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利益分析方法文稿
马克思关于利益的论述

马克思关于利益的论述引言马克思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他对利益的论述对于理解人类社会和经济制度的运作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认为,利益是人类社会中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它影响着个人和阶级的行为和决策。
本文将全面详细地探讨马克思关于利益的论述,包括其对利益的定义、利益与经济制度的关系以及利益对社会变革的影响等方面。
马克思对利益的定义马克思认为,利益是个人或阶级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追求的目标或好处。
利益是由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化所决定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马克思将利益分为两个层面:个人利益和阶级利益。
个人利益是指个体在市场经济中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进行的经济活动。
个人利益是驱动市场经济运作的基本动力之一,个体通过追求自身利益来获得财富和满足需求。
阶级利益是指社会中不同阶级为了维护自身阶级地位和利益而进行的斗争。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马克思将社会划分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个主要阶级。
资产阶级追求利润最大化和私有财产的保护,而无产阶级则追求劳动权益和社会公平。
阶级利益的对立是社会矛盾和社会变革的根源。
利益与经济制度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利益与经济制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经济制度是由不同阶级的利益决定和塑造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利益驱使下,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得以存在和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以私有制和市场竞争为基础,通过剥削无产阶级的劳动力来追求利润。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在的矛盾和不可持续性将导致其自身的崩溃。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核心矛盾在于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力与无产阶级追求劳动权益和社会公平的利益之间的对立。
这种对立最终将引发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利益对社会变革的影响马克思认为,利益是社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利益驱动着个人和阶级的行为和决策,决定着社会的走向。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的利益导致了剥削和压迫的存在,而无产阶级的利益则促使他们寻求解放和社会变革。
马克思《资本论》中利益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资本论》中利益思想及其当代价值1. 前言《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之作。
其中,马克思提出了许多有关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分析和理论。
本文将着重探讨《资本论》中的利益思想,并分析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
2. 利益思想的概念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利益是社会存在的根本动力,是人们行为的主要动因。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利益成为了支撑整个社会生产和分配的基础。
资本家追求自身利益,将其作为自己行为的根本原则,并通过一系列手段对工人进行压榨,从而获取更多的利润。
而工人阶级,则追求获得更高的工资、更好的福利和更好的工作条件,来满足自身的利益诉求。
3. 利益思想的体现3.1 资本家利益至上的行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的利益是至高无上的。
他们追求最大化的利润,以达到其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细描绘了资本家如何通过对工人的榨取来获取更高的利润,并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差距的加速扩大。
3.2 工人阶级利益的追求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受到剥削和压迫,但他们也有着自身的利益诉求。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分析了工人阶级为追求自身利益所采取的抗争行动和组织方式。
他指出,工人阶级不得不通过集体行动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如工会、罢工等。
3.3 利益的阶级性和对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利益不是什么人都能够分享的。
相反,它是存在于不同阶级之中的。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与工人的利益是对立的,这种利益对立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之一。
4. 当代社会中利益思想的应用价值4.1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在当代社会中,利益思想的应用不仅限于经济领域,它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也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都需要通过对利益的探究来解释和分析社会现象。
4.2 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应用利益思想在公共政策制定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政策制定者需要通过对各利益方的分析,来确定政策的制定方向。
马克思主义利益分析方法文稿

什么是利益分析方法利益分析方法是运用马克思的利益思想,依据利益的本质和作用,从利益的角度,透过各种社会主体的言行以及各种社会历史现象去把握其在本质和根源,挖掘其最初的利益动因的方法。
利益分析方法在人类社会历史领域中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利益关系,制定政策措施的重要工具。
根据马克思对利益问题的阐述,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利益分析方法归纳为以下几方面:第一,从对社会表象分析深入到利益分析,是把握社会本质的有效途径。
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主义社会也是一个利益结合体。
因此,只有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各种表象中深入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利益及其相互关系,才能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发展规律和发展动力。
第二,从分析利益主体到分析利益关系,是利益分析的基本途径。
在进行社会分析时,旧唯物主义忽视了对利益主体的分析,犯了“见物不见人”的错误。
历史唯物主义则着重于分析人及其社会关系,认为利益关系不单是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抽象物,它在深层次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决定着利益关系的具体形式。
因此,只有揭示出物背后隐藏着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从一定社会的利益主体的构成、地位及其变化中来揭示其利益一致、利益差别、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才能完成对该社会的利益分析,从而实现对该社会的整体把握。
第三,从分配关系入手把握利益关系的状况,是利益分析的重点途径。
社会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领域,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发生在社会生产的全过程。
然而,就具体状况而言,利益关系主要表现为人对物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主要还是一种分配关系。
分配关系决定着“生产的全部性质和全部运动”。
分配关系理顺了,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才能理顺,利益主体的积极性才能得到发挥。
所以,从分配关系入手来把握利益关系的状况是可行的。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以后,曾指出从经济上处理人民部矛盾的重要性,少奇也曾提出人民部矛盾“特别表现在分配问题上”,这说明他们都注意到了从分配关系角度来把握利益关系。
论文范文:马克思主义利益视域之思想政治教育利益原则

论文范文:马克思主义利益视域之思想政治教育利益原则1 绪论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利益矛盾既推动社会进步,同时它也是引发社会矛盾的根源。
利益的差别和矛盾存在于各种不同的社会形态中。
在阶级社会背景下,根本利益的矛盾是由人们对生产和生活资料的不同占有程度而造成的,由此形成了阶级和阶级斗争。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其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虽然,这时也是存在利益矛盾的,然而却都是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表现形式。
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阶层的不断重组和分化,不同的利益诉求和不同的社会利益群体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产生了,人们对不同利益的诉求,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因此,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中国正处于社会加速转型的重要时期,各种价值观念冲斥着我们的社会。
受多种价值观的影响,人们在价值取向上,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给整个社会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个别企业为了追逐利润,以牺牲群众利益和周围环境为代价,超标排放污气和污水;个别业主为了一己私利,坑蒙拐骗,置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于不顾,利用卑鄙手段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败坏了社会风气,污染了社会环境,增加了人们的心理负担。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需要也呈现出多方面和多层次,对利益需求也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
其中包括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这些都是人们对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的需要。
在人的诸多需要当中,对于物质利益的需求最基本的。
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不仅仅满足于物质利益需求,更高的政治和文化利益的需求也由此产生。
但由于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深化改革的号角,社会的各个领域必将进入改革的深水区,必然涉及的到各个利益群体的调整。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 国外研究现状古希腊的智者普洛塔格拉的学说中,从人的主体性出发论述了利益问题,并且提出和论述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 利益观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马克思主义利益观,这可是个特别实在又很有深度的东西呢。
咱们先说说啥是利益吧。
利益就像生活里的糖果,每个人都想要。
小到个人,大到整个社会,利益就无处不在。
比如说,你每天上班挣钱,这挣钱就是一种利益追求,你想要钱来满足生活所需,买好吃的、好穿的,住舒服的房子。
这就跟小动物找食物一个样,小松鼠到处找坚果储存起来,为了过冬,这坚果就是小松鼠的利益。
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可不简单是个人利益的事儿。
它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社会利益联系起来看。
这就好比一个蜂巢里的蜜蜂,每只蜜蜂都有自己的小利益,要吃饱喝足。
可是整个蜂巢要是出了问题,那蜜蜂们的个人利益也都没了保障。
如果蜜蜂们只想着自己,不去维护蜂巢,不去采蜜,蜂巢就垮了,大家都得完蛋。
咱们人也一样啊,要是只想着自己的利益,不管社会的发展,不管大家共同生活的这个环境,那迟早也得吃苦头。
咱再往深里想。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还提到了利益的矛盾性。
在一个集体里,不同人的利益有时候会打架。
就像在一个大家庭里,几个孩子可能会争一块糖。
这时候怎么办呢?是抢得头破血流,还是有个更好的办法?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就告诉我们,要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看。
不能只看眼前这块糖,要看到家庭的和睦,大家长远的幸福。
咱们要找到一种平衡,一种能让大家利益都能得到合理照顾的方式。
这就像一群人一起拉一辆大车,如果有人用力过猛,车就歪了;要是有人不用力,车也走不动。
大家得协调起来,朝着同一个方向,用合适的力气,这样车才能稳稳当当往前走,大家的利益才能都得到保障。
在社会上,不同的阶层也有不同的利益诉求。
工人想要好的工作环境,好的工资待遇;老板想要企业发展,获取更多的利润。
这两者看似矛盾,其实也能找到共通之处。
企业发展好了,老板赚了钱,工人也能跟着受益,有稳定的工作,可能工资还能涨呢。
这就像一条河的上下游,上游的水干净充足了,下游才能繁荣发展。
要是上游只想着自己截留所有的水,下游就干涸了;要是上游不管不顾乱放水,下游也会被淹。
马克思主义利益分析方法文稿

什么是利益分析方法利益分析方法是运用马克思的利益思想,依据利益的本质和作用,从利益的角度,透过各种社会主体的言行以及各种社会历史现象去把握其内在本质和根源,挖掘其最初的利益动因的方法。
利益分析方法在人类社会历史领域中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利益关系,制定政策措施的重要工具。
根据马克思对利益问题的阐述,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利益分析方法归纳为以下几方面:第一,从对社会表象分析深入到利益分析,是把握社会本质的有效途径。
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主义社会也是一个利益结合体。
因此,只有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各种表象中深入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利益及其相互关系,才能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发展规律和发展动力。
第二,从分析利益主体到分析利益关系,是利益分析的基本途径。
在进行社会分析时,旧唯物主义忽视了对利益主体的分析,犯了“见物不见人”的错误。
历史唯物主义则着重于分析人及其社会关系,认为利益关系不单是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抽象物,它在深层次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决定着利益关系的具体形式。
因此,只有揭示出物背后隐藏着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从一定社会的利益主体的构成、地位及其变化中来揭示其利益一致、利益差别、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才能完成对该社会的利益分析,从而实现对该社会的整体把握。
第三,从分配关系入手把握利益关系的状况,是利益分析的重点途径。
社会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领域,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发生在社会生产的全过程。
然而,就具体状况而言,利益关系主要表现为人对物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主要还是一种分配关系。
分配关系决定着“生产的全部性质和全部运动”。
分配关系理顺了,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才能理顺,利益主体的积极性才能得到发挥。
所以,从分配关系入手来把握利益关系的状况是可行的。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以后,毛泽东曾指出从经济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性,刘少奇也曾提出人民内部矛盾“特别表现在分配问题上”,这说明他们都注意到了从分配关系角度来把握利益关系。
马克思《资本论》中利益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资本论》中利益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利益问题是马克思《资本论》中贯穿始终的一个重要问题。
深入解读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利益思想,对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和谐中国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积极的实践意义。
本文概述了《资本论》利益思想的主要内容,并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对其当代意义进行了详细阐述。
本文认为,马克思利益思想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具有理论指导作用,对于平衡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创建和谐社会关系具有积极的推動作用。
标签:马克思;《资本论》;当代价值马克思说:“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全面阐述了利益的内涵、形成基础以及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
利益是社会中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
因为利益的存在,才促进了社会交往,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在逐渐建立。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利益关系如何构建,分配机制如何建立,都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
《资本论》中马克思关于利益关系的诠释为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了指导,对社会主义劳动关系的形成、社会保障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等相关制度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帮助和有益的实践指导。
一、马克思《资本论》中利益思想概述利益的意思就是所能获得的“好处”。
利益的外延十分丰富,包括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军事利益,社会利益等等。
人们在自然和社会关系中所能够获得的好处,统统可以称之为利益。
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一个目的,就是获取自身利益。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的定义什么是利益,但是关于利益以及利益关系的阐述却贯穿《资本论》全文。
马克思通过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利益是怎么产生的;通过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的流转,揭示了不同阶层对于利益的不同追求;通过对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辩证关系的阐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及规律。
马克思主义利益分析方法文稿

什么是利益分析方法利益分析方法是运用马克思的利益思想,依据利益的本质和作用,从利益的角度,透过各种社会主体的言行以及各种社会历史现象去把握其内在本质和根源,挖掘其最初的利益动因的方法。
利益分析方法在人类社会历史领域中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利益关系,制定政策措施的重要工具。
根据马克思对利益问题的阐述,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利益分析方法归纳为以下几方面:第一,从对社会表象分析深入到利益分析,是把握社会本质的有效途径。
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主义社会也是一个利益结合体。
因此,只有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各种表象中深入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利益及其相互关系,才能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发展规律和发展动力。
第二,从分析利益主体到分析利益关系,是利益分析的基本途径。
在进行社会分析时,旧唯物主义忽视了对利益主体的分析,犯了“见物不见人”的错误。
历史唯物主义则着重于分析人及其社会关系,认为利益关系不单是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抽象物,它在深层次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决定着利益关系的具体形式。
因此,只有揭示出物背后隐藏着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从一定社会的利益主体的构成、地位及其变化中来揭示其利益一致、利益差别、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才能完成对该社会的利益分析,从而实现对该社会的整体把握。
第三,从分配关系入手把握利益关系的状况,是利益分析的重点途径。
社会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领域,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发生在社会生产的全过程。
然而,就具体状况而言,利益关系主要表现为人对物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主要还是一种分配关系。
分配关系决定着“生产的全部性质和全部运动”。
分配关系理顺了,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才能理顺,利益主体的积极性才能得到发挥。
所以,从分配关系入手来把握利益关系的状况是可行的。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以后,毛泽东曾指出从经济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性,刘少奇也曾提出人民内部矛盾“特别表现在分配问题上”,这说明他们都注意到了从分配关系角度来把握利益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利益分析方法利益分析方法是运用马克思的利益思想,依据利益的本质和作用,从利益的角度,透过各种社会主体的言行以及各种社会历史现象去把握其内在本质和根源,挖掘其最初的利益动因的方法。
利益分析方法在人类社会历史领域中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利益关系,制定政策措施的重要工具。
根据马克思对利益问题的阐述,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利益分析方法归纳为以下几方面:第一,从对社会表象分析深入到利益分析,是把握社会本质的有效途径。
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主义社会也是一个利益结合体。
因此,只有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各种表象中深入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利益及其相互关系,才能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发展规律和发展动力。
第二,从分析利益主体到分析利益关系,是利益分析的基本途径。
在进行社会分析时,旧唯物主义忽视了对利益主体的分析,犯了“见物不见人”的错误。
历史唯物主义则着重于分析人及其社会关系,认为利益关系不单是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抽象物,它在深层次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决定着利益关系的具体形式。
因此,只有揭示出物背后隐藏着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从一定社会的利益主体的构成、地位及其变化中来揭示其利益一致、利益差别、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才能完成对该社会的利益分析,从而实现对该社会的整体把握。
第三,从分配关系入手把握利益关系的状况,是利益分析的重点途径。
社会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领域,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发生在社会生产的全过程。
然而,就具体状况而言,利益关系主要表现为人对物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主要还是一种分配关系。
分配关系决定着“生产的全部性质和全部运动”。
分配关系理顺了,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才能理顺,利益主体的积极性才能得到发挥。
所以,从分配关系入手来把握利益关系的状况是可行的。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以后,毛泽东曾指出从经济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性,刘少奇也曾提出人民内部矛盾“特别表现在分配问题上”,这说明他们都注意到了从分配关系角度来把握利益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成为社会焦点问题,利益主体间的矛盾普遍地、实质地表现为分配矛盾。
因而,应该始终关注从分配格局着眼来开展对其利益关系的研究。
第四,从利益关系的状况探索协调利益关系的方法,是利益分析的落脚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非常关注利益关系的辩证处理。
马克思指出,个别人的私人利益和所谓普遍利益总是互相伴随着的,个人利益和社会集体利益是个人发展的两个方面,同样由个人生活的经验条件所产生。
它们仅仅在表面上是对立的,共同利益就是自私利益的交换,一般利益就是各种自私利益的一般性。
列宁认为,私人利益服从共同利益应有一个合适的度,要善于把理想与经济斗争参加者的利益结合起来。
斯大林认为个人和集体之间、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没有而且也不应当有不可调和的对立。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并不否认个人利益,而是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的这些利益关系协调原则依然是我们今天协调社会主义利益关系的方法之“源”,它指导着我们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关系的各种变化中找到新的有效的协调方法,这应是我们在研究中要完成的最终任务。
利益分析法是历史唯物主义创立发展的主要标志所谓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就是将社会的事件或人的话动置于具体的时空的历史范围内,放在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发展的条件下,对社会活动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等相互联系起来,以利益为主线的实践活动进行探究,避免脱离人的社会活动的抽象、空洞的考察,达到客观、科学的认识。
比如,对社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的分析,就要注重分析社会事件中的政党、集团、阶级、阶层的利益以及利益关系,通过对利益以及利益关系的发展、变化来剖析事件发展的真相与本质,从而总体把握社会形态的现状。
因此,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其实就是包含利益分析法的科学方法论。
利益分析法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中的运用,其实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具体体现。
利益分析的方法是唯物史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唯物史观发展史的经验内容之一。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创立以前,那些旧唯物史观的代表人物在探索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时,往往忽视人们行动的物质利益的动机,不对人们的思想作利益动机的分析,因此陷入唯心主义中。
恩格斯说:“旧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内自己背叛了自己,因为它认为在历史领域中起作用的精神的动力是最终原因,而不去研究隐藏在这些动力后面的是什么,这些动力的动力是什么。
不彻底的地方并不在于承认精神的动力,而在于不从这些动力进一步追溯到它的动因。
”正是从追溯人们思想行动背后的利益动机中,使马克思摆脱了黑格尔绝对精神的唯心主义羁绊,踏上唯物史观的科学大道。
早在1913年,列宁针对如何观察分析政治活动中政治集团与政策的关系,提出可以从利益的角度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此,撰文《对谁有利》说:“要是一下子看不出是哪些政治集团或者社会集团、势力和人物在维护某些提议、措施等等,那总是要提出“对谁有利”这个问题的。
”;在关于对待战争的价值和所处的立场来帮助人们了解战争时,列宁认为:“要了解战争,就必须问一问战争对谁有利;要懂得用什么方法结束战争,就必须问一问战争对哪些阶级不利。
”,列宁在如何看待一个政党的问题上,告诫同志们要注重观察这个政党的政治活动与哪个阶级、阶层等政治利益密切相关。
他说:“要弄清政党斗争中的情况,就不要相信言词,而要研究各政党的真实历史,主要不是研究各政党关于自己所说的话,而是研究它们的行动,研究它们是怎样解决各种政治问题的,是怎样处理与社会各阶级即与地主、资本家、农民和工人等等的切身利益有关的事情的。
”列宁提出要从利益角度认识一切社会政治活动现象的本质。
他说:“只要人们还没有学会透过任何有关道德、宗教、政治和社会的言论、声明、诺言,揭示出这些或那些阶级的利益,那他们始终是而且会永远是政治上受人欺骗和自己欺骗自己的愚蠢的牺牲品。
”后来的斯大林、毛泽东和邓小平在革命和建设时期,都从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强调要从物质利益分析方法分析革命和建设的情况,以正确客观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斯大林就学会了利用共同利益的一致性来克服阶级之间的矛盾,以团结起来对付共同的敌人,作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础。
为此,斯大林曾以为,无产阶级和农民之间除了有矛盾之外,在发展的根本问题上是存在共同利益的,这些矛盾被共同利益遮掩起来。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很重视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解决人民的切身利益问题,以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争取党的革命的领导权。
1942年,他在《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一文中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
”毛泽东在这里通过利益分析法来寻求争取革命领导权的途径,将利益分析法上升到政权的高度来认识。
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也通过利益分析法,认识到物质利益对于当年革命成功的重要性,物质利益对于今天的改革具有同样的意义。
因此,邓小平说:“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总之,利益分析法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鲜活体现,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
换句话说,革命导师们在不同时空的革命和建设中坚持利益分析法,就是坚持具体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
把握利益分析法的基本要求全面了解利益分析法的基本要求,可以从了解利益分析法的基本内涵开始。
利益分析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历史活动的分析方法,就是在社会历史活动进程中,注重从物质利益上探究人们社会行为的动因和根源。
利益分析法的一个基本指向就是在探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乃至人们的心理等社会活动的现象中,都要从物质利益出发去了解其中的规律。
利益分析法作为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主要包含三个基本要求:确定利益主体及其性质。
明确利益主体与性质是利益分析法的起点。
利益是利益主体对利益客体的需要的满足。
有利益的地方就有利益的主体和利益的客体。
而利益性质的界定,主要就是由利益的主体来决定的。
利益主体的归属对利益的性质具有关键的作用。
利益主体的确定是一个全面深入了解的过程,需要将社会历史活动中的利益主体置于整个社会历史事件的大背景中去了解。
利益的主体按照涉及的群体范围划分为全人类利益、国家利益、阶级利益、阶层利益、政党团体利益、民族利益甚至个人利益等等。
利益有正当利益和非正当利益之分,所有的利益主体的价值判断对利益的性质的界定具有重要意义。
根本对抗的阶级之间存在鲜明的利益性质之分,而处于不同时期的同一利益主体的利益也有正当与非正当区分。
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的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的利益要求就是正当利益;资产阶级希望永远保持剥削工人阶级的利益要求则是非正当利益。
明确利益的层次和地位。
利益分析还需进一步明确利益地位。
所谓利益的地位就是在正当的利益中进一步厘清利益的轻重和大小,为社会活动的政策制定和目标选择提供导向。
在正当利益的范围内,按照利益的群体、时间、空间以及利害等参照系,可以将利益分为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一般利益与根本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等等。
我们经常说的“大道理要管小道理”,就是建立在小利益要服从大利益的基础上的。
以此类推,搞清楚利益地位的高低,才能更明白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一般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等等要求。
利益主体关系还具有层次性,从客观而言,利益分为不同层次,利益地位的高低与利益层次的高低成正比。
一般来说,利益主体的层次越高,利益的地位也就越高;利益主体的层次越低,利益的地位也就越低。
利益地位的高低往往成为各利益主体制定政策的依据。
比如,抗战时期,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华民族生死存亡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国家民族利益要高于阶级民主利益,这就决定了党的政策要主动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如果在民族利益和民主利益的地位之间弄不清楚,就会影响抗日时期政策制定,最终影响政党和中华民族发展的进程。
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这个利益地位上的态度是导致国共两党发展迥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利益分析法的落脚点在于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
协调利益关系主要涉及两方面:一个处理好敌我利益矛盾关系,通过与敌斗争维护人民的正当利益;另一个是协调好人们内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关系,使各利益关系主体能够整合在总目标下,各利益主体各得其所,形成利益的合力。
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充分利用日本和德国之间的矛盾,使苏联能把东线的兵力调到西线,又协调了英美等利益主体的关系,开辟了第二战场,与英美联合对德作战,避免了东西两线作战,赢得主动,最后取得了反法西斯的胜利。
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方针,也是为了协调各阶级、阶层、政治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使我党能在有限的条件下,能集中整合各利益主体的力量,完成共同的最高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