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围麻醉期处理

合集下载

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危险因素分析

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危险因素分析

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危险因素分析摘要:论文针对小儿全身麻醉后在苏醒期发生躁动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选择了2018年10月-2019年12月进行全身麻醉手术的小儿患者共210例,麻醉苏醒期间的躁动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发现,有30例小儿在麻醉苏醒期间出现了躁动情况,通过统计分析Logistic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年龄、手术类别以及麻醉方式和手术操作的时间是躁动出现的主要原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所以,小儿在全身麻醉后的苏醒期有较高风险发生躁动,采用具体干预方式避免临床医学中小儿出现麻醉后的躁动风险。

关键词:小儿;苏醒期;躁动;危险因素目前在医学中,小儿在接受全身麻醉后容易产生躁动问题,但是目前尚未找到具体的临床原因,分析可能是小儿麻醉后苏醒较快,神经恢复情况不确定,小儿的中枢神经在麻醉中大脑皮质还抑制的情况下提前释放,导致灶敏化情况从而对小儿的神经反应能力产生影响造成了躁动现象[1]。

1研究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了2018年10月-2019年12月进行全身麻醉手术的小儿患者共210例,男性患儿有148例,女性患儿有62例;小儿年龄在4-12岁,平均8.1±2.6岁,小儿手术持续时间为20min-5h不等,并且手术时间小于1h、1-3h、大于3h的小儿有50例、126例、34例。

1.2麻醉方法调查的210例接受手术的小儿患者中,接受静脉注射全身麻醉的小儿有145例,全身麻醉使用的麻醉药物是氯胺酮;通过静脉注射加气管插管进行全身麻醉的小儿患者有65例,麻醉药物选择的是丙泊酚、氯胺酮并且利用异氟醚吸入保证麻醉的稳定性与持续性[2]。

所有手术小儿整个过程中的生命体征均非常平稳,手术均成功进行。

1.3临床判定标准针对接受麻醉手术的小儿在麻醉苏醒期发生躁动的情况进行调查,按照5点分级的方式对调查结果进行判断,通过结果分析对影响躁动的危险因素给与正确的分析。

1.4统计分析调查结果通过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Logistic建立线性回归分析,统计结果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性。

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围麻醉期处理

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围麻醉期处理

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围麻醉期处理作者:刘曙光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07期【摘要】目的分析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麻醉期处理。

方法对本院54 例行扁桃体或腺样体切除术全身麻醉的患儿病例进行了整理、分析,将这些病例随机的分成两组。

即芬太尼对照组与雷米芬太尼治疗组,每组各27例。

结果苏醒期躁动,芬太尼对照组5例,雷米芬太尼治疗组6例。

术后疼痛发生率,芬太尼对照组的3例明显低于雷米芬太尼治疗组的7例。

结论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引发了患儿的全身麻醉苏醒期的躁动,为避免出现躁动,也为了保障麻醉质量与安全,建议使用术前干预与术中术后的综合处理方法。

【关键词】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躁动处理小儿全身麻醉苏醒后的哭喊、手脚乱动、不合作、无法安抚等现象,是小儿麻醉常见的并发症[1]。

所以,临床上怎样才能对全身麻醉苏醒期的躁动进行有效的控制,怎样才能进行积极的应对,关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意义重大。

现将就我院关于全身麻醉患儿的数据进行探讨,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9年5月至2010年9月期间,我院共对54例患儿进行全身麻醉手术,主要是腺样体、扁桃体的切除手术。

其中,女32例,男22例,年龄4~13岁,体重11~50 kg。

术前心、肺无异常,肝肾功能正常。

随机把54名患儿划分成两个组,即:芬太尼对照组与雷米芬太尼治疗组,各组27例。

1.2 方法1.2.1 麻醉方法对照组:1 mg /kg的丙泊酚、2 mg /kg的氯胺酮、1 μg /kg的雷米芬太尼、0.06 mg /kg的卡肌宁诱导插管,通过输液泵泵入丙泊酚4~10 mg/(kg·h),按照具体的手术时间,在雷米芬太尼中追加0.02 mg/kg的卡肌宁。

治疗组:丙泊酚1 mg/kg、氯胺酮2 mg/kg、芬太尼3 μg/kg、卡肌宁0.06 mg/kg以静脉推注的方式诱导插管,通过输液泵泵入丙泊酚4~10 mg/(kg·h),将1 μg/kg的芬太尼以间断静脉推注的方式注入。

舒适护理在小儿腹腔镜疝气术后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舒适护理在小儿腹腔镜疝气术后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舒适护理在小儿腹腔镜疝气术后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围手术期的舒适护理干预对小儿腹腔镜疝气术后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及家属满意度的影响。

方法:选取1~7岁拟行择期全身麻醉腹腔镜疝气手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舒适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诱导期合作度、苏醒期躁动评分、恢复室停留时间及家属满意度。

结果:实验组的诱导合作度、苏醒后躁动评分以及在苏醒室停留时间均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舒适护理能减少小儿腹腔镜疝气术后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缩短在恢复室停留时间,保障了患儿的安全,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

【关键词】舒适护理;围手术期;小儿;躁动【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3-0155-02小儿腹股沟疝是普外科常见的疾病,多采用全麻下行小儿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但全麻苏醒期并发症较多,其中患儿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高达10%~67%[1]。

目前国内外对于全麻苏醒期躁动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年龄、心理与环境、麻醉药物和麻醉方法、术后疼痛、不良刺激等诸多因素相关,可以从这些相关因素着手,在围手术期加以预防及处理[2,3]。

为此,我科根据舒适护理模式理论,制定了舒适护理措施,并应用于小儿腹腔镜疝气手术围手术期护理中,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2016年7月在我院行择期腹腔镜疝气手术的患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

对照组30例,男性27例,女性3例,年龄1.33~6岁,平均年龄2.931±1.525岁。

实验组30例,男性25例,女性5例,年龄1.5~7岁,平均年龄3.069±1.697岁。

两组一般情况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围手术期护理模式,干预组在常规围手术期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增加舒适护理模式。

全麻术后复苏期间躁动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全麻术后复苏期间躁动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全麻术后复苏期间躁动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摘要】目的分析全麻患者复苏期间躁动原因,提出相应对策。

方法通过对3856例全麻术后进入ICU的观察,分析躁动的主要原因是:切口疼痛、气管导管刺激、尿管刺激、呼吸、循环功能不全、麻醉药物作用等。

结果243例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躁动,发生率13.7%。

结论全麻复苏期间病人情况多变,应严密观察,综合分析躁动原因并对症处理,确保病人安全渡过苏醒期。

【关键词】全麻复苏躁动原因分析护理对策全麻是手术病人常采用的麻醉方式之一,躁动是全麻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剧烈躁动常引起伤口裂开出血,心率加快,高血压,各种导管及引流管脱出,坠床等风险,必须通过严密观察与综合分析,确定其躁动原因并给予相应处理。

1临床资料我科自2007年1月-2009年12月共收治全麻后复苏的患者3856例,男2506例,女1350例。

年龄2天-88岁,其中347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躁动,手术范围包括胃肠、肝胆小儿外科、神经外科、骨科、泌尿外科、妇科和五官科手术,麻醉术前用药:阿托品或东莨菪碱;全麻用药:恩氟醚、七氟醚、氯胺酮、咪唑安定、丙泊酚、芬太尼、维库溴铵,患者均为静吸复合全麻或全凭静脉麻醉、气管内插管,术毕均送入ICU。

2原因分析及处理2.1切口疼痛切口疼痛是全麻术后引起躁动的常见原因,在347例中有163例(占47%),尤其是切口比较大的胃肠、肝胆外科手术,多数病人因疼痛刺激烦燥不安,大汗淋漓,不断要求更换体位,自觉任何体位均不舒适。

结合术后病人的表现,排除其他原因,给予适当止痛如肌注杜冷丁或静注芬太尼,效果多数良好,但用药后须观察呼吸情况。

2.2气管导管刺激在347例躁动病人中,101例(占29%),气管导管及尿管作为强烈的刺激源,气管导管造成对口腔、咽喉的刺激,表现为胀痛、发痒不适状态,病人往往表现躁动,而躁动以容易导致各种引流管移位,甚至脱出,因此,当病人呼吸平稳,有吞咽动作时,应尽早拔除气管导管,拔管后予鼻导管供氧,鼓励患者自行咳嗽排痰,观察呼吸情况。

全麻病人苏醒期躁动的原因及处理

全麻病人苏醒期躁动的原因及处理

全麻病人苏醒期躁动的原因及处理全身麻醉术中,患者在手术结束后会进入苏醒期。

在苏醒期间,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躁动的表现,这种情况被称为苏醒期躁动。

苏醒期躁动指的是患者在麻醉后恢复过程中表现出焦虑、激动、暴躁或其他自主神经兴奋症状的状态。

苏醒期躁动可能有多种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麻醉药物的代谢:麻醉药物或镇痛药的代谢过程可能导致其在体内的浓度下降,从而引起苏醒期躁动。

这可能是因为患者在苏醒过程中感觉到疼痛或不适,而麻醉药物或镇痛药的效果减弱。

2.生理反应:苏醒期躁动也可能是患者对手术刺激或麻醉过程中引起的生理反应的结果。

手术刺激可能会引发患者的生理紧张,甚至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症状。

3.环境因素:苏醒期躁动也可能与患者所处的环境有关。

例如,手术结束后,患者可能感觉不适、失去方向感,并且周围的光线、声音或其他感觉刺激可能会导致焦虑或激动。

4.其他因素:苏醒期躁动还可能受到患者个体差异、疾病状态、术后药物的影响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对于苏醒期躁动的处理,首先需要评估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

如果患者的躁动不太严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处理:1.提供舒适的环境:确保手术室、恢复室等环境的安静和舒适。

降低噪音、减少刺激性光线或其他感觉刺激。

2.家属的参与:允许患者的家属陪伴患者,给予关心和支持,以减少患者的焦虑和紧张感。

3.镇痛治疗: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合理使用镇痛药物,以减轻不适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4.交流与指导: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指导,解释手术的过程和相关的恢复情况,以减轻患者的不安情绪。

如果患者的躁动非常严重且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医疗护理,可能需要使用药物进行控制。

常用的药物包括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地西泮)和丙泊酚等。

总之,苏醒期躁动是全身麻醉的一种并发症,可能有多种原因引起。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包括提供舒适的环境、合理使用镇痛药物、家属的参与和合适的药物治疗等。

PACU全麻术后躁动病人安全管理

PACU全麻术后躁动病人安全管理

PACU全麻术后躁动病人安全管理发表时间:2013-07-25T08:18:32.467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6期供稿作者:邹太勋[导读] 过对麻醉恢复室拔管后烦躁病人观察,有不少男病人时因为尿管刺激不适而躁动。

邹太勋(达州市中心医院麻醉科四川达州 635000)【摘要】目的麻醉恢复室(PACU)全麻术后病人躁动是复苏期间出现的常见症状,它影响了病人的安全,增加了护理的难度和工作,分析其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总结了2012年度5170例全麻术后病人并对所得资料进行均值分析。

结果 15%的病人全麻术后发生轻微程度的躁动(经安慰开导、心理护理可配合)3%的病人发生严重躁动(需镇静药或强行约束)。

结论手术结束,麻醉药物停止并不意味着麻醉和手术对病人的生理影响而终止。

部分病人会因种种因素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躁动,而躁动会带来坠床、体内伤口再出血、伤口裂开、各种导管脱出、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而导致手术失败,重视加强全麻术后躁动病人的安全防范管理,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麻醉恢复室全身麻醉躁动安全防范【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6-0008-02PACU是全麻醉手术后病人平稳安全的苏醒的重要场所,全身麻醉药物停止,手术结束,病人一般可以在短时间内唤醒,但也可以出现从意识模糊、嗜睡到定向障碍,以及躁动不安等脑功能障碍。

虽然躁动不安只是短暂的,但却可以引起意外性伤害等严重并发症,若处理不当,甚至可危及病人生命[1]。

通过对2012年1月—12月在我院麻醉恢复室5170例病人的观察,发现有15%左右的病人术后中轻微躁动,有3%的病人术后严重躁动,现将全麻术后病人躁动原因分析及安全防范管理探讨报告如下。

1 病人躁动原因分析1.1病人因素(1)手术方式:胸腔手术、上腹部手术后发生较多,可能与呼吸时切口疼痛剧烈有关;神经外科手术后发生率也较高,可能与颅脑手术后短暂功能障碍有关。

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围麻醉期处理 陈海燕 龙晓静 张晓刚

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围麻醉期处理    陈海燕   龙晓静   张晓刚

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围麻醉期处理陈海燕龙晓静张晓刚摘要】探讨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围麻醉期处理。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4年6月在我院54例行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全身麻醉的手术患儿的为围麻醉期处理。

结果:拔管后进行镇静评分:4例为1分,38例为2分,10例为3分,2例为4分。

疼痛评分:14例为无痛,28例为轻度疼痛,10例为中度疼痛,2例为剧烈疼痛。

结论:小儿全身苏醒期躁动的围麻醉期处理过程中,一方面要熟练掌握麻醉用药的方法及小儿生理解剖特征,另一方面应增强学习小儿护理及相关医学知识。

【关键词】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处理【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7-0170-02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是指患儿在此期间出现行为和意识相分离的一种状态,临床表现为暴躁不安、不予以合租、手脚乱动及偏执思维等。

全身麻醉苏醒期使得患儿在心理及生理上都受到伤害,提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本文针对如何积极应对处理患儿全身麻醉术后躁动发生,进行探讨。

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3月-2014年6月在我院行54例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全身麻醉术,其中男29例,女25例;年龄为3-11岁,平均年龄为(6±4.3)岁;体重为11-51kg,平均体重为(32±9.3)kg。

全部患者均在术前进行检查,心、肺功能无异常表现。

1.2方法1.2.1麻醉方法麻醉前,医护人员应积极主动与患儿及其家属做好沟通工作,经常访视患儿,消除患儿的陌生感,减轻患儿及其家属进入手术室后的恐惧感,不断鼓励患儿,还需对患儿家属讲解术后口腔问题。

[1]麻醉诱导方式:需静脉注射0.1mg/kg咪唑安定,3μg/kg芬太尼,0.1mg/kg维库溴铵,后进行气管插管,再经输液泵输入0.1μg/(kg?min)瑞芬太尼,5mg/(kg?h)丙泊酚维持麻醉,通常在静脉推注2-5mg地塞米松控制咽喉处水肿。

全麻苏醒期躁动处理

全麻苏醒期躁动处理

疼痛和不适:手术后 的疼痛和不适感
药物反应:对麻醉药 物的敏感性和反应
肢体抽搐
抽搐程度不一, 可能轻微,也可
能剧烈
抽搐可能伴随其 他症状,如呼吸
急促、出汗等
患者在苏醒期出 现肢体不自主抽

抽搐可能持续一 段时间,也可能
短暂出现
呼吸急促
01
呼吸频率加快
02
呼吸深度增加
03
呼吸不规则
04
呼吸困难
05
05
提高手术团队的协作能力, 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06
加强术后护理,预防感染 和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患者心理素质
术前心理辅导:向患者解释手术过 程,减轻焦虑和恐惧
营造舒适的环境:保持病房安静、 整洁,减少刺激
保持良好的医患沟通:及时了解患 者的需求和感受,提供心理支持
加强术后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病情, 及时发现和处理躁动情况
麻醉药物的副作用:部分麻醉药 物可能引起苏醒期躁动
手术刺激
F 手术过程中对环境的刺激
E
手术过程中对生理的刺激
D
手术过程中对心理的刺激
C
手术过程中对神经的刺激
B
手术过程中对组织的刺激
A
手术过程中使用的麻醉药物
患者心理因素
01
02
03
04
焦虑和紧张:对手术 的恐惧和担忧
缺乏安全感:对陌生 环境的不适应
使用冷敷或热敷,缓 解不适感
06
必要时使用镇静药物, 缓解躁动
心理干预
保持镇静:保持冷静,避免 过度紧张和焦虑
A
心理支持:提供心理支持和安 慰,帮助患者缓解紧张情绪
C
B
沟通引导:与患者进行沟通, 了解其需求和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围麻醉期处理【摘要】目的分析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麻醉期处理。

方法对本院54 例行扁桃体或腺样体切除术全身麻醉的患儿病例进
行了整理、分析,将这些病例随机的分成两组。

即芬太尼对照组与雷米芬太尼治疗组,每组各27例。

结果苏醒期躁动,芬太尼对照组5例,雷米芬太尼治疗组6例。

术后疼痛发生率,芬太尼对照组的3例明显低于雷米芬太尼治疗组的7例。

结论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引发了患儿的全身麻醉苏醒期的躁动,为避免出现躁动,也为了保障麻醉质量与安全,建议使用术前干预与术中术后的综合处理方法。

【关键词】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躁动处理
小儿全身麻醉苏醒后的哭喊、手脚乱动、不合作、无法安抚等现象,是小儿麻醉常见的并发症[1]。

所以,临床上怎样才能对全身麻醉苏醒期的躁动进行有效的控制,怎样才能进行积极的应对,关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意义重大。

现将就我院关于全身麻醉患儿的数据进行探讨,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5月至2010年9月期间,我院共对54例患儿进行全身麻醉手术,主要是腺样体、扁桃体的切除手术。

其中,女32例,男22例,年龄4~13岁,体重11~50 kg。

术前心、肺无异常,肝肾功能正常。

随机把54名患儿划分成两个组,即:芬
太尼对照组与雷米芬太尼治疗组,各组27例。

1.2 方法
1.2.1 麻醉方法对照组:1 mg /kg的丙泊酚、2 mg /kg的氯胺酮、1 μg /kg的雷米芬太尼、0.06 mg /kg的卡肌宁诱导插管,通过输液泵泵入丙泊酚4~10 mg/(kg·h),按照具体的手术时间,在雷米芬太尼中追加0.02 mg/kg的卡肌宁。

治疗组:丙泊酚1 mg/kg、氯胺酮2 mg/kg、芬太尼3 μg/kg、卡肌宁0.06 mg/kg以静脉推注的方式诱导插管,通过输液泵泵入丙泊酚4~10 mg/(kg·h),将1 μg/kg的芬太尼以间断静脉推注的方式注入。

1.2.2 评分方法患儿恢复意识后,对其进行麻醉和疼痛的描绘评分。

麻醉评分标准:6分无反应;5分为入睡,然而在出现强声刺激时反应比较迟钝;4分为入睡,然而能够在强声刺激下出现反应;3分仅对指令有反应;2分表示合作、安静;1分表示焦虑、焦躁不安、或两者都有。

2 结果
手术进行的非常顺利,完毕的时间为15~50 min,停止用药到拔管的时间为8~20 min。

苏醒期躁动,芬太尼对照组5例,雷米芬太尼治疗组6例,术后疼痛发生率,芬太尼对照组的3例明显低于雷米芬太尼治疗组的7例。

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两组基本无差异。

雷米芬太尼治疗组呼吸恢复时间、呼唤睁眼时间、拔管时间
比芬太尼对照组的时间短。

3 讨论
雷米芬太尼是一种超短效的阿片类药,是哌啶的衍生物,特点是起效快、消除快。

其突出的优点不同于其他阿片类药物,在手术中增加雷米芬太尼剂量,无论是短小手术中,还是长时间手术中,其药效时间并无明显延长,有助于手术结束之后帮助患儿从麻醉中清醒过来[2]。

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围麻醉期处理和干预,可分术前、术中、术后三大步进行。

术前:探访、沟通。

手术前与患儿和家长沟通交流,鼓励患儿;解除患儿和家属的恐惧、焦虑感;告诉他们麻醉过程是无痛的,降低患儿的心理压力;术后口腔会出现不适感,但无疼痛,提高患儿的心理承受能力。

术中:麻醉管理。

控制用药,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

在患儿入室之后,通过注射咪唑来使其情绪得到稳定,随后再开展其他的操作,缓解患儿的紧张情绪。

用心理暗示或恰当的语言来鼓励患儿,使其放松,更利于麻醉诱导[3]。

术后:及时停药、术后镇痛。

在恰当的时候,终止麻醉药的输注;并确保术后镇痛的及时性。

考虑到雷米芬太尼的特征,术毕前5 min 左右是停药的最好时机。

雷米芬太尼的作用能很快的消除,在手术之后会出现继发性的痛觉过敏症状,这就使患儿术后的烦躁与痛楚增加。

所以,终止用药之后的术后镇痛,应给患儿输注芬太尼1 μg/kg,疼痛评分出现中度疼痛以上的患儿,应加用曲马多1~2
mg/kg。

丙泊酚同样具有镇静作用,可避免术后因麻醉衰退,而引起口腔、呼吸道分泌物清理的应激反应。

同时,可减轻患儿术后的恶心呕吐现象,以及降低雷米芬太尼的疼痛程度。

为了减少苏醒期躁动的发生,应给患儿的苏醒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降低各种不良刺激对患儿的影响。

总而言之是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引发了患儿的全身麻醉苏醒期的躁动,为避免出现躁动,也为了保障麻醉的质量与安全,建议使用术前干预与术中术后的综合处理方法。

参考文献
[1] 赵颖新,王平,王海南.小儿骨碱性磷酸酶测定结果及临床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10,20(10):1239-1240.
[2] 俞淑敏,沈时霖,仇健樱.对佝偻病诊断标准中部分指标的几点看法.中华儿科杂志,2009,40(1):52-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