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双宾语句知识梳理
双宾句

如:三仙姑慢慢起来梳妆。 三仙姑起来,三仙姑梳妆。 先起来,后梳妆。 我跳到黄河里去洗了一个澡。 我跳到黄河里去,我洗澡。 先跳到黄河里,再洗澡。
a 连续式:
几个动词短语分别表示主语先后依次连续发 出的动作行为。 他掉过脸来扫了我一眼。 明全摇摇头回答。 金厂长点着火深深地吸了一口烟。
朱德熙先生(1982) 在《语法讲义》中,把双 宾句的动词分为给予类、取得类和等同类。 关于双宾句的结构特点,朱德熙认为双宾语 是一个述宾短语带宾语的结构,后来他 (1982) 又认为双宾句是一个动词后跟两个 宾语,动词和两个宾语分别构成述宾关系,两 个宾语之间并没有结构上的联系。这个论述 比较接近今天对双宾语的认识。从70 年代 末到80 年代初,语言学界大部分语言学家认 为双宾句是述宾词组带宾语的结构。
3. 随着人们对双宾语现象认识的进一步加 深,人们发现,不光直接宾语可以指人,间接宾 语可以指物,而且两宾语可以指同一对象。 如: 5) 大家称他小诸葛。 6) 人们骂他吝啬鬼。 一般来说,两个宾语指同一对象的,第二个宾 语往往是第一个宾语的绰号、称呼,并且两 个宾语之间是一种比喻关系。
4. 张斌先生(2000) 明确指出:远宾语可以 是谓词性的, 如:“教我唱民族歌曲”,“问我怎么办才好”。 这样的例子很多: 7) 告诉妻子要去打仗。 8) 他问我明天去不去。 黄伯荣、张志公等同意这种观点。
现在一般认为的双宾语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 型: (1)给予类双宾语句。:如:给他一本书。 (2)表称类双宾语句。如:叫他老黄牛。 (3)结果类双宾语句。如:烫了我一个泡。 (4)取得类双宾语句。:如:收到爸爸一封信。
E补充式
前一动词短语为述宾短语,而后一动词短语 的动词也能支配前面的宾语。 下了班,他还穿着工作服不换。 久别重逢,他紧握战友的手不放。
第八节汉语双宾语句及其教学

第八节汉语双宾语句及其教学在很多语言中都存在双宾语句,这一点不会给留学生造成困难。
留学生在学习双宾语句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语序的问题;一是动词的问题。
下面我们分别来谈。
一.汉语双宾语句的语序汉语的双宾语句语序和别的语言(如英语)相比,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指人的宾语(理论语法叫“间接宾语)只能在前面,指物(一般指物,其实有时也可以使人)的宾语(理论语法叫“直接宾语”)只能在后面。
我们可以格式化为:Sb1 +V+ Sb2+ N如:他给我一本书。
王老师教我们语法。
他拿我200 块钱。
因为在英语中也可以指人的宾语在后,指物的宾语在前。
如:He brought a book to her.He gave a gift to his dought.所以留学生把母语的规则套用到汉语的双宾语句中,造成如下偏误:*我要送一件礼物女朋友。
*明天我就还钱你。
*我要告诉一件事妈妈。
*请打电话我。
我们老师要事先预见到学生会在这儿出问题,然后针对这种错误设计教学,在通过例句总结格式后,可设计一个小的活动来达到操练的目的。
比如:老师:明天是吴宝贝的生日,你们打算送她什么礼物?学生1:我们要送她一本书,因为她爱学习。
学生2:我送她一面镜子,因为她很漂亮,喜欢看自己。
学生3:……另外,在使用双宾语句中,我们还要引导学生注意:双宾语句中指物的宾语一般是不确定的事物,除非是特别强调。
如:我送你一件礼物。
我给你一本书。
他告诉我一件事。
二.汉语双宾语句的动词汉语中能带双宾语的动词是非常有限的,而留学生由于受母语的影响,比如英语中有很多动词都可以带双宾语,他们往往把母语中能带双宾语的动词类推到汉语中造成偏误。
如:*妈妈讲我们一个故事。
*请打我一个电话。
*请问好你的妈妈。
一般的对外汉语教才对带双宾语的动词采取部分列举的办法,并不作分析,对学生来说,无规可循,只能死记硬背,有时感到无所适从。
我们觉得有必要从教学的需要出发对能出现在双宾语句中的动词作一简单分析和分类,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双宾兼语句的语法语义和语用特征

双宾兼语句的语法语义和语用特征
语法特征:
-双宾兼语的句子结构通常是“主语+动词+直接宾语+间接宾语”,或者是“主语+动词+直接宾语1+直接宾语2”。
-动词可以是及物动词或者是使役动词等能够带两个宾语的动词。
-直接宾语通常是对动作直接承受者或者受益者的表示,间接宾语通常是动作的目标或者再给动作的对象。
-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可以通过位置、词序、语法关键词等特征来区分。
语义特征:
-直接宾语通常表示动作的直接对象,它是动作的承受者。
-间接宾语通常表示动作的目标或者再给动作的对象。
-双宾兼语句中的动词通常会对两个宾语分别施加不同的语义作用。
语用特征:
-双宾兼语句可以提供更加详细和清晰的信息,通过两个宾语的搭配可以更准确地表达意思。
-双宾兼语句可以强调动作的对象和目的地,使得句子更具表现力。
-双宾兼语句在表达方式上更加灵活多样,可以通过调整宾语的顺序来突出不同的信息。
对外汉语教学双宾语句课件

1)教师确定实践主题和目标语国家;2)学生分 组,进行跨文化交流准备;3)学生进行跨文化 交流实践;4)教师点评和总结。
注意事项
确保实践活动安全可行,引导学生关注文化差异 ,促进相互理解与尊重。
06
CATALOGUE
测试评估与反馈机制建立
测试题目类型及难度设置
选择题
包括语法选择、图片选择等, 用于检测学生对双宾语句型的
03
CATALOGUE
教学策略与方法探讨
针对母语干扰因素教学策略
对比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学生的母语 和汉语,找出差异,帮助 学生克服母语干扰。
错误预测
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防止母语干扰。
沉浸式语境
创造沉浸式语境,使学生 在实际交流中逐渐适应汉 语表达习惯,减少母语干 扰。
简化目的语规则教学方法
要求学生自我评估对双宾语句的语法规则的掌握情况,包括定义 、结构、用法等。
实际应用能力
要求学生自我评估在实际交流中运用双宾语句的能力,包括口语和 书面表达。
学习困难与问题
要求学生自我反思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便教师针对 性地提供帮助和反馈。
教师评价反馈及改进建议
语法知识掌握情况反馈
教师根据学生的测试成绩和自我评估报告,评价学生对双宾语句语法知识的掌握情况,给 出具体的反馈和建议。
常见类型及示例
01
02
03
给予类双宾语句
如“我给他一本书。”其 中,“他”是间接宾语, “一本书”是直接宾语。
告知类双宾语句
如“老师告诉学生一个好 消息。”其中,“学生” 是间接宾语,“一个好消 息”是直接宾语。
称呼类双宾语句
如“大家称他为英雄。” 其中,“他”是间接宾语 ,“英雄”是直接宾语。
现代汉语双宾语句知识

分类:
• 马庆株(1992)和李临定(1984)把宾语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化, 马庆株先生将宾语分为了十四类:
给予类(送你一支笔) ;取得类 (买小王一只鸡) ;准予取类(我问你一 道题) ;表述类 (大家称他呆霸王) ;结果类 (开水烫了他好几个泡) ;原 因类 (喜欢那个大眼睛) ;时机类 (考你个没准备) ;交换类 (换他两本 书) ;使动类 (急了我一身汗) ;处所类 (挂墙上一副画) ;度量类 (他们抬了伤员好几里路) ; 动量类(给他一巴掌) ; 时量类(吃饭半天
NP 了) ; 1 为虚指宾语(逛他两天北京城)
现在一般认为双宾语的种类:
(1)给予类双宾语:给他一个苹果。 (2)表称类双宾语:叫他祥林嫂。 (3)结果类双宾语:烫了我一个泡。 (4)取得类双宾语:收到爸爸的一份信。
双宾语的特点:
• (1)动词含有“给出、取进、询问、称说”等意义,“借、分” 既可以表示给出,也可以表示取进。
• (2)近宾语一般指人,由代词、名词充当,前面无语音间歇; 远宾语一般指物,前面可以有语音间歇,可以由词、短语、复句 充当。
• (3)双宾语可以变换为非双宾语同义句,但里层结构、语义成 分都没有变。
双宾语的动词语义Βιβλιοθήκη 点:• 学家大咖的看法: 1、黎锦熙、刘世儒(1957)把双宾语分为教示义、授予义。 2、赵元任(1968)将动词分为给予类、取得类、教类和借类。 3、汤延池将之分为交接类、消耗索取赢得类、暗含交接类。
关于宾语范围的确定:
1、早期简单认为直接宾语为人,间接宾语为物,且认为两个宾语 之间没有结构上的联系,并且动词具有“予夺性”。 2、之后的研究发现直宾不一定为人,间宾不一定为物。如: 市里分给我们十名大学生。 图书馆送给中文系一套新图书。 3、再之后发现两宾语可以指同意对象。 4、张斌(2000)明确指出远宾语可以是为谓词性的。
双宾语、宾语前置、被动句

见……于……句式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②弥子瑕见爱于卫君。〔?韩非子·说难?〕 ③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
不遭时也。〔?史记·管仲列传?〕
4.被字句
◆ 形式:“被+名词〔施事者〕+及物动词〞 ①公曰:“吾被皇太后徵,未知所为。〞〔?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 传?〕 ②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世说新语· 言语?〕
宾语前置内容完毕 再见!
被动句式
一、什么是被动句
表达句根据主语同谓语之间的关系可以分成两类: 1.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出
者,即施事者。 “季氏将伐颛臾。〞 2.被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承受 者,即受事者。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二、被动句的类型
〔一〕 语义上表示被动的句子——意念被动句 ①蔓草犹不可除。 〔?郑伯克段于鄢?) ②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庄子·胠箧? ③〔逢丑父〕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 〔? 左传·成公二年?〕 ④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报任安书?〕
“被〞是由先秦的及物动词逐渐开展、虚化,到了汉末才演变成介词。 从此被字句成为被动句的主要形式,并一直沿用至今。
“被〞字的开展演变
先秦时期,“被〞是一个及物动词,意为“受到、蒙受〞。 ①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战国策·燕策三?〕 ②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 战国末期,“被〞可以带动词宾语;到了汉末,“被〞字后
论语卫灵公?〕
否认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现象远没有疑问代词宾语前置严 格。例如:
①不我知者,谓我士也骄。 〔?诗经·魏风·园有桃?〕
②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
双宾句

双宾句一.定义:双宾语是指一个谓语动词后面带两个宾语。
野人予之块。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后稷教民稼穑。
(《孟子·许行》)这两个宾语依次紧接动词之后,分别表示行为关涉到的人和事物。
通常一个指人,靠近动词,间接受动作的支配,称间接宾语(或近宾语);一个指物,远离动词,但直接接受动作的支配,称直接宾语(或远宾语)。
两个宾语分别跟述语发生述宾关系。
双宾语句在古今汉语中都存在,但比较起来,古汉语中的双宾语结构更为复杂多样,其语义和类型比现代汉语更多,有时还会产生歧义和误解,有些双宾语句式的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
这些情况,往往给阅读古籍带来困难,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二.双宾语句的分类:一般来说,人们从词义特征入手,或限定双宾动词的范围,或给双宾语分类。
双宾动词的范围较广,双宾语句的谓语动词,从意义上可分为六类,即:授受类、问告类、处置类、称谓类、使动类,为动类。
1.授受类:授受义双宾语句所表示的语义为将某种东西授给别人,或从别人处接受某种东西。
又可分为授予义和接受义两个小类。
授予义动词有“授、予、与、赐、锡、贻、遗、馈、归、赏、付、报、施、助、降、舍、输、供、资、属、献、介、弃、赍、厘、匈、借、分、假”等。
公赐之食。
(《左传·隐公元年》)汤使遗之牛羊。
(《孟子·滕文公下》接受义动词有“受、取、得、举、借、贷、假、藉、分”等,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我币。
(《谷梁传·僖公二年》)珍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
(《孟子·告子下》)“借、假、分”等词既可是授予义,又可是接受义,这种施受同辞现象所构成的歧义句,要视具体的语言环境加以分析区别。
2.问告类:其表示的语义为向别人告诉或询问某种事情。
可分为告诉义和询问义两种。
告诉义动词有“言、告、语、报、许、教、诲、戒、谢、嘱、宣告、指示”等。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左传·隐公元年》)不可,是示之无魏也。
(《韩非子·说林下》)询问义动词常见的只有“问”。
双宾语、宾语前置、被动句

双宾语句
双宾语句学习重点
概念:双宾语、双宾语的名称、双宾语句 双宾语的动词具有的特点:
取予、问告、称谓意义的动词带双宾语 动词“为”带双宾语 准确翻译双宾语句
什么是双宾语?
汉语的动宾结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最常见的单宾结 构,也就是狭义的动宾结构;另一种是双宾结构,又 称为双宾语。
——“唯蜩(条)翼之知” 即“只知看蝉的翅膀”。
——“唯命是听”即“只 听从(您的)命令”。
古代汉语疑问句,如果是“谁”、“孰”、“何”、 “胡”、“奚”、“曷”、“安”、“恶”、“焉”等疑 问代词作宾语,大都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例如:
①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左传·成公三年》)
②沛公安在?(同上)
③大王来何操? (《史记·项羽本纪》)
④许子奚为不自织?
(《孟子·滕文公上》)
⑤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司马迁《报任安 书》)
(二)动词“为”带双宾语
结构形式:为+之+直接宾语
不如早为之所。
“为之所”即“给他安排地方”。
重为之礼而归之。
“为之礼”即“给他举行仪式”。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为之辞”即“给这种做法寻找 借口”。
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
“为之驾”即“给他准备车驾”。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不同点:古代汉语中,动词“为”也常常带 双宾语。古代汉语的双宾结构在结构形式和 语义关系方面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特点。
(一)取予、问告、称谓意义的动词带双宾语
一般说来,古代汉语双宾语常见的形式是: “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①公赐之食。(《左传·隐公元年》) ②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论语·阳货》) ③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1:图书馆给资料室一套什么丛书? × B2:图书馆给谁一套丛书? √
3、双宾语的两个宾语一般都是名词性词语,但远宾语有时也可 以是非名词性词语。
如: 战士没有告诉妻子自己要去打仗。
双宾语
一、什么是双宾语
一个述宾句子再带一个宾语的句子。
紧靠动词的宾语叫做近宾语(直接宾语)。 离动词远的叫远宾语(间接宾语)。
双宾语的语序
• 指人的宾语(间接宾语)须在前面,指物(直 接宾语)在后面。
•
主语 + 谓语 +宾语(人)+宾语(物)
•
•
Sb1 + V + Sb2 + N
• 如:他给我一本书。
如:取、买、娶、偷、抢、骗、赢、赚、要、扣、收。这些动词后 面一般不能添加“给”字。
eg:买他一辆车。→买给他一支笔。× 收他一支笔。→收给他一支笔。×
3、具有“认定”义的言语活动动词,表示抽象信息的传递,或是某种称呼、 称号的认定、给予。
如:骂、夸、教、教导、问、询问、告诉、责怪、嘱咐、当、叫等。
这些名词性远宾语回答的仍是”什么“的问题。
三、动词类别
1、具有“给予”义的动作动词,表示事物由甲传递给乙。 如:给、卖、送、赠、奖、发、递、输、交、还、赔、付、喂 这些动词后面大多可以添加“给”字。 eg:(1)卖他两幅画。→卖给他两幅画。
(2)奖他三千元→奖给他三千元。
2、具有“取得”义的动作动词,表示事物由乙传递给甲。
eg:告诉妻子要去打仗。 我叫他叔叔。
•
爸爸告诉我一件事。
二、宾语的性质:
• (一)近宾语一般指人,回答“谁”的问题;远宾语一般指物,回 答“什么”的问题。
A:老师教他普通话。 B1:老师教谁普通话? B2:老师教他什么?
(二)其他情况 1、有些情况下,远宾语也可指人,但是提问的方式和近宾语不同。
如:
A: 政府分给我们十名大学生。
B1:政府分给我们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