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政治与人为善

七年级政治与人为善
七年级政治与人为善

第8课《与人为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及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懂得善良是人最可宝贵的品质之一,体验和谐的共同生活需要相互尊重,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并能联系实际,在与人交往中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真诚、友好地与人交往。

通过寻找身边助人为乐的榜样,让学生感受到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在实际生活中能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人。

〖教材分析〗

1.逻辑分析

在社会生活中,人人都需要和谐的生活,都希望得到他人友善的对待。想达到这点,讲礼貌、平等待人,理解、宽容、尊重他人必不可少。而如今,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孩子过分的以自我为中心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怎样才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真诚、善良地对待他人?怎样才能让学生在与人交往中有个“好人缘”,成为大家喜欢的人呢?本课从“善良是人最可宝贵的品质之一”的观点入手,让学生学会“与人为善”。

本课共分为两站。

第一站:永存善良之心。

主要强调“善良是人最可宝贵的品质之一”,以善良的心对待他人,真诚关爱他人,自己也会得到他人真诚的友爱。

第二站:做一个友善的人。

本站主要从方法上强调怎么做才能成为友善的人,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友好地对待陌生人等。从导行的角度向学生提出要求。这些要求既有原则性,又考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图示:

含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为要求

善良是人最宝贵的品质之一

善良的人最易赢得友谊和朋友

永存善良之心需要真诚

善良的要求

善良是相互的、有限度的

运用正当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

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换位思考

做一个友善的人不凌弱欺生

以恰当的方式表现友善友善地对待身边的人

乐于助人

2.内容分析

第一站:永存善良之心

辅文:

材料“小佳真的傻吗?”通过讲述事例,提出问题,引发思考,进而引出本站教学内容。

材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对“不做别人不喜欢、不接受的事情”这部分教学内容的补充说明。

材料《披着羊皮的狼》的故事,用以说明伪善终究不长久。建议教师找到原课文,并根据学生的能力状况、课时安排情况,排演成短剧。

正文包括11个自然段。

前三段主要强调:人要存有善良之心,首要就是对别人不怀有恶意,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四自然段主要指出善良的人有何特点,特别强调“善良是人最可宝贵的品质之一”。

第五自然段主要指出善良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侧重在“善良的人最易赢得友谊和朋友”。

第六至九自然段主要强调怎样才能成为善良的人。首先应该付出真心,拉进心灵之间的距离,回报他人的友善之情;其次要注重量的积累,从日常生活点滴入手。

最后两段从法律的角度明确指出:公民在受到伤害时,要利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侧重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知识链接”:《名人论善恶》选取外国名家关于善良的经典语句,不仅很精炼地说明“善良是人最可宝贵的品质之一”,还可以扩展学生的文学知识。

“活动平台”:“助人行动”。

号召学生为同学做一件好事,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将所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在教学中可以发展为“秘密伙伴”游戏:教师在每张纸上写下班上同学的名字,分别装在信封中。由学生抽签,抽到内装哪个同学名字纸条的信封,就是哪个同学的秘密伙伴。然后帮助你的秘密伙伴解决你发现的他的困难。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体会助人的快乐,并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第二站:做一个友善的人

辅文:

材料“士辉在赛后让大家一起喝淡盐水”的事例,用以引发学生的思考:每个同学的家境不同,怎样维护同学的自尊心?进而指出在人际交往中要换位思考的观点。

材料“给父母洗脚的家庭作业”,可以让学生亲自去尝试、体验。亲人是最亲近的人,也是最容易被学生忽略的人。通过亲身体验可以给学生创造回报父母的机会,增加子女与父母的情感交流。

正文包括10个自然段。核心内容是要成为友善的人必须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第一自然段指出为什么需要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由于每个人的社会角色不同,经历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观念也必然存在差异,这些都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所以,为了获得和谐社会生活必须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第二、三、四自然段主要讲解怎样才能做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需要站在他人的角度,了解他人的境况、处世方式。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不能受到自身特点的影响,要以他人能接受的态度、方式表现出来。

第五、六、七自然段主要讲解怎样对待自己身边的人,包括陌生人、亲人。礼貌、充满爱心地对待周围的人,也体现了自己对自己的尊重。学生往往具有两面性,对待陌生人与对待自己的父母不是同一种态度,甚至截然相反。通过教学要让学生有一颗感恩的心,认识到所有人的存在都是有价值的,从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最后三个自然段主要强调“与人为善的根本是助人为乐”。从理论上要让学生明确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公民应有的基本道德素养。从实践上要让学生知道助人为乐不一定是做轰轰烈烈的大事,可以从小事做起,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各抒己见”:通过比较自己为家庭做了什么?父母为家庭做了什么?认识到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体会父母的艰辛。从而反思自己的行为,从情感上亲近父母,从行动上关爱父母。

“社会观察”:通过分析社会生活中乱给游客指路的事例,引发对“如何对待陌生人”的问题的思考,并通过讨论得到正确的方法。

“活动平台”:“我们都不喜欢……”在学生反思“别人对自己的哪些行为、方式是自己不能接受的”之后,利用换位思考的方法,推己及人,最终得到正确地对待他人的方法。该活动可以将本站的教学内容统一起来,因此可以用来导入新课,并贯穿始终。

“扩展阅读”:《生活的艺术》选用名家精品文章,既补充说明教学内容,又扩展学生知识面。

〖教学建议〗

1.重点难点分析

让学生明确“善良是人最可宝贵的品质之一”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与人为善是基本的交往品德。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友善的对待。友善是善良的人对待他人的基本态度。如果公民不能怀有友善之心,不能以真诚、民主的方式对待他人,就会影响国家的繁荣发展,影响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一般来说,能够以友善之心对待他人的人,

多数是遵纪守法、能够与人和睦相处的人。一个国家善良的公民越多,社会环境就越安定,就会越来越繁荣。因此,对于国家、民族的发展来说“善良是人最可宝贵的品质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要求公民具备合作能力。这必然涉及到与人交往。善良的人能够真诚地关心他人,在与他人产生矛盾或者冲突时能够主动地表达自己希望和解的友善态度,从而赢得和谐的人际关系。相反,缺少良善之心的人经常恶意讽刺、打击、挑剔他人,自然得不到他人的认可,也就势必无法在团队中立足。因此,对于公民个人的发展来说“善良是人最可宝贵的品质之一”。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努力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教学,避免口头宣讲造成学生心理反感,从而拒绝接受。因此,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在具体的情境和实例中进行判断和选择,可以让学生讲述自己的故事。

如:活动教学――“谁是我们班的爱心天使”评选活动。

步骤一:让学生分组讨论:你认为谁是我们班最有爱心的同学,说出她的典型事例。

步骤二:在小组讨论基础上达成共识,选派代表全班交流。

步骤三:在全班范围内对各组提名的候选人进行讨论,挖掘他们的闪光点。

步骤四:不记名投票选举“我们班的爱心天使”。

步骤五:揭晓评选结果。

步骤六:请两名同学扮演记者对当选者进行现场采访。

步骤七:教师归纳。

“导行”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具体包括: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将心比心,站在他人的立场思考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发自内心,真诚地帮助他人;有度、有礼地对待陌生人,最终使自己成为一个友善的人。

道德是规范我们该怎么做和不该怎么做的基本行为准则。道德要求广泛地渗透在人们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中。依靠教育、舆论、人们的内心作用和习惯发生作用。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是公民应有的基本道德素养。然而,积习难改。十几年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不是一两堂课的教育就可以彻底改变的。初中生处在一个身心发展变化很快的阶段,明辨是非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而目前社会上仍存在许多不良现象,如自私、以怨报德等,严重影响青少年的价值判断。因此,让学生接受,并真正实践与人为善,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避免教学方法单一化,努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尤其重视学生的体验,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如:“自我剖析”活动。

让学生填写:

我曾经不能释怀的一件事:

当时的想法:

用换位思考,我会这样想:

如:编撰“温情话语”活动。

将学生分组,以组为单位讨论哪些话语能够温暖别人的心田。讨论后把有关善良的句子写下来,如“我能帮助你吗?”“祝你好运!”“衷心祝贺你!”“需要时给我打电话。”等。

也可以选取典型材料进行分析。如材料:《盲人点灯笼》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没有月亮,也没有星星。在一条偏僻的小巷,一个行人急匆匆地赶路,心里却害怕得咚咚直响。突然,行人发现前面有一处光亮,似乎是一个人提着一个灯笼在走。行人急步赶了上去,正想打招呼,却发现他是一个盲人,一手拿着竹竿小心翼翼地探路,一手提着一个灯笼。行人很纳闷,忍不住问他:“您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个灯笼走路?”

盲人答道:“这个问题不止一个人问过我,其实道理很简单。我提灯笼并不是为自己照路,而是让别人容易看到我,不会误撞我,这样就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全。而且,这么多年来,由于我的灯笼为别人带来光亮,别人也常常热情地搀扶我,使我免去很多危险。我帮助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所以,每到晚上出门,我总是提着一盏灯笼。”

2.教学过程

第一站:永存善良之心

教师可选用以下方式导入。

(1)事例导入。

教师选取典型事例(贴近学生生活、能够引起共鸣、有探讨价值),留出学生思考的空间,激发学生对本课教学内容继续深入学习的兴趣。

如材料:《关于善良》

一个印度人,看到一只蝎子掉在水里;于是他伸出手来,想救那只蝎子,结果,那只蝎子狠狠地蜇了他,他很疼,于是下意识地松开了手,蝎子掉在了水里;印度人又伸出手来,结果,那只蝎子还是蜇了他……路人见了,就笑他傻:“它老是蜇你,你还救它干什么?”印度人回答:“是啊,可是蜇人是蝎子的天性,而爱人则是我的天性,我不能因为蝎子蜇人的天性而放弃我爱人的天性呀……我们悲苦的根源其实是我们自己,而不是外界强加到我们身上的东西,假如我们只对自己善良,那么这样的善良还可以称得上善良么?”

教师可以根据材料设问:如果你是那个印度人你会怎么做?为什么?从印度人的行为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而自然导出“人要永存善良之心”。

(2)活动导入。

《讲述身边的故事――介绍自己身边善良的人和事》(参见:教学活动设计)通过介绍来讨论善良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作用,让学生意识到善良对于人际交往是必不可少的。怎样才算是善良的人?怎样才能与人为善?在讨论中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渴求,自然导入。

(3)多媒体动画导入。

使用Flash作品《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导入。

《东北人都是活雷锋》歌词(词曲:雪村演唱:雪村)

老张开车去东北,撞了;肇事司机耍流氓,跑了;多亏一个东北人,送到医院缝五针,好了;老张请他吃顿饭,喝的少了他不干。他说:俺们那旮都是东北人,俺们那旮特产高丽参,俺们那旮猪肉炖粉条,俺们那旮都是活雷锋。俺们那旮没有这种人,撞了车哪能不救人,那个人他不是东北人。

利用音乐动画,可以同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1)不做别人不喜欢、不接受的事情。

孟子说“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单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孟子所说的“良心”就是“仁心”、“善心”。善良的人心中总有着他人,有着社会和集体,要求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对社会和集体负责。而在生活中的表现之一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把别人不愿意接受的事强加于人。

现在的中学生,由于多数为独生子女,习惯了别人为自己奉献一切,因此很少也很难考虑他人的感情,影响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

教学中建议教师调查学情,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可设计填写活动:

我不喜欢别人对我。

我不喜欢别人以方式对我。

学生填写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交流,并归纳。主要侧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把别人不愿意接受的事强加于人。

(2)善良是人最可宝贵的品质之一。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而这“仁义礼智根于心”。

教学中可以分析如下材料:

有人以爱小孩闻名,甚至通过儿童福利基金会,认养了一个非洲孩子,并定期汇款过去。但每当朋友提起这件事,他就会叹气,十分遗憾地说:“只可惜我认养的是个黑孩子,如果他能长得白些该多好!”

分析:有人在施善的时候,还常怀有偏见、歧视。这是否是真正的善良?善良是人最宝贵的品质,真正善良的人是坦荡无私的。

教学中也可以设计活动:“善良天使”评选。

让学生思考谁是他心目中的“善良天使”,说出他(她)的事迹。

教师归纳:“善良天使”的共同特点,如热情、有同情心、关心他人等。指出:善良是人最可宝贵的品质之一。

同时可以继续提问:“善良天使”周围的人是以什么态度、什么方式对待“善良天使”的?以利于过渡到下一个问题。

(3)善良的人最易赢得友谊和朋友。

斯宾塞说“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待儿童没有同情,他们就变得没有同情;而以应有的友情对待他们就是一个培养他们友情的手段。”以善良之心对待他人,他人也会以善良之心对待你,自然容易得到友情。

(4)善良需要真诚的心。

善意产生善行。真正善良的人必定真诚待人。

真诚是一种信念。是一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和但求无愧我心的超脱。

伪善可以欺瞒一时,却无法欺瞒一世。

(5)以善良之心回报友善之情。

本部分是总结性的归纳,尤其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导行。

“没有小善,则无大德。”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一件小事能反映一个人的道德风貌。只要人人都以友善之心,真诚与人相处,就会获得真挚的友谊。

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点滴做起,日积月累,做善良的人。

教学中可以分析典型事例。如材料:《乔治.波尔特的故事》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位行李简陋、衣衫普通的老人来到费城的一家旅店投宿,他对伙计说:“别的旅店全客满了,我能在贵处住一晚吗?”伙计解释说:“城里举行大型活动,旅店到处客满。不过,我不忍心看您没个落脚处。这样吧,我把自己的床让给您,我就在柜台上搭个铺。”第二天,老人临行前对伙计说:“年轻人,你能当美国第一流旅馆的经理。我要给你盖个大旅馆。”伙计听了,觉得这老人真是幽默。两年后的一天,伙计收到邀请信,请他去纽约拜访那个雨夜的客人。伙计来到纽约,老人把他带到一幢高楼前,说:“年轻人,这就是我为你建的旅馆,请你当经理。”这位年轻人就是今天纽约奥斯多利亚大饭店的经理乔治.波尔特,那位老人就是石油大王保罗.盖帝。

分析:故事不长,但很感人。费城旅馆的小伙计,虽然他的所为并非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只不过是做了件平凡小事,但却是为陌生的他人献出了一片纯洁的爱心,虽然看似平常,但真要做到也不容易,而正因为他这样做了,这就使我们感到很温暖,觉得生活中充满了亮色和诗意。给人以关爱是一种社会公德,它的存在是社会健康的标志,如果在社会生活中爱心失踪了,到处都包藏着祸心、贼心、冷漠的心,人人都相互提防着,彼此都相互算计着,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无疑是社会肌体出了毛病,则该好好对症下药治治了。

(6)在受到伤害时,要学会用正当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

进行这部分内容教学时,可利用案例分析法。如材料:《自行车丢失之后》

小明和同学去电影院,看完电影出来,发现自己的自行车不见了,在附近找了几圈也不见踪影。看小明着急的样子,几个同学围了上来。甲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明天让你妈再买一辆。”乙说:“要不然你也弄一辆骑走?”丙说:“干脆去黑市买一辆,也就几十块钱。”小明站在原地,盘算着……

提问:根据几个同学的观点,请你帮小明出主意。

教师归纳:着重体现公民应该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第二站:做一个友善的人

教师可选用以下方式导入。

(1)事例导入。

教师可以选取典型事例,尤其贴近学生生活、能够引起共鸣、有探讨价值的事例。可以利用教材辅文的事例,也可是相类似的事例。

如,懂事的小君。

小君是某校七年级学生,父母下岗,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在学校,同学们都喝饮料,有雪碧、可乐、橙汁、矿泉水等,只有小君喝白开水。为此小君经常受到同学的嘲笑。小君的妈妈,很想也给自己的孩子买点饮料,避免孩子在同学面前没面子。小君看看妈妈的白发,想想家里的经济情况,决定还是喝白开水。

提问:小君的同学的做法对不对?你认为小君是个拥有什么品质的孩子?

分析:小君的同学盲目攀比,忽视了别人的家庭情况;小君能够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父母的难处。从而引出“换位思考”的教学内容。

(2)活动导入。

活动主题:齐眉棍游戏

活动准备:约4米长、光滑的长竹竿一根、秒表一块、教室前部空地。

活动步骤:

步骤一:明确要求。

①学生以自然组为单位(每组6~10人)参加。

②参加活动的每个同学朝向一致,双手呈掌状贴在棍下方,大拇指不能扶竿,竹竿置于胸部的高度。听到号令后,集体将竹竿下移,直至放到地面上,竹竿落地时不能出声,在移动中每个人的双手都不能离开竹竿,否则将被罚出局,每组出局人数超过三人为失败。

步骤二:在同学中选择三人当裁判,其中一人负责计时,另外两人负责监督并将违规者罚下。

步骤三:学生按要求分组进行活动。

步骤四:在两组同学活动结束后,以用时最短方为胜利一方。

步骤五:提问:竹竿在移动过程中出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竹竿可能上移、下移但倾斜:谁都怕失败、被罚出局,谁都只维护自己,忽略了他人)步骤六:教师归纳。

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社会生活中必然发生人与人的联系。在一个整体中,每个人的立场不同、观念不同、行为方式也不同,要想协调一致,必须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

本站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需要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需要理解。

人是具有社会性的,每个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经历不同,人生观、价值观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也不相同。在认识和评价别人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受到自身特点的影响,总会不由自主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用自己的想法来看待和揣测别人,影响对他人和事物的正确判断。在对他人的理解出现差异的情况时该怎么办?本部分侧重心理学上的“换位思考”原则,也就是将心比心,站在他人的立场,了解他人的思想、感受、处境等,能够以“如果我是她(他),我将……”的心理,考虑问题。

建议在教学中,调查学生的实际情况,并根据调查结果设计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解决实际问题。

(2)以恰当的方式表现我们的友善。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不管他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不管他是健康人还是残障人士,不管他是富翁还是穷鬼,不管他是孩子还是老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相对完整的个体。只不过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由于种种原因其内心感受容易被忽视。他们比其他人更在乎别人对自己的想法,在乎自己的面子。

可以设计讨论活动:

情景:早晨的校园,宁静清新,操场上、教室里还没有什么人到来。只有你在树阴下读书。这时,你的同学小红来到学校,不知怎么回事,脚下踉跄,摔了一跤(恰巧你看到她摔跤,她却没看见你)……

提问:这时你会怎么做?为什么?如果你是小红,你希望别人怎样对你?为什么?

教师归纳:在摔得不是很严重的情况下,你可能希望没人看到,自己站起来,若无其事地进教室,避免在别人面前出丑。这时不是冲上去扶别人一把,就一定会得到他人的认可、感激,可能结果正相反。行走在人生的旅途上,谁都会有“摔跤”的时候,当初的尴尬、狼狈,暂时的脆弱、痛楚也在所难免。这个时候,一个人最需要的是有一个独自抚平创伤、恢复自尊的时间和空间。诚然,这世界需要爱,并因为爱而充满希望。但当你向对方表达善意、施与关爱的同时,千万别误伤了对方的自尊,哪怕他是你最亲近的人。所以,善心必须通过恰当的方式、容易被别人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才能达到助人的目的,否则会适得其反。

经验是通过尝试得来的,是在体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没有亲身参与和切身体会很难得到。建议老师在教学中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以恰当的方式向不同的人表达爱心。通过学生的体验引导他们的认识,一步一步提升能力。

(3)友好地对待陌生人,最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品质。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要强、好胜,不能吃苦。如何教会孩子与人相处,并能相处融洽是父母、老师关心的一件大事。热情是一个人待人处事是否富有感情的表现,也是一个人是否关心爱护他人的道德规范的体现。

进行此部分教学时,教师可以分析典型事例。如材料:《哈佛的教训》

多年以前,美国哈佛大学的校长就是因为自己的那双“势利眼”,而使自己失去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会。

那一天,一对老夫妇没有事先约定,就直接去拜访哈佛的校长。老妇人穿的是一条褪色的条纹棉布衣服,而她的丈夫则穿着布制的便宜西服。

校长的秘书一见这对老夫妇的打扮,马上就断定,这对乡下人与哈佛根本不可能有什么业务关系。

见到秘书,先生低声地说:“我们要见校长。”

秘书回答说:“他整天都很忙,不会有时间见你们。”

女士接口说:“没关系,我们可以等。”

一个小时过去了,秘书一直在忙自己的事,把他们冷落在一边,希望他们自己知难而退,知趣地离开。可他们却没有离开的意思,固执地等在那里。

见此情形,秘书无奈地禀报了校长:“也许他们和您说几句话就会离开。”校长不耐烦地同意了。

校长接待了来访的夫妇。

女士告诉他:“我们有一个儿子曾经在哈佛读过一年书,他喜欢哈佛,他在哈佛的生活很愉快。但是去年,他因车祸死亡。我丈夫与我想在学校里为他留一件纪念物。”

校长并没有被感动,反而觉得好笑。他粗声大气地说:“夫人,我们不能为每一位曾就读哈佛而后死亡的人建立遗像的。如果我们这样做,我们的校园看起来不就和墓园一样了吗?”

女士见校长误会了自己的意思,忙解释说:“不是的,我们不是要建立一座遗像,我们是想捐一座大楼。”

校长再次审视了老妇人身上褪色的条纹棉布衣服和她丈夫的布制便宜西服,然后吐了口气说:“你们知不知道建一座大楼要花多少钱?我们学校建筑物价值超过750万美元。”

听了这话,老夫妇沉默了。校长终于如愿以偿,可以把他们打发走了。

女士转向她的丈夫说:“只要750万美元就可以建一座大学?那我们为什么不建一座大学来纪念我们的儿子?”

就这样,斯坦福夫妇离开哈佛,来到加州,成立了斯坦福大学以纪念他们的儿子。

若干年后,这个世界上有了一个与哈佛不分伯仲的大学,就是当年由那对衣着非常寒酸的老夫妇创建的。

(摘自:《中国公民素质训练100例》,师宁、王颉编著,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11)

教师归纳:哈佛校长因为他的“势利眼”,因为他的冷漠的对人态度,使哈佛与斯坦福失之交臂。如果他不是这样,他的哈佛会更大、更快的发展。在公共场所遇到陌生人询问、需要帮助,应该避免脸难看、话难听,主动、热情、平等的待人。

我们在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是自己的亲人。在亲人面前最放松,也最容易忽略亲人的感受。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归生活,想想在家里我为家长做了什么。体验与父母相处的恰当方式。

(4)与人为善的根本是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就是把帮助别人当作快乐。它的内在精神是“爱人”、“关心人”。它要求人们以善良仁义之心对人,真心实意地去成全他人,主动热情帮助别人,关心别人。

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既是一项很实在、很普通的道德要求,也是一种崇高思想境界的体现。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在道德的实践中形成的,“助人为乐”正是这一道德实践的重要载体。

进行此部分教学时,教师可选取典型事例分析,如材料:名医华佗的故事。

我国古代名医华佗,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他的助人为乐精神感动了许多人。华佗行医不像当时其他医生那样,一定要病家寻上门来才给医治。他经常是主动去给病人治病。为减轻病人的痛苦,他常常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到几千里、上百里以外去给人医伤治病。有一次外出看病回来,天已经很晚,途中碰到一个人蹲在路边呻吟,他就主动走上前去询问。病人说:“肚子突然痛得厉害,什么东西也不想吃。”华佗就在路旁为他诊断,告诉他说:“你肚子里有虫,可向附近小店要三小杯醋酸,喝下去就会好了。”那人照办,果然肚子不疼了。当这位病人要感谢华佗时,华佗却连名字也没有留下就走了。类似这样的事情在华佗的一生中不知有过多少次,经他抢救而生存下来的病人不计其数。

“助人为乐”看似容易,却很难真正做到。作为中华民族的传人,我们应该时刻有一颗助人为乐的心。“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使自己的心灵受到一次净化,充满成就感和幸福感。

“尽义务不能靠漂亮话,要靠果敢的行动”。助人为乐不能只停留在思想认识上,而应付诸行动。作为中学生,虽然自身的力量有限,但这不妨碍我们有一颗友善的心。在教学中,老师应带领学生一起发掘学生力所能及的事,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弘扬团结友爱、平等互助、扶危帮困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把“做好事”和“做好人”结合起来。

3.评价建议

(1)建议本课采用描述性评语的方式进行评价。教师观察学生在日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些思想倾向,人际交往能力等,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学生在品德的这一方面的表现写成评语。评语应以激励性的语言为主。

(2)建议采用观察法进行评价。教师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意识地观察学生在生活中体现的对待他人的态度、方式,作为对学生引导、评价的依据。

领导干部要敢于负责勇于担当

领导干部要敢于负责勇于担当 慎海雄 习近平同志最近在一次座谈会上指出,坚持原则,敢于负责,勇于担当,体现着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浩然正气、昂扬锐气,反映着领导干部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各级领导干部尤其要牢固树立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直面难题、敢抓善管、敢担责任,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2012年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一年,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当前,外部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多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也更加突显。各级领导干部在当前工作中,惟有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直面困难和挑战,做到有思路、有激情、有韧劲、贡献大,才能鼓舞士气、克难攻坚,让人民群众看到成功和希望。 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无古人,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推进,必然是改革创新的事业。改革创新的事业注定需要一大批这样的共产党人:他们充满蓬勃朝气、浩然正气、昂扬锐气,直面难题、敢抓善管、敢担责任,在不断破解难题、战胜挑战中去夺取一个个新胜利,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显然,那种暮气沉沉、因循

守旧、首鼠两端、患得患失的干部,是难以胜任这样的历史重任的。 去年以来,随着地方各级领导班子换届,一大批干部走上新的领导岗位,他们有思想、有激情、有干劲,在领导科学发展中正在崭露头角。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干部队伍中长期存在的软弱涣散这一痼疾还没有彻底根治,在某些部门和地区甚至还比较普遍地滋长。所谓软弱,就是不敢旗帜鲜明,敷衍塞责、回避矛盾,不抓不管、得过且过;所谓涣散,就是凡事漫不经心,胸无大志、一盘散沙,主要领导在其他干部那里没有威望,干部在群众眼里没有威信。领导干部软弱涣散的问题,实质在于某些干部特别是某些主要领导干部不愿担责、不敢担当,对矛盾和问题视而不见,试图以“鸵鸟政策”求得自保。久而久之,必然为广大干部群众所唾弃。 领导干部在困难和挑战面前能否敢于负责、勇于担当,考验的是干部的党性原则和政治品德。现在年轻干部中间,除了实践经验有些参差不一外,工作能力和水平大多不相上下,关键是要看其品德和作风。领导干部如果心底无私、克己奉公,以闻鸡起舞、夜不能寐的精神和意志在自己的岗位上多为人民办实事、多为群众排忧解难,敢作敢为、不计较个人得失,就往往能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辟出一番新境界。如果领导干部成天打着自己的“小九九”,沉醉于所谓个人的“人生规划”,甚至担心因为触及矛盾得罪了一些人、丢了一部分选票而对问题不闻不问,一切为着一己之私在盘算;干事耍花架子,哄上欺下,忙碌那些无关痛痒的表面文章,改革创新也就缺了底气,不可能打开工作局面、确保可持续发展。

课程《与人为善以和为贵》题目答案

【判断题】“仁”的基本精神即爱人和善待他人,在这一点上和与人为善的精神实质基本类似 A. 正确 【多选题】下列语句属于直接阐述“大学之道”的是 A.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B.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D.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多选题】我们的祖先对“善”的价值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把“善”看作“大” B. 把“善”看作“宝” C. 把“善”看作“乐” 【单选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的表述为()。D.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单选题】“与人为善”一词来自()篇中讲的一个故事。 B. 《孟子?公孙丑》 【单选题】在中国古代,对“善”的研究一直是和人性以及道德密切联系的。()被视为“众善之源,百行之本。” A. 仁 B. 义 C. 礼 D. 信 【单选题】“善,德之建也”出自()D. 《国语?晋语》 【单选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出自下列哪部经典()? C. 《大学》 【判断题】《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革除自身的旧习,去恶从善,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A. 正

确 【判断题】古今中外,一切主流的思想理论、文学艺术等,无不把价值观的终极标准指向真、善、美。 A. 正确 【单选题】“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出自()。 B. 《易经》 【判断题】综观中国传统文化,“善”作为一种肯定性的价值观念,是在公元后的典籍中得到广泛运用的。 B. 错误 【判断题】“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诗经》里的名言。 A. 正确【判断题】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 A. 正确 【判断题】以和为贵要以和而不同为前提。 A. 正确 【多选题】关于“孔颜乐处”的故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是儒家对身心和谐的经典描述 C. 出自《论语》 【单选题】“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是()提出的思想。C. 老子 【单选题】率先提出“和为贵”这一命题的经典著作是D. 《论语?学而》 【多选题】下列经典语句属于道家思想的是 C.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D.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多选题】下列入选四书的儒家经典有 A. 《孟子》 B. 《论语》

《换位思考_与人为善》教案设计一.doc

考点6《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案(邵建美)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对己对人所带来的情感上的慰藉。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初步形成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知识与能力: 1、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2、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3、懂得对人要善良,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应施加于人。 4、学会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赏他人。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从情感体验上,启发学生以自己的感受理解体验他人的感受,促进学生道德认识内化。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小品表演、相关事例和故事 教师准备:小品或游戏的道具;制作多媒体课件 过程与方法: 课前教师可以安排几个学生排练小品,布置学生在课外通过各种方式(上网、看书、询问长辈等)收集与人为善、理解和宽容他人的事例,为开展课堂教学做准备。课堂上,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创设活动情境,如表演小品、讲述故事、开展小组辩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在体验中感受理解他人,善待他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的处世之道,并且把这种感受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故事导入 学生自编的,《电梯里的镜子》的故事启发学生,引出课题 活动七嘴八舌出示事例,让学生讨论:下面的事情如果发生在你 的身上,你会怎样想?怎样做?(三个事例)讨论 后教师分别出示三个“温馨提醒”,然后请学生结 合学校中的情况说明“起外号”的现象;结合各自 的情况谈“被捉弄”的经历及自己的体验。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可以深刻的 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 理,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 人身上。 通过学生回忆自己的所见所闻或 亲身感受,用事实说明对待他人要设 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

八年级政治上册 2_3 与人为善教案 粤教版

2.3《与人为善》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对善良、仁爱、理解、宽容等高尚品质的共鸣和认同,对自私狭隘、冷酷无情、损人利己行为的否定和拒绝;使学生懂得与人为善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原则,提高助人为乐的精神境界。 知识与能力:理解善良是美好道德的基石,是博大无私的爱心;认识助人为乐为快乐之本,培养与人为善的品质需要付诸助人和奉献的实际行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善良的要求 难点:与人为善要是非分明。 故事导入:小故事大道理 小孩的心 有一位单身女子刚搬了家,她发现隔壁住了一户穷人家,一个寡妇与两个小孩子。 有天晚上,那一带忽然停了电,那位女子只好自己点起了蜡烛。没一会儿,忽然听到有人敲门。原来是隔壁邻居的小孩子,只见他紧张地问:“阿姨,请问你家有蜡烛吗?”女子心想:「他们家竟穷到连蜡烛都没有吗?千万别借他们,免得被他们依赖了!」于是,对孩子吼了一声说:「没有!正当她准备关门时,那穷小孩展开关爱的笑容说:「我就知道你家一定没有!」说完,竟从怀里拿出两根蜡烛,说:「妈妈和我怕你一个人住又没有蜡烛,所以我带两根来送你。」 此刻女子自责、感动得热泪盈眶,将那小孩子紧紧地抱在怀里。 从这个小故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学生回答)

讲授新课 课题板书:与人为善 一:善良是一颗真诚广博的爱心 解释板书: 1、什么是与人为善? --------以善良之心待人 2、善良的内涵: 包含着克己、为人、真诚、尊重、理解、宽容、奉献、正直、勇敢等多方面的美德。 3、善良的要求: 活动一:谁是真正的助人为乐? (案例):小欣、小军和小云是同学。一天,他们看见一个老奶奶想过马路,但车很多,老奶奶犹犹豫豫,很害怕。于是他们三人主动上前,小心翼翼地搀扶老奶奶过了马路。老师知道后表扬了他们,号召同学们向他们学习,并让他们谈谈当时的看法。 小欣说:“老师号召我们学雷锋做好事,并要统计谁做的多,我不想落后。” 小军说:“这老奶奶是我们家邻居,她家里有许多好看的图书。我想和她搞好关系,以后能经常去她家看书。” 小云说:“我什么也没想,只是看着老奶奶一个人过马路很危险,所以上去扶她一把。 问:谁是真正的助人为乐,你如何看待助人为乐?

《与人为善》教学设计

《与人为善》教学设计 课标内容 “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交往的品德”部分:“学会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 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与人为善”含义,懂得与人交往,要站在对方的位置上,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能只顾自己。 能力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与人为善,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学会宽容,理解和欣赏他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他人的感受,同情他人的不幸和困难,增进同学与同学,与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感情,懂得与人为善,与己为善,与国为善的关系。学情分析 一些学生在与父母、老师、同学的交往中,在自我中心意识的支配下,他们习惯于只考虑自己,而不习惯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体验他人的情感

世界,更难以在实际生活中坚持做到与人为善。由此可见,使学生能够做到想人所想、急人所急也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 教材分析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是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九课的第二框题,在教材第105页至108页,计划一课时。本框内容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理解之上,善待他人”两目组成, “理解之上,善待他人”主要核心内容是要设身处地地替对方想一想,要善于站在别人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体验他人的情感世界,与人融洽相处,对他人多一分欣赏,就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友善,多一分爱心。所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我与他人关系”中的“交往的品德”:“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与人为善”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释义】与:赞许,赞助;为:做;善:好事。指赞成人学好。现指善意帮助人。这框题内容的学习,对学生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重要作用。 教学环节 教学设计 导入:今天很高兴,能和在座的各位同学老师,一起学习,今天我想

2016粤教版思想品德八上23《与人为善》同步习题

2、3与人为善同步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就是最符合题意的,请选出来。每小题3分,共45分)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至理格言体现的道理就是( ) ①自己不喜欢的事,别人也不喜欢。②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③要对人尊重、平等,以善良之心待人。④自己不愿意的事,就不能以此来对待别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2、北京有一位环卫工人在清扫马路的时候捡到一个装有5万元现金的手提包。她想:失主此时一定很着急,于就是她就在捡到提包的地方等待失主前来认领,,这一等就就是三天三夜。这位环卫工人做到了(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就是非不明,善恶不分。 C将心比心,急人所难,想人之所想。D平等待人,取长补短。 3、关于与人为善的叙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就是( ) ①自己不愿干值日,却吩咐别人干。②买东西自己不愿付钱,却让别人付。③体育比赛阻止其她同学报名参赛,说有很大的风险。④在救困扶弱、维护正义的情景中与邪恶与错误作斗争。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4、有人认为:“如果对方做错了事,就一定不能原谅对方。因为只要我们不原谅对方,就可以让对方得到教训,让对方没有好日子过。”这一观点说明( ) A与人为善就是一种美德,也就是人与人交往的润滑剂。 B希望得到她人的尊重,首先要善待她人,理解她人,尊重她人。 C对任何人,只要她犯了错误,就不能原谅她,让她永远记住教训。 D如果您原谅了对方,就等于给对方又一个重新犯错误的机会。 5、观瞧漫画,请您思考漫画中的人们的行 为给我们的启示就是( ) A 落水者需要救助,但在可能会葬送自己 生命的时候,可以不做。 B帮助她人,不仅就是为了别人的需要,也 就是我们自己的需要。做事应多考虑自己。

八年级政治上册知识点集锦

八年级政治上册知识点集锦

八年级政治上册知识点集锦 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 感受社会生活有什么意义? 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会更加关心国家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怎么样? 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为什么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娱乐等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为什么要培养亲社会行为? 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养成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要如何培养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我们

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不可沉溺于网络,要学会“信息节食”。我们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只有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才能做一名负责人的网络参与者。 怎么传播网络正能量? 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我们要在网上传播正能量,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让网络公共空间充满正能量,高扬主旋律。 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 为什么社会生活需要秩序? 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社会秩序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保障。 社会规则的秩序有哪些? 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如纪律、道德、法律等。 社会规则怎么维护社会秩序? 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使大家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各得其所。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自由和规则的关系? 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自由不是随心所

粤教版思品八上2.3与人为善word教学设计

2.3《与人为善》教学设计 课标内容 “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交往的品德”部分:“学会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 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与人为善”含义,懂得与人交往,要站在对方的位置上,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能只顾自己。 能力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与人为善,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学会宽容,理解和欣赏他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他人的感受,同情他人的不幸和困难,增进同学与同学,与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感情,懂得与人为善,与己为善,与国为善的关系。 学情分析 一些学生在与父母、老师、同学的交往中,在自我中心意识的支配下,他们习惯于只考虑自己,而不习惯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体验他人的情感世界,更难以在实际生活中坚持做到与人为善。由此可见,使学生能够做到想人所想、急人所急也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教材分析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是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九课的第二框题,在教材第105页至108页,计划一课时。本框内容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理解之上,善待他人”两目组成, “理解之上,善待他人”主要核心内容是要设身处地地替对方想一想,要善于站在别人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体验他人的情感世界,与人融洽相处,对他人多一分欣赏,就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友善,多一分爱心。所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我与他人关系”中的“交往的品德”:“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与人为善”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释义】与:赞许,赞助;为:做;善:好事。指赞成人学好。现指善意帮助人。这框题内容的学习,对学生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重要作用。 教学环节 教学设计 导入:今天很高兴,能和在座的各位同学老师,一起学习,今天我想讲的内容其实很简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第八课第二框《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学案 时间:2012.12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学会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赏他人 能力目标:学会换位思考,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初步形成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实践换位思考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查阅资料了解“管鲍之交”的故事 二.温故互查:(方法指导与使用说明:课前复习,结合上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导学案,独立完成并记忆。) 1.宽容指的是__________,原谅和不计较他人。我们的生活需要宽容,我们需要学会“____” 2.“和而不同”,_____是我们宽容合作的基础。 3.宽容是一种美德。我们为人宽容,就能________,补人之过,扬人之长,谅人之短;我们为人宽容,就能赢得_________,获得更多的朋友。 三:导入新课 ㈠、【自主学习自我检测】 (方法指导与使用说明:①课前预习、自主学习:自学课本P105-----108页内容,用铅笔在课本上标记重点,并独立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内容。) 填空题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______在别人身上。(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在谋求的的同时,也要帮助的。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关心、尊重,理解。 2.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1)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___________。 (2)换位思考是人对人的一种__________过程。将心比心、__________,是达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 (3)换位思考的实质是对交往对象的切身关注,深入对方的__________ 。 (学生解答以上题目,学生评价或更正,教师讲解) ㈡、【阶段小结巩固训练】(方法指导与使用说明:学生运用基础知识答题,二人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各小组上黑板展示) 1.本课我们学习了《论语》中的两句话: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心得体会

学习刘云山同志《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的讲话 心得体会 学习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刘云山2014年3月1日在中央党校2014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发表《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的讲话,要求在领导干部中弘扬敢于担当的精神,大力倡导讲原则、敢负责、勇担当的良好风气。对广大干部而言,敢于担当既是一个政治课题,也是一个具有很强现实性、针对性的实践问题。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必须把敢于担当体现在工作上,体现在作风上,体现在行动上,真正做到敢干、实干和苦干,做一个敢于担当的人。 敢于担当是干部的一项重要素质,体现干部的内在修养。敢于担当是一种境界。古人云“为官避事平生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我们必须把担当国家、人民和社会的发展作为内心深处的价值追求和自觉实践。这种境界最基本的根源就是作为一个干部必须在本职岗位上全心全力、兢兢业业办成事、办好事,必须对得起组织的培养,对得起人民的信任。敢于担当是一种精神。担当价值千金,担当任重千钧。“一人做事一人当”是普通百姓对担当最朴实的表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仁人志士丹心报国的担当誓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古代先贤对国事担当的忧乐情怀。敢于担当是一种责任。担当是一种自觉的、自发的理性行为。人生需要担当,家庭需要担当,单位需要担当,政党需要担当,社会更需要担当。岗位和职务已经赋予了我们责任和义务。领导干部要敢作敢为,应该做的事,顶着压力也要干;必须负的责,迎着风险也要担。 敢于担当,就必须敢干。敢干,不仅表现在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敢于上阵、靠前指挥,还表现在直面矛盾、正视困难,敢于探

索、奋发有为,应对挑战等诸多方面。对基层干部而言,敢不敢干、能否担当,往往直接体现在维护群众利益上,群众既会听其言更会观其行。不愿负责任,就没有担当的勇气。有的人信奉宁可不干事,坚决不出事;得罪人的事不干,讨人嫌的话不说;更有甚者,自己不担当,还对敢于担当的干部说三道四。这不只是不敢担当,还会腐蚀正气、助长歪风,应当坚决抵制。 敢于担当,就必须实干。实干就是要打基础、谋长远,做任何决策都不摆花架子,做任何决定,都要首先“换位思考”,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长远考虑,是眼前“红火”还是长期管用,是取悦上级还是现实需要。想清楚了这些,干事就走不了样。实干,还要躬身实践,深入基层,在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要真抓实干,对确定的事要雷厉风行、一抓到底;要脚踏实地,一项一项抓落实,一步一步抓推进,决不好高骛远、急于求成;要总结经验、深入研究、注重创新,真正吃透政策内涵,摸清工作底数,找准问题症结,定好工作措施,力求事半功倍。 敢于担当,就必须苦干。当前,我们正处在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干部只有苦干才能不辱使命、有所作为。有的人精神不振、作风漂浮,这是“不在状态”的表现。工作不肯吃苦卖力,既打不开局面,更干不出成绩。我们要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坚持严细精深,而不能粗枝大叶;高度负责,而不能漫不经心;持之以恒,而不能抓抓停停;结合实际,而不能脱离实际。在提倡“抓全局”的同时,更要做到“抓具体”;在提倡“办大事”的同时,更要做到“办小事”;在提倡“谋思路”的同时,更要做好“抓落实”。 作为一名干部,要担当起事业的发展,担当起历史的检验,担当起民众的评价,就一定要努力践行好“敢于担当”的精神,

-2018年八年级上册政治知识点

政治知识点 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 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 一、感受社会生活的意义。 1、我们会和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2、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 3、会更加关心国际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 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1、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2、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三、社会对个人成长有什么重要作用? 1、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2、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四、社会化对一个人的影响。 1、使我们的知识不断丰富。 2、能力不断提高。 3、规则意识不断增强。 4、价值观念日渐养成。 5、使我们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五、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什么离不开社会? 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六、亲社会行为的含义。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行为。七、怎样养成亲社会行为? 1、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树 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 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2、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 3、参与社会的过程,既是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 也是在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己的过程。我们只 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 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八、亲社会行为的表现。 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亲社 会行为。 九、养成亲社会行为的意义。 1、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塑造健康的人格。 3、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4、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 一、网络对我们的影响。 正面影响: 1、网络丰富日常生活。 2、网络让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变 得方便迅捷。 3、网络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 际交往。 4、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 5、网络推动社会进步。 6、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7、网络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 8、网络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 负面影响: 9、网络是把双刃剑。 10、网络信息良莠不齐。 11、沉迷于网络,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 12、个人隐私容易被侵犯。 二、怎样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1、我们要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 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 2、我们要注意浏览、寻找与生活和工作有关的 信息,不应沉溺于网络,要学会“信息节食”。 3、我们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让谣言止于智 者,自觉抵制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 4、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 则。 三、怎样理解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生活 的基本准则? 1、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网络言论负责。 2、不制造和传播谣言、不泄露他人隐私。不恶 意攻击他人、不宣泄负面情绪。 3、只有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才能做一名负责 的网络参与者。 四、怎样传播网络正能量? 1、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社会发展献言 献策。 2、我们要在网上传播正能量。我们要践行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共 同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让网 络公共空间充满正能量,高扬主旋律。 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 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一、社会秩序的含义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2、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3、懂得对人要善良,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应施加于人。 4、学会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赏他人。 过程与方法: 课前教师可以安排几个学生排练小品,布置学生在课外通过各种方式(上网、看书、询问长辈等)收集与人为善、理解和宽容他人的事例,为开展课堂教学做准备。课堂上,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创设活动情境,如表演小品、讲述故事、开展小组辩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在体验中感受理解他人,善待他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的处世之道,并且把这种感受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对己对人所带来的情感上的慰藉。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初步形成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从情感体验上,启发学生以自己的感受理解体验他人的感受,促进学生道德认识内化。 教学方法 本课内容的教学,主要采取学生探究、教师点拨的互动教学模式。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本课内容涉及的题材,要让学生广泛收集;课内教学突出学生的活动、体验和反思。课外要求学生身体力行。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小品表演、相关事例和故事 教师准备:小品或游戏的道具;制作多媒体课件 〇板书设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 与人为善理解至上,善待他人理解、尊重、宽容和欣赏他人(与人为善)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设计各种方法,导入新课。 1建议一:创设情境,小品导入。(小品可以是书上的《取绰号》的小品,也可以是教师自编的,如《一支笔的“风波”》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道理。 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 2.能力目标: 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3.情感态度目标 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为什么需要宽容? 教学难点:宽容与纵容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情景引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非洲某个国家内。那个国家的白人政府实施“种族隔离”政策,不允许黑皮肤人进入白人专用的公共场所。白人也不喜欢与黑人来往,认为他们是低贱的种族,避之惟恐不及。 有一天,有个长发的白人姑娘在沙滩上日光浴,由于过度疲劳。她睡着了。当她醒来时,太阳已经下山了。此时,她觉得肚子饿,便走进沙滩附近的一家餐馆。她推门而入,选了张靠窗的椅子坐下。她坐了约15分钟。没有侍者前来招待她。她看着那些招待员都忙着侍候比她来得还迟的顾客,对她则不屑一顾,她顿时怒气满腔,想走上前去责问那些招待员。当她站起身来,正想向前时,眼前有一面大镜子。她看着镜中的自己,眼泪不由夺眶而出。原来,她已经被太阳晒黑了。此时,她才真正体会到黑人被白人歧视的滋味! 2、如何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论语》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我们在人际关系中,要善解人意,对人持平等、尊重和友善的态度。采取什么方式对待他人,先要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自己是对方,是否愿意受到这种对待。如果我们不愿意,那么我们就不能以此对待别人。 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所在。如果我们时时处处都能够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体验他人的情感世界,我们就能融洽、友善地与人相处。 3、探究交流 你有过被人“捉弄”的经历吗?当时心里是什么滋味儿?自己不喜欢的事能强加于人吗?为什么?自己喜欢的事就一定能够强加于人吗?为什么?(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能强加于人,因为将心比心,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自己不喜欢的事,别人也不会喜欢,强迫别人做不喜欢的事情,是一种专制行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是相悖的。) 4、如何理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关于与人为善的作文6篇

关于与人为善的作文6篇 粤教版 八年级思想品德 《与人为善》 方城县券桥乡第一初级中学孙同海 《与人为善》教学设计 方城县券桥乡第一初级中学孙同海 (一)、教学设计思想 1、课程标准 交往的品德:学会关心、尊重、宽容、理解助人,养成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 2、教材分析 “与人为善”指的是以善意对待和帮助别人,是待人处事应遵循的一条基本的道德原则。本课时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善良的内涵,领会善良是美好品德的基石,是博大无私的爱心;鼓励学生多发现身边的善人和善事,懂得帮助他人是一种幸福和快乐,引导学生在助人和奉献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培养与人为善的品质。 3、学情分析 4、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善良的内涵,领会善良是美好品德的基石,是博大无私的爱心。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意识,领会帮助他人是一种幸福和快乐,培养与人为善的品质需要付诸于助人和奉献的实际行动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对善良、正义、人道、宽容等高尚品质的共鸣和认同,对自私狭隘、冷漠无情、损人利己、是非不分行为的否定和拒绝,使学生懂得与人为善是做人的基本的道德原则,引导学生在助人和奉献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培养与人为善的品质。 5、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善良的内涵和要求。 (2)教学难点:与人为善必须体现在行动上,助人为快乐之本。 6、教学方法:(堂清五步教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依据新课程理念,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本课采用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情境创设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为主,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明理、通过明理达到导行。 7、教学课时:1课时 (二)、教与学的过程 一、解读善良导入:、 善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自古以来,善良被人们歌颂、赞美,善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案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学 会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赏他人。 2.能力目标:学会换位思考,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学习生活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理解、尊重他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习生活中懂得理解与尊敬他人、善待他人、欣赏他人。初 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初步形成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 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并掌握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实际交往中落实“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教法与学法】 教学方法:情境设置法、活动教学法、问题情境法。 学法: 自主探究法和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故事:孩子眼中的世界 有一位作母亲的很喜欢带着5岁的女儿逛商店,可是女儿却总是不愿意去,母亲觉得很奇怪, 商店里琳琅满目五颜六色的东西那么多,小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呢?直到有一次,孩子的鞋带 开了,母亲蹲下身子为孩子系鞋带,突然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可怕的景象:眼前晃动着的 全是腿和胳膊。于是,她抱起孩子,快步走出商店。从此,即使是必须带孩子去商店的时候, 她也是把孩子扛在肩上。 想一想:母亲在给孩子系鞋带时发现了什么?后来这位母亲之所以会改变了对孩子的做法, 也是因为她懂得了只有站在孩子的立场,才会明白孩子的感受。这也是今天老师想告诉大家 的,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关键法宝,就在于要学会换位思考,即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 二、讲授新课 师:那在我们的身边是否经常会发生类似这样的事情呢?下面大家来看在我们同学中出现过 的这样的一个小场景: 情景一:A和B两位同学是同桌,一次数学测试的试卷发下来了,A同学考了62分,他急忙 问B同学考了多少,B没有告诉他。课间时间,A同学偷偷看了B同学的试卷,原来他只考了 59分。A同学于是很骄傲的对B同学说:“哈哈,原来你考了个不及格啊!”这时,C同学 见状,对A同学说:“我考了95分,你和他差不多啊,才及格有什么好骄傲的啊!”现在假 如你就是A同学,你会有何感受?接下来会怎样做?你为什么会选择这么做呢?(感到惭愧, 不好意思,立刻找到B同学去道歉。因为在笑话别人的同时,没有去理解别人的心情。所以, 我们应当学会理解他人。) 情景活动二:起绰号 师:在同学们当中,老师还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班里经常有同学给别人起外号,我们自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2篇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2篇Teaching design of transposition thinking and doing good to others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2篇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政治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形成人们一定的政治观点、信念和政治信仰 的教育,学校德育的组成部分。其性质由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受教育方针、目 的制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方向性。本教案根据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 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 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 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 2、篇章2:《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 篇章1:《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了解换位思考、与 人为善的实质,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懂得 对人要善良,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应施加于人;学会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赏他人。 能力目标: 学会换位思考,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对己对人所带来的情感 上的慰藉。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初步 形成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学难点: 在实际交往中落实“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情景活动一:某班一度流行起外号 (活动设计意图:帮助学生通过活动理解“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的深刻道理。) ※ 给同学起外号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班级里有这种现象吗? ※ 自己不喜欢的事能强加于人吗?为什么? ※ 自己喜欢的事就一定能强加于人吗?为什么? (二)授新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换位思考的方法之一) 《论语》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 加在别人身上。我们在人际关系中,要善解人意,对人持平等、 尊重和友善的态度。采取什么方式对待他人,先要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自己是对方,是否愿意受到这种对待。如果我们不愿意,

与人为善作文800字 六篇

【篇一:与人为善】 心中对友善的理解,并不透彻,也许只停留在为过路的人做些什么,或是为即将碰面的人准备些什么,抑或是爱与关怀,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我心中所有呈现的、隐藏的友善只有在面对朋友时,才会毫无根据地,毫无理由地扩散开来,低低地盘旋,浅浅地散开,留下的只是朋友间的一段记忆,几丝微笑。 那么朋友代表着什么?友善的彼此相待是什么?我说不清。也就自然不了解什么是友善了。只知道,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许许多多隐藏的朋友,他们有的很安和,也有的很奇怪,但他们都住在每个人的心里,还经常出来逛逛,用身上的刺让你心痛,又用友善地拥抱让你温暖。 很多人说人类最纯净的友情只存在于孩提时代,最慷慨、最单纯的友善也只存在于孩提时代。孩提时代,指的是还不懂事的稚童吗?是吧,所谓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不都是存在童年的那段清澈的记忆中吗?所以,每个人说起这句话时,无不带着无奈与惋惜。 我一直这样认为,友善的存在是因为朋友的存在,而朋友的存在是因为生活的寂寞,于是我们不断寻找,不断询问,不断尝试,寻找着那个可以给我们安慰的那个人。他们在我们欢笑时与我们一起快乐了;他们在我们失意时陪我们一起流泪了;他们在我们委屈时与我们一起愤愤不平了;他们在我们盲目时指引方向了,于是,很自然我们就成了朋友了。然而,没有人能知道,这样的朋友之间,是什么在努力维持的,也许是为了一段记忆;也许是为了当初的一个承诺;也许是为了一个自己也说不清的理由,自然的,这样的友谊是短暂的,无可留恋的。 所以,一个朋友的存在,需要我们用心来爱护。友善的意义也在于此。 无论是相识的人,还是陌生的人,都需要拥有我们的爱与关怀来继续走下去。这样,相识的人不会分离;这样,陌生的人就会相识;这样,朋友才有了存在的价值;这样,朋友就真的只是朋友了;这样,友善就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了。 【篇二:与人为善】 宽容是一首歌,一首化解恩怨的歌,一首传递温暖的歌,一首创造和谐的歌。排队饭堂打饭,难免磕磕碰碰。你走神了踩别人一脚:一声不好意思,别人读懂了里面意思大度的一嗔或一笑,淡了云烟,依旧彩虹。在我们的校园生活中,常见同桌间隔着一条赫然醒目的三八线,亦常见课间的舌战,何以出现如此种种现象?一句话:缺少谅解,缺少宽容。 同学之间必须学会宽容。宽容就是豁达大度,能够以宽广的胸怀容忍别人的某些过错。宽容是化解人与人之间矛盾和误会的有效方法之一,它像一团无形的火,能融化人世间的恩怨纠纷,化干戈为玉帛,使仇人成为朋友,人们一直提倡宽容。有这样一则寓言说的是:有人骑一匹国马,另一人骑一匹骏马,二人一路同行。骏马咬破了国马长鬃毛的脖颈,流了不少血,但国马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照样走它的路,骏马回到家中,草不吃,水不饮,浑身颤抖。骏马主人将此事告诉了国马主人,国马主人说:它大概是咬了国马而羞愧吧,我把国马牵来,劝劝它就好了。国马牵来后,用鼻子亲近骏马,和骏马同槽共食,不到一个时辰,骏马就恢复如初。反观历史上那些善于妒忌的人,遇到一点不满便怨天尤人,这些人纵然学

八年级政治上册《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

八年级政治上册《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 八年级政治上册《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 八年级政治上册《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道理;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人生态度。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教学重点: 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赏他人。 难点: 在实践中如何做到换位思考;学会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赏他人。 导入新课:我们都注意到: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子总是不喜欢呆在商场里.这常常让大人们感到不能理解。为什么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和丰富的食品都不能吸引小孩子呢?很多专家都无法解释。 有一位儿童心理学家却轻而易举地解答了这个问题。他的方法其实很简单:你蹲下来,处在和小孩子同样的高度环视四周的景象,结果看到的都是大人们的腿。以上这个看似简单的事例实际上蕴藏着并不简单的道理:换位思考。 二、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活动:外号 目的:使学生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要求:阅读材料,结合学校和班级情况,说说“起外号”的现象。 讨论: 1、自己不喜欢的事可以强加于人吗为什么 2、自己喜欢的事就可以强加于人吗为什么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是什么? 教师小结: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我们在与人交往中,要善解人意,平等待人,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所在。 阅读P105页“相关连接”中的故事:讨论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试着用一句比较合适的话(最好是格言)加以概括。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论语》中的一句话,意思是:在谋求自己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别人发展。我们不能只顾自己,不能忽视别人的存在,我们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也就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 三、理解之上善待他人(板书) 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最重要的是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理解他人,体谅他人。大到国家、单位,小到家庭、个人,都应该努力做到这样。下面介绍一个个人之间交往的典型案例。 “管鲍之交”故事: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案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案 一.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初步形成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的人生态度;初步形成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体谅他人、关爱他人、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2.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身边发生的案例,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知识目标: 通过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理解换位思考的内涵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学会换位思考的方法;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 二.教学重点 理解换位思考的实质 三.教学难点 掌握换位思考的方法,在实际生活中落实“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四. 教学方法 学生探究、教师点拨的互动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活动、体验和反思 五.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明确知识点】 ?请同学们自学课本P105---108页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背会下面习题,4分钟后上黑板默写。比一比谁最棒! ?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什么? ?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是什么? 3.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思是什么? 4.什么是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实质) 请欣赏笑话: 一辆公共汽车行至途中上来一个驼背的人,车上一个秃头的人想捉弄驼背人,于是他对驼背人说:“我认识你,你不就是前凹村后疙瘩队的高峰同志吗? ”说完后得意的看了看周围的人,驼背人看了他一眼,然后说:“我也认识你,你不就是灯泡厂无丝车间的光光同志吗?”周围的人哄堂大笑,秃头的人又气又羞 你能告诉大家秃头的人为什么又气又羞吗? 活动:留意生活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被人“捉弄”过? 比如:你的名字被人用侮辱性的语言写在课桌上;由于身材、外貌和某些特征被同学们取了绰号;被故意悄悄躲在楼梯口的同学吓了一大跳;你原本结实的座椅,被值日生偷偷换成松动的椅子了;辛辛苦苦整理出来的复习资料不翼而飞…… 1.谈谈你当时心里是什么滋味儿? 2.你有没有对别人做过类似的事情应不应该那样做?为什么? 换位思考的方法之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温馨提示要求:在人际交往中,要善解人意,对人持平等、尊重和友善的态度。 问题1:你怎样评价小琳这样的做法?(对小琳的这种做法发表自己的观点) 问题2:她做到换位思考了吗?为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