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悬架的发展历程
汽车悬架发展简史

汽车悬架发展简史汽车悬架是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车辆的操控性、舒适性和安全性。
在汽车发展的历程中,悬架的设计和技术也经历了多次革新和改进。
本文将从人类视角出发,为你讲述汽车悬架的发展简史。
一、早期悬架设计最早的汽车悬架设计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当时的汽车悬架主要采用弹簧和减震器的组合,以提供车辆的平稳性和舒适性。
这种设计在当时被认为是先进的,但由于技术和材料的限制,悬架的效果并不理想。
二、悬架的革新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化的发展,汽车悬架的设计逐渐得到改进。
在20世纪初,液压减震器的出现使得悬架的效果有了显著提升。
液压减震器可以根据路面状况自动调节阻尼力,使得车辆行驶更加稳定和舒适。
悬架材料的改进也为悬架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钢材的广泛应用使得悬架的结构更加坚固和耐用,从而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三、空气悬架的出现20世纪50年代,空气悬架开始在汽车上应用。
空气悬架通过气压的调节来改变悬架的硬度和高度,从而提供更好的悬架性能。
空气悬架的出现使得车辆在不同路况下都能保持较好的悬架效果,进一步提升了车辆的舒适性和操控性。
四、电子悬架的引入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悬架逐渐在高端汽车上引入。
电子悬架通过传感器和控制系统来实时监测和调节悬架的状态,以适应不同的行驶条件和驾驶方式。
电子悬架的出现使得车辆可以根据驾驶者的需求来调节悬架的硬度和高度,进一步提升了车辆的操控性和舒适性。
五、未来发展趋势随着汽车科技的不断进步,悬架的发展也将朝着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未来的悬架可能会采用更先进的材料和技术,以提供更好的悬架性能和更高的安全性。
六、总结汽车悬架的发展经历了多次革新和改进,从最早的弹簧减震器到如今的电子悬架,每一次的改进都使得车辆的悬架性能得到提升。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悬架技术将会更加先进和智能化,为驾驶者提供更好的悬架体验。
作为车辆的重要组成部分,悬架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人类对于驾驶舒适性和安全性的追求。
汽车悬架毕业论文

汽车悬架毕业论文汽车悬架毕业论文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汽车行业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汽车悬架作为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汽车的操控性、舒适性和安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篇论文将探讨汽车悬架的发展历程、原理和未来趋势,以及对汽车悬架进行改进的一些方法。
第一部分:汽车悬架的发展历程汽车悬架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汽车的诞生。
最初的汽车悬架是由弹簧和减震器组成的简单结构,主要用于减缓车辆行驶中产生的震动和冲击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汽车悬架经历了许多改进和创新。
从传统的独立悬挂到现代的气动悬挂和电子悬挂,汽车悬架的技术不断提升,为驾驶者带来更好的驾乘体验。
第二部分:汽车悬架的原理汽车悬架的主要功能是保持车身稳定,并提供舒适的乘坐体验。
它通过减震器和弹簧来吸收和分散道路上的震动和冲击力。
减震器通过阻尼器的工作原理来减少车身的颠簸和晃动,使驾驶者感到更加平稳和舒适。
而弹簧则起到支撑车身和分散车轮受力的作用,使车辆在行驶中保持平衡和稳定。
第三部分:汽车悬架的改进方法为了提高汽车悬架的性能,许多改进方法被提出和应用。
其中之一是采用更先进的材料,如碳纤维和铝合金,来替代传统的钢材。
这些新材料具有更高的强度和更轻的重量,可以减少车辆的整体重量,提高悬架的刚度和响应速度。
另一个改进方法是引入电子控制技术。
通过使用传感器和控制单元,悬架系统可以根据道路状况和驾驶者的需求进行实时调节。
这种电子悬架可以根据车速和转向角度来调整减震器的阻尼力,以提供更好的操控性和舒适性。
此外,气动悬挂也是一种改进方法。
通过调节气囊的气压,气动悬挂可以根据不同的道路条件和驾驶模式来调整车身高度。
这种悬挂系统可以提供更好的通过性和减少风阻,从而提高燃油经济性和行驶稳定性。
第四部分:汽车悬架的未来趋势未来,汽车悬架将继续朝着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成熟,悬架系统将与其他车辆控制系统进行整合,以实现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
例如,悬架系统可以通过感知和判断道路状况,自动调整悬架的刚度和高度,以提供更安全和舒适的驾驶体验。
国内外悬架的发展的趋势和技术水平

国内外悬架的发展趋势和技术水平一、国内外悬架的发展趋势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国内外悬架技术也在不断升级和改进。
未来国内外悬架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悬架轻量化的追求。
随着汽车对燃油经济性和环保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悬架轻量化成为发展的主要趋势。
轻量化的悬架系统不仅可以降低汽车的整体重量,提高车辆的燃油经济性,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2. 悬架智能化水平的提升。
随着智能化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的悬架系统将更加智能化,具有更强的自适应能力和智能控制功能。
智能悬架系统可以根据车辆的行驶状况和路况实时调整悬架的硬度和高度,提高车辆的稳定性和行驶舒适性。
3. 对悬架安全性能的关注。
悬架是汽车重要的安全零部件之一,未来的悬架系统将更加关注安全性能的提升。
通过采用先进的材料和制造工艺,悬架系统可以提高抗疲劳性能和抗冲击性能,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
4. 对悬架动态性能的改进。
未来的悬架系统将更加注重在高速、急转弯、坎坷路面等复杂路况下的动态性能,以提高车辆的操控稳定性和通过性能。
二、国内外悬架技术水平1. 国外悬架技术水平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汽车悬架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 高性能的主动悬架系统。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汽车厂商在主动悬架系统方面具有较强的研发和生产能力,通过先进的电子控制技术和液压系统,可以实现对悬架的实时调节,提高车辆的操控性和行驶舒适性。
b. 先进的材料和制造工艺。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汽车悬架系统在材料和制造工艺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通过采用先进的合金材料和精密加工工艺,可以提高悬架系统的强度和耐久性。
c. 悬架系统集成化水平高。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汽车悬架系统在集成化水平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可以实现与车辆动力系统、操控系统等其他系统的无缝连接和协同工作,从而提高整车的性能表现。
2. 国内悬架技术水平在国内,汽车悬架技术水平虽然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但也在不断追赶和提高。
可控悬架的发展历程

可控悬架的发展历程可控悬架是汽车工程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旨在通过调节悬架系统的参数和电子控制装置,以提高车辆的悬挂性能和驾驶舒适度。
下面我们将回顾可控悬架的发展历程。
20世纪60年代初,可控悬架的概念首次被提出。
当时,美国汽车巨头通用汽车公司开展了一项名为"可调血生物悬架"的研究,该项目使用液压系统控制悬架来改变汽车的悬挂高度和软硬程度。
然而,由于当时的科技水平有限,这个概念并没有进一步发展。
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可控悬架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实用化阶段。
当时,奔驰公司推出了名为"自适应悬挂系统"的技术。
该系统利用传感器来监测路面状况和车辆动态,通过调节液压阻尼器的阻尼力,实现悬挂系统的自适应调节。
这一技术大幅提高了车辆的悬挂性能和驾驶舒适性,被广泛应用于高档轿车和豪华车型。
到了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进步,可控悬架技术进入了新的阶段。
此时,汽车制造商开始运用电脑控制单元(ECU)对悬架系统进行精密调控。
通过传感器感知车辆运动和路面情况,并实时将数据传输给ECU,悬架系统可以根据实时数据进行主动调整,以提供更佳的悬挂性能和驾驶稳定性。
进入21世纪后,可控悬架技术得到了更多的改进和创新。
随着传感器和执行器等关键部件的不断进步,悬架系统的控制精度不断提高。
一些汽车制造商开始研发基于电磁、电液和电控等不同原理的可控悬架系统,并尝试将其应用于更多的车型。
此外,一些高端车型还将可控悬架技术与其他技术,如主动转向系统和主动稳定控制系统等集成在一起,以进一步提升整车的动态性能和安全性。
目前,可控悬架技术在汽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不断发展。
一方面,随着电子技术的成熟,悬架系统的精确控制能力不断提升,使得悬架系统可以实现更加复杂和精细的调节。
另一方面,随着智能化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可控悬架技术有望与其他智能化系统相互配合,实现更高级的悬架控制策略。
总之,可控悬架技术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从最初的概念提出到实用化阶段再到现在的成熟应用,不断推动着汽车行业的进步。
浅析汽车悬架技术发展

浅析汽车悬架技术发展汽车悬架技术一直是汽车工程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汽车的舒适性、操控性以及安全性。
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汽车悬架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更新。
本文将从历史发展、基本原理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浅析汽车悬架技术的发展。
一、历史发展汽车悬架技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汽车诞生之初。
最早的汽车悬架技术是由悬挂、弹簧、减振器等组成,目的是减少车辆行驶中的颠簸和震动,提高驾驶舒适性。
最初的悬架系统主要采用钢板弹簧和通用式减震器,这种传统的悬架结构在汽车的起伏中可以提供一定的柔软性,但是对于悬架的调节和控制性能较差。
20世纪60年代,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悬架技术开始向独立悬挂、空气悬架等方向发展。
独立悬挂技术可以使每个车轮独立运动,提高了车辆的行驶稳定性和操控性能。
空气悬架技术则可以根据不同的路况和载重条件自动调整悬架的高度和硬度,提高了汽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汽车的悬架系统得到了质的改进,大大提高了汽车的驾驶性能和乘坐舒适性。
二、基本原理汽车悬架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悬挂系统使车轮与车身隔离开来,吸收路面的颠簸和震动,提高行驶的平稳性和舒适性。
目前主流的汽车悬架系统主要包括独立悬挂、横臂式悬挂、麦弗逊式悬挂和多连杆式悬挂等。
不同类型的悬架系统在结构和工作原理上有所差异,但都是以提高车辆的操控性能和舒适性为目标。
独立悬挂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悬架系统,它采用独立于车身的悬架组件,使得每个车轮都能自由运动,提高了车辆的操控性能和稳定性。
横臂式悬挂和麦弗逊式悬挂是独立悬挂系统的两种主要形式,它们通过横拉杆、纵拉杆等连接车轮和车身,使得车轮能够自由运动,同时保持了足够的纵向和横向刚度,提高了车辆的操控性能和行驶稳定性。
多连杆式悬挂是一种近年来比较流行的悬架系统,它通过多个连杆连接车轮和车身,使得车轮运动的自由度更大,提高了车辆的操控性能和舒适性。
空气悬架技术也成为了现代汽车悬架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充气和排气系统来调节悬架的高度和硬度,实现了对车辆悬架特性的自动调节,提高了汽车的驾驶舒适性和行驶稳定性。
汽车悬架的发展史

国外汽车空⽓悬架发展经历了“钢板弹簧→⽓囊复合式悬架→被动全空⽓悬架→主动全空⽓悬架(即ECAS电控空⽓悬架系统)”的变化型式。
主动全空⽓悬架应⽤了电⼦控制系统,使传统的空⽓悬架系统的性能得到很⼤改善,汽车在各种路⾯、各种⼯况条件下能实现主动调节、主动控制,并增加了许多辅助功能(如故障诊断功能等)。
⽬前ECAS系统在欧洲⼀些国家的⼤客车上已经⼤量应⽤,随着⼈们⽣活⽔平的提⾼,对汽车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可以预见,ECAS这⼀先进的空⽓悬架系统在汽车上的应⽤将越来越普及。
悬架还分为主动悬架和被动悬架两类
主动悬架:主动悬架还分为主动悬架和半主动悬架两类;⼀、半主动悬架就是通过传感器感知路⾯平坦情况的参数,调整悬挂系统的阻尼,稳定⾏车状态的装置.⼆、主动悬架就是不⽌调整阻尼,还有通过主动的⾼度补偿来使不管轮⼦怎样的⾼低变化都尽量使车⾝保持稳定.我们平时所见的车多数是被动式悬挂,奔驰的s级等⽤的是主动式空⽓悬挂,雪铁龙⽤的是主动式液压悬挂.如果在崎岖的路上较⾼速度⾏驶的主动悬挂的车,看到最明显的不同是轮⼦不停的跳动,车⼦却变化不⼤,普通车就轮⼦不会频率很快的剧烈跳动,车⼦跟着⼀起起伏
被动悬架:被动悬架的参数根据经验或优化设计的⽅法确定,在⾏驶过程中保持不变,但它很难适应各种复杂路况,减震的效果差。
现在⼈们对于汽车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如何提升汽车舒适性考验了⼯程师对悬架的调校和每⼀次悬架技术的跨越,汽车技术反映了国家⼯业技术的强弱,汽车的发展对⼯业技术提出了更⾼要求,使⼈类的认识迈向更新、更⾼的境界。
悬架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车辆工程专业论文)

悬架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一、悬架的过去——悬架的曲折发展史1.早期悬架系统的发展悬架的历史要比汽车要悠久的多,早在18世纪,法国人便发明了使用一种扁平状的单片弹簧的钢质悬架系统,用在当时的马车之上。
而1763年,美国的特雷德韦尔取得螺旋弹簧悬架的第一个专利。
1804年,英国伦敦的奥巴代亚·艾略特发明了叶片弹簧悬架,但只是简单地把一块块钢板叠起来夹紧,再在两端与车子用钩环连接。
1878年,法国勒芒的大阿米迪·博利发明了采用片簧做前轮独立悬架的装置。
而1886年诞生的世界第一辆汽车的悬架系统采用的是马车的悬架系统,使用钢板弹簧作为弹性元件。
1900年,减震器开始出现,并装在奥兹莫比尔轿车上。
2.弹性元件和减振器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多种弹性元件开始出现。
1908年螺旋弹簧开始用于轿车,而1921年采用扭杆弹簧悬架的汽车在英国利兰德汽车公司诞生。
1933年,实用的空气弹簧也开始在汽车上首次使用。
到了三四十年代,独立悬架开始出现,并得到很大发展。
减振器也采用了双向筒液压减震器,这种结构也被一直沿用至今。
3.主动式悬架的出现20世纪50年代,液压悬架系统出现在了汽车上。
而现在汽车采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悬架:麦弗逊式悬架诞生。
但此时的悬架仍然属于被动式悬架,仍然在很多方面有很大局限性。
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其性能是不变即无法调节的,也就是说,传统的悬架系统只能保证在一种特定的道路状态和行驶速度下达到最佳。
从而使汽车的行驶平顺性和乘坐舒适性受到一定影响。
这种传统的悬架被称为被动悬架。
为了使汽车不仅有很高的行驶速度,而且要有很好的行驶平顺性、安全性和乘坐舒适性,在20世纪60年代,国外提出了悬架系统可根据汽车的行驶条件的变化而对悬架的刚度和阻尼进行动态地自适应调节,使悬架系统始终处于最佳减振状态的主动悬架系统。
随着电子控制水平的发展,1984年,电控悬架也就是主动悬架开始出现。
浅析汽车悬架技术发展

浅析汽车悬架技术发展汽车悬架技术一直是汽车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汽车悬架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
本文将从历史、现状和未来三个方面对汽车悬架技术的发展进行浅析。
一、历史汽车悬架技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最初汽车只有简单的轴承和弹簧组成的悬挂系统。
到了20世纪初,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和对汽车行驶稳定性要求的提高,汽车悬架技术开始得到更多的关注。
在最初的发展阶段,汽车悬架技术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汽车的行驶舒适性和稳定性,于是汽车悬架技术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液压悬架技术开始应用于汽车中,这是汽车悬架技术的一个重要突破。
液压悬架系统可以根据路况和车速自动调整悬架高度,提高了汽车行驶的平顺性和稳定性。
从此以后,液压悬架技术成为汽车悬架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现状在材料方面,现代汽车悬架技术已经开始采用更轻、更坚固的新型材料,如碳纤维复合材料、铝合金等。
这些新材料的应用使得汽车悬架系统的质量得到了显著的降低,同时又能够满足汽车悬架系统对强度和刚度的要求,提高了汽车的悬架性能。
在结构方面,现代汽车悬架技术也开始采用更加先进的结构设计和制造工艺,如空气悬挂系统、主动悬架系统等。
空气悬挂系统通过气囊来支撑车身重量,可以根据路况和车速自动调节悬架高度,提高汽车的行驶舒适性和稳定性。
而主动悬架系统通过电子控制系统,能够实时监测路况和车速,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悬架系统,使车身保持平稳状态,提高了汽车的行驶稳定性和操控性。
在控制方面,现代汽车悬架技术也开始引入更加先进的电子控制系统和智能控制算法,如主动悬架控制系统、电子稳定控制系统等。
这些控制系统能够对汽车悬架系统进行精准的控制和调节,使汽车能够适应不同的行驶环境和路况,提高了汽车的行驶性能和安全性。
现代汽车悬架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不仅在技术水平上有了大幅提高,而且在性能表现上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现代汽车悬架技术已经成为汽车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为汽车的性能、安全和舒适性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车悬架的发展历程汽车的悬架系统是指车身、车架和车轮之间的一个连接结构系统,而这个结构系统包含了避震器、悬架弹簧、防倾杆、悬吊副梁、下控臂、纵向杆、转向节臂、橡皮衬套和连杆等部件。
当汽车行驶在路面上时因地面的变化而受到震动及冲击,这些冲击的力量其中一部份会由轮胎吸收,但绝大部分是依靠轮胎与车身间的悬架装置来吸收的。
在汽车的行驶过程中,悬架的作用是弹性的连接车桥和车架,减缓行驶中车辆受到由路面不平引起的冲击力,保证乘坐舒适和货物完好,迅速衰减由于弹性系统引起的振动,传递垂直、纵向、侧向反力及其力矩,并起导向作用,使车轮按照一定轨迹相对车身运动。
悬架决定着汽车的稳定性、舒适性和安全性,是现代汽车十分重要的部件之一。
典型的悬架结构由弹性元件、导向机构以及减震器等组成,个别结构则还有缓冲块、横向稳定杆等。
弹性元件又有钢板弹簧、空气弹簧、螺旋弹簧以及扭杆弹簧等形式,而现代轿车悬架多采用螺旋弹簧和扭杆弹簧,高档豪华大客车则使用空气弹簧。
悬架的种类和工作原理根据悬架的阻尼和刚度是否随行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可分为被动悬架、半主动悬架和主动悬架,半主动悬架还可以按阻尼分为有级式和无级式两类。
传统的悬架系统的刚度和阻尼系数,是按经验设计或优化设计方法选择的,一经选定后,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就无法进行调节,因此其减震性能的进一步提高受到限制,这种悬架成为被动悬架。
为了克服被动悬架的缺陷,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主动悬架的概念,主动悬架就是由在悬架系统中采用有源或无源可控制的元件组成。
它是一个闭环控制系统,根据车辆的运动状态和路面状况主动作出反应,以抑制车体的运动,使悬架始终处于最优减震状态。
所以主动悬架的特点就是能根据外界输入或车辆本身状态的变化进行动态自适应调节。
因此系统必须是有源的。
半主动悬架则由无源但可控制的阻尼元件组成。
在车辆悬架中,弹性元件除了吸收和贮存能量外,还得承受车身重量及载荷,因此半主动悬架不考虑改变悬架的刚度而只考虑改变悬架的阻尼。
由于半主动悬架结构简单,在工作时,几乎不消耗车辆动力,又能获得与主动悬架相近的性能,故应用较广。
由于路面输入的随机性,车辆悬架阻尼的控制属于自适应控制,即所设计的系统在输入或干扰发生大范围的变化时,能自适应环境,调节系统参数,使输出仍能被有效控制,达到设计要求。
它不同于一般的反馈控制系统,因为它处理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反馈信息。
自适应控制系统按其原理不同,可分为校正调节器和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两大类,由于要建立一个精确的“车辆-底面”系统模型还很困难,故目前的主动悬架,多采用自校正调节器。
虽然现代汽车的种类较多,结构差异较大,但一般由弹性元件、减振元件和导向构件组成。
工作原理是:当汽车轮胎受到冲击时,弹性元件对冲击进行缓冲,防止对汽车构件和人员造成损伤。
但弹性件受到冲击时会产生长时间持续的振动,容易使驾驶员疲劳。
故减振元件应快速衰减振动。
当车轮受到冲击而跳动时,应使其运动轨迹符合一定的要求,否则会降低汽车行驶时的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
导向构件在传力的同时,必须对方向进行控制。
悬架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在马车出现的时候,为了乘坐更舒适,人类就开始对马车的悬架一叶片弹簧进行孜孜不倦的探索。
在1776年,马车用的叶片弹簧取得了专利,并且一直使用到20世纪30年代,叶片弹簧才逐渐被螺旋弹簧代替。
汽车诞生后,随着对悬架研究的深入,相继出现了扭杆弹簧、气体弹簧、橡胶弹簧、钢板弹簧等弹性件。
1934年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由螺旋弹簧组成的被动悬架。
被动悬架的参数根据经验或优化设计的方法确定,在行驶过程中保持不变。
它是一系列路况的折中,很难适应各种复杂路况,减震的效果较差。
为了克服这种缺陷,采用了非线性刚度弹簧和车身高度的调节的方法,虽然有一定成效,但无法根除被动悬架的弊端。
被动悬架主要应用于中低档轿车上,现代轿车的前悬架一般采用带有横向稳定杆的麦弗逊式悬架,后悬架的选择较多,主要有复合式纵摆臂悬架和多连杆悬架。
半主动悬架的研究工作开始于1973年,由D.A.Crosby和D.C.Karnopp首先提出。
半主动悬架以改变悬架的阻尼为主,一般较少考虑改变悬架的刚度。
工作原理是:根据簧上质量相对车轮的速度响应、加速度响应等反馈信号,按照一定的控制规律调节弹簧的阻尼力或者刚度。
半主动悬架产生力的方式与被动悬架相似,但其阻尼或刚度系数可根据运行状态调整,这和主动悬架极为相似。
有级式半主动悬架是将阻尼分成几级,阻尼级由驾驶员根据“路感”选择或由传感器信号自动选择;无级式半主动悬架根据汽车行驶的路面条件和行驶状态,对悬架的阻尼在几毫秒内由最小到最大进行无级调节。
由于半主动悬架结构较简单,工作时不需要消耗车辆的动力,而且可取得与主动悬架相近的性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道路交通的不断发展,汽车车速有了很大的提高,被动悬架的缺陷逐渐成为提高汽车性能的瓶颈,为此人们开发了能兼顾舒适和操纵稳定的主动悬架。
主动悬架的概念是1954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悬架设计中率先提出来的。
它在被动悬架的基础上,增加可调节刚度和阻尼的控制装置,使汽车的悬架在任何路面上保持最佳的运行状态。
控制装置通常由测量系统、反馈控制系统、能源系统组成。
20世纪80年代,世界各大著名的汽车公司和生产厂家竞相研制和开发这种悬架。
奔驰、沃尔沃、洛特斯、丰田等在汽车上进行了较为成功的试验。
装备主动悬架的汽车,在不良路面高速行驶时,车身非常平稳,轮胎的噪音小,转向和制动时车身保持水平。
其特点是乘坐非常舒适,但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结构复杂、能耗高、成本昂贵、可靠性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汽车绝大部分采用被动悬架。
在半主动和主动悬架的研究起步晚,与国外的差距大。
在西方发达国家,半主动悬架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趋于成熟,福特公司和日产公司首先在轿车上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主动悬架虽然提出较早,但由于控制复杂,并且牵涉到许多学科,一直很难有大的突破。
进入20世纪90年代,扔仅应用于排气量大的豪华汽车。
未见国内汽车产品采用此技术的报道,只有北京理工大学和同济大学等少数几个研究机构对主动悬架展开研究。
悬架的发展趋势由于汽车行驶的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的要求,具有安全、智能和清洁的绿色智能悬架将是今后汽车悬架发展的趋势。
被动悬架是传统的机械机构,刚度和阻尼都是不可调的,依照随机振动理论,它只能保证在特定的路况下达到较好的效果。
但它的理论成熟、结构简单、性能可靠、成本相对较低廉且不需要额外能量,因而应用最为广泛。
在我国现阶段,仍然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被动悬架性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通过对汽车进行受力分析后,建立数学模型,然后再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或有限元方法寻找悬架的最优参数;研究可变刚度弹簧和可变阻尼的减振器,使悬架在绝大部分路况上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研究导向机构,使汽车悬架在满足平顺性的前提下,稳定性有较大的提高。
半主动悬架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执行策略的研究;执行器的研究。
阻尼可调减振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改变节流孔的大小调节阻尼;一种是通过改变减振液的粘性调节阻尼。
节流孔的大小一般通过电磁阀或步进电机进行有级或无级的调节,这种方法成本较高,结构复杂。
通过改变减振液的粘性来改变阻尼系数,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无噪音和冲击等特点,因此是目前发展的主要方向。
主动悬架研究也集中在两个方面:可靠性;执行器。
由于主动悬架采用了大量的传感器、单片机、输入输出电路和各种接口,由于元器件较多,降低了悬架的可靠性,所以,加大元件的集成程度,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
执行器的研究主要是用电动器件代替液压器件。
电气动力系统中的直线伺服电机和永磁直流直线伺服电机具有较多优点,今后将会取代液压执行机构。
运用电磁蓄能原理,结合参数估计自校正控制器,可望设计出高性能低功耗的电磁蓄能式自适应主动悬架,使主动悬架由理论研究转化为实际应用。
随着交通的发展,高速公路逐渐改善,汽车的时速越来越快,这就使得人们对汽车悬架系统有更高的要求。
汽车悬架系统把路面作用于车轮上的支撑力、纵向反力和侧向反力以及这些反力所造成的力矩都传递到车架上,以保证汽车的正常行驶,因此汽车悬架系统对整车的行驶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汽车悬架系统的动力学仿真在整车设计和开发中占有很高的地位。
在汽车工程领域,仿真软件能在产品开发过程中避免零部件和样机的重复制造,减少资源、时间和资金的浪费,可以运用仿真软件在汽车工程领域更好地进行运动学的动力性研究。
国外已经研制了IMP、ADAMS和DAMN等仿真软件,用于汽车运动学领域。
结论随着Solidworks,Pro/E,CATIA,UG,ADAMS,ANSYS等CAD/CAE软件的发展,对汽车悬架的研究和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通过有限元法,计算机仿真技术,计算机优化设计等方法降低了企业的研发成本,缩短了研发周期。
总体来说,主动悬架的减振效果好,性能优越,解决了“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的矛盾。
但元件成本较高,工作时需要较多的能量,整车质量也有所增加,因此主动悬架会大大增加成本和能量消耗;半主动悬架的减振性能接近主动悬架,操纵稳定性优于被动悬架。
性能可靠,调节方便的可调阻尼减振器和算法简单有效的控制策略将是半主动悬架发展的必经之路。
被动悬架的性能相对最差,但它的成本最低,也不需要消耗能量。
被动悬架在一定的时间内将是应用最广泛的悬架系统,通过进一步优化悬架结构和参数可以继续提升悬架性能。
参考文献:[1] 朱华.半主动悬架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城市车辆. 2009(04)[2] 孙延伟,吴向杰.独立悬架性能评价指标[A].第九届河南省汽车工程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12[3] 余久锋.浅谈汽车悬架的发展趋势[J]. 轻型汽车技术. 2010(09)[4] 薛盛兴,张立军,张庆文.基于ADAMS和MATLAB的主动悬架控制联合仿真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3)[5] 宁晓斌,姜健,谢伟东.基于汽车悬架的多目标优化方法的研究[J].机电工程.2011(02)[6] 徐贵清.汽车悬架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22)[7] 刘栋;唐焱;顾慧芽.汽车主动悬架控制系统的发展研究[J].液压气动与密封.2010(05)[8] 聂佳梅;张孝良;胡贝;陈龙.车辆被动悬架技术发展新方向[J].车辆与动力技术.2012(06)[9] 刘伟;刘大维;陈焕明;符朝兴.基于联合仿真的半主动悬架车辆行驶平顺性研究.农业机械学报.2009(06)[10] 朱华.半主动悬架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汽车与配件.2009(18)[11] 刘伟;孙明芹;刘大维;陈焕明.基于联合仿真的半主动悬架车辆平顺性.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9(01)[12]秦成; 史淑玲; 赵珍强.基于Solidwork和ADAMS的汽车悬架仿真分析[J] 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2(03)[13] 周红妮;冯樱;李向阳.基于ADAMS的汽车前悬架仿真分析及优化方法研究[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10(03)[14] 崔彦彬;张鸿强;石磊;基于ADAMS和Pro/E的汽车前悬架改进研究[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10(03)[15] 张海波;常影;范红媛;涂方喜;基于CATIA的汽车悬架控制臂逆向造型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13(22)[16] 伍刚.UG motion在麦氏悬架运动分析中的应用[J].装备制造技术.2009(09)[17] 陆建辉;周孔亢;郭立娜;侯永涛.电动汽车麦弗逊前悬架设计及参数优化[J].机械工程学报2012(08)[18] 张培培;赵相君;彭樟林;彭何欢.基于Solidworks与ADAMS重型越野汽车悬架的仿真分析[J]. 北京汽车2010(02)[19] 陈璜;严世榕.汽车悬架的ADAMS仿真分析[J].2014(01)[20] 刘立刚;谢骋;舒进;杨万安;张秋雁.电动汽车悬架系统动力学性能开发设计[J].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