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杨新村概况
物业管理党建联建 促进行业党建与社区党建联动提升

物业管理党建联建促进行业党建与社区党建联动提升2011年05月16日17:26来源:东方网字号:T|T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基本概况曹杨新村是上海解放后建造的第一个工人新村,共有居民3.3万户,户籍人口为9.6万人,常住人口达11万,社区面积2.1平方公里,驻地单位有204家。
下设20个居委会,物业公司24家,业主委员会47家(总人数266人,其中党员124名,占47%)。
同居民区党组织沟通协调情况很好的有37家,占业委会总数的79%;属于中等关系一般的有6家,占13%;沟通比较差的为4家,占9%。
基本做法一、应对新形势、研究新问题——开展社区物业管理党建联建工作的背景近年来,围绕社区物业管理而引发的矛盾呈现不断上升态势,群众对物业管理行风的满意率不高,行风测评连续三年位居本市倒数前三名,引起各方关注。
但由于物业管理承载着社区各种群众利益、需求、矛盾,许多问题仅依靠物业管理企业自身发展和行业主管部门监管不仅难以解决,而且收效甚微。
因此,为提升物业管理服务水平、促进物业管理服务行业健康发展,市建设交通党委和房地局等行业主管部门提出了党建工作向行业延伸,向领域覆盖,向社会辐射的要求,积极寻求行业党建与社区党建的有效结合点。
而从社区来看,根据市委关于加强区域性大党建工作的要求和社区党建扩大试点工作的实践,也迫切需要通过党的组织资源整合和工作方式创新,使社区不同部门、驻区单位和社团组织以及其他各种社会资源,都能够从本部门承担的社会责任出发,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的共同目标,找到利益的共同点和各自工作的着力点,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体现出“乘数效应”,这也需要来自行业党建、行政力量等多方面的支持。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找到了双方共同的工作切入点。
2005年5月,曹杨社区(街道)党工委与市、区房地局一起开展社区物业管理党建联建试点工作。
主要目标有三个:一是提高社区物业管理水平,减少物业管理中的矛盾纠纷,促进社区和谐;二是创新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提高其资源整合能力和实质影响力,进一步巩固党的基层基础;三是探索并完善行业党建与社区党建有效结合的党建工作新模式,共同构筑区域性大党建新格局,更好地加强党的建设。
安居乐业有保障

October 201919七十年来,在历届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上海住房保障领域已形成了由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征收安置房所构成的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
上海的住房保障体系“分层次、多渠道、成系统、全覆盖”,在全国住房保障领域遥遥领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笔者梳理汇总了1949年以来的上海住房保障政策,总结了七十年来上海住房保障政策的变迁,分析了当前上海住房保障政策的特点,并对未来政策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展望。
一、上海住房保障政策的历史沿革纵观上海住房保障政策的变迁,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49年后至1999年,这个阶段主要是福利分房阶段。
第二个阶段则是2000年后,上海房地产市场进入市场化阶段。
(一)1949年后至1999年的住房保障政策1949年后,上海的住房政策长期处于福利分房政策阶段。
在这一政策的导向下,上海的住房分配主要面向住房困难家庭。
对这个阶段中,可以根据面向对象的差异、建设主体的差异、领导主体的差异而细分为五个历史时期。
首先是1949年至1956年。
在这一时期内,上海开始兴建工人新村,曹杨新村即建于这一时期。
1951年兴建的曹杨新村是全国解放后建设的第一个人民新村,旨在解决一些先进生产者与劳动模范的住房问题,并满足当时一些生活特困家庭的住房需要。
在这一时期,根据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的指示,上海成立了市公房建设委员会,专门负责规划、建设这批包括曹杨新村、江宁新村、鞍山新村、大连新村等在内的工人新村。
1957年至1965年是上海福利分房阶段的第二个历史时期。
在这一时期内,为配合上海建设冶金、化工等工业新区,上海开始为新区建设工人解决住房问题,应运而生的便是以张庙一条街为代表的街坊公房。
张庙一条街作为当时著名的地区商业中心与文娱中心,每年都会吸引数千名游客慕名前来参观。
此外,为配合彭浦工业区的建设,满足28家大型机电工厂工人的入住,上海建设了彭浦新村,从而解决了入住企业职工的住房问题。
曹杨新村:“乌托邦”建筑的前世今生

曹杨新村:“乌托邦”建筑的前世今生
丁剑;章雷
【期刊名称】《房地产世界》
【年(卷),期】2003(000)008
【摘要】“曹杨机新村的兴衰,应当是演绎于计划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年代的一部悲喜剧。
它在折射出国家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的同时,更忠实记录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微妙变化。
”
【总页数】6页(P54-59)
【作者】丁剑;章雷
【作者单位】《房地产世界》记者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3.35
【相关文献】
1.上海工人新村住宅建筑节能改造问题研究框架——以曹杨新村为例 [J], 杨陈润;徐慧浩
2.乌托邦后退,重建社会生活?或机遇?70后中国建筑师的社会建筑观 [J], 车飞
3.一座老建筑的前世今生——由巴黎奥赛火车站改造看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J], 郭红亮
4.乌托邦、乌托邦批判与异托邦--《拼贴城市》与《建筑与乌托邦》的启示 [J], 曹海婴
5.建筑乌托邦思想的表达探讨\r——以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住宅建筑实践为例 [J], LIANG Hao;WANG Haoxiang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身边的劳模课堂

• 立足本职、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 一种饱含感情的符号;
• 勇于攀登、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 互帮互学、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 主人翁的责任感和艰苦创业精神;
• 劳模,意味着“光”,是一种能照 亮黑夜,温暖人心的希望之光;
我身边的劳模——周逢老师
• 周逢老师,全国模范教师,上海市“三八” 红旗手、市优秀工作者,她数十年如一日, 在教育园地默默地耕耘。
• 在这世上,“有一种最能体现无私意蕴的 情感,她能清除悲伤的瓦砾,拆除绝望的 断壁,也能点燃希望的火把,敲响进击的 鼓点,这就是爱。”而周老师就是最富有 这种“无私”情感的人,在她心里永远只 装着她的学生,学生就是她最疼爱的儿女!
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
• 焦裕禄(1922年8月16日-1964年5月 14日),山东淄博博山县北崮村人,中 国共产党革命烈士,干部楷模。1946年 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 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时值该县遭受严 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他坚持实 事求是、群众路线的领导工作方法,同 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 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 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 1964年5月14日病逝于郑州,终年42岁。 焦裕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亲民 爱民、艰苦奋斗、迎难而上、无私奉献 的焦裕禄精神,被誉为“党的好干部”、 “人民的好公仆”。
• 曹杨街道素有“劳模村”的美誉,先后居住和工作在这里的劳模有240多位。 这些年来,街道紧紧把握劳模精神的弘扬、践行和深化,创新开展劳模系列活 动,培育出曹杨特有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如,开设“劳模课堂”、劳模故事 系列讲座,开展“共话先进,与劳模同行”活动、“劳模与我”专题组织生活 会、“我与劳模面对面”主题活动、“向劳模学习,为劳模服务”党员志愿者 与劳模结对签约等,通过这些活动进机关、进社区、进单位、进学校,加强爱 岗敬业和理想信念教育,受到辖区内各单位的广泛欢迎。为有效传承劳模精神, 2012年,街道党工委在辖区范围内开展了“新时期曹杨精神大讨论”活动,动 员大家集思广益,用劳模精神凝练曹杨精神,街道更是把职业道德、社会公德、 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贯穿于曹杨精神大讨论活动中。在辖区内各单位和各界人 士的广泛参与下,“勤劳智慧、团结奉献、传承创新、奋进超越”的曹杨精神 应运而生,成为曹杨人共同的价值取向和不竭的发展动力。
老上海记忆:普陀(2)

老上海记忆:普陀(2)(2012-10-22 13:24:52)普陀11: 曹杨新村是解放后上海市兴建的第一个工人新村,也是全国最早建造的工人新村。
从1951年始建至1990年代初由1个村发展到9个村,由48幢2层楼住宅发展成718幢2~6层的住宅及在建的多幢高层住宅。
居民亦从最早的1000余户发展到3.2万余户。
曹杨新村曾住过许多劳模,如杨富珍等。
曹杨新村也是全市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人新村。
截止1990年代初,已先后接待世界155个国家和地区7200余批、10万余人次外宾。
新村闻名海内外。
普陀12: 上海市第四百货商店,位于长寿路155号近陕西北路口,创办于1951年12月,营业面积3,000平方米。
劳勃生路(今长寿路)155号,原为顺昌祥兴记绸布莊(《指南》上册图87),解放后四百迁入营业(图一:市百四店,图二:亚新生活广场)。
与“三店”相似,“四百”开在纺织工厂相对集中的普陀区商业街上。
如今市百四店变成了“亚新生活广场”(图2),它的别名是“新四百广场”。
1959年,被评为上海市和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群英会上,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手授予该店代表锦旗。
普陀13: 曹杨路,区内南北向的主要通道,南起吴淞江曹杨路桥,北至上海西站。
初名曹真路,民国24年拓宽原曹家渡至真如镇的官道而成。
民国27年侵华日军整修时改道北通真如车站,为煤屑、片弹街路面。
曾几经更名,1950年改现名。
解放后曹杨路经多次整修、改建、拓宽,现改为沥青混凝土及水泥混凝土路面,总长4638米,宽12~23米,南过曹杨路桥与长宁区江苏北路相接,北经桃浦公路、真北路可通嘉定县和江苏省等地。
普陀14: 武宁路桥,解放后新建的大型钢筋混凝土永久性桥梁,1954年5月1日开工,1956年6月30日建成通车。
该桥为钢筋混凝土单悬臂3孔桥梁,中孔一跨过江,边孔跨光复西路成立交形,桥长85.5米,初建时桥宽14米。
1966年采用双曲拱梁将桥面拓宽至19米,两侧人行道各2.75米,载重15吨。
曹杨新村调查报告

曹杨新村调查报告曹杨新村始建于1951年,是解放以来为了贯彻生产为劳动服务的方针,为解决工人阶级住宅问题而建造的一个示范性的工人住宅。
曹杨新村是上海住宅建设的经典案例,在整个新中国的城市发展史上都占有特殊地位。
这种特殊性在于第一,曹杨新村是1949年新政权为“翻身做主人”的工人阶级大规模建造新居的第一次尝试(解放前的国民政府也有为工人建造“平民村”,但数量很少,没有形成规模);第二,作为试点和样板工程,曹杨新村在土地使用、住房分配与居民管理等诸多方面对后来的城市住宅建设提供了重要经验;第三,经过60年的发展,新村从1952年的1002户,4703居民,发展为1990年的3.2万户,10万多居民的大型居住区,设计上的成功(优雅的环境和便捷的服务设施)使得新村在设施落后的情况下仍能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准。
曹杨一村为第一批建成的工人住宅,因此我们这次调查的主要地点在曹杨一村。
曹杨一村于1952年完工,从开工时至今天已有60年的历史。
当时的住户主要为104位劳模、1002位先进生产者以及他们的家属,为纯粹的工人阶级社区。
1002户当年的“劳模村”,现在看仍然很漂亮,虽然很多房子已经老化,但由于最初的新村规划充分考虑了自然环境和公共设施的配套,经过60年,一村的居住环境是最被居民认可的。
60年来,曹杨一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在05年时被评为上海优秀历史建筑。
据我们实地勘察以及采访了当地居民和居委会工作人员了解到:曹杨一村目前总面积为16.7公顷,绿化面积为12800平方米,居民总数为7763人,共计1883户,其中本地居民6123人,外来人口1640人。
当年104位劳模现在仅剩8位,还有4位劳模为77、78年搬入曹杨一村。
目前曹杨一村的居民多为中老年人,平均年龄偏大,而在年轻人中,有158名失业,352名无业,因此曹杨一村的经济状况并不十分良好。
曹杨村的公共活动空间较大,有利于公共活动的开展以及邻里之间的交流。
中国租赁居住简史

中国租赁居住简史從福利分配时代的“短缺”,到繁荣时期的“高价”,住房矛盾在不同历史时期显现出不同的特点。
本文以中国租房历史为线索,观察租住形态的变迁,为租赁市场未来的发展贡献思考。
标签:租赁住房;70年历史;租购并举;REITs2015年以来,“房住不炒,租购并举”被屡次提及,成为房地产长效机制中着力点。
中国能否通过租赁市场的建设,形成“低端有保障、租赁有自由、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场”的国民住房长期制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1、1949-1979年“先生产,后生活”1.1 1949年开始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大改造1949年建国后,开始了对城市的社会主义改造,房地产市场被城市公房体系所取代。
由政府“统一修理、统一租金标准、统一房屋使用、统一租赁”。
以上海为例,经改造,私有住房面积从1949年97.2%降低至1965的20.2%。
政府成为城市公房唯一供给方。
1.2 1952-1958年工人新村—社会主义的空间样本工业化是当时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目标。
但当时简陋的居住条件影响了生产和生活。
政府下决心建设新村缓解工人的住房压力。
新村承载了国家对居民生活进行集体主义改造的乌托邦实验。
建成于1952年的曹杨新村是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
规划上既参考了西方“邻里单元”又融入了苏联式等级化结构的设计原则。
曹杨一村的建设并不遵循“土地开发效益最大化”的经济逻辑,其设计营造出花园城市式的院落和组团,宽阔的公共空间希望培养集体主义生活。
相比地私人空间受到严格限制(人均面积低于4平方米)。
少量的工人新村样板并未根本解决居住矛盾。
1.3 1960-1976年福利供给不足带来居住条件下降分配公房的后续维护和修缮依赖职工缴纳的“租金”,但公房租金极低,根据1995年颁布的《中央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住用公家宿舍收租暂行办法》每平米月租金0.12元,每户月房租2.1元,在低工资制度下只占家庭收入的2.4%,租金只及维护成本的1/3-1/2左右,日常修缮都入不敷出,带来“租难养房”的问题。
上海曹杨一村规划设计与历史

密度在 3 O% ~3 5% 左右 ,石库 门里弄 6 % 以上。曹杨新村高标; 0 隹的规划 设计
代 表 了 集体 利 益福 祉 , 以 早 目实现 共 产 是
单位 分明的居住状况。曹杨新村 1 5 2年 9 的租 赁合 同 中 明确标 明 , “ 村住 户 应 新 发扬 民主精神 共 同维 护共有 财富 ,新村 家属 委员会应 配合 新村住 户管理 教育工 作 ,组织住 户学 习遵 守租赁 管理规定 和 保养 房屋设 备 方法。 这说 明曹杨 新村 ”
初 ,曹杨 一村在 上 海知 识青 年返 城 潮 ,
搭 搭 放 放 解 决 居 住 困 境 的 条 件 下 , 历 时 三 十 载 依 然 展 现 了较 高 的 生 存 质 量 。 房
从 新 时代 新 地 标 的角 度 来 说 ,具 有 心 理 、 文化上 的象征 意义。 它的建筑 密度
蹲位 的厕所 ,水、 电表合 用。 1 2年 96
进行 了加一层 处理 ,新增墙 体材料 为粉
煤 灰 砖 ,第 三 层 3户 人 家 2个 厕 所 。 如
区形成 一个 “ 迷你”小社会,具有社 区中
心 ,配 备 公 共 服 务 设 施 , 形 成 社 区 内部 街 道 ,根 据 邻 里 单 元理 念 ,至 少 1 % 的 0 社 区土 地 为 公 共 开 放 空 间 或公 园。曹 杨 一
型 为 主 。 厨 房 为 3家 合 用 ,每 户 有 配 备
完 善 ,曹 杨新村应成 为 一个里弄 组织 的 典 型 ,形 成 一 套 里 弄管 理 经 验 加 以推
广 。。 I】
里弄 居委会 的组织 力量历来是 社会 学的关注重点 ,有学者提 出 :5 0年代前 半期, 上海居 民委 员会在一系列 政治动员 中扮演 了国家和社会 的双重角色。 上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杨新村街道
辖:源园、花溪园、金岭园、杏梅园、南岭园、南杨园、南梅园、沙溪园、南溪园、枫杨园、金杨园、兰溪园、金梅园、杏杨园、北梅园、北岭园、兰岭园、桂杨园、北杨园、枫岭园20个居委会。
曹杨新村是解放后上海市兴建的第一个工人新村,也是全国最早建造的工人新村。
经过40年的建设,已从1951年始建时的1个村发展到9个村,从始建时的48幢2层楼住宅发展成718幢2~6层的住宅及在建的多幢高层住宅。
居民亦从最早的1000余户发展到3.2万余户。
整个新村占地180公顷,住宅建筑总面积169.78万平方米,为上海市区西部拥有10万余人口的大型居民住宅区。
1952年曹杨新村成立家属委员会,1958年改称居民委员会,现有居委会33个。
该村1953年由真如区第新曹杨大型生活社区
一办事处管理,1956年划归普陀区后,由曹杨新村街道办事处管理。
1982年新设曹安路街道办事处,二、三、八村及部分七村由其管理,其余一、四、五、六、九村及部分七村仍由曹杨新村街道办事处管理。
曹杨新村各项配套设施齐全。
商业服务网点遍布大街小巷,曹杨商沪西大型居住社区
场附近已成为全国著名的社区商业中心,曹安路东段亦形成热闹的商业街,散布新村各处的菜场、农贸集市和小商品市场,方便了居民生活。
优质的教育资源社区,重点高中附属中小学——曹杨二中(名牌市重点高中,首批市级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曹杨二中附属学校、上海市实验幼儿园(市级实验性示范性幼儿园)、托儿所以及普陀区中心医院、文化馆、电影院、文化中心、图书馆、游泳池等文教卫生设施一应俱全。
新村道路四通八达,有几十条公交线路通行至上海各区,轨道交通3,4,11,13号线均经过社区周围,交通十分方便。
曹杨新村也是全市第一个全面绿化的新村,环境优美。
被誉为银式项链的曹杨环浜依村环绕,公园、绿繁荣的商业中心
地相间,全村绿化覆盖率达34%,在全市名列前茅。
由于采取了有力的环境保护措施,新村所在的2个街道均为烟尘达标街道和低噪声控制区。
曹杨新村还在全市首先试行生活垃圾袋装化,进一步改善了新村面貌,得到市领导的肯定并已在全市推广。
贯穿村境的兰溪路在1988年被评为全市市容交通卫生文明街。
新村所在的2个街道,多次被评为市卫生先进集体。
曹安路街道在1988、1990年还2次获全国卫生先进集体的称号。
曹杨新村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还努力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优美的人居环境
开展文明礼貌活动,创建“五好”家庭、文明楼(组)、卫生之家和文明街区(村),还开展了一系列的社区文化活动,受到市领导的好评。
新村所在2个街道多次被评为区文明单位。
1988~1990年曹杨新村街道连续被评为市文明单位,1989年成为全市创建文明街区试点单位,1992年3月还被0上海市委和市人民0评为全市十个红旗集体之一。
曹杨新村也是全市第一个对外开放的人民新村,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美好生活的一个鲜活例证。
40年来,已先后接待世界155个国家和地区7200余批、10万余人次外宾。
具有相当的国际知名度。
1987~1990年曹杨新村街道被评为市外事旅游优质服务先进集体,1988年还被评为全国旅游优质服务先进集体。
作为普陀区的文化教育中心,和上海市重要的文化教育基地,1989年4月3日,时任市委--(国家主席)在上海市名牌重点高中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题词:“勤奋、进取、求实、创新”。
题词所体现的曹杨精神,正在曹杨新村不断得到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