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理环境与旅游的关系打印

论地理环境与旅游的关系打印
论地理环境与旅游的关系打印

杨萍萍20111190 广告一班文传院

论地理环境与旅游的关系

以日本为例摘要:地理环境与旅游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地理环境为旅游活动提供了载体,没有一定的地理环境,旅游活动根本无法得以顺利的开展,旅游活动会进一步的影响地理环境,不合理科学的旅游活动开展会对地理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科学发展开发旅游资源,规范游客的旅游活动有助于地理环境的未定和永续利用。日本的地理环境与其旅游胜地的繁荣发展很好地说明地理环境与旅游的关系。

正文:众所周知,旅游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有美化旅游地的自然环境;有利于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的保护,推动环境保护教育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使自然地理环境日益得到改善。游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例如对植物的影响:对鲜花、苗木和真菌的采集,会引起物种组成的变化,;容易引起森林火灾;任意砍伐和攀折林木;大量的垃圾堆放,会导致土壤营养状态的改变。另外,还会因空气和光线的堵塞等使植物的生长环境受到损害,步行游者和汽车旅游交通对植物也有负面影响。对水体的影响主要是水质污染;使水体加剧富营养;游船和戏水设施对水体的污染以及对大气和动物的不利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对旅游活动具有独特的吸引作用。地形是中小尺度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主要原因之一;水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最为活跃的自然因素,其分布状况直接决定了生物的自然分布,从而形成千差万别的自然景观;气象气候作为旅游资源对游人的吸引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是否适宜人类旅游活动;二是各种气象现象对游客的特殊吸引作用;风景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唯一有生命的自然要素,因而是最生动、最活泼的自然风景素材。

同时,地理环境条件对旅游活动的开展起着不同程度的促进或制约作用:地形条件不仅严重影响着旅游地的风景特色,而且直接决定了旅游地可进入性的强弱、游人活动的方式与规模;水对旅游活动的影响有二点,一是作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而制约游人。二是作为水上旅游交通条件影响旅游活动;气象气候条件对

旅游活动影响的主要表现是:气象气候条件的季节变化,使旅游活动具有很强的季节性,直接影响与天气有关的一些旅游活动以及对旅游交通的影响;生物条件对旅游活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其存在对所在地区的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即改善或恶化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而影响旅游活动的开展。

至于旅游活动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有:旅游活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在于创造外汇,提供区域经济发展基金;改善收支平衡;有利安排就业;有利于扩大税收并且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的改善。当然旅游对区域经济也有消极影响:旅游业若过度超前发展,会延缓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产生欲速则不达的效果;过分依赖旅游业,会使区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变差;可导致通货膨胀和土地价格飞涨。

人文地理环境对旅游活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作为旅游资源对游人的吸引和供游人的游览作用;作为旅游活动的外在条件,对旅游活动的促进和限制作用。

以日本各风景名胜为例,可以明显的看出地理环境与旅游的关系。

海道位于日本的最北端,四周被海水所包围。在这里,可以品尝到大自然所赐予的山珍海味以及各种美食。这里有很多景点,比如:富良野市的薰衣草种植地、具有小樽市风情的街道、美丽的函馆夜景等等。毎年2月,札幌市都要举办冰雪节,200多个巨大的雪雕堆满了街道,冰雪节是这里最重要的活动。另外,滑雪场和温泉非常多,到处都是。所以,这里是人们亲近自然、享受美食、体验各个季节乐趣的好地方。

北海道是以其迷人的雪景闻名于世,故冬天是游览北海道的最佳季节。一年一度之北海道雪祭盛会约于每年2月上旬展开。滑雪往往是游客前往北海道旅游的最主要目的,这里亦有不少的滑雪场地,其中以真驹内滑雪场的设备较为齐全,亦较适合初学者使用,又有教练在此教导滑雪的技巧,故此,无论你是否懂得滑雪,在这里均可享受到滑雪的无穷乐趣。

东北地区位于日本的东北部,包括青森县、秋田县、岩手县、宫城县、山形县、福岛县共6县。山毛榉的原生态林“白神山地”横跨青森县和秋田县,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在这里,全身都能感觉到大自然的气息在以藏王为代表的东北地区,有很多代表日本的温泉和滑雪场,是游客放松身心的好地区。在岩手县,人们可以品尝到当地美食,特别是在远离三陆海岸捕获到的海鲜、福岛县的喜多方

汤面、宫城县仙台的牛舌等。电影“入殓师”在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中获得了外语影片奖,其拍摄地点就在庄内地区和山形县.

藏王山脉是横亘在山形县、宫城县之间的奥羽山脈群山的总称。其中,山形县这边的“藏王温泉”包括藏王温泉滑雪场以及很多温泉旅馆等,住宿、游玩设施齐全。冬季,针叶树梅里森冷杉被冰雪覆盖,形成了天然的艺术品“树挂”。

座落于藏王连峰地藏岳西麓的藏王温泉,是东北地区数一数二的温泉乡,带有刺鼻硫磺味的泉汤从标高920公尺的山区涌出,得天独厚的绝佳天然条件,使这里成为温泉旅馆云集的名胜地。藏王温泉是三座登山缆车的起点,冬季则背倚知名的藏王滑雪场,滑雪客多半以藏王温泉为基地,白天享受高速驰骋的快感,晚上则用温暖的泉汤放松身心。

关东地区:位于日本列岛的东部,以首都东京都为中心,包括茨城县、栃木县、群马县、埼玉县、千叶县、神奈川县、山梨县。东京都包括银座、新宿、涩谷、秋叶原等,这些地区是前言时尚和信息的发源地。另外,浅草、两国等是世界性的城市,有很多街道具有浓厚的江戸色彩和日本传统文化。在关东地区,象征日本的名胜古迹很多,在涉及神奈川县的箱根、埼玉县的长瀞、山梨县、静冈县的富士山周边等地,可以欣赏到很多美景。诸如栃木县宇都宫的饺子、山梨县的葡萄酒和水果、千叶县房总的海鲜等,美食真是不胜枚举。

东京是日本的首都,是亚洲第一大城市,世界第二大城市。全球最大的经济中心之一。

东京塔,正式名称日本电波塔,位於日本东京港区芝公园,是一座是以巴黎艾菲尔铁塔为范本而建造的红白色铁塔,但其高333公尺,比艾菲尔铁塔高出13公尺,是全世界最高的自立式铁塔。银座是位于东京都中央区的日本一个有代表性的繁华街区,17 世纪初叶这里开设了铸造银币的“银座”铸造厂,因而有了这个地名。

银座是东京其中一个代表性地区,同时也是日本有代表性的最大最繁华的地区。在银座大街的两旁不但坐有4家大百货公司,还有500家特产商店,2000家饭店,1600多家酒吧和歌舞厅,30余家剧院和100余处画廊。

“浅草”是东京旅游的必到之处。市内最古老的寺院“浅草寺”、以及附近的街道是出了名的地方。衣物、百货、食品等日本特产非常丰富。

浅草寺创建于628年,是东京都内最古老的寺院。浅草寺位于东京台东区,是日本现存的具有“江户风格”的民众游乐之地。江户时代将军德川家康把这里指定为幕府的祈愿所,是平安文化的中心地。其中有本殿的天顶画、院内耸立的五重塔等景点。仲见世通是穿过雷门的大红灯笼、一直延伸到宝藏门的浅草寺参拜道的大街。约300米的路上,挤满了100多家店铺。有东京名点雷米花糖、偶人烧、炸糕、煎饼、丸子、江户玩具、和服、和式浴衣、不倒翁、扇子等土产礼品店。

北信越及中部地区包括新潟县、富山县、石川县、长野县、岐阜县、福井县、静冈县、爱知县、三重县共9县。爱知县曾经是日本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地区,通过名古屋城和国宝犬山城等,可以领略到当时的历史和文化。新潟县是日本少有的大米之乡,在这里,可以品尝到日本产的传统食品“大米”以及日本酒。另外,横亘静冈县和山梨县的富士山、富山县的立山山脉、岐阜县的飞騨山脈、长野县的八岳等,雄伟群山的美景随处可见。

富士山作为日本的象征之一,在全球享有盛誉。它也经常被称作“芙蓉峰”或“富岳”以及“不二的高岭”。现在,富士山被日本人民誉为“圣岳”,是日本民族引以为傲的象征。富士山山体高耸入云,山巅白雪皑皑,放眼望去,好似一把悬空倒挂的扇子,因此也有“玉扇”之称。

富士山是一座休眠火山。据传是公元前286年因地震而形成的。自公元781年有文字记载以来,共喷发过18次,最后一次是1707年,此后变成休眠火山。

由于火山口的喷发,富士山在山麓处形成了无数山洞,有的山洞至今仍有喷气现象。最美的富岳风穴内的洞壁上结满钟乳石似的冰柱,终年不化,被视为罕见的奇观。山顶上有大小两个火山口,大火山口,直径约800米、深200米。天气晴朗时,在山顶看日出、观云海是世界各国游客来日本必不可少的游览项目。

京都是有名的历史之城。这里有数百间有名的神社、神阁和古寺名刹,拥有日本二成以上的国宝,一千二百年的历史培育起来的古都让人感受到无穷的魅力。

京都旧称平安京,从平安时代的桓武天皇于公元794年定都京都,到1869年明治天皇迁都江户(即现在的东京),京都为日本历史上唯一一个千年古都。精

巧细致的京都人文与景观,一直是日本文化的象征。日本城市中,京都受到中国历史与民俗的影响最深远。其城市建设模仿中国古时的洛阳和长安,即使是在现在,“来京都”也被日本人称作是“入洛”。京都的东南西北中五个部分,也被习惯称为“洛东”、“洛南”、“洛西”、“洛北”和“洛中”。“洛”即洛阳,取“一国之都,一邦之中央”之意。

还有中国地区和四国地区、九洲地区以及冲绳地区的美景亦是数不胜数,在此就不一一累述。

我们在欣赏旅游地风景的同时,要注意保护风景;要在旅游地有效利用各种自然与社会资源,感受旅游地居民的友好和热情,尊重旅游地的传统习俗,不从事威胁野生动植物生存和可能危害旅游地环境的活动,选择可以展现旅游地社会文化和环境特点的旅游产品及服务。而旅游地经营者则要主动、细心周到地为游人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在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环境的保护方面起良好的表率作用;尊重旅游地的社区价值观,以一种有助于提高旅游地形象、自豪感、美感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方式,向游客提供服务;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要尽力协调经济发展目标与自然、文化、艺术遗产保护的关系。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以一种对环境质量负责的方式管理废弃物,并力图减少或消除各类环境污染;有效协调游人、当地居民等多方关系,确保旅游者的旅游顺利进行、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和当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试述地理环境与旅游的关系

试述地理环境与旅游的关系 ----以新加坡为例姓名:郭海燕学号:20120841 班级:12投资一班学院:金融学院【摘要】旅游产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新加坡现已成为国际游客到达的主要目的地。伴随旅游的兴盛,必然会对地理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新加坡,旅游,人文地理,环境 经过一学期《世界旅游地理》课程的学习,我了解到了从东亚至西欧各个国家的旅游文化,受益匪浅。其中对新加坡印象深刻,情有独钟。以下就以新加坡为例,浅析以下新加坡旅游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一]旅游资源 新加坡主要的旅游点和旅游区有新加坡市、龟屿、圣淘沙岛等。新加坡市,位于新加坡岛南部,面积约98平方公里。人口200多万。该市是世界著名的天然良港,也是仅次于荷兰鹿特丹的世界第二大港和世界第四国际金融中心。“新加坡”是马来语,意思是“狮城”。该城是现代化的城市,高楼林立,并有整齐宽阔的林荫大道,花坛草坪特多,环境十分卫生,因而有“美丽的花园城”和“卫生模范城”的美誉。市内有天福宫、星和园、裕华园、苏丹伊斯兰教堂、龙山寺、国家博物馆、范克利夫水族馆等旅游点。最值得一游的是新加坡动物园和植物园。新加坡动物园位于实里达蓄水池附近,该园的特点是动物可以在较大空间里自由活动。园内有狮、虎、黑豹、大象、长颈鹿等130多种动物。新加坡植物园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历史悠久。园内有热带植物2~3万种,包括新加坡的国花卓锦、万代兰以及其他许多品种的兰花。该园拥有植物种数仅次于印度尼西亚的茂物植物园。园内藏有植物标本约50万种。 龟屿,位于新加坡市西南7公里处,由于从侧面看象是一只大海龟,因而得名。在“巨龟”的头部,有一座大伯公庙。关于此庙,传说有巨龟救人的生动故事。此庙附近还有一座马来达图公庙,据传是死于一个多世纪前的赛义德·阿卜杜拉赫曼的坟墓。他被马来人崇敬为神明。 圣淘沙岛,新加坡南部的一个岛屿,是新加坡的主要游览区之一。旧名“绝后岛”。岛上有许多旅游点。建于1880年的西洛索堡保存有公元5世纪的古炮。海边有珊瑚馆,馆内水池中有种类繁多的珊瑚、海星、海绵等海生动物。圣淘沙艺术中心藏有中国画、西洋画及书法、雕塑等艺术品。岛上还有人工湖、旱冰场、网球场、高尔夫球场等,供游人开展各种运动和活动。 当然法国还有很多著名的景点就不一一介绍,这些地理环境为旅游带来了契

山东省曲阜市第一中学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3.3旅游业与地理环境 (选学)导学案.pdf

第三单元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三节旅游业与地理环境(选学) 学生姓名:班级: 预习案(写一写,梳理基础知识) 【学习目标】 1.了解旅游业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2.理解主要的地理环境因素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3.了解旅游业给环境带来的问题 【自主预习】梳理知识,夯实基础 一、旅游业 1.特点:、、 2.发展国际旅游可增加,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发展国内旅游可,加快 ;促进和繁荣的经济发展;扩大,调整和优化,带动的发展。 【预习检测】小试身手 1.旅游活动与旅游业是一样的吗?二者的关系如何? 二、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1.自然地理环境:受其制约,旅游业具有的特点。 2.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距离: 旅游者的是影响旅游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之间距离过远会制约旅游动机的产生。 3.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首先体现_________上,其次,看与其他景观是否构成_____________,再考虑同一区域内是否拥有_____________且更具___________的资源。

4.旅游地的及交通的_______性。 5.旅游地的能力及环境。 6.稳定的社会环境: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预习检测】小试身手 2.红色旅游作为一种主体性旅游活动形式,近几年在神州大地逐渐兴起。延安作为红色革命圣地,为了进一步合理开发陕西延安旅游资源应采取哪些措施?在协调人地关系方面应注意什么问题? 三、旅游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旅游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合理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促进环境及文物保护。 2.旅游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1)环境污染:、、、; (2)破坏动植物资源:盗挖偷猎; (3)对背景环境的破坏:。 3.对策: (1)对自然景观区应治理和,保护; (2)对于古典景观,应修复文物古迹、与旅游区相协调。 探究案(比一比,争当优胜小组) 要求:认真思考,积极参与讨论交流,踊跃发言,大胆展示讨论成果。加油,你能行! 合作探究:旅游业及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1.读图3-3—1 “1978—2005年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回答下列问题:(1).1978~2005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和相应的旅游外汇收入有了什么变化?

旅游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旅游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李雪财务1141 10号 我国是世界上风景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旅游资源当中的自然风光资源都是以自然地理景观为基础的。其中种类很多。 自然风光资源就使指那些具有美感和欣赏价值,和欣赏价值,能够吸引人们参观游览的自然风光。我国辽阔的疆域,巨大的家纬度差异和背倚亚欧大陆,面向太平洋的地理位置,呈网格状分布的地貌格局,以及地形的高差,形成自然地理地域分异中的水平地带交错,加深了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形成我国类型多样、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资源的地理基础。自然风光资源以名山奇峰、秀水胜景、天象气候、珍禽异兽、观赏植物为旅游业发展增光添彩。 山岳风光。我国多山,山岳风光是以其形体给旅游者以雄伟、高大、庄重、深邃、奥秘、秀丽、奇绝等丰富的美感。一般说,这里植被茂密,空气清新,气候变化多端,可以进行消夏避暑、观光旅游、登山健身、科学考察等多种活动。根据美学形象和观赏效果,结合成因,山岳风光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花岗岩山岳风光,花岗岩坚硬耐蚀,三维节理发育,球状风化现象我国是世界上风景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旅游资源当中的自然风光资源都是以自然地理景观为基础的。其中种类很多。 自然风光资源就使指那些具有美感十分普遍,常常形成许多别具风格的奇山怪石景象,例如海南崖县“南天一柱”,黄山“莲花峰”、“仙人指路”、九华山“观音峰”等。我国自北向南均有分布,著名的有黄山、千山、普陀山、天台山、莫干山、三清山等。 ①喀斯特山水风光。喀斯特地貌天然造型极为丰富,常见的有:峰林、孤峰、石林、天生桥、地下河、溶洞等。我国有石灰岩面积130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4%,以喀斯特山水著称的云南、贵州、广西分布面积最广,发育最典型。这里有桂林山水、漓江风光、云南的路南石林、四川型纹的石海洞乡、广东肇庆七星岩等。同时南方喀斯特区几乎无山不洞,例如广西阳朔月亮山、贵州安顺的龙宫洞、柳州的万华洞等,北方如北京十渡、北岳恒山等。我国还有一种特殊的喀斯特地貌——石灰华,串状起伏,形如梯田,凹处积水滋生出各种藻类,呈现出斑斓多彩的色调,景象异常壮丽,以四川松潘境内的黄龙寺附近最为典型。 ②丹霞山风光。红色砂岩造型以广东仁化的丹霞山最为典型,故称“丹霞地形”红色砂岩胶结、固结程度较差,岩石硬度较小,易风化侵蚀,也便于人工斧凿或雕刻,例如四川乐山大佛、广元摩崖石刻等。我国红色砂岩主要分布在南方,著名的风景区除丹霞山外,福建武夷山市的武夷山、江西贵溪的龙山、四川青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乐山等。河北承德避署山庄四周的山岳也是丹霞风光。 ③火山地貌风光。火山是一种地质活动的产物,火山地貌景观中火山锥、火口湖、

试述地理环境与旅游的关系——以日本为例

安徽财经大学世界旅游地理期末作业 试述地理环境与旅游的关系 ----以日本为例 姓名:张旭 班级:经济二班 学号:20122957 学院:经济学院

试述地理环境与旅游的关系 ----以日本为例 姓名:张旭学号:20122957 班级:12级经济二班学院:经济学院 【摘要】本文在探究日本地理环境的基础上,初步分析了日本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和不足,介绍了日本如何凭借自身的地理优势发展旅游业。从整体上说,日本的旅游在2011年的核危机之后受到重创,如何重振七旅游业的发展,本文将从其地理优势逐步探讨。 【关键词】日本,旅游,地理环境,生态旅游 (一)日本地理环境概况 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端,是一个四面临海的岛国,自东北向西南呈弧状延伸。东部和南部为一望无际的太平洋,西临日本海、东海,北接鄂霍次克海,隔海分别和朝鲜、中国、俄罗斯、菲律宾等国相望。日本列岛由本州、北海道、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四个大岛的合计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96%。日本地域狭长,四面临海,全国海岸线总长度约达3.4万公里,东部濒临太平洋一侧有许多天然港湾,很利于建设大型港口。日本是个多山之国,山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5%,其中一般山地和丘陵占65%,火山地和火山麓占10%。北湾山系的南湾山系纵横贯穿四个大岛,相汇于本州中部主要山脉有奥羽山脉、木曾山脉、赤石山脉、越后山脉、飞弹山脉、日高山脉、四国山地、九州山地等。富士山为全国第一高峰,是日本民族的象征,也是日本旅游业最丰富的资源,该山海拔3776米,山体呈圆锥体形,山顶终年积雪,四周有富士八峰。海陆位置:日本处在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北部,四周海洋环绕,是一个岛国,东临太平洋,西北隔着日本海同俄罗斯、朝鲜和韩国相望。西南隔东海与中国相望。 纬度位置:日本大致处在23°N~46°N之间,国土南北狭长,大部分处在北温带。 地理特点: 1、根据1998年的最新测量,包括北方四岛(择捉岛、国后岛、色丹岛、齿舞群岛)在内,日本国土总面积377,855平方公里,约相当于俄罗斯的1/45,中国和美国的1/25。日本的国土由北海道、本州、九州、四国4个大岛和6,848个小岛组成,东西宽300公里,南北长3,500公里。日本的国土习惯上自北向南分为北海道、东北、关东、中部、近畿、中国、四国、九州等8个地区,不是行政上的划分。 2、日本境内多山,山地成脊状分布于日本的中央,将日本的国土分割为太平洋一侧和日本海一侧。日本位于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火山活动频繁,给当地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麻烦。但是在火山分布地区,景色优美,温泉资源丰富,成为著名的观光疗养地。 3、日本的河流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向东西两侧流入太平洋和日本海。由于日本东西狭窄,加之山势陡峭,河流多短而急促。在梅雨和台风季节,水量增大,容易形成洪水。为此,日本修筑了大量的堤防和水库,用于防洪。河水广泛用于生活用水、农业和工业用水、水力发电。日本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下游近海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4.5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2.掌握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内容。 能力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培养学生判断、推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文明习惯,公德意识及利用资源、保护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如何促进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教学难点 1.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2.“市场距离与最优吸引半径”“环境承载量”的概念、内含。 ●教学方法 案例法、讨论比较法 ●教学手段 电化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旅游景观欣赏的一些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到旅游地进行赏景时应注意哪些方面的要求,才能达到不虚此行? [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几节知识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活动的作用、旅游资源的特性和旅游资源的价值,掌握了对景区旅游景观的一些欣赏方法和要求,那么,如何使旅游资源得到长期开发,实现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一问题。 [讲授新课] 板书:4.5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提问:我们在高一地理课上学过了环境问题的有关知识,请大家回忆一下,环境问题包含哪两方面的内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过渡: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又包括哪些内容呢? 板书:一、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 点击课件:(展示图片)旅游交通工具或景区饭店烟囱排放废气;旅客随便丢弃废物。 提问:这两幅图片反映出旅游活动会产生什么问题? 生答:会产生环境污染。 板书:1.环境污染 讨论:旅游活动除了上述两种原因造成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外,还有哪些因素会造成环境污染?分别产生哪些污染? 教师归纳小结:旅游活动是一种消费活动,当然也产生各类废弃物。这些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如:旅游交通工具和旅馆、饭店排放的废气会污染大气;各种旅游设施排放的污水,会造成水污染;游客乱抛垃圾,会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若景区环境受到污染,将严重影响旅游业的发展。这不仅会危害当地居民,也危害旅游者自身。 板书:2.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 点击课件:(展示资料) 材料1 1955年以前,黄山森林覆盖率为75%,现为不到56%。黄山北海景区原号称“万松林”,而今成为“百松林”,年均砍伐木材500 m3,1979年砍伐1200 m3,这些林木被伐,均因旅游建筑用地、用材所致。北京香山饭店在香山

(完整版)高中地理选修③旅游地理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③(旅游地理)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一、简述旅游资源的内涵。 1.旅游资源的概念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也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统称为旅游资源。 2、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 自然旅游资源:地质地貌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象景观 人文旅游资源: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3、运用资料说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1)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 (2)历史、文化背景和民间习俗的不同 (3)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 (4)人们的旅游动机复杂多样 4、列举实例,比较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多样性、地域性、观赏性与吸引性、不可移动性、重复使用性、可创造性

1.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 (1)评价旅游资源的质量:主要看其是否具备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才会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①美学价值——自然风景名胜区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 ②科学价值 ③历史文化价值——主要指人文景观而言 ④经济价值: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旅游业已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产业之一。 (2)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 (3)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2.地理位置与交通 3.客源市场:旅游地与客源地之间的距离是影响客源市场的重要因素。因为旅游地的吸引半径是有限的。一般来说,靠近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即主要客源地)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的价值要优于远离经济发达区的资源。 4.旅游地的接待能力 5.旅游地的环境容量 四、旅游景观欣赏 (一)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1.选择观赏位置 ①距离 常见景观欣赏位置把握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二、教学目标: 1、陆地自然带的涵义; 2、地域差异原因; 3、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4、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三、重难点讲解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影响和制约,共同建造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自然地理环境又具有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地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说自然地理环境中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知识点一: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 1、陆地环境中存在着地域差异 为什么在陆地环境中存在着地域差异呢?这个道理其实是很简单的。因为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自然环境显然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有可能做一次长途旅行,如从我国炎热的华南到温凉的北方,或者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从高山的山麓攀登到山顶,都会有明显体验。 2、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 3、陆地环境差异性的体现──自然带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

有些自然带和气候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一般情况下,一种气候区是对应一个自然带的,但有两个是特殊的,一个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两种自然带──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而中纬度地区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不同(分别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所对应的自然带却相同,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全球的自然带分布其实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4、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重点) 我国南北跨纬度广。南方纬度低,一年中太阳高度角大,地表面获得太阳光热多,所以气候炎热、气温较高;而北方地区所处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地面获得光热少,所以气候温凉、气温较低。 同学们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地区的自然带从南向北(或从北向南)大致与纬线方向分布一致,即作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自然带的这种分布规律称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a、由赤道到两极的纬向地域分异规律 如非洲大陆、南美洲安第斯山的东部地区,自然带的分布大致也具有纬向地域分异规律。 从图中分布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纬向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而不同的热量条件又会引起水分条件的变化。因此,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实际上也是温度和水分条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多雨而内陆地区干旱,自然带又表现出不同的分布规律,这是为什么呢? 主要是因为离海的远近距离不同,获得水分多少也不同。我国东部靠大海(太平洋)由于各地距海远近不同,降水量多少就不一样,各地表现出不同的干湿状况,生长着不同类型的植被,发育着不同的土壤,从而呈现出不同类型的景观和自然带。大致呈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 b、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如亚欧大陆中部,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两边靠大洋,所受风向不同(东面为季风,夏季吹东南季风,而西面为西风),降水量由沿海向内陆递减,所以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有规律变化。 同学们在假期里可能登过山,特别是海拔高度比较大的山脉,大家是不是有这样的感觉。随着高度的增加,气压、气温、空气中的水分都会发生变化,所以一些地方有“一山有四季”的说法。这种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水热状况、自然景观也随着发生变化的规律,称为山地 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喜马拉雅山地区由于海拔高度大(珠穆朗玛峰8844.43米),垂直自然带发育是比较典型的。从它所处的纬度来看,它的基带(最下面的一个自然带)与平地上的自然带是一致的,即为常绿阔叶林带。随着高度的增加,自然带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读“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垂直自然带示意图”

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答案版)

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滚动训练 一、综合题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科威特位于阿拉伯半岛东北部、濒临波斯湾,城市化水平高达98.3%;人口396.5万(2013年),其中科威特籍人口只占总人数的38%,外籍人口中以印度人最多,其次是埃及。该国气候条件不利于农业生产,几乎全部农产品都需进口。近年来,该国重视发展多种经济,以减轻对石油的依赖程度。下图示意科威特位置和范围。 (1)简述科威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吉首市为湘西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中心,具有肩挑南北、承接东西的区位优势。枝柳铁路纵贯南北,209、319国道相互交汇。年降水量1,440.5毫米,日照1,382.5小时,无霜期285.8天。土壤以紫色土为主。吉首山川绮丽,风情独特。南联凤凰城,北接张家界,为湖南西部旅游黄金 线的中心,已成为西南地区新兴的旅游热点。已探明有很高开发价值的磷、石灰石等矿藏50余种。 材料三 苗族服饰及其着装习惯深受所生活区域的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上图为我国苗族聚居区之一。该区域苗族男子日常多穿着对襟短衣和裤筒较宽大的长裤,外出时打“绑腿”。 (1)根据材料一,描述图示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3.阅读材料和图,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即大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下图为我国“一带”建设局部区域地理事物分布示意图。 (1)描述该区域主要的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河流、植被)。 4.纺锤树为原产于南美热带地区的落叶乔木,高约30米,树干粗大,但木质却非常疏松(表硬里软),根系较发达。该树种耐旱忌涝,喜热、喜光、忌寒。现我国福建与广东都有栽植,下图所示纺锤树由珠海农科所从国外引进。下面为哥伦比亚示意图与纺锤树景观图。 (3)据材料说明纺锤树适应哥伦比亚自然环境的形态及生理特征。

旅游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前言 旅游与环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常意义上来讲,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这里指的环境自然是自然环境。从旅游角度上,一方面任何旅游活动都离不开良好的环境,都是人类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没有良好的环境就没有旅游活动;另一方面,旅游活动的开展有利于环境的保护,但若教育、管理之后,也会带来一些对环境的消极影响。 旅游业是资源一环境依托型产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对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潜在的威胁,另一方面对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无良好的旅游环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业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体现该国家和地区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一、旅游环境与旅游业的关系 一般意义上的旅游环境,指对于具体的旅游客体——旅游区,影响旅游活动的主体——游客的旅游行为的各种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气氛环境和旅游资源等。这里仅指旅游区的旅游资源、自然生态及相应的旅游气氛。与之相联系,旅游环境问题也就指由于外界作用使上述因素受到影响和破坏,使游客旅游活动的满足程度受到影响。 旅游区的旅游资源是游客观赏的对象。对于游客而言,旅游资源本身蕴含的各种美学特征及其历史、文化、科学价值是旅游行为的直接激发者,资源的破坏将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满足程度。

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旅游区地貌、空气、水和动植物等生态因子的总称,这些生态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旅游区环境的优美与愉悦。从人类审美的心理需求来看,自然景观美是基础,在一个空气污浊、水体污染、四周嘈杂的环境中,游客是无法去领略、欣赏、体会具体游览对象的各种美学特征的。特别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闲暇时间逐步增加,城市居民进行旅游、回归自然,借自然环境的洁净达到锻炼和疗养身心的愿望正日益高涨。由此看来,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从某种意议上来说也是一种旅游资源。 旅游气氛环境指旅游区所特有的地方特色、历史、民族风情及与之相适应的外部氛围。旅游环境美是形象与意境的双重美,而每一具体的游览对象,其对游客旅游行为的激发,很大程度上是它反映出的特殊的历史、地方、民族特点或一种异国、异地的特殊情调。 所以,旅游区环境状况的好坏对旅游者旅游效果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游客旅游的满足程度与旅游区环境条件息息相关,直接影响旅游业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保护旅游区环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二、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 在旅游活动开展的早期,旅游还是比较奢侈的消费,那时旅游人数少、规模小。强度低,对旅游地造成的破坏非常有限,大自然自身的循环净化能力可将其消化,旅游活动对景区环境的影响往往在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内,所以旅游业曾有过“无烟工业”的美誉。长期以来,人们也总把旅游发展视为一种经济活动,更注重它的经济效益,相对忽略了旅游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现代旅游业是一个涉及众多要素的广泛的综合产业,由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及相关产业构成,还涉及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其对环境的影响,学术界已

高中地理-旅游资源及其特点 最新

第一节旅游资源及其特点 (教师用书独具) ●课标要求 1.简述旅游资源的内涵,运用资料说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2.比较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3.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举例说出其

重要价值。 ●课标解读 1.结合景观图片分析判断旅游资源的特点和类型。 2.在中国地图上指出目前“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称,并分析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建议 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城东望夫石村,有一座孟姜女庙,庙门前书写一副千古奇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无独有偶,位于温州市区北面瓯江之中的江心屿,有一江心寺。寺院大门两边有题为宋王十朋撰书的叠字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两联相似,寓意令人深思,而对联的断句则更妙趣无穷,反反复复,重重叠叠,耐人寻味。在此旅游,旅游资源多种多样,有山或水,有寺或庙,有人或事,浮想联翩,感慨

万分。导入新课——旅游资源及其特点。 ●教学流程设计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1.概念: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被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2.本质特征: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 3.分类

1.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是绝对对立的吗?为什么? 【提示】很多旅游资源是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结合,并非绝对对立。在自然旅游资源中,为了便于旅游者观赏,要修建交通、住宿、观赏等相关设施,前人也会留下文化艺术景观,如碑刻等。人文旅游资源一般也与所处的自然环境相协调,依托于一定的自然环境,如园林、宗教等均与一定的自然环境相结合。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1 ?设计思路 这段内容要讲清楚的两个核心概念是“差异的空间尺度”和“差异的变化规律”。教材内容也围绕这两个概念展开。 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无论在自然地理过程上,还是在自然地理特征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地域)差异。而空间差异有不同的尺度,正像教材中讲的那样,海陆差异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陆地上的自然带是相对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还有更小尺度的区域差异。从哲学的角度看,差异是绝对的,而统一是相对的。建立这个概念极为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地分析地理问题。例如区域比较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然而选择比较的区域,在空间尺度上要有可比性。 区域差异是有规律可循的。教材从自然带的分布现象入手,分三个方面重点讲述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和分异规律:主要受纬度因素影响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陆因素影响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拔影响的山地垂直地域分异。侧重分析了不同的景观特征。 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建立对地域差异的感知,并通过景观图片和有目的的启发式提问、探究式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地域分异的规律及成因,最后通过课堂练习来达到强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通过贴图游戏来帮助学生树立地域差异的空间概念。 2.“活动1 ”和“活动2 “的设计意图 这两个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分析如何正确地利用地域分异规律。活动1的问题本身是比较开放的,结 论也无对错之分,关键是通过研讨,使学生懂得在生态建设中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这样才能更科学地建设和保护环境。西北地区生态建设问题是一个真实的问题,因此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研讨过程中,要注意教材给岀的限定条件:西北地区。因此要考虑西北地区的自然条件,并参考这里给岀的小资料,然后再进行分析。活动2的问题是关于旅游线路设计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看作一个 虚拟的问题,因为实际中是很难做到的,目的只是让学生加深对垂直带谱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①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一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岀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课程目标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课程标准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现象。 2.地球表层的差异性表现的四种地域分异基本规律。 3.理解产生各种不同的地域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 4.了解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类型(森林、草原、荒漠)特征。分布,能描述其基本 5.运用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解释地球陆地表面自然带的分布特征;运用比较、分析、概括等方法对当地土地利用状况做出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阅读教材,自主探究、比较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2.通过自主提问的方法学习垂直分异规律。 3.搜集有关人类因地制宜合理利用陆地资源的事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陆地资源的意义。 2.初步形成正确的资源观与环境观。 教学重点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读图教学法、组织讨论法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并以土壤的形成为例,分析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从总体上看,全球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这个整体的不同地区,却经常表现出极为显著的地域差异,可以说地球上不可能 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表现(板书) 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组织讨论】集体完成课本P78活动题。 参考答案:1.从图中可以看出,地球陆地表层主要有森林自然带景观、草原自然带景观、荒漠自然带景观等。森林自然带可以分为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

第14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14讲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1)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以热量为基础,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如图中大陆东岸从南向北依次为热带雨林带→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 (2)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以水分为基础,南北延伸,东西更替,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地区。如图中温带地区自东向西依次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3)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类型的分布:二者并不完全吻合,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主要是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 2.垂直分异规律

(1)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降水一般是先增多后减小。 (2)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与其基带所在纬度向高纬度方向的水平自然带谱一致。 (3)影响垂直自然带谱的因素有山地所处纬度和山地的相对高度。 (4)从图中可知,该山地同一自然带南坡高于北坡(积雪冰川带除外),由此推断南坡热量条件好于北坡,南坡应为阳坡。 (5)图中南坡雪线低于北坡,说明南坡比北坡降水量多,南坡为迎风坡。 3.地方性分异规律 (1)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其原因是南半球该纬度地带大部分是海洋。 (2)赤道穿过的东非高原为热带草原带,其原因是地势高,热量和水分不足,不能形成热带雨林带。 (3)美洲大陆西海岸的自然带南北延伸呈条带状,其原因是受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4)南美洲40°S以南的大陆东岸为温带荒漠带,西岸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其原因是大陆西岸为西风带的迎风坡,降水多;大陆东岸为背风坡,降水少。 微点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高中地理备课参考 旅游业与地理环境

第三章第三节旅游业与地理环境 要点精讲 一、旅游业 1.旅游定义:旅游业是一种具有强烈文化性质的经济行业。它主要利用风景名胜、文物古迹、风土民情等旅游资源以及各种旅游设施,为旅游者提供服务,并获得经济收益,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教育等内容在内的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综合性产业。 2.特点:旅游业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出售劳务和提供服务取得收人为特征,具有地域性、季节性、综合性等特点 3.作用 (1)发展国际旅游可以增加外汇收入,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2)发展匡内旅游可以刺.激消.费需求,加快货币流通。 (3)旅游业促进和繁荣旅游地的经济发展,旅游区吸引外资以及落后地区的市场开发等。 (4)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合理发展旅游业可以扩大就业机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1.自然地理环境:旅游活动受自然地理环境的明显制约,具有地域差异性和季节性的变化。 2.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距离 3.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首先体现在资源质量上,即旅游景区景点是否具备较高的审美价值或历史文化价值。 4.旅游地位置及交通的通达性:旅游地的交通状况直接影响旅游资源开发价值。 5.旅游地的接待能力及环境承载量 6.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旅游业发展。 三、旅游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旅游业造成的地理环境问题 旅游业绝不是“无污染产业",它同样会产生各种污染物,对旅游地的地理环境产生影响,而其解决难度并不亚于一般的环境污染问题。 2.治理旅游区环境问题的措施 (1)对于自然景观为主的旅游区,要在治理生活污水和垃圾等污染物的同时,加强封山育林,涵养水源,保护景观生态系统等工作。 (2)对于古代建筑景观,在外观上要保持原貌,修复文物古迹“修旧如旧”,并慎重处理扩建、新建建筑物与原有文物古迹的关系,其风格、规模都应与旅游区环境协调。 相关链接 世界旅游日(World Tourism Day),是由世界旅游组织确定的旅游工作者和旅游者的节日。1970年9月27日,国际官方旅游联盟(世界旅游组织的前身)在墨西哥城召开的特别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将要成立世界旅游组织的章程。1979年9月,世界旅游组织第三次代表

旅游地理在旅游资源开发及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旅游地理在旅游资源开发及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引言 展望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旅游作为衡量人类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标志将有更大的发展。(WTO)预测中国到2020年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大国,我国旅游业前景灿烂。旅游地理学作为旅游学科体系中的五大基础分支学科,一直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对旅游者、企业、政府主管部门都必不可少,必将在中国旅游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两个角度来具体阐述旅游地理的重要作用。 一、旅游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旅游产生的条件及其地理背景;旅游者的地域分布和空间移动规律;旅游流(旅游需求)预测;旅游交通的空间分布、旅游资源的分类、评价、保护和开发利用论证;旅游区(点)布局和建设规划;旅游区划和;旅游业发展对地域经济综合体形成的影响;旅游业对区内环境的影响;旅游地理应用技术等。 二、旅游地理与旅游资源开发 (1)旅游地理与旅游资源开发价值 1、美学价值。地理环境造就的自然风景名胜大多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泰山天下雄,华山天下险的形象,北京香山红叶的色彩美,山为水动、水回山转的动态美,瀑落深潭、幽林鸟语的听觉美等。无论是已被发现还是尚未被发现的特殊地理景观,都具有旅游的潜在价值,并将在未来的旅游业中占据重要位置。 2、科学价值。由于地理环境形成的自然风景名胜在地学上往往具有某种典型性,形成了具有科学价值的旅游资源。比如夏威夷的火山,东非的大裂谷,北欧的冰山地貌,泰山、庐山的断块山,路南石林的典型喀斯特地貌,黄山的花岗岩地貌等,这些具有一定科研价值的地理资源在旅游资源的可开发范围中占有很大的分量。 3、旅游地理对旅游资源开发的指导作用 由旅游资源的地理分布可知只有在一定地域内,多种类型旅游资源景观协调布局和组合,形成一定规模的旅游资源结构模式,才能形成一定开发规模,获得较高的开发效益。资源集群状况好、地域组合好的旅游资源游览价值大,开发价值好。其次,旅游资源的开发要考察在其最吸引半径内的旅游消费市场,所以在地理位置上,位于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试题

1.澳大利亚东北部近海分布着大片的生物礁——大堡礁。近年来,这些生物礁的缔造者——珊瑚在大量死亡。据研究,这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大及全球气温升高有关,这说明了地球环境具有( ) A.整体性 B.地域差异性 C.独特性 D.表现复杂性 【解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大导致全球变暖进而影响珊瑚的生存环境,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 A 右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2~3题。

2.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 A.① B.② C.③ D.④ 3.能表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 A.⑤ B.⑥ C.⑦ D.⑧ 【解析】第2题,松花江和珠江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所以影响其水文特征的因素是气候。第3题,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是流水侵蚀而成的。 【答案】 2.A 3.B 4.下图所示是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的数量变化情况(图中小圆圈表示特定时间内该种群的个体数)。由图可知( )

A.绵羊的数量呈持续增长态势 B.绵羊的数量不可能与该岛屿的环境形成一种平衡 C.在自然状态下绵羊种群的数量最后基本稳定,证明了地理环境具有平衡功能 D.绵羊种群的数量变化和该岛屿的地理环境互不相干 【解析】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可以使其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协调,达到平衡状态。在自然状态下,最终绵羊的数量基本稳定,这也是地理环境平衡功能的体现。 【答案】 C 5.阅读我国某地区的自然景观综合标志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示最有可能是我国的________地区,该地区气候的最突出特征是________。该地区各自然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突出反映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性。 (2)该地区河流出现汛期的季节一般是在________和________,其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地区沼泽众多,试分析其形成原因。 【解析】根据图中的“三面环山、平原中开”、“冷湿的温带季风气候”、“色暗的肥沃土壤”等信息,可判断该地为我国的东北地区;东北河流一年一般有两次汛期。沼泽就是地表积

说课稿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课标版高中地理1(必修)第五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我将从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以及地理知识分层次掌握的要求),加上我对教材的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大方面: 知识与技能:1、通过不同地区景观图差异感知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存在 2、识记自然带概念、理解陆地自然带形成原因 3、提高读图与语言表达的能力 4、分析陆地地域分异规律形成与表现 5、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原理,分析人类在生活和生产怎样利用地 域分异规律来改造环境。 过程与方法:1、尝试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的分布规律,做到图文转换来表述其分布。 2、在课堂活动中体验不同自然带的自然景观,进一步理解陆 地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3、尝试从案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原 理分析人类生活生产的现象。

旅游资源地理

第三章旅游资源地理 定义(复习):一切能吸引旅游者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或其他任何因素。 第一节旅游资源的特点与类型 一、旅游资源的特点: 二、旅游资源的类型: *一、旅游资源的特点: (一)有形资源的绝对不可移动性; (二)无形资源的相对不可移动性; (三)时间上的季节性; (四)内容上的包涵性; (五)使用上的共享性; (六)发展上的萌变性。 二、旅游资源的类型 按大类分:有自然旅游资源(河流、山岳)、人文旅游资源(古文化遗址、城市风貌); 有可再生旅游资源(动物、水体)、非可再生旅游资源(民族风情); 有动态旅游资源(水体、飞禽走兽)、静态旅游资源(园林、古遗迹); 有形象旅游资源(山岳、湖泊、人造景观)、抽象旅游资源(民族风情、传说故事); 有观赏性旅游资源(自然风貌、节庆活动)、运动性旅游资源(滑雪、滑草、攀登)、购物性旅游资源(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品)、特殊类旅游资源(气象气候、工业景观) 主类:地质地貌过程形迹亚类

金花良药——金莲花 草原之花——马莲花 远古遗风——沙冬青 盐碱先锋——柽柳 花中西施——杜鹃生物景观主类:树木亚类 草海寻幽——芨芨草花卉地亚类 致命毒草——狼毒野生动物栖息地亚类 国之瑰宝——四合木 跃草驰原——黄羊 沙漠之母——双峰驼 浪迹天涯——遗鸥 仙寿喻祥——丹顶鹤 两栖珍兽——水獭 第二节旅游资源的范畴与分布规律 一、范畴:(只要具有吸引力的任何事物) 现代社会中任何一类事物或现象都有可能成为旅游资源,要求我们具备发现旅游资源的意识和开发新旅游项目的能力。 “劳务”是否可判定为旅游资源? ·有的劳务不能算作旅游资源(如:旅行社人员、导游、汽车驾驶员等) ·有的与旅游资源融为一体,具有极高吸引力(如:造诣很高的文艺工作者和民间艺术家、颐和园中德和园中的穿着清代服饰的讲解员) 二、旅游资源的分布规律: 1、自然旅游资源主要与各地自然条件相关 (如:岩石性质与泉水的出露有关、海拔高度和气候条件与生物群落相关、流水切割与峡谷有关) 2、人文旅游资源主要与人类历史有关, 也有许多方面表现为自然因素的影响 (如:文物古迹多分布在人类发展较早、活动频繁地区; 现代城市分布于经济较发达地区; 少数民族风情多分布于远离政治经济中心的边缘地区 气候湿热地区建筑轻盈单薄、寒冷地区较厚重) 第三节旅游资源调查 一、形式:(概查、普查) ●概查:是由于人、物、财、时间均有限,对旅游资源进行概略性的调查。(区域较大的情况下往往采用此办法) *●普查:是基于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对旅游资源进行详细的、全面的调查。(中小区域往往采用此办法) 二、普查的方法与步骤 (基本步骤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内业工作) (二)资料和数据采集阶段(一般为外业工作) (三)文件编辑阶段(内业工作) 准备阶段的内容包括: 1、制定调查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 (一般涉及调查范围、对象、方式、任务完成时间、投入的人物财力的多少、调查的精度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