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5.1)--05-温病常用诊法-斑疹baipei

合集下载

四温病常用诊法精品PPT课件

四温病常用诊法精品PPT课件

(一)辨斑疹形态
斑:点大成片,
不高出皮肤,望 之斑斑如锦纹, 抚之不碍手,压 之不退色。
温病比较有特殊意义的如舌诊、 辨斑疹、白pei以及神志异常、动风痉 厥等作为重点介绍。
三、注意发病季节
如四时温病与季节气候变化密 切相关
但不能过于刻板
四、注意询问病史
1.起病时间、诱因、初起证候表现
2.辨外感病还是内伤病:一般外感病 热势高,发病急,病程短;内伤发 病较缓,病程长,热势较低。外感 发热由外邪侵袭所致,内伤发热是 脏腑功能失调或障碍。
抽搐 肝
秘结、舌红、苔黄厚燥、脉 凉肝熄风
甚则 风
பைடு நூலகம்沉弦有力
角弓
心营热盛 身热夜甚、心烦不寐、时有 清营泄热
反张
谵语、甚则神昏、舌绛、脉 凉肝熄风
弦细数
血分热盛 身热燥扰、斑疹显现、吐衄 凉血解毒
血、舌深绛、脉弦细数
平肝熄风
虚 手足 真阴亏损

蠕动 甚则
水不涵木
瘛纵 虚风内动
低热不退、午后尤甚颧红、 滋阴潜阳 手足心热、心中澹澹大动、 熄风镇痉 舌干绛、少苔、脉虚无力
方药
羚角钩藤汤合 麻杏石甘汤
白虎汤合羚角 钩藤 承气汤+羚羊 角钩藤地龙等
清营汤或清营 汤+羚角钩藤
犀角地黄汤+羚 角钩藤
三甲复脉汤或 大定风珠
六.厥脱
1.热厥:胸腹灼热四肢厥冷+阳明腑实证,为热 毒炽盛,郁闭于内,气机逆乱,阳明不顺接,阳气不 能外达所致。
2.寒厥:无热清气,面色苍白,大汗淋漓,下利 清谷,舌淡脉欲绝。为阳气大伤,虚寒内生,全身于 温煦。
1.实证动风 2.虚证动风
温病动风鉴别

4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4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1、齿缝流血兼齿龈肿痛:血从齿龈外溢,色鲜红 而量较多,为胃火冲激,其病属实。 2、齿缝流血齿龈无肿痛:血从齿缝渗出,多为肾 火上炎,其病属虚。
辨斑疹白賠
• 斑疹形态
机理 皮下 斑 出血
大小
形态
部位 肌肉 胃
点大 平铺于皮肤,抚之不 如片 碍手,压之不褪色
皮下 疹 充血
点小 高出皮肤,抚之碍手 如粟 ,压之褪色
综上所述,温病过程中见红舌的诊断意义有虚实之 别:如红色鲜明、质糙生刺、生点或有裂纹,多为邪热 亢盛,或邪热入于心营之象,其证属实;如其色光红柔
嫩,则为阴液亏虚之象,其证属虚。如色淡红而不荣,
则标志气阴不足,实际上已不属本节红舌的范围。
2、绛舌
绛指深红色,多由红舌发展而来,绛舌与红舌所候病变 基本相同,只是反映的病变更深重。临床所见绛舌主要有如 下几种:
另外,也要注意如素体内热较重者,特别是湿热素盛
者,平时就有黄苔或黄腻苔的表现,应注意辨别。
3、灰苔:
温病过程中的灰苔应辨别其润燥的不同,二者所主 病证各异。如属灰而燥者,多从黄燥苔转化而来,主实 热之证,属热盛阴伤;其灰而润滑者,多从白腻苔或黄 腻苔转化而来,主痰湿或阳虚之证。温病过程中常见的 灰苔有以下几种:
(1) 纯绛鲜泽: 为热入心包。
(2) 绛而干燥: 为火邪劫营,营阴受损。
(3) 绛而兼有黄白苔: 为邪热初传入营而气分之邪未尽之征象。
(4)绛舌上罩粘腻苔垢: 为热在营血而中挟痰湿秽浊之气,每易蒙蔽心包 而出现神志异常的症状。
(5)绛舌光亮如镜(镜面舌): 舌质光亮如镜,舌面干燥无津,为胃阴衰亡的表现。
(1)灰燥苔: 多伴有舌苔焦燥起刺,为阳明腑实而阴液大 伤之征象。
(2)灰腻苔:

温病学-温病常用诊法-斑疹脉象神色及常见症状共56页文档

温病学-温病常用诊法-斑疹脉象神色及常见症状共56页文档

温病学-温病常用诊法斑疹脉象神色及常见症

6、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黑格 尔 7、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 集体的 动作, 集体的 表情, 集体的 信念。 ——马 卡连柯
8、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 否则一 切都会 陷入污 泥中。 ——马 克思 9、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 —夸美 纽斯
10、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 真而不 幼稚, 勇敢而 鲁莽, 倔强而 有原则 ,热情 而不冲 动,乐 观而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温病诊法斑疹课件

温病诊法斑疹课件
24
临床意义
l 晶莹饱绽,分布均匀,颗粒清楚,透发后热势 递减,神情清爽,为津气充足,正能胜邪,邪 却外达之佳象.
l 空壳无浆,如枯骨之色,并见身热不退,神志 昏迷等症,则为津气俱竭,正不胜邪,邪气内 陷的危险征象。
25
4 治法
l 晶陪――清热祛湿,宣畅气机。 l 枯陪――养阴益气,佐以清泄湿热。 l 忌用:辛温疏散,或纯用苦寒清里。 l 吴鞠通: “纯辛走表,纯苦清热,皆在所忌。 ”
丹痧—— 多先见于颈项,渐及胸、背、腹部及 四肢,一日之内即可蔓延全身
5
斑疹病机区别
l 斑:
l 疹:
l 热毒炽盛,郁于阳明, l 风热伏郁于肺,内窜 胃热炽盛,内迫血分, 营分,达于肌肤血络 灼伤血络,血从肌肉 而成
外溢而致。
6
斑疹
l 斑疹皆系热邪深入营血的征象。但二者的成因 不同.
l 陆子贤说: “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 l 章虚谷: “斑从肌肉而出属胃,疹从血络而出
65
厥脱
l 厥 : 阴阳气不相顺接。 l 脱: 阴阳气血严重耗损后,元气不能内守
而外脱 .
66
1.热厥
l 证候:胸腹灼热而四肢逆冷或不温。 病机:热毒炽盛,气机郁滞,阴阳气不 相顺接,阳气不能外达四肢。 治疗――清热解毒
67
2. 寒厥
l 证候:身无发热,通体清冷,面色苍白,大汗 淋漓,气短息微,神情萎靡,甚不识 人,舌淡脉沉细欲绝。
l 病机:气血阴津已虚,余邪未尽,痰瘀滞络。
63
六 厥脱
l 厥脱是温病发展过程中较为常见的危重证候之 一。厥脱实际上包括了厥与脱两种证候。
昏厥——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厥
肢厥—— 四肢逆冷或不温
64

5温病学

5温病学

1.区别:

皮肤表面的红色皮疹

大小



高出否

压之色退否

退
2.成因

均是邪热入营血分
深 浅
热郁阳明, 热郁阳明,内迫血分
肌肉
胃 肺

皮肤
邪热郁肺, 邪热郁肺,内窜营分
3.诊察要点
(1)察色泽:
正常色:红活荣润——正气盛 血流畅; 正气盛; 正常色:红活荣润——正气盛;血流畅;邪热透 异常色:如胭脂——血热 血热↑ 异常色:如胭脂——血热↑ 如鸡冠花——热毒 热毒↑↑ 如鸡冠花——热毒↑↑ 如煤炭——热毒 热毒↑↑↑ 如煤炭——热毒↑↑↑
6.发热类型
(1)发热恶寒——温邪在肺卫 发热恶寒——温邪在肺卫 寒热往来——热郁半表半里 (2)寒热往来——热郁半表半里 (3)但热不寒
①壮热——热盛阳明 壮热——热盛阳明 低热——温病后期肝肾阴伤及胃阴大亏 ②低热——温病后期肝肾阴伤及胃阴大亏
③身热不扬(午后1-2点甚)——湿温病 身热不扬(午后1 点甚)——湿温病 湿重于热,湿热郁蒸 日晡潮热——热结肠腑 ④日晡潮热——热结肠腑 身热夜甚——热入营分 ⑤身热夜甚——热入营分 夜热早凉——温病后期,余邪留阴分。 ⑥夜热早凉——温病后期,余邪留阴分。
特点:意识完全丧失,呼之不应。 特点:意识完全丧失,呼之不应。 原因: 阻闭心包。 原因:热(+痰、瘀)阻闭心包。
4.如狂
特点:神志昏乱,躁扰不安。 特点:神志昏乱,躁扰不安。 原因:下焦蓄血,瘀热扰心。 原因:下焦蓄血,瘀热扰心。
(四)痉
实证动风 病因 病机 抽搐状态 虚证动风 实热因素: 虚热(阴虚), 实热因素:气、营、血、虚热(阴虚), 心包中的实热。 心包中的实热。 肝肾阴虚 邪热炽盛,热极生风, 邪热炽盛,热极生风, 筋脉受灼。 筋脉受灼。 幅度大,全身性的: 幅度大,全身性的:如 两眼、牙关、四肢、 两眼、牙关、四肢、颈 胸腹等。 项、胸腹等。 实热证候 水不涵木 幅度小,无力, 幅度小,无力, 局部性的: 局部性的:如手 口角、肌肉、 指、口角、肌肉、 心中等。 心中等。 虚热证候

温病学-温病常用诊法-斑疹脉象神色及常见症状

温病学-温病常用诊法-斑疹脉象神色及常见症状

辨白
白 是湿热病邪留恋气分,蕴酿淹缠, 部蒸卫表,形成于皮肤的细小白色疱疹。 多见于颈项、胸腹等部,四肢少见,头面 极少见。
白 每随发热与出汗而透发。 因湿热病邪粘腻滞着,非一汗即能透解, 每随身热增高,热达汗出,即透出一批,所以 白 常反复多次透发。 一般在透发之前,每因湿热郁蒸而有胸闷 不舒之症,既透之后,由于病邪外达,则胸闷 随之缓解。
内伤疾病也可以引起发热,其原因是由于脏腑功能紊乱, 气血失和,阴阳失调,阳气偏盛而致,其起病较缓,病程较长, 热势多不甚,或时断时续,并伴有脏腑、气血病变。
温病发热则起病急骤,初起多发热恶寒并见,或见寒战 壮热,热势较盛,具有卫气营血各阶段的证侯变化,病程相对 较短。温病发热与伤寒发热均为外感热病的发热,但伤寒发热 系外感风热所致,初起属表寒证,发热较轻而恶寒较重,病变 过程多按六经传变,故与温病发热也有所不同。
发热恶寒:指发热时伴有恶寒。如见于温病 初起,发热重而恶寒轻,伴见口微渴、咳嗽、 咽痛、苔薄白边尖红、脉细数者,为邪在肺 卫之征象。王学权说:“热邪首先犯肺,肺主 皮毛,热则气张而失清肃之权,腠理反疏, 则凛冽恶寒,然多口渴、易汗,脉证与伤寒 迥别”,说明温病的恶寒不同于伤寒。
寒热往来: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定时或不定时 发作。为热郁半表半里,少阳枢机不利之征象。
观察白 可辨别病邪性质和津气盛衰程度: 凡有白 发出,即说明湿热为患,多见于属湿热
性质的湿温,暑温挟湿,伏暑等病。对这些病证如误 用滋腻,或失于轻清开泄,则尤易出现。 出晶莹饱 绽,颗粒清楚,热势递减,神情清爽,为津气充足, 正能胜邪,邪却外透的佳象。若 出空壳无浆,如枯 骨之色,并见身热不退,神志昏迷等症,则为津气俱 竭,正不胜邪,邪气内陷的危险征象。
身热不扬:指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即自觉热势不 盛,初扪体表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则觉灼手。为 湿温病邪在卫气,湿重于热,热为湿遏,湿蕴热蒸 之征象。身热不扬亦可表现为下午热势稍盛,并伴 有汗出热不解,渴不欲饮,胸闷脘痞,身重纳呆, 苔白腻,脉濡缓等症状。 发热夜甚:指发热入夜更甚,为热灼营阴之征象。

温病学 第五章 诊法 PPT课件

温病学 第五章 诊法 PPT课件

三、辨斑疹、白PEI
(一)斑疹
温病过程中常出现斑疹,观察其色泽、 形态、分布等,可以帮助了解感邪轻 重、病变浅深、气血津液盛衰、病势 进退、预后顺逆等,对于指导临床治 疗具有重要意义。
1.区别:

皮肤表面的红色皮疹

大小



高出否

压之色退否

退
2.成因

均是邪热入营血分


热郁阳明,内迫血分
肌肉
胃 肺

皮肤
邪热郁肺,内窜营分
3.诊察要点
(1)察色泽:
正常色:红活荣润——正气盛;血流畅;邪热透 异常色:如胭脂——血热↑ 如鸡冠花——热毒↑↑ 如煤炭——热毒↑↑↑
雷少逸:“红轻、紫重、黑危”。
(2)别形态
顺证:松浮色鲜,洒于皮面 逆证:紧束有根,自皮钻出
(3)审疏密
顺证:疏;均匀——热毒轻浅 逆证:密;成片——热毒较重 叶“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象”“宜见不宜见 多”。
伴证
黑苔:
温病过程中的黑苔,大多数由黄 苔或灰苔发展而来,往往是病情危重 的标志,但根据其所表现的厚薄润燥 不同,所主病证也有虚实寒热之分。 其常见的黑苔有以下几种:
(二)辨舌质
舌诊除了辨舌苔外,还要辨舌质。舌 为心之苗,舌质由血液荣养,所以舌质与 心和营血的关系非常密切,其变化也较容 易反映心及营血的情况。 在温病过程中,当邪热深入营血、营 阴受伤、耗血动血时,舌质必然有相应的 变化。通过对舌体的色泽、形态等方面的 观察,可以辨别热入营血的各种病候,特 别能反映出邪热的盛衰和脏腑、营血、津 液的盈亏。
第五章 诊法
•一、辨舌 •(一)舌苔 •1、白苔

温病学(5.1)--05-温病常用诊法-斑疹baipei

温病学(5.1)--05-温病常用诊法-斑疹baipei

诊察要点
观察色泽 辨别形态 注意分布 结合脉证 重视动态变化
观察色泽
红活荣润——邪热外透,气血通畅 深红紫赤——热毒极盛 色黑光亮——热毒深重,气血尚充 色黑隐隐 、四旁色红 ——火郁内伏,气
血尚活 色黑晦暗——热毒锢结,正气衰亡

黑 颜色加深,病情加

辨别形态
斑疹松浮朗润,如洒于皮面 —— 热毒外泄(顺证)
透 壮热烦躁、无汗、闷瞀、耳聋、手足发凉、舌
发 赤、脉伏

—— 发斑

之兆
发热烦躁、面红目赤、胸闷咳嗽、舌红脉数
之兆
—— 发疹
结合脉证
透 热势渐降、神志清宁

—— 邪热外透,外解里和(顺证)
之 斑出热不退或甫出即隐,发出不齐并见神昏

—— 正不胜邪,毒火内闭(逆证)
重视动态变化
如斑疹色泽由红 紫 紫黑 逐渐加重 ,反之则病情转轻。
如形态由松浮 紧缩有根
热毒渐深,毒火郁闭之兆,反之则热毒外达之 象。
如斑疹分布由稀疏郎润
融合成片
热毒转盛之象
如急现急隐,或甫出即隐亦为热毒内陷
治疗原则
斑——清胃解毒,凉血化斑 (化斑汤)
疹——宣肺达邪,凉营透疹 (银翘散去豆豉加丹皮大青叶生地玄
参方) 如斑疹并见——化斑为主,兼以透疹
治疗禁忌
初透之际,不可早用过用寒凉以免冰伏留邪 。
临床意义
可协助辨别病证的性质及邪正消长和津液盛 衰的情况。 白 pei 的发生——提示湿热性质的温病。
临床意义
顺证:色泽晶莹,颗粒饱满,透发之后热势 渐退,神情气爽——津气尚充,正能胜邪 逆证:色如枯骨,空壳无浆,身热不退,神 志昏迷——邪毒内陷,正不胜邪,津气俱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斑疹紧束有根,如履透针、如矢贯的 —— 热毒锢毒较浅(预后良好) 稠密融成一片——热毒深重(预后不佳) 故叶天士称斑疹“宜见不宜多见” “ 宜见”指斑疹的透发提示邪热得以外透 “ 不宜多见”指斑疹过于稠密,为热毒深
重的表现,提示病情深重
结合脉证
疹:形如粟米、高 出皮肤,呈琐细小 粒抚之碍手
斑疹成因:热郁于内,侵入营血
斑:
胃热炽盛,内 迫营血,从肌肤 外发
病位:胃(深)
疹:
风热郁肺,内 窜营血,从肌肤 血络而出
病位:肺(浅)
故陆子贤说 “ 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
诊断意义
判断病邪的轻重 病位的浅深 病邪的性质 气血津液的盛衰 证候的顺逆
透 壮热烦躁、无汗、闷瞀、耳聋、手足发凉、舌
发 赤、脉伏

—— 发斑

之兆
发热烦躁、面红目赤、胸闷咳嗽、舌红脉数
之兆
—— 发疹
结合脉证
透 热势渐降、神志清宁

—— 邪热外透,外解里和(顺证)
之 斑出热不退或甫出即隐,发出不齐并见神昏

—— 正不胜邪,毒火内闭(逆证)
重视动态变化
如斑疹色泽由红 紫 紫黑 逐渐加重 ,反之则病情转轻。
不可妄用升提,助火上炎,造成血热妄行、 昏厥等。
不可妄用滋补,以免邪热内闭。
辨白 pei
形态:细小、表面隆起、内含浆液的白色 晶莹疱疹。包括晶 pei 和枯 pei 两种。
辨白 pei
分布:多见于颈项与胸腹,头面四肢较少 。
成因:湿热郁阻气分 从皮肤而发
蕴蒸肌肤
临床表现
出 pei 之前:身体重沉疼痛,汗出热不解 ,胸闷不适,口渴不欲饮,苔腻等。 出 pei 之后:病邪外达,上证缓解;但由 于湿热蕴蒸难化,故时有反复,分批出现 。
第五章 温病常用诊法
第二节 辨斑疹、白 pei
温 病 过 程 中 出 现 的 皮 疹 斑 疹 形 态 、 成 因 有 所 不 同 , 诊 断
意义亦有别,但斑疹每可伴随出 现,故前人常举斑赅疹,或名疹 实斑,亦有统称斑疹者
辨斑疹形态
斑:点大成片,不 高出皮肤,望之斑 斑如锦纹,抚之不 碍手,压之不退色 。
如形态由松浮 紧缩有根
热毒渐深,毒火郁闭之兆,反之则热毒外达之 象。
如斑疹分布由稀疏郎润
融合成片
热毒转盛之象
如急现急隐,或甫出即隐亦为热毒内陷
治疗原则
斑——清胃解毒,凉血化斑 (化斑汤)
疹——宣肺达邪,凉营透疹 (银翘散去豆豉加丹皮大青叶生地玄
参方) 如斑疹并见——化斑为主,兼以透疹
治疗禁忌
初透之际,不可早用过用寒凉以免冰伏留邪 。
诊察要点
观察色泽 辨别形态 注意分布 结合脉证 重视动态变化
观察色泽
红活荣润——邪热外透,气血通畅 深红紫赤——热毒极盛 色黑光亮——热毒深重,气血尚充 色黑隐隐 、四旁色红 ——火郁内伏,气
血尚活 色黑晦暗——热毒锢结,正气衰亡

黑 颜色加深,病情加

辨别形态
斑疹松浮朗润,如洒于皮面 —— 热毒外泄(顺证)
临床意义
可协助辨别病证的性质及邪正消长和津液盛 衰的情况。 白 pei 的发生——提示湿热性质的温病。
临床意义
顺证:色泽晶莹,颗粒饱满,透发之后热势 渐退,神情气爽——津气尚充,正能胜邪 逆证:色如枯骨,空壳无浆,身热不退,神 志昏迷——邪毒内陷,正不胜邪,津气俱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