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悬架课程设计
suv悬架设计课程设计

suv悬架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SUV悬架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2. 掌握SUV悬架设计的基本流程和关键参数;3. 了解不同类型悬架的特点及其在SUV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SUV悬架的优缺点;2. 培养学生运用CAD软件进行SUV悬架设计的基本技能;3.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汽车工程技术的兴趣和热情;2. 增强学生环保、节能、安全意识,认识到悬架设计在汽车性能和舒适性方面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树立良好的职业素养。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汽车工程专业高年级选修课程,侧重于实践与应用。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汽车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SUV悬架设计实际,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以上课程目标,为将来从事汽车工程领域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SUV悬架系统概述- 悬架系统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SUV车型特点及其对悬架的要求2. SUV悬架结构及工作原理- 麦弗逊式、多连杆式等常见悬架结构- 悬架部件的功能及协同工作原理3. SUV悬架设计流程与方法- 悬架设计的基本流程与关键步骤- 参数化设计方法及CAD软件应用4. 悬架性能评价指标与优化- 悬架性能的主要评价指标- 悬架优化方法及其在SUV中的应用5. 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 分析典型SUV悬架设计案例- 实践操作:运用CAD软件进行悬架设计6. SUV悬架发展趋势与创新- 新能源SUV悬架设计特点- 智能化、轻量化等悬架创新技术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1周:SUV悬架系统概述第2周:SUV悬架结构及工作原理第3周:SUV悬架设计流程与方法第4周:悬架性能评价指标与优化第5-6周: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第7周:SUV悬架发展趋势与创新教学内容与教材关联性:本教学内容紧密围绕教材中关于SUV悬架设计的相关章节,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教案汽车悬架理论与设计

一、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介绍汽车悬架理论及其设计方法,通过分析汽车悬架的类型、性能评价指标和设计原则,使学生掌握汽车悬架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为汽车设计工程师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汽车悬架的类型及特点;2. 掌握汽车悬架的性能评价指标;3. 学习汽车悬架的设计原则和方法;4. 能够分析实际汽车悬架系统的性能和优化方案。
三、教学内容1. 汽车悬架的类型及特点a. 麦弗逊悬架b. 扭力梁悬架c. 独立悬架d. 非独立悬架2. 汽车悬架的性能评价指标a. 悬挂刚度b. 悬挂阻尼c. 悬挂行程d. 轮跳e. 车身侧倾角a. 悬挂刚度的选择b. 悬挂阻尼的匹配c. 悬挂行程的确定d. 轮跳的优化e. 车身侧倾角的控制4. 汽车悬架的设计方法a. 理论分析b. 计算机仿真c. 实验验证d. 优化方法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讨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式;2. 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悬架系统仿真;3. 组织实地考察,观察不同类型汽车悬架的实际表现;4. 鼓励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悬架设计的优化方案。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测验成绩;2. 项目评估:学生分组进行悬架设计项目,评估其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创新性;3. 期末考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和论述题,考察学生对汽车悬架理论及其设计的掌握程度。
六、汽车悬架系统的设计流程1. 需求分析:根据汽车类型、用途和预期性能,确定悬架系统的性能指标;2. 方案设计:根据需求分析,提出悬架系统的初步设计方案,包括悬架类型、弹簧刚度、减震器阻尼等;3. 参数优化:通过计算机仿真和实验数据,对悬架系统参数进行优化,以满足性能指标;4. 详细设计:根据参数优化结果,进行悬架系统详细设计,包括零部件选型、连接方式等;5. 验证与测试:通过实验验证悬架系统的性能,确保其满足设计要求。
七、汽车悬架系统的仿真与实验1. 计算机仿真:使用专业的悬架系统仿真软件,模拟汽车在各种工况下的行驶状态,分析悬架系统的性能;2. 实验设备:介绍实验设备组成,包括实验车辆、传感器、数据采集器等;3. 实验方法:讲解实验步骤,包括悬架系统参数的调整、实验数据的采集与分析等;4. 结果分析:对比仿真结果与实验数据,验证悬架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并对设计进行优化。
悬架建模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理解悬架系统在汽车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2. 掌握悬架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和结构。
3. 学会使用专业软件进行悬架系统的建模和仿真。
4.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1. 悬架系统概述- 悬架系统的定义和作用- 悬架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弹簧、减震器、控制臂等) - 悬架系统的分类(独立悬架、非独立悬架等)2. 悬架系统建模原理- 建模软件介绍(如ANSYS、MATLAB等)- 建模流程和方法- 建模中的关键参数设置3. 悬架系统仿真分析- 仿真软件操作- 仿真参数设置- 仿真结果分析4. 悬架系统优化设计- 优化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优化设计在悬架系统中的应用- 优化设计实例分析三、教学方法- 系统讲解悬架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建模方法。
2. 案例分析法- 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悬架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并学习如何通过建模和仿真解决这些问题。
3. 讨论法- 组织学生就悬架系统建模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践操作法- 在软件操作平台上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亲手搭建悬架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准备阶段-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软件操作指南、相关案例资料等。
- 学生预习教材,了解悬架系统的基本知识。
2. 讲解阶段- 教师讲解悬架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建模方法。
- 结合案例,分析悬架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
3. 实践阶段-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专业软件进行悬架系统的建模。
- 学生进行仿真分析,观察和分析仿真结果。
4. 讨论阶段- 学生就建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 学生分享自己的建模心得和仿真结果。
-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 学生提交建模报告,教师进行点评和反馈。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悬架系统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建模过程中的操作熟练程度和创新能力。
3. 学生提交的建模报告的质量和仿真结果的分析深度。
大众高尔夫前悬架课程设计

大众高尔夫前悬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大众高尔夫前悬架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如弹簧、减振器、控制臂等组成部分的功能。
2.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类型悬架的特点,比较和分析大众高尔夫前悬架的优势和适用场景。
3. 使学生理解悬架系统对汽车行驶稳定性、舒适性和操控性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专业工具和设备进行大众高尔夫前悬架拆装、检查和维修的能力。
2. 培养学生通过查阅技术资料、进行数据分析和实际操作,解决悬架系统常见故障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汽车工程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探索汽车领域知识的积极性。
2. 培养学生具备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和环保意识,关注汽车悬架系统对环境、交通安全的潜在影响。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劳动、尊重创造,认识到技术工人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汽车维修与检测专业的一门实践性课程,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紧密结合。
学生特点:学生为中职一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汽车基础知识,动手能力强,对汽车维修感兴趣。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职业道德,为未来从事汽车维修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大众高尔夫前悬架概述- 悬架系统基本概念- 大众高尔夫前悬架结构特点- 教材章节:第一章 悬架系统概述2. 大众高尔夫前悬架主要部件及其功能- 弹簧、减振器、控制臂等主要部件的作用- 不同类型悬架部件的优缺点对比- 教材章节:第二章 悬架系统主要部件3. 大众高尔夫前悬架拆装与检查- 悬架拆装工具的使用方法- 悬架拆装步骤及注意事项- 悬架系统检查与诊断- 教材章节:第三章 悬架系统拆装与检查4. 大众高尔夫前悬架故障分析与维修- 常见故障现象及其原因分析- 故障排除方法与维修流程- 教材章节:第四章 悬架系统故障分析与维修5. 大众高尔夫前悬架系统综合训练- 实践操作:拆装、检查、维修- 案例分析:实际故障案例讨论- 教材章节:第五章 悬架系统综合训练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1周:大众高尔夫前悬架概述第2周:大众高尔夫前悬架主要部件及其功能第3-4周:大众高尔夫前悬架拆装与检查第5-6周:大众高尔夫前悬架故障分析与维修第7周:大众高尔夫前悬架系统综合训练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 在讲解大众高尔夫前悬架概述、主要部件及其功能等理论知识时,采用讲授法,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框架。
后悬架课程设计

后悬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后悬架的基本概念,掌握其结构组成和功能;2. 学生能掌握后悬架的分类及各自的特点;3. 学生了解后悬架在汽车行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分析后悬架在不同车型中的应用,并对其进行比较;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后悬架进行简单的故障诊断和分析;3.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后悬架的检查和维护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汽车工程技术的兴趣,提高对机械学科的学习热情;2. 学生通过学习后悬架,认识到科学技术在汽车行业中的重要性,增强科技创新意识;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4. 学生能够关注汽车行业的发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提高环保意识。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属于汽车维修与检测技术领域,结合学生年级特点,课程内容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处于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具备一定的汽车基础知识,学习积极性较高,但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参差不齐,需要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采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
通过对课程目标的分解,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后悬架概述- 后悬架的定义、作用及分类- 后悬架在汽车行驶中的重要性2. 后悬架结构组成- 弹簧、减振器、稳定杆等主要部件的结构及功能- 不同类型后悬架的结构特点3. 后悬架工作原理- 悬架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 后悬架在不同工况下的表现及影响因素4. 后悬架的应用与选型- 后悬架在各类车型中的应用案例- 后悬架选型原则及注意事项5. 后悬架故障诊断与维修- 常见后悬架故障现象及原因- 故障诊断方法及维修流程6. 后悬架检查与维护- 后悬架检查项目及标准- 后悬架维护方法及注意事项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后悬架概述、结构组成第二课时:后悬架工作原理、应用与选型第三课时:后悬架故障诊断与维修第四课时:后悬架检查与维护教材章节关联:《汽车维修与检测技术》第四章 悬架系统内容列举:1. 悬架系统的基本概念与分类2. 悬架系统的主要部件及功能3. 悬架系统的工作原理与性能要求4. 悬架系统的故障诊断与维修5. 悬架系统的检查与维护三、教学方法针对本章节内容,选择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 讲授法:- 用于后悬架概述、结构组成、工作原理等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学生对后悬架有全面、系统的认识。
独立悬架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一、课程名称独立悬架设计与应用二、课程背景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独立悬架因其优异的操控性能、舒适性和安全性而成为现代汽车的主流悬架形式。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独立悬架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及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课程目标1. 理解独立悬架的工作原理和特点;2. 掌握独立悬架的结构设计、参数优化及性能评价方法;3. 学会独立悬架在汽车工程中的应用;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课程内容1. 独立悬架概述- 独立悬架的定义及分类- 独立悬架的特点及优势- 独立悬架的发展历程2. 独立悬架的结构设计- 常用独立悬架结构介绍(如麦弗逊式、多连杆式、双横臂式等)- 独立悬架的结构参数分析- 独立悬架的连接方式及材料选择3. 独立悬架的动力学分析- 独立悬架的受力分析- 独立悬架的运动学分析- 独立悬架的动力学模型建立4. 独立悬架的参数优化- 独立悬架性能评价指标- 参数优化方法(如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等)- 优化结果分析与验证5. 独立悬架在汽车工程中的应用- 独立悬架在轿车、SUV、MPV等车型中的应用- 独立悬架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 独立悬架在赛车、特种车辆中的应用6. 独立悬架的试验与验证- 独立悬架试验台搭建- 独立悬架性能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分析与总结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独立悬架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及实际应用;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独立悬架案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独立悬架设计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4. 实践操作法:组织学生进行独立悬架设计、建模及仿真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课程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40%);2. 实践成绩:独立悬架设计、建模及仿真实验成绩(30%);3. 期末考试:独立悬架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及应用的笔试成绩(30%)。
七、课程资源1. 教材:《汽车悬架设计与应用》;2. 网络资源:相关学术网站、汽车设计软件等;3. 实验设备:独立悬架试验台、计算机等。
课程设计悬架系统

课程设计悬架系统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悬架系统的结构、原理和功能,了解不同类型的悬架系统及其优缺点。
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分析悬架系统的性能,进行简单的悬架系统设计和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对汽车工程领域的兴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描述悬架系统的组成、原理和功能。
2.分析不同类型的悬架系统及其适用场景。
3.评价悬架系统的性能指标。
4.设计简单的悬架系统并进行优化。
5.展现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对汽车工程领域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悬架系统的结构、原理、功能及性能评价。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课时:介绍悬架系统的组成和分类,分析各类悬架系统的结构特点和适用场景。
2.第二课时:讲解悬架系统的原理和功能,通过实例展示悬架系统在车辆行驶中的作用。
3.第三课时:讲解悬架系统的性能评价指标,如刚度、阻尼、稳定性等,分析不同悬架系统性能的优缺点。
4.第四课时:教授如何设计简单的悬架系统并进行优化,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用于讲解悬架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性能评价。
2.讨论法:学生探讨不同悬架系统的优缺点及其适用场景。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悬架系统在车辆行驶中的作用。
4.实验法:让学生动手进行悬架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所需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动画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悬架系统的原理和功能。
4.实验设备:准备相应的实验设备,让学生进行悬架系统的设计和优化实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悬架的结构形式课程设计

悬架的结构形式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悬架的基本概念,掌握悬架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功能。
2. 学生能描述不同类型的悬架结构,并了解其特点和应用场景。
3. 学生掌握悬架系统对汽车性能的影响,了解悬架设计的基本原则。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运用专业术语进行悬架结构分析的能力。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识别并绘制不同类型的悬架结构。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简单悬架系统进行设计和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汽车工程技术的兴趣,激发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增强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3. 学生认识到悬架系统在汽车安全和舒适性方面的重要性,提高安全意识和责任感。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为汽车工程专业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悬架结构形式的基本知识。
学生处于高年级阶段,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1. 悬架系统概述:介绍悬架的定义、作用及发展历程,使学生了解悬架系统在汽车中的重要性。
参考教材章节:第一章 悬架系统概述2. 悬架系统的组成与功能:讲解悬架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工作原理,分析各部分对汽车性能的影响。
参考教材章节:第二章 悬架系统的组成与功能3. 不同类型的悬架结构:详细讲解独立悬架和非独立悬架的特点、优缺点及适用车型。
参考教材章节:第三章 独立悬架;第四章 非独立悬架4. 悬架设计原则与优化:介绍悬架设计的基本原则,分析如何根据汽车性能需求进行悬架设计和优化。
参考教材章节:第五章 悬架设计原则与优化5. 悬架系统对汽车性能的影响:分析悬架系统参数变化对汽车操控性、舒适性和安全性的影响。
参考教材章节:第六章 悬架系统对汽车性能的影响6. 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进行悬架结构观察、分析和设计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参考教材章节:实践环节教学进度安排:第1周:悬架系统概述第2周:悬架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第3周:独立悬架与非独立悬架第4周:悬架设计原则与优化第5周:悬架系统对汽车性能的影响第6周: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科学性和系统性得以保证,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 前反 = f 弓 + fc 前满 =78.6 mm 取整为: f 前反 = 79 mm 10、验证负荷: Q 验证 Q验证 ×723 2 9×2430.9 — —
= [1000]
装 订 线
— —
∴ Q 验证 = 57347.5 N (三)、前钢板弹簧强度校核 1、 验证载荷紧急制动时,前钢板弹簧承受的载荷最大,在它的后半段出现最大应力σ ′ m1 G1(l1+c)l2 σ max = (l1+l2)W0 式中:m1 :制动时前轴负荷转移系数,按《悬架设计》的介绍,货车 m1 =1.4∽1.6; G1:作用在前轮上的静负荷(验证载荷时为 31864.7N) ; l1、l2:前钢板弹簧前、后半段长度; :道路附着系数,取 0.8; c:前钢板弹簧固定端固定点到路面的距离; W0:前钢板弹簧总截面系数 W0 = 10×W = 24309.28 mm 3。 前钢板弹簧在汽车制动时的受力图下图:
第
页 共 页
广西科技大学课程设计用纸 三.前悬架布置计算
前悬架 前悬架布置图见下图:
四.前悬架设计计算
(一) 、前悬架系统采用的弹性元件为纵置式钢板弹簧 (二) 、前钢板弹簧的参数计算: 1、规格 作用长度 L0 前 = 1500 mm , 宽度 B = 90 mm, 厚度 H = 13 mm, 主簧总片数 10 片(主片 = 3 片) , 骑马螺栓夹紧距 S = 108 mm 2 、 断 面 特 性 ( 平 扁 钢 ) , — —
— —
装 订 线
— —
(四) 、前减振器最大卸荷力 F0 的确定 F0 =δ 0vx 式中: δ 0 为伸张行程的阻尼系数δ ; vx 为卸荷速度,一般为 0.2∽0.52 m/s,按 0.52 m/s 算. 取δ y=0.35δ f 计算结果见下表: 参数 最大卸荷力 Ff /F Y(N) 4F0 π [p](1-λ 2) (五) 、前减振器工作缸直径 D 的计算: D= 空载 1584.1/554.4 额定载荷 1988.8/696.1
3 3 F = H [B-(2 - 4 = 1144.48
7π - 24 )H ]
……………………
断面面积
mm3 mm4 …………………… 总成总惯性矩
∑I = 10×I = 158006
3、比应力: σ 前 (钢板弹簧总成单位变形引起的应力) 装车时用骑马螺栓夹紧后 σ
前
= 0.95×
3Ea 1 × 2 δ 前 μ l
一.设计原则
1、本车悬架系统的设计应确保整车具有良好的操纵稳定性和行驶平顺性及不足转向特性,具有较强 的承载能力,并使其上述性能达到或接近国内外同类型车辆的先进水平。 2、充分考虑车型系列的需要,提高零部件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水平。 3、合理选取主要零部件的应力值,确保车辆行驶安全性,在保证悬架系统零部件足够使用寿命的前 提下尽可能减轻自重。
2
mm 3。
∴σ = 134.3 N/mm < [350] 合格 3、前钢板弹簧销校核: (按前钢板弹簧受静载荷时的挤压应力σ z 验算) σ
z
=
Fs bd
— —
装 订 线
— —
式中:Fs:前钢板弹簧端部载荷(验证载荷 14 吨时) ; d:弹簧销的直径(前钢板弹簧固定端与吊耳端的弹簧销直径均为Ф 30mm) 由图六知,Fs1 ≈Fs2 = 12397 N ∴σ
装 订 线
— —
5、悬架单边静负荷 经实际称重和估算,前、后悬架的非簧载质量为: Gu1 = 670 kg ; Gu2 = 2680kg 前 后 P1 = P2 = 9.8(G1-Gu1) 2 9.8(G2-Gu2) 2
式中:G1、G2 分别为前、后轴荷 悬架单边静负荷计算结果如下: (N) 前 空载 额定载荷(14t) 15729 24794 后 17738 77273
式中: [p]为缸内最大允许压力,一般为 3∽4 Mpa,取[p] =3 Mpa; λ 为缸筒直径与连杆直径比,双筒式减振器一般为 0.4∽0.5,取λ = 0.5; F0 取验证载荷时的最大卸荷力 F0 = 1988.8 N. ∴D = 33.5 mm (六) 、减振器工作缸直径 D 的确定: 根据以上的计算结果并考虑减振器生产厂家的生产组织,依照汽车筒式减振器的有关国标 (JB1459-85),取前减振器的工作缸直径 D = 50 mm . 选用减振器总成(2921FC-010) 第 页 共 页
装 订 线
— —
断
面
形
状
如
图
四
:
a = 6.5 mm B H 1 3 19π I = H3 [12 - 2 (4 + 16 - 192 )] = 15800.6 mm4
.……………… ………………
中性层到受拉面边缘的距离 相当于中性层的惯性矩
第
页 共 页
广西科技大学课程设计用纸
W= I H 2 =2430.9 mm 3 …………………… 抗弯断面系数
广西科技大学课程设计用纸
前减振器主要参数见下表: 基长 B (mm) 前减振器 419 行程 S (mm) 260 贮油筒直径 Dc=1.35D (mm) 70 工作缸直径 D (mm) 50 Ff/FY(N) 5000/1000
八、设计结论
1、性能指标 本车空载时前悬架之固有频率为 2.56Hz,额定载荷时前悬架之固有频率为 2.04Hz。后悬架固有频率 差很差。从计算值看,按《汽车设计》 ,本车型的悬挂质量分配系数在 0.8—1.2 范围内,即前桥、中后桥 上方集中质量的垂直振动是相互独立的。因此,尽管后悬架固有频率差,但对驾驶室的乘坐舒适平顺性影 响不大。 汽车在额定载荷时,当向心加速度为 0.4g 时,稳态转向之侧倾角为 1.29°,根据《悬架设计》的 介绍,货车不超过 6°∽7°,由此可见,本车具有较强的抗侧倾能力。 2、应力指标 2 2 (1) 、前悬架前钢板弹簧静应力在额定载荷时为 337.2 N/mm ,在前钢板弹簧推荐应力值[350∽450] N/mm 范围之内;验证载荷紧急制动时(最强制动) ,前钢板弹簧承受的载荷最大,在它的后半段出现最大应力为 2 2 2 776 N/mm ,小于推荐应力值 [1000] N/mm ;最强制动时,前钢板弹簧卷耳处所受的应力为 134.3 N/mm , 2 2 低于推荐应力值[350] N/mm ;前钢板弹簧销受验证静载荷时的挤压应力为 4.59 N/mm ,低于推荐应力值 2 [7∽9(20 号钢或 20Cr 钢渗碳处理)] N/mm 。 2 (2) 、后悬架后钢板弹簧静应力在验证载荷时为 326.1N/mm ,小于后钢板弹簧推荐应力值范围[450 2 ∽550] N/mm 范围。 总之,本车前、后悬架钢板弹簧应力水平的选取是基本合适的,在保证产品质量和正常使用的前提下, 本车悬架系统将具有较好的工作可靠性。
二.整车有关参数
整车设计师提供下列数据作为本车悬架系统的设计依据: (按长轴距车数据为基本型设计) 1、轴距(mm): 6050+1300 2、轮距:前轮距 B1 = 1940 mm 后轮距 B2 = 1860 mm 3、轴荷: (kg) 前轴 空载 额定载荷(14t) 4、整车重心高度 (mm) 重心高度 空载 额定载荷(14t) -300 500 3880 5730 中后桥 6300 18450 总 重 — — 10180 24180
=
装 订 线
— —
其中:n 前`:主簧主片数 ∴ σ
前
N 前`:主簧总片数
1 3Ea = 0.95 × 2 δ 前 μ l
2
= 5.666 (N/mm /mm) 4、夹紧刚性:C 前 (单位变形所能承受的载荷) 装车时用骑马螺栓夹紧后 C前 = = 5、静挠度 fc: fc = Qc C前 Qc(N) 空载 额定载荷 15729 24794 fc (mm) 37.8 59.6 fc(圆整) mm 38 60 48EΣ I 1 × 3 δ 前 l前 415.9 N/mm 圆整: C 前修 = 416 N/mm
计算结果见下表:
按 T24 板簧图纸所示,自由弧高为 110(参考),夹紧后弧高为 95,因此在验证载荷工况下,板簧弧高 为 35±5 mm,满足使用要求。 6、静应力:σ c 前(静载荷下应力) 2 空载时:σ c 前空 =σ 前×fc 前空 =213.9 (N/mm ) 第 页 共 页
广西科技大学课程设计用纸
广西科技大学课程设计用纸
乘龙牌 LZ1240MD42N 型载货车前悬架采用非独立悬架,为纵置式钢板弹簧,为减少钢板弹簧品种, 直接选用 T24 板簧,规格:1500×90×13-10(3),固定端为中心卷耳,摆动端为吊耳),双向作用液式筒式 减振器;前悬架板簧中心距为 820mm;前悬架前固定端支架左右不同,右前固定端以架有一销孔,用于安 装驾驶室举升油缸。 后悬架为四连杆式平衡悬架, 板簧中心距为 1030mm, 为减少钢板弹簧品种,直接选用 J1 板簧,钢板 弹簧规格:1540×90×20-10(2)。
′ ′ max
。
第
页 共 页
广西科技大学课程设计用纸
2、紧急制动时,前钢板弹簧卷耳处所受的应力σ : D/2+a 1 σ =0.5T1 ( + ) W1 F 式中:T1:前轮制动力(双边)(求出 T1= 57995.6N) ; D:卷耳内径(Φ 30 mm) ; W1:主片对受拉面的断面系数,W1=5×W =2722.7
2
[1000]:为板簧破坏时的最大应力值 8、固有频率 N: N = 1 2π 参数 固有频率 N (Hz) C m 空载 2.56 额定载荷 2.04
计算结果见下表:
按《悬架设计》的介绍,为保证汽车有良好的行驶平顺性,汽车应有较低的振动频率,货车的推荐 值为:N/Hz = 1.5∽2.2,前悬架固有频率在空载状态时较差以外,其余计算结果较为理想。 9、反弓校核:f 前反 (考虑非簧载作用下前簧的反弓量) f弓= Gu1 670 = =1.61 C前 416 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