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新版人教初二物理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笔记整理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总结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总结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总结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总结八年级物理(上)双池中学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1.长度的测量1.长度单位及换算常用的长度单位由大到小排列为km、m、dm、cm、mm、m、nm.记忆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时,有以下方法:按单位的大小顺序记忆:先记住长度单位大小的排列顺序;再记住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下图所示);需进行单位换算时,根据上图便可算出所需换算的两单位之间换算关系:如要知道km与cm3113+1+15之间的换算关系,则可由图得出:1km=101010cm=10cm=10cm;又如要知道nm33113311dm=108dm.与dm之间的换算关系,则可由图得出:1nm=10101010dm=10 知识点2.正确选择、使用刻度尺、认识长度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

(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前,首先要弄清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线的位置。

(2)选择刻度尺时应根据测量的要求来选择。

(例如:要测量一支钢笔的长度,精确到mm,则可选用分度值是1mm、量程是150mm左右的刻度尺;而在体育课上要测量跳远的长度,则可选用分度值是1cm的皮卷尺。

)(3)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被测长度的一端要与刻度尺的零刻线对齐(若零刻线已磨损,则选择刻度尺上另一完好的刻度线),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且正对刻度线读数。

(4)一本书的厚度为8_mm_;课桌的高度约为80_cm_;一支粉笔的长度约为8_cm_;一位学生的身高为160_cm__;双人课桌的长度是120_cm__;圆珠笔芯塑料管的直径是3_mm__;乒乓球的直径约是40_mm__;教室门的宽度是0.95_m__。

手指的宽度约为1_cm__;自行车的高度约为1.1_m__。

一根头发丝的直径约为100_μm__。

一元钱硬币的厚度约为2_mm__;手掌的宽度约为1_dm__;一个分子的直径是20_nm__;分析:先把长度的几个单位都写出来,然后代入原题的数字,看一下是否符合常理,就可以了。

(完整word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笔记

(完整word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笔记

第一章机械运动(笔记)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单位: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

常见的长度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2、换算关系: 1km=103m;1dm=10—1m;1cm=10-2m;1mm=10-3m;1μm=10—6m;1nm=10-9m3、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

使用方法:(1)选:选择合适的刻度尺,看:零刻度线、量程(测量范围)、分度值;(2)放:零刻度线对齐被测物体一端、刻度线应紧贴被测物体、刻度尺与所测长度平行;(3)看:视线要与尺面垂直;(4)读: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5)记: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4、时间单位: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秒,符号s。

常用单位还有:分(min)、小时(h)。

时间测量工具:停表5、换算关系:1min=60s 1h==3600s6、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就叫误差。

错误可以避免,误差不可避免只可减小.误差是小强!7、减小误差的办法: (1)多次测量取平均值(2)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3)改进测量方法8、三种特殊的长度测量法:(1)测多算少法,如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硬币厚度,金属丝的直径(2)化曲为直,如测量地图上铁路的长度(3)辅助工具法(组合法),如测圆、圆柱体的直径和圆锥体的高第2节运动的描述1、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运动是绝对的.2、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关键看所选择的参照物(被选定做标准的物体),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判断结果就不同,所以说静止和运动是相对的。

第3节运动的快慢1、速度: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叫做速度,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①相同路程比时间②相同时间比路程③比较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2vtst s v 3、速度单位换算:1m/s=3。

6km/h 1km/h=1/3.6m/s4、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共4节)》知识点梳理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共4节)》知识点梳理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共4节)》知识点梳理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用符号表示为。

另外还有7个单位,设法记住他们的符号及换算倍率。

1k m=m,1m=dm=cm=mm=um=nm,。

还有英尺、码、光年等也是的单位。

(2)测长度的基本工具是,还有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也是测的工具;2、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测量前首先要观察刻度尺的、和零刻线是否磨损;(2)测量时的方法:刻线与被测物体对齐,且尺要沿着或平行于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垂直,厚刻度尺有刻度的面要紧贴被测物体,计数时要估读到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和组成。

多次测量取作为测量结果。

这样可减少误差。

3、一个中学生的身高为1.58,一本书的厚度为10,一张纸的厚度为100。

4、小组同学用刻度尺测同一本物理课本的宽度,你的结果是18.41cm 。

结果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准确值、估计值、单位,你的结果的准确值是,估计值是,单位是。

5、正确估读:如图1,图中物体的长度为cm,其中的估读值为cm。

(2)如图2,图中物体的长度为cm。

图3中物体的长度记为cm。

(图1)(图2)(图3)6、长度的一些特殊测量:累积法测一张纸的厚度、测细铜丝直径;细线重合法测曲线的长度;滚动法:轮子滚动法测曲线的长度;配合法:三角板与刻度尺配合测立体物体的长度:右图圆的直径为cm。

测得200页书纸的厚度为1cm,则一张书纸的厚度为mm。

把细铜丝紧密排绕在铅笔上,测得30圈的总宽度如图,则细铜丝的直径为mm。

7、时间的测量:(1)、时间的单位有、、。

其中国际制单位是。

测量时间的工具是。

你知道哪些类型的钟表?答:。

1h= min= s;1min= s;30min= h(2)、机械停表的使用方法:一走、二、三恢复。

外圈指针读数表示多少,内圈指针读数表示多少(分或秒)8、误差是与之间的差异。

误差与错误不同,能消除,只能减小,不能消除。

初二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

初二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

初二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初二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初二物理上册第一章的内容是机械运动,在学完这一单元的时候,要做好知识点总结,这样才方便记忆。

店铺为大家力荐了初二物理机械运动知识点整合,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初二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 1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1dm=0.1m;换算关系: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

2.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 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 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 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时间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初二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 2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人教版八年级第一章机械运动笔记

人教版八年级第一章机械运动笔记
第一章 机械运动笔记
(知识点+能力点)
第 1 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长度的测量: (意义:凭视觉判断长短并不可靠,要准确研究物理规律,必须进行测量) 1、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1)国际制单位: 米 符号 m ; (2)1km= 1000 m, 1m= 1000 mm ,1mm= 1000 um, 1um= 1000 nm; 1m= 10 dm 100 cm 1000 mm . (3)单位换算格式:如 3.5m=3.5×100cm=350cm (4) 要对常见物体的长度有估测的能力。 (3)测量工具——刻度尺的使用: �使用前观察 量程 、 分度值 、 零刻度线的位置 和单位; �使用时: <1>会放:� 零刻度线 要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 �刻度要 紧贴 被测物体,�刻度尺要放正,刻度尺与被 测长长 平行 ; 【能力点】 :实验题中找错误:采用“。 。 。 。 。 。 。 。没有。 。 。 。 。 。 。 ”的格式回答。 <2>会读:�视线要正对刻度线, (或视线要 垂直于 刻度线, )�要估读到 分度值 的下一位; 【能力点】 :�正确估读:如互动 P4:第 9 题“1.16cm” 、P13:第 10 题: “4.40cm”练习册 P2:第 10 题: “3.00cm” �分析测量结果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定倒第 2 个数字所对应的单位前加 1 得分度值: 互动 P15:第 4 题:"25.82dm——1cm、 25.82cm——1mm、25.816cm——0.1mm" <3>会记:记录的测量结果包括数值(包括准确值和估计值)和单位。 2、时间的测量: (1)单位:�国际制单位: 秒 符号 s ;�常用单位:小时(h)和分钟(min). �单位换算关系:1h= 60 min 3600 s. 【能力点】单位估测和换算。 (2)实验室中测量时间的工具: 停表 【能力点】会读机械停表和电子停表的数值: 如互动 P16:第 13 题。 3、误差: (1)定义 : 测量 值和 真实 值之间总会有(或多或少的)差异,叫做误差,误差只能减小,不可避免的; (2)区别错误:错误是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计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3)减小误差的方法:�选用 精密 的测量工具,�改进 测量方法 ;�多次测量求 平均值 。 第 2 节 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 变化 叫做机械运动 ; 2、性质: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具有 相对 性;——相对静止: (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的两个物体之间相对静止) 3、参照物:研究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为 标准 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能力点】�给定参照物,判断某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分析某研究对象的运动或静止状态,选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归纳总结(精华版)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归纳总结(精华版)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归纳总结(精华版)单选题1、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物体从同一位置出发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的v-t图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以甲为参照物,乙是静止的C.t=1 s时,甲、乙两物体相遇D.0~3 s内,甲物体运动了6 m答案:DA.由图象知道,随着时间的变化,甲物体的速度保持不变,而乙的速度随着时间发生变化,即甲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乙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B.以甲为参照物,乙的位置相对甲发生了变化,所以,乙是运动的,故B错误;C.在v-t图象中,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代表物体通过的路程,由图知道,t=1s时,甲、乙两物体的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不相同,即甲、乙两物体通过的路程不相同,说明两物体没有相遇,故C错误;D.由图知道,甲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速度为v甲=2m/s,由v=s知道,在0~3s内,甲物体运动的路程为ts甲=v甲t=2m/s×3s=6m故D正确。

故选D。

2、周日做完作业,小明和小芳同学在风景如画的柳叶湖畔骑自行车,如图所示是他们在某段路面上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A.0~10s两人所通过的路程相等B.以湖畔的垂柳为参照物,小芳总是运动的C.第10s末,两人的速度相等D.小芳做匀速直线运动答案:AACD.由v—t图像可知,小芳的运动图像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说明小芳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3m/s,小明的运动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斜线,说明小明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第10s末,两人的速度相等,均为3m/s,可知,0 ~ 10s小芳通过的路程大于小明通过的路程,故A错误,符合题意;CD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v=stB.由v—t图像可知,小芳做匀速直线运动,以湖畔的垂柳为参照物,小芳与垂柳之间的位置始终在变化,所以以湖畔的垂柳为参照物,小芳总是运动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我们所用的物理教科书的长度约为()A.25mmB.25cmC.25dmD.25m答案:B一根筷子的长度大约为25cm,初中物理教科书的长度和筷子的长度差不多,所以长度约为25cm。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大全精选全文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大全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知识点1: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其它的长度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长度单位换算关系:1km=103m; 1dm=10-1m;1cm=10-2m;1mm=10-3m;1μm=10-6m;1nm=10-9m。

2.长度的测量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米尺,游标卡尺等2.测量前的观察: (1)零刻度线(2)量程(3)分度值3. 使用刻度尺测长度的方法:归纳总结: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可用四个字加以概括,即“选、放、读、记”。

(1)选:应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达到的程度,再选择满足测量要求的刻度尺。

(2)放:即刻度尺的位置应放正,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物体保持平行(如图甲所示),不能歪斜(如图乙所示)。

甲乙对于较厚的刻度尺,应使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如图丙所示)。

零刻度线磨损时,要从其他清晰整数刻度线作为起始刻度测起,测量结果应该等于读出的刻度值减去作为起始的刻度值(如图丁所示)。

丙丁(3)读:即读数,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如图所示);除读出分度值以上的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读值)。

图中铅笔长度为69.5 mm,其中69 mm是准确值,0.5 mm是估读值。

(4)记:指记录。

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值和单位。

图中木块长度为2.77 cm。

4.特殊长度的测量:测圆珠笔的周长,测碗口的长度,测一张纸的厚度。

知识点2:时间的测量1.时间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其他的时间单位:年(y)、天(d)、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

时间单位的换算关系: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μs。

2.常用的时间的测量工具:停表。

知识点3:测量误差1.概念: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做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1章机械运动知识点全面总结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1章机械运动知识点全面总结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1章机械运动知识点全面总结一、位移、速度、加速度1. 位移:一个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的距离,有正负之分。

与路径无关,只与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

2. 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有正负之分,也可以用向量来描述。

常用的速度单位有米/秒,千米/小时等。

3. 加速度: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物理量的单位是米/秒²。

常用的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即9.8米/秒²。

二、匀速直线运动、非匀速直线运动1. 匀速直线运动:指物体在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路程相等,速度不变。

常见的有自由落体运动、平抛运动等。

2. 非匀速直线运动:指物体在相同时间内运动路程不同,速度也不同。

常见的有抛体运动、圆周运动等。

三、距离、时间、速度的计算关系1. 距离和速度与时间的关系:S=V×t。

其中,S表示路程,V 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

2. 时间和速度与路程的关系:V=S/t。

其中,S表示路程,V 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

3. 时间和路程与速度的关系:t=S/V。

其中,S表示路程,V 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

四、加速度、时间、速度、位移的计算关系1. 速度和加速度与时间的关系:V=V0+at。

其中,V表示末速度,V0表示初速度,a表示加速度,t表示时间。

2. 距离、初速度、加速度和时间的关系:S=V0t+1/2at²。

其中,S表示路程,V0表示初速度,a表示加速度,t表示时间。

3. 末速度、初速度、加速度和时间的关系:V²=V0²+2aS。

其中,V表示末速度,V0表示初速度,a表示加速度,S表示路程。

4. 末速度和位移、初速度、加速度的关系:V²-V0²=2aS。

其中,V表示末速度,V0表示初速度,a表示加速度,S表示路程。

五、力和牛顿定律1. 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产生或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 牛顿第一定律:质点在静止状态下会保持静止,质点在匀速直线运动时会保持其速度和方向不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梳理: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长度的单位1、长度的国际主单位是米(m)。

其他常用单位,比米大的是千米(km),比米小的有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2、单位换算:1 km=103m, 1 m=10 dm=102cm=103mm=106μm=109nm.1 km=103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3μm 1m=106μm 1m=109nm 1μm=103nm 带单位运算:36cm=36×1/100m=0.36m3、长度的估测: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 1cm、铅笔芯的直径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 、手掌宽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 成年人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5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二、长度的测量1、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

更精确的测量工具有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刻度尺。

②“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③“放”: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一端,刻度线应紧贴物体,刻度尺与所测长度平行(该步骤注意刻度尺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若零刻线磨损时要从整刻度开始))④“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⑤“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⑥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即数字+单位)容易出现的错误:不注意起始刻度、读数时视线与尺面不垂直、测量结果不写单位、刻度尺没有贴紧被测物、刻度尺没有放正等引起较大误差:选用刻度尺的分度值较大、刻度尺没有与被测物重合2、练习:有两位同学测同一只钢笔的长度,甲测得结果12.82cm,乙测得结果为12.8cm。

如果这两位同学测量时都没有错误,那么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两次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

如果这两位同学所用的刻度尺分度值都是mm,则乙同学的结果错误。

原因是:没有估读值。

三、时间的测量1、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秒(s),常用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1 h=60 min,1 min=60 s。

2、测量工具:在运动场和实验室用停表;在古代用日晷、沙漏、滴漏、脉搏等随科学发展还有更精密的计时仪器铯原子钟3、停表的使用:第一次按按钮启动,第二次为停止计时,第三次为表针归零。

停表小刻度盘(短针)显示的是min 大刻度盘(长针)显示的是s图为3min37.5s(分针在3.5~4间故秒针为37.5)(长针转一圈30秒,短针指到几就是几分。

长针转两圈,短针多一个数即从0开始长针转两圈后短针指到1)注意:小盘的分度值是大盘的量程。

四、误差1、定义: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产生原因:主要与测量工具的精确度、测量环境、人为因素减小误差的方法主要有:多次测量取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3、错误和误差: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不应发生的,可以避免的。

误差只能减小不能消除。

五、特殊的测量方法:1、累积法:把相同的微小量放在一起测量,测量结果除以被测量的个数,即得到一个微小量的长度。

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张纸的厚度.2、组合法(平移法):方法如图:(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铅笔的长度圆锥的高度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如(a)怎样用短刻度尺测量教学楼的高度,请说出两种方法? (b)怎样测量学校到你家的距离?(c)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请把这三题答案写出来)(a)方法一:先用细线(或细绳)测量大楼的高度,然后再测量细线(或细绳)的长度.方法二:由于大楼不能分割或攀登,可以借助于一长度可测的木杆或人自身的高度,根据物体与影长构造出两个相似三角形,然后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得大楼的高度.(b)可以先测量你一步的步距长度,比如每个步距是L;然后数出从你家走都学校的步次数n,就可以得出你家到学校的距离:s=nL.(c)先用一条细棉线按照曲线走向对齐,再将棉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棉线的长度,最后根据地图上的比例尺计算出曲线的实际长度即可.(化曲为直法可测圆的周长)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5、轮滚法:测操场跑道的长度一些接近实际的数据:1、中学生的身高在170cm左右,质量约50kg左右2、人体常温在36.8℃,最低也在35℃以上。

室温约为25~30℃,夏天考场温度约为28℃,人体沐浴的温度约为40℃3、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世界百米赛的记录在10m/s左右,小汽车的速度约为25m/s,自行车的速度约为5m/s,高速上的速度约为120km/h,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 客运火车速度140 km/h 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 光速和无线电波 3×108m/s蜗牛爬行的速度1.5mm/s,雨燕48m/s,超音速歼击机700m/s,子弹出膛1000m/s,同步卫星轨道速度是3070m/s,第一宇宙速度是7900m/s4、一个鸡蛋约50g,中学生书包约4kg,一个苹果的质量约为150g5、课桌的高度约为80cm,教室宽约6m,长约10m,讲台(黑板)约3.5m,教室门高约2m6、一份试卷约8g,一张试卷厚度约70um,一张作业纸的厚度是0.075mm7、物理课本约200g,长25cm左右,宽18cm左右8、一枚一元人民币(硬币)的质量约6.5g,直径2.5cm9、一拃约15~20cm,一庹(平伸两臂两中指指尖间的距离)约等于身高。

正常步幅为60cm,10、百米赛的时间约为20秒,一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时间约5min(4.7~4.9s);橡皮从课桌落下的时间约为0.4秒11、铅笔长约20cm,体积约为6.8m3,质量约为10g,对桌面的压强约为2.6×103帕12、茶杯的高度约为12cm,筷子长约15~30cm,牙刷长约20cm,百元钞票长约15cm13、手机电池约3.7v,学生用计算器功率在5W以下,电视的功率约100~200W14、脉搏:70次/分15、身高约为头长的7.5~8倍,约为脚长的7倍,约为肩膀(最宽处)的4倍.另外拳头的周长约等于脚的周长第二节运动的描述一、机械运动1、宇宙中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2、机械运动: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位置变化包括①物体间距离发生变化②物体的方位发生变化。

若没有位置变化则不属于机械运动。

二、参照物:1定义:描述一个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必须选择另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2、参照物的选择:⑴任意性: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可运动的也可以静止的。

⑵排己性:参照物不能选择研究对象本身(无位置变化)⑶不唯一性: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往往是不同的⑷方便性:无特殊说明时以地面或地面固连体为参照物。

⑸假定性:一旦被选为参照物则假定其为“静止”3、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方法:①选定参照物②看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有无位置变化③有为运动,无为静止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关键是看所选择的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判断结果就不同即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2、相对静止的条件: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都相同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练习1、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船 和 山 。

2、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 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 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3、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

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第三节 运动的快慢一、速度1、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2、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①相同路程比时间,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得快②相同时间比路程,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③ s 和t 都不同则比较 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比值大的物体运动得快3、公式:t s v 其中v 表示速度,s 表示路程,t 表示时间。

变形公式:4、单位:国际单位是 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

人步行速度约1.1m/s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1m5、测量速度的工具是速度计二、匀速直线运动1、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常见的运动都是变速运动,即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

变速运动比较复杂,若只做粗略研究也可用公式来计算它的速度,这样算出来的速度叫做平均速度,V 平均=S 总/t 总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粗略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快慢程度。

2、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t s v = 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

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 1、v 2、v 则 v 2>v>v 1常识:人步行速度1.1m/s ,自行车速度5m/s ,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 客运火车速度140 km/h 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 光速和无线电波 3×108m/s3、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图像分析:左图:A 是变速运动(加速) B 是匀速运动右图:A 是匀速运动 B 是静止状态三、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比较:1、特点: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包括大小和方向)不变的直线运动,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发生改变的直线运动(方向不变)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并不相等。

2、计算:公式3、理解: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与s 、t 的大小无关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算术平均值,全程的平均速度也不是各段速度平均值的算术平均值。

4、计算:已知、求、解、答(单位要统一,要带单位运算)列车过桥分两种情况①列车全部通过,则S 总=S 桥梁+S 车②车全在桥上则S 总=S 桥梁-S 车计算回声时,路程或者时间记得除以2第四节 测量平均速度探究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实验原理:ts v =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提出问题;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是怎样的?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步骤:1、斜面保持一定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量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3、根据测得的S1和t1利用公式算出平均速度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测出小车滑过斜面上半段的所用时间t2利用公式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5、根据上述数据知求出将数据填入下表:分析与论证:<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大,即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