 , 业 对 象 的 多 样 性 、 发 职 复杂 性 , 职业 职 责 的多
情 . 师也 会 产 生 高 度 的 自尊 感 .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视 为 一 种 可 教 把 追求的事业 . 而对其持积极 、 从 肯定 的看 法 。 提 高教 师 的 个 体 效 能 感 尊 重 教 师 需 求 的 同 时 . 要 激 发 更 教 师 的 追 求 。一 方 面 , 让 教 师 对 学 校 与 学 生 有 一 定 的 期 望 . 要 用 以 满 足 自己 的 需 求 ; 一 方 面 , 让 教 师 对 自已有 一 定 的期 望 . 另 要 自我 价值 能 够 得 到 实 现 . 自我 追 求 能够 得 到 满 足 从 目前 高 等 职业 教 育 教 师 生 存 状 态 来 看 . 师 的需 求 没 有 受 到 社 会 与学 校 教 的关 注 , 师 追 求 的重 要 性 更 是 为 大 家 所 忽 略 。 教 师 个 体 效 能 教 感 的 形 成 . 不 是 建 立 在 外 在 环 境 给 教 师 提 供 了什 么 . 是 教 并 而 师 为 学 生 有 效 地 提 供 了 什 么 .前 者 是 教 师 满 足 需 求 的 过 程 . 而 后 者 是 教 师满 足追 求 的 过 程 : 者 可 以 抑 制 教 师 对 职 业 的不 满 前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压力及缓解对策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压力及缓解对策
究员。
第 1 3卷第 1 期
师 深感 压力 巨大 。 高 职 院校 承担 着为 国家 和社会 培养 面 向生 产 一
可 以激 发教 师 的潜 能 , 但 持 续 的 或 过大 的压 力 则 会
引起 教师持 续 的心 理 紧 张 , 并 由此 引发 教 师 产 生 身
体或 心理 上 的问题 , 甚 至导 致疾病 的发 生 。 随着 高等职 业 教 育 改革 的深 化 和 自身 的 发 展 , 高职 院校 的师 资 队伍 不 断 得 到扩 充 , 青 年 教 师 所 占 比重越 来越 大 。职业压 力 问题直接 影 响着 高 职 院校 青年教 师 的身 心健 康 和 自身 的生 活 工 作 质 量 , 影 响 着 学 生的健 康 成长 以及 整个 高 职教 育 事 业 的 发 展 。 因此 , 加 强对 高职 院校青 年 教师职 业 压力 的研 究 , 对 于高 职院校 的教学 质 量 、 教 师 管 理 和科 研 水 平 的提 高, 具 有非 常重要 的现 实意 义 。
随 着社会 经济 的发展 和人 民物 质文 化 生活 水平 的提高 , 人们对 生 活水平 的要求 和期 望 也越 来 越高 。 大 部分青 年教 师 工 作在 教 学 和 科研 的第 一 线 , 由于 青 年教 师参加 工 作 年 限短 、 职称低 、 资历 浅 、 职业 发
Vo 1 . 1 3. No . 1
Ma r ., 2 01 3
高职 院校 青 年教 师 的职 业压 力及 缓 解对 策
王 晓峰 , 刘 艳
( 南京 工业 职业技 术 学院

文理 学 院 , 江 苏 南京
2 1 0 0 2 3 )
要: 针对 高职 院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压力问题 日益突 出, 对青年教师职业压力的形成原 因进行梳理 和剖析 , 从 社会、

高职院校专任教师职业压力实证研究

高职院校专任教师职业压力实证研究

高职院校专任教师职业压力实证研究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作为教育系统的关键力量之一,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大使命和责任。

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加速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专任教师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职业压力。

对高职院校专任教师职业压力的实证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教育改革压力。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职院校专任教师需要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这给他们增加了较大的压力。

2. 学生学业压力。

高职院校的学生通常是高中毕业生,他们面临着就业压力和学业压力的双重压力。

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作为学生们的主要指导者和辅导者,他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帮助学生解决学业上的困扰,这给他们带来了压力。

3. 学术研究压力。

高职院校专任教师除了承担教学任务外,还需要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和科研项目。

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他们往往难以兼顾教学和科研,这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4. 工作生活平衡压力。

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工作强度较大,他们需要不断备课、批改作业、进行教学评估等工作,这使得他们的工作与生活难以平衡,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1. 教学质量下降。

由于面临较大的职业压力,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往往疲于应付各种工作,并丧失了热情和动力,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2. 健康问题增加。

长期承受较大的职业压力会给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身心健康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容易导致失眠、焦虑、抑郁等健康问题。

3. 教师流失加剧。

面对较大的职业压力,一些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可能会选择离职或转行,导致教师流失的问题进一步加剧。

4. 教育质量下降。

高职院校专任教师是高等教育质量的直接保证,他们的职业压力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缓解和解决,将会影响整个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

1. 提供培训和进修机会。

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开展培训和进修工作,提供各类教师培训和教育学进修课程,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2. 加强教师的工作支持和帮扶机制。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及缓解策略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及缓解策略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及缓解策略摘要: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是当前困扰教师专业成长和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必须予以关注。

高职教育大环境的社会因素,也包括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机制,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等都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形成的原因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缓解职业倦怠也称““职业衰竭’、“职业枯竭”,被视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流行”的职业疾病,是个体在应对复杂社会时,长期处于工作压力下所出现的躯体、情感、认知的综合衰竭状态的亚健康的生存状态。

有资料显示,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后,容易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工作学习上缺乏热情和动力,工作绩效较差,成就感偏低,以至于对教学效果和学生成长、对社会都造成负面影响。

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教师作为新出现的教师群体,由于不能有效应对教学、科研或学生管理工作中持续不断的压力,更是职业倦怠的易发群体。

一、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形成的原因1.社会因素的影响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人们的价值观开始朝着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方向发展,开始愈加焦虑,精神压力也随之升高,情绪低落,高职院校教师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心理上不可能不受社会这种大环境的到影响。

经历了近20年的艰难探索,高职教育已经获得了飞速发展,成为支撑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我国各行各业输送了大批的“下得去,用得着,留得住”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为我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一方面,高职教育一直以来不被社会重视,广大考生和家长对其总体评价较低,除非实在没办法,他们是不愿意把自己的子女送读高职业院校的。

另外一方面,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是有偏向的,资金是重点保证“211工程”和中小学,而对高职院校的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投入的扶持,因此导致许多高职院校教学设施长期得不到更新,办学条件简偌,有的学校既然连个实训车间都没有,学生在黑板上学机床的操作。

高职院校专任教师职业压力实证研究

高职院校专任教师职业压力实证研究

高职院校专任教师职业压力实证研究高职院校专任教师是一项充满挑战和压力的职业。

他们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都面临着种种困难和压力,如人际关系、教学质量、职业前景等。

对高职院校专任教师职业压力进行实证研究,对了解其压力来源、影响因素,以及寻找相应的缓解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1. 教学负荷高职院校专任教师通常要承担较重的教学任务,每学期的课时数较多,这给他们带来了较大的教学压力。

教学负荷大、制定课程计划、备课等工作导致了时间的紧张,加剧了他们的焦虑和压力。

2. 职称评聘高职院校专任教师是否能够获得职称评聘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职业发展和晋升。

对于想要晋升的教师来说,职称评聘既是一种机会,也是一种压力。

评聘的标准和条件的不确定性,以及评聘的竞争性,使得教师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3. 人际关系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在工作中需要与同事、学生和家长进行良好的人际关系。

由于不同个体的价值观、利益诉求的差异以及沟通不畅,人际关系问题会导致教师的职业压力增加。

1. 个体因素教师个体因素主要指个体的性格、认知、心理健康等。

个体因素对职业压力的感受和应对方式起着重要的影响。

性格开朗、乐观的教师更容易应对压力,而性格内向、焦虑的教师更容易感受到压力。

2. 工作环境工作环境是指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工作的组织、人际关系、物质条件等方面的环境。

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可以减轻教师的职业压力,而一个不良的工作环境则会导致教师的职业压力增加。

3. 教育制度教育制度对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职业压力有一定的影响。

教师需要在制度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项任务,这会对教师造成时间上的压力。

教育制度是否完善、是否公正等也会影响教师的职业压力。

1. 定期休息高职院校专任教师需要定期进行休息和放松。

可以安排适当的假期,或者利用周末时间进行休息和娱乐活动。

这样可以减轻教师的压力,调整身心。

2. 寻求支持教师在面临职业压力时,可以向同事、上级或家人朋友寻求支持。

他们可以提供情感上的关怀和安慰,给予建议和帮助,从而减轻教师的压力。

教师职业发展中的性别差异研究

教师职业发展中的性别差异研究

教师职业发展中的性别差异研究性别在教师职业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师作为社会中的重要群体,性别差异对教师的职业发展和工作表现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过去的研究中,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到性别在教师职业发展中所呈现出的差异现象。

性别差异不仅涉及到教师的招聘、晋升、待遇等方面,还涉及到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以及教师自身的职业满意度等方面。

从教师的招聘入手,就可以看到性别差异对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一些学校在招聘教师时存在性别歧视现象,更倾向于雇佣男性教师而非女性教师。

女性教师在招聘过程中可能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歧视,这就导致了教师队伍中男性占比较高的情况。

而在晋升方面,男性教师往往更容易获得教育机构的认可和提升机会,女性教师则面临更大的职业发展障碍。

此外,教师的待遇和薪资也是性别差异的体现。

虽然男女教师在同一职务下从事相同工作,但是男性教师的薪资往往高于女性教师。

这与教育机构对男性和女性的待遇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密切相关。

性别差异也会影响到教师在职场中的地位和权力分配,进而导致教师个体在工作中的满意度产生差异。

性别差异还会影响到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

一些研究表明,性别差异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有一定的影响。

男性教师可能更容易受到学生的尊重和崇拜,而女性教师则更容易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倾诉。

不同性别的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上也有不同的倾向,从而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总的来说,教师职业发展中的性别差异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问题。

研究性别差异对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教师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建设一个更公平、更和谐的教育环境提供参考和倡导。

希望未来的研究和实践能够进一步关注性别差异,促进教育界的性别平等,为教师的职业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高校教师的职业性别隔离的状况和原因研究

高校教师的职业性别隔离的状况和原因研究

高校教师的职业性别隔离的状况和原因研究
职业性别隔离(Occupational gender segregation)指的是一
个职业领域中男性和女性的比例失衡,且男性和女性往往在不同职
业领域中有显著地位差异。

在高校教师中,女性教师通常占较小比例,而男性教师通常处于更高的职位和更高的薪资水平。

研究表明,高校教师职业性别隔离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
方面:
1. 学科领域偏好: 男性和女性在学科选择上往往有明显的区别,比如在STEM领域中男性占据主导地位,而在教育、人文社会科学等
领域中女性占优。

2. 男性的职业优势: 在高校教师中,男性往往担任领导、重要
职务、高薪职位等,并且男性通常拥有更多时间参与教学和科研活动。

3. 性别歧视和刻板印象: 尽管女性在高校教育中的发展速度在
过去几十年中有了很大改善,但在一些人的观念中,女性教师依然
没有男性教师有优势,更难被重视和接受。

4. 家庭责任和工作压力: 在职业发展中,女性教师经常面临婚姻、育儿、家庭责任等问题,这使得她们难以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
到工作中,从而影响了她们的职业发展。

总之,高校教师职业性别隔离的形成是由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
结果。

针对这种情况,改变社会性别歧视的认知和改善工作环境、
加强政策支持和倡导平等性别分配等举措有望有效推动这一趋势的
改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别和年龄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职业压力的影响
[摘要]本研究采用自编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职业压力源问卷》对613名高职教师进行了测量,目的在于探讨性别和年龄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职业压力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在问卷中的学校管理、教学科研、家庭社会、学生素质和总均分上表现出年龄差异,30~50岁的中年教师面临着更大的职业压力,但在问卷所有五个维度和总均分上都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性别和年龄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

由此可见,年龄对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具有显著影响,不同性别教师的职业压力随年龄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

[关键词]职业压力高职院校教师年龄效应性别差异
一、文献回顾
先前关于教师职业压力的性别差异研究给出了不同的结果。

一些研究者认为性别对于职业压力有重要的影响。

Antoniou等人对希腊中小学教师的调查发现:女性教师在与学生和同事交流中,工作负荷、学生进展以及情绪耗竭等方面体验着更大的压力。

边保旗、樊富珉、丁凤琴等人也发现:中小学教师在职业压力的一些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刘燕发现:男教师比女教师承受更重的人际交往压力。

甘怡群等人对全国17个省市心理健康工作从业者的职业压力研究发现:在缺乏单位支持和工作负担过重方面,男性心理健康从业者的压力均大于女性心理健康从业者。

彭艳对高校教师的研究显示:男女教师在学校管理制度、社会维度和工作成就感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徐志勤等人对高校教师的研究则发现:男教师的压力明显高于女教师。

而其他研究则得出了相反的结论。

例如,谢笑珍等人使用改编的《大学教师压力量表》对广东四所重点高校专任教师研究发现:男教师和女教师在职业压力的六个维度上都没有显著的差异。

郁菁等人也没有发现重庆高等职业学院教师的职业压力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年龄也是影响教师职业压力的一个重要维度。

先前研究都一致承认年龄对于教师职业压力是具有重要影响的,但是对其如何影响着教师职业压力感,却存在着不一致的结论。

Pines和Aronson等人认为:刚刚工作不久的新教师为了达到他们最初的目标会投入其所有精力,同时就会应付大量来自环境中的压力,因此会感受到更大的职业压力。

这种观点得到了诸如Byrne和Antoniou等人研究的支持。

Byrne认为年轻老师会表现出更大的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

Antoniou等人对希腊教师的研究发现:年轻教师在情绪耗竭和工作投入这两方面表现出更高水平的职业倦怠感。

来自国内的一些研究则得到了不同的结果。

徐长江的研究发现:中年教师在工作维度、学生维度、考试维度上感受到的压力明显高于老年教师;在考试维度上,中年教师也明显高于年轻老师。

徐志勤的研究表明,36~45岁年龄段教师压力最大。

王国防也有类似的结论:高校教师中,工作压力较大的群体是处于30~50岁之间的中青年教师,30岁以下和50岁以上的教师的工作压力相对较轻。

这些研究都几乎比较一致地认为:中年教师感受到的职业压力最大,而且显著高于年轻教师和老年教师。

二、研究方法
1.被试选择。

选取来自四川、重庆等地,有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级示范性高职)、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泸州职业技术学院、重庆科创职业技术学院、重庆三峡职业学院、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共7所职业技术学
院的教师共613人,其中男性338人,女性275人;大专学历者33人、大学本科学历者447人、硕士及以上学历者133人;助教167人,讲师217人,副教授115人,教授10人,其他104人;25岁以下56人,26~30岁227人,31~40岁189人,41~50岁109人,50岁以上者32人。

2.研究工具。

选用自编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职业压力源问卷》,该问卷共包含了学校管理压力、个人特质相关压力、教学科研压力、家庭社会压力和学生素质压力等五个维度共35个题项。

题项为四级计分方式,1到4分别对应“完全没有压力、有一点压力、有一些压力、非常多压力”这四个强度等级。

该问卷各个维度及总体的Cronbach alpha系数介于0.78~0.862之间,分半信度介于0.724~0.898之间,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可用于对高等职校教师的职业压力的测量。

3.数据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 for Windows 16.0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1.同性别教师职业压力的比较。

对男、女教师在问卷各个维度上得分差异比较显示:在问卷所有五个维度及总均分上,两组被试间都没有显著差异(P>0.05),如41页表1所示。

2.教师职业压力的年龄差异。

如41页表2所示:在教学科研压力、家庭社会压力、学生素质压力、学校管理压力以及总均分上存在显著的年龄效应(p0.05)不显著,各个维度及总均分的性别和年龄的交互效应也都不显著(学校管理F=0.628,个人特质相关压力F=0.305, 教学科研F=0.813,家庭社会F=0.702,学生素质F=0.225,总均分F=0.884,P>0.05)(见下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