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民间歌舞的美学内涵

合集下载

从山东三大秧歌看民间舞蹈的原生态文化

从山东三大秧歌看民间舞蹈的原生态文化

从山东三大秧歌看民间舞蹈的原生态文化秧歌,作为北方地区极为普遍的民间舞蹈形式,是汉族流传最广、群众性最高的反应农耕文化的民间舞蹈。

通常是百姓欢度节日、庆祝民俗礼事的重要表达方式。

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存在着许多形态各异、内容丰富的秧歌舞蹈。

久负盛名的山东三大秧歌: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以各自鲜明的舞蹈风格特点成为了汉族秧歌中的舞蹈典范,展示了齐鲁人民的不同性格特点,浓缩了千百年来齐鲁大地的习俗风尚,体现了山东人民特有的审美情趣和精神风貌。

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不仅拥有重大的民俗意义和观赏价值,而且本身所特有的原生态舞蹈形态和文化意义,也具有相当大的研究价值和保护传承价值。

近年来,随着原生态纪录片《印象刘三姐》、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等一系列原生态作品的成功推出和广泛流传,“原生态”一词,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原生态唱法、原生态民歌、原生态舞蹈等新生的文化名词,也挤入了媒体、电视、文化等等诸多方面。

舞蹈,在产生之初,既包含了各种文化因素,成为了表现人类思维与生存状态的重要手段。

正如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所言,原始舞,他们的目的不外乎四种:一是以综合性的形态动员生命、二是以律动性的本质表现生命、三是以实用性的意义强调生命、四是以社会性的功能保障生命。

在如今舞蹈越来越只能为娱乐习跳、为职业习跳的状况下,原生态舞蹈,作为较少受到现代化侵蚀、具有文化源头意义的民间舞蹈更成为了舞者们研究的对象。

一、山东三大秧歌舞蹈的原生态舞蹈形式1.是以民间生活为基调的大众舞蹈:在“鼓子秧歌”广泛流传的商河县,是有九百七十八个村,其中七百二十四个村就有秧歌队,这不是在课堂上被改编、被整理过的大纲教材,而是在秧歌场上,一家尽情释放生活情趣的生活表演。

他们手持“伞”“鼓”“棒”“花”为道具(舞者也是以所持道具命名),表喜悦、庆丰收。

相传,北宋年间河南黄河水患不断,大批灾民沿黄河东下,来到鲁西南一带时,田间一片荒芜,人们不怕困难,发挥聪明才智,辛勤劳作,当第一次大丰收时,欣喜的心情无以言表,于是,人们用筛面用的萝圈蒙纸作鼓,蒸馒头时的锅梁置柄为伞,挑起了家乡的秧歌,从此,大为流传,逐渐演变,成为今天的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有着“地秧歌”“跑秧歌”“三道弯”“扭断要”等别名,传说在明末清初,人们是为了生活,在乞讨时执团扇、彩巾,歌舞说唱。

民间与现代的融合——“黄河”三部曲创作特色分析

民间与现代的融合——“黄河”三部曲创作特色分析
二、展现地方风土人情,构筑地域舞蹈品格。 黄河与任何一个地方的地域性概念一样,其不仅是一种特 殊的地理性概念,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思想,代表了黄河流域的 特殊文化圈。同时黄河文化在我国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其作为 华夏文明的滥觞,不仅孕育了华夏文明,并且为华夏文明的成熟 和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在不断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表 现出一定的主流文化特点譹 訛。而对黄河歌舞艺术中的民间风土人 情以及受其影响形成的创作风格进行研究,就应该从整体上把 握这一地域范围内的文化背景,为黄河歌舞艺术研究的发展和 丰富提供良好的支持。
三、在艺术创作中充分张扬生命意识。 黄河歌舞剧的创作与传统的民间舞蹈艺术创作存在巨大的 差异,其不仅仅表现出歌舞艺术的独特魅力和价值,还彰显出对 人生的关怀,将黄河儿女的基本生存状态作为艺术创作的对象, 对黄河儿女的命运历程和心路轨迹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同时,综 合研究能够发现,黄河歌舞艺术创作中所表现出的对人生的关 怀具有双面性,还希望可以唤起黄河儿女对生命艺术的觉醒。而 黄河三部曲以及黄河歌舞艺术创作之所以具有一定的分量和力 度,正是由于在艺术创作中创作者融入了自身的生命意识和生 命情结。在黄土高原勤劳质朴的劳动者心目中,劳动和耕作已经 发展成为自身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生命活动的最 终结果,一切关于生产的活动他们都能够在其中感受到快乐譻 訛。 换言之,在黄河流域特殊的历史和地理环境熏陶中,黄河儿女形 成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表现在艺术创作中就 能够反映出他们对生命意识的不断张扬,显示出黄河儿女最本 真的生活和生命状态,不消极、不造作。正如在黄河三部曲作品 中的《洞房》、《冰河开》,其中蕴含着生命流动的思想,表现出人 性中本我意识的爆发,但是这种爆发虽然炙热、激扬,却又纯真 洁净,展现出黄河歌舞艺术创作的独特艺术魅力。 四、诗、乐、舞三者的完美融合。 中华乐舞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保持着诗、乐、舞三者 紧密结合的优良传统,诗、乐、舞三种艺术形式在艺术创作的过

黄河三角洲民间歌舞的美学内涵

黄河三角洲民间歌舞的美学内涵
[ 关键词 ] 河三角 洲 民间音 乐 舞蹈 美 学 内涵 黄 中 图分类号 :8 5 7 K 2. 6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0 9 9 4 2 1 ) 5 0 4 — 1 1 0 — 1X(0 0 0 — 0 8 0
前 言 山东境内的黄 河三角洲是桀 骜不驯 的黄河数 次改道所形成 的地域 环境 : 北 起徒骇河 入 口处, 南至 小清河河 口, 前缘 部分突 出地伸入 渤海湾 与莱州湾之 中, 包括 滨 州 、东 营两 市 的全部 和 淄博 市 的高青 县, 呈扇 面 形状 , 有平 原 、河 兼 道和海 湾 的地理特 点, 因此 , 这一 区域 的 民间歌 舞也 具有 一种独 特的面 貌与风 格 。黄 河 三 角 洲地 区富 有 特 色 的 民歌 、东 路 大 鼓 、渤 海 大 鼓 、 吕剧 、拽 腔、鼓 吹 曲、鼓子 秧 歌等 五大 类 民间歌 舞, 而, 然 随着 现代 化进 程和 城 市化 的逐步推进 , 以及 民间音 乐舞蹈 自身存在状态 的限制 , 其存 在的空 间 日趋变小 , 因而 其生 存 也遇 到 了前 所未 有 的危 机 。
教育时空
I ■
Caiedc l i h e hoRe iSnaTngew nCcneoyv
黄河三 角洲 民 问歌舞 的美学 5 0 0
( 山东东 营职业 学院 山东
[ 摘 要 ] 本文 就 黄河 三 角 洲 民 间音乐 的丰 富性 进 行 了概 观 式 的探 析,该地 区 富有 特 色 的 民歌 、东 路大 鼓 、渤 海 大鼓 、 吕剧 、 拽腔 、鼓 吹 曲 、鼓子 秧 歌 等五 大类 民问 歌舞, 析 了该地 区 民间舞 蹈 美 学的 审美 特征 主要 是, 分 情感 与 意境 的 水乳 交融 的特 征 , 始 、古朴 、不加 雕 琢 的原 生态 之美 等 。 原

黄河口民间艺术状况浅析(论文)

黄河口民间艺术状况浅析(论文)

黄河口民间艺术状况浅析刘平民间艺术是指劳动人民直接创造的或在劳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艺术,包括音乐、舞蹈、造型艺术、工艺美术等。

它是以人民群众自娱、自教、自乐为主导动机,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

它作为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精神寄托,在群众心灵深层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是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

民间艺术是一条河,是产生、成熟于过去的艺术,是伴随着我们民族走过漫长历史长河的艺术。

它在我们的先民中产生,在一代代人的手中变得丰富、厚重和鲜活。

民间艺术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多姿多彩的形式成为一个强有力的支点,为各门艺术形式提供直接或间接的启示,并是他们题材的宝库。

它所创造和积累的艺术财富,为人类的艺术宝库增添了奇异的风采。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

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

”民间艺术作为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我们对黄河口,这片古老而又年轻土地上的民间艺术活动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以审慎的态度,对它进行阐述和解析,期冀以一管之见折射出当前民间艺术生存和发展的状态。

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造就了黄河口绚丽多彩的民间艺术“小清河、长又长、山东是个好地方”小清河即古济水,是中国历史上四大名渎之一。

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古济水、淄水、黄河交汇冲积的古老平原上就有人类生息繁衍。

在与自然的搏斗中,黄河口的先民们“操牛尾以歌八阙”禳灾祈福,黄河口民间艺术即肇端与此。

当时的彩陶已十分精美,在广饶县(即古乐安郡)傅家遗址出土的鼎、钵、碗、壶、杯、盂等彩陶上已有赭彩、白条彩带组成的单彩及涡纹、三角纹、折线。

中国民间歌舞中的意象体现-精品文档

中国民间歌舞中的意象体现-精品文档

中国民间歌舞中的“意象”体现每一门艺术都有其区别于其他艺术的特点,但所有艺术又有共同的一般原则。

中国各门类艺术有着共同讲求的艺术原则和创作理念,即:空灵深邃、气韵相通、潜意造象,所以,追求神韵、随象写意成为中国艺术的传统精神。

“象”就中国舞蹈而言,包含两层含义,其一为名词之“象”,即形象、意象,是具体的动态视觉形象,其二为动词之“象”,即象形、象征,是创作方式和表现手法。

“象”、“形” 直接关系到取意,决定其形式美,只有逼真的“形”,才能传递出深刻的“意”。

舞蹈中的意象通过肢体语言和整体形象来表现内在的情感和灵魂,并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之上追求“诗情画意” 的境界,这与诗歌、绘画以及书法中形成的“言外之意,象外之境”中的意境不谋而合。

一、诗歌的缘物寄情与舞蹈的情景交融“意象”一词可以分开来理解,“意”主要指作家在作品中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和所要表达的主旨;“象”就是作家要达到其表达目的而借助的对象,可以是景物,也可以是事件。

在我国诗词创作和舞蹈发展史上十分注重采用“寓理于象”、“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来渲染气氛,以象征、暗示的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感情、思绪,善用想象,通过悦耳的声音、独特的色彩来呈现朦胧的意境或者寄托作者的情思与愿望。

这种表现手法与戴爱莲编导的汉族民间舞蹈《荷花舞》的创作理念不谋而合,首先在舞蹈的服装方面,也较好地提供所要塑造的舞蹈意象的条件:舞者身着长裙,裙子的下摆是荷叶盘,远远望去,舞台犹如一汪荷花池,荷花仙子们在水中翩然而舞。

通过纯洁高贵,生机盎然的荷花意象,歌颂祖国的繁荣昌盛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其“意”在借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秉性,着重描绘新中国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舞蹈中的象形,并非照搬复制,而是变相得去抽取模拟,正如诗歌当中采用缘“物”寄“情”来抒发各种复杂的感情,模仿是一种骨架,舞蹈家都使用自己的艺术原料把模仿对象的形象,或把对象的主观经验附加在这个骨架之上。

在各民族的舞蹈中,摹拟性的舞蹈随处可见。

山东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美学特征探析

山东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美学特征探析

山东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美学特征探析
李艳萍
【期刊名称】《黄河之声》
【年(卷),期】2016(0)6
【摘要】山东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是传统的艺术形式之一,本文结合音乐美学知识体系,从梳理山东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历史进程以及所处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入手,研究分析其特有的音乐风格和语言特点,挖掘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对山东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本身的美学特征进行论述.
【总页数】2页(P100-101)
【作者】李艳萍
【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体育与艺术学院,山东泰安 271018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探索音乐艺术的美学特征 [J], 李立平
2.南阳汉画像石中音乐艺术的美学特征 [J], 郑燕欣
3.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与实践研究 [J], 江映怀
4.浅谈中国音乐艺术意境创造的本质规律和美学特征 [J], 王艳芳
5.新时期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策略探究 [J], 杨祝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黄河”三部曲的创作特点及山西民间歌舞与现代元素的融合

论“黄河”三部曲的创作特点及山西民间歌舞与现代元素的融合

论“黄河”三部曲的创作特点及山西民间歌舞与现代元素的融合“黄河”的民间歌舞艺术,是古老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是地处黄河流域中部、中华文化发祥地之一的山西历史地理的时空里早就存在着的一个事实。

黄河歌舞作为歌舞创作本身,它的诞生是在1987年,即“黄河”三部曲中第一部作品《黄河儿女情》问世之时,它的流派即“黄河歌舞艺术”的正式命名则是在1989年。

第二部作品《黄河一方土》问世之后,其创作模式、风格特征也在此时确立。

第三部作品《黄河水长流》在延续前两部作品的民族风格、地方风采、时代风韵的总体美学特征外,在充分展示民俗风情的同时,注意突出“土美、怪美、丑美”三个特点,将山西人最朴实、最可爱的生存状态及对人生的期许和拼搏展现无余。

如果说《黄河儿女情》是一首田园抒情诗,《黄河一方土》是一幅风俗画的话,那么,《黄河水长流》则是一支命运交响曲。

三部作品中的歌与舞,是对黄河歌舞艺术最好的诠释,同时也是对山西民间艺术的完美呈现。

山西民间歌舞的创作受到“黄河”三部曲很深的影响,在此过程中融入了现代舞的创作理念,完成中是单单的吸收以致被同化,还是固根守本为主,兼收其进步大胆的创作理念与训练体系?笔者更趋向于后者。

一、山西民间歌舞与中国文化的结合在谈民族歌舞中固根守本的问题时,表面上我们守的是民族的基本体态和基本动律,实质上守的是民族文化之根。

比如,对于山西民族民间舞来说:守的是黄河文化、三晋文化,可以肯定的是它也属于中国大文化背景之下。

既然说到这里,就有必要说明一下中国文化的特点:1、天人合一;2、以人为本;3、刚健有为;4、中庸平和。

在第一个特点中,我们以山西威风锣鼓为例来说明天与人的关系是如何体现的。

天,是劳动人民可以求得风调雨顺的保证,只有通过发自内心的舞动,才能与天对话,与神灵相通,表现自己的意志。

人们宣泄激情和敬天的舞鼓,舞锣,舞钹的场面,可谓“惊天地,泣鬼神”,那种震撼的力量,不正是天人合一的结果吗?在第二个特点中,肯定了人的主体地位,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类自身,正因为这个原因,一切生产活动才变得那么快乐有趣,显示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及其独特的精神风貌,而那蓬勃又自然的生命力,就属于民间民众,属于平凡朴素的黄河儿女;在第三个特点中,应从“威风”二字入手,即要求我们的动作大气而磅礴,力度一定要特别强调。

以舞蹈作品《黄河》为例—浅谈不同时期的舞蹈创作

以舞蹈作品《黄河》为例—浅谈不同时期的舞蹈创作

以舞蹈作品《黄河》为例—浅谈不同时期的舞蹈创作摘要21世纪开放的政治社会环境,以及人们自身对精神文明的不断追求,加快了舞蹈文化意识建构的脚步。

大众从对舞蹈单一欢乐情绪的推崇发展到深挖舞蹈背后的文化底蕴,舞蹈在时代的变迁中履历创新,迎合人们在不断发展中的审美新要求。

舞蹈编导们顺应时代的特点不断创新,为舞蹈编创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本文将以钢琴协奏曲“黄河”而创作的一系列舞蹈作品与其所处时期的时代背景、舞蹈异同、舞蹈精神、动作结构等因素相结合,综合分析不同类型的舞蹈蕴含的不同审美思想,对不同风格舞蹈中“黄河”意蕴的延续做出了深层解读与探索,进而从舞蹈本身挖掘时代背景的审美趋势,以及舞蹈创作一般规律,对舞蹈编创进行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钢琴协奏曲;舞蹈精神;时代传承;舞种风格目录一、艺术经典:《黄河大合唱》 (3)(一)第一乐章:危机与希望 (3)(二)第二乐章:黎明的曙光 (3)(三)第三乐章:磨难与愤怒 (3)(四)第四乐章:奋斗的胜利 (3)二、时代传承:从古典舞到街舞的《黄河》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中国古典舞版之《黄河》:用黄河展现历史 (5)(二)中国民族民间舞版之《东方红》:民间语汇在黄河中嘶吼 (5) (6)(四)现代舞版《我们看见了河岸》:用黄河演绎中国现作舞 (6)(五)街舞版《黄河》:“黄河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7)三、总结与展望 (8)一、艺术经典:《黄河大合唱》《黄河钢琴协奏曲》取材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救亡歌曲《黄河大合唱》,1969年由许斐星、石叔诚、储望华、刘庄、殷承宗、盛礼洪和石叔诚六人改编为钢琴协奏曲。

《黄河钢琴协奏曲》由四个乐章构成。

(一)第一乐章:危机与希望《黄河钢琴协奏曲》第一章是《黄河船夫曲》,全面地描绘了船工们在黄河沿岸的生活。

包括船工如何同黄河上的狂风巨浪进行顽强的抗争和殊死的拼搏的场景。

在音乐创作和元素选择上,通过钢琴的快速敲击突显黄河的汹涌澎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