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
道德是什么?

道德是什么?道德是指人们在行为和思想上应该遵循的伦理原则和准则。
下面是六篇关于道德的文章。
1. 道德的重要性道德是人类社会的基石,它对于维持社会秩序和实现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缺乏道德行为的社会将充满欺骗、不信任和混乱,而一个有良好道德观念的社会将充满善意、友爱和尊重。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道德,并努力将其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2. 道德的定义和特征道德是一种价值观,它涉及到区分善恶、对错以及适当和不适当的行为。
它由社会、文化和个人观念所塑造,并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演变。
道德的特征包括公正性、责任感、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和关爱他人等。
3. 道德与个人选择道德是人们在面临各种选择时的指导原则。
它帮助我们判断一个行为是否符合伦理准则,并在道德和利益之间做出选择。
有时候,正确的道德决策可能不利于个人的利益,但它们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4. 道德的培养和教育道德观念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成长过程中通过教育和社会化逐渐形成的。
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扮演着培养和教育人们道德的重要角色。
培养良好的道德价值观对个人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年轻一代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5. 道德与职业伦理道德在职业道德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职业道德要求从业者根据伦理准则和职业规范来进行工作,不损害他人的利益,并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在职场中,遵循道德行为的原则可以帮助维护公平、正义和诚信。
6. 道德与社会责任道德不仅是个人行为的指导,还是社会责任的体现。
一个有良好道德观念的人应该关心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关注弱势群体,并尽力为他人谋福利。
道德责任要求我们关注不仅自身,也要关注整个社会的利益和福祉。
这些文章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道德的定义、作用以及道德在个人、职业和社会层面上的重要性。
什么是道德?

什么是道德?道德是人类社会中一种普遍存在的概念。
人们用道德来衡量行为的对错,它是引导人们行为的准绳。
道德因国度、国家、文化、民族、信仰、教育、环境等多种因素而不同。
本文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什么是道德。
一、道德的定义道德是指行为准则、风俗规范和社会规则的总称,是在人类社会中为引导人们行为而形成和发展的一种规范。
它包括个人道德和社会道德两个层面,个人道德是指人的自律和道德素养,而社会道德则是指人与人相互关系中的道德问题。
二、道德的来源道德的来源可以分为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
内在来源指的是道德在个体内部产生的源头,主要来自于人的自我意识、自我观念、道德情感等。
外在来源则是外在环境对人以及整个社会产生的影响,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环境等。
三、道德的功能道德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功能。
首先,它是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基石,能够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使社会良好运转。
其次,它可以引导人们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增强个体的责任感和崇高感。
最后,道德还能够促进社会的普遍进步和发展,推动社会不断向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
四、道德的实践道德不仅仅是一种概念,更是一种实践。
要想实践道德,必须首先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即对自己、他人和社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道德情感。
其次,需锤炼自己的自控能力和责任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
最后,需要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发挥带头作用,引领社会健康发展和增强社会道德规范的力量。
五、道德的现实意义道德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和保障,人们在道德指引下,能够实现自我超越,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其次,道德还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和团结合作的基础,能够增强社会对人的信任度和互动纽带,促进社会和谐和稳定。
总之,道德是人类社会中极为重要的概念,能够引导人们在行动中不断进步,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道德建设,自觉维护道德准则,不断提升自身道德素质,在实践中推动社会道德进步和健康发展。
什么是道德?

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 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具有认识、调节、教 育、评价以及平衡五个功能。道德往往代 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 当与否的作用,然而,不同时代与不同阶 级,其道德观念都会有所变化。从目前所 承认的人性来说,道德即对事物负责,不 伤害他人的一种准则。 ——百科词典
道德相关概念
德性:指人的品德行为! 品德:即 道德品质,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 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 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 理特征或倾向。 伦理:就是指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 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
道德理论相关研究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教育
家庭 社会
如何培养道德品质
在学校中,应注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的培养(价值澄清理论)(关怀理 论) 在家庭中,家长的榜样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会模仿家长的言行,所以家长必须以 身作则。 社会对各种行为和道德的评论,我们要表 扬正面的,批判负面的价值观。
关于道德的句子

1、道德,就好似一个人的灵魂,一个没有灵魂的人就无生命可言。
2、道德是立足社会的身份证,任何人都不应该丢失这一珍贵的东西。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是每个人心中的高尚的观念。
没有道德的人,是绝(决)对不能在社会上立足的。
3、道德是社会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一个行为规范,获得别人信任的一个标准。
有些人以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很难,其实只要你去做了,就会发现其实也很简单,道德就是诚实守信用,不贪图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4、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点燃希望之灯;道德是灯,照亮人生之路;道德是路,引导人们走向灿烂辉煌。
5、道德是一双手,推开封锁在心里的窗;道德是一扇窗,窗外是美好的天空;道德是一片天空,它孕育着无数纯洁的心灵。
6、道德是最美丽的花儿,最圣洁的心灵,它让人问心无愧,心胸坦荡。
有时道德是一种感恩。
道德有时是一种爱心。
道德,是春天的花儿,是植物的肥料。
道德,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财富,更是一种智慧。
7、道德准则是这样说的,道德是建立人与人良好关系的桥梁。
你若没有道德,那么你就只能招来别人的厌恶。
8、美好的道德是真金,历经万火锤炼仍不改其灿烂辉煌。
败坏的道德要么是污浊不堪的砂石土砾,要么,即使伪装的再好也仅能成为表面挂有一层浮金的仿冒品,只经一火便足以显其不得入大雅之堂的本质。
正可谓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9、伸出你的手,足以使一个生命苏醒;停住你的脚,足以使一份道德重现。
10、希望我们都可以领悟道德的真谛,并且如人们所愿:让美好锦上添花,让腐朽化为神奇。
11、现代价值观必须摆脱自我与自私的束缚,跨越金钱与名利的栅栏,走出道德沦丧的怪圈,跳出明哲保身的沟壑,才能使道德之花绚烂,才能使助人为乐温暖人们的心。
12、现代价值观不能到文艺复兴的个性解放中挖掘,不能到萨特的存在主义中挑捡,不能到卡夫卡的人性异化中剪取,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的广阔背景,吸取五千年的道德精髓。
让我们的明天美德随处可见,让看到别人困难却走开的人重新负起助人为乐的责任!13、要遵守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我们必须从小事做起,认真做好生活中的一点一滴。
道德的定义和意义

道德的定义和意义道德是人类社会的基石,是规范个体行为的准则和价值观。
它涉及个体与他人、社群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社会秩序和和谐共处的基础。
道德的定义和意义体现为人类行为的规范与指导,使得人们可以在社会中互相尊重、互助合作,并谋求共同发展。
一、道德的定义道德是人们根据其对善恶、对正误的判断,形成的用以规范自己行为的准则。
道德的定义含有以下几个要素:首先,道德是基于个体对善恶的判断,它涉及人们对行为后果的评价和价值的取舍。
其次,道德是用以规范行为的准则,它要求人们在决策和行动时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
最后,道德的定义强调了个体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意义,每个人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都应该基于其对善恶的负责。
二、道德的意义1. 提供行为准则道德为人们提供了一套行为准则,使得人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当人们面临道德困境时,道德成为指引,帮助人们作出符合社会期望和价值的决策。
道德的意义在于它能够引导人们遵循公平、诚实、守信等价值观,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2. 培养行为习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人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通过道德教育,人们可以逐渐形成尊重他人、助人为乐、守信诚实等积极的行为习惯。
这些行为习惯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并提升个体的道德素质。
3. 维持社会秩序道德在社会中起到维护秩序的重要作用。
当人们遵循道德规范时,他们会尊重法律、尊重他人的权益,并遵守社会公共规则。
道德的意义在于它可以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减少冲突和纠纷,并为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4. 塑造个体品质道德不仅仅是一种行为准则,也是塑造个体品质的重要方式。
通过遵循道德规范,人们可以培养自律、正直、良知等品质,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道德的意义在于它为个体提供了发展和成长的基础,使得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更好的人。
总结起来,道德的定义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为人们提供行为准则、培养行为习惯、维持社会秩序以及塑造个体品质等方面。
道德的重要意义

道德的重要意义
道德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秩序:道德准则是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石。
道德规范可以帮助人们区分对错,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
一个有良好道德素养的社会成员能够遵守法律、尊重他人权益,促进社会的正常运行。
2. 个体成长:道德通过价值观的建立和提升,对个体成长起到重要作用。
道德准则可以塑造一个人的品格,让其具备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勇于正义等优秀品质,促进其道德行为的发展和进步。
3. 人际关系:道德行为在人际关系中至关重要。
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更容易与他人建立和睦的关系,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而道德缺失的行为则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的破裂和冲突。
4. 文化传承:道德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价值观的传承和传统的延续。
通过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可以将美好的道德传统代代相传,促进社会文明进程。
总的来说,道德的重要意义在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个体成长、改善人际关系、传承社会文化等方面,是人类社会正常运转和和谐共处的基础。
道德的六个特点

道德的六个特点
道德的六个特点可以归纳为:
1. 普遍性:道德是普遍适用于所有人的准则,不受个人、社会、文化等因素的限制。
它要求人们以相同的标准来判断行为的对错。
2. 自由性:道德要求人们凭借自己的理性和自由意志来做出道德决策。
人们有权自主选择遵循道德规范,而不是被迫或强制执行。
3. 客观性:道德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个人主观意见的左右。
它基于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和道德原则,超越了个人喜好和主观意见。
4. 一致性:道德要求人们在不同情境下保持一致的行为准则。
人们应该以相同的标准对待类似的情况,不因个人利益、情感或其他因素而改变道德观念。
5. 目的性:道德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存在的。
它旨在促进人类的幸福、公正和和谐,引导人们做出积极、有益于社会的行为。
6. 可变性:道德是随着时间、社会和文化的变化而变化的。
道德标准和价值观会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文明演进而不断变化。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道德是任意可变的,它仍然受到一些普遍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的约束。
道德的概念解释

道德的概念解释
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遵守的一套规范和行为准则,是一种关
于善恶、正义与非正义的判断标准。
道德规范是社会共同认可的基本
行为准则,它们反映了人类社会长期发展中的经验和智慧。
道德的概念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解释。
从哲学角度来看,道德是一种
关于人类行为和价值观念的研究。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道德是指社会
共同遵守的规范和行为准则。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道德是人类内心对
善恶、正义与非正义的判断和选择。
道德规范通常包括诚实、尊重、公正、责任等基本要素。
诚实是指说
话做事真实可靠;尊重是指尊重他人权利和自由;公正是指平等对待
每个人;责任是指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道德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孝顺”等价值观念;而在西方文化中,基
督教思想强调“爱人如己”、“慈善”等价值观念。
然而,无论在哪
个文化中,道德都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基本准则。
道德的实践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和付出。
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诚实、守信、
尊重他人、关心弱者、积极为社会做贡献等行为准则。
只有通过这样
的实践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修养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道德的内涵1、“道”、“德”之由来(1)道。
道德这个词在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不过最早的时候“道”与“德”是分开使用,分别表示不同的意思。
“道”最初的涵义是道路,如“周道如砥,其直如矢”,以后引申为原则、规范、规律、道理的意思。
孔丘在《论语?述而》篇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里的“道”,是指做人治国的根本原则。
老子讲的“道”是指宇宙的根本规律。
总之,“道”最初的含义是“道路”;以后,“道”引伸义为原则、规范、规律、道理等。
“道”,从首从行,有了它,社会中人与人心灵可以相通,生活中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尊重。
(2)德。
“德”,是指遵循“道”,即实行某种原则后,心中有所体验有所得。
宋明理学家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论语注》中说:“德者,得也,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也。
”道家对“德”又有不同解释,庄子说:“物得以生之为德。
”认为天地万物全体之自然,即为“道”,而各种事物所得之自然,即为“德”,用在人伦上,则为人的本性、品德。
(3)道德。
荀子在《劝学篇》中说:“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这里开始把“道”与“德”联用,意思是说社会生活中的人,如果一切都能按照“礼”去做,那就算达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
总之,从伦理学角度看,“道”是行为的原则,“德”是使人有所得,是行为的效果。
�D句话,道德是指人的行为合于理,利于人。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一词最早来源于拉丁语的“moralis”,其原意是风俗习惯、性格的意思,以后逐步引申为原则规范、行为品质、善恶评价等方面的意义。
由此可见,古代的中国和西方,对道德一词的理解大致是相同的。
基本上包含了社会原则规范和个人的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内容。
2、道德的定义到底什么是道德,古今中外的学者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很不一致的。
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道德一词的含义是多方面的,除了主要是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和行为准则外,有时也指人的思想品质、善恶评价、个人的思想修养和所具有的理想境界等等。
在西方,苏格拉底、斯多葛派的哲学家把道德看作是一种知识,认为“罪恶即是对道德所应知的许多事情的无知,道德即是知识”。
这有一定道理,因为道德的确是一种知识,但他们只看到知识的一面,没看到还有行为的一面。
俄国的克鲁泡特金把道德看作是包括情感和观念在内的一种社会意识。
他在《正义与道德》一书中说:“道德乃是人类间慢慢地发达而且至今还在发达的感情与观念之复杂的组织。
”这种把道德看成是一种社会意识,而且还在不断发展的观点是对的,但他又认为这种情感和观念是来源于本能,却是不正确的。
法国唯物主义者霍尔巴赫把道德看作是对社会有益的行动。
他说:“作善事,为旁人的幸福尽力,扶助旁人,就是道德。
道德只能是为社会的利益、幸福、安全而尽力的行动。
”这种看法基本上是正确地,但不足的是他仅仅看到道德的一个方面,忽视了道德的其他方面。
许多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学家,对什么是道德问题都作过积极的研究和探讨。
魏道履主编的《伦理学》中对道德的定义是:“道德就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以善恶标准评价的,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所维系的社会现象。
”罗国杰教授认为,“道德就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和特殊社会手段维系的,并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这些说法都较好地反映了道德的基本特点和主要作用。
因为道德作为行为规范不同于其他行为规范(如法律、行政组织、社会团体的规范)的主要之点是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多种形式的教育等来支持的,它的作用是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用北京大学魏英敏、金可溪教授的看法来作为道德的定义:所谓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观念、情感和行为习惯,以及与此相关的依靠社会舆论与内心信念来实现的人格完善、自我确定和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体系。
这个定义认为道德包括三个方面,它既是一种观念、情感、行为习惯,又是一种人格完善、意识和品质,还是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道德本质1、道德的起源道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同其他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样,也有自己的起源、演变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
那么,道德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的,这是伦理思想史上一直有争论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种种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1)非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说A神启论:道德来源于神的启示。
客观唯心主义者认为道德起源于“神”的意志或“上帝”的启示。
在西方,古希腊的柏拉图认为道德是“神的意志决定的”,是神把“善的理念”放进人的灵魂的结果,由于人的灵魂不同,才产生了不同等级的德性。
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伦理学则认为,道德起源于“上帝”的“启示”。
基督教教义《旧约》上讲的“摩西十戒”便是“上帝”耶和华启示摩西,摩西再把得到启示的教规和戒律传给教民。
B.天赋论:道德是人先天所具有的禀赋。
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类的“天性”或自然本性,是先天的,是人生来就有的。
我国战国时代的孟子就说过:“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西方学者中,康德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生来就有一种“纯粹理性”,道德律令就发生在个人的心中,是纯粹先验的东西,它根本不受环境左右,同现实毫无关系。
法国唯物论者霍尔巴赫认为,“人是一个有感觉、有心智、有理性的动物”。
爱尔维修也认为,人是一个有感觉的动物,感觉便是人类天性之基础,受着快乐和痛苦指导的人类活动的一切形态,都是从感觉中来的,因此,最高的道德法则乃在于趋乐避苦之中。
C.进化论:道德观念起源于动物的"社会"意识或互助性。
进化论伦理学倡导者,俄国的克鲁泡特金认为,生物进化的过程中,个体之间利益是互相调合的,彼此之间具有天然的同情心。
人类是由动物进化来的,人类社会道德是对动物所“固有的”道德本能和道德情感的继承,甚至善与恶、最高的幸福等观念,也是在进化过程中从动物身上继承来的。
他说:“当我们在动物的各纲,从本纲的初等代表者研究到高等代表者(如昆虫类之蚁、黄蜂、蜂;鸟类之鹤、鹦鹉;哺乳动物之反刍类、猿、人),我们便会发现在其中个体与集团的利益之一视同仁,有时甚至为了集团利益自己牺牲,也是以纲目的高下为比例发展的。
这种事实不仅使我们得到伦理的萌芽的自然起源之一个不可否认的凭证,而且也把更高的伦理感情的自然起源的凭证给了我们。
”(克鲁泡金:《伦理学的起源和发展》,上海平明书店1941年版,第22~24页)因此,他认为,依照生物进化的自然规律,社会进化必须把人们引向合作互助和利他主义。
在他看来,人们之间的利益协调、互助是自然规律,是社会进化的主要因素。
所以他还说:“如果自然界不但没有给我们一个无道德的教训……,反而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善恶之观念以及我们关于…至上善‟的推论也都是从自然界中借来的。
”运用生物进化的理论来证明人类的道德观念起源于动物的"社会"意识或互助性。
克鲁泡特金是典型代表。
D. 感觉欲望论(自然论):道德来源于人的自然本性的欲求。
感觉欲望论从人的自然本能出发来说明道德的起源,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的某种自然的感情或欲望。
我国明代的思想家戴震指出:"圣贤所谓仁义理智,不求于所欲之外。
"19世纪的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认为,“没有快乐感和不快乐的地方,也就不会有善与恶的区别。
感觉得呼声是第一重要的绝对命令。
”(《费尔巴哈选集》上卷,第589页。
)英国功利主义伦理学说创始人边沁提出:“自然把人放在痛苦和快乐这两个最高主子的统治下。
只是他们指出我们应该做什么,决定我们将要做什么。
正误的标准,因果的联系,都和苦乐分不开的。
我们一切言行和思维都受苦乐的制约。
”这就是说,“趋乐避苦”是人们行为的动机,也是区分行为善恶的标准。
英国哲学家穆勒也认为,幸福,或大多数人认为最大的幸福是至善和道德标准,“凡是能促成最大多数人的最大的幸福的行为就是正义的行为”;他还认为,理性的快乐比感性的快乐“有高的多得价值”,而且“高级的快乐”、“尊严的感觉”不能同任何数量的“低级的快乐”相兑换。
总之,感觉欲望论把人的怀生畏死,趋乐避苦,趋利避害的自然本性和生活经验看作道德观念由以产生的决定性因素。
综上所述,“神启论”认为道德根源于天命,把道德寄托在根本不存在的“上帝”或“神”那里,显然是错误的;“天赋道德论”认为道德德根源于人的天然之禀赋,人心中天生就有道德,这离开了人的社会性,离开了人的社会实践,从抽象的人性出发,以为人天生就有道德意识,必然不能得出正确结论;“动物本能论”认为道德根源于动物固有的本能,事实上,在动物的本能活动中没有任何与人的道德行为动机相似的东西,既没有人那种有自觉意识、有目的的选择,也没有人那种对行为善恶评价以及道德意志和情感的表现,所以这种看法也是不对的;“感觉欲望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对痛苦和快乐的感觉,这种看法开始把道德同人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其进步的一面,但把道德看成是从人的欲望中引申出来的,是由人的内心感觉决定的,仍然是从社会意识现象中去寻找道德的根源,所以也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可见,以上非马克思主义的起源法在探索的过程中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都不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说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出发,坚持从人类现实的社会关系中,从人类赖以取得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去探求道德的根源,才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道德起源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的产生有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其客观条件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形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和矛盾;其主观条件是指人的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开始意识到这种利益关系和矛盾需要加以调整。
道德赖以产生的这两个前提条件,都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劳动过程中获得的。
由于劳动,人才认识到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从而产生了各种意识。
正如毛泽东所指出:“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
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59~260页)这就说明,人的一切知识,包括道德意识和知识,都是从社会实践,首先是从社会生产实践中获得的。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人们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和交往联系复杂化了,就出现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于是便产生调整这种矛盾的要求和意识。
这种要求和意识起初只是少数人的,以后经过总结和传播,逐步成为多数人的意识和要求,形成具有道德规范意义的风俗习惯,产生了履行这种风尚习俗的责任感和义务观念,这便是最初的道德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