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雪B
初中文学课程必背古诗《沁园春·雪》

初中文学课程必背古诗《沁园春·雪》雪:从混合云中降落到地面的雪花形态的固体水。
由大量白色不透明的冰晶(雪晶)和其聚合物(雪团)组成的降水。
接下来小编会给大家分享一首关于雪的诗词。
【沁园春·雪】近现代: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余通:馀)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原驰原作:原驱)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红装一作:银装)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译文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
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
整条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水势。
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着和老天爷比一下谁更高。
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格外娇艳美好。
江山是如此的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
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治功劳;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学才华。
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
这些人物都已经过去了,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注释北国:该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分裂时期,如宋称辽、金为北国,东晋称十六国等为北国,南北朝时代南方的各朝代称在北方与之对抗的各朝代为北国等。
毛泽东诗中的“北国”使人在不觉中产生出一种我国疆土广大的民族自豪感。
雪:这首词作于红一方面军一九三六年二月由陕北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省西部的时候。
作者在一九四五年十月七日给柳亚子信中说,这首词作于“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
惟:只。
馀:剩下。
此字一作“余”,但目前刊出的书法作品中写作“馀”,以此为准。
莽莽:无边无际。
大河上下:大河,指黄河。
大河上下,犹言整条黄河。
顿失滔滔:(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
描写黄河水结冰的景象。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
《沁园春·雪》译文及赏析

《沁园春·雪》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1.译文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
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
整条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水势。
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着和老天爷比一下谁更高。
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格外娇艳美好。
江山是如此的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
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治功劳;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学才华。
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
这些人物都已经过去了,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2.赏析上片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不仅突出了诗人对北方雪景的感受印象,而且造境独到优雅,可以冠结全篇。
“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
“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
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
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
“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对雪景的大笔铺陈。
“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
“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作者那豪迈的意兴。
“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也正是中国的形象。
“长城内外”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
沁园春雪原文及解读

沁园春雪原文及解读《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于1936年冬天在延安创作的一首诗歌,这首诗描写了冬雪覆盖下的万物,以及作者的心情。
本文将分别从内容、修辞手法和意义三方面来解读这首诗。
首先,这首诗的内容主要描写了冬雪覆盖下的大地和作者的心情。
诗的开头,“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便交代了冰天雪地的气象格局。
随后,“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而“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则展现了作者无畏的豪情,将万物融为一体。
其次,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充分展现了作者的诗意表达能力。
首先是描写手法。
全诗用词精练,在描述大自然的景像时采用了大量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漫卷诗书喜欲狂”等。
另外,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深具感染力。
最后,这首诗的意义不仅在于描绘了北国雪景,也表达了作者纯真的感情和诗人的使命感。
在冰雪的天地里,作者看到的不仅仅是冰天雪地的苍茫,而是对人类未来的思考和呼唤。
诗的最后几句,“地崩山摧壮志凌云才惊四海九州,功名万里外苦寒尽铁衣冠,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则表达了作者的志向:不惧艰苦,矢志为国,追求卓越。
将他的情感融为一体,表现出了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
总之,《沁园春·雪》作为毛泽东一首经典的诗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它对传统的诗歌形式进行了改革创新,将大气磅礴的自然风光和作者的内心感受相结合,表达了深刻而真挚的情感。
其描绘的北国冬景美得令人心醉,同时也表达出了作为诗人的良知与责任感。
这首与众不同的诗歌,展现了毛泽东的文学才华和民族情感,更是留给我们的文学遗产,值得我们深入品味。
《沁园春·雪》课文原文

《沁园春·雪》课文原文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另作:原驱)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另作: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作品注释⑴北国:该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分裂时期,如东晋称十六国等为北国,南北朝时代南方的各朝代称在北方与之对抗的各朝代为北国等。
毛泽东诗中的“北国”使人在不觉中产生出一种中国疆土广大的民族自豪感。
⑵雪:此词作于红一方面军1936年2月由陕北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省西部的时候。
作者在1945年10月7日给柳亚子信中说,此词作于“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
⑶馀:剩下。
此字一作“余”,但刊出的书法作品中写作“馀”,以此为准。
莽莽:无边无际。
⑷大河上下:大河,指黄河。
大河上下,犹言整条黄河。
⑸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
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
“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
蜡象,白色的象。
⑹天公:指天,即命运。
⑺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为大地披上了红装。
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皑皑白雪覆盖着大地。
⑻竞折腰: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
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
⑼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⑽一代天骄:指可以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泛指非常著名,有才能的人物。
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
意思是上天所骄纵宠爱的人,成吉思汗即是。
汉时匈奴自称。
后来也泛称强盛的少数名族或其首领。
⑾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
俱,都。
⑿数:数得着、称得上。
《沁园春·雪》课文原文

《沁园春·雪》课文原文
原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读后感:
主席这首词纵横捭阖气势雄伟,颇有帝王之气,其行文也,不在辞藻,而在气势。
陈布雷说:“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可称盖世之精品。
”
柳亚子说:“中国有词以来第一手,虽苏、辛犹未能抗手,况余子乎?”这首词,字里行间霸气十足,帝王胸襟宣泄无疑,气魄之大非常人所能企及。
文无第一,柳老言此词第一,确是不假。
试问帝王气象,又岂是刀笔小吏,凡夫俗所能抗手?此诗使得当时陪都一时纸贵,反动文人竟无一能匹敌。
由此可见,文艺作品,除有丰富的知识外,最重要的是应具有伟大的人格与胸怀。
沁园春·雪原文和翻译

沁园春·雪
近现代: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译文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
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
整条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水势。
被白雪覆盖的群山好像银蛇在舞动,高原好像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着和老天爷比一下谁更高。
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格外娇艳美好。
江山是如此的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
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治功劳;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学才华。
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
这些人物都已经过去了,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沁园春·雪》课文赏析

《沁园春·雪》课文赏析《沁园春·雪》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词。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沁园春·雪》课文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沁园春·雪》是一首写景抒怀之作。
它描写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沁园春·雪》全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写北方的雪景,抒发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北国风光”至“万里雪飘”)总写北国风光;第二层(从“望长城内外”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具体写冰封雪飘的雪景;第三层(从“须晴日”至“分外妖娆”)设想雪后天晴的美景。
下阕议论抒情,纵论历史英雄,抒发宏伟抱负,表达坚定信心,可分为三层:第一层(“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首句对“北国风光”作结,次句展开对历史英雄的评论;第二层(从“惜秦皇汉武”至“只识弯弓射大雕”)评论历代雄才大略的帝王;第三层(从“俱往矣”至“还看今朝”)歌颂人民群众,抒发宏伟抱负。
《沁园春·雪》在写法上具有三美:一是融合美:这首词将多种表达方式有机结合,形成一种浑然一体的融合美。
上阕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下阕议论非凡的英雄,上下几千年,显示了壮志凌云、风流豪壮的胸襟。
在描写与议论之间,贯通着诗人殷殷赤子之情,“江山如此多娇”抒发了对大好河山的由衷热爱;“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又喷涌出革命英雄横空出世,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
诵读经典: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原文及翻译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翻译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
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
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与老天爷比比高。
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
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
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
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背景 走近作者
检查预习
欣赏诗歌 归纳小结 诗句集锦 作业布置
导航栏
写作背景 走近作者
检查预习
欣赏诗歌 归纳小结 诗句集锦 作业布置
导航栏
写作背景 走近作者
检查预习
欣赏诗歌 归纳小结 诗句集锦 作业布置
导航栏
写作背景 走近作者
检查预习
欣赏诗歌 归纳小结 诗句集锦 作业布置
欣 四 赏 个 诗 乐 歌 章 的
1、该词的题目是《雪》, 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 请把写静景、动景的词语 划出来。
2、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哪个词领起 万里雪飘。 望 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 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 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请点击本页
归纳小结
导航栏
写作背景
《沁园春 · 雪》全词融写景、抒情和议
论于一体,把写景咏史巧妙地结合起来, 走近作者 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歌颂当代英雄,抒 检查预习 发了作者强烈的感情和伟大的抱负,表现 欣赏诗歌 了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博大胸怀,具有扣 归纳小结
人心弦的力量,成为一首气吞山河、雄视 诗句集锦
千古的“绝唱”。
作业布置
咏雪诗句集锦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导航栏
——王安石《梅花》 ——柳宗元《江雪》
写作背景 走近作者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检查预习
归纳小结 诗句集锦 作业布置
欣赏诗歌 ——李白《行路难》
——杜甫《绝句》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你能体会下面红色字的妙处吗?
品 读 欣 赏
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3、惜秦皇汉武,略输文才,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 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 射大雕。
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冰封 万里雪飘
“冰封” 、
“雪 飘”,一静一动把读 者引入了一个壮丽雄 奇、玉砌银妆的冰雪 世界。作者登高望 远,形成了广阔的意 境,显示了宏大的气 魄。
3、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
“须”字 表明雪后初晴 之景出自作者 的想象。 写出了雪 后景象的清朗、 娇艳、多姿多 彩。
4、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 景还是虚景? 须晴日,
看红妆素裹,
分外妖娆。
承 上 启 下
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 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 起什么作用?
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 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折腰”本来是鞠躬、倾 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 之意,而它比“赞美”程度更 深,感受情更强烈,更能体现 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 而倾倒之情。
读了“须晴日,看红 妆素裹,分外妖娆”, 我仿佛看到了: 我仿佛看到了雪后初晴, 红日冉冉升起,万道霞 光染红了高原上的皑皑 白雪,祖国就像一位红 妆素裹的少女,娇艳多 姿。
请点击本页
分外妖娆。
读了“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我仿佛看
读了“数风流人物,还
看今朝”,我仿佛看到了我
到了:
们的伟大领袖站在雪峰之巅, 指点江山、意气风发的风采, 他的身后是无数英豪为了风 景如画的祖国前仆后继,而 面前是一轮红日正在喷薄而 出。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导航栏
作 业 布 置
• 1、背诵全词。
写作背景 走近作者
检查预习
• 2、找出毛泽东同志的 欣赏诗歌 其他诗词3首,并摘抄 归纳小结 下来。
诗句集锦 作业布置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山”、“原” 都是静物,却写它 们“舞”、 “驰”,化静态为 动态。运用比拟手 法,赋予群山和高 原以生命和顽强的 性格,可以体现中 华民族不屈不挠的 斗争精神和英雄气 概。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惜”字含义丰富。 第一,惜中含褒。肯定 读了“数风流人物,还 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 看今朝”,我仿佛看到了: 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 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 族;第二,委婉的批评 了他们短于“文治” 、 个人文学才华欠缺。第 三,表现了后来者居上 的伟大气概。
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 看图说一段话。
联 想 想 象
读了“千里冰封,万里 读了“千里冰封,万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里雪飘”,我仿佛看到了:
飞舞在一个粉妆玉砌的幻美 国度,真是“忽如一夜春风 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大 地被皑皑白雪所覆盖,连飞
雪飘”,我仿佛看到了雪花
鸟都消逝在厚厚的雪峰里。
请点击本页
须晴日, 看红妆素裹,
朗读吟诵 ——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导航栏
写作背景
整体感知 走近作者 ——感受诗歌的结构美 检查预习
欣赏诗歌 品读欣赏 归纳小结 ——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联想想象 作业布置 ——感受诗歌的图画美
诗句集锦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 • • • •
秦始皇 汉武帝 唐太宗 宋太祖 成吉思汗
6、“引”也是个领字,到 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 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 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 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 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 产生巨大的影响。
上 阕 写 景 , 纵 横 千 万 里 , 气 势 磅 礴
整体感知
冰封、雪飘 总 写 长城 惟余莽莽 顿失滔滔 舞银蛇 驰蜡象
上阕:
北国雪景
黄河 群山 高原 红装素裹 作者想象 虚景 望
描 写
抒
情 议 论
江山多娇、英雄折腰 承上启下
下阕:
评古颂今
秦皇汉武
略输 稍逊 只识
惜
唐宗宋祖
成吉思汗
今朝 风流人物 赞 颂
下 阕 议 论 , 上 下 几 千 年 , 气 雄 万 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