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化安全研究

合集下载

《2024年互联网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究》范文

《2024年互联网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究》范文

《互联网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究》篇一一、引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我国的意识形态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我国意识形态传播、交流和互动的重要平台。

本文旨在探讨互联网时代下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二、互联网时代我国意识形态的机遇1. 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互联网的发展为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多元化的渠道。

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将意识形态传播到全国各地,甚至全球范围。

此外,互联网的交互性使得传播过程更加生动、形象,有助于提高意识形态的传播效果。

2. 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各种信息,包括意识形态相关的信息。

这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我国意识形态的内涵和特点,提高人们对我国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3. 意识形态工作的创新互联网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我们可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意识形态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从而更好地把握其发展规律,推动意识形态工作的创新。

三、互联网时代我国意识形态的挑战1. 信息安全问题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信息安全问题。

一些不良信息、虚假信息可能会对我国意识形态产生负面影响,甚至误导公众。

这需要我们加强对互联网信息的监管和管理,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2. 文化多元化的冲击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文化多元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这使得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着来自不同文化的挑战和冲击。

我们需要加强对本国文化的自信和认同,同时尊重其他文化,推动文化交流与互鉴。

3. 网络舆论的复杂性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网络舆论日益复杂。

一些网络舆论可能会对我国意识形态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引发社会不稳定。

这需要我们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应对和处理不良网络舆论。

四、应对策略1. 加强互联网监管和管理我们需要加强对互联网信息的监管和管理,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同时,我们需要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应对和处理不良网络舆论。

网络文化安全及其监管关键技术研究

网络文化安全及其监管关键技术研究

联网环境下,各国都在探讨综合管理国家网络文化安全的方
案 、对 策 ,大 力研究 和发 展网络 文化 内容 安全 技术 ,谋 求
的标准 尺度【】 4。该标准定 义了两维结构的内容分级方案 ,分 别 面向开发人员和用 户 , 同时对不 良内容和推荐 内容进 行 并 了分级 。我国公安部也制定 了 “ 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 信
“ 网络文化安全” 则是指一个民族国家的 网络文化 系统正常
运转并免受不 良内容侵害 , 能够为民族 国家的文化价值体系的
持续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 为国家文化利益提供正向作用的状态 。
目前 ,由于互联 网的全球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国 内外各种不 良
何采取有力的措施和 手段 , 特别是高科技 手段 , 对网络文化内 容实施有效地监管与监控 , 防止不 良网络文化信息 的侵蚀 , 保 证党和国家对人民群众思想观念 的正确引导 , 保障国家文化主
权 、 济运行安全以及社会 的稳定 、 经 和谐和进步 , 为当前迫 成 切需要解决的重 大科技问题之一。
网络文化 内容 的传播和获取十分便捷 , 对我 国网络文化安全构 成了严峻 的挑 战。例如 , 根据 It c ie R v w提供 的数据 ne t lr e i a r F t‘ e
指南 ” ,该指南适用于为 4 及 4级以下的信 息系统确定安全 级
利用高科技手段,防止不良网络文化信息的侵蚀,实现对网
络文化 ”作为战略 目标 ,明确要求 “ 加快推进中华民族优秀文 化作品的数字化 、网络化 ,规范网络文化传播秩序。 ”
P C Pafr o tr e C ne t ee t n) I S( lt m fr nen t o tn lci ,它提 供了 o I S o

网络文化安全预警系统构架研究

网络文化安全预警系统构架研究

网络文化安全预警系统构架研究摘要本文在对网络安全对象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综合集成研究方法,构建了网络文化安全预警系统模型并进行了详细分析。

该模型能够实现对网络文化安全态势的预报和对危机的快速反应,提升对网络舆情的管理能力。

关键词网络文化安全;网络舆情;预警;智能分析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1)57-0213-020 引言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其应用的迅速发展,以数字内容为标志、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以开放、多元、虚拟、交互为特征的网络文化,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形式之一。

互联网在为人们提供大量的有用信息,给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制造和传播不良甚至非法网络信息等新问题。

在 internet 普及的过程中,网民们积极参与网络讨论、自由表达个人观点、自主传播思想文化,从而形成网络舆情,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直接反映。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决定了网络舆情具有直接性、突发性和偏差性等特点[1]。

网络舆情的广泛传播常常导致现实社会有关事件的放大升级,甚至对事件的发展和结果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针对网络文化中存在的安全威胁,实现对网络文化内容的有效监管,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及时监测和有效引导,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网络文化安全预警系统模型构建方法要保障网络文化安全,实现全面、准确、及时地掌握网络舆情,必须依靠科学的方法体系,运用信息化手段,构建网络文化安全监管系统,网络文化安全预警系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必须明确网络文化安全预警系统的性质和类型,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才能建立符合需求的应用模型,进而实现系统安全、可靠、有效的应用目标。

internet安全对象不是一般的系统,而是开放、人在其中、与社会系统紧密耦合的复杂巨系统,internet安全过程不是一般工程化的过程,而是一个时时处处有人参与的、自适应的、不断演化的、不断涌现出新的整体特性的过程[2]。

因此,在建立网络文化安全预警系统时是由人、机和环境构成的人机系统,应采用“人网结合、人机结合”的模式,运用钱学森提出的综合集成方法[3],将各行专家的经验、知识与先进的数据挖掘、检测与阻断、模式识别、趋势分析等处理技术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建立基于“专家群体+数据信息+计算机技术+专家经验知识”的系统应用模型。

探析信息时代的文化安全

探析信息时代的文化安全
下 降 ,唯 我 主 义 、 个 人 主 义 膨 胀 。 凡 此 种 种 ,导 致 国 民
思 想文化观念 呈现杂冗 、混乱 的现象。英 国信 息学家摩
尔( N i c k Mo o r e ) 说 :“ 所 有 迹 象 都 表 明 ,发达 国 家 正 利 用
规 模 、 自上 而下 、有组织 的信息 网络体 系。” 这 种信 息
家安全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 分。世纪 之交 ,以计算 机和 网
络 为标 志 ,人 类进 入信息 时代。信 息网络化有利 于不 同 国 家、不同 民族 文化之间 的交流 ,是 非常重要 的沟通 方 式 。但 与此 同时 ,世界强势 文化会进一步 广泛传播 ,危 及 弱势 文化 的生存 和发展 ,因而 ,在 网络 信息时代 维护 我 国国家文化安全成 为愈显重要的现实 问题。 我国文化安全面临 的冲击 信 息化是 指培育 、发展 以智能化 工具 为代 表 的新 的
的 网络 化 使 得 人 们 的 生产 方 式 、 生 活 方 式 、 学 习 方式 、
信息资 源未控制 ,而 不是帮助发展 中国家。 3 . 殃及我 国家信息主权
信 息 网 络 化 使 国 家 对 信 息传 播 的控 制 能 力 降低 。 一 方面 , 网络 极 大地 便 利 了人 民 的 生 活 、 学 习和 工 作 , 它
年 看 的 是 米 老 鼠 、唐 老 鸭 ,吃 的是 麦 当劳 、 肯德 基 ,喝 的是 “ 可 口可 乐 ” 、 “ 百 事 可 乐 ” :欣 赏 的 电影 是 “ 美
事物 ,更多的人仅仅懂一 些皮毛 ,仅仅忙于学 习和 使用 计 算机 网络 以及具体操作 ,而对于网络安全 意识相 当淡 薄 ,对网络不安全 的事实及 “ 信息战 ”的威胁 更是认识 不足 。凡 此种 种 ,都说 明人们 的 网络 安全 意识 亟 待提

网络时代中国文化安全

网络时代中国文化安全

网络时代中国文化安全[内容摘要]随着信息革命席卷全球,网络时代已经到来。

网络文化为我国发展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了广阔的领域、途径和手段。

但另一方面,西方国家的一些腐朽文化也通过网络途径侵入和传播,对我国的文化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和挑战。

[关键词] 网络文化文化安全网络文化已经成为现代信息业的一个崭新的文化亮点,为不同文化间的交往提供更为便捷的渠道,也使我国文化安全面临新的挑战。

特别是当前网络自媒体文化的盛行,如何避免其负面影响,充分利用网络阵地维护我国文化安全,还需要进步探索和完善。

一、网络文化及其特征网络文化的定义,目前有十几种之多,最常见的有以下三种:1、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融合为基础。

以发送、接收信息为核心,以加强联系为手段,影响人类生活和思维方式的一种文化形式。

2、网络文化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及自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现代层面的文化。

就其所依附的载体来说,它是一种彻底理性化的文化。

3、网络文化就是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

作为折射生活基础的精神世界,网络经济的特征,因而形成带有自身鲜明特征的网络文化。

以上三种从不同角度阐释了网络文化的概念,不仅文字表述上有差异,而且内容上也存不同。

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也都存在片面性。

难以概括出网络文化的真正内涵。

如何界定网络文化的含义呢?“网络文化是一种新型媒介文化,是人们以计算机加网络为媒介所进行数字方式的传播活动及其产物。

”他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快捷、民主、开放、包容、渗透、虚拟、交互、全球性等等。

容纳所有,无所不能。

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的价值理念。

智能性决定网络经济是一种低污染、高效能的生态经济。

网络语言丰富了网络文化世界,在极短的时间里迅速地进入了社会生活,成为人们日常使用的高频率语汇。

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任何传统文化,都可以转化为网络文化。

而使自己数字化应该是任何传统文化为适应社会发展所具有的自身改变。

都将在网络时代找到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空间。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机制探究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机制探究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机制探究1. 引言1.1 互联网+时代背景在当今社会,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传统行业和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互联网技术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机遇。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资源的共享和生活的便捷化。

在这样一个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更需要具备良好的网络素养。

他们需要具备对互联网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意识,遵守网络规范和道德,增强信息鉴别能力和网络安全意识。

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更好地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挑战和机遇,成为社会建设和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

加强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已成为当前互联网+时代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字数:210】1.2 大学生网络素养重要性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重要性在“互联网+”时代变得更加突出和迫切。

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的行为举止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网络文明建设。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学生需要具备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了解网络安全知识,提高网络交流的效率和质量,主动维护网络环境的和谐与文明。

网络素养的提升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发展和成长,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育,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重要性迫使我们必须积极探索有效的培育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让他们在“互联网+”时代健康、积极、文明地参与网络交流与活动。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其网络文明素养水平直接关系到社会的文明程度和未来发展方向。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作为主要的网络使用群体,应该具备良好的网络文明素养,从而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需求。

高校网络舆情与网络文化安全问题探讨

高校网络舆情与网络文化安全问题探讨

日益 成为社会 整体舆论 的重要组成部 分。大学生群体的特 殊性 以及所 肩 负的未来社 会责任要 求 , 得对校 园网络 文 使 化安 全的关注 日益 引起人 们的重视 , 大学生的网络舆论 引导任 务 日渐繁 重。通过对校 园网络舆情 与 网络 文化安全 的
分析 与研 究 , 了解 大学生 的舆情特点 ,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 建立 大学生 网络舆情的管理机制 。 关键词 : 高校 ; 网络舆情 ; 网络 文化安全 ; 大学生
中图 分 类 号 : 7O G 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0 9- 16 2 1 )5— 1 0 10 4 5 (0 2 0 0 0— 3一 Nhomakorabea、
网络 的发展 与校 园网络 文化 安全隐 患
网络的互连性、 开放性和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特点, 实
施网 络欺诈、 络赌博、 络色情等违法犯罪活动; 网 网 全球许
身的 性能越来越优越, 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计算机已
在高校校园中, 大学生群体 的思维和情感都较为活
成为人们工作、 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计算机网 跃, 在网络 舆论中则表现出 较其他群体更为活跃的思维、
络作为现代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正在以 更为开放的言论和更为张扬的意识。大学生的世界观、 人 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类的生活, 它不仅带动了社会、 生观、 价值观正处于逐渐成熟的过程中, 尚未成熟的思维 经济的进步 , 而且正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改变着人们的生 和意识往往容易受到各种言论的影响和鼓动, 严重影响学 活。然而, 任何新事物必然要经过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 生价值观等方面的形成, 同时也为校园网络文化安全埋下
多地区和城市先后发生网络热点与敏感问题炒作事件、 网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监管的对策研究——大连网络监管调研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监管的对策研究——大连网络监管调研
短 几年 问 , 国的传统 媒 体 界 、 媒 体 机 构 和用 户 都 能 够 中 新 或 多或 少地看 到新媒 体 给 信 息传 播 乃 至 生活 带 来 的 新景
攻击 网络 , 计算 机病 毒 , 传播 不仅侵 害群 众切 身利 益 , 而且
危 害国家安 全 , 严重 破坏 了网络 的经 济生态 。 1 3 知识 产权 和 隐私 权受 到侵犯 .
收 稿 日期 :0 1— 2—1 21 0 9
信息 , 想方设 法制造 混 乱 。在 网上 大量 发 布 所谓 的“ 实 真 可靠 的小道 消息 ” 大肆 造谣 , 惑人心 , 动 闹事 , 乱 了 , 蛊 煽 扰
时, 对构建 和谐社 会 也有 一 定 的 消极 作 用 , 主要 表 现 在 以
下几个 方 面。 1 1 网 上 不 良信 息 泛 滥 .
成熟 , 易受 到外 界 思想 的冲 击 。网 上信 息 鱼龙 混 杂 , 容 青
少年 自控 能力弱 , 易受 到影 响 , 至会引 发犯罪行 为 。 甚 1 5 网络的政 治 生态受 到污染 .
滥用 网 民个 人资 料 , 使个人 的 隐私在 网上一 览无遗 。
14 不健 康 的网络 文化对 青少 年身心 健康 的侵害 . 青少 年 的世 界 观 、 生 观 、 值观 以及身 心 发育 尚未 人 价
l 网络 文化 对构 建和 谐社 会 的负面 影 响
网络 文化 具 有传 媒及 民意 表 达 、 们之 间 沟通 交 往 、 人 娱乐 、 社会 管 理 及 促 进 人 的全 面 发 展 等 作 用 。但 与 此 同
々 ・ ・ 夺 争 ・ ・ 争 夺 ‘ ‘ ・ 々 夺 夺 ・ ・ ‘ 争 审 ・ ・ 夺 夺 ・ ・ 夺 々 ・ ・ 夺 夺 ・ ・ 夺 辛 ・ ・ 争 夺 ・ ・ 审 夺 ・ ・ 夺 々 ‘ >・ - 4 争 ・ ・ 夺 争 ・ ・ 夺 夺 ・ - 幸 夺 ・ ・ ・ 串 夺 夺 ・ ・ 审 争 ・ ・ 夺 夺 ・ ・ 幸 夺 ・ - 争 夺 ・ ・ ・ ・ ÷ 夺 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化安全研究
作者:王安浩
来源:《企业文化》2017年第35期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要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面对瞬息万变的网络世界和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我国网络文化安全的维护面临着迫切需要解决的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文化安全
一、网络文化安全的内涵
关于网络文化安全的内涵,由于学科差异,学界还有不小的争论。

在信息科学领域,侧重于从信息系统和网络技术的角度审视网络文化安全的内涵,强调信息内容安全是文化安全的最主要的构成要素。

[1]在哲学、政治学领域,网络文化安全被理解为“网络文化中的各种信息内容的安全”。

[2]
二、网络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
(一)网络技术滞后,网络自身安全难以保障,导致维护物质性的网络文化安全困难。

网络及与此相关的网络技术是网络文化得以正确传播的基础构成部分,属于网络物质文化安全的成分。

主要包括中央处理器、硬盘、防火墙、杀毒软件以及网络文化内容的检测、审查、过滤、预警等网络安全的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它们是维护网络文化安全的技术保障,构成了维护网络文化安全的第一道屏障。

目前我国在网络技术方面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一是网络技术手段比较薄弱,网络文化安全管理存在漏洞;二是网络技术发展准备不足,滞后于网络应用的发展;三是缺乏关键的网络核心技术,受制于西方技术的发展;四是网络文化载体缺乏安全,难以有效保障网络文化内容的安全。

(二)法律与制度不健全,难以有效规范网络文化的传播环境,导致维护制度性的网络文化安全困难。

网络信息是网络文化的重要载体。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信息流动速度的加快导致信息数量急剧增加,传播速度呈指数级增长。

由于网络文化本身具有的开放性与多元性、自主性与参与性、虚拟性与隐蔽性等特征,使得互联网就像是没有把关人的论坛,任何个人和组织都可以自由地发表言论,传播自己的价值观,这就使得网络上的信息泛滥、内容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网络生态环境堪忧,严重威胁网络信息内容安全和网络文化安全。

(三)网络主体自身的文化安全意识、行业素质和道德自律意识不强,导致维护精神性的网络文化安全困难。

网络精神文化安全是维护网络文化安全的核心,而精神文化主要涉及的是人这一网络主题。

从学理角度讲,网络文化安全指的是人的安全,人的安全的目的是发展人类
自由和实现人生价值。

[3]但是在网络文化肆意发展的今天,人的自由与社会规范之前得矛盾,人的自我价值观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及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人的自知、自省、自觉、自律能力,不断锤炼着网络主体的素质,拷问着网络主体的灵魂,影响着精神性的网络文化安全。

(四)西方文化与价值观的挑战,威胁我国执政安全和国家信息安全、国家文化安全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因为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根本不同,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实行的意识形态渗透更为突出。

网络黑色信息不断冲击着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我国传统文化与国家文化安全。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先进的生产力、发达的经济基础和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优势,借助网络这一国际化平台,加紧对我国进行文化入侵与和平演变,向我国不断推销带有其民主模式、政治主张、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各类文化信息。

三、应对网络文化安全挑战的措施
(一)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打牢网络文化安全的技术基础。

维护网络文化安全,只有不断提高自身所具备的技术水平,才能将有害信息阻隔在外。

因此加强互联网技术、无线技术、杀毒软件等核心技术的开发与研制,不但有助于提升我国互联网的竞争实力,更是抵御互联网技术入侵、提高网络质量的基石。

(二)加强网络法制法规制度建设,为网络文化安全提供法治保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与要求,这就要求我国各行业、各部门、各领域的发展必须遵循法治要求,维护网络文化安全也不例外。

我国网络文化发展必须遵循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标准,遵守我国法律法规制度,这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制度基础。

因此要维护网络文化安全,必须要健全网络法制法规,并依法打击网络犯罪。

(三)加强网络人才队伍建设。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主要靠人才。

遵循“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基本战略,维护我国的网络文化安全,必须要有一支思想政治素质过硬、技术水平一流的专业化网络队伍。

为此,必须要注重网络文化队伍建设,形成与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相适应的管理队伍、舆论引导队伍和技术开发队伍,培养一批政治素养高、业务能力强的网络从业人员。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网络文化建设。

面对多样化的网络信息和西方价值观的影响,维护网络文化安全面临着主流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多元化之间的矛盾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建设。

注重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抵御不良文化的影响,传承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参考文献:
[1]杨义先,钮心忻.网络安全综论[J].信息系统工程,1998(9).
[2]谷志远,梁俊娟,杨文阳.信息素养教育的网络文化安全视角[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7(5).
[3]丁海琴.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安全[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1(2).
(作者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